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虎门销烟说课稿道德与法治优秀(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30 21:10:01 页码:10
虎门销烟说课稿道德与法治优秀(6篇)
2023-03-30 21:10:01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虎门销烟说课稿道德与法治篇一

1、教材简析

《虎门销烟》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一共六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此外,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很好地渲染了当时欢快激动的场面,从侧面反映了,在国难当头之际,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个壮举,真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御外侮的精神,同时,也通过此,让学生简单认识一下毒品的危害,让他们要明白: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片段,并用“先……再……然后……”造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是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所构建的“世界”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语文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能有所提高,还能从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虽然本文仅仅是个内容较简单,易理解的描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但这其中的人文内涵可丰富了,是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所以在教学中,虽然一方面我会注意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如:用“先……再……然后……”复述故事和造句、理解“礼炮轰鸣”“群情沸腾”等词语……等等,但另一方面,我更加注重教学时对学生的爱国情感的熏陶,让大家简单了解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耻辱,了解一下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是如此地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简单认识一下毒品的危害。所以,在全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是以“读”为主,讲读结合,结合录象片段,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能在这个情景中体会到那种中国人的自豪,从而达到以看促感、从读中悟的效果。最后,再将学生的思想感情从对林则徐的敬佩提升到对祖国的热爱。此外,还可以借此让学生简单认识一下毒品的危害,形成拒绝毒品的意识。

虎门销烟说课稿道德与法治篇二

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工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国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

3. 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的意识。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一、复习。

1. 读词语。

2.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新授。

1.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一次怎样的事件,默读课文,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1)交流板书:伟大壮举

(2)依次理解“举”“壮举”“伟大壮举”。

(3)指导朗读“伟大壮举”。

2. 为什么说它是一次“伟大壮举”,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句子,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请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注意“挤”)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人多)

小结指导朗读。

3. 引读第三小节,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1)交流出示“礼炮……”,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

(2)引读“随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模仿“先撒盐巴”用简单的语句概括。)

(3)看图简介销烟过程。

4. 指名读第四小节。

(1)师抓住“跳啊,叫啊”点评。

(2)练习后,再指名读,并请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评价。

(3)齐读。

5. 引读第五小节。

(1)这一小节中哪些词体现出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2)练习朗读,评价。

(3)齐读。

6. 观看销烟录象。

你想对在场的外国商人说些什么?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7.小结齐读课文。

三、作业。

1. 朗读课文。

2. 预习小练笔: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

7虎门销烟伟大壮举

虎门销烟说课稿道德与法治篇三

本文的关键词是“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第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课文的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述了老百姓对这件事地强烈反响,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乎民意地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二、说学生

这篇课文历史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林则徐不了解,对鸦片的危害不了解。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那段历史,了解当年以及现在鸦片给中国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认识虎门销烟地伟大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课前可以安排学生预习课文,上网搜集资料,了解虎门的地理位置,了解鸦片的危害,了解林则徐其人和他的英雄事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销烟的的方法、顺序。

3、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1、理解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壮观场面及销烟过程。

2、明白: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1、运用勾画法找文中重点动词。

2、观看图片,体会鸦片对中国的危害。

3、感情朗读体会销烟经过的壮观,体会徐悲鸿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

4、利用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这一写作方法,进行实践学习。

(一)了解鸦片、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由于事件离学生年代久远,出示图片,进行解说,创设情境,可以了解此次销烟的背景和必要性。让学生知道:中国人当时在受欺侮。

(二)精读课文,理解场面壮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场面壮观、事件重大。

1、(出示图片,说图找相关段落)品读第2自然段,在明白的地方做批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会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

2、交流:(壮观、隆重)

为什么今天在人们的眼里就显得格外美呢?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赶来观看?(关心此事、禁烟愿望强烈)

为什么还要邀请外国商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打击卖鸦片的不法商人,就是要让外国侵略者看见自己的鸦片一点点销毁而心痛!维护中国人的尊严,告诉他们,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3、林则徐是怎么销烟的呢?

(1)(出示图,说图)在课文中画出销毁鸦片经过的动词,文中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的?(感知销烟的顺序并复述)。

(2)(以读代讲)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老百姓的反应如何呢?

(3)了解“销毁鸦片的时间之长、数量之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销烟的顺序并复述经过,达到复述课文的要求。

4、学习第6自然段。

看到此情此景的外国商人还敢向我们中国倾销鸦片吗?

指导朗读,体会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

此时,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销烟的伟大意义,进行说话训练。

(四)延伸:出示宣传画图片,认识毒品的可怕。

设计意图:进行远离毒品、拒绝毒品的教育。

(五)《虎门销烟》这个伟大壮举,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徐悲鸿励志学画》也向外国人证明了:中国人是有能力的,是不可欺侮的!请大家带着问题自读《徐悲鸿励志学画》。

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起因)

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经过)

徐悲鸿励志学画结果怎样?(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自学,真正明白:中国人是有能力的,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六)作为祖国未来的你们,面对徐悲鸿,你们会说些什么?

(七)总结:《虎门销烟》《徐悲鸿励志学画》得出历史教训:落后就会挨打!学生谈话,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情感,进行爱国教育。

七、说板书

《虎门销烟》、《徐悲鸿励志学画》都是爱国教育的好教材,他们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编写的。我针对这些把题目设计为竖式板书,既美观,又实用,较有指向性。

虎门销烟说课稿道德与法治篇四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组课文是以“典范人生”为文化主题。《虎门销烟》这篇课文讲的是1839年6月3日,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讴歌了林则徐的凛然正气。本文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观看录像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3)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学生通过认识“白色恶魔”的危害,树立远离毒品的思想。

3.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

4.教学难点:

体会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本课内容是真人真事,但是,它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对鸦片、对林则徐知之甚少,所以很难激起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如果仅仅利用第一课时老师对学生介绍的.时代背景,学生不会有较深的体会。所以在课前我利用语文学科活动,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鸦片的危害,了解林则徐的英雄事迹,还让学生观看了影片《鸦片战争》。这样,在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关知识背景,拉近了学生与教材对话的距离,学生跨越了历史障碍。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其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虎门销烟》一文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内涵,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及人格的提升,最终求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建?教学时应以读为本,通过形式多样的、充分地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恰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展示当时壮观的场面,更深切地感受林则徐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依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分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通顺。疏通字词。了解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理解、感悟、朗读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精神。

(我下面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从回顾课文内容入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让你受感动”这个问题,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桥梁,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写写,在切实而有效地读书活动中潜心会文、感同身受,实现与文本间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从课文描述的销烟场面的具体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中感受销烟的伟大意义和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使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理解,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刘勰也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本节课不论是理解课文,还是感受人物精神,都通过让学生自由读、个别朗读、齐读等不同形式全方位的接触文本语言。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通过朗读体会人们兴奋心情和销烟的壮观场面,通过朗读体会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的英雄气节,学生自然产生了愤怒、激动、崇敬等强烈的情感体验。老师此时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把书读好。

教学时,在学生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基础上,播放“销烟的壮观场面”和“人们欢庆的热闹场面”视频录像,把课文中对观看人群、销烟过程的描绘转化成活动的画面,对学生的情感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跨越了时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更真切地感受到当时场面的宏大,更真切地体会到老百姓欣喜若狂的心情。让学生身处其中,情处其中,心处其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情感升华融为一体。

中国近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很多赞誉的政治家,他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体现着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所以在学生们充分理解了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后,我把林则徐正襟危坐在高台上的图像和课文插图中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名言用大屏幕展示出来,又列举林则徐销烟时内外上下的重重阻力。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吸纳优秀人物的正义感,使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使这样的典范人生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心灵。

总之,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熏陶。力求以动人的朗读,感人的语言,创设情感氛围,以情动情,以声传情。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英雄无比热爱、崇敬的情感之中,林则徐的高大形象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虎门销烟说课稿道德与法治篇五

1、教材简析

《虎门销烟》是六年制小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一共六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记叙清楚有序,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此外,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很好地渲染了当时欢快激动的场面,从侧面反映了,在国难当头之际,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个壮举,真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御外侮的精神,同时,也通过此,让学生简单认识一下毒品的危害,让他们要明白: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有条理地复述课文片段,并用“先……再……然后……”造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是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所构建的“世界”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语文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能有所提高,还能从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虽然本文仅仅是个内容较简单,易理解的描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但这其中的人文内涵可丰富了,是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所以在教学中,虽然一方面我会注意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如:用“先……再……然后……”复述故事和造句、理解“礼炮轰鸣”“群情沸腾”等词语……等等,但另一方面,我更加注重教学时对学生的爱国情感的熏陶,让大家简单了解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耻辱,了解一下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是如此地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简单认识一下毒品的危害。所以,在全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是以“读”为主,讲读结合,结合录象片段,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能在这个情景中体会到那种中国人的自豪,从而达到以看促感、从读中悟的效果。最后,再将学生的思想感情从对林则徐的敬佩提升到对祖国的热爱。此外,还可以借此让学生简单认识一下毒品的危害,形成拒绝毒品的意识。

虎门销烟说课稿道德与法治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两个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主要经过。

难点:懂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2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简介人物,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这副图上人物是谁?你了解他吗?师补充介绍林则徐。

2.揭题。虎门(简介地点)销烟(事件,了解“烟”——鸦片的危害,为理解销烟的伟大意义做铺垫)

3.学习“销”字,结合课文,思考在文中的意思。还可以找到它的同义词——“毁”。(教写,并组词、描红)

4.探究: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 了解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做记号,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学习生字 检查自学

1.出示第一组生词:销毁 历史 虎门寨 水泄不通 赤着双脚 盐巴 欺侮

林则徐 短斤缺两

教师指读(正音)——领读——齐读。注重翘舌音:寨、渣;前鼻音:盐、斤。 相机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2.出示第二组生词。:分外 一担石灰 收缴 烟渣 嚣张 (着重指导“分”“担”的读音。 )

3.出示第三组词语:壮丽 闻讯 应邀 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脊梁 咆哮 健步

一声令下 伟大壮举 (读读,并相机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

4.出示长句。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读准“着、朝、应”的读音;注意停顿,不读破句。)

四、朗读课文 分清脉络

1.分节指读与齐读相结合,师生评议。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大致经过是怎样的?

2.理清文脉。: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第二段(2——5)具体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生动地描述了群情沸腾、人心大快的激动场面。

第三段(6)写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五、指导写字,掌握字形。

1.出示生字。朗读。

2.分析字形结构。弄清“史、赤、毁”的偏旁部首“口、赤”。

3.“寨、轰、抛”结构要匀称,笔画要紧凑。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抄写生字。

六、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熟读课文,重点了解销烟的经过。

2. 成语积累:写出与“水泄不通”意思相近的成语。(风雨不透、密不透风)

写出几个形容人多热闹的成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描写动作的话。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一类生词)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一)把握全文。 1、联系第一课时对课文的了解,说说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 (值得纪念 伟大壮举 )

2、深入理解:值得纪念:不同寻常,值得我们记忆、牢记。 伟大壮举:雄壮、气势大。

(二)自学课文。

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此次事件的不同寻常、气势盛大呢?

自学2——5小节,把你认为能表现这些方面的句子画下来,也可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

(三)读中感悟。

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划出的句子,边指导朗读边理解感悟。

1、场面壮观、隆重。

a.人多,人们心情迫切,体现此举是正义之举,深得民心。

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b. 隆重……彩旗林立;……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c.指名复述第2小结的内容,注重突出场面的壮观隆重。

2. 经过堪称“壮举”。

a.用简洁的词语说说3-5小节的内容:下令——销烟——结果。

b.下令。从“礼炮轰鸣、群情沸腾、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等词语中体会销烟的“壮”。

c.销烟。 (首先让学生说说销烟是分几步进行的。(第一步:撒盐巴;第二步:抛鸦片;第三步:倒石灰。)结合课外资料了解此举是林则徐深入民间讨教后总结出来的。这说明林则徐事前对销烟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反映了他销烟的坚定决心。 接着找出文中描写销烟经过的句子,读一读,看看课文用了什么词语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的。思考还可以加上什么词语。(先……再……然后)有条件地可以观看电影片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当时的场景。

d.引读: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把……。顿时……。

e..出示第四小节。自读,说说读时你想到了什么?引导感受此举的大快人心、顺乎民意,联想当时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深入体会中国人民爱祖国、抗外侮的感情和斗志。在此基础上再次朗读,读出“壮情”。

3.成果堪称“壮举”。

朗读第四小节,你认为应该读好哪些词语? 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等词语上感受此举战果之大。

4.感受意义深远。

a.看图,脑海里再现当时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b、在感受中国人民昂扬斗志、爱祖国、抗外侮的激情的基础上,朗读第六小节,读好“沉重打击、不可欺侮”等词。

三、小结,布置作业。

1.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向家人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四、指导复述课文。

指导复述课文。让我们再次感受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

1.方法提示:理清每一节的要点,看板书提示。

2.学生各自练习同桌练习指名复述。

五、总结全文、互谈感受、情感升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