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4:51:56 页码:14
2023年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模板14篇)
2023-11-12 04:51:56    小编:zdfb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言简意赅,避免冗长的叙述,凸显重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大家可以借鉴范文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总之,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有益的过程,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对待,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提高。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一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知恩图报”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人类感恩的美德一直在延续。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辈的呵护、父母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还有不少的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知感恩,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我们身边,这些现象比比皆是: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一点儿不如意就大吵大闹,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等等,不知感恩父母。为了把中华民族感恩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下去;也为了唤回学生回报爱心的良知,重新构筑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所以,我设计了《学会感恩》这节课。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能够体会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唤醒孩子们麻木的心灵,感受亲情的温暖,培养感恩意识。

2、引导学生在自主反思,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中,认识到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3、通过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学会感恩,以充满爱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二、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渗透话题。

上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同时去见上帝,问上天堂的路怎么走。上帝见两人饥饿难忍,就给他们一人一份食物。一个人接过食物,甚是感激,连声说:“谢谢,谢谢!”而另一个人接过食物,却无动于衷,好像别人就应该给他似的。于是,上帝让那个说“谢谢”的人进了天堂,另一个人则拒之门外。被拒之门外的人很是不服:“我不就是忘了说句‘谢谢’吗?”上帝说:“不是忘了,没有感恩的心,就不可能说出谢谢的话;不知感恩的人,就不知爱别人且也得不到别人的爱”那个人还是不服:“那少说一句‘谢谢’差别也不能这么大呀?”上帝说:“这没有办法,因为上天堂的路是用感恩的心铺成的,上天堂的门也只能用感恩的心才能打开。”讲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上帝为什么让那个说‘谢谢’的人进了天堂,另一个人则拒之门外呢?”这正是这节课要讨论的要点,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懂得: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感恩的理解,初步了解感恩就是感谢别人给予你的恩情。

(二)倾诉心声,感受亲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应该感恩的人莫过于父母,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了人世间的亲情和幸福,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础,只有爱父母,才会爱老师、爱学校、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格。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父母作为切入点,找了一些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图片(出示)这些图片是孩子们生活的缩影,可以帮助他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一下过去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学生一边看,我一边叙述:“同学们,是妈妈冒着生命的危险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从我们呱呱坠地到哑哑学语,又到上学读书,这期间少不了风风雨雨、磕磕碰碰,同学们在这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父母是一把屎一把尿的养大你,想想生日时父母的祝福,想想生活中父母的关怀,回忆一下和爸爸在一起的欢乐时刻,想想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再回忆一下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刻。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说出他们的心声,在感知、倾诉、明理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反思、检查、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用实际行动关爱父母。

(三)感悟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正面事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但是,反面事例运用好了更能给学生以警戒和启迪。所以这个环节,我从生活中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反面事例(白板显示)。学生的情绪很容易激动,看了这则报道,可能会说出一些偏激的话,“小良真是太没良心了!我真想揍他一顿!”面对这些情绪化的孩子我会及时引导他们:“小良确实太让人生气了,但是我们揍他一顿能解决问题吗?假如小良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理智地面对现实,学会冷静地处理问题,帮助小良改过自新,从小良身上汲取教训。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良,你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体会到父母心灵深处对自己的期望,感悟亲情,从而学会感恩。

(四)创设情境,体验亲情:

课堂上,无论多么精彩、多么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学生亲身的体验,只有体验才会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感悟。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先让同学们选一个最舒服的姿势,然后闭上眼睛,想像此刻我们正坐在一架宽敞明亮的飞机里,耳边回响着美妙的音乐,望着窗外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飞机下方是一片汪洋大海,景色是那么迷人,空气是那么清新,心情是那么的愉快,我们陶醉其中。突然,飞机剧烈的抖动,甚至还发出刺耳的鸣叫,这时,扬声器里传来机长的声音:“各位乘客请注意!飞机发生故障无法排除,五分钟之后将坠入大海,请在五分钟之内写下您最后的遗言!”遇到这样突如起来的事件,也许会有同学大哭起来,也许会有同学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我会这样引导他们:“同学们,我知道你们不愿意离开你们的父母,但你们必须接受现实,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此刻,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把它写下来吧”也许他们会写出平时想说却没有对父母说出的心理话;也许会写出自己以前的任性不懂事;也许他们想再听听妈妈的唠叨,看看爸爸严厉的目光,此刻,他们会感到妈妈的唠叨声是那么动听,父亲严厉的目光是那么亲切„„写完后,我这样引导:“同学们,飞机将要坠入大海了,如果你想让父母听到你的心声就大声的念出来了吧!”学生念完后可能已经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我再次引导:“同学们,飞机就要坠入大海了,让我们一起大声喊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通过“写遗言-念遗言”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宣泄,这样既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我相信孩子们经历了这样一次“生死离别”之后,对感恩会有更深的体会,相信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对父母会多一份的理解和关怀,做一个懂父母爱父母的人。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为了引导学生把感恩父母拓展到感恩更多的人和物上,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应该感恩的太多了,除了我们的父母还有教我们知识的老师,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以及赐予我们万物的大自然等等。同学们,如果你对他们有感恩之心,感激之请,就尽快的表达出来吧!”(白板显示)我感谢—(老师、同学、社会、大自然„„)我相信学生们兴致一定会很高,一定会说出很多感谢的话。他们可能会感谢老师给予他们知识,感谢同学给予他们帮助,会感谢阳光给予他们温暖,感谢医生给予他们健康„„这时,孩子们每一句感谢的话,都是一颗颗纯真的心,我相信一颗颗感恩的种子已经悄悄地播种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而且将生根、发芽。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周围所有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是他们磨。

练了你的意志。感恩鼓励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信心十足。感恩授予你知识的人,是他们照亮了你前进的道路。感恩哺育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丰衣足食。感恩帮助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再生的希望。感恩嘲笑你的人,是他们激发了你的自尊。通过配乐朗诵创设情景,烘托气氛,激发了学生读诗的热情,目的是引导学生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这样才能对社会对他人长存感恩之情。

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所以,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这样做并不难,只要我们有这份心,我们终会发现,如果有一颗感恩的心,生活便会在我们的眼里变得越来越美好!”下面请大家起立和老师一起唱《感恩的心》这首歌曲,请大家用歌声用歌声来唱出感激之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情感得到升华,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二

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感恩教育案例分析,供大家分享。

作文。

金谷园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因为正是他们辅育了你,在你为目标奋斗的时候,给你说一两句鼓励的话,才使你坚持到今天取得这样的成就。由此可见,感恩是多么神圣啊!

记得民间有一句俗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动物都懂感恩的含义,知道他人给你的爱是无限的,要学会感恩去报答,所以感恩是没有境界,没有隔阂的。

海伦·凯乐的经典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观念,告诉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零与造物主赐予的一切。这是感恩的力量。感恩大自然,感恩大自然中的所有的生物,是它让我们存活,就好比人类要是失去了那参天的大树,就没有新鲜的氧气成分,到时候天空变得灰蒙蒙的,白色垃圾漫天飞舞,人类只能用氧气罩生活,后果不堪设想。

感恩,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以做到,小学生们只要学习好,晚上在家时,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对于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植树节那天抽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植树,这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让我们展开翅膀在感恩中成长吧!

20xx年11月30日我看了《中小学感恩教育》讲座,作为父母我们深有感触,并深有同感。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对人格的忽视。重智能、轻人格,是各类学校由于“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通脖。这一片面的教育取向已经产生了许多不良效应。重视学生智能培养,这是无可非议的。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是为未来社会培养“英才”、“通才”、高智能人才的必要措施。但单方面地强调智能培养,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这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最终使培养的人才“高智能、低素养”,与社会所需人才完全“错位”。

现在的中国教育,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为了应付考试都太注重青少年的书本教育,而忽视了青少年的人格教育。现代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太脆弱,禁不起挫折,普遍存在自私、虚荣、狂妄、冷漠、自我中心、内心孤僻、嫉妒心强、心理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他们一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在日常行为中伴随有或多或少的变态、失常表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生活在金字塔里,父母娇生惯养,往往以自我中心,人际不和,带给他们人格的自卑和不自信。“中小学教育要给他们什么?要给他们文化,给他们拯救自己人生的力量。当他们迷茫时,当他们彷徨时,文化可以拯救他们的心灵。自己的心胸开朗了,忧思就少了许多。这就是仁者无忧。”于丹认为,家长们最应与孩子沟通,让他们懂得爱人。学会分享,用宽恕自己的心去宽恕别人,用让自己发达的心去发达别人,用宽容、善良和悲悯之心去洞悉别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化别人。“当他们成人后,看到别的孩子就觉得是自己的孩子,看到别人的老人就觉得是自己的老人,能不爱他们吗?是呀,独生子女最缺少懂得他人的教育。懂得比爱更深刻,他们不懂得关心别人、尊敬别人,因为周围没有坐标,以前的家庭都有两三个甚至七八个孩子,兄弟姐妹间懂得团结协作、懂得关爱,但现在的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合作精神,不懂得关爱别人。很多孩子富于攻击性,是因为他么们内心缺少宽容和包容。”所以要教育他们责任、团结、自强、自立。

通过学习观看这次讲座,作为家长我们认为,在注重孩子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的人格教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人格老师,所以父母应该在生活中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好表率,并要教育孩子学会责任、团结、自强、自立、感恩、自控能力、抗打击抗挫折能力。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有健康人格的人,才是走遍天下都可以让人放心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健康,他就是表面上再辉煌,都可能随时崩溃。学生最需要健康的心理和自信的人格力量,这是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把西方国家的节日传到了中国,“母亲节”就是其中一个,“母亲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每个班级以“母亲节”为契机,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课下我精心准备了材料。

上课前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们朗读了一首关于赞美母爱的诗歌,导入我今天班队会的主题,接着,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妈妈的关爱中长大,同学们谁来说说你妈妈的生日?”没想到同学们听到我的话刚开始是一脸惊讶,然后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之后许多学生兴致勃勃的议论着,小小手终于举起了几只,我马上叫起来他们,原来他们回答的妈妈生日都是一些特殊的日子:不是跟自己一天,就是中秋节等这些中国传统的节日。看着孩子们脸上那种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微笑着说:“难道一些普通的生日你们就记不得吗?回去问问自己的妈妈,有哪位妈妈不记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呢?”我要求全班学生在母亲节来临之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为自己妈妈庆祝!祝她们节日快乐!

不想有学生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家爸爸妈妈不是那样呢?他们做的都是应该的,照顾我们是他们的责任,等我以后长大了,做了爸爸妈妈肯定也会像他们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话,令我震惊!

我大惊,接着循循善诱道:“你们看,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们洗衣服,做营养丰富的食物,你生病了还要风雨无阻地带你看病,衣不解带地在旁边照顾你,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顶着各种压力,多不容易啊!他们多爱你们呀„„”

我慢慢启发学生,教育孩子们。最后我让学生来说说平日里父母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结果不尽人意。学生说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时父母照顾自己啊,过年过节给自己买新衣服啊,但却缺少真实和细腻。想到平日里家长打电话也对我倾诉过孩子不懂家长的辛苦,不知道感恩,甚至还顶撞父母。

看着孩子们不懂得感恩,不由得引起我的担忧。

二、诊断与分析:

“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联,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该赋予他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而造成这种现象,经过调查研究,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感恩氛围,孩子不会感恩。

了。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父母总是会一厢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认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没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否让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个别家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错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任务。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学校,德育课程仍然属于副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学校都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说教的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对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学校开设的这些德育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都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

三、措施与效果。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并以此形成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感恩。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离不开成人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教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学生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就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三)实践引导感恩。

平时实践活动中我在有意无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通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许多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甚至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的更加友爱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地说声“谢谢”。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树常青常绿。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三

劳动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身体,培养勤劳勇敢的精神,学习实际知识和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我国教育内容和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我将结合我的经历和感悟,对劳动教育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动手能力。在我的中学生活中,我曾参加学校举办的家政实践活动,接触到了洗衣、烹饪、卫生等方面的实际操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学会了如何正确清洁衣物,如何合理利用食材烹饪美味佳肴。这些不仅增强了我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劳动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其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我参加学校军训的过程中,我们小组需要一起完成一项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协作、互相帮助。这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团队意识,还培养了我们的合作能力。在劳动教育中,学生通过与同学一起劳动,互相支持和鼓励,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集体荣誉感。

第三,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在我大学实习期间,我加入了一家社会实践团队。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职责,我负责协调各项工作。这让我有机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培养了我的责任感。通过与社会实践团队的合作,我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胜任更多的工作。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在我参加学校的设计竞赛中,我选择了木工作品设计。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现有产品,我设计了一款独特的木质书桌。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运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加强了对木材性质和工艺的了解。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我的认知能力,还培养了我的创造力。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和思考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最后,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在我的高中生活中,我曾参加了长跑训练。每天坚持在操场上奔跑,不仅让我体验到了身体的疲惫和坚持的艰辛,还培养了我的毅力和耐力。这种锻炼让我懂得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让我有信心面对困难和挫折。劳动教育通过让学生参与辛苦的劳动训练,培养了他们迎接未来挑战的勇气和毅力。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责任感、自信心、认知能力、创造力以及艰苦奋斗的精神。劳动教育的案例分析不仅能够提供实证和证明,更能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重视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并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四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使他们能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在我参与的劳动教育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重要性和劳动所带来的意义。以下是我在劳动教育中的心得体会。

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培养刻苦耐劳、勤劳勇敢的品质,增强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劳动实践是一种育人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敬意,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劳动教育也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使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我所参与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学校安排了一次环境整治的活动。我们学生们被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任务。我所在的小组负责清理校园周围的垃圾。我们凭借着团队合作的精神,迅速完成了任务。在活动中,我意识到劳动需要的不仅是体力,更需要的是智慧和团队合作。通过这次劳动实践,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分工协作,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第三段:劳动的收获。

通过参与劳动教育活动,我获得了很多实际的收获。首先,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劳动的辛苦和价值。在整理垃圾的过程中,我不仅体会到了垃圾清扫工的辛苦,还深刻认识到了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其次,我学习到了劳动技能,如如何清理垃圾、如何安全使用工具等。这些技能不仅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完成工作,也能够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通过劳动教育,我明白了劳动的重要性,懂得了劳动实践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影响。从事劳动不仅能够养成勤劳的习惯,还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劳动教育也使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激发了我去努力克服这些不足,改进自己。劳动教育是一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过程,它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希望学校能够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我也认为家庭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让孩子在家庭中有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

总之,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生涯意识。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劳动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五

去年“三八妇女节”,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此课下我精心准备了材料。

上课前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们朗读了一首关于赞美母爱的诗歌,导入我今天班队会的主题,并且要求全班学生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为自己妈妈庆祝!祝她们节日快乐!没想到同学们听到我的话刚开始是一脸惊奇,然后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微笑着说:“我们每天都在妈妈的爱中长大,同学们谁来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妈妈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

爱吗?那样的话,爱也太平淡了吧,哪有伟大之处啊!听着学生这样的话,令我震惊!

分析:“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而如今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联,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该赋予他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了。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六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既是一种道德培养,同时也是一个人对于社会的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恩教育案例分析,供大家分享。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

一、问题行为表现:

博文同学个性鲜明,从接班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了她。她的举止行为与众不同,与同学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经常发生矛盾,解决问题常常是使用武力。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坐姿永远是懒洋洋地摊在座位上,影响老师讲课。而且在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时,也常表现出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对她的种种表现,我曾给予严厉的批评,但效果不是很好。

记得一次上课正上到激情澎湃处,咦,那边有人趴在桌上!定睛一看,原来就是她,我顿时火冒三丈我昨天刚刚跟她交流过,本想她在表现上会有一个哪怕是短暂的改变,而现在,她竟睡意朦胧!我努力压抑自己的怒火,冷静下来,放下音调,缓和语气,尽可能平等地用心灵去对话。可她竟然仍是吊儿郎当地站在那里,靠着桌子一言不发。回到办公桌前,我默默地坐在那里,内心却如翻江倒海。

还有一次,她因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与同学发生了冲突,吵起架来,当问起她吵架的原因时,竟然强词夺理。我气愤地问:“能解决问题吗?”她竟然理所当然地说:“当然。这样同学才会怕我,才不敢招惹我。”

二、行为原因剖析:

通过对博文的观察我也发现她的个性偏激,自制能力差,做事缺乏耐心使得她执拗、任性、自大,这些心理障碍直接损害了她本应和谐的人际关系,损伤了她与同学间的友谊,使得她在班集体中渐渐失去了朋友。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也发现他的家庭环境很好,父母对他管教很严,但是只重视对他的成绩的管理约束,其他方面尤其是物质上比较放任。父亲经常出差在外,他经常与母亲独自在家,母亲对于孩子过于溺爱造成了他过于乖张的性格。他在母亲的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他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连他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习惯了索取,即使父母亲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自己的要求,而他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缺乏感恩之心。渐渐地就造成了他唯我独尊,恃宠而骄的性格。

博文虽然知识积累已经有一定程度,但是感恩意识淡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弱化,他对父母要求多,替父母分忧少;对老师挑剔多,尊重理解少;关心同学少,对自己考虑多„„这就折射出他本身最需要的内容就是感恩教育。作为班主任,我会努力把“感恩教育”作为教育他的切入点,对他实施全方位的“感恩教育”。让他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人的开始,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的人抱有感激之心,使“滴水之恩当报涌泉”的情感在该生心目中生根、开花、结果。并以此增强他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努力提升他的思想道德素质。当然博文并不是一个特例,他代表着现代孩子们的共性,新时代的孩子们多是缺少感恩的心的。

三、辅导策略:

(一)、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营造班级感恩浓烈氛围,让学生感受爱。

首先,为使感恩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有关公民道德的相关材料,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自身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

活动方案。

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其次,为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通过板报、宣传栏等,用活泼的版面、立意鲜明的内容,刊出本班、身边的、社会上的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感恩”的形象,体会感恩并不遥远,就在身边。向学生积极宣传感恩活动的意义,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唱《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五星红旗》等感恩歌曲,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还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伟人(如岳飞、朱德等)给学生做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再次,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的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也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可以通过诵读《。

弟子规。

三字经。

千字文。

》等经典,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教育学生从爱父母做起,学会做人。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关于感恩教育的好书,如《英雄女孩》、《冠军妈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故事》等等。读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写关于感恩的。

读后感。

相信在这样充满感恩的浓烈氛围中,一定会让博文感受到爱,也会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爱。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爱。

要让丰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萌发真情。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深化和推进感恩教育。营造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充分接受感恩意识的熏陶,逐步培养和形成感恩思维和习惯。

对于博文让他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计划到策划到执行,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爱。

三、促进家校互动,引导自觉行为,让学生回报爱。

感恩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注重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举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形式,让家长理解当前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密切配合学校开展此项活动,努力形成齐抓共育的良好局面。

在活动中,引导家长注意做好“感恩”的榜样,让孩子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不再一味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超越爱的边界,剥夺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表达感恩的机会。同时,要求家长善于将感恩教育与教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春节等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如: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提醒孩子给老师送一张自制的小贺卡,说声:“老师辛苦了!”;在重阳节来临时,让孩子为爷爷奶奶送上一份小礼物等,将感恩教育于细微之处。相信在于家长的不断配合之下,肯定能让博文具有一颗感恩之心,越来越懂得爱,能够回报他人爱。

这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班主任,但带班没多久我就发现在班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每天家长背着书包接送学生上下学,给学生大量的零花钱,学生用这些钱买零食、买玩具,而家长稍微有一点没顺学生的意,就会出现大吵大闹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班小艺身上尤为明显,小艺的爸爸早逝,妈妈一个人靠给别人踩鞋邦挣钱养活他,但他却不能感受妈妈对他无私的爱。记得一天早上,他妈妈送他到大门口买早餐,买了早餐后又要求给他5元钱,妈妈问他:“你要这么多钱做什么?”他说:“你别管我,快点给我,不给我就不去上学。”他妈妈一听,马上从兜里掏出5元钱给他。我看到这一幕,感觉到这种现象非常严重,心想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这样的现象是不对的。

恰好在今年的11月29日这天是感恩节,虽说感恩节是外国的节日,但是中国也设立自己的感恩节,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学会理解父母。借着感恩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每个班级以“感恩节”为契机,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想终于可以利用此次班队活动,针对班级出现的现象,让学生懂得去感受父母给予他们的爱,并学会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善诱道:“你们看,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们洗衣服,做营养丰富的食物,你生病了还要风雨无阻地带你看病,地在旁边照顾你,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顶着各种压力,多不容易啊!他们多爱你们呀„„”

我慢慢启发学生,教育孩子们。最后我让学生来说说平日里父母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结果不尽人意。学生说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时父母照顾自己啊,过年过节给自己买新衣服啊,但却缺少真实和细腻。想到平日里家长打电话也对我倾诉过孩子不懂家长的辛苦,不知道感恩,甚至还顶撞父母。看着孩子们不懂得感恩,不由得引起我的担忧。

二、诊断与分析:

“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联,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该赋予他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而造成这种现象,经过调查研究,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感恩氛围,孩子不会感恩。

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而现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没有为孩子营造感恩这样的氛围。甚至家长、老师经常在不经意间表达、宣泄了对生活、对社会及对他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了。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父母总是会一厢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认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没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否让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个别家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错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任务。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学校,德育课程仍然属于副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学校都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说教的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对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学校开设的这些德育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都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

三、措施与评价。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并以此形成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感恩。

(二)引导学生感恩。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离不开成人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教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学生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就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三)实践引导感恩。

平时实践活动中我在有意无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通过近期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许多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好,甚至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的更加友爱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地说声“谢谢”。我深信童心亦有感恩心,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之树常青常绿。

四、个人小传:

本人已有6年的教书生涯,也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在教育教学中坚持“教书”“育人”,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个人鲜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

一、案例描述: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把西方国家的节日传到了中国,“母亲节”就是其中一个,“母亲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每个班级以“母亲节”为契机,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课下我精心准备了材料。

上课前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们朗读了一首关于赞美母爱的诗歌,导入我今天班队会的主题,接着,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妈妈的关爱中长大,同学们谁来说说你妈妈的生日?”没想到同学们听到我的话刚开始是一脸惊讶,然后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之后许多学生兴致勃勃的议论着,小小手终于举起了几只,我马上叫起来他们,原来他们回答的妈妈生日都是一些特殊的日子:不是跟自己一天,就是中秋节等这些中国传统的节日。看着孩子们脸上那种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微笑着说:“难道一些普通的生日你们就记不得吗?回去问问自己的妈妈,有哪位妈妈不记得自己孩子的生日呢?”我要求全班学生在母亲节来临之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为自己妈妈庆祝!祝她们节日快乐!

不想有学生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家爸爸妈妈不是那样呢?他们做的都是应该的,照顾我们是他们的责任,等我以后长大了,做了爸爸妈妈肯定也会像他们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话,令我震惊!

我大惊,接着循循善诱道:“你们看,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们洗衣服,做营养丰富的食物,你生病了还要风雨无阻地带你看病,衣不解带地在旁边照顾你,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顶着各种压力,多不容易啊!他们多爱你们呀„„”

我慢慢启发学生,教育孩子们。最后我让学生来说说平日里父母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结果不尽人意。学生说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时父母照顾自己啊,过年过节给自己买新衣服啊,但却缺少真实和细腻。想到平日里家长打电话也对我倾诉过孩子不懂家长的辛苦,不知道感恩,甚至还顶撞父母。

看着孩子们不懂得感恩,不由得引起我的担忧。

二、诊断与分析:

“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联,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该赋予他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而造成这种现象,经过调查研究,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感恩氛围,孩子不会感恩。

了。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父母总是会一厢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认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没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否让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个别家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错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任务。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学校,德育课程仍然属于副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学校都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说教的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对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学校开设的这些德育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都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

三、措施与效果。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并以此形成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感恩。

(二)引导学生感恩。

要让学生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这就离不开成人的示范作用,作为老师和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孩子。当孩子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教师和家长要示范孩子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学生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就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三)实践引导感恩。

平时实践活动中我在有意无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通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许多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甚至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的更加友爱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地说声“谢谢”。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树常青常绿。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七

教学案例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资源,通过分析和研究教学案例,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实践中,我积极参与了对一份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分析教育教学案例让我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在案例中,学生的特点、教师的角色、学校的环境等都会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案例中描述的教师在一所内地学校教授英语,面对的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为了应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了分层教学的方式,同时准备了不同难度的教材。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意识到教育教学需要教师有深入的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并且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需要。

其次,分析教育教学案例让我认识到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在案例中,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现状和需求,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策略。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和多媒体等手段,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三,分析教育教学案例让我认识到教育教学需要有持续的反思和自我提升。在案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例如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高,族裔学生相互排斥,教师对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然而,教师通过反思和思考,找到了适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具备持续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及时总结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第四,分析教育教学案例让我意识到教育教学需要具备创新和变革的精神。在案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进行创新和变革。例如,教师在评估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时,采用了更加灵活和多样的方式,如小组讨论和实景对话等。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需要有创新和变革的精神,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最后,分析教育教学案例让我感受到教育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但又充满成就感的事业。在案例中,教师尽管面临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通过努力和不懈的探索,他们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赞扬。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项艰难但又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用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并享受教育带来的成就感。

总之,通过对教育教学案例的分析,我确信教育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需要具备持续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同时需要有创新和变革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研究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我们也应该坚持不懈,勇于面对挑战,享受教育带来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八

感恩教育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其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你想知道关于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怎么写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吧!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主要做法。

1.针对存在的问题,选择专题。日本学者佐藤俊认为,学校是学生通过学习燃起希望的地方。我们也分析认为,很多学生之所以存在问题,难以教育、管理,其关键是在学习上丧失信心,因此应把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引到学习上来,使学生通过学习,激活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和信念,树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在选择主题时,我们主要选择了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惜时、感恩、自信、勤奋等,使学生从行为上可以。

自我评价。

便于实施。

2.对班主任进行专题培训,统一思想和要求。每个专题的实施,都要召开班主任会议,落实实施的要点,并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分别作出要求,同时提醒班主任可以根据本班的特点,做得更有特色。

3.实施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德育。

(1)每个专题强化进行一周,利用这一周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简短的教育动员,阐述开展活动的意义和要求。

(2)由班主任利用班会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收看有关的电视节目,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班会,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3)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具特色的系列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加入到活动中来,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突出自我感悟和德育践行,提高自己。

在各年级开展系列活动期间,涌现出很多好的典型和事例。如二年级着重抓了。

三、活动片段。

1.周一早晨升旗仪式。每周星期一早晨上课以前,全体学生在升旗场集合,由学校领导针对系列教育活动专题进行简短的动员,提出活动的要求。

2.惜时教育行动。

(1)从惜时格言中参悟时间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再来;今天,也即将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也会很快过去。珍惜时间吧,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三天。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2)提倡把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做力所能及的事,尤其是用在学习上,从而营造刻苦、勤奋的学习氛围。

(3)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进入教室就是学习。

3.自信心教育行动。

(1)主要通过班级誓词,突出“我是学生,潜力无穷”的信念,使学生在对誓词的认识与宣誓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通过提供一系列的资料,以成功的案例,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2)以自信心格言为教育材料,利用格言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特点,强化学生自信心。

(3)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在教室的布置上,突出班级特色,对学生进行信心教育,营造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

(4)上下午的课间操,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喊着响亮的。

口号。

团结一致、步伐整齐在校内锻炼使“我是学生潜力无穷自强不息我要成功”的信念在一天一天的潜移默化中变为现实。

(1)通过主题班会,用鲜明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感悟父母为子女的成长所付出的心血以及同龄人的孝心故事。讨论三毛的《背影》,让学生感受亲情;学习讨论顾欣绝笔《谁来拯救我的父母》;刘霆《十九岁的大学生:背着母亲上大学》;洪占辉带着妹妹上大学等,让学生在接受和感悟中成长。

感谢自然的赐予,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5.勤奋教育行动。

(2)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在活动中,各班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多举措。例如四年级在教室里建起了学生展台,把每个人的目标、格言展出来。三年级在教室内布置了各具特色的标语,营造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二年级对学习优秀和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并展出学生的照片和目标等。

四、成效表现。

1.全校勤奋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从时间利用率来看,绝大多数学生主动的利用零星时间学习,课堂上学生更积极活跃,自习课学习态度更认真、主动。

2.和以前相比,学生每月的消费有明显减少,家长对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普遍持赞成态度。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更加积极中肯,学校在社会的信誉度明显提高。

3.学生违纪明显减少。以困扰全国中学生教育的三大问题。

学习成为学生从认知到行动的核心任务的目标。

团结友善、伴我成长。

——论德育工作中的“友善”教育。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友善是一种美德,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珍贵的感情;友善是爱心的外化,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因此,《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友善”作为20字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十分必要。

团结友善,关爱他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生活和学习中,处世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别人什么态度,别人也会回以你什么态度。你若孤高气傲,那么他人也会冷眼相对;你若恶语相向,他人也许会拳脚相对;但你若真诚友善,那么他人就会笑脸相迎。因此,友善是光明与和平的使者。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位,可塑性很强。因此,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大力倡导“友善”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下谈谈我在德育工作中进行“友善”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要培养学生懂得爱的付出。

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更是一种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只有通过教师的爱培养出学生的爱,才能让学生学会懂得爱、理解爱,从而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引发学生爱的行为,并懂得爱的付出,自觉去关爱他人,友善待人。学生只有从善良的愿望出发,才能达到团结的目的。应该肯定,目前学校大部分学生都能与人为善,互助互爱。同学之间能够团结友善,进行合作学习;在学校里能尊师爱友,讲文明、懂礼貌,并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但毋庸质疑,还存在着个别学生对“友善”的认识不到位,凡事惟我独尊,自私自利。

例如:有的学生常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推卸责任,总想怪罪别人;有的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与同学争个脸红耳赤;有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赞成“先利已后利人”;有的甚至认为“当班干部”是“影响学习、浪费时间”。在团结友善方面,有的学生认为“别人对我讲团结,我才能与他讲团结,别人关心我,我才会关心别人”等。这些偏激的行为,究其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在于: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独霸习惯,加上有些家长无原则的宠爱,使孩子逐渐养成了自私自利,他人为我,我不为他人的坏习惯。因此,我们德育工作中的“友善”教育更显得任重而道远。

小事做起,并逐渐养成与同学、邻里、亲友之间相互尊重、坦诚相待的习惯,学会将心比心,与同学互助互爱,才能使整个班集形成合力,整个校园才能和谐发展。

二、要培养学生学会共处。

团结友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共处。学会共处,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懂得仁爱。团结友善是学会共处的核心。学会共处本身就要求学生学会平等交流;学会用和平的、对话的、协商的、非暴力的方法去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但在校园内外,我们却经常看到一些与我们时代的文明发展方向相悖的行为。如:有的学生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便恶语相向,甚至动起手来;有的对旁人的困难漠不关心,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看到同学取得成功,不愿祝贺,却在旁边冷嘲热讽……这种种不良的言行举止,都是缺乏友善之心,心胸狭窄,不会与人共处的表现。

一个人友善待人,人必友善待他。“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这就是人际交往成功的秘诀,也是社会生活的辩证法。因此,友善是一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前提;爱群、利群、乐群,是社会风气良好的重要标志。

生学会与同学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才会使我们学校大家庭变得更加温馨和快乐。

三、要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

团结友善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润滑剂,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是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团结友善,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因此,友善教育要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相结合。我们知道,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要求我们常抓不懈。我们学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为准则,认真抓好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注重从多方面完善道德建设的手段,例如: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级早会、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站、校园宣传栏、黑板报、德育墙、家长会、《家校之窗》、《课改动态》等为载体,开展声势浩大的“友善”学习宣传活动,让“团结友善、关爱他人”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还结合学校“阳光之旅”的心理健康教育,举办专题讲座,把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讲心理”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友善”教育的实效性。只有结合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制定一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

规章制度。

和评价制度,并付诸实施,反复训练,使学生将“友善”教育的道德要求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最终形成习惯、共同进步、和谐发展。

愿团结友善,像和煦的春风一样伴我成长!

“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知恩图报”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人类感恩的美德一直在延续。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长辈的呵护、父母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还有不少的学生令人遗憾地成了不知感恩,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我们身边,这些现象比比皆是: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一点儿不如意就大吵大闹,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等等,不知感恩父母。为了把中华民族感恩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下去;也为了唤回学生回报爱心的良知,重新构筑健全的人格,激发学生爱的情感。所以,我设计了《学会感恩》这节课。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能够体会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唤醒孩子们麻木的心灵,感受亲情的温暖,培养感恩意识。

2、引导学生在自主反思,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中,认识到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3、通过体验活动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学会感恩,以充满爱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二、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渗透话题。

上课时,我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同时去见上帝,问上天堂的路怎么走。上帝见两人饥饿难忍,就给他们一人一份食物。一个人接过食物,甚是感激,连声说:“谢谢,谢谢!”而另一个人接过食物,却无动于衷,好像别人就应该给他似的。于是,上帝让那个说“谢谢”的人进了天堂,另一个人则拒之门外。被拒之门外的人很是不服:“我不就是忘了说句‘谢谢’吗?”上帝说:“不是忘了,没有感恩的心,就不可能说出谢谢的话;不知感恩的人,就不知爱别人且也得不到别人的爱”那个人还是不服:“那少说一句‘谢谢’差别也不能这么大呀?”上帝说:“这没有办法,因为上天堂的路是用感恩的心铺成的,上天堂的门也只能用感恩的心才能打开。”讲完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上帝为什么让那个说‘谢谢’的人进了天堂,另一个人则拒之门外呢?”这正是这节课要讨论的要点,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懂得: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感恩的理解,初步了解感恩就是感谢别人给予你的恩情。

(二)倾诉心声,感受亲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应该感恩的人莫过于父母,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享受到了人世间的亲情和幸福,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础,只有爱父母,才会爱老师、爱学校、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格。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父母作为切入点,找了一些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图片(出示)这些图片是孩子们生活的缩影,可以帮助他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一下过去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学生一边看,我一边叙述:“同学们,是妈妈冒着生命的危险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从我们呱呱坠地到哑哑学语,又到上学读书,这期间少不了风风雨雨、磕磕碰碰,同学们在这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啊!父母是一把屎一把尿的养大你,想想生日时父母的祝福,想想生活中父母的关怀,回忆一下和爸爸在一起的欢乐时刻,想想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再回忆一下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刻。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呢?”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说出他们的心声,在感知、倾诉、明理之后,再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反思、检查、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用实际行动关爱父母。

(三)感悟亲情,学会感恩:

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正面事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但是,反面事例运用好了更能给学生以警戒和启迪。所以这个环节,我从生活中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反面事例(白板显示)。学生的情绪很容易激动,看了这则报道,可能会说出一些偏激的话,“小良真是太没良心了!我真想揍他一顿!”面对这些情绪化的孩子我会及时引导他们:“小良确实太让人生气了,但是我们揍他一顿能解决问题吗?假如小良就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理智地面对现实,学会冷静地处理问题,帮助小良改过自新,从小良身上汲取教训。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良,你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体会到父母心灵深处对自己的期望,感悟亲情,从而学会感恩。

(四)创设情境,体验亲情:

课堂上,无论多么精彩、多么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学生亲身的体验,只有体验才会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感悟。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先让同学们选一个最舒服的姿势,然后闭上眼睛,想像此刻我们正坐在一架宽敞明亮的飞机里,耳边回响着美妙的音乐,望着窗外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飞机下方是一片汪洋大海,景色是那么迷人,空气是那么清新,心情是那么的愉快,我们陶醉其中。突然,飞机剧烈的抖动,甚至还发出刺耳的鸣叫,这时,扬声器里传来机长的声音:“各位乘客请注意!飞机发生故障无法排除,五分钟之后将坠入大海,请在五分钟之内写下您最后的遗言!”遇到这样突如起来的事件,也许会有同学大哭起来,也许会有同学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我会这样引导他们:“同学们,我知道你们不愿意离开你们的父母,但你们必须接受现实,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此刻,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把它写下来吧”也许他们会写出平时想说却没有对父母说出的心理话;也许会写出自己以前的任性不懂事;也许他们想再听听妈妈的唠叨,看看爸爸严厉的目光,此刻,他们会感到妈妈的唠叨声是那么动听,父亲严厉的目光是那么亲切„„写完后,我这样引导:“同学们,飞机将要坠入大海了,如果你想让父母听到你的心声就大声的念出来了吧!”学生念完后可能已经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我再次引导:“同学们,飞机就要坠入大海了,让我们一起大声喊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通过“写遗言-念遗言”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很好的宣泄,这样既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我相信孩子们经历了这样一次“生死离别”之后,对感恩会有更深的体会,相信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对父母会多一份的理解和关怀,做一个懂父母爱父母的人。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为了引导学生把感恩父母拓展到感恩更多的人和物上,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同学们,生活中我们应该感恩的太多了,除了我们的父母还有教我们知识的老师,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以及赐予我们万物的大自然等等。同学们,如果你对他们有感恩之心,感激之请,就尽快的表达出来吧!”(白板显示)我感谢—(老师、同学、社会、大自然„„)我相信学生们兴致一定会很高,一定会说出很多感谢的话。他们可能会感谢老师给予他们知识,感谢同学给予他们帮助,会感谢阳光给予他们温暖,感谢医生给予他们健康„„这时,孩子们每一句感谢的话,都是一颗颗纯真的心,我相信一颗颗感恩的种子已经悄悄地播种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而且将生根、发芽。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周围所有的人。感恩伤害你的人,是他们磨。

练了你的意志。感恩鼓励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信心十足。感恩授予你知识的人,是他们照亮了你前进的道路。感恩哺育你的人,是他们让你丰衣足食。感恩帮助你的人,是他们给了你再生的希望。感恩嘲笑你的人,是他们激发了你的自尊。通过配乐朗诵创设情景,烘托气氛,激发了学生读诗的热情,目的是引导学生做一个胸怀宽广的人,这样才能对社会对他人长存感恩之情。

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所以,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这样做并不难,只要我们有这份心,我们终会发现,如果有一颗感恩的心,生活便会在我们的眼里变得越来越美好!”下面请大家起立和老师一起唱《感恩的心》这首歌曲,请大家用歌声用歌声来唱出感激之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情感得到升华,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感恩常在,感动常在。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

一、问题行为表现:

博文同学个性鲜明,从接班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了他。他的举止行为与众不同,与同学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经常发生矛盾,解决问题常常是使用武力。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坐姿永远是懒洋洋地摊在座位上,随意说话,影响老师讲课。而且在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时,也常表现出一幅桀骜不驯的样子。对他的种种表现,我曾给予严厉的批评,但效果不是很好。

记得一次上课正上到激情澎湃处,咦,那边有人趴在桌上!定睛一看,原来就是他,我顿时火冒三丈我昨天刚刚跟他交流过,本想他在表现上会有一个哪怕是短暂的改变,而现在,他竟睡意朦胧!我努力压抑自己的怒火,冷静下来,放下音调,缓和语气,尽可能平等地用心灵去对话。可他竟然仍是吊儿郎当地站在那里,靠着椅子一言不发。回到办公桌前,我默默地坐在那里,内心却如翻江倒海。

还有一次,他因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与同学发生了冲突,动起手来,当问起他打架的原因时,竟然强词夺理。我气愤地问:“暴力能解决问题吗?”他竟然理所当然地说:“当然。这样同学才会怕我,才不敢招惹我。”

二、行为原因剖析:

通过对博文的观察我也发现他的个性偏激,自制能力差,做事缺乏耐心使得他执拗、任性、自大,这些心理障碍直接损害了他本应和谐的人际关系,损伤了他与同学间的友谊,使得他在班集体中渐渐失去了朋友。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也发现他的家庭环境很好,父母对他管教很严,但是只重视对他的成绩的管理约束,其他方面尤其是物质上比较放任。父亲经常出差在外,他经常与母亲独自在家,母亲对于孩子过于溺爱造成了他过于乖张的性格。他在母亲的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他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连他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习惯了索取,习惯了“说一不二”,即使父母亲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们自己的要求,而他们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缺乏感恩之心。渐渐地就造成了他唯我独尊,恃宠而骄的性格。

素质。当然博文并不是一个特例,他代表着现代孩子们的共性,新时代的孩子们多是缺少感恩的心的。

三、辅导策略:

(一)、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营造班级感恩浓烈氛围,让学生感受爱。

首先,为使感恩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有关公民道德的相关材料,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自身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

活动方案。

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其次,为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通过板报、宣传栏等,用活泼的版面、立意鲜明的内容,刊出本班、身边的、社会上的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感恩”的形象,体会感恩并不遥远,就在身边。向学生积极宣传感恩活动的意义,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唱《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五星红旗》等感恩歌曲,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还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伟人(如岳飞、朱德等)给学生做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再次,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的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也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可以通过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教育学生从爱父母做起,学会做人。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关于感恩教育的好书,如《英雄女孩》、《冠军妈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故事》等等。读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写关于感恩的。

读后感。

相信在这样充满感恩的浓烈氛围中,一定会让博文感受到爱,也会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爱。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爱。

要让丰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萌发真情。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深化和推进感恩教育。营造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充分接受感恩意识的熏陶,逐步培养和形成感恩思维和习惯。

对于博文让他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计划到策划到执行,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爱。

三、促进家校互动,引导自觉行为,让学生回报爱。

感恩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注重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举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形式,让家长理解当前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密切配合学校开展此项活动,努力形成齐抓共育的良好局面。

在活动中,引导家长注意做好“感恩”的榜样,让孩子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不再一味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超越爱的边界,剥夺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表达感恩的机会。同时,要求家长善于将感恩教育与教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春节等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如: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提醒孩子给老师送一张自制的小贺卡,说声:“老师辛苦了!”;在重阳节来临时,让孩子为爷爷奶奶送上一份小礼物等,将感恩教育于细微之处。相信在于家长的不断配合之下,肯定能让博文具有一颗感恩之心,越来越懂得爱,能够回报他人爱。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九

在教育教学领域,教育教学案例是一种常用的教学工具。通过分析和讨论案例,教师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近我参与了一次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的活动,这给了我许多启示和体会。

第一段:了解案例的背景。

在进行教育教学案例分析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案例的背景和基本情况。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信息。通过研读案例的背景资料,我意识到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应该具备明确的目标,并融入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只有这样,案例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的效果。

第二段:分析案例的问题。

在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案例时,我们首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而问题的存在往往代表着教学的挑战和难题。通过分析案例,我意识到教师需要具备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指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三段:寻找解决方案。

在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后,我们开始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建议,但最终需要综合各方意见,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通过这个过程,我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和多元思维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一个人的观点和想法往往不能完全代表事实,需要通过多方的参与和讨论,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四段:推演结果和反思。

在找到解决方案后,我们对可能的结果进行了推演。这是一个评估和预测的过程,旨在验证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推演结果,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推演过程中,我发现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做法和决策,思考是否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只有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才能不断进步。

第五段:总结体会和收获。

通过这次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的活动,我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教学案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问题和挑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团队合作和多元思维也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教育教学案例分析是一种有益的学习和思考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育教学案例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希望我今后能够继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十

有个学生叫韦==,人长得眉清目秀,人见人爱,可是缺交作业的名单里总是有他。作为班主任,我最受不了的是科任老师每天课堂反映都有这个学生,他上课总是乱讲话,哪一科缺交作业名单里都有他。

我找他谈话:“韦==,目前如果给你选择,回家打工和写作业,你选择什么?”没想到,他居然回答:“我回家!”

又一次检查校服,韦龙堂又没穿校服。我说,没穿校服的,来说明一下原因。怎么问他他都不回答。我生气了说:“你想回家吗?”

我刚说着,他一转身,走了。

有一次,韦===在教室里叫同学外号。不巧的是,正好有一个老师路过听到了,就说他骂老师。两人争得个面红耳赤。我从“言者无意听者有意”角度说理,但他怎么都不明白自己有什么毛病,怎么都不肯认错。

我值周。他和同桌韦立辉来向我汇报:中午时1106班有个学生翻越围墙外出。我经过调查,有这个事实。虽然有疑惑:他们俩平时可是违纪的典型,今天怎么会有正义的表现?但还是在班里表扬他们。但后来一系列事情发生后,我才知道,他们这是在报复。

……。

像这样的学生,几乎是每一天都需要我们都在关注他的行为。

这在这个学校工作了二十年,十七年班主任经历,我目睹了这个学校的每一年的学生素质的变化情况,这个变化我相信所以人都是很难接受,那就是:每一届学生的整体素质基本上是呈下降的趋势。虽然我们学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采取了很多措施,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对老师的上下班和教学抓得越来越紧,但还是没有能够扭转这样的趋势。特别是近三年,学生的素质下降得非常快,无论是纪律观念、身体素质、行为品德方面都很糟糕。愿意读书的越来越少了,而表现得阴阳怪气的学生越来越多。并且我们周围的初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如果是个别学校出问题,可能是学校的原因。都是大面积发生的话,和社会、教育制度有没有关系呢?如何尽可能扭转这种局面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受网络、电视影响,视野越来越开阔,加之其自身的辨别是非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易仿照。

的,没办法控制孩子不正确的上网的行为。家长的素质跟不上时代,孩子接受的,自然是外部带来的信息影响。

在学校,硬件条件优越,教师经常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上课,鼓励学生学会网搜集信息资料。而信息技术课促进学生it技能,网络伦理则有待加强。目前对于中小学生的信息伦理教育主要包括:电子资源的版权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网络安全、不浏览网络色情信息,以及不要随意删除电子文件等。但是我觉得,这些内容远远不够。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信息伦理的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教课书内容应紧跟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加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及时规范其网络行为。

在我们农村,有三分之二的家庭没有电脑,那么这类家庭的学生就只能在校上外网吧,上网就喜爱最爱游戏和聊天。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二和初三年级,是学生们玩游戏(分为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的高峰时间。即便是正常上课时间,有相当多的学生可以不顾一切的翻越围墙外出,就是为了上网游戏。如不能上网吧就玩手机上网。

我想,学生的网络文化实际上反映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例如课业负担过重、情感教育缺乏、与同伴交流缺乏。正是由于在这些方面的缺乏而无到了网络游戏的乘虚而入。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在学校教育本身。

二是农村留守儿童无家长在身边约束也是一方面原因,这也是现在小孩子可怜的地方。

父母亲是人生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往往影响孩子的道德水准与行为。而留守儿童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和言传身教,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及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上没有得到积极正确的引导,导致了他们识别是非的能力差,有时候分不清好坏曲直而出现道德水准与行为方面的偏差,具体表现在孩子的自我认知水平差而出现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的心理问题,让孩子容易出现自私、享乐及独占的生活态势,让他们不懂得分享与感恩。

三是从家长角度,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无从指导;又有长年不在家的,更谈不上监管;还有溺爱成性的等等问题。

有的家长对人生缺乏正确的追求,整日吃喝玩乐,严重影响孩子的品德与学习;有的家长溺爱袒护孩子,对其放任自由;有的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孩子有错便粗暴打骂,使孩子走上下坡路。

工作,让当地领导重视起来,得到他们的帮助,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们懂得怎么教育孩子,怎么当好家长。

就如我经常和==爸爸联系,主要是提醒家长主动教育孩子,同时了让家长了解老师的意思。平常和学生交往中,我有意识地多说“为什么”,让大家做事都明白为什么而做。

四是我们老师自己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教学,不能总用一个标准衡量学生。同时也要积极思考适当的教育方法,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需要。

坚持发展的观点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运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问题。“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沧海桑田”等中国古人的智慧已经充分证明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绝对不运动、一点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预见未来,做好工作,就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现点看问题。我们深切地意识到,学校教育最大的功利和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成就人——使人尽可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表现在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人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情感、审美意识、健康体质等方面。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充分认识学生所具有的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发明大王”爱迪生因为小时候考试常常不及格,而被老师骂作“不折不扣的糊涂虫”。马克思在中学时代以极端调皮而闻名学校,爱讲离奇古怪的故事,说出别人想不出的花样,老师和校长曾把马克思列为中等的、希望不大的一类学生之中。英国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马呵特两人是同班同学,都是考分不高的学生,有一次被老师当众奚落:“看!这两个没出息的人。”可后来,恰恰是他们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就。这些老师为什么妄下断语?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是用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来看待学生,没有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

学生也是有个体差异性的。学生都是发展变化的,但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水平、方向等却因其身心基础和外界影响不尽相同而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比如说:同样两个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们也许由于智力水平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最后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一个进步很快,一个停滞不前;或者说相同成绩、智力水平的学生因为兴趣爱好的差异,一个人后来偏向文科,成为作家,一个人走上了理科等。

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首先相信学生,即使是面对经常犯错的学生,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要吝啬我们的语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要努力,好学生就会出现。比如黄==,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他确实是一个敢于大胆管理、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一位好学生,只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他工作大胆,正如他能大胆地老师说“不”。说“不”时是无知者无畏;大胆工作时,那是他有对自身的责任有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十一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

一、问题行为表现:

博文同学个性鲜明,从接班的第一天我就注意到了他。他的举止行为与众不同,与同学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经常发生矛盾,解决问题常常是使用武力。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坐姿永远是懒洋洋地摊在座位上,随意说话,影响老师讲课。而且在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时,也常表现出一幅桀骜不驯的样子。对他的种种表现,我曾给予严厉的批评,但效果不是很好。

记得一次上课正上到激情澎湃处,咦,那边有人趴在桌上!定睛一看,原来就是他,我顿时火冒三丈我昨天刚刚跟他交流过,本想他在表现上会有一个哪怕是短暂的改变,而现在,他竟睡意朦胧!我努力压抑自己的怒火,冷静下来,放下音调,缓和语气,尽可能平等地用心灵去对话。可他竟然仍是吊儿郎当地站在那里,靠着椅子一言不发。回到办公桌前,我默默地坐在那里,内心却如翻江倒海。

还有一次,他因为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与同学发生了冲突,动起手来,当问起他打架的原因时,竟然强词夺理。我气愤地问:“暴力能解决问题吗?”他竟然理所当然地说:“当然。这样同学才会怕我,才不敢招惹我。”

二、行为原因剖析:

通过对博文的观察我也发现他的个性偏激,自制能力差,做事缺乏耐心使得他执拗、任性、自大,这些心理障碍直接损害了他本应和谐的人际关系,损伤了他与同学间的友谊,使得他在班集体中渐渐失去了朋友。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也发现他的家庭环境很好,父母对他管教很严,但是只重视对他的成绩的管理约束,其他方面尤其是物质上比较放任。父亲经常出差在外,他经常与母亲独自在家,母亲对于孩子过于溺爱造成了他过于乖张的性格。他在母亲的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他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连他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习惯了索取,习惯了“说一不二”,即使父母亲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们自己的要求,而他们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缺乏感恩之心。渐渐地就造成了他唯我独尊,恃宠而骄的性格。

素质。当然博文并不是一个特例,他代表着现代孩子们的共性,新时代的孩子们多是缺少感恩的心的。

三、辅导策略:

(一)、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营造班级感恩浓烈氛围,让学生感受爱。

首先,为使感恩教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组织全体学生学习有关公民道德的相关材料,充分认识培养学生自身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实际,制订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目标,落实任务。

其次,为营造浓烈的教育氛围,通过板报、宣传栏等,用活泼的版面、立意鲜明的内容,刊出本班、身边的、社会上的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感恩”的形象,体会感恩并不遥远,就在身边。向学生积极宣传感恩活动的意义,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唱《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五星红旗》等感恩歌曲,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爱的氛围中。还可以引用一些尊敬父母的名人、伟人(如岳飞、朱德等)给学生做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再次,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的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也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可以通过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教育学生从爱父母做起,学会做人。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关于感恩教育的好书,如《英雄女孩》、《冠军妈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故事》等等。读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写关于感恩的读后感。

相信在这样充满感恩的浓烈氛围中,一定会让博文感受到爱,也会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爱。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爱。

要让丰富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萌发真情。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引导、深化和推进感恩教育。营造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充分接受感恩意识的熏陶,逐步培养和形成感恩思维和习惯。

对于博文让他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从计划到策划到执行,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爱。

三、促进家校互动,引导自觉行为,让学生回报爱。

感恩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注重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并促进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举办家长学校等活动形式,让家长理解当前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密切配合学校开展此项活动,努力形成齐抓共育的良好局面。

在活动中,引导家长注意做好“感恩”的榜样,让孩子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不再一味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超越爱的边界,剥夺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表达感恩的机会。同时,要求家长善于将感恩教育与教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春节等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如: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提醒孩子给老师送一张自制的小贺卡,说声:“老师辛苦了!”;在重阳节来临时,让孩子为爷爷奶奶送上一份小礼物等,将感恩教育于细微之处。相信在于家长的不断配合之下,肯定能让博文具有一颗感恩之心,越来越懂得爱,能够回报他人爱。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十二

学会感恩应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传统的孝文化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感恩教育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去年“三八妇女节”,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要求每个班级开展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此课下我精心准备了材料。

上课前我饱含深情地为学生们朗读了一首关于赞美母爱的诗歌,导入我今天班队会的主题,并且要求全班学生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为自己妈妈庆祝!祝她们节日快乐!没想到同学们听到我的话刚开始是一脸惊奇,然后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着。之后许多学生兴致勃勃的议论着,看着孩子们脸上那种茫然的神情,我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微笑着说:“我们每天都在妈妈的爱中长大,同学们谁来说说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妈妈做的哪些事让你感动?”

我以为听完我的话,学生会有很多话来说,出乎意料的是孩子脸上居然出现了一脸茫然的神情,甚至有些孩子说,没觉的谁爱我们,也没觉得有什么感动的地方,我大惊,接着循循善诱道:“你们看,妈妈每天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们洗衣服,做营养丰富的食物,你生病了还要衣不解带的在旁边照顾你,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顶着各种压力,多不容易啊!他们多爱你们呀„„”

爱吗?那样的话,爱也太平淡了吧,哪有伟大之处啊!听着学生这样的话,令我震惊!

我慢慢启发学生,教育孩子们。最后我让学生来说说平日里父母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结果不尽人意。学生说的不外乎是自己生病时父母照顾自己啊,过年过节给自己买新衣服啊,但却缺少真实和细腻。想到平日里家长打电话也对我倾诉过孩子不懂家长的辛苦,不知道感恩,还一天到晚抱怨家长这做的不好,那做的不对。

看着孩子们逐渐丧失了“感动”功能,不由得引起我的担忧。

二、诊断与分析:“感恩”,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而如今的孩子面对亲人的爱护,朋友的关心,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仿佛和自己没有丝毫的关联,或者认为这些本来就是应该赋予他的,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在很多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感恩”已经成为一个盲区。而造成这种现象,经过调查研究,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感恩氛围,孩子不会感恩。

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形成这一品质。而现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没有为孩子营造感恩这样的氛围。甚至家长、老师经常在不经意间表达、宣泄了对生活、对社会及对他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了。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正确理解,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父母总是会一厢情愿地付出,造成孩子认为自己任何的索取都是理所当然的。家长没有思考的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是否让孩子理解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二是个别家庭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做错了,就开始诉说自己的辛苦,表面上是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强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这样孩子就算回报也不是出于真心的,孩子会以“形式对形式”来感恩。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中就不存在,只是一种任务。

(三)学校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竞争力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可否认,在大部分的学校,德育课程仍然属于副科,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思想认识上,学校都以文化课为主导方向,往往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而且,在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说教的倾向,说得多,做得少,对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因而感恩教育效果不显著。对于学校开设的这些德育课程,大部分的学生和教师在思想上都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不能感同身受。

三、措施与效果。

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青少年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

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我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在学校教育中创设氛围实施感恩教育。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树立感恩意识是前提,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因此,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并以此形成感恩意识,教会学生感恩。我具体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步从感恩父母开始,制作亲情小档案。如,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和他们的年龄吗?你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是哪一天吗?父母为你做过什么,你又为父母做过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从中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父母的恩惠。第二步学唱感恩歌曲、写感恩。

日记。

发感恩短信利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让学生在家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第三步发挥榜样的作用。利用班会课引导学生讲述感恩故事、搜集感恩。

名言。

等到一系列活动,用身边事去感动学生,用身边人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中。

(二)在成人的示范作用下引导学生感恩。

对别人表达感激之情。当孩子们受到这种影响,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在家长会上,我会要求家长,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子女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体贴,在不知不觉地慢慢影响、感染孩子。作为教师,为人师表,在日常生活中要关心、尊重、理解学生,敬重同事,谦虚友善,互相帮助。要在平日的一言一行中给学生贯穿感恩的思想,要知道有时一个歉意的表示,一个抱歉的微笑,一句温柔的话语,就是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会让别人感受到爱,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会不自觉的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三)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去感恩。

平时实践活动中我在有意无意中把感恩的思想观念贯穿在每一件小事上。要让孩子学会感恩,作为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为此我开展了许多班级活动,让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在校内,我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演讲、讲感恩故事、写感恩征文、感恩板报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在校外,我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让学生给老人们读书读报,打扫卫生;慰问交警,通过做好交通协管员,使学生知道交警的艰辛与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之间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了,懂得了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通过这一年多坚持不懈的教育引导,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现在把“知恩”、“感恩”、“报恩”不仅体现在口头上,而且能落实在行动中。许多家长欣喜的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好,甚至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的更加友爱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的说声“谢谢”。这次青海玉树地震,同学们都将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全部捐出去,他们终于体会到自己是多么幸福。平时很多同学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以前都是自己不懂事,不懂得珍惜,其实母亲是世界上最辛苦,最伟大,最可爱的人,我们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最好的成绩来回报她们!”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继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相信学生会为我交一份满意的试卷。

我想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字却不得不提:感恩。现在的许多孩子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他人的帮助,甚至连一声“谢谢”也不会说,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悲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提醒他们,引导他们,继而唤起那已被一层层习惯与世故压在灵魂最深处的善良本性与感恩之心。因此,我针对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构成的,因此,在实施感受恩教育过程中,我通过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感受恩教育:

一、认知。通过开展班队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如讲述感恩故事,搜集感恩名言,收听感恩新闻等到一系列活动,用身边事去感动学生,用身边人去感染学生使用权学生在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中提高对感恩的认识,从而达到了提高感恩意识的目的。

二、情感。通过反思成长的历程,写感恩日记,反思回味有恩于己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报恩意识。还通过学唱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爱的奉献》、《父亲》、《母亲》等歌曲,诗歌朗诵《父母爱》、《爱》等,排练课本剧《爱在我们身边》等活动,教育学生在得到爱的同时,还要学会去回报爱,给予爱,并感受生命因为有爱而美好,生活因为有爱而幸福。

三、实践。通过家长会与家长联合,激发学生将感恩意识和感恩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在生活中尽量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感恩行为发生的环境。如要求学生写完家庭作业给父母检查,父母给予鼓励和表扬,老师多用学习的突出表现来表扬某人的体悟父母哺育、培养之恩。这样的教育迎来了学生心灵的震憾,生命的感动和情感的回报,感恩的种子由此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实践后,家长们一致反映自己的孩子变懂事了,能干了,勤奋了,会体贴父母了,能帮助家长做家务了,发现他的孩子长大了。孩子们变化太大了,听到他们满意的回馈和欣喜的讲述,我觉得我十分幸福和自豪,其中让我感到最欣慰的是班里孙飞同学变化,父母、老师和同学们对他有了新的认识。从前班里上课爱说爱动,爱接话,嬉皮笑脸的孙飞同学,让人谈之色变,闻之心烦,他的行为及其散漫,每天早晨从家出来一路观景溜弯儿之后才能踩着“电门”走进教室,上课经常扰得四邻不安,老师讲课总是接三扯四。在家更别提了,调皮捣蛋,不用心写作业,由于爷爷、奶奶疼爱他,就与长辈顶撞,经常向父母要钱买零食,父母不给,就打滚,爷爷、奶奶只好给钱。长期以来,助长了许多恶习的形成。可是在进行感恩教育和感恩行动过程中,我发现他的感恩思想蹦发出希望的火花。

记得那次在开展《感恩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之后,课余写作业时,我听他说:“我可要好好学习了,不然对不起我爸我妈。”简单的话语和思想的微小变化,可以看出感恩意识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萌芽,因此我十分惊喜,便小心谨慎的培植这棵幼芽。在全班同学面前我表扬了他“孙飞”同学能化感恩为动力,用实际行动去努力学习,以此来作为对父母的回报,希望同学们都能以此作为动力,用我们的行动去取得优异的成绩,作为对父母和老师的回报”。我的鼓励和表扬赢得了每一名同学的掌声,此时在第一颗幼小的心灵深处感恩的种子已经发芽。

变化全在细微中,孙飞同学的内心深处那颗萌动的幼苗终于开花、结果了。在一次次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他不再迟到了,不再与同学争执不休,不再让父母为乱花钱、懒惰、不完成作业而发愁,他由一个行为及差、习惯及坏的学生变成一个有自尊,有上进心,懂感情,重情意的优秀学生。他学会了体量别,学会了帮助别人,学会了施恩于一草一木,学会了报恩。在班级劳动中抢着干脏活、累活,在扶贫活动中,把自己的零用钱捐给贫困生。他的改变,使我体会到感恩教育的成功感。

情感教育高于一切,情感教育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石。长期实施感恩教育,使我们这个班集体成绩不断提高,我希望那首《感恩的心》能唱响整个校园。

当今社会人与人的感情淡薄,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别在校学生,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

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感恩意识淡薄、玩世不恭、只图享受、不会做人,漠视父母和老师的关爱,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

创意:把感恩教育分成认知、情感、实践三个层次进行,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刻骨铭心的效果。

做法:针对大部分学生类似以上不良的行为习惯,我在班里进行了感恩教育。

一、认知层次(引“感恩教育”于主题班会中)。

周一班会,我与班委成员组织设计了一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以“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整个活动过程由甲乙两个主持人引领全体学生完成。班会的第一个内容非常感人,它起到了快速烘托气氛、提升感情的作用。王帅同学家庭贫困,开学之初,母亲为了给他凑够学费,累的晕倒在地,当王帅满怀不舍离家时,母亲把手心里攥皱了的几毛钱也递给了她,嘱咐他在学校不要委屈了自己的身体未等讲完,全体学生随着王帅的泣不成声泪流满面。接下来的歌曲欣赏《懂你》、配乐诗朗诵《妈妈,我的亲娘》、说给父母的心里话等环节,每个学生都表现得身心投入。

二、情感层次(融“感恩教育”于成长反思之中)。

班会结束后,每天一篇感恩日记不可缺少,每节一首感恩歌曲唱响课前。

学生的感恩日记里,记满了对同学、老师、父母的感激与爱。有的学生写到:通过感恩,我懂得了宽容。当我生病时,是我的同学端来了热水,递来了药片,送来了温暖,我不应该时常记恨他们的一时疏忽与过错;还有的学生写到:老师,您对我们严爱有加,让我们知道如何做人,您的爱是细微的。我永远忘不了您那充满激励话语的纸条;忘不了暖气片跑水时您与我们抢险的身影。

三、实践层次(入“感恩教育”于人心中)。

到了学生离校回家的日子,我就嘱咐他们在家懂事孝顺,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活,给长辈洗发洗脚、剪指甲,观察一下父母的手,并写出观后感。我还联系部分家长,要他们配合我的工作,多给孩子创造报恩机会,在生活中尽量创设一种有利于孩子发生感恩行为的环境。学生周日返校后把他们的收获写成了日记,交了来与我共享幸福与喜悦。

3、此次活动不仅教育了孩子,也使社会各界意识到,这样的德育活动会使孩子受益一生,应大力推广。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教育,包括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要通过多开展一些有意义有实效的活动来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十三

教育教学案例是教育工作者培养专业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接触并分析教育案例的过程中,我深感到通过案例,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能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对教育教学案例所获得的心得体会:案例的分析方法、案例对教师角色的启示以及案例对我个人的影响。

首先,我认为在分析教育教学案例时,正确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至关重要。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案例问题的产生原因、教师的反应以及结果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一点,即不能简单地将案例问题归咎于教师个人,而是应该从宏观的教育环境和微观的教学细节中寻找原因。同时,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的方式,将案例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全面而准确的分析。

其次,教育教学案例对于教师角色的启示很大。通过研究案例,我发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导师、引路人的角色,而非简单地传递知识。一个好的案例不仅需要教师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引导。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案例,他们能够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通过将案例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最后,教育教学案例对于我个人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分析学生在案例中的反应和问题的解决过程时,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举个例子,有一次我教学时遇到了一个学生特别调皮,阻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通过分析案例,我发现自己对这名学生并没有深入了解,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引导他。因此,我开始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他的需求和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这次案例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待学生,更需要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应对。

总之,通过分析教育教学案例,我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正确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合适的教师角色可以在教育中引领学生成长,案例对个人的反思和改进也是促使我们成为更好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案例,加强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发展贡献更多。

感恩的教育案例分析心得体会篇十四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品德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在实际劳动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启发。本文将通过对一次劳动教育活动的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个人的心得体会,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段:案例背景介绍。

在某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们组织了一次志愿者劳动服务活动,前往当地的养老院给老人们打扫卫生。学生们通过调查了解到,部分老人因为身体原因自理能力较差,卫生状况不佳。因此,他们决定利用周末的时间,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改善生活环境。

第二段:参与者的收获。

在这次劳动教育活动中,参与的学生们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收获。首先,他们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亲身参与卫生打扫工作,他们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不易,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其次,他们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在养老院的卫生打扫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协作,克服了困难和困惑,体验到了合作的力量。最后,他们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看到了社会的一些问题并主动采取行动改善现状,感受到了自己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力量。

第三段:教师的指导和引导。

在这次劳动教育活动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首先,教师在活动前提供了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包括清洁卫生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其次,教师辅助学生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分工安排,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反思,帮助他们从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体会。

第四段:提高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劳动教育活动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劳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首先,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学生们能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们需要承担对工作的负责,同时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第五段:个人心得体会。

个人在这次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是:劳动是一项伟大而又充实的活动。通过参与卫生打扫工作,我不仅获得了实际动手的锻炼,还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重要性。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共同制定计划,并在工作中相互帮助,展示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同时,通过亲身体验老人们生活环境的不佳,我更加明白了作为年轻一代的责任,要关心并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这次劳动教育活动不仅让我获得了重要的经验和启发,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总结:通过对这次劳动教育活动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因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来感受劳动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启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