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400字(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6:23:43 页码:11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400字(优质8篇)
2023-11-12 06:23:43    小编:zdfb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对所读内容、观点和感受的个人评价和思考。它是一种主观而独特的体验,可以表达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认同或质疑,以及对作者表达方式和文学技巧的评价。读后感是读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帮助读者深入思考,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读完一本好书后,写读后感可以帮助巩固对书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尽量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的阅读和写作有所启发。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400字篇一

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400字篇二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400字篇三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400字篇四

细细研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这本书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那里面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深深吸引着我,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如一缕春风让教师们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教师的心田,给迷茫中前行的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此时,我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一幕:有次排队做操时,我发现一位男生在交头接耳,于是批评了他,男孩羞愧得低下了头,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我心软了,问他:“以后还讲废话了吗”男孩委屈极了,“老师,我是提醒同学戴上红领巾,才讲了这句废话的。”我顿时为自己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后悔不已!如果早看到这句话,我也许就不会好心办坏事了。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我班转来的一名新同学。上课时,他总爱把手伸进抽屉里做小动作。刚开始时,我看到时轻轻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过了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几天下来,总不见起色。我想,是不是我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我说:“这几天我发现某某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听讲了,作业也做得很棒了。希望他做个永远的乖孩子。”听了我的表扬,他很端正地坐好。几天下来,尽管有时还要做一下小动作,但比以前少多了。在以后的几次默写中,空格也少了很多。好多次早晨,他看扫地的同学没来,都主动打扫着,看着他认真的背影,我的心里一阵激动。是啊,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的情况。我们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我们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再这样做,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

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不准学生外出活动、在校园内不准奔跑打闹,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如何让安全与德育并行并重。

王晓春老师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好同学犯了错误,不是让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只是告诉他:”你是个乖孩子,以后不要这样,老师就依然喜欢你。“这种缺乏帮助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真是一语中的,令人深思啊!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喊累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400字篇五

这本书买来已有一学期之久,奈何事物杂多,始终不曾翻阅。近期,才着手翻阅,不能说对我有很深的受益,却也让我思考良多。

王晓春老师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老师,致力于研究教师观念更新、语文教学改革、家庭教育等。在这本书当中,王晓春老师主要针对教师在处理学生一些事情的时候常有的思维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思考,他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通过一系列案例讨论问题,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学会“认识自我”。王晓春老师说: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外乎客观世界研究和主观世界研究两方面,客观世界包括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对象的`认识等。主观世界的研究则主要是教师的认识自我。他提出教师对于主观世界的研究尤其薄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这一点,作为一线教师,我不能否认,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让每一位教师深思的话题。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90个鲜活的来源于一线教师的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形象,反映了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所面对的各类学生、各色问题,有小学生的案例,也有中学生的案例,各位教师的见解也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爱的教育、批评教育、启发教育等等。而王晓春老师就针对这些案例从思维的角度做了深刻的讲解,有些也让我受益。他提出了一系列思维问题,比如整体思维、简化思维、固化思维、叙事思维、非逻辑思维等等,让一线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有目标与方向了。

这本书我翻阅的很快,但快并不代表我没有学习到东西。一定程度上,这本书的确教会了我如何应对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读罢此书,或许在某些问题上,你会更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一些不必要麻烦的产生。

文档为doc格式。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400字篇六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回顾7年的教学生涯,感受很深。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中除了有爱心还要有智慧。在爱与学生成长间有一架桥梁叫“智慧”,看了整本书后,有以下几点感想:

“热爱学生”是我们的师德要求之一,教育需要爱,但光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也就是说教育有爱,但是不等于爱,我们不能过分的迷信“师爱”,不能要求师爱完成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就好像我们不能要求医生光用爱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例如,书中提到的一位老师对学生不写作业,每天叫过来写,不批评,学生写得较好,但还就是慢。像这样的例子,这个孩子看来属于“蜗牛族”。如果这位老师具备关于蜗牛族的教育专业知识(蜗牛族的多种成因及治疗方法),他就不会迷信关心和爱了。医生治不好病人,一般不会检讨自己对病人爱得不够,他一定会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正是教师应该着重学习的科学态度。

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要改变思维方式,聪明人就是善于思考的人,就是有良好的思维方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比如,有人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借以说明问题学生可能破坏班风;而王老师马上想到另一个俗语,“火大无湿柴”,提醒自己好的班风也可以转变问题生。

王老师没有大道理,王老师没有灵丹妙药,有的是对教育教学规律孜孜以求的责任心和科学精神。《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特别从思维方式角度入手,教我们如何改变“表面的,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单向的,线性的,独断的,非讨论性”的思维方式,而学会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思考,养成刨根问底、假设多种可能性的思考习惯,并“在思考中反驳自己”。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他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面,而不是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综观自己的教育不足,最典型的毛病是“说教”,迷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王老师认为“嘴利用率过高了”,头脑就会严重开工不足。的'确,从教年份越多,越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想想以前的学生,一番有理有据的说辞,可以使之感动莫名,一些发自肺腑的关怀,会让我们铭刻于心。然而“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现在的学生越来越缺少感动能力,越来越缺少对世道艰辛的体验,对老师的说教,他们甚至会有天然的免疫力和抵抗性。

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400字篇七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教师,怎样才能受到学生欢迎呢?乐观?严肃?幽默风趣?还是能歌善舞?学识渊博?我曾经困惑过,迷茫过,不知道如何去做。读了王晓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茅塞顿开。他的科学与严谨,反衬出我们平时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太多的“想当然”--可以说没有丝毫的“科学”和“研究”的成分,实是惭愧!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线教育专职人员,我们的目标不能是学生学业的监工,纠错的警察和以体力换质量的辛辛苦苦的教育技术工人,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与学生共享成长快乐并被学生喜欢被家长敬重的智慧的好教师。

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我不得不这样说:许多人教书教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更有甚者,有些人辛辛苦苦一直干到退休,被评为优秀教师n次,奖状摞起来高达x米,到头来还是没找到当老师应有的感觉。当老师原来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无聊,它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就拿我们课上常见的学生看课外书的事情来说吧,我们一般情况下,就是没收学生的课外书,或者批评学生上课不应该看课外书。而王老师却认为,学生上课看课外书,只要能不没收,就尽量不没收。一般是提醒他,让他自己收起来。如果他管不住自己,又在看,再提醒。到第三次,才会把书收起来,放到讲台上,但是到下课就会还给他。王老师的理由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如果上来就没收他的书,当然很爽快,管理效果很明显,但是他就失去了一次锻炼自控能力的机会。王老师采取提醒的办法,就是让他逐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老师能永远跟着他吗?不能。所以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他立刻让老师满意,而是让他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形式主义。这种管理是在破坏学生的自觉性,因为管的严,自觉性就没有用武之地,渐渐的,人就会变成两面派。既然你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满意,那么老师不在的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看似细小简单的事情,原来老师的处理方式要如此有技巧,对孩子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王老师管理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是为了学生长远的利益所着想。作为今天的新型教师不但要有爱心,对学生关心,在教育教学中,还要随时关心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让孩子在老师的关心、爱护、正确引导下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着。这样的老师才是称职的老师,才是受孩子们欢迎的老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400字篇八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想每个人都想做这样的一位老师,但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并不容易。在暑假中我看一本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我的感触颇深。

这本书中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教学事例的剖析,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切入,向我们阐述着做为一名老师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思考和叙述问题的时候,只喜欢朝一个方向走……""多数老师很不习惯在矛盾中思考,很不习惯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很不习惯刨根问底的思考,很不习惯在思考中反驳自己。""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诸如此类的话语在书中多处可见。

看着书中的一个个案例总觉得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是自己的处理方式有时候几乎也是没有科学研究,缺乏人文关怀。对于那些喜欢惹事的孩子,我会缺乏耐心,有时候根本就不愿意听他们多解释就把他们"制裁"了,真的像是"教书的警察".看了这些案例分析后,我觉得我们作为老师在接手一个班后要尽快了解每个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首先自己要心平气和,了解清楚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在没有结果前不乱下定论,有的孩子的行为是需要时间来改正的,在处理班级问题时需要多一份理智。

看了这本书后,当我在碰到违纪学生,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处理。有一次,孩子们营养餐加餐的时候,正好老师开会,但每次吃喝的时候,时刻提醒孩子,吃完的面包包装袋和喝完的奶盒,放到垃圾桶里或纸箱里,当我开过会来教室的时候,发现教室满地是面包包装袋。随时火冒三丈,大声训斥:"过来,看看你们在干什么,教室里到处乱扔垃圾!"要在平时,我一定会把他们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一种思维误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自己要变得"聪明些",于是要他们每人去捡三十片垃圾为清洁的班级出点力。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采取这样的方法。班级自然清洁多了,效果也不错。

李镇西老师说过:"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多意味深长的描述啊!的确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让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问题,那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问题,必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选择适当的时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虽然我不能说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很出色,但起码我也在不断的努力,因为我明白聪明的教师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

教育是一种行动的艺术,而不是靠嘴巴吃饭的职业,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