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4:31:49 页码:12
最新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实用14篇)
2023-11-12 14:31:49    小编:zdfb

透过总结的镜头,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自己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和问题。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注意哪些关键要素?总结的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启示和思考,但我们要抓住其中的核心要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概括。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画对称轴。

学生准备:

直尺、彩笔。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生:折纸船、折纸飞机、画图画、??)。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要怎么玩吗?那就瞪大眼睛注意看。

(演示撕纸:先将纸对折,从折痕处开始撕。)。

你想不想也来试试?照着老师的样子,也来撕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动手撕纸)。

二、合作探究。

师:在小组内相互欣赏自己的作品,然后将你的作品对折,看看你们的作品都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在小组内交流。

生:小组汇报(两部分形状相同、大小一样、完全一样、完全重合)。

像这样,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我们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叫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对称轴我们通常用“点—划线”来表示。(表示出对称轴)。

现在在你自己的作品上也表示出它的对称轴。

(学生在自己的图形上画出对称轴)。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借助学具深入理解“完全重合”的含义,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对称轴的存在。

师:没有想到吧?我们刚才通过折一折、撕一撕就创造出了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其实数学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一个图形,你能判断出它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

(生:对折,看是否完全重合)。

课件出示练习一: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说说原因)。

逆向思维训练,根据特点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师:我们以前就已经认识了许多的平面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等,你能说出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么?拿不准的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出示课件)。

(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对于这些图形,我们可以用学具来折一折试一试。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也不能过于相信我们的眼睛,必要的时候要多动手做一做,实践出真知嘛!

结合学生已熟悉的图形进行探究。

(生:观察、交流、汇报)。

师:老师听出来了,许多同学都把重点放到了他们的对折方式上,有的只有一种对折方式,而有的有多种,有一种不同的对折方式,就会有一条折痕,有一条折痕就有一条对称轴,也就是说,它们对称轴的条数是不同的。

利用手中的学具,研究一下这些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生:动手操作,交流、汇报。对称轴条数最多的是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探究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条数。

三、练习延伸。

师:除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还有很多地方能见到。(课件出示练习二:判断国旗图案是否是轴对称图形,说说原因)。

(课件出示练习三:一半字母)。

其实在汉字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呢,如品、晶??,在我们的数学数字中也有不少,如0、3、8。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

(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轴对称图形是美的,而且还是很科学的,例如飞机,如果不对称,一边一边小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结合生活实际中的轴对称图形加深理解和印象。

师: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又列举了这么多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呢?课本p23的课外实践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同学们也可以用树叶、布片等材料,自己创作一幅轴对称图形作品。

(课件展示对称图片)。

通过播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图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和品质。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二

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而且对于一幅图中的任何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在教学“轴对称”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独立画出例题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题1,接着在例题1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各对应点与轴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对称的基本性质。

不足之处如果这节课是运用多媒体上的话就更直观、更有效果了,直接可以显示出“折叠”、“重合”形成轴对称图形,清晰而一目了然。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三

1、通过对“蝴蝶的对称美”的主题画的制作,使学生学会在画图软件中运用“翻转/旋转”功能,画出漂亮对称的蝴蝶。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画图软件中绘画工具和着色的'基本操作,对电脑绘画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通过画一幅有主题的画,进一步掌握绘画技巧。本节内容是在本单元学习了“反色处理”、“复制/粘贴”功能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本单元后两课“拉伸/扭曲”和“构图方法”的基础。

2.本节核心内容是学习掌握画图软件中“翻转/旋转”功能,使学生能够画出漂亮的对称图形。

1.我校是一所山村小学,学生家里基本没有计算机,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只有在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探索,主动求知。对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大部分能很好的完成并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2.学生已经会使用“选定”工具和“任意形状裁剪”工具选中图形;会移动选中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图形的变化。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是对“翻转/旋转”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什么叫“翻转/旋转”,掌握图形的翻转和旋转的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画蝴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运用“翻转/旋转”功能。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的翻转和旋转的操作。

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叫“水平翻转”、“垂直翻转”、和按一定角度翻转。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找出不同的剪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

生2:他们的大小也不同。

生3:他们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生4:这些图形上都有一条折痕。

学生回答自己理解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那么这条折痕应该给它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对称轴)。

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灯笼、衣服等)。

1、组织活动——折一折。

(1)每个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折一折。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折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折法。

(3)学生认识对称轴,中间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小结:通过折、画,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么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图形。

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得直线叫做对称轴。

3、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1、谈一谈: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欣赏生活、艺术、自然、建筑、剪纸等领域的对称之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轴对称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流程:

1、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做,然后说一说计算方法。

2、6题,学生独立做,交流是怎么做的。

3、7、8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19――p20。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对称轴。

2、在探索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解读。

对称是自然界中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物体有许许多多,学生对对称现象并不陌生。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充分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编写特点:

1、选取的视角新颖现实,我国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素材呈现的是同学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语节庆祝活动上拍的各种照片的情景,照片内容丰富,既包括民间建筑,又包括荷包、风筝、剪纸等民间艺术品,新颖而现实的素材有得于吸引学生学习。

2、提倡观察志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本单元的编写突出了观察与操作的学习方式,教材着力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积极交流,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对称现象。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做一做、找一找等到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三、单元教学建议。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以现实生活的素材来初步学习对称知识。

2、突出实践,加强操作。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到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对称现象,了解其特性。

3、评价时,注重考察学生对对称特点的理解,对于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不要提出过高要求。

4、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1课时。

课题:民俗节见闻。

教学内容:课本28---3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2、在大量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同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学生交流后观察画面,感受美丽的对称现象。

活动二:

教师结合情境图中的素材讲述这些都是对称现象。启动新的问题进行拓展。

(学生回到情境图中结合刚才的发现,从对称的角度再次观察体验。)。

1、师: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一些对称现象?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对称现象。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在小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哪个小组可以交流一下?

活动三、折纸船。

1、师:小朋友们在民俗节中已经认识、了解的对称图形,下面咱们就动手折一折吧。咱们打开课本第29页,根据书上的提示动手做一个纸船。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2、师:谁愿意把你折的纸船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的作品用投影进行展示)。

活动四,做一做对称动作。

1、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副画呢?大家想不想看?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5题。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在一个整体的了解)。

2、说一说哪些动作是对称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在小组内交流。)。

3、请你和同伴一起做一个对称的动作。

(学生任意做对称动作造型,请同学到讲台表演)。

活动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六。

你能收集有关对称的资料吗?

第2课时。

课题:精彩的杂技。

教学内容:课本第31---3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和对称。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在探索活动中,会画对称轴,能画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学生交流后观察画面,感受美丽的对称现象。

活动二:

教师结合情境图中的素材讲述这些都是对称现象。启动新的问题进行拓展。

(学生回到情境图中结合刚才的发现,从对称的角度再次观察体验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如果沿一条线对折,两边会完全重合,这条折线就叫对称轴。

活动三、

1、师: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一些这样的对称现象?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对称现象。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在小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3、:哪个小组可以交流一下?

活动四、

1、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解的轴对称图形,下面咱们就找一找对称的图形吧。咱们打开课本第32页,根据书上的提示做第一流题。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

师:谁愿意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

2、大家能不能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看一看谁的手儿巧?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工完成)。

(请同学到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3、师:看课本第6题的图,这幅图有什么特点?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4、你能根据第7题的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讲给小组内的人听?

活动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六。

研究第8、9题。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六

本课主要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知道对称轴,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会制作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在课上,我首先出示实物图片,让学生感知对称,然后通过让学生把图片对折,体会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感受图形特征,并认识对称轴;接着从实物图片上升到平面图形,再通过让学生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一系列练习,巩固认识。

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我出示了一系列美丽的对称的图片,包含自然界的美丽景象以及古今中外的一些雄伟建筑,配上背景音乐,这些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赞叹声连连,学生自己观察,教师适当介绍,课堂氛围活跃。

二、实践操作中探索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课安排了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剪一剪、猜一猜等活动,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在其中。

首先让学生折一折蝴蝶、天坛、飞机图形,比一比,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图片对折后都是两边大小、形状一样,两边一模一样的,感知完全重合。接着,要求学生独立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手脑并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了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完全重合的特征,再要求学生猜一猜这些美丽的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后面的试一试以及练习中,碰到学生有分歧的地方,也鼓励学生动手去验证。学生在丰富的动手操作中,探索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数学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这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对课堂的流程加以控制,使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三、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整节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在引入新知,欣赏图片的时候,就把中国的伟大建筑放在最后,介绍的时候也是重点介绍。在通过对折,感知完全重合时,再次指出天坛是我国著名的建筑,雄伟壮观。练习题,将书本上判断一串英文字母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题目,改为判断china这个英文单词中,哪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并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询问china的中文意思,当学生说出中国时,我用激昂的语调指出:噢,是伟大的祖国!我们都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学生瞬间也被我的热情所感染。接着,要求学生判断中国这两个汉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然后组织学生判断我们的国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最后出示了咱们的国宝:熊猫,一方面展示中国地大物博,另一方面提升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这一系列的设计不仅仅仅围绕今天的主题:认识轴对称图形,会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在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渗透民族文化,也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一个升华。

四、对学生回答,及时给予评价。

关注学生的回答,对学生正确的回答立即给予肯定,对出彩的答案,带头送上掌声。如判断图形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交流方法时,有同学说到可以将下面的纸片展开,这正是我需要的答案,而且很少有学生会提到,因此,在他回答后,我立马对他的答案进行了肯定,鼓励其他孩子把掌声送给他,并用多媒体出示他的想法。及时对孩子的回答进行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感到自己被老师期待着,肯定着,产生一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进而享受课堂。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教学机智还有所欠缺,对学生给出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处理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缺乏处理问题的敏锐性以及果断性,有些犹豫不决。如引入新知时,要求学生给6张图片分类,有学生说到按对称和不对称来分,我追问:你说的对称是什么意思?学生答:两边一模一样。此时,我可以适时的带领大家一起观察蝴蝶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蝴蝶两边是一样的,大小、形状是相同的,让学生对对称的含义有一个具体的感知。回想当时处理的过程,显得很拖沓,浪费了不少时间。

此外,在处理试一试时,我预设第二个三角形学生会说不是轴对称图形,但在上课时,学生产生了分歧,因此,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想个办法,他们说可以折一折,通过对折孩子们发现这一个三角形,两边不能完全重合,不是轴对称图形。得到我要的答案后,我就直接去处理平行四边形了。课后反思,我觉得我可以立马追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呀?只有什么样的三角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将三角形的知识点夯实,然后再去处理平行四边形,我觉得会更恰当。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七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是几条性质的探索和掌握。

1.本节主要是通过折叠的方式认识线段和角等图形的轴对称性,通过运动变换的方法去探索其相关性质。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直观观察和直观推理相结合,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在画图形的对称轴这一小节的教学中,注意画对称轴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探索的过程,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探索发现结论。用更多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探索规律。

3.在画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可以很容易地画出任意几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有条件的学校,教学时可利用此软件给学生演示教材中图案设计的过程,或者让学生自己利用该软件作图,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变换的过程,以及提高教学效率。

1、本节课在环节处理上过渡不够,衔接不好,对教材的分析不够,课堂组织的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利用起资源,整堂课在紧张急促中进行,留给学生的思考、说话、动手时间太少,主要是老师在讲,不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提问技巧欠缺,以致于课堂生成太少,课堂的闪光点没有出现。课堂能够注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创造对称图形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但始终因为教师的引导不足,以致于学生在这个环节活动中不能创造剪出对称图形。其中的欣赏生活中对称图形的环节处理不恰当,应该放在课前导入部分,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模糊对称概念,对后来的教学起到铺垫作用。

2、在教学设计中有两处学生设计作品,是不是无谓的重复,我认真的考虑过,但后来我认为两处都不可少。第一次是在验证发现中,这时的学生在帮助老师解惑,他本身没有形成充足的概念,所以设计应该是简约的。而第二次是在课堂的最后,要求发挥想象创造出一件作品,这时的学生已经形成概念,并对若干建筑物、生活用品进行了观赏,已经形成了丰富的表象,这时的学生思维已经处于活跃的状态,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这一环节在课堂中实现是不可能的了,这无疑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在认真准备的状态中,学生创造出来的东西,你会大吃一惊。你会叹服学生的创造力。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八

本节课主要是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新课导入时,我出示飞机图、奖杯图、蝴蝶图,问学生这些图有什么共同特征?设计此环节,可以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并就对称轴的画法我为学生作了示范,说明对称轴一般应画成虚线,提出本节课重点研究对称轴,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新授课时,我让学生折长方形纸的对称轴,一开始,学生只折了一条对称轴,我问了学生还可以怎么折?学生又折出了一种,我分别展示了两种折法。有一个学生说还有:沿对角线折,我让他折出来给大家看后,排除了沿对角线折的方法,学生明白了长方形只有两条对称轴。然后研究怎样画长方形的对称轴,让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规律:量出长度,并取中点再画。教学“试一试”时,因为有了探究长方形对称轴的基础,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折纸、作图。

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四条对称轴,还有小部分学生只找出了两条。在评讲时,通过操作,提高了后进生的认识。后面的练习是重点让学生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但是学生找不全,甚至把第2题的第四幅图也认为是对称图形。我用事先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不只一条。并概括出是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并强调学生要规范地去画。效果还可以。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九

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重新处理教材,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确实符合实际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本信息窗中只出现了左右对称的事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引出对称的概念。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靠近有的知识是无法把这些照片内在的练习分析出来的。因此,教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第一层是操作性内容,利用手中的`照片折一折,真实的感知左右两边一样,引出对称;第二层是判断分类,在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又提供了大量的图片信息让学生分类,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两边除了左右,还有上下、对角等现象。这样设计使教学内容正好处于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上,掌握的知识有层次、有条理。

二、加强动手操作,以降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

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离不开感知,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初始环节,是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对提供的数学材料、数学事实进行最初的认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提供学习抽象知识的认知支柱。对称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果没有数学材料、数学事实作支柱,学生是无法理解什么是对称。要理解什么是对称,必须先发现两边完全一样,学生通过对折,对称的特点就在眼前的图片中体现出来,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直观而又形象。有了这一感知、体验的过程,就能理解得深刻、接受的自然。

三、充满人文性的教育。

情景图中的四个板块包含了建筑、脸谱、舞蹈与杂技、民间艺术手工艺品,这些都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中,教师适时进行人文化的教育,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人真是了不起!要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十

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用操作的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利用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用给定的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3、在现实生活中存了解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初步审美素养。

三、教材的基础和地位。

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对称知识的基础。

四、信息窗的解读。

1、本信息窗的情境呈现的是民俗节上的一组照片,由建筑物、京剧脸谱、风筝、剪纸、杂技及杂机动作示意图等。

2、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只设置了两个红点。

第一个红点: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第二个红点: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吗?学习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3、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让学生充分的讲。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情景图中的内容谈自己的发现,不要过早地揭示结论。

(2)加强操作和交流。由于学生初次感知对称现象,在这里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案,寻找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从而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与交流的机会,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通过大量的找、拼轴对称图形。才能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还可以通过剪一剪、折一折的方法,加深对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

(3)自主练习共安排了7道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拼,动手剪一剪、折一折来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练习时不能仅完成课本中的题目,还要进行大量的补充,有些题目本身就是开放的,如第1、2题,可让学生大量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共同辨别,以加深认识。

第3、4、6题是动手操作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剪一剪、折一折等来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

第7题数学故事,通过讲故事,使学生了解镜面对称。但一定要注意不要讲的过深,只是了解、感知即可。

“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涉及了判断数字、汉字、字母、图标中的轴对称图形的题目。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时,应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通过交流与评价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十一

教学《掌声》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引导学生读出英子的忧郁,我是这样引导,轻轻地说:“小朋友已经走进英子的内心去了。英子的内心是那么郁闷,她总是坐在教室一角;英子是那么自卑,她不愿意让同学看到她走路的姿势。请小朋友把这一节读一读。”在学生朗读前这样一引导,学生们一改洪亮地大声朗读,纷纷投入到课文中去,争着读出英子的“忧郁”。教师寥寥数语,艺术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取得较好训练效果。

二、拓展想象,入境美读。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表象的过程。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

再如:在教学《掌声》一文中的“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朗读训练时,针对一些学生把“默默地、早早地”等作重音强调的现象。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英子怎样坐在教室的一角?这样重读“默默地、早早地”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是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了英子的自卑后,我不失时机地说:“小朋友,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读边想。”结果,学生不由自主地在读“默默地、早早地”前作了一个稍长停顿,再轻读“默默地、早早地”,其效果不言而喻。

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去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达到了“情动而辞发”,能够“设身初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更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再如:在教学《掌声》一文中的“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朗读训练时,针对一些学生把“默默地、早早地”等作重音强调的现象。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刚才读得不错,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英子怎样坐在教室的一角?这样重读“默默地、早早地”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象到这一句话是表现出来的情境,感受到了英子的自卑后,我不失时机地说:“小朋友,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读边想。”结果,学生不由自主地在读“默默地、早早地”前作了一个稍长停顿,再轻读“默默地、早早地”,其效果不言而喻。

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去感受中领悟,在领悟中实践,因而达到了“情动而辞发”,能够“设身初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更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十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平、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教师选几张学生剪得好的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

找出不同的剪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

生2:他们的大小也不同。

生3:他们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生4:这些图形上都有一条折痕。

学生回答自己理解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那么这条折痕应该给它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对称轴)。

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灯笼、衣服等)。

三、实践操作,深化认识。

1、组织活动——折一折。

(1)每个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折一折。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折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折法。

(3)学生认识对称轴,中间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小结:通过折、画,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么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图形。

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得直线叫做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3、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五、回归生活,体会美感。

1、谈一谈: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欣赏生活、艺术、自然、建筑、剪纸等领域的对称之美。

六、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轴对称。

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折痕——对称轴。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十三

教学内容:对称.青岛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第28—2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2,在大量的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欣赏,审美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同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

务的意识.

4,让学生感受民风,民俗等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对对称现象的感知和理解.

教学用具:青蛙,蝴蝶,蜻蜓的对称图形,课件,习题卡片.

学具:彩纸若干张,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你想不想听(讲故事)。

老师将对称的青蛙,蜻蜓,蝴蝶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从形状观察,比较图形的外形有什么特征和共同点.

组织学生讨论,对折,得出这些图形两边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将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现象叫对称.(板书课题:对称)。

2,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对称”,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你能分辨出它是不是对称的吗。

出示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辨别,加深对对称的理解.完成后集体交流.

二,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1,学生讨论剪对称图形方案.

师:刚才这些图形都是老师剪的,你们想不想剪怎样才能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可能会有:。

生1:我画出一个对称图形,然后把它剪下来.

生2:你怎么知道画出的一定是一个对称图形呢我认为应该先对折,然后再画.

生3:我认为把纸对折后,画的时候不能把图形全部画出来,而是只画图形的一半.

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不急于肯定,让学生继续讨论,哪种方法最好,最后选出最佳方案.

2,学生动手剪对称图形,边剪边展示成果.

学生剪出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让他们自由地把作品贴到黑板上.

3,归纳剪的方法.

师引导学生观察欣赏黑板上的学生作品,发现作品中的“对称美”.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剪的.

交流后,师归纳:先把纸对折,再剪;如果想把图形剪得更完美,精确一些,可以预先在纸的一侧画好图形的一半,再剪.

三,应用生活,发现欣赏。

1,“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在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发现对称现象你能举例说说看吗(有了前面展示作品的交流和启发,学生的思路将会更加开阔.如:服装,建筑,工艺品,机械,动物,植物,人体,玩具……等物体上面的对称现象.)。

师:老师还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对称现象,你想不想看看让学生取出材料袋中的材料,根据提示的内容,想想还有哪些类似的对称现象,小组合作填写.完成后集体交流.

2,欣赏对称图形.

四,深化认识,辨析拓展。

活动一:找朋友.

师:同学们原来用自己的小巧手剪出了许多好看的对称图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在剪的时候却不小心被剪破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吗(取出材料袋中的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师提出要求: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完成得又快又好.(对作品完成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活动二:做一个对称的动作.

师:同学们,你们在前面发现了人体上的对称,真了不起,其实我们还可以做出一些对称的动作呢!(让生欣赏课本上的对称动作照片,分辨其是否对称的)师:你想自己也来做一做吗(学生互动,再由各小组中选出表现突出的同学到前面进行展示)。

五,回顾整理,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发言)。

师:“对称”是数学里很重要的现象,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匀称,平衡和美的感受,课后你们要多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多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对称美.课后请你搜集一些树叶,看看哪些是对称的,哪些是不对称的,用这些树叶做一幅自己喜欢的画.

三年级对称教学反思篇十四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