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字(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3:27:40 页码:8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字(优质10篇)
2023-11-12 13:27:40    小编:admin

读后感是阅读与思考的结合,是将心灵的碰撞变成思想的火花。写读后感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地陈述情节,而应更关注对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的剖析。以下是一些展现读者独特观点和深入思考的读后感范文,值得一读。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字篇一

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字篇二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其代表作《培根随笔》也散发着智慧、理性与艺术的光辉。品读其文字,有如与一位跨越时空的睿智老人促膝相谈,优美华丽的文笔中无不蕴含深刻的哲学道理。

虽说是随笔散文,但全书中每一篇作品都具备严禁的逻辑性,作者针对时势,对美德、哲学、政治、宗教、人情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崇尚理性,但不一概否定,他认同宗教,但不盲目迷信,他以虔诚的态度、全面的眼光评古论今,他的每一篇精小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在《谈真理》中,他鄙视谎言与虚伪,将其喻为“吁请上帝审判人类的最后钟声”,然而盲目地追求真理,则是作茧自缚,是对其的一种亵渎。真理并不是绝对,有些人甚至利用“真理”迫害他人,因为这样能掩饰他们那过去的愚昧,博得虚假的欢悦。真理只不过是人们在认知上与道德达成的一致,只是一种心灵的依托罢了。

“幸运的好处令人向往,厄运的好处叫人惊奇。”在《谈厄运》一文中,培根与历代哲学家一样,赋予“厄运”光明。他认为厄运孕育奇迹,厄运造就坚忍,厄运是一代伟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厄运中的安慰与希望,如同阴暗的底子上绣上明快的图案,更加鲜明刺目,惹人喜爱。“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揭露恶性,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正是因为厄运的存在,人们的觉悟才得以被激发,才能在逆境中秉持信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总有进步,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得益于厄运。

不仅是哲理,培根在艺术方面也颇有研究,对造物之美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谈园林》与《谈建房》中,他作为设计师的才能可见一斑。只是他的这些文字是写给王公贵族,文中的设计方案也颇费资力。培根也属于新贵族,也喜爱园林这种散心场所,但他并不提倡过去的观点。园林是上帝赋予人类的艺术,而不是用来显示身份的标志。那个时代已被功名利禄污染,许多贵族尽管拥有万贯家产,却还是郁郁寡欢或者整天算尽心机。园林、宅邸,他们所有的这一切,有多少是本着最纯朴的初衷而建,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其真正的乐趣?正因如此,这才被称为“艺术”,也是艺术家注定孤独的原因之一。

虽是跨越世纪,却字字警人。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字篇三

什么才是聪明,什么才叫聪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按字义理解,应该就是“耳聪目明”的意思吧。但现在人在解释聪明的时候,如果以一个人“耳聪目明”就可以算作聪明的话,可能就有点片面了。而《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聪明”的释义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而培根好象并没有去特别的论述这样的聪明,他只在论说小聪明。他列举了一些小聪明的例子,比如说,善于保密的人,故弄玄虚的人,装腔作势的人,藐视一切的人,百般挑剔的'人……等等。他把这一类人归入小聪明的行列。小聪明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聪明,而其实是实实在在的大糊涂。因为,善于保密的人,其实际原因是自己的货色不在阴暗处就拿不出手;故弄玄虚的人,除了略知皮毛外,其它就一无所知;装腔作势的人,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几百年过去了,当年培根所描述的英国社会的小聪明的现象,到了现代的中国,仍然生生不息,随处可见。

也说小聪明——随风摇曳——梦里梦外也说小聪明——随风摇曳——梦里梦外生活和工作中,经常可以见到玩小聪明的人。对一个事物,不懂装懂,夸夸其谈,显示出高人一筹的样子,这种人可以说在任何单位,任何部门都大量存在着。两面三刀,左右逢源,欺上瞒下,这种人也不少。而我自己就经常的与据别人之劳为已功,说别人之非而显已是的人同事或共事,那情那境,虽过数年却历历在目。玩小聪明者,投机钻营,八面玲珑,其言其行,让愚笨者眼花缭乱,看不清真面目而自叹不如,或佩服得五体投地。

更见过一些小聪明的人,在一个环境下,可以说人人知其能力深浅,人人知其徒有虚名,但恰恰领导不知而欣赏有加。这也算是上世积下的阴福。至于以毁人声誉而打开自己通道的小聪明,以上下周旋左右逢源前倨后恭获得青眯的小聪明,实在是数不胜数。

玩小聪明而玩过头的也不少。如培根言,许多小聪明的动作言行,其实是拿不出手的,能拿出来的也只是皮毛,或故意做作而已。于是,遇到较真的人,处在较真的环境下,小聪明者往往没有生存的市场。而一意孤行,硬要把自己的小聪明玩下去,也许会被摔得头破血流,甚至赔上区区性命。这样的案例也随处可见,随时可闻。只是一听到因为小聪明丢掉人生的一切,就会唏虚不已。

喜欢玩小聪明的人,是不值得相交的。我经常反省自己,别玩小聪明,那会害人害已!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字篇四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工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对于这本书我也有许多的感触,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完一本书。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本站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生在世就会得使你的生命有意义,所以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然而我还有另一种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来的。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义;“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可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美好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应该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能力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所以,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所以要把握你的生命,努力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字篇五

船是注定要在海中颠簸的,而栋梁却必须是能立定脚跟的。

阅读《培根随笔》,获益匪浅,会发现自己曾经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完美的地方,也许是很多很多吧。培根笔下的优秀品质,如果全部汇集到一个人身上的话,那将会是一个美妙的人生。

这些都是我在书中学到的!

人是注定要在人生中颠簸的,而生活的强者却必须是能立定脚跟的。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字篇六

正如培根所说,我们其实并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伴随死亡而来的种种一切。日益衰竭的器官,变得十分丑陋的容颜,不能进食的口腔,再也无法说出来的言语,倦曲的身体……都会让我们联想到别离的那一天,联想到永别,联想到死亡。而更突出的是,当昨天还在一个办公室同事,同个餐桌就餐,同一条小道上散步。仅仅一个夜晚,也许就是一瞬间,一个意外就可能阴阳两隔。那时候,我们对死亡是多么的憎恨和恐怖啊!

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面对死亡——随风摇曳——梦里梦外但是,岁月会让我们成熟,岁月会让我们坚强和伟大。只要我们回首人生时无所遗憾,我们也许就会平静的面对死亡,无论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是我们自己。这就是“人生最好的挽歌,无过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后能够说:‘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离去。’”(培根语)释意。

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在已步入老年人行列之后,对死亡已没有年轻时的那种忧虑和恐惧的心理。就是今年父亲在住院最严重最让人忧心的日子里,好象也没有太多的对死亡的概念。那个时候,只是想如果有能力,有办法改变或改善他的痛苦,就是最好的对他的回报和安慰了。所以,当看到年轻的护士为给他找血管注射,慢慢的从手背一直打到手腕的时候,就特别想有一个经验丰富的人来给他注射,以减轻他的痛。而在这个过程中,与死亡无关。

有时候,想到安乐死。从内心真实来说,我赞成实行安乐死,无论是对我的亲人,还是对我自己。人的一生其实是很痛苦的,所以应该让善良的人们,让经历了诸多痛苦的人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快乐、安祥、平静的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

爱玩小聪明者,一般得实惠多多。许多小聪明的人,虽然没有特别能耐,也没有惊人业绩,却每每总能玩得让领导心花怒放。于是,升职、提薪、加级……便一一如期而至。

无论怎样,面对死亡,我肯定会无所畏惧。虽然,我会悲伤,但不会怕。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字篇七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在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他的文章,从书中我看到了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决不轻言放下、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能够让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工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因此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对于这本书我也有许多的感触,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完一本书。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正因,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就应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能够错过。人生在世就会得使你的生命有好处,因此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发奋,你要坚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然而我还有另一种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来的。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忙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好处;"从这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我们呢?真正明白了吗?虽然很多人都很畏惧死,虽然这个字眼会让我们的恐惧油然而生,但是如果你的人生已经很充实、很完美了,死又算得上什么呢?你已经不枉此生了,你会觉得人生好幸福。()聋哑盲人海伦。凯勒,这是一个众所皆知的大人物了,对待她,你抱什么样的态度,心里就应很敬佩吧,我想只要有一点点怜悯之心的人都会感动,甚至为她而哭泣。这样一个残疾人和我们这些正常人相比,我们当然占了上风了。那又畏惧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就不如她呢?照理说,我们有潜质学得比更好。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命运会因你而改变,人生会因你而绚丽多彩。因此,挑战是必不可免的。生命本是一泓清泉,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体味出它的浩荡;生命就像一首优美的歌曲,只有挑战自我的人才能谱出优美的旋律。

因此要把握你的生命,发奋奋斗,撒下汗水,不断耕耘,为你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字篇八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主角,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好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就应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因此,不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因此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能够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正因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字篇九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具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耗费过多的时间去读书便是迟滞,过分用学问自炫便是矫揉造作,而全凭学理判断一切,则是书呆子的癖好。学问能美化人性,经验又能充实学问。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类的本性也需要学问诱导,而学问本身又必须以经验来规范,否则便太迂阔了。

读书不是为着要辩驳,也不是要盲目信从,更不是去寻谈话的资料,而是要去权衡和思考。有些书只需浅尝,有些书可以狼吞,有些书要细嚼烂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说,有的书只需选读,有的书只需浏览,有的书却必须全部精读。有些书不必去读原本,读读它们的节本就够了,但这仅限于内容不大重要的二流书籍;否则,删节过的书,往往就像蒸馏水一样,淡而无味。

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如果一个人很少写作,他就需要有很强的记忆力;如果他很少辩论,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读书,就需要很狡猾,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装知道。

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枝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与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

培根随笔读后感100字篇十

我读了《培根随笔》一书,让我的议水准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我最喜欢的是第十九章《论狡猾》,因为里面说的那些我的身边都有,让我明白议论文需要语言真实。"如果一个人想要破坏一件事,而且生怕它被别人巧妙地提出而得到圆满解决的话,那么最好是装自己也希望它成功,并且有自己亲自提出来,只不过提的方式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反感,以达到相反的效果"议论文的语言不一定要多华丽,但要恰到好处,给别人感同身受的感觉。

为了扮成聪明人比任何一个破落户为了撑门面玩出的花样还要多。貌似聪明的人也许能骗取别人的好感,但是论起做事来,即使是一个有点荒诞不经的人也不假正经的人要强。

《培根随笔》中有很多篇章涉及到人性的思考。作者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且全书的开篇就是《论真理》,探讨人们如何对待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另外书中的美学思想也非常深刻,尽管作者并不是一位美学专家,但是后世的美学书籍常常引用培根关于美学的有关论述。有了对于人性真善美的讴歌,作者的教育思想也十分先进,作者认为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怎样让人们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