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实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9:04:31 页码:14
最新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实用16篇)
2023-11-25 09:04:31    小编:zdfb

总结是对我们之前的努力和付出的一种回顾和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总结的语言要恰当、得体,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来选择恰当的语气和用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行业前沿信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一

撕纸让幼儿“心灵手巧”

赵云。

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在孩子小时候,当他们想玩泥巴是,大人说:“不行不行,太脏了,要把衣服弄脏了。”当孩子捡到一块石头在地上划来划去的时候,大人说:“不要不要,石头太尖,要戳破手的。”当孩子想要堆一堆沙子的时候,大人说:“算了算了,沙子里藏了许多细菌,万一弄到眼睛里怎么办?”当孩子想要„„,太多的想要就这样给成人扼杀了,孩子只剩下了“不敢、不会”。

中国有句俗话:“心灵手巧”,就是要想心灵敏就要手灵巧,心与手是有联系的,即为手巧心则灵。老祖宗总结出来的好经验,我们却在慢慢地丢失,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就要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开展美术活动就是发展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好方法,其中,幼儿撕纸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一、初尝撕纸成功的喜悦。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纸,总是喜欢把只撕得乱七八糟,这是孩子最初的撕纸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创作。在幼儿园里,我们老师就要将孩子的这种无意识培养成孩子自身的有意识行为。首先,我让孩子们从最简单的开始练习,如:撕“面条”,就是撕成一条一条的。撕得宽的叫“宽面”;细的叫“细面”;歪歪扭扭的叫“方便面”;螺旋的叫“意大利空心面”;宽宽短短的叫“面片”,还可以撕出新的面条造型。每一个小朋友都撕出来了,我们一起夸一夸、赞一赞,让他们初步尝到了撕纸成功的喜悦。几次活动后,孩子们自信心大增,喊“我不会”的变少了。

二、体味撕纸的乐趣。

当孩子们不再害怕撕纸活动后,我就开始辅导孩子撕一些简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教他们尝试用指尖控制纸的开口处,慢慢地撕,渐渐地孩子们的手指越来越灵活。掌握了撕纸的基本技能后,就开始动手贴和添画了。我先请孩子把撕好的纸片玩玩一玩、拼一拼,看看撕出来的图形象什么?添上什么就更象了?比如,方方的纸片可以变房子、汽车、空调、洗衣机、杯子;圆圆的纸片可以变皮球、蹦蹦球、呼啦圈、车轮子;三角形的纸片可以变小旗、小山、帽子、皇冠、房顶„„。最高兴的是变窗花,一张方纸折几折、撕几下,打开一看,是一张美丽的窗花,还可以打扮教室呢。孩子们开始了无意识的创造性撕纸活动,一次又一次体味到了撕纸的乐趣。

三、品尝撕纸成功的果实。

孩子们有了一次又一次创作的体验后,我组织孩子们发动家长,收集各种有关撕纸的资料:有撕纸的历史,民间撕纸艺人的介绍,撕纸作品的欣赏。让孩子们拓展了视野,丰富了创作的灵感。接着,我要求他们先构思,再创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鼓励他们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自由挥洒、自由想象,超越眼中的世界,走向心中的世界。有的幼儿创作出了一片“森林”,有着千奇百态的树、花、草;有的幼儿创作出了各种“图形娃娃”,在进行杂技表演;有的幼儿创作出了“蘑菇大厦”等等。

《纲要》中提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立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通过开展创造性的撕纸活动,由“巧手”促进了幼儿的“心灵”,开发了他们潜在的智力,从而为他们开启了一扇智慧的大门。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二

3-6岁儿童的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不成熟,经验能力不足,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内教养工作综合的质量,尤其是班级保教人员的护理和引导水平。因此为幼儿制定常规,并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保证教养质量的关键。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与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规则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体会。

那么班级常规的含义是什么?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引导孩子指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更顺利地开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工作是复杂而具体的。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包括: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有生活常规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其中的生活常规活动虽然微小,但却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蜗牛走路、小猴子踩钢丝等动作,小朋友们都非常高兴地慢慢地走着,有的孩子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蜗牛走路是不一样的。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为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

2、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洗手后不擦手也是个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正巧有一段时间,幼儿感冒生病的很多,我灵机一动,把洗手变成给手洗洗澡。我说:“不擦手,小手会感冒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孩子边擦手边对我就:“不擦手,小手应该咳嗽了。”常规培养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之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学遵守。

3、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

午睡前要叠好衣服,椅子小,叠起来很困难。有的孩子在床上叠,有的孩子在地上叠,很不卫生。抓住矛盾,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叠?怎样叠?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特别是“系扣或拉锁上衣怎么挂”的问题,有的说把扣都系上,有的干脆叠起来……其中一名幼儿的主意简便易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把上衣挂在椅子靠背上,把两只袖子交叉放在前面。当天中午脱衣服时,没有一名幼儿再把衣服放在床上或地上叠,所有的上衣都挂在小椅子,并且不忘把两袖交叉放好。看来,幼儿自己出得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4、用教师的情绪感染幼儿。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幼儿在喝水时有说有笑的情况比较突出。有一天,在喝水前笔者提了“喝水时请轻轻做事,不要影响别人”的要求,然后放小红帽的故事录音。一个叫明明的小朋友忘了老师的要求,放回水杯后跺着脚回到座位上。我连忙用夸张的语气告诉他:“哎呀,明明,你刚才的脚步声吵到我了,小红帽是怎样被大灰狼吃掉的,我都没听清楚。”于是,又重新放了一遍录音,非常专注地听着,孩子们看我认真的样子,都不由自主地轻手轻脚做事。抓住幼儿情绪易受感染的特点,开展氛围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三

摘要: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过程中,对网络的利与弊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网络既具有正面影响也具有负面的效应,基于这种复杂性,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的使用网络,全面的认识网络,即进行网络垛介素养教育就显的极为重要。

关键词: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网络的影响教育。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及时便捷、平等交互的沟通方式,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社会在伦理与道德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差等主观因素,导致部分青少年在强大的网络媒介面前易受伤害,因此,了解和掌握网络媒介素养知识,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是培养他们科学运用网络媒介的有效途径。

一、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

简单的讲,媒介素养即受众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讯息的能力。受众的千差万别必然意味着这些能力的千差万别,即使受众每天沉浸在不同的媒介之中也很难说他们每天就获取了很多的信息,尤其对自身有益的信息,更难说他们具有分析与传播讯息的能力。

在传播学研究中,接触和使用媒介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进行研究的,即知晓权和使用权。但这种认识只是成为了权力机构和媒体机构单方面认识和执行的依据,并没有广泛的被受众认知。虽然受众越来越被认为是积极的,但未必是具有绝对控制力的,大多数时候,媒体拥有相当程度的绝对的控制权,如“沉默螺旋”效应和“议程设置”效果,受众仍显被动。我们总是一不小心的就认可了“纸馅包子”,购买了我们或许用不到的名牌产品。这样,让受众实现自己的权利变被动为主动,对于促进媒介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提高受众的积极性也属于媒介素养的一部分。

大众传播学者阿特-西尔弗布拉特最早系统性的将媒介素养置于以受众和文化为中心的理论中,将它视作可以而且必须提高的技能,同时,他给出了媒介素养的5要素或者说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意识到媒介对个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形成分析及讨论媒介讯息的策略:意识到媒介内容是对我们当今文化以及我们自身提供洞识的文本;培养对媒介内容更深程度的享受、理解和欣赏。而大众传播学者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而不是一个范畴。媒介素养需要得到发展,当我们在智力、情感和道德方面更加成熟,我们就能更多的理解媒介中的讯息,成熟会提升我们的潜能,但我们必须积极地发展我们的技能和知识结构以开发那些潜能。他还认为,媒介素养应该是多维度的,媒介素养的目的是让我们对解读拥有更多的控制权。

总之,我们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应该基于媒介然后是素养的提升。我们要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在认识媒介素养之后能够提升媒介素养。任何国家媒介的发展都是媒介、政府和受众博弈的结果,这样看来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利于受众个人的事,而且有助于媒介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

二、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及其教育。

自从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以来,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深。同任何的新生事物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的效应,引起了大家对其影响的各种争论,尤其是这些负面的效应。因为这些网民的大多数——青少年的思想和思维正处在转换的时期,对信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年轻人的社会阅历较少,心智不够成熟,对信息的真假优劣也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基于网络的正负影响以青少年作为主要的受众来分析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研究的内涵。这些内涵包括了以下方面:

1认识网络的传播的文本特征,正确的获取网络讯息。

我们知道网络传播作为第四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不仅仅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综合体,也是多媒体传播的复合体。即网络传播的文本特征是多媒体传播,以超链接的形式集文字、影像、音频、视频于一体。这就要求网民以不同的技巧来获取网络中的信息。虽然现在青少年网络技术越来越高,但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却比较低,如何在认识网络文本的特征的基础上正确的获取网络信息,需要青少年正确的识别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对于网络视频青少年要根据其内容有不同的区分,现在网络视频有原创、有改变、有原著,在这些视频中,有着怎样的不同价值的体现。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的多媒体的表达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网络技能。展现自己的网络技巧,体现自己对于权威平等的对视,但不能为了为自己扬名而不择手段。

青少年要认识网络丰富的文本表达方式下可能隐藏的隐患,这是网络媒介素养中的一部分,只有知道存在才可以进行创新,家长、老师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教育的引导也应本着素养的提升和网络技术提升的方向。而不是简单的制止青少年离网离视,远离游戏,网络在日后的发展中必定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不是远离,而是正确的使用。

2认识网络的运作机制,辨析网络信息传播。

大众传播日益市场化,大众文化日益的商品化,这是当今的媒介产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网络传播与运作也不例外,其实网络本身就是在具有商业性才繁荣发展起来的,那就是商业性站的崛起发展和成熟。这种媒介产业的发展的基本的趋势,商品化的转向导致了其整个的生产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消费为指针的,网络的运作也是如此。

而当媒介的运作以追求经济的利益为主时,社会责任往往不可避免地被放在了第二位。但是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这种传播方式。面对网络传播的不负责任,青少年应如何的应对呢?在这方面,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家长、老师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的努力,首先青少年要认识到自己对问题认识的局限性,积极地和家长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老师父母的引导,健康的成长。其次,青少年应该多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运作机制,了解信息的来源并进行富有理性的辨析。再者,青少年要学会自控,对明知有害的信息进行自觉的抵制,因此青少年在上网之前要有明确的上网计划,如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老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实际的例子,生动的语言讲述上网的利与弊,而不是一刀切的阻止干预,否则可能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3从网络的接触和消费机制看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

在传播学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研究媒介的一种极好的方法。对于网络的应用,有一部分青少年的使用不是十分的理性的,用于业余娱乐的时间明显的多于用于学习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的原因,他们能够找到抒发自我的空间,可以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

受众可以自由的在菜单中选用自己想使用的东西满足自己的意图。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网络这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网络还具有异步性,即在时间上可以错开,例如你可以在任何的时间手法自己的邮件,也可以在任何的时间寻找自己想要的讯息,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这些使用与满足的特点,使青少年在网络中能够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突破自己的年龄限制和地域的限制来实现自己不同的需求。在网络上青少年可以实现自己的社会化,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这是网络的积极的作用。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大课堂,青少年在其中可以修复自己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但是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我们需要告知青少年的是他们的这种自以为的十足控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新闻,但前提是网上有这些新闻的存在,这如同我们调台转换电视频道一样,我们只有控制遥控器的权利,却无法改变电视节同的内容。使用网络时,这样的的控制也是间接的,青少年不应该轻易的迷失在这种彼岸里面的自由之中,而过度的放纵自己。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高等院校相关的专家学者的配合,这就是以这些专家学者为中心在大中小学举行定期的讲座,能够让这些青少年认识网络媒介使用繁荣背面隐藏的本质。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与教育应该是多方面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四

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制定本规程。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幼儿园适龄幼儿为3周岁至6周岁(或7周岁)。幼儿园一般为三年制,亦可设一年制或两年制的幼儿园。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幼儿园可分为全日制、半日制、定时制、季节制和寄宿制等。上述形式可分别设置,也可混合设置。

幼儿园每年秋季招生。平时如有缺额,可随时补招。幼儿园对烈士子女,家中无人照顾的残疾人子女和单亲子女等入园,应予照顾。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设置的幼儿园,除招收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子女外,有条件的应向社会开放,招收附近居民子女入园。幼儿入园前,须按照卫生部门制定的卫生保健制度进行体格检查,合格者方可入园。幼儿入园除进行体格检查外,严禁任何形式的考试或测查。幼儿园规模以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为原则,不宜过大。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一般为:小班(3至4周岁)25人,中班(4至5周岁)30人,大班(5周岁至6或7周岁)35人。混合班30人,学前幼儿班不超过40人。寄宿制幼儿园每班幼儿人数酌减。幼儿园可按年龄分别编班,也可混合编班。

供便利条件。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大、小便习惯,不得限制幼儿便溺的次数、时间等。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加强冬季锻炼。要充分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以及本地自然环境,有计划地锻炼幼儿肌体,增强身体的适应和抵抗能力。对体弱或有残疾的幼儿予以特殊照顾。幼儿园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防止中暑和冻伤。

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有计划地选择和组织。组织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幼儿感官作用,灵活地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应充分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的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幼儿园应在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幼儿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尤应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不要强求一律。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招收少数民族幼儿为主的幼儿园,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通用的语言。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五

书是知识的宝库,早期阅读不仅能丰富幼儿知识,还能开启智慧、发展个性,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因此,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他终生受益。新《纲要》也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的书写技能。”

快乐是幼儿学习的核动力,如果幼儿觉得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么他就会对阅读充满了兴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注意运用以下方法引导幼儿快乐地阅读,让幼儿在快乐的阅读过程中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引人入胜法。

引人入胜法就是要让图书来吸引幼儿,让阅读成为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我就从精心选择图书入手,以期让图书来吸引幼儿。

在观察中我发现,幼儿看比较陌生又不太容易理解的图书时速度很快,往往只浏览一下画面,一本书不到两分钟就看完了,而让他们讲书里的内容却一点也讲不出,看比较熟悉和容易理解的图书会读得津津有味,边看边讲,看来图书的选择非常重要。

在选择图书时,除了注意挑选那些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画面清晰的儿童读物外,我还会选择在整合活动中熟悉和感知过的故事和科普图书,供幼儿阅读。如:《金色的房子》、《小水滴旅行记》等等都成为了幼儿喜爱的阅读对象。

幼儿喜爱什么样的图书呢?我会从与幼儿、家长的谈话中了解,并鼓励幼儿从家中自带喜爱的图书来园与同伴分享。

二、自主阅读法。

自主阅读法就是让阅读成为幼儿“我要做”的一件事,而不是“要我做”的一件事,班级里一般都有图书角,我班也不例外。除了将图书摆在幼儿随手可得的位置外,在阅读的时间上我没有硬性规定,除了固定的集体活动时间,我允许幼儿在晨间活动、饭后时间和游戏活动时都可以随时翻阅,让幼儿与图书亲密接触。例如:我们班有几个调皮鬼在集体阅读活动时不是特别投入,却喜欢在饭后阅读,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就会来向我“求救”,这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契机,我就经常和他们打成一片,为他们提供阅读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慢慢地,他们对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师生的关系也更融洽了。游戏活动时,我也会充分满足部分幼儿的阅读需要,开设“图书馆”游戏,引导幼儿分配角色,鼓励幼儿遵守规则,幼儿在游戏的情境当中情绪非常好,看书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

三、互动交流法。

有研究表明,婴幼儿在集体环境中学习阅读,可以与同伴一起分享早期集体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

师生互动。幼儿的年龄小,亲子共读的特征很明显,老师介入阅读过程,并言语讲解是幼儿理解读物内容的关键因素,在日常生活中,我尽量挤时间和幼儿一起阅读,如:饭后,我会邀请幼儿围坐在身边一起看图书,这时候幼儿阅读的兴趣就会很高,他们会向我提出问题,我也会提问考考他们;午睡前,当幼儿一个个乖乖地躺在床上,我的故事会陪伴他们进入甜美的梦乡。

观察比较,发现某些婴幼儿阅读的特别需要,提供及时、恰当的帮助。

我还注意培养生生互动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幼儿结伴阅读。如:有的幼儿不管是看书还是玩玩具,都喜欢一个人,尤其是自己家里带来的图书,更是爱不释手,即使看完了也也舍不得放下,我就对幼儿启发诱导,我先拿一本书看,说:“我的图书很好看,谁想跟我一起看书?”幼儿纷纷举手说:“我跟你一起看!”以后,他们也会两两一起看书,用此方法,还教幼儿两两交换看书,幼儿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使幼儿产生了阅读的愉悦、快乐之感。

四、动静结合法。

动静结合法就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动静交替,使幼儿对阅读活动保持兴趣的一种方法。如:因为阅读是一件安静的事,每天我会利用零星、间隙的时间举行“故事大王”比赛,为提供幼儿动的`机会,让幼儿有充分的说的时间,每到这时,幼儿都会很兴奋,他们会把阅读材料的内容转化为口头语言,以此来锻炼自己的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

角色表演更是幼儿喜爱的形式之一,他们通过扮演角色、表演故事,让幼儿在松弛的状态下体验表演的乐趣。有时候我还会参与表演,教师的参与也会大大提高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另外我还会安排排图活动、图书制作等活动,让幼儿动手动脑、动静交替。

五、想象创编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好”。怎样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呢?幼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如果鼓励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胆想象与创编,会大大提高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如:在幼儿的阅读过程中,我会鼓励幼儿通过观察,以自己的理解来创编故事,不强求与标准答案一致,在阅读图书《转不停的小狗》时,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创编出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小朋友说,这是一只马戏团里的小狗,经过训养员的训练,它会表演转圈圈的节目……;也有小朋友说,一只小狗看见果汁机转转转,和面机转转转,它就在想,为什么这些机器会转呢?我说:小朋友编的故事都非常棒,老师也编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幼儿都非常感兴趣,这样,我们就编出了许多好听的、有趣的故事,幼儿就觉得阅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就更浓了。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我让幼儿亲近书、喜欢书,亲近阅读、喜欢阅读,然后使阅读成为幼儿生活中的一个习惯,让阅读伴随着幼儿的成长,使每个孩子受益无穷。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六

摘要:随着海上贸易的快速增长,海运企业的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而海运企业界的安全需求越来越高,而我国航海人员的安全素质仍存在着不足。文章分析了安全工作要素,并构建了安全工作要素结构图,通过对三者的对比分析,提出应加强航海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素质,并对实施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海上贸易也随着快速增长。据统计,超过90%的国际贸易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来完成的。海运量的快速增长导致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快速化、自动化发展。同时,由于海上交通日益繁忙,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环境必将受到影响,海上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也加大。因此,海运企业的安全需求越来越高。

一、海运业的安全需求。

今天,许多海运企业都以“船舶更安全、海洋更清洁、人员更健康”作为企业新的方针,国内各大海运企业也都在打造自己的企业安全文化,由此,安全在海运界的需求可见一斑。

1.中远集团的安全需求[1]。

中远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也是世界上几家最大船公司之一,如果安全出了问题不仅会造成经济方面的重大损失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会影响中国党和政府的形象,会破坏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因此中远集团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以“安全、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来满足甚至超越客户需求,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远集团准确把握安全文化的“二八”规律和安全后果滞后的两个内在规律,找准安全文化的9个着陆点,打造企业的安全文化。他们提出“安全就是生命”、“昨天的安全不能代表今天的安全,更不能代表明天的安全”、“安全不仅仅是不出事故”、“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等安全理念、“安全事故为零,质量缺陷为零,港口检查滞留率为零”的安全文化的“零理念”精神。这也正体现出中远集团的安全需求。

2.中波公司的安全需求[2]。

近年来,中波公司的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安全操作、安全检查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全员的安全意识得到了提高,安全事故得到了有效扼制,安全形势基本稳定。多年安全管理的实践告诉他们,安全工作没有灵丹妙药,安全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认真踏实,在“严”、“细”、“实”三个字上下功夫,真正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才能有进步、取实效。

安全工作事关社会稳定、企业效益和个人家庭幸福的大事,作为企业法人必须坚持安全生产法,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对安全工作严格要求。中波公司的安全目标是:杜绝重大、大责任性事故,杜绝污染事故,力争不发生等级以上海、机损、人身伤亡等责任性事故,船舶安全面l00%,防抗台风成率100%,安全质量体系有效运作,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实现零事故、零滞留、零缺陷批注的安全工作理想境界。

从上面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海运企业的“百分之百”安全和“零”事故的理想安全需求来看,海运企业的安全理想需求都是百分之百的安全。海运安全最后还是要靠船员来保障,海运企业对安全的需求就是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需求。不管是中远集团的“零理念”精神安全文化还是中波公司的“百分之百”安全工作的理想境界都反映出对航海人员的安全工作的要求,即要求航海人员保证海上工作的绝对安全。绝对的安全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反映了海运企业非常高的安全需求,即要求船员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具备扎实的安全技能、安全知识、应急能力;强壮的身体素质和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等全方面的安全素质。

二、海运安全工作的要素。

安全工作要素结构图。

三、从业者的安全素质存在的不足。

安全素质除了受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智力因素影响之外,还受诸如安全意识、管理水平等非智力因素影响。目前中国海员安全素质存在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是表现在专业技术、技能等智力因素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上述非智力因素方面[4]。而往往是这些非智力因素导致了最后事故的发生,泰坦尼克号、中国“大舜”号以及红海沉船事故,都是由于海员安全素质不高的人为因素造成的悲剧。我国航海人员安全素质不足主要表现在: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服从意识不强、心理素质不好、团队协作工作能力不强、安全管理水平不高、安全知识尚显薄弱、安全技能不熟、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低。这些不足可能不会同时出现,但只要有一两种安全素质存在不足,就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应该引起重视。

四、提高航海人员安全素质的策略。

海运企业安全绝对安全,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目前我国航海人员的安全素质显然不能满足海运企业的需求。为了迎合海运界的安全需求,缩小安全需求与航海人员安全素质的差距,急需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提供安全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安全教育[5]。从海运安全工作的要素分析,笔者认为应结合航运生产的实际特点,在加强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教育的同时,应着重加强影响安全工作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如责任意识、服从意识、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团结协作、人及交流能力的培养。对船员开展系统的、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来提高航海人员的安全素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进行安全素质教育,培养船员的安全观。

1.经常开展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

在工作的同时经常开展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教育,既可以让船员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使他们对不经常用到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

2.案例法、反面例证法。

安全人人需要,安全意识人人也都有,就是强与弱的差别。尤其是当人在没有亲历或看见危险时,安全意识尤为淡薄。人们往往是在不断的痛苦经历中才有了安全防范意识的。所以,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多媒体手段给船员观看各种的安全事故案例,让他们了解随时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风险,分析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讲解化解危险的措施。这对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服从意识、敬业精神和法律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3.情景模拟法。

可设置各种海上遇到的危险情景,让船员进行模拟训练。比如模拟大风浪航行、重大件绑扎、船舶火灾等。这些情景让船员亲身体验危险并化解危险,训练了船员心理素质、锻炼了协作交往能力,同时提高了安全技能,还可辅助提高英语水平。

4.开设专题讲座。

请一些知名专家和船长来给船员谈安全工作,发挥榜样效应。或开设专门的心理讲座,为船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5.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

安全意识的加强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公司可利用安全文化氛围,举行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技能大比拼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让船员在乐趣中得到安全素质的提高。

五、结论。

海运企业的安全需求要靠高安全素质的航海人才来保证。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船员距离安全需求的高素质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现阶段我们应该针对我国船员的薄弱环节,根据安全工作要素,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大力提高航海人员的安全素质,培育船员树立安全观,这将对全球航运安全、海洋环境保护和航运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2]陈运龙.对安全工作要素的探讨.珠江水运.20xx.7:31.。

文档为doc格式。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七

文文来我们班时间不算长。她是一个很文静的女孩子,又可能是因为刚到了陌生环境中的缘故,所以她平时很少说话,和同伴也几乎没有什么交往,上课时更不爱举手发言了。

可是,文文很喜欢画画。每次上美术课时,她都非常投入,每当一幅画完成时,她都会特别的高兴,自己看了又看。有时候,我也会走过去,搂搂她,问问她:“你画的是什么,能讲给我听听吗?”渐渐的文文会主动地与我打招呼、说话了。

文文也是一个很爱劳动、很细心的孩子。有一次玩具区的玩具很乱,就问:“谁愿意把的玩具整理一下?”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举手,文文也举起了小手,我连忙抓住这个机会,请她来整理。整理好后,我在大家面前表扬了她,小朋友们也为她鼓起了掌,文文显得很高兴。从那以后,午餐时、喝水时,她主动地帮忙;帮老师整理图书、区角„„这个时候,我都会给她一个甜甜的微笑,笑意也会马上在文文的脸上荡漾开来。

一段日子过去了,我发现文文渐渐的能主动举手、在集体面前发言了,特别是在一节识字课上,文文举手好几次,而且每次的回答都很大声、都答对了。我们都为文文的进步而高兴,文文也逐渐活泼开朗了,与同伴、老师间的交往也更多了。

看着文文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我想:我们在集体活动中应该更加注意让幼儿获得成功,有愉悦感。我们的盈盈笑意、深情拥抱或抚摸,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就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微笑开始!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八

促进儿童的发展,应当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比较突出地存在着重知识、轻发展的倾向。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又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对儿童的区别对待。北京师范大学林嘉绥教授和她的研究小组,1991年抽样调查了1093名大班和学前班儿童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情况。测试结果表明,对知识型问题,儿童一般都回答得较好,而对智力型问题,即涉及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发展的问题,则回答得不好。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和考虑的是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较强,这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智力开发价值。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事实”的获得上,而应该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1992年4月在西安召开的全国第二次幼儿园数学教育研讨会,其中心议题就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反映了我国幼教工作者对数学教育目的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二是重视儿童的一般发展,即重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不能局限在认知方面,更不能局限在数概念方面,还必须指向包括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方面在内的一般发展目标。冯晓霞在《活动区的创设、利用及活动指导》(《幼儿教育》1994年7、8期合刊)一文中,所举的小班数学区活动的具体教育目标就是分别从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动作技能三方面提出的。这表明在数学教育中,幼教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如何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并提出了相应的较为明确和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比较重视10以内数的认知、组成和加减运算的掌握。人们还未能从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基础,即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一角度来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因而数学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当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儿童学习数学需要一定的心理准备,即儿童必须建立相应的逻辑观念。这些逻辑观念是:

1.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逻辑观念。当人们将两组物体一对一摆放时,就可以确定它们是一样多,还是多一些、少一些。这是确定物体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个集合是否相等,不需要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理解数的基础。

2.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守恒观念是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缺乏数目守恒观念的儿童,对数的认识,往往会受物体外形特征(如大小、空间排列形式等)的影响,而不能准确地把握物体的数量。儿童只有建立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后,才能理解数目是一种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持续不变的等量,最终形成数的概念。

3.在一个系列中,排列顺序所依靠的逻辑观念。要排列物体的顺序,必须理解物体之间差量比较的传递性,如a比b长,b比c长,那么a也比c长,同时还应理解某一个物体在系列中的位置及其具有的双重性,这就是说,在系列中,任何一个物体的量都比前面物体大(小),比后面物体小(大)。儿童有了具体物体的排序观念后,就能够开始考虑抽象的数的顺序了。

4.类包含的逻辑观念。类是进行一切逻辑思维的基础,也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集合概念就是建立在类概念上的。数是用来表示特定事物的量的,而要确定某一特定的事物,就需要先进行分类。一个数是一类物体或一个集合的基数标记,分类活动不仅有同层次的,而且有不同层次的,这就需要以分类层级的逻辑观念为基础,这就是类包含的观念。这种类包含的观念也是数概念形成和进行加减运算的基础。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各地教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改和增删,强调了对儿童进行前数概念的教育的必要性,重视了集合、排序、对应(匹配)和分类等方面的内容,注意了上述内容与数、量、形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

教师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以往习惯于仅以儿童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常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事实上,儿童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儿童要接受和转换教师讲解、演示中的信息,首先需要对这些信息有所体验,否则,就只能机械地记住一些数学用语。

近年来,幼教工作者开始注意和研究儿童是怎样思维、怎样学习数学的。人们认识到,儿童学习知识首先是通过行为把握,即用自己的手、脚来把握对象;接着是图形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最后才是符号把握,即以语言或数量形式去把握对象。对儿童来说,学习数学按照这一顺序是最优的方式。儿童获得数学知识,不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是通过摆弄它们和在内心组织自己的动作得到的,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

人们还认识到,数学概念表示的是一种关系,关系不存在于实际的物体之中,它是抽象的。例如,表示6只苹果数量的“6”,不是代表苹果的具体属性,而是表示这一堆苹果计数后的抽象符号。数学的抽象开始于对物体的动作,它要求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协调。皮亚杰曾经说过:“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数学的抽象乃是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阶段,而其最初的来源又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这说明数学的抽象依靠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同时在心理上建立相应的协调联系。例如,计数物体总数的活动就包含了三种性质的动作协调:一是加法性协调,即把动作合在一起,总数的获得就是把一点数物体的单个动作相加在一起;二是次序性协调,就是使动作连续产生,数物体的动作是连续产生的,而且按一定的次序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漏数和重数;三是对应性协调,即使两个不同的动作一一对应,如口念数词的动作和手点物体的动作一一对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组物体的数目,是同时协调数种动作(不是单一动作)的结果。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操作的方法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它应是儿童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例如在南京,教师十分重视并强调,凡是要教给儿童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在儿童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要求儿童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这种做法重视对儿童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和概括,使儿童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以形成一定的体系。在整理和概括感性经验的过程中,儿童的智力将会有质的.飞跃。

在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认识到,系统的、有目的的、专门的数学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它需要教师系统地、有目的地设计和安排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以引导儿童发展。在教师精心思考和组织的数学环境和数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儿童才能够学习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有关经验,儿童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儿童的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才可能获得相应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将数学教育渗透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在儿童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同样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数量、形状、名称(语言)。例如,我们经常会问孩子: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大等等。这些问题就涉及到形状、数量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丰富多样的材料和情景,利用各种教育活动中蕴含的数学因素,帮助儿童积累数学的感性经验。

在以往的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育的组织形式大多为全班性的集体教育。这种形式,教育目标整齐划一,全班儿童按照一个目标进行学习,却没有考虑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儿童的认知需要,这往往造成一部分儿童“吃不饱”,一部分儿童“吃不了”,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妨碍和影响了儿童的发展。在班级儿童人数较多的情况下,集体教育的形式仍是不可缺少的。采用这种形式,教师容易组织与领导活动,可以较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另外,全班儿童共同活动,可以使儿童感受到集体活动的愉快。当前正在探索在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时,如何区别对待、充分调动每个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为了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好的发展,人们开始较多地采用小组和个别活动的形式。这些形式可以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相应的活动内容和材料。由于学习内容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因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地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加强儿童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学习,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但小组、个别活动形式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首先要很好地观察儿童的活动,并通过观察及时地对儿童的发展水平作出判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其次要根据各个儿童的发展水平设计活动、提供材料,并能同时指导和照顾不同小组的活动。因此,在儿童人数较多或教师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不易奏效。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如何将集体、小组、个别这三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优点和长处,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社会性三个方面,这已是大家的共识。笔者认为,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研究、实践,人们对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要求已比较清楚,教师一般容易把握。而儿童思维能力、动作技能、情感和社会性这些方面的目标还比较笼统,至于阶段的、具体活动的目标该如何提,在多数情况下尚不够清楚,因而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把握和操作。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数学。教师必须指导儿童的数学学习,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同一内容的不同学习阶段,教师的指导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幼儿园数学教育中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内容,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儿童学习;教师的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应该如何结合等等,这些问题也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肖湘宁著:《幼儿数学活动教学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张慧和、肖湘宁:《对幼儿园早期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

周欣:《新皮亚杰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1992年第5期。

刘力:《皮亚杰的活动教育理论及其启示》,《外国教育资料》1992年第4期。

王跃进等:《幼儿数学教育之我见》,《幼儿教育》1993年第5期。

秦海之:《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学前教育》1992年第4、5期。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九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即所谓“碰钉子”。心理学上认为它是“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障碍或干扰时所表现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如果在幼年时期受到积极的挫折教育,就会理顺受挫折的情绪,给自己开拓出可以容纳自己奋进的心境;如果在幼年时期缺乏积极的挫折教育,长大后一旦遇到高考落榜、招工无名等挫折时,就会爆发“人生危机”。

现在,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挫折教育。

(一)、真实感知细致引导,锻炼孩子耐挫的个性。

逆、有苦有乐,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

2.幼儿挫折教育其次要破除幼儿的依赖性。作为教育者应该给孩子面对现实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如有一次,班里要玩球结果不够,我请了一向比较胆小的妞妞去其它班借借看,她当时就显得有些胆怯但还是去了。我用双眼余光瞥着小家伙只见她径直往隔壁班走去,快走到门口时,妞妞终于忍不住回过头来搜寻我。眼看着她几乎就要退缩了,我故意别过头去,假装没有看见。朴老师满面笑容地招呼着妞妞,她犹豫了片刻,终于鼓起勇气说了要借皮球。当拿着自己借来的皮球给我时,她呵呵呵地笑了,没想到平时与人说话都不敢今天还帮老师做了事。我轻轻拍拍妞妞的头,随后又向她竖起大拇指,将她大大地夸奖了一番。无论是快乐、失望,还是痛苦,都要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经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会做错事、说错话,那不要紧,我们要告诉他们,人在小时候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学家小时候也常犯错误,他们也会遭遇失败、挫折,如爱迪生、爱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难、失败的时候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使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未来各种各样的挑战,去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变迁。

(二)、创设情景提供机会,利用一些困难情境训练幼儿。

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景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和机会,让幼儿得到各方面的锻炼。为了提高幼儿对挫折承受能力,我们可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幼儿逐步经受磨练,有目的地去培养幼儿的耐挫力。比如说远足、劳动、竞赛、批评、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在游戏时可设置一些人为的障碍,让幼儿自己解决……如让幼儿到暗房子里去取东西;和小朋友闹矛盾怎么办;户外游戏时引导幼儿走“独木桥”爬障碍物,在角色游戏中可安排幼儿分别扮演人际关系冲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等。

(三)、树立榜样增强信心,树立孩子必胜的信念。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生动活泼的形象往往更容易打动幼儿。因此,要善于利用生活中那些活的事例来教育孩子,树立榜样。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幼儿摔伤,擦伤等情况。这时,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平静地对幼儿说:“没关系,老师和你一起到保健室包一下好了,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或者说:“没关系,很快就会好的。”老师这样的行为给幼儿很好的暗示,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对未来。另外,教师和家长也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孩子勇于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游戏走“独木桥”时丁丁会说:“老师我怕,我不走”。这时我说“别怕,你可以的,你看能走过去,你也一样能做好。”或者说“我相信你会跟其他小朋友一样勇敢的。”这样在榜样的力量下,孩子会变得的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勇敢,增添了战胜困难的自信。这时,我的一句“你真行”就会变成孩子的“我真行”。

(四)、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都会造成幼儿的依赖思想,要让幼儿在体验中认识挫折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本领。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十

在幼儿园大班,合作游戏是重要的活动,教师应认真分析大班开展合作游戏的现状,探索合作游戏的指导策略,使合作游戏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

随着大班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的能力逐渐增强。同伴关系的确立使幼儿在进行活动时开始有了合作。合作游戏已成为幼儿园大班幼儿最为重要的游戏活动,幼儿通过合作游戏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逐渐产生合作倾向,合作水平有了较为显着的提高。合作游戏的开展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老师、家长的影响,合作游戏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幼儿缺乏合作意识。

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使一些幼儿像温室里的小花,家长的过度溺爱使幼儿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困难,这使他们变得不愿与他人分享,霸道、任性等。对一部分家庭来讲,当孩子犯错误时,即使父母不能原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都原谅,这会使孩子更理直气壮地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这种隔代教育会使幼儿缺乏交往沟通的能力,不会与人合作分享,在遇到困难时不会自己主动解决问题,而是依赖大人的帮助。

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是独生子女,他们较为缺乏合作意识,同伴与同伴之间不会相互沟通,在做某项团体活动时也不会进行分工。在合作游戏中,当出现矛盾或发生争执时,他们不会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幼儿会通过告诉老师寻求帮助,有的则会通过直接攻击的方式企图解决问题,而且当同伴遇到困难时也不会想到去帮助。一般来说,同伴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大家会主动合作完成活动,但也会出现不合作现象。当“个人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大部分的幼儿之间就会出现矛盾,他们认为只要是我得到的就是我的,谁都别想拿走,即使拿走,也要想办法抢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同伴之间没有沟通,没有合作,有的只是争吵和哭闹,从而导致合作的终止。

对幼儿来讲,家庭与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两个重要环境,两者对幼儿的教育如果不一致,就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对于同伴之间的相处方式,教师总是教导幼儿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合作游戏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幼儿之间闹矛盾的情况,对于这些矛盾,家庭与幼儿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处理方式。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时,应教导他们相互沟通,友好相处,协商解决问题,学会处理矛盾。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和教师的处理方式一定要一致,如果处理的方式有差异,会严重影响幼儿的成长。

3.教师忽视个别指导。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合作游戏中这种性格上的差异显得尤为突出,教师若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会使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的幼儿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个别指导,无法掌握与人合作的技能,从而导致他们对于与人合作交往产生抵触心理。

合作游戏是一种团体活动,教师应引导每名幼儿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有些幼儿的性格较为外向,他们对于这样的活动会显得很积极;而有些幼儿的性格较为内向,这并不表示他们不喜欢参与,因为缺乏与老师及同伴的沟通,使他们不知道应如何融入到集体中,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在合作游戏的开展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教师应通过观察,帮助每名幼儿找到融入集体与同伴合作的方法,使每名幼儿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将幼儿统一归为一类,那样会导致一些幼儿对与他人合作和交往更加胆怯。

合作能力是通过后天培养的。幼儿时期是培养合作能力最主要的启蒙时期,大班是合作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于幼儿来讲,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一日生活中,在游戏活动中能与同伴进行交流,分工合作,从而达到最终目标:在学习中,同伴之间合作沟通,共同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在生活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对于游戏进行得是否顺利和幼儿在游戏中是否有收获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对幼儿合作游戏的指导既指在幼儿园对幼儿合作游戏活动的指导,也指对幼儿家庭教育的指导,所以合作游戏的指导策略包括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和教师指导策略两个方面。

(1)加强家长与教师的联系。

对幼儿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环境是家庭和幼儿园,只有当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的指导目标一致时,幼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三岁以前,幼儿主要是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模仿父母来学习成长。家长的言行以及家长对于事物的处理方式等被孩子模仿。到了三岁以后,孩子进入幼儿园,要按照幼儿园的规则和要求生活,这时如果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儿成长方面目标不一致,幼儿就会无所适从。所以,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争取在教育目标上保持一致。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比较重视。大部分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能够表现好,学到很多东西,受到老师的喜爱。一些较为重视孩子发展的家长会经常与教师沟通,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那些不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早晨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晚上将孩子接走,不与老师沟通。教师与家长在没有进行沟通的情况下,处理问题的方法可能会不同,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帮助幼儿改正不良习惯,更好的融入到合作游戏中,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幼儿园与家庭的联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教师可以制作家园联系手册,每周将幼儿出现的问题写在手册中并发给家长,要求家长及时进行反馈;也可为家长制定家园观察手册,请家长配合,将孩子一周在家中生活以及游戏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每周交给教师一次进行分析;将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种家庭延伸活动,教师指定主题,由家长进行监督,目的是让家长在活动中了解幼儿的合作能力,以及需要帮助幼儿改正的问题。

大部分幼儿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困难,他们很容易产生不愿与他人合作的心理,这会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遭遇更多的挫折和阻碍。对幼儿来说,并不是只有在幼儿园中与同伴或老师的交往才能培养合作能力,家庭对于合作能力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方法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让家长有与幼儿合作的意识,教师在家长会中应该向家长渗透合作能力对幼儿的重要性,告诫家长不要过度溺爱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会自强,学会沟通,学会与人合作,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第二,让家长掌握与幼儿合作的方法。幼儿很多时候在完成某项活动时需要大人的帮助,这里的帮助并不是指家长代替孩子把其未完成的事情做完,而是对孩子加以引导,参与到活动中,与孩子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活动,让孩子认识到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完成活动,从中还可以使幼儿感受到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教师还要指导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某一阶段的性格特点,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老师。

2.教师指导策略。

(1)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喜欢学习和模仿教师,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或每一句话,都可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内容。所以,教师自身的榜样示范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能对幼儿起到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协调自身群体的人际关系,为幼儿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第二,教师的榜样示范也体现在与幼儿的合作过程中,在处理同伴间的矛盾时,教师应指导幼儿如何沟通,教师应参与合作游戏,并正确运用合作技能,当好示范。

(2)将幼儿教育环境与合作相结合。

环境的好坏会影响人的情绪,良好环境的创设对于幼儿游戏的开展起着重要作用。开展合作游戏的首要前提是使幼儿能够对游戏感兴趣,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中。在为幼儿创设良好合作环境时,教师应做到三点:第一,应为幼儿创造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机会。在合作游戏开展时能够很好地与同伴合作的幼儿,能够明确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既加强了同伴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又激发了幼儿对合作游戏的兴趣和热情。第二,应为幼儿创设和睦、温馨、信任、尊重及公平的合作环境。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以及教师的鼓励,能使幼儿感受到集体活动的愉快。这样和谐友好的合作氛围会使幼儿产生更强的交往能力,乐于与同伴相助,与同伴沟通,与同伴合作。第三,应在一日生活常规中为幼儿准备适合培养同伴之间合作关系的玩具,比如橡皮泥、积木、拼图等。幼儿通过玩玩具,有助于他们学会与他人分享、沟通和合作。教师应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选择充足的游戏场地,引导幼儿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3)借助童话故事帮助幼儿培养合作能力。

合作交往能力的意义对幼儿来讲过于深奥,如何让幼儿理解合作能力的意义,让幼儿喜欢与人合作交往,是教师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必须考虑幼儿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童话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拔萝卜》是大家熟悉的的童话故事:老爷爷在拔萝卜时自己无法将萝卜拔起,叫来了老婆婆,但还是拔不动,最后又来了好多小动物一起帮忙,大家团结合作,最后终于将萝卜拔起。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班主任和生活老师共同配合,将故事内容表演给幼儿看,能使幼儿更加直观的掌握合作技巧,感受合作的快乐,理解合作的意义,使幼儿对合作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为今后开展合作游戏奠定基础。

(4)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策略。

幼儿在某项新能力形成的时期,如果不能掌握好,就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或厌烦心理,会觉得自己根本就做不到而不想再继续进行。在这时,教师给与适时的鼓励,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教师通过参与游戏,在游戏中加强对幼儿的引导,适时给幼儿恰当的评价,多鼓励,少批评,使幼儿更多地体会到合作带来的快乐。通过合作游戏的开展,能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提高合作的水平。教师鼓励的评价,能使幼儿增强自信,受到鼓舞,从而在今后能够更加自觉地做出合作的行为。通过幼儿合作意识的加强,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合作能力及体验,使幼儿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应如何进行合作。

(5)将合作游戏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之中。

只是定期开展合作游戏,不利于幼儿培养合作能力。合作游戏应渗透到大班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之中,让幼儿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培养和巩固合作能力。生活、学习和游戏中都应渗透合作,从而在一日生活常规中掌握更多的合作方法。应努力改变小组合作模式,不要让幼儿局限在小组或小范围内合作。加强班级之间同伴的相互合作,加强同伴与同伴之间的联系,从点滴入手,培养同伴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通过对合作游戏的渗透,能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共同解决问题,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学会同伴间进行分工合作。

(6)引导幼儿充分享受合作的快乐。

同伴之间的交往使幼儿掌握了合作能力,教师适时的引导会使幼儿产生继续合作的意愿,通过同伴之间合作的过程,能使幼儿再次感受合作成功带来的快乐。教师让幼儿体会合作带来的快乐主要有以下方法:第一,对幼儿共同合作产生的成果进行展示,让幼儿感受合作成功的愉快心情。第二,在幼儿进行合作游戏之后,请幼儿自己讲述合作过程,讲述自己是如何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的。教师在幼儿讲述之后及时给予表扬,充分发挥表扬与评价对于幼儿的鼓励和促进作用。也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通过对个别幼儿存在的问题进行观察及指导,引导幼儿都参与到游戏中,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喜欢与同伴交往合作。第三,当幼儿合作过程中出现矛盾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以防止幼儿产生消极的合作情绪,鼓励他们寻找到适合大家共同完成活动的方式,从而完成合作任务。

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幼儿来讲,语言能力的不断增强和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都会使他们产生交往与合作的需要,而开展合作游戏则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树俊.巧妙引导幼儿与他人合作[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十一

摘要:舞蹈艺术教育是面向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舞蹈教育价值的认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早期儿童舞蹈教育实践也存在多种价值追求,幼儿园舞蹈教育的价值要得到实现,教师认为从三方面进行实践是价值实现的有效手段:第一,以考级、演出、比赛、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舞蹈表演的幼儿舞蹈教育实践;第二,幼儿园日常音乐课程中的舞蹈教育的渗透;第三,幼儿舞蹈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实践相结合。

在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的幼儿园大部分是私立的,而办学的园长都会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园宗旨、目标、指导思想及特色。作为幼儿园的领导者或业务园长的指导者,只有具体地了解在艺术范畴对幼儿的教育所起的作用,才会更有信心在幼儿园实施舞蹈教育实践活动。

舞蹈教育价值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目前我国早期幼儿舞蹈艺术教育实践存在不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幼儿园的舞蹈教育实践活动就不言而喻地体现了舞蹈的魅力和作用。

运动始终伴随着所有机体活动。儿童是通过运动而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的。(1)舞蹈活动属于体力运动范畴,能促进幼儿的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生理机能的发育。通过舞蹈动作训练幼儿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在幼儿进行一定运动量的舞蹈以及掌握一定的舞蹈技巧后,能加强他们的形体训练和体能发展,也更能有效地锻炼他们身体各个部位的发育、幼儿身体运动的机能。教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随音乐动起来,比如拍手、踏脚、摆头、扭腰等,让舞蹈带给幼儿整个身心的快乐。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艺术表现为手段,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幼儿舞蹈也是如此。幼儿舞蹈教育实践是反映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表达他们思想、感情和态度的舞蹈。它是根据幼儿生理及年龄特点加以创编的。例如幼儿学习基本古典手位时,可以通过用小手模仿花儿开放、小树抖动的动作,以此促进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指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通过花绑步、小碎步、圆场步等动作的学习可以达到幼儿的腿部肌肉的更发育的效果。(教育论文)在学习舞步舞姿、练习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幼儿的整个机体都在积极地参与活动。由此可见,幼儿舞蹈教育活动不仅能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而且对幼儿整个身体机能健康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幼儿舞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性格和品德意识。

舞蹈是来源于生活而美化于生活的综合艺术,幼儿舞蹈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品德意识。现在的独生子女有一些娇生惯养,有的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病,但是舞蹈活动是当众表演的,还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活动特点,教师在进行舞蹈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幼儿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幼儿通过参加排练、演出、集体活动等,许多幼儿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再者,舞蹈是一门重体力劳动的艺术运动,在舞蹈的训练过程中,特别是基本功要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比如吊腰、下叉等腰腿功的训练,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幼儿舞蹈(含游戏)的教学中,幼儿生活在欢乐和友谊之中,生活在受到统一指挥、组织严密的集体当中,他们懂得了如何去与小朋友交往,无形中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发展,幼儿在舞蹈的愉快情绪和自主的相互配合中又培养了合作精神,这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应未来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在“找朋友”“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中提炼、加工,把幼儿无意识的游戏中具有舞蹈性的动作与姿态变成有趣的舞蹈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无意识地自主参与及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商量,讨论舞蹈动作的创作。舞蹈教学对幼儿品德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可以用一些舞蹈作品以培养幼儿的个性品质,例如在《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教学中,通过各种划船动作,可以培养幼儿团结友爱、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这样,幼儿通过民族民间舞的训练,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本民族音乐和舞蹈的热情。3。幼儿舞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记忆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的主流是开发智力和提升创造力。在科达伊、奥尔夫、达尔克洛兹、蒙台梭利等国外音乐教育理论以及实践体系的影响下,幼儿园教师和专门从事早期儿童音乐舞蹈教育的培训中心都开始尝试以开发智力和提升创造力为主的幼儿舞蹈教育实践活动。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的首要工作是吸引和激发幼儿注意的动机,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水平,引导注意的方向。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用温和、柔美、清晰的身体语言与幼儿交流,能培养小班的幼儿在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用充满活力的、姿势多变的体态面与中班的幼儿交流,会使中班的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用速度、力度变化丰富且强调语义和情感的身体语言与幼儿交流,有助于大班的幼儿迅速集中注意力。舞蹈教师要教孩子们表演小白兔,问小白兔是怎样走路的,孩子们立即用蹦蹦跳跳的样子学小白兔跳,而此时舞蹈室里根本就没有小白兔,孩子们是动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身体表现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孩子们运用思维的过程。此外,孩子们在舞蹈学习中,要表现完成一种舞蹈动作,当他们不能表现或表现得不充分时,教师则用生活的经验对他们进行启发,孩子们根据教师的启发进行联想、回忆、理解,最后用形体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观察模仿的学习方法,运用它就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1。以考级、演出、比赛、家长开放日活动的舞蹈表演的幼儿舞蹈教育实践。

我国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文章《伤仲永》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家长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伤仲永”第二,于是兴趣班、考级班、提高班就像雨后春笋般地孕育而生了。如有的幼儿园的兴趣班或培训中心的组织者会以这样或那样地向家长承诺,参加了培训幼儿的舞蹈素质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或是一定让幼儿参加比赛才能体现幼儿的舞蹈素质。同时,一些教师或家长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教育价值和幼儿的教育效果。

价值是在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各种媒体策划组织的儿童“选秀”活动也应归在此列,如我们梅州电视台举办的超级宝贝大赛、少儿我最靓等。有人会说这难道不是仅仅为了满足成人的虚荣心吗?其实不然,这只是表面现象,这样的活动不仅满足了一些爱好舞蹈表演的幼儿的游戏需要、发展需要和审美需要,而且提高了孩子们的表演技能,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和毅力,同时也使这些幼儿有机会认识到自己学习舞蹈的潜能,增强了他们更主动地投入舞蹈学习的内部动力。幼儿在比赛、演出、家长开放日的表演获得的成就感,体现了舞蹈教育实践的价值,教师和家长仍是觉得非常值得追求的。以上类型的舞蹈学习和舞蹈教育实践我们不可能杜绝,也不一定要指责这些活动可能对幼儿的成长带来哪些危害。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认真研究具体的教育机制,应如何减少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影响效果。这也正是园长们所面临的新课题。

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作为一种手段促进儿童发展,主要是通过提供儿童适当的身心发展条件机会与氛围,并通过儿童自由主动地参与来促进儿童的正常发展和良好的适应。在幼儿园的日常音乐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中,大部分都设置区域活动,教师提供幼儿学习舞蹈的活动主要有“小舞台”角色表演游戏时间,音乐舞蹈区角中的自由活动,体育课的音乐舞蹈游戏,舞蹈兴趣班活动,演出、比赛的舞蹈训练,音乐活动的舞蹈学习等。不同时段的舞蹈学习机会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在常规的舞蹈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在一般情况下应该给幼儿更多探究、尝试、自由创造以及独立解决学习和交往问题的机会。如果发现幼儿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有经验的教师就要根据具体情况为幼儿提供帮助,即提供舞蹈素材。在兴趣小组和为演出、比赛而准备的排练活动中,教师们往往更加关注排练质量和训练成效,对幼儿学习舞蹈的能力和人格的发展的关注就较少了。事实上,教师们应该加强对幼儿的学习能力、人格方面的教育。在长期实践教学研究过程中,当幼儿能够以健全的人格及有自主学习的品格去学习舞蹈,排练的效果将达到事半功倍。

在传统的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口授”教育模式,特别是文化课的教育。幼儿园的语言、计算、英语的教学都比较呆板,因而过早地进行小学式教育会抹杀幼儿的天性及智力的发展。而教师在枯燥的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加入生动活泼的幼儿舞蹈,既增加了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更强化了语言的教学。如我在给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三字经》的教学时,编排了一小段相应的儿童舞蹈,孩子们在一边跳一边念唱的过程中就把《三字经》学会了。

幼儿舞蹈可以融入多元文化的教学中。幼儿舞蹈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幼儿在学习单调的多元文化时能够同时看到优美的舞姿、鲜艳的服装道具,听到美妙的歌声,这些都能够抓住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使幼儿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幼儿舞蹈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多元文化。在这个舞蹈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更有利于保护幼儿原有的童真及内在的潜力。

总之,开展幼儿园舞蹈教育实践活动,培养了幼儿的音乐舞蹈兴趣、幼儿良好的性格和品德意识,起到了发展幼儿智力的作用,体现了舞蹈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幼儿舞蹈的教育实践离不开孩子们的参与,更离不开教师们的细心研究和耐心探索,因此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手段。不推陈则不会出新,在幼儿舞蹈教育事业的这片沃土上,只要我们付出劳动,就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全书。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陈桂生。教学原理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雷湘竹。学期儿童游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十二

摘要:幼儿教育环境是幼儿教育的前提条件,制约和影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这里的幼儿教育环境不仅指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还包含了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宏观的社会人文环境。所以,在幼儿教育中,不仅要为幼儿创设多样化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还要营造温馨健康的家庭环境,更要创设融洽和谐的宏观社会人文环境,使幼儿在多元开放的环境中自由发展,快乐成长。

关键词:创设;幼儿教育;环境。

幼儿是发展尚不成熟的个体,主要思维形式还是具体形象思维,由此可见,人的年龄越小受生存环境的影响越大。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强调了环境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以幼儿为主体,创设多元开放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对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多元开放的教育环境为幼儿自我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也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在这种时机和氛围中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和思考。幼儿教育环境包含了幼儿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宏观社会人文环境,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是幼儿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创设多样化的幼儿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一)创造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物质环境。

首先,要丰富幼儿教育活动的材料环境。当每个孩子以自己的“特有路线”学习时,操作材料是学习的媒介,教师要精心安排,巧妙提供操作材料,孩子通过对材料的反复操作,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未知,积累经验。加德纳指出:“要想知道个体人脑的活动,就必须提供能够激发单一智能或多种智能的机会。”这里的“机会”就是指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材料,因为操作材料能引发孩子大量的、不同的学习探索活动。其次,要营建清新舒适的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加德纳认为:在学前期应该尽量向幼儿提供机会,他们往往就是在这一阶段和年纪,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能力最强的领域。这里的机会就有赖于幼儿教师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启发幼儿的多种能力。在活动室内,教师要开设各种自选活动角,以便幼儿自由、自发地深入到活动中,如在“图书角”中激发幼儿语言文字能力、视觉空间能力;在“自然角”中激发幼儿感官的敏锐性,发展自然观察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在“结构角”中激发幼儿的空间、身体运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二)营造快乐和谐的幼儿园精神环境。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一种隐性的心理环境。幼儿园应该积极创设良好的园风园貌,营造“幼儿园是我们共同的家”的浓厚氛围,幼儿与教师之间团结友爱,教师尊重幼儿个性并与孩子形成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使空气中洋溢着快乐温馨,这对幼儿的发展特别是情绪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二、建设有良好家风的温馨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生活中关系最密切的生长环境,幼儿就是一面“镜子”,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反映家庭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建设有良好家风的温馨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家长应该把幼儿当做个性发展的主体,摒弃功利,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能想当然地为孩子“谋划”未来。其次,父母要营造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统一教育思想,团结一致的教养方式也很重要,自由又充满爱的教养方式更容易培养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教师要通过建立家园电子平台、家访、家园交流册、家长学校等多种家园共育方式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社会环境是幼儿密切接触的一个生动有趣的大课堂,是达成园内外教育力量整合的最佳途径。让孩子们走进校园、农场、社区等场所,进行参观劳动、联谊表演等活动,使幼儿了解社会,进而理解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感受爱与被爱的幸福,感受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激发孩子对生活、对生命、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案例:小博士幼儿园是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所属幼儿园。依托农林高校的人文环境,幼儿园享有独特的学院资源,幼儿在学院日光自控温室观察植物的发芽生长,自己动手种植采摘;在棚网式养殖场里孩子们观察猪、鸡、兔子等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了解奶牛产出牛奶及消毒灌装的程序。孩子们到汽车驾驶学校参观体验,初步了解交通规则和简单的交通标识,既增长交通知识又接受了安全教育。孩子们走进农林街社区进行义务劳动、帮扶老人,参加学院和社区的节日演出等。宏观开放的社会环境展现了真实的生活氛围,使孩子体验到了愉悦的情绪,积极表达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教育环境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幼儿营造身心快乐的活动天地,让孩子徜徉在金色的阳光中,走进学校,走进社会,以健康的心态不断造就自己,迎接各种挑战,使孩子获得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joya。palmer。21世纪的环境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十三

现如今的科技依赖,使得多数学生错别字多,或者甚至只会打字不会写字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应该引起教育者们的重视与关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视觉素养材料,如ppt教学、动画教学等教学方式,将语文汉字的特点、组成与演化过程用ppt的形式表现出来,加深印象,提高兴趣,深刻理解。将词语的运用情境、成语的背后涵义、事物的前因后果等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开发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让其感受到色彩、动画、汉字的魅力,加深主观映像。

1.2强调视觉分析能力。

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运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但若只是简单的呈现情境,教师没有进行一定地引入和带领,学生很难运用自己有限的感知来对事物进行分析。视觉画面不仅代表文字,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态度和观念,一万个观众会有一万个不同的想法,未成年学生由于缺乏稳定的社会观和价值观,难免产生差异。因此要求教师运用高科技技术,在展现艺术作品或者视觉材料时,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感受事物,打开他们的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和探索能力。

1.3提高视觉表达能力。

知识的输入固然重要,但输出代表着旧知识的运用和新知识的产出,更是对教育者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们尽情表达自己对视觉素养材料的实际感知,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或者多种形式进行生动具体的表达,让输入的画面进入大脑,再用自己的印象表达出来,能够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样更加深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自信。

1.4激发创造潜能。

视觉素养教育要求教师们能够利用视觉图像等材料,与知识点进行融合,调动学生大脑的主动思考,培养其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设定主题,引导学生对主题有关的视觉材料进行发散性联想,根据学生的联想回馈,引导其自主提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不限制范围,及时捕捉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激发其创造潜能。

1.5灵活运用培养媒介。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培养媒介,给学生创造和发散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们犯错和探索的机会,给他们发挥才能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媒体和网络等多种资源,直观地展示教学材料,方便快捷地提供全方位的学习的平台,展开综合性培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6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视觉素养教育形式多样、轻松娱乐,不同于机械、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文化课程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多方位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游戏、作品鉴赏、情景对话等形式,优化教学方法,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交流与分享,在这种平等、互助、合作的环境中得到应有的素质培养和智能开发,对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推行视觉素养教育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小学生的思维跳跃又逻辑混乱,想象力丰富又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教育者一定要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多给他们表达和创造的机会与自由,利用自身能力和丰富的视觉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皆为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十四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的培养。

目前,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得幼儿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我在带小班时,班里的大部分孩子都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以来既浪费时间又使幼儿养成了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使这些孩子自觉又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我尝试过手把手的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着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专门的一节课去教授,在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同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执拗执拗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子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了。”

又如据调查如果家里有客人,法国的孩子都会回到自己的房间。他们清楚地知道那是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里自己是自由的。他们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儿,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由和个性。法国的父母们认为,让孩子们明白自我独立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这是人性教育的基础。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旅行,通过对文化艺术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生活。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是无条件地为孩子排除困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面对困难,想办法自己解决,从而提高孩子的判断能力和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孩子明确自己的想法,父母们不惜辛苦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使他们看得更多听得更多的条件,从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判断力和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真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的做好听老师讲课,或让幼儿一位的按照老师自己的想法来做,这样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与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里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里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岁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这样整个过程显得呆板,幼儿没有自主性,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作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的指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做简单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区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床边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自己创编成果的,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也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的肯定了幼儿的成绩,从而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幼儿就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由的演唱,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

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到预想不到得效果,而这一方法本身也为今后的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要玩什么怎么玩,做什么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况且,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而几岁的孩子好像是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敢想成人没想到的东西,他们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从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常,幼儿园都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有的孩子不跟着做或逃离了教师视线,教师就会反复提醒,甚至训斥,惟恐孩子们离开视线会出什么差错,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责任心强,才是常规好。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刻板的模式,幼儿围在教师周围,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任何出格行为都会被及时制止,这种过度的关注与呵护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是有害的。例如:在幼儿玩耍过程中,孩子稍爬高一点,教师就会大惊小怪:“唉呀,不许爬高会摔坏的。”孩子稍有点奇思妙想,大人便会认为太出格而横加阻止:“不许胡说八道”等等。教师出于保护意识而不让幼儿做这做那,不让幼儿说这儿说那儿,这样就不可能学会自我保护,也得不到自我锻炼和体验的机会。再有孩子稍遇到一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就义不容辞的出手相助。如:孩子鞋带解不开了,保育老师便赶紧帮忙。孩子们遇到一点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立刻慷慨解囊,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直白的答案等等。结果孩子不用动脑,无须思考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众所周知,小树在大树的隐蔽下长不成参天大树,同理孩子在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也不会有所作为。试想孩子的难题都被老师率先解决了,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只能坐享其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何处培养呢?是成人轻易的帮助,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扼制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首先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方法大胆的去想去做,并适时地给以启发引导,而不是现成的答案,更不是包办代替。必须放手让孩子去实践、去探索。

当然,幼儿园生活也一定要有纪律,无纪律的集体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纪律约束的同时,给孩子创设一种轻松的生活和学习氛围,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地,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更为幼儿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和老师都要关注孩子的自我问题,及时改正不良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及聪明才智。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比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父母的时间还要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至。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刚入园时,每天都会哭闹不止,不哭的时候,他就是沉默寡言,很少和小朋友接近玩耍,眼睛更不敢与人正视,说话的声音也很小,通过了解我知道他是个性格极其内向的孩子,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成长,,我对他倾注了特别的关爱与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进行下去,其次再让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使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以全面发展!

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得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的去扮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十五

3-6岁儿童的在生理、心理方面发展不成熟,经验能力不足,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内教养工作综合的质量,尤其是班级保教人员的护理和引导水平。因此为幼儿制定常规,并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保证教养质量的关键。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与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规则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体会。

那么班级常规的含义是什么?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引导孩子指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更顺利地开展。

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认真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让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蜗牛走路、小猴子踩钢丝等动作,小朋友们都非常高兴地慢慢地走着,有的孩子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蜗牛走路是不一样的。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为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

2、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洗手后不擦手也是个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正巧有一段时间,幼儿感冒生病的很多,我灵机一动,把洗手变成给手洗洗澡。我说:“不擦手,小手会感冒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孩子边擦手边对我就:“不擦手,小手应该咳嗽了。”常规培养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之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学遵守。

3、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

午睡前要叠好衣服,椅子小,叠起来很困难。有的孩子在床上叠,有的孩子在地上叠,很不卫生。抓住矛盾,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里叠?怎样叠?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特别是“系扣或拉锁上衣怎么挂”的问题,有的说把扣都系上,有的干脆叠起来……其中一名幼儿的主意简便易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把上衣挂在椅子靠背上,把两只袖子交叉放在前面。当天中午脱衣服时,没有一名幼儿再把衣服放在床上或地上叠,所有的上衣都挂在小椅子,并且不忘把两袖交叉放好。看来,幼儿自己出得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4、用教师的情绪感染幼儿。

专注地听着,孩子们看我认真的样子,都不由自主地轻手轻脚做事。抓住幼儿情绪易受感染的特点,开展氛围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5、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

在日常生活,千万不要因事小而吝啬你的鼓励与表扬。发挥小班幼儿主动性进行常规培养的方法实在很多,我只是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如果我们要这方面多留意、多运用,相信孩子们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6、更新观念,挖掘常规教育资源。

未来全球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幼儿必须从小了解、认识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习与人共处,而且会用一定的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个“学会”。

7、在常规教育中,突显幼儿发展的主体地位。

正意义的发展。在幼儿进餐时老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幼儿,注重纠正幼儿进餐的习惯,以表扬为主,多次示范拿勺子、筷子、端碗、保持桌面干净等的具体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在老师的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进餐文明,良好的习惯也形成了。

1、良好的开端,创设全新的环境。

开学第一天,我们侨情接待了每一位孩子,带着孩子参观了教室的每个角落,让他们说说大班教室和与原来中班教室有什么不一样,哪里变化了?孩子在新奇的氛围中我们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感到十分地自豪,自信也由然而升。看着他们乐呵呵的样子,我俩知道他们喜欢上了这个班级。紧接着我们给孩子提问了:每天你们进入幼儿园怎么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呢?做了一名大班小朋友你会怎么参加集体活动呢?和同伴怎么游戏呢?吃饭时候应该怎么样呢?离开幼儿园前应做什么呢?在回答问题时孩子都想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老师倾听着每个孩子的答案,给予及时肯定。我班的一日常规也随之形成了。

2、良好的常规利于为孩子实际操作服务。

域值日生的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3、幼儿园常规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幼儿的心灵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只要我们辛勤耕耘,未来的幼儿将是生活的主人,他们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

常规训练中老师的榜样和方法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是幼儿的领导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领导者,我们应该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努力钻研各种课题,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常规环境,以便更好的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当然,常规训练中所用的更好方法还有待我们更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所以我们每个幼儿园教师,都有义务根据幼儿本身的各种变化,从幼儿日常生活入手不断的进行探索,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机会让幼儿掌握有关良好生活常规的知识、规范行为,让他们愉快有序的生活,并在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地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

参考资料:

1、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常规教育参考用书》北京市幼儿园品德教育教研组。

3、《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利用》新世纪出版社1995年6月版。

幼儿园教育叙事论文格式优秀篇十六

摘要: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类的肢体动作和情感表现出来的,其反映的是历史,传达的是情谊,抒发的是时人们的情怀。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舞蹈,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的舞蹈这个专属名词,那个时候,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征战及类似的祭祀活动中就已经有所体现。在奴隶社会才真正形成舞蹈,奴隶社会时期是分化时期,其中的一部分人成为奴隶主,另一部分人成为奴隶。在这种情况下,专门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逐渐演变成宫廷舞蹈,而奴隶用于生产生活自娱的舞蹈成为了民间舞蹈。在历史的演变中,相当一部分民族因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未能将舞蹈文化记录下来,但是民族舞蹈在人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却得以保留。在新中国时期,还有一些比较落后地区仍保留着原始形态舞蹈。我国是由多民族国家组成的,由于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方式、风土人情等的不同,使我国的舞蹈文化更具多样性,现在这些多样性的舞蹈,仍然影响当代舞蹈教育,为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舞蹈文化是在民族舞蹈发展中形成的,其生存发展空间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舞蹈文化的生存空间,呈现出多元化、交叉的立体形态。大部分舞蹈在传承发展中,仍保留着原来的原始形态,虽然一些舞蹈已经异化,但是还是有一些原始形态存在着的。不管历史如何发展,舞蹈都会保持其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面。随着旅游文化及商贸活动的发展,为舞蹈文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虽然在这些领域传播使一些舞蹈失去了原始状态,但是却增谈论表演性与观赏性,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舞蹈文化结构是复杂的,是由一些思想观念形成的。这里的思想观念不仅包括宗教观念、价值观念、婚姻观念、生死观念,还包括审美取向。从中可以看出,舞蹈文化与社会主体文化和传统文化是有一定关系。舞蹈文化结构是受年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影响的。但是舞蹈文化概念的核心确始终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如原生态的祭祀舞蹈始终以万物有灵观念为核心,特别是拜祖先的舞蹈是有一定的功利性及实用性的。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拜祖先的舞蹈都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祭祀活动,那时的祭祀活动是为让祖先更好的保护自己,免除灾难,才进行祭祀的。现代的舞蹈教师在讲相关民族舞课程的时候,还会将相应的民族舞文化知识,以故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形成一种审美意识,并将文化中的精神实质以舞蹈动作展现出来。

舞蹈教师在教学生舞蹈动作的同时,也应该向学生渗透舞蹈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讲每一个单元的时候,都讲相应的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对舞蹈有更深入的了解。要想使舞蹈文化与舞蹈教育更好的融合起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查阅资料、看录像,并将其与音乐、节奏及相关文学课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整体掌握舞蹈文化。将舞蹈文化融进舞蹈教育中,不仅能使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展示出自己的动作,还能将舞蹈中的文化内涵以动作形式表现出来,使舞蹈教学更加有意义。具体意义如下:

舞蹈教学中融入舞蹈文化能完善学生舞蹈动作。现在的舞蹈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动作是从传统的舞蹈动作中转变而来的。可以先对舞蹈文化中的动作、体态、姿态进行分析,并将其用在舞蹈教学中。如,教师教学生学习民族舞的时候,可以就东北秧歌进行分析,东北秧歌的体态是上身前倾、略含胸、西部屈膝、中心在前,这个动作穿于整个秧歌舞。形成这种秧歌舞,是与东北传统文化有一定关系的。东北地处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寒暑分明,那里曾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后来经过人们开矿、垦荒、搬运,形成了新的居住区。受大自然和劳动生活的陶冶,形成了东北人那种朴实、坚韧、直率的性格以及喜欢那种粗犷的审美情趣,东北秧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

舞蹈教学中融入舞蹈文化能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与舞蹈教育相关的音乐及录像资料,将其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并给学生留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舞蹈欣赏,使学生对舞蹈文化有一个整体认识,不仅能够了解舞蹈文化中的风土人情、劳动方式,还能在此基础上感受到舞蹈文化的魅力,能够更好的掌握舞蹈中的因素,以便更好的进行舞蹈学习,并形成一种审美意识。要想使学生对舞蹈文化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应该以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实例中更好的掌握相应的知识,并使自己的舞蹈审美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舞蹈教学中融入舞蹈文化能使舞蹈更具活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先对舞蹈进行分析,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结合以前学过的动作进行相应的练习,在情感的带动下,使学生全身心的体味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将舞蹈发挥的淋漓尽致,能在陶醉中寻找一份成功的喜悦。对舞蹈文化进行分析、感悟,并理解其中的内涵是感受生命过程,不仅能以形体动作将舞蹈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还能将质神韵之美、节律之美和肉体的美感与快感表现出来,使学生达到身心合一、内外交融的目的。舞蹈文化不仅能使学生的形体和外部运动达到和谐的地步,还能使舞蹈文化中的潜在的思想品质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融汇在一起。

舞蹈教学中的舞蹈文化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信息。随着网络化的发展,给舞蹈教学带来了方便,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获得获取各种资料。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一些最新的舞蹈文化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舞蹈最新状态,并对舞蹈文化知识有一个全面、多样化的认识,使学生能形成一种时时关注舞蹈动态的习惯。

我国的舞蹈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几经历史的变迁却没有影响其功能的发挥。至今为止,在舞蹈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舞蹈教育中,涉及到民族舞的部分,教师会将相关的民族舞资料找出来,并在课堂上以分析的形式将其讲出来,使学生在理解的程度上,再进行舞蹈动作学习。这种舞蹈文化不仅可以完善学生的舞蹈动作、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增添学生舞蹈活力,还可以使学生获得多元化信息,以便学生更好的进行舞蹈学习。

【参考文献】。

[1]曹景。增强高校舞蹈教育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3)。

[2]李通英。高校舞蹈教育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教师。,(2)。

[3]马莲。高校舞蹈教育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2)。

[4]廖云丽。浅析高校舞蹈教育的优化[j]。魅力中国。2010,(12)。

[5]宋丽莎。论舞蹈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创新[j]。成功(教育),2011,(10)。

[6]孙姗姗。我国高校舞蹈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