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3:19:25 页码:13
2023年《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模板18篇)
2023-11-11 03:19:25    小编:zdfb

探究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等方式来深入了解事物本质和原理的探索性思考。如何认识并发展自己的优势,使自己在事业上取得更好的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一

师:读过《琵琶行》的同学,我想最难忘的、最触动心灵的恐怕是这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与白居易的相逢,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一个曾年轻美貌、门庭若市,而如今年长色衰、独守空船;一个曾“十年之间,三登科第”而如今有名无实贬谪司马。辉煌、奢华属于过去,孤独、落寞则是此时,相同的际遇引发了最深挚的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也道出了千百年前的千百年后的有着共同遭际的人们的心声。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琵琶女和白居易的内心世界。

(二)读诗:

师: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下面大家打开教材读1、3、4、5段落。音乐描写集中的第二段赏析在下一课时。

第一段:齐读第三段:请女同学读。

第四段:请男同学读第五段:男女同学合作完成。

(三)赏析:

师:同学们读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那请同学们结合诗歌说说“天涯沦落”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沉默﹑思考)。

师:天涯是哪?

生:天边!天涯就是天边么?

师:浔阳在哪?

生:江西九江。贬谪之地伤心之地。

师:由京都——浔阳是由繁华——荒芜,是琵琶女和白居易心中的天涯!远离社会中心,努力的挣扎却如石沉大海,走入人生的低谷。

师: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在哪?

生:是世外桃源和远离尘嚣的地方。

师:是的。古老的湘西属于一种过去、一种回忆、一种距离。

师:相逢在哪儿?

生:江头,无法回避的地方,即将分别。

师:地点再具体。

生:船,浮沉漂泊寄寓人生浮沉的沧桑。

师:“老病有孤舟”“危樯独夜舟”已成为诗人漂泊身世的写照。

师:相逢时间?

生:秋,“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来就容易伤感。

生:夜,不得不离别。

师:送别的还有哪些景物?

生:江月——清冷(失去了青春的血色)。

枫叶、荻花——瑟瑟(冷寂、阴暗)。

师:《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那是离人眼泪染红了枫林。好似“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袭人的凉意,浸人的寒气。

师:钿头银篦干什么用的?

生:女子的头饰——钗。

师:金属的头钗怎么了?

生:碎了,歌女在纸醉金迷地狂欢!

师:正面描写琵琶女肖像的一句诗是——血色罗裙翻酒污。

师:“血色”是一种什么颜色?

生:是红色,是血迹,是欢乐场隐隐的血腥味。

生:可能是琵琶女一生的写照。

师:“血色”改为“红色”行不行?

生:不行,血色有一种生命的颜色。

师:张爱玲曾说:中国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美感、有感情。也许那段青春岁月和血泪人生是琵琶女心头永远的朱砂痣。

师:“梦啼妆泪红阑干”同学们揣摩揣摩?

生:胭脂水粉纵横交错,琵琶女体味世间百态,生活由狂欢、奢华——孤寂、辛酸。

师:是啊,红阑干是你心中对琵琶女红极一时喧嚣繁华而后归于冷寂的生命的全部理解。“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千古词帝李煜由帝王沦为阶下囚,却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之词,感慨遂深,我们虽无人生体验,但可走进人生感悟!

师:琵琶女叫什么?

生: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犹抱琵琶半遮面啊。(师生大笑)。

生:叫琵琶女。

生:没有名字。

生:“青衫湿”是哭透了衣衫。

师:白居易是谏官,必须进谏,注定了天涯沦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阅尽人生苍凉。好友元稹得知白居易被贬江州这一消息时“垂死病中惊坐起”(板书)可见这对进取中的白居易打击有多大。

师:白居易对不知名的卑贱歌女的关怀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沉默)。

师:读“红楼梦”,喜欢宝玉的痴,宝玉自己是连听到刘姥姥说“雪地里女孩儿精灵”的故事,就为这一不知名女孩而去祭告一番,含泪施礼!宝玉对女孩的解读就是最深情的宝玉。

白居易诗中另一个女孩子《夜筝》大屏幕: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生:也是一个没有名字的﹑技艺高超的﹑又着辛酸生活的女孩。

师:那白居易对不知名的卑贱歌女的关怀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生:公平﹑公正。

生:一视同仁。

师:同学们理解得对但又不透彻,白居易对不知名的卑贱歌女的关怀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悲悯是人类的底色。如张载说的——民胞物与!(大屏幕)民胞物与:人类是我得同胞,万物是我得朋友!爱人和一切物类!

(四)结语:

张晓风见到那总在路的右侧紫艳艳的开着的不知名的花,想到那就是我;人生一世,一块红得半透明的石头,一座山,一种衣料,一朵花,一条鱼……那都是我。民胞物与!白居易的送别暗含另一个人的人生,又在别人的故事里洗尽自己的悲哀。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二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

鉴赏音乐描写,实现与诗中人物的情感沟通。

诗歌教学的方法应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从创作的角度说,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诗歌中的感情,按照先“知人”而后“察情”的线索,先让学生了解人物经历,进入某种情境,再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完成读者和诗中人物感情的“对接”后,注重启发学生抒发个人感受。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到位。我采用重点段落进行突破,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能更集中地进行“诗中之情”的研读,我将对内容的梳理布置为课前预习作业,堂上检查。将文学常识、语言分析等放在第二个课时。

1.读“序”,然后请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2.读第四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诗人“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4.读第三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琵琶女“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第一课时。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

·这是为一位诗人写的悼词,请问这位诗人是谁?他的名作有哪些?流传范围如何?

1.全班朗读“序”

2.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琵琶女因情而弹曲,诗人听曲而动情,又因情而写诗。一切皆因“情”而起。

(该环节的前两个内容共四个点,分别交给四个小组讨论完成,同步进行)。

要“察情”,得先“知人”。情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对人生的体会。只有了解了诗中人物的经历之后,我们对他们的“情”的认识才能更深刻。

(一)了解诗人。

1.根据第四段,概括诗人的经历。

以前:高居朝堂兼济天下诗酒流连,丝竹不绝。

现在:谪居僻壤独善其身有酒无乐,不闻丝竹。

“序”中点明内心的句子: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根据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时的心情。

·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二)了解琵琶女。

1.根据第三段,概括琵琶女的经历。

以前:色艺双绝众星捧月。

现在:年老色衰独守空闺。

(三)两人此刻境遇的共同点。

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整体感知。

播放孙道临配乐朗诵的《琵琶行》片断(描写琵琶曲的部分)。

(二)把握节奏变化,梳理情感脉络。

·请大家根据乐曲的起伏变化,对它进行相应的划分。

调弦校音——珠落玉盘——幽咽冷涩——凝绝暂歇——银瓶乍破——曲终裂帛。

·琵琶女是带着满腔幽怨在弹奏的,诗人是带着失意的耳朵来听的,这音乐的曲折回环,其实也是琵琶女和诗人内心感情的跌宕起伏。

(三)体验曲中之情。

请大家根据人物的经历,乐曲的变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测一下乐曲背后琵琶女复杂的感情变化。可任选一句自己有感触的来分析。

(四)根据刚才的感情分析,重新朗诵。注意情感酝酿,体现其变化、起伏。

(先单个学生读,老师指导,再全班集体朗诵)。

1.全班朗诵最后一段。

2.如果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诗的结尾似乎太仓促,是否应该修改或在添加一些什么?若不,请说明原因。

第二课时。

1)介绍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生平。

2)简介“新乐府运动”。

3)介绍关于“行”的文体常识。

4)学生提问,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解决字词的问题。

5)分析诗中的修辞等语言现象。

6)简单拓展一首白居易的其它作品。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三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师中心稿)。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教师中心稿)》。“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文档为doc格式。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四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三、设计实施: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作者邮箱: 。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五

1:仔细品味诗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

学生品味诗的艺术。

一课时。

1:白居易简介(略);

2: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过程中音乐旋律与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找出与小序内容对应的部分并朗读,教师做讲解。

4:找出琵琶女三次演奏的句子并朗读。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听到琴声(第一段);

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第二段);

第三次(明写):感言促弹(略写)(第五段)。

5:赏析第二段并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

(1)身世共鸣:琵琶女被无情的岁月抛弃而诗人被上层社会抛弃:

(2)音乐共鸣:琵琶弹奏出神入化,听者如痴如醉;

(3)文化共鸣:白居易将自己与琵琶女放在平等的地位且“与我心有戚戚焉”是难能可贵的。

7:回味课本中引用霍松林对第二段的赏析。

8:课后比较欣赏乐曲。(李贺《李凭箜篌引》)。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六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七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生(众):“门前冷落鞍马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京城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江湖。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师:过去是门庭若市——。

生(众):现在是门可罗雀。

师:过去欢笑——。

生(众):今日辛酸。

师: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众):白居易。

师:当诗人和琵琶女彼此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个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节。

(生读第四节)。

师:好,我们的白居易还得加把劲。我们在读这一节诗时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诗人的遭遇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黄芦、苦竹、杜鹃、哀猿”。

师: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感伤之情,进行诗歌的欣赏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就这一节,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生自由组合,讨论质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上看,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平淡,所以此刻他们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生:还有,他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生: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生: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平还是挺高的。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而现在却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由此可见,诗人是在写琵琶女,又是在写自己,抒发郁积于心的贬谪之恨。

五、三读文本,品味感受。

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曲。

(教师配乐示范背诵第二节:“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爆发的声音比作乍破的银瓶和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特点。

师:你很喜欢非常激越的音乐。好,还有没有?

生:我喜欢“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先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

师: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师:化——。

生:化抽象为具体。

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有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生:从第二节里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可见,作者被打动,不仅因为好听的音乐,还有琵琶女在音乐里面融入的自己的情感。

师: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情感在音乐里面。

师:那我还要问,仅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里面就打动了诗人吗?

生:还有,诗人想到了他自己的身世。诗人也从琵琶曲中读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欢悦与痛苦、苦闷与希望,这引起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

师:对,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于它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师:好,我们下面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五段)。

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琴声和着白司马的泪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们耳畔回响。

六、放飞心灵,交流感悟。

师:我想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感触吧,下面我们就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用较富有诗意的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悟。(播放琵琶曲,生思考、写作)。

生:天公薄情病乐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怒愤难自平。

师:好,你很厉害呀,像一位诗人。

生:音乐,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静,那么飘渺。琵琶声响彻长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着,缠绵着。弹者有意,听者有情,我愿化作一首小曲去抚慰你那懂我的心。

师:是一首富有诗意的散文诗呀。还有没有?

生:白居易在这个不眠之夜,用湿漉漉的诗句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的湿漉漉的心。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师:好,这也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呀。老师也很喜欢诗歌,在备课时,也写了一首七律谈我的感受。

投影:

感悟《琵琶行》。

浔阳江畔客将还,

秋月荻花夜色寒。

一曲琵琶情切切,

半觞清酒泪涟涟。

飘零歌女伤神苦,

沦落诗人为客难。

司马挥毫倾肺腑,

后生吟诵叹先贤。

七、再读文本,升华感情。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诗歌的漫游,下面让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把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放声自由读全诗)。

结束语:历史不会抹杀这一切,时间不会淡忘这一页: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琶琵曲中,以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

【执教感言】。

《琵琶行并序》原设想主要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两条线索启发点拨学生,并让学生大胆质疑,深入鉴赏诗歌中所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整节课作为诗歌赏析课,力争成为书声琅琅的“生态课堂”,多元性的“对话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课堂”,进而成为一节使人感觉是享受的语文课堂。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几点把握得较为成功:

一是诵读教学落实较成功。有齐读、单人朗读、自由读、分段读、全篇读、放声读,初步感知读、强化体验读。从字词的读音,到情感的把握,再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指导具体,其中示范读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是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有诵读技巧的指导,有对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赏析方法的指导。

三是以生为本,平等对话,使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合作相得益彰。能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更新角色定位,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四是使合作学习成为教学常态而非装样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依据活动时的情境,“动态生成,自由组合”生成学习小组。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一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存在问题。一开始课件视频播不出来;另外,在最后让学生放声自由读时不应播放视频,以免影响学生进入文本体验。

二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琵琶行》的篇幅较长,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较多,赛课时我有意加快了教学速度,虽然在规定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有些值得反复玩味的细节未能充分表现出来。

指导鉴赏。

一、创意设计,脉络清晰。

面对《琵琶行并序》这样一篇经典课文,教师怎样能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使教学设计更精心、更优化、更具有课堂的实效性并更具有语文味呢?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王老师的这节课紧紧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这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切入点巧妙,教学脉络简洁清晰,并与这首诗的双线结构——以歌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相契合,很有创意,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突出主体,鼓励探究。

这节课教师能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教师填装知识的袋子,而是教师服务对象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重在调动并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本节课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大胆质疑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启发、点拨学生,使得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点拨相得益彰。这种对学生“学”的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及时引导、恰当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学习始终兴趣盎然,参与度高,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

三、书声琅琅,以读促悟。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王老师以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为诵读的引领,使“读”摒弃了盲目性,更具有目的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学习的本质。在这节课中师生通过自由读、听读、跟读、教师范读等诵读方式,从初步感知、以读促悟到强化体验,从内容理解、情感把握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教师指导具体,教学推进有序,课堂上书声琅琅,使作者、读者和听课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尊重体验,指导鉴赏。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琵琶行并序》情感丰富而充沛:诗中充满对黎民苍生的人文关怀,诉说了诗人贬谪浔阳时的精神诉求,展示了诗人与琵琶女人生遭际的暗合等。如何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怀,走进白居易真挚而痛苦的内心世界?从这节课的实录中可以看出,王老师没有以一个成人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来替代学生的思考,而是耐心地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对诗文的研读,去探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世事复杂多变,这是非常可贵的。正因如此,在学习之后的“放飞心灵,交流感悟”环节里,师生都有诸多收获,令人欣喜。

作为一首千古传颂的经典诗篇,《琵琶行》的结构美、情感美、语言美及其音乐描写之精妙,都是教学的重点。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关注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在感知诗歌的基础上学习鉴赏,较好地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八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忘归。

无管弦悲凉(奠下基调)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不发。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九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

2.学习理性的叙事之法。

3.品味描写音乐手法。

4.理解诗歌主旨意蕴。

教学重难点:

1.诗歌叙事特点。

2.音乐描写特色。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语。

长安米贵典故,说明未显明的白居易才情逼人,以次引入本课学习。

二、介绍写作背景。

参见教学参考课文研讨。

三、诵读诗篇。

教师范读、释词、

千呼万唤始出来(始:才)。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是动词)。

………。

四、研读诗篇。

一)序。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十

教学目标:

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语言知识。

教学重、难点:

鉴赏音乐描写,实现与诗中人物的情感沟通。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的方法应来源于对诗歌本质的理解。从创作的角度说,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却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住诗歌中的感情,按照先“知人”而后“察情”的线索,先让学生了解人物经历,进入某种情境,再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完成读者和诗中人物感情的“对接”后,注重启发学生抒发个人感受。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但课堂时间有限,不能一一到位。我采用重点段落进行突破,指导学生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能更集中地进行“诗中之情”的研读,我将对内容的梳理布置为课前预习作业,堂上检查。将文学常识、语言分析等放在第二个课时。

课前预习题:

1.读“序”,然后请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2.读第四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诗人“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4.读第三段,请用几个四字成语分别概括琵琶女“从前”和“现在”的生活状况,注意两个阶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对比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

·这是为一位诗人写的悼词,请问这位诗人是谁?他的名作有哪些?流传范围如何?

二、点明学习目标——体味诗中之情。

1.全班朗读“序”

2.概括:诗人因何事有感而写《琵琶行》?

琵琶女因情而弹曲,诗人听曲而动情,又因情而写诗。一切皆因“情”而起。

三、知人(该环节的前两个内容共四个点,分别交给四个小组讨论完成,同步进行)。

要“察情”,得先“知人”。情不是无源之水,它来自对人生的体会。只有了解了诗中人物的经历之后,我们对他们的“情”的认识才能更深刻。

(一)了解诗人。

1.根据第四段,概括诗人的经历。

以前:高居朝堂兼济天下诗酒流连,丝竹不绝。

现在:谪居僻壤独善其身有酒无乐,不闻丝竹。

“序”中点明内心的句子: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2.根据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时的心情。

·若琵琶女弹奏的是江南小调,对诗人能否有同样的吸引力?为何?

(二)了解琵琶女。

1.根据第三段,概括琵琶女的经历。

以前:色艺双绝众星捧月。

现在:年老色衰独守空闺。

(三)两人此刻境遇的共同点。

·同是天涯沦落人。

四、体验曲中之情(第二段)。

(一)整体感知。

播放孙道临配乐朗诵的《琵琶行》片断(描写琵琶曲的部分)。

(二)把握节奏变化,梳理情感脉络。

·请大家根据乐曲的起伏变化,对它进行相应的划分。

调弦校音——珠落玉盘——幽咽冷涩——凝绝暂歇——银瓶乍破——曲终裂帛。

·琵琶女是带着满腔幽怨在弹奏的,诗人是带着失意的耳朵来听的,这音乐的曲折回环,其实也是琵琶女和诗人内心感情的跌宕起伏。

(三)体验曲中之情。

请大家根据人物的经历,乐曲的变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测一下乐曲背后琵琶女复杂的感情变化。可任选一句自己有感触的来分析。

(四)根据刚才的感情分析,重新朗诵。注意情感酝酿,体现其变化、起伏。

(先单个学生读,老师指导,再全班集体朗诵)。

五、情的升华——高超的结尾艺术。

1.全班朗诵最后一段。

2.如果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诗的结尾似乎太仓促,是否应该修改或在添加一些什么?若不,请说明原因。

六、深化感受,全班再次朗诵全文。

第二课时。

1)介绍关于诗人白居易的生平。

2)简介“新乐府运动”。

3)介绍关于“行”的文体常识。

4)学生提问,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解决字词的问题。

5)分析诗中的修辞等语言现象。

6)简单拓展一首白居易的其它作品。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一

——交代写作时间、地点、事情及缘由。

(读序明确上述特点,找出句子与诗歌相对应的部分,以便快速整体把握文意。)。

二)正文。

(一)这首叙事诗以什么线索来实现叙事的?又是怎样布局的?

送客——听乐——琵琶女自叙——诗人独白——同病相怜。

(略)(详)。

(详)。

(略)。

(略)。

——不同,琵琶女自叙由昔至今,既突出昔日风光又强调今日落魄,但更突出昔日的情况,诗歌对琵琶女昔日风光从住地身份、技艺容貌做了突出描写,尤其对她技艺容貌更加强化,那是“欢笑今年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然落魄亦为明显,亲人远离,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嫁为商妇,独守空船,空忆往事。诗人自叙只突出描写贬到浔阳的环境,“偏僻地湿,无丝竹”“杜鹃啼血猿哀鸣”“呕哑啁哳难为听”。一个侧重昔时,一个倾向近况,互为补充映衬,相得益彰。

问2:诗人又是如何结识琵琶女的,具体说说?

——听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又闻此语重唧唧”,

听琵琶曲,听见了琵琶女“不得志”,感到了“心中无限事”,

问3:从双听中白居易能知道琵琶女从京倡落魄到此地沦落为商妇,诗人发出了什么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4:联系诗人的经历,你能说说诗人为何会发出这种感慨呢?

——诗人身为京官,极力参与政治,忧国忧民,不顾身计,却遭贬谪,迁谪浔阳,“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无聊过活,百无聊赖。一样的经历一样遭遇,不免有同病相联之感。

(附图表)。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音乐京官。

商妇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5:诗人借琵琶女来抒发迁谪之意,古代谁这么做过?能举出例子吗?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借昭君来抒发身世家国及怀才不遇之恨,屈原《离骚》借女子之美遭妒而不愿逆志,这些都是借女子来抒发情感的。

问6:古代知识分子一旦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为什么就要借女子来抒发自己的郁闷呢?

——女子容貌盛衰得宠失幸,与男子才华横溢而仕途穷达是一样,男子很容易从女子命运联想到自己遭遇,白居易当然不例外。

——这句诗意已脱离了愿意,而今诗意更为广泛与丰富,它泛指天下所有类似遭遇人的相识相惜。

送客无管弦转轴拨弦却坐促弦。

忽闻琵琶声四弦一声弦管急。

1.描写次数:(一)(二)(三)。

2.特点:(暗、略)(明、详)(明、略)。

3.诗人反应:主人下马客不发我闻琵琶已叹息江州司马青衫湿。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惟见江心秋月白”,不过其中有两句不直接描写音乐,“别有忧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和“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但它们对音乐效果,音乐氛围起到强烈渲染。

描写音乐的特点有三:一、以声音比喻声音,一连用了九个比喻,一系列的喻体五彩缤纷,描绘出音乐的疾徐抑扬之声;二、强化音乐形象感,用一系列喻体丰富视觉和听觉形象,让抽象乐声变得具体可感;三、叠字拟声词重复使用,如同音符的不断显现,使音乐旋律奔泻而来,让音乐更为感性。

描写音乐之声,运用了比喻,拟声词来加强形象,同时还用音乐效果来渲染。

问2:除直接描写琵琶声音的部分外,还有与琵琶声有关描写的句子,找出并分析其特点?

——“寻声暗问弹者谁……初为《霓裳》后《六幺》”

特点:优雅举止:“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半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低眉信手”

娴熟技艺:“未成曲调先有情”,“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诉平生不得志”,“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琴声和心音的完美结合,更突出了琵琶女的端庄教养,琴技精湛,更能突出琵琶女之情。

——以情写声,用声传情,声情并茂。

五.小结。

沦落天涯叹知音,琵琶一曲诉衷情,江州司马青衫湿,相逢何必曾相识。

六.作业。

背诵全诗。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二

一、了解白居易与唐朝“新乐府运动”

二、学习本诗通过特殊景物来渲染气氛烘托突出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

三、品味生动比喻、细节描写的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一、能结合诗歌意境简单叙说对人物形象的体会。

二、能简析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主旨的表达作用。

欣赏品味诗歌中对音乐描写的精妙之处,体会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体会作者与琵琶女特殊的感情与身世遭遇,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课时。

一、作家、作品。

〖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名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长恨歌》等。编有《白氏长庆集》。作品平易通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廷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琵琶行》这篇著名的长诗。

2、歌、行、吟: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一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二、初读探究:诗前的小序有何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三、寻疑虑探究。

1、诗中交代白居易巧遇琵琶女的诗句,此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遭遇贬谪,忧愤难平;送别友人,孤寂愁闷。

2、你觉得琵琶女最美的表现是哪一个细节?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作者突出琵琶女的弹奏技艺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比喻夸张对偶通感。

4、在弹奏过程中,最能表现琵琶女遭遇与心境的诗句是哪一句?

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琵琶女的自述身世触一动了白居易的愁情,不禁对她深表同情,这个诗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诵读上述研读的几个片段,回味诗歌的语言艺术。

五、查阅注解与《导学》“知识荟萃”,把你认为尚未掌握的字词在书本上作标记。

六、作业。

试比较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点。

一、全诗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个?这句诗可以有几种解读?

1、同是怀才不遇(不被珍惜、不被重视),心曲相通;

2、同是沦落天涯,处境凄凉,同病相怜;

3、虽然素昧平生,但却命运相同,应该相互安慰;

4、借事述怀,表现不平事处处皆有。

三、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诗中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为哪些?它们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浔陽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人江东送客环境。秋夜、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更显情之凄惨。

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突出送别时人物悲凄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别时景象,融情入景。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渲染哀伤之别,为琵琶声的出现作有力铺垫。

——“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结束时寂静环境。

一曲弹罢,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一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绕船月明江水寒”

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

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

【小结】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陽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又不乏凄清悱恻。

四、拓展迁移。

试比较本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异同点〖讨论后参考《导学》“创新思维”〗。

五、运用实践。

1、《导学》“同步训练”

2、背诵名句。

3、预习“唐诗六首”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三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一、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二、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2、学生默读全诗,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名段内容。

第一段写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

2、请学生口译小序,教师提示注意以下词句。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

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

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

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

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3、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4、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四、赏析诗歌第1段。

1、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

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五、作业。

背诵第1自然段。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四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过诵读和学案导学的方法,学生会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

《琵琶行》是第三模块第二单元的文章。教学本单元有一个要求就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诵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学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作者情感做准备,通过问题的设置,把握诗人的情感线索和结构线索。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美。

2、利用学习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诗歌的整体美。

3、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情感。

第一部分导入:总结上节课所学,由琵琶声入手,伴随着琵琶声一起走进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世界。诵读课文第一段感受第一次的琵琶声应该是怎样的?(学案)。

第二部分重点解读琵琶声。

1、诵读第二段,把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依据旋律的变化分成四段乐曲,体会每一段乐曲中演奏者的情感,并说出思考过程。(学案)。

分成四部乐曲。

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悲凉伤感。

第一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欢乐愉快。

第二乐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幽愁暗恨。

第三乐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悲愤不平。

2、找同学示范朗读第三段,思考琵琶女的情感变化和琵琶女身世遭遇是如何对应的?(用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再次解读琵琶女的演奏)(学案)。

琵琶女的情感琵琶女的身世。

悲凉伤感深夜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欢乐愉快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幽愁暗恨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故。

悲愤不平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寒。

琵琶声表达出演奏者的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是演奏者身世遭遇的写照。

第三部分解读青衫泪。

齐读第四段,把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诗人身世遭遇进行对照,理解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时理解塑造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的现实意义。(学案)。

京城女——身份——京城官。

色艺双全——昔日——才权并重。

独守空船——今日——谪居卧病。

受侮辱的艺人形象受排挤的知识分子形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青衫泪因怜人悲己的两重感情交融在一起积累沉淀而成,这泪水既是对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重利薄情、重色轻才的控诉。

第四部分课堂小结。

总结出本文的行文思路。把握诗人的行文思路,有利于充分把握诗人情感,更有利于课文的背诵。

三次琵琶声:先是诗人送客听到第一次琵琶声,第二次请出琵琶女为自己弹奏一曲,弹奏结束后琵琶女又说了自己的身世经历,诗人被琵琶女的身世感动,也叙述了自己的经历,第三次再请琵琶女弹奏,为她翻作《琵琶行》。

每段之间都有对应。第二段演奏依据旋律的变化分成四段乐曲,每一段乐曲表达琵琶女不同的情感对应着第三段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的变化,琵琶女的遭遇又是和第四段诗人的遭遇相对应的。

第五部分作业。

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不少于100字)写在作业本上。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五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过诵读和学案导学的'方法,学生会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

二、教材教法分析。

《琵琶行》是第三模块第二单元的文章。教学本单元有一个要求就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诵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学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作者情感做准备,通过问题的设置,把握诗人的情感线索和结构线索。

三、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美。

2、利用学习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诗歌的整体美。

3、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情感。

四、教学过程主要环节(后附学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重点解读琵琶声。

1、诵读第二段,把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依据旋律的变化分成四段乐曲,体会每一段乐曲中演奏者的情感,并说出思考过程。(学案)。

分成四部乐曲。

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悲凉伤感。

第一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欢乐愉快。

第二乐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幽愁暗恨。

第三乐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悲愤不平。

2、找同学示范朗读第三段,思考琵琶女的情感变化和琵琶女身世遭遇是如何对应的?(用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再次解读琵琶女的演奏)(学案)。

琵琶女的情感琵琶女的身世。

悲凉伤感深夜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六

学习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点评:之所以播放《汉宫秋月》,是由于这个曲子渲染了一种凄清、哀怨的感情,与本诗所抒发的感情异曲同工,有利于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语故意设置得较为典雅,引入知音的传说,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意,使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诱思导学》中“预习导学”部分习题。

2、补充检查:(多媒体展示)。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2)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出官:京官外调。

(3)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贬官,降职。

(4)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第二年。

(5)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突然出现,爆发出。

(6)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年纪大了。

(7)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先前,刚才。

(8)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于是作。

(9)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命:命名。

(10)低眉信手续续弹信:随便地。

(11)如听仙乐耳暂明暂:一下子。

(12)却坐促弦弦转急却:后退。

(点评:这个环节是为下一步分析赏析、主动探究服务的。因为计划用一课时讲授完毕,故而设置预习检查,以扫清语言障碍。)。

三、整体感知课文,提出问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欣赏的句子或段落。

(点评:诱思探究理论认为,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在设计此环节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打破了原来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回答的惯例,而由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自助餐”也许正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集体讨论学生认为最好的句子或段落。

方法:学生提出句子或段落,并说明理由。若无法说明,则交由全体同学讨论解决。

(点评:因为本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十余首古典诗词,已初步具备了鉴赏诗歌的能力,但能力发展水平各异。再者,“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看法不同,观点不同,所以就有让观点碰撞的必要,也许会激出耀眼的火花。这也是对以往讲授式课堂的一种突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示例:(说明:以下示例并非给学生举例分析,而是预计学生会谈到的诸多问题。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争议性的、难解决的、欠深度的问题。而此时,教师必须能够敏锐地把握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地、适度地予以点拨,这样也是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一个途径。)。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赏析:这句话不仅点出了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而且作了环境的渲染,写出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正因其萧瑟落寞,才有“举酒欲饮无管弦”之说。而“无管弦”则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点评:这个问题,是需要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发现的。它属于意境的创造,而一般鉴赏能力稍弱的学生,很难朝这方面想。所以,当学生发现这个问题时,我感到较为欣慰。)。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赏析:琵琶女之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是由于她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惟其如此,诗人才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

(点评: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可见这组名句在诗中的重要地位。)。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赏析:这些诗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音乐化为形象的事物,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都加强了形象性。最后两句又以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点评:这是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为了诱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这段描写的好处,在学生赏析后,又特意将原句改写,通过比较让学生体悟描写音乐的技巧。)。

试比较这段话与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大弦浊杂又粗重,小弦轻细又润圆。时畅时涩至无声,突爆强音情迸溅。曲终收拨当心画,掌声顿起尽美赞。

很显然,这样表达一点也不形象,因为它是仅就音乐来写音乐,仅就抽象来写抽象,无法给人一种具体的美感。

在我国广袤的文学天地中,类似的作品很多,下面试举一例——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的一段,大家思考与上面一段话有何相同点:(多媒体展示)。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做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做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讨论后明确:这段话也是既用了比喻,也用了侧面烘托。比喻即是上文中划线的句子,划波浪线的句子即是侧面烘托。

(点评:只是改写原诗的语言,已使学生较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笔法。而上面联想到《明湖居听书》一节,则是使学生再次加深认识,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有助于他们触类旁通。)。

再举一例——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思考其描写音乐的手法与《琵琶行》有何异同。(多媒体展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运用了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使音乐这种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

不同点:《琵琶行》主要运用了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而《李凭箜篌引》则尽夸张想像之能事,尽写听众的感觉和音乐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正是由于听众的感觉和艺术效果,才让人觉得李凭之演技高超绝伦。

(点评:举完《明湖居听书》一例后,本可就此结束对描写技巧的赏析。但由于这是个难点,而描写音乐的技巧也不只此一招,故而为使学生更深入地、更透彻地理解写作技巧,又举一例,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赏析能力。而经过一步一步地引导、探究之后,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突破才算告一段落。由此感到,对于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把握好深浅程度,使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又不至于使学生陷入到死抠字眼之中。)。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赏析:这句话可视为本诗的诗眼。因为全诗的感情全灌注到了这句话里。作者左迁浔阳,谪居卧病,又于秋夜送客,心中之悲凄自不待言。而琵琶女却也是天涯沦落,孤苦无依。她过去曾经令善才服,秋娘妒,也曾经“一曲红绡不知数”。但如今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老色衰,嫁与商人,却不能享受家和爱的温暖,“江口守空船”,“忽梦少年事”,这也不由得她不“梦啼妆泪红阑干”了。作者和琵琶女有着相似的经历——一个是被侮辱、被损害、命运悲惨,一个是满腹的天涯沦落之怨恨、谪居卧病之凄凉,自然就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染,发出这种感慨也就自然而然了。

(点评:这个问题是全诗的“肯綮”。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就等于第一个教学重点得到了解决。由于学生对白居易的经历较为熟悉,所以结合琵琶女的自述身世,学生较容易地分析出了作者感慨的缘由。而涉世未深的学生能够较深入地理解这两句话,也说明了本节课诱导的成功,学生主动探究的成功。)。

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赏析:为什么诗人流泪最多?当然是因为其与琵琶女心心相通,同病相怜。如此的天涯沦落之恨也只有他这样有切身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得更深切。

(点评:在上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这个问题已不是太难的问题,所以学生较轻松地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6、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赏析:在曲终之后,作者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这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这也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更生动真实,更具有典型性。

(点评:此问题仍属于对第一个重点的研讨和探究。学生已具备了赏析之的能力。)。

五、小结,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我们平时写作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些话题很抽象,难状难摹,但我们若能化抽象为具体,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

请认真欣赏歌曲《青藏高原》,写一段话,要求用上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可仿照本节课所举的三种对音乐的描写手段。字数不少于200字。

(点评:此作业意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其能力得到迁移。事后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的写作出乎意料地好。比如一个学生就有如此描写:“那声音粗犷豪放,有如天籁之音。起初便拔地而起,高入天际,如一枚火箭直冲云霄,打了一个回旋,略微低落后,再一次冲上了更高的天际。接着一声脆响,仿佛礼炮在轰鸣,又好像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光芒四射。只觉得自己站在珠穆朗玛峰上仰天长啸,浑身畅快无比。接着那声音渐渐低回,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如青藏高原上的雪浪滚滚向前,延伸到天边;又仿佛雅鲁藏布江翻卷着波浪奔涌着向前,流到一片古老的土地,带去了一片庄严,一片神秘,一片苍凉,带给那里远古的呼唤,留下了千年的期盼。人的心潮在翻滚,血液在奔涌,激情在奔流,如雪浪滚滚,如海浪涛涛。涛声之后,声音忽又扬起,眼前出现了一座高山,又一座高山,一座胜似一座,紧紧相连,冰雪闪亮,苍鹰翱翔,古老神秘的青藏高原就在眼前。接着又是乐曲的低回,把我们带入一个庄严神秘的世界。歌唱的声音渐渐向上回环,如雪浪翻滚,直延伸到云端,与蓝天融为一体,天地合一,云雪合一,人也融合在其中。突然,又一次节节高起,如一架云梯,有数十个台阶,直升到云层上面;又如一只苍鹰拍动着双翅,飞到一个山巅又一个山巅,最后直冲云霄,飞到那蓝天白云之上……”应该说,这也是学生能力得到发展的体现。)。

课后反思:本节课应该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语文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的主动性、拓展的有效性、迁移的科学性。内容充实,教学目标也得到了顺利得实现。当然,也有不足。由于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张,学生朗读得有点少,而古诗词的学习又是很重视诵读的。另外,本节课发言的学生较多,但也有部分同学一直都沉默,这也提醒我们,应该多注意那些内向的学生,多予他们以鼓励,使他们也敢于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风采,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通过这节课,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深刻内涵,体会到了教师适当点拨的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只要你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低估的!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十七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1、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2、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3、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5、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6、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7、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8、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四、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琵琶行》教学设计通用篇十八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

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

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

四、课文赏析。

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象声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3、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4、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5、在前面赏析时,一边赏析,一边引导学生背诵。最后在音乐声中,全班齐诵课文,再次体味诗的韵味。

五、课外扩展:赏析苏轼的一首写琵琶声的词《水调歌头》。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