手机阅读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3:52:36 页码:11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通用13篇)
2023-11-24 03:52:36    小编:zdfb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避免总结过于主观和片面,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和角度。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常见的总结写作错误,并避免它们。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篇一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上快乐的生活了。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篇二

读《论语别裁》“孔门文武事功的二子”和“盖棺成定论”这两章节,首先感觉其中有一个内在的联系,重于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这里面,南先生解释说古人的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举动、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叫做文章。这部分是入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可见孔子在这方面讲的比较多,对学生们在这方面的教育也多。

那么,第二段“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重点也在“行”字,一方面这跟子路的性格为人有关,重然诺,说到的就要做到,另一方面,也跟孔门的教育有关,非常踏实,着重点就在生活的处处在在,落实在行为的点点滴滴。这一点从颜回的“不二过”也能窥见一斑。子路临命终时,端正从容。所学真真正正做到了,令人敬佩。

接下来一段提到了孔文子的谥号,我特意查了一下谥法的解释:谥者,行之迹也。是用来记录一个人(尤其是有影响力的权贵之人)一生的行为轨迹。一两个字基本上可以看出这个人一生中所走过的道路,留下的痕迹,是善,是恶,是有功,是有过?可见,中国文化谥法的精神在这里。

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的吕松涛先生回忆南先生的视频中,南先生不断的追问他“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事?”,那个片段直击心灵,让我无比感动,也带给我无限的力量。

这是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面临的生命的叩问!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篇三

孝是我国自古以来最重要的道德规范,“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论语》中“孝”的论述,今日读来,仍觉微言大义,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益,而对于一个人的心灵,是一种净化,也是一种亮化。

记住父母的年纪:

做父母的,没有不记得儿女的生日的。可做儿女的,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却大有人在。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纪,不要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件小事。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意思是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上,一方面因他们添寿而欣喜,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高寿而担心。”

人生有许多痛是不可避免的,有一种痛更是让人难以忍受,而这种痛并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逝,那就是“子欲孝而母不在”。一位朋友曾这样回忆:母亲健在时,自己总是感觉日子还早,机会尚多;总是对自己说,等生活好些了,一定好好地孝敬母亲。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简简单单八个字,读来觉有千斤之重。看到父母年事已高,一方面感到高兴和自豪,但又胆颤心惊,对父母的衰老而恐惧,这是出于自然,也是出自孝子的良知。永远也不要觉得为时尚早,机会还多。记住父母的年纪,常回家看看。节假日,或是在父母生辰的时候,一束鲜花,一盒蛋糕,一个电话,一句“祝您健康长寿”,一顿合家团聚的家常饭,都是浓浓的亲情,都会给年迈的父母带去无限的喜悦和慰藉。

讲话的意思起,第二层意思,《论语》作为一个书名,是在这部书编成的时候,也是孔子去世以后,但是,是去世后不久。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一共有二十篇,有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宋朝的宰相赵普说的,但是,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在那时,宋朝的朝廷里到处都是读过四书五经的文臣,宰相赵普在皇帝的面前的地位已经不高了,在皇帝的面前说的,但是,他最后时被撤职了,因为仅仅一部论语对于治天下还是不够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篇四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喜欢阅读古籍,其中《论语》是备受人们喜欢和推崇的一部古典经典。为了更好的理解《论语》中的哲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论语》的阅读和研究。但是,其实阅读《论语》并不容易,因此需要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近期,我阅读了《论语新解》这部书,并从中收获了不少的知识和启示,下面就来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看到书名中的“新解”,让我很受用。虽然多年来,我也食用过不少其他诠释《论语》的书籍,但每一位学者,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研究角度与语言表达方式。没有谁可以说自己的学说是最优秀的,这就造就了许多不同于平凡人的文化瑰宝。而作者对《论语》中的内容,从个人理解上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收获。之前对比较困难的哲学问题还有各类人生的困惑也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其次,新颖的分析方式,让我略感惊喜。《论语新解》的翻译和注释,运用了较为通俗的英文词汇以及比较生动的例证,让普通读者也可以轻松地理解和记忆《论语》中的哲理思想。这使我对于《论语》不再是生疏的模糊,而是倾听了一位恩师的教诲或一位朋友的旁白。除此之外,还将《论语》中的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联系起来,让我意识到这些道理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第三,作者的学识和见识使我感到耳目一新。作者独具匠心地将自己对于《论语》的理解和经验融入到翻译和注解当中,其中的学识和见识让我感到很新鲜,也打破了我对于传统文化与孔子思想的成见。作者提到的许多词汇和概念,在我之前从未听过或者考虑过。比如"Seasoning"这个单词,是“调味品”的意思,但是作者作为解释"礼"时的缩写词,让我对于礼仪的思考更为深入。

第四,作为一名语言研究专业的学生,读《论语新解》使我从词汇的研究又有了不同的考察视角。作者在对于《论语》文字的解析上,做了不少的语言学角度的哲学探讨。当我们努力去分析句子组结对应的一些语言现象时,我们会更加理解那些文化盛宴的精髓。相信,这对于我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读完《论语新解》的金句还有很大的启示价值。在读了《论语新解》这部书之后,我深深的感觉到,人的一生,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也不能只聚焦在急功近利和世俗的眼光上。人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追求。在我们知道和理解了自己掌控的知识和偏好之后,要不断挑战自己,费尽心思地去学习和领悟不同和陌生的学科和领域。只有此,才能在自己寿命的尽头,呈现给自己和其他人一份又一份关于自己的辉煌与荣耀。

总的来说,《论语新解》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从个人的认知、思想或语言上,都获得到许多新的体会与感悟。希望今后自己能够进一步发扬《论语》这样的传统文化,并且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篇五

钱穆认为这一章是讲述孔子一生学习的经历,"学而时习"指的是孔子十五岁开始志学之后的这一阶段;"有朋自远方来",则是三十而立之后的中年治学阶段;"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学的一个很高境界,指孔子五十知天命后这一阶段。钱穆的解释深刻精辟,值得我们去仔细反思。

不过我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这一章,那就是要达到一种以学为乐的境界。孔子自述的三种境界都在反问,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论语》中还有直接表达这种以学为乐的章节,孔子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第六》)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认为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并且不为外物所累,以学为乐。孔子自己也有这种品质,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篇第七》)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像孔子和颜回那样好学,并且以学为乐事,那么他的学习境界定当有所提升。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一种以学为乐的传统,当然这种传统可能与《论语》有密切关系。比如说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是晋代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酣觞赋诗,以乐其志。"这便是陶渊明本人的真实写照。他沉醉于读书、写作之中,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满足,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迹。他自己不慕富贵,不贪仕途,当他生活潦倒时,他并不以此为虑,仍是生活得高高兴兴的,因为他有诗书为伴,在学习中寻得了快乐和满足。时下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不以学为乐,反而以学为累,认为学习一无是处,反而生活得不如意。这样的人明显犯了两个忌讳,一个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篇第四》)他不考虑自己应该多学,以提高能力为自己创造好生活,只是发些没用的牢骚;一个是他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很自然他就会觉得学习不是一件乐事,而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最好要摆正姿态,做到志于学,乐于学。

王羲之是晋代的书法家,他在《兰亭集序》中写了一幅众人乐学图。那一次有王羲之、谢安等参加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四十多个文人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天,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环抱中,列坐在清流急湍的溪水旁,一觞一咏,饮酒赋诗,大家各呈才藻,竞展风华,自然景物之美与人的才华之美结合在一起,互相辉映,成为永远令人艳羡不已的壮举。这样的情景在今天已经很难再见到了,不过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精神,做一点恢复性的工作,这样于人于己都是一件乐事,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乐于其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负担,那么人的一生就会变得了然无趣,每天的学习变得很压抑,我想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学习本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学习使人进步有所得,给我们为人处事以指导,解决我们的困惑。学习就像我们最忠诚的朋友一样,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为何不能与之友好相处呢?孔子从十五岁便开始喜欢上学习,每到一个年龄段,境界都要提升一次,原因是什么呢?正是我们所说的以学为乐。希望那些对学习认识不深的人,仔细理解领会孔子以学为乐的精神,做到乐在学中。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篇六

读书心得体会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篇七

《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自古以来备受推崇。而《论语新解》是一本近代的理解《论语》的著作,它在传承《论语》经典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阅读《论语新解》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论语》,也让我有了一些心得与体会。

第二段:人生哲学思考。

阅读《论语新解》让我感受到孔子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仁”,而“仁”就是格物致知的结果,以及在行为上的实践。这种思想让我深受启发,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必须通过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实践来体现,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物质利益。

第三段:团队合作思考。

《论语新解》中有很多关于团队合作方面的精彩论述,这让我在工作中有了一些启示。例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即无论在团队合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持思维的纯洁与无邪,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第四段:人际关系处理思考。

《论语新解》中孔子的一些话语和行为,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人际关系的处理。在面对冲突和不懈追求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宽容和自信。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对方的处境,寻找到一个既有利于自己,也不会伤害到别人的平衡点。

第五段:总结。

通过阅读《论语新解》,我更好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理念,也有了一些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思考。《论语新解》要求我们通过思考和实践来存储和传承孔子的思想,因此,我希望自己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探索、实践、并汲取新思想。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篇八

《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语,《诗》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似乎中国传统上希望人经受磨练,最终成器。人们常在生活中用“成器”来评价一个有作为的人。

然而,孔子却说“君子不器”。诚然,成器的思想的确有其现实意义。寻个小职,微薄俸薪,过着周而复始的生活。不可否认,许多人追求安逸,便满足于一个阶段。“成器”的思想,最大的弊处便是不思进取。人总应该向高处看,本着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这便摆脱了器的束缚。

儒家主张博学,孔子认为学者应兼通各个领域。这种思想与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不矛盾的人类不再像古代那样知识贫乏。“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只等着我们进行修修补补”。在这个时代,一切看似没有关联的知识都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真去专攻某一领域,一定会更加困难。

君子不器,并非泛泛而学不求甚解,而是博采众长,专注精通。班超本是翩翩君子的文弱书生,但投笔从戎后,成了令匈奴闻风丧胆的汉家将军。文武皆通,便是不器。唐玄宗坐在朝堂之上,是开创盛世的一朝天子,在宫廷中,他是浪漫的诗人和艺术家,他编的《霓裳羽衣曲》成了盛世永远的记忆。才高艺广,亦是不器。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篇九

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蕴含着古人对伦理道德、处世原则的思考和教诲。《论语新解》一书对《论语》进行了深入解读和诠释,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智慧。通过阅读《论语新解》,我深有感触,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从《论语新解》中我发现了孔子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在书中,孔子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良和道德的。例如,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和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转变。这说明人的本性是有待开发和提升的,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达到美德的境界。

其次,《论语新解》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处世原则。孔子教导我们如何与人相处、为人处世。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这些教导告诉我们要以身作则,善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遵守这些处世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生活在社会中,并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再次,《论语新解》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在书中,孔子多次提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生的事业,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同时,通过学习,我们还能够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成为更有价值的人。

此外,《论语新解》教导我们要善于思考和判断。孔子在书中多次进行思辨和探讨,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说的是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判断。通过多思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被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左右,做出明智的决策。

最后,《论语新解》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书中充满了正能量和积极的思想。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及时做好准备,才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另外,书中还教导我们要踏实、勤奋和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通过践行这些理念,我们可以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一个积极向上、有担当的人。

总之,通过阅读《论语新解》,我收获了许多关于人性、处世原则、学习、思考和生活态度的智慧。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引导我成为更好的人。我希望将这些智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与身边的人分享,共同发展进步。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篇十

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论语》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其中很多道理却又让人不得要领。因此,许多学者在《论语》的基础上,撰写了诸如《论语新解》之类的著作。在读完《论语新解》后,我深受启发,获得了诸多新的体会与思考。本文旨在探讨《论语新解》的重要性,并分享我对其的心得体会。

一、《论语新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种书籍和文字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论语新解》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论语新解》在缘起和发展的历史上,孕育了悠久的文化自信和学术传统,而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引领着国内外汉语言文明的学术文化格局。除此之外,《论语新解》也通过对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解读,激发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让大家重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这也是其至为重要的意义之一。

二、《论语新解》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思想。

谈论孔子的思想,是贯穿整个《论语》的主旨。然而,因为外界的干扰、不同的文化背景、语境、表述等原因,很多人对于孔子的思想并没有真正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读《论语新解》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书中将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在不断交流中说出的话一一分析并解读,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孔子思想的本质和内涵。通过《论语新解》的阅读,我们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思想深度。

三、《论语新解》是人文素养重要来源。

人文素养可以说是我们当今社会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它不仅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文化。而读《论语新解》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好方法。毕竟,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思想、道理和哲学,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道德、价值以及人的行为。读完《论语新解》后,我们会明白为什么孔子的思想能够经久不衰,如何用这种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进而最终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四、《论语新解》是提高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的社会中,许多人总是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了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读《论语新解》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角色和使命,同时也让我们重视道德和信仰这些基础要素,从而保持良好的行为和品德。在《论语新解》中,孔子重视道德、荣誉和人格的培养感召着我们,告诉我们应该追求良好的品德,并抱有社会责任感。当我们明白了这些,我们也就具备了更好的法律意识、行为良好习惯、以及对社会的投入,这无疑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具有积极意义和影响的。

五、《论语新解》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最后,读《论语新解》还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和视野。这本书中包含了许多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历史和哲学知识,可以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及孔子身上所具有的各种特点。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当今世界的种种现象有更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论语新解》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它的重要性与意义不仅仅在于给我们带来的理解孔子思想、提高人文素养、承担社会责任和拓宽知识面上,更在于传递了许多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活力。因此,我相信读完这本书后,我们也许会返璞归真,更加注重价值和道德的培养。并由此发挥出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思想性与智慧的生活。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篇十一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小到大经常听老师讲起《论语》,在课文中也学到过它的片段,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并且是文艺学院的学生,令我感到惭愧的是自己并没有认认真真地把《论语》看完过。这一次,即使是要写读后感,但是坦诚地说,由于自身原因,我至今还是没有看完它。因此,我不敢对圣人的思想妄做评论,我想探索一下对于《论语》的阅读方法,好让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找到更好的定位。

说《论语》神秘没有错,它的神秘是几千年的历史赋予的。然而我们不应该片面着眼于这历史,我们要把它放到现实中来,带着一颗平常心与它相处。或许就像谈恋爱一样,最真切的感受是在平常之中。古今的社会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许多连接点。《论语》中有许多和执政有关的内容,比如为政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可以想到重视民主、关注民生是当代统治者德治的体现,也是他们受人民爱戴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读《论语》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其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不然我们就只能看到枯燥无味的条条框框,那是很难读下去的。把它们放到现实中,或者做一个古今对比,便让那些文字拥有生命,变得灵动起来。

现在人们都喜欢看心灵鸡汤,为什么不看看《论语》呢?从某个角度讲,或许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心灵鸡汤。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善于去挖掘其中可以给予我们启示的前人智慧。《论语》中反反复复强调的忠孝节义看似平常,其实这就是许多现代人正在慢慢遗失的品质。就拿孝来说吧,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我想,如果是一个当代学生问孝,孔子会不会说:“放下手机,常回家看看”?《论语》是一面镜子,看到古人的言行作为,我们确实应该对自己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

《论语》是经典,孔子是圣人,但是关于这经典与圣人一直是饱受争议的。一味地盲从或批判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应以辨证的眼光去看待。我确实在《论语》中发现了一些看起来比较极端的思想,比如“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那么“不如己”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朋友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就好。其实我们都明白,孔子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多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只要我们心里有正确的价值标准就好了,过度地纠结于这句话并没有太大意义。读《论语》,是要带着自己的思想去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很重要,用合适的方法去读更重要。至今没有读完《论语》,我真的既惭愧又遗憾,我想继续带着思考去走进它,与这个神秘的女子慢慢地爱上一场,与属于她的那个时代来一次美丽的邂逅。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篇十二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心得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书心得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是记录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被推崇为儒家经典。全书20篇,其中涉及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很久就想仔细阅读这本书,吸取其丰富的营养。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粗略地看了一些篇目。因为自己的古文知识还比较浅薄,主要借助译文才能略微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也算有了一点肤浅的理解吧。

作为教师,在阅读中对其中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感受最深。对于学习这个问题,《论语》第十五章中讲到:“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意思是说自己并不是学得很多又都能记得住的人,而是用一条中心线索把所学的内容贯穿起来。这让我很有感触,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要理解,要融会贯通,多么不容易。

又如第七章《述而》中讲到:“子曰:‘不愤不起,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寻求答案而又寻求不到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心中有了答案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开导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他几个方面,我就不再教他了。”我想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内容都理解吸收进去,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但我们又不能不看到现实中有些学生眼睛看着黑板,人却已不知神游何处。学习时他们看的不是课本而是参考书,考试前拼命记公式,于是地理不看地图,历史不看年历,平时考试可能结果不错,但绝不可能有完整的`知识概念。

现在的学生读书都要求“高效”,应付众多的考试,对策就是临考前借助参考书复习资料强迫记忆最快。但如此又怎能让学生喜欢学习,又怎能要求他们举一反三呢?面对这种问题,孔子当年的一句“不复也”可以说道出了无数教师心中的“悲凉”,但我们能够放弃吗?不能。如何去做,才是真正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思考的。

论语新解读书心得篇十三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论语》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以华贵而朴质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爱不释手的珍宝。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的语言将这种朴素的哲学以生活的事例展现给观众,有一种心灵的触动。这样纷繁的喧嚣世界,有多少人还有心中的净土,有多少人懂得“爱人”和“礼遇”,生命的意义在于无悔。活回本真的自己,让自然的理想代替这样的现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于丹教授的精彩讲解,自己感觉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活的真谛与快乐。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如同《论语》中孔子面对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

于丹说:“把阳光沏进咖啡里,然后把阳光喝下去,让你自己散在光线中,这是一个读书的境界。”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雅的境界,才使得她对《论语》有了如此的感悟,写出了这样一本影响无数人的好书。如同春雨一般,滋润人们的心灵,悄然无声。

易中天曾说:学习是谋生,读书是谋心。看来,人生在世,无需为谋生而一生学习,却需为谋心而终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倘若读书甚少,必将是终身的遗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