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大学生自我信仰的特点(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2:45:39 页码:7
2023年大学生自我信仰的特点(大全10篇)
2023-11-25 12:45:39    小编:zdfb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挑战。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系统性的思维和条理性的表达。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大学生自我信仰的特点篇一

纵观大学生。

简历。

上的,他们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具体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来简述一下。

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态度的统一。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的个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点:

自我意识强烈的大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自觉地、主动地进行着,而且不断提高和完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把自己与周围的同学和教师作比较来评价自己;他们还对照典型人物来检查、调整自己,试图把理想的人格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是他们积极进步、逐步成熟的重要表现,也是他们早日成才的心理保证。

大学生正处于智力水平最高的发展时期。他们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求知欲望强烈,不仅关注自己的学习,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和社会活动,乃至世界形势的变化,都积极学习和探讨,有些活动还踊跃参加。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思考的内容和深度,这就形成了他们自我评价的丰富性。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提高,对人生、社会的探索精神在加强,喜欢辩论,提出自己的"高见",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也不够成熟,因此,容易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自以为了不起;否则,又会低估自我,产生自卑感。于是表现出自我评价的两极性:高估自我和低估自我。最常见的是高估自我。

大学生自我信仰的特点篇二

尊敬的各位面试官:

大家好!

首先我非常荣幸站在那里参与面试,感谢各位领导给了我这个面试的时机!

我叫xx,毕业于xx学校护理专业。在我的脑海里,护理是一个崇高、崇高、宏大的职业,护士是一个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人。这个崇高的职业从小就是我的幻想,怀着对幻想的不断追逐,我最终迎来了今天这个起点。

转瞬间3年的院校生活已悄然而去。在这3年里我怀着对护理事业的'热忱,坚持以学习为主,取得了良好成果,被评为“优秀同学干部”、“独立自强先进个人”及“优秀高校毕业生”。

在学习之余我也不忘丰富自我的课外学问,参与了多种课外活动和业余兼职,参与了国家计算机二级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经过在校两年的理论学习和医院一年的临床实践学习,我把握了作为一名护士所应具备的根本本领,同时更建立了作为一名护士应具备的爱心、职责心和团体荣誉感等重要观念。

应对新的环境,新的起点,新的挑战,我将全力以赴。只为胜利找方法,不为失利找借口即是我的座右铭。

我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工,就必需不断的提高自我,为此我在学习理论学问的同时也报考了xxx医科高校的本科自学考试以提升自我的学历。

最终,我诚心的感谢各位领导给了我这个面试的时机。假如有幸成为贵医院的一员,我必将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护理工作中,用我的汗水、学问和热忱报答贵医院的知遇之恩。

我坚信,你的信任会成为我更加的努力的动力!介绍完毕,多谢!

大学生自我信仰的特点篇三

尊敬的各位面试官:

大家好!

今天我应聘的职位是语文老师。我叫xxx,曾就职于xxx学校。我平常喜爱跑步和看书,喜爱读书,由于它能丰富我的学问;喜爱跑步,由于它可以磨砺我的意志。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热忱、执着、有顽强意志的人。

既然今天应聘的是语文老师这个职位,我就简洁的谈下我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俗话说得好,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自身思想道德的好坏,事关着教育事业的成败。因此我不断的强化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我主动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老师职业道德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工作上,备课时,结合中同学的认知心理过程,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上课时,注意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充足整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足发挥同学的主导性地位,注意对同学力量的培育;擅长激发同学的制造性思维,充足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努力培育同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下课时,主动下班辅导同学,认真批改作文并虚心向同行请教先进的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新老师,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自从走上老师这一岗位以来,我不断学习,连续学习。学习成为我工作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主动参与新老师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训,主动参与县教育局组织的语文优质课竞赛。通过这些途径,我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以便在工作中能以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我努力探讨中学语文相关的.教学方法,学习同行的先进教学艺术,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语文教学。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的一年中,我将以优秀同行为典范,强化自身的政治思想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及力量,为提高同学的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校的进展作出更大的努力,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毕生心血。

大学生自我信仰的特点篇四

尊敬的各位面试官:

大家早上好!

首先,我很快乐今天能有时机在这里面试。首先,大约说一下我的性格。我是一个比拟随和的人,能很好的处理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对待我的本职工作,或者说容许了别人的事,我就会尽可能去做好,在我好友们的眼中我是一个很值得信任的人,不过我自我理解的是我是一个比拟负责的人。另外,我的学习力量比拟强,我能快速的接受新的学问。我从小就是一个很独立的人,无论在哪里生活或者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分,我都能很好的解决。

其次,说说我这三年的在校生活。三年期间,我在同学会待过一年,在老师办公室担任值班员一年,这些阅历锤炼了我的工作力量,同时也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力量。同时,我参与过蛮多的课外活动,比方说辩论赛、演讲竞赛的主持人等。这些活动很好的锤炼了我的应变力量和沟通力量。

最终,说到学习方面,我三年下来没有挂过科,专业成果还是比拟好的,也参与过一些竞赛,也获得过一些奖项。不过这三年下来相比照较遗憾的是所学的`专业学问没有什么时机运用到实际当中。这次实习是我第一次申请本专业的正式的相关工作,我填写简历的时分没有申请详细的工作岗位,不过我相信我自己,无论最终做的是哪一类工作,我都能很快的进入状态并且做好的我的工作。我很希望能得带这次实习的时机,希望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的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同时,也借此时机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力量等,为即将毕业的自己做更多的准备。

大学生自我信仰的特点篇五

尊敬的各位面试官:

大家好!

我叫xxx,我的性格比拟开朗、乐观,擅长和人相处;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能认可他人特长,虚心学习并接受他人的看法;有主动的工作看法,情愿和能够自觉勤奋地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英语力量较强,口语及书面语流利;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学习力量,且能在学习基础上有肯定的创新。在高校所学专业是物流,而且在相关服务行业及销售行业公司实习过,所以很愿意在这个很有进展前途的.行业里规划并进展自己。

假如我有时机进入到贵公司工作制度,那我将会尽量做到在流程建设方面,提高公司物流运转的效率,降低公司物流本钱;供应商与选购管理方面,建立和优化物料选购流程;仓储管理方面,依据公司物料特性及物流进展状况,组织建立公司仓储、周转等仓库管理体系,提高公司货物运用效率;运输管理方面,组织建立公司货物运输体系,规划公司的货物调配与调度;销售与市场支持方面,支持销售及相关市场活动,进行物流本钱分析、预算及掌握,提高客户满意度;物流系统优化方面,不断完善物流系统,提高物流效率,削减资金占用,降低物流本钱,改进服务,增加公司物流环节的竞争力;部门行政管理方面,依据公司进展战略及价值导向,结合物流业务特点,开展组织和人员建设,以完成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

大学生自我信仰的特点篇六

归因指人对行为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由于有些行为与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种原因,这时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分析其原因。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进行归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出现原因。

归因偏差的出现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这样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因而无可厚非。但上面我们提到的两类归因偏差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防止。

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

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所谓利己主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其他导致归因偏差的因素。

诸如迷信、宿命论、行为者的社会地位、长相及性格差异等也会导致归因偏差。

矫治归因。

在矫治对自己的违法行为的认识常常有下面几种归因偏差:

浅层归因――在总结自己走进矫治所的原因时,常常说是由于自己抵挡不了诱惑、控制不住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只从直接原因上分析,而不从根本原因入手,作蜻蜓点水式分析,不愿进行深入地剖析。

外部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主观以外的因素,一味地怨天尤人,强调客观原因。

片面归因――在对自己行为进行归因时,不进行全面客观地把握整体上综合地归纳总结,而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论一点,不及其余。

消极归因――用一些不可控制的和具有稳定性的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如个人禀赋、天资,任务难度等,把自己的行为的成因归结到难以改变的因素上。

教育应用。

归结为某些因素,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容易出现两类偏差。

第一类偏差是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例如,一位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中学数学教师任课班级的学生成绩不好,他归因于这个班学生能力偏低。调换到其他班级后,这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又明显下降,他又说是这个班的学生与他做对。调查发现,让班主任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归因时,教师往往是归结于学生的能力、性格和家庭,而很少认为这与教师态度和教学方法有什么关系,可是学生们却认为与教师的行为是有关系的。这一类归因偏差的危害在于教师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学生,在教育之前就已放弃了教育者应负的责任。

第二类归因偏差是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当优秀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而当差生同样干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却往往被教师归结于任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相反,当优秀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归于外部因素。而差生出现问题时却被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有一位中学生,外语成绩一直不太好,经过努力后他在一次考试中得了全班最高分,而外语老师说是他抄了同桌的试卷。一气之下,这位学生再也不听外语课了。很显然,这一类归因偏差对于差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他们即使表现出一些好的行为,也难于得到教师的准确评价,倘若表现不佳,则被看作是不可救药了。

归因偏差的出现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这样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因而无可厚非。但上面我们提到的两类归因偏差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防止。

恋爱应用。

恋爱失败是大家在大学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事情。一段恋情结束后,人们在回忆恋情结束的原因时,总会找出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却并不总是合乎逻辑的,这是因为出现了“归因偏差”。首先是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恋爱失败后,当事人往往会将原因归结于某个情境,比如某次吵架、某次失约、发生了什么变故等。但是,旁人却更可能从恋爱的本身出发,讨论恋爱者本身的`性格、能力、处世态度,如性格太倔强、有大男子主义、容易发脾气、经常无理取闹等。

形成这种偏差主要是双方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恋爱的人更多地是从具体情况出。

发,强调实际行为的特殊情境,如出现了第三者或者一方发现了另外一方的秘密等。旁观者则往往站在另一个角度,从常规的逻辑出发,假设恋爱本人在恋爱中的行为表现和生活中的表现一致,一旦出现问题,就归因于恋爱本人的个人因素。

其次是利己主义的归因偏差。有时候,恋爱者为了避免人们因为恋爱的失败而对自己产生偏见,往往作出将错误归因于对方的解释。所谓利己主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产生这种归因偏差一是情感上的需要。因为成功和良好的行为总是与愉快、自豪的情绪相联系的,而失败和不良行为总是与痛苦、悲哀相联系的。恋爱失败者处于情感的低落期,需要进行心理和情感上的调整。将错误归因于对方,可以帮助自己从低谷中走出来。另一个原因是为了维护自尊心和良好形象。因为成功能体现并维护自身的价值,也可以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最后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诸如迷信、宿命论及行为者的社会地位、长相及性格差异等也会导致归因偏差。比如说恋爱失败后,迷信者可能会认为是双方的生辰八字不符合,性格软弱的人会认为是某一方的父母的阻碍,而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是命运的安排等。这种归因在恋爱失败者已经付出多方努力但仍是成功无望时最容易产生。

归因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可以尽量去减少它的影响。如果恋爱失败了,要考虑特殊事件和一般情况的关系。比如男方一向是一个行为果断的人,但是在一次事件中受到父母的责备提出分手,就可以归因为他是一个比较听从父母亲的人。还要注意如果有不止一个原因存在,那么对自己的归因不要太过自信,应充分地考虑各个因素的作用。

大学生自我信仰的特点篇七

一是现在的测智商除非专门机构权威测定,否则一般都是以一些片面的智力问答来骗取点击量的垃圾网页。

二是正常人的智商范围在90到140之间,有人说120到140属于聪明人,不过我认为,这样的聪明人,也还是属于正常人范畴。

三是非马论,一本大学生一般会智商偏上,但并不是智商偏上的才能上一本大学,毕竟智商和读书能力相关性并不大,对于中国应试制度来说,专注度和毅力才是读书考试的不二法宝。

大学生自我信仰的特点篇八

秋季,以“90后”为主体的大一新生进入了全国各大高校,开始了他们的求学生涯。这一群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拥有无比优越的物质条件;处在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是信息时代成果的一群优先体验者。“90后”身上明显有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所赋予的特点。他们既渴望独立,又期望被照顾;既漠视亲情,又渴望亲情;既推崇个性,又眷恋团体;既成熟,又冲动……总之,是一个个复杂的矛盾综合体。“90后”走进大学学校,对高等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1.独立性与依靠性的矛盾结合。

“90后”的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讲究个人保密,不喜欢自我的事情被父母、教师干涉。互联网的普及使他们从小就开始理解海量信息,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有自我的想法和看问题的视角,喜欢独立地观察、认识和思考问题,独立确定的本事越来越强。但同时大多数的“90后”都是独生子女,有的还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环境中,集祖辈的溺爱与父辈的宠爱于一身,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小太阳”。父母们一向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只需要把学习学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需要管,所以大部分“90后”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衣服不会洗,被子不会叠……生活自理本事较差,在日常事务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靠性十分大。

2.自信与脆弱的矛盾结合。

“90后”是自信张扬的一代,他们充满活力,勇于尝试,敢爱敢恨,敢说敢做,表现自我毫不掩饰,“谁的青春有我狂”、“舍我其谁”、“唯我独尊”成了他们的座右铭。“90后”又是脆弱的一代,他们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一出生他们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极大竞争的压力。家长、教师的高要求时常超出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他们每一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网上频频报道的自杀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3.自我意识强烈与渴望团体生活的矛盾结合。

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习惯于把自我当成群体的中心,按照自我的意志来满足自我。另一方面由于亲情友情的缺失,使他们缺少心灵的默契与感情上的沟通,“90后”注定成为孤独的一代,他们又眷恋和渴望团体生活,期望能从团体中得到温暖和欢乐,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虽然渴望,他们又不愿意“屈尊就驾”,不愿主动和同龄人做深入的交流,把自我处在一个既渴望又排斥的尴尬境地。就像冬天里的两只小刺猬,虽然感觉到寒冷,可是却不能相互拥抱取暖。

4.“成熟”和“冲动”的矛盾结合。

近年来,报纸、网络上,90后“××门”事件层出不穷。其中95%涉及到两性问题。这一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学校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以为只要普及或者是加大教育力度就能够解决。教育工作者应当从根源上分析这些现象,找出原因。

青年们的生理条件趋于成熟,对两性开始有着正常的需求。可是理解大学教育的青年,由于教育周期比较长(4~5年)、缺乏物质条件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使其无法组织起家庭,所以学校成为两性问题多发的“热点”地带。

此刻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再仅凭着所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明确的人生目标”等等标语性口号来要求“90后”青年们理性处理两性问题,违背人性是很难到达很好的教育结果。可是这并不代表能够不管或者放纵他们的两性行为。虽然青年们的身体已经成熟,可是自我控制本事却远未到达成年人标准,冲动之下的选择往往使双方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在许多“××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无不追悔莫及,后悔自我的一时冲动给朋友、家庭、学校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烦恼。所以如何处理“成熟”和“冲动”这一矛盾,是值得当今高校教育者深思的重要课题。

5.想要学习和不知如何学习的矛盾结合。

能够理解大学教育的青年学生,在高中时代一般都是班级中深受教师喜爱的学习尖子。可是进入大学学校后,周围的同学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精英和精英扎堆在一齐学习生活,彼此之间不分高下,很容易使这些骄傲的青年学生们产生挫败感。

同时,大学不像高中,大学教师在上完课后便匆匆离去,从事自我的科研研究。大学更强调的是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本事,而不是初高中式的“监督性”学习。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异常是男同学们的困扰,一方面从自身骄傲、不愿落于人后的角度期望自我能够有一个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另一方面,不像从前,有教师、父母在一旁指导、监督,加上青年人爱玩、懒惰等习惯,使之无法适应大学里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环境。这种精神满足感的失衡,久而久之,就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罢学的心理,把书本丢在一边,把精力放在网络或者其他更容易找到满足感的事情中。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大一新生中挂科率往往比较高。

二、“90后”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首先,作为一名高校教育者应当本着一种包容、关爱的态度看待这些刚刚进入大学学校的青年学生。虽然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缺点,可是,每一代青年人都有着自我进取向上、朝气蓬勃的一面。要给予“90后”大学生更多宽容与认同,相信他们会在历练中不断成熟、成长。就像原本被舆论称为“垮掉一代”的“80后”此刻已经成为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90后”不是脑残的一代,崩溃的一代,就像“80后”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一样。

其次,尊重青年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教育者应当扮演的主角是适时的为学生们提一些指导性提议。两性问题上,不能粗暴制止,而是有效疏导,告诉男同学,哪些事情是能够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合时宜的;同时教会女同学学会自我保护,明白应在何时说“不”。

再次,把团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挫折教育等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来使学生们参与其中。

团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不应当仅局限在平时办个联欢会或者节假日去一趟敬老院孤儿院之类,也能够研究组织一些时尚的团体活动,比如素质拓展训练或者带领学生们去一些宠物收养所做义工等等,经过这些手段,增进同学之间的信任感和培养对待弱小者的爱心、同情心。

挫折教育就是要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困难的条件,让青少年在与困难和挫折斗争中经受磨练,受到教育,从而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对付挫折的一种教育方式。

最终,但却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有爱存在,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对待学生,会比任何教育手段创新都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李晓雪.浅谈“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

2王芹.“80后”、“90后”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j].科教文汇,2009(1)。

3孙丽娜、常静.关注“90后”大学生――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2)。

4莫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消费导刊,(4)。

5孙杰.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华章,2008(10)。

6胡邦宁、廖元新.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时代文学,2008(11)。

大学生自我信仰的特点篇九

尊敬的各位面试官:

大家好!

作为汽修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我一直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进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并参与了屡次社会实践,我有健全的人生观,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肯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有较强的动手力量。

通过系统完善的汽车专业学问的学习,本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学问,并且有肯定的汽车管理学问。通过课外大量猎阅图书馆中汽车类书刊资料。本人了解中国汽车产业进展动态方向,特别是汽车后市场服务领域。明白汽车修理行业进展现状及趋势。擅长学习新的学问方法工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强,能够娴熟的利用互联网查询汽车修理资料,搜集本行业最新信息。

脚踏实地是一个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我时辰牢记的一句话。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能够忠于自己的企业,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的进展紧密的结合。勇于创新,擅长开创,能承受较高的工作压力;吃苦耐劳,注意合作,具有年轻人火一样的工作热忱和活力。

欲成为一个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汽车人。将是我始终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当然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社会中我不肯定是最好的,但我肯定会努力的挤身于这一优秀的行列之中。在中国的汽车业中完成自己的社会价值。谢谢!

大学生自我信仰的特点篇十

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信仰”就给了人类无限的遐想。人类在模糊的原始图腾崇拜中积蓄着生存的力量,在信仰的斗争中寻找着真理的方向,在信仰的对话中描绘着人类美好的前景。可以说,信仰是人类精神高度的见证,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每一个个体,信仰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理论上讲,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主体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和残缺性的超越,它把一种理想主义价值倾向化为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类事物或观念的内在于心的确信,是表现在人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根本价值准则。它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可以使民族有新的精神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信仰可以从社会信仰、超自然信仰和实用信仰三个维度来探讨,本文所谈的宗教信仰属于超自然信仰。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群众性,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关乎个人的终极追求和民族的精神动力,对个体生命的心理体验和民族心理结构的衍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其中三分之一左右为青年,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同时他们也是整个社会阶层精神高度的见证者。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动态实际上成为我国宗教信仰发展的风向标。了解他们宗教信仰的现状,并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宗教和处理宗教信仰问题,是高等教育必须肩负的历史任务。

从信仰趋势上看,我国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正处在“缓慢升温”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整体转型的阵痛中,精英文化逐渐由中心移到了边缘,平民文化在商业大潮的裹挟中开始以躁动不安的强势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人们不再相信空洞的历史许诺和“乌托邦”的文化探源,而更愿意在个人式的宣泄和呐喊中释放激情和力量,“俗文化”开始以合法的身份成为时代文化的真正主角。但作为高雅文化代表的宗教,却没有在文化转型中销声匿迹,而是在大学校园内有了“缓慢升温”的迹象,“在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层面上出现日益明显的共同性和认同感。”这一现象很值得研究。

大学生宗教信仰缓慢升温的趋势与整个社会“宗教热”的文化呈现是相吻合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民族原因、地域原因、心理原因、学校原因、宗教文化自身的原因等,但归根结底还在于社会原因,社会整体转型所带来的新的文化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发展趋势。

我们承担了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政治认同导向下的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以山西省部分高校为考察对象”。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文献阅读在此基础上借鉴了其他一些调宋示淼哪谌莺托问剑形成了《山西省大学生宗教信仰调宋示怼贰我们在保证研究样本的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民族等特征分布的基础上对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等5所高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宗教信仰进行了调研发放问卷5000份收回4710份回收率94.2%。

(一)信教学生分析(表1、表2、表3)。

在471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信教的学生为645人,占总人数的13.69%,不信教的学生共3625人,占总人数的76.96%,说不清楚的440人,占总人数的9.35%,因此绝大多数学生不信教。13.69%这个数据和全国的宗教信仰调查数据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采信。

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很多的,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其中社会和家庭的原因最多,占到了35.03%,家庭原因是主要原因,父母的信仰、教育观念、行为等都自己的孩子有很深的影响;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统计数据看,大学生信仰宗教最主要的途径是家庭和朋友的介绍,比例高达40.77%。虽然家庭不一定能让大学生信仰宗教,但可以让大学生不排斥宗教,当遇到一定催化剂的时候,大学生会由不排斥到信。

调查数据可以从宏观角度反映出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发展趋势,同时我们在对这五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的访谈中,也了解到诸多真实的微观信息。

“以前我觉得宗教离我很远,因为我身边没有信教的同学,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发现我们专业同学中还有信教的,起初还觉得很不了解,现在很正常了,毕竟我们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由于受父母的影响,我从小就信仰基督教,刚上大学时,我感觉很失望,因为周围的人都不理我,信教对我们来说是很不可理喻的事情,但我越来越发现,近几年,信教的人多了,宗教活动也比以前频繁了。”

“宗教不是封建迷信,它有它特有的魅力,作为一门学问,我觉得宗教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都有很多有价值的贡献,现在信教的同学多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吧。”

从以上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神秘感和陌生感逐渐淡化,宗教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日益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宗教信仰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增大,宗教与大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下剧烈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氛围变迁所导致的,大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介走进宗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由“宗教文化爱好者”到“虔诚的宗教信仰者”的角色转变,调查资料显示,有20.5%的青少年信仰宗教的原因是“深受教义感动。”

同时,宗教暧昧现象日益普遍,也是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暧昧是较宗教信仰更为宽泛的概念,特别是指对宗教模糊朦胧的态度,是宗教信仰确立前的一个过渡期和磨合期。宗教暧昧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巳经越来越普遍了。北京联合大学郭淑敏在对多名北京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赞成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占25.58%,既不反对也不赞成者占65.46%,反对者仅占8.96%。

当前,各高校都依法加强了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宗教知识的教育和对宗教活动的管理,但机制还不健全,对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效果还不明显,对信教大学生的信息统计也还不完整。这使得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和宗教信仰的理解很模糊,多存在神秘感,甚至有许多错误的观念,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宗教信仰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对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落实不力。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应该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包括应该了解和把握关于宗教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但由于现在各高校对于专门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比较滞后,致使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关于宗教的法律和政策不甚了解,就连信教大学生对此也了解不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但由于法律意识不强,使在校大学生容易成为非法宗教传播的受众,甚至成为非法宗教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对宗教基本知识的教育不够。

有些高校只是看到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看到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矛盾,不去关注宗教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特点不进行认真的分析,不能够及时地向在校大学生,特别是信教大学生传授基本宗教知识,没有对他们的宗教信仰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

现在还很少有高校适时开设一些宗教选修课,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宗教信仰的根源,讲解宗教的一系列知识,这使得一部分信教大学生在文化层面上对宗教的浓厚兴趣得不到满足,使他们对宗教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缺乏一定的了解,这样就不能够使在校大学生把握宗教的实质。

(三)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不规范。

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紧张、敏感,有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愿意正视、更不敢去承认宗教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以及信教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他们对信教大学生在学校的宗教活动视而不见,没有规范高校内部信教师生的正常宗教信仰活动,更没有依法取缔学校的非法宗教组织,这些都是大学校园里学生信教人数有所增加、大学校园里宗教活动不健康发展的直接原因。

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涵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教育,更为关键的是要使其真正为大学生所理解、所认同、所践行,内化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为此,要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真正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脉搏,认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当今高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有之义。

(一)坚持宗教与教育分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因素在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特殊地位,努力探索和掌握宗教自身的规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水平。在高等院校贯彻和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应坚持宗教不干预高等教育的原则。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宗教信仰自由。在教育领域的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要求我们教育领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不得侵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权利,既不歧视信仰宗教的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也不强迫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信仰某种宗教,更不强迫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不信仰宗教。

育领域内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管理事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非法活动,不得干预学校进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不得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传播宗教、举行宗教仪式,也不得利用学校对在校学生灌输宗教思想,发展宗教教徒,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活动。

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信教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应当充分理解和尊重。“对信教者来说,宗教中含有对全部知识的探索及对未曾发现的真理的寻求。”信教大学生信仰宗教,有自身原因,他们的宗教信仰应该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社会的理解和他人的尊重。爱国的大学生宗教徒,同不信教的大学生一样享有公民应该享有的高等教育权力及其他权利,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样受到法律保护,不能因为他们信仰宗教就歧视他们或者损害他们的合法权益。

其次,在保障大学生信教自由的同时,也强调大学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方面的正当权益和意愿同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人们的尊重。这个问题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的学校,尤其应引起重视。不能对不信教的学生进行歧视、打击、围攻、侮辱。信教或不信教,参加或不参加宗教活动,都是法律赋予大学生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讲宗教信仰自由不能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也不能强迫不信教的人信教。任何强迫不信教的人信教的行为,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公民的信仰自由权利,都是违背国家法律政策的,因而是极端错误的,是不允许的。

再次,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不能被说成“宗教自由”,即宗教活动不能为所欲为,不受任何限制。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自由,信仰与不信仰任何宗教是个人私事,是自由的,但宗教活动因为会涉及社会生活和他人,所以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任何一个国家概莫能外。也就是说,宗教信仰自由不能同国家的法律、政策对立起来,也不能同高等教育法规及高校规定对立起来,宗教活动必须纳入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够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坚持宗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宗教要与其所处的社会性适应,为社会发展服务,是宗教存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指宗教团体和组织、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相适应。这种相适应不是要求公民放弃宗教信仰,不是改变宗教的基本教义,而且要求宗教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与社会发展与文明的进步相适应。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根本的是做信教群众的工作。高校要引导信教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信教大学生爱国、爱教。爱国是宗教存在的前提,每个教徒必须维护人民利益,利用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服从政府的管理,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集体利益,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第二,发挥宗教教义的积极性,引导其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人类的宗教信仰是一种对自身力量的皈依。”?在各种宗教教义教规中,许多教义都提倡“善和爱”,倡导公平正义,反对歧视与不公,蕴含着丰富的和平、和谐、平等、自然等伦理道德资源,这些内容都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相通的。宗教慰藉心灵的精神作用,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从大学生宗教信徒个体的角度讲,宗教的社会心理功能最明显的是心理慰藉,也有心理学家称为“幻想补偿功能”。[9]宗教的精神力量和组织力量,通过严格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加以正确引导,可以有效地抑制其消极作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同时,信教大学生还应努力挖掘和发展宗教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教规教义中同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努力为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第三,团结信教大学生和不信教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高校宗教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团结和教育信教大学生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积极贡献力量。正如德国神学家孔汉思所说:“普通老百姓并未放弃对安全、和平、财富和健康的渴望。”[1°]我国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信教大学生,能否做好对他们的团结教育引导工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处理得好,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广大信教群众中的凝聚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

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二是全面认识科学知识,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是进行课程改革,增设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非学科性课程。四是反对伪科学。

(四)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要积极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高校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条件,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等。二是要积极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它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

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坚持宗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有效途径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人文精神。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为指导,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