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7:13:38 页码:13
2023年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通用8篇)
2023-11-12 17:13:38    小编:admin

写总结可以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人生哲理,希望能引发大家对人生的思考与瞩目。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篇一

我说课的主题是“如何解读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说课的对象是《音乐巨人贝多芬》。下面我结合课文就这个问题,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作一具体说明。

1、教材地位。

这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全是写人的文章,但写法又各不一样,《邓稼先》重在全面介绍,是一篇完整的`人物通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则重点介绍,前一篇聚焦在人物言与行的特点上,后一篇集中反映人物外在与内心的矛盾冲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则重在写人物出场。教学应该围绕四篇文章各自的特点,设计出单一而明确的目标。

2、教材解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女佣的介绍、“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三个视角,以“我”的采访为主线,刻画出了一个外表孤独、邋遢、暴躁而内心却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的音乐巨人形象。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以及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手段,为我们展示了人物矛盾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同时也无比真实的音乐巨人形象。

知识能力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语言文字,把握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3、克服写作的概念化,写出人物真实的个性。

情感价值观目标:品味语句,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格。

1、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把握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2、教学难点:透过人物外在的表象把握人物内在的个性特征。

教法:品读法、抓中心句、讨论与探究法。

学法:品味、分析、讨论。

(一)猜测形象,引发人物思考。

1、看《贝多芬像》,猜测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帅气、浪漫。)。

2、听《命运交响曲》,把握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不屈与抗争。)。

3、读课文,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表面孤独、邋遢、暴躁,实则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

(二)初读课文,明确文章层次。

1、你从课文中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贝多芬?(表面孤独、邋遢、暴躁,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

2、文章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这些内容的?(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女佣的介绍、“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

3、从写作的角度这三个方面有什么不同吗?(“女佣的介绍”属侧面描写,“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属正面描写。)。

4、人物性格在文章前后有什么不同?(女佣介绍和“我”眼中的贝多芬是孤独、邋遢、暴躁的,贝多芬自述的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

(三)品读探究,把握人物内核。

1、当贝多芬看到客人在纸上写下的“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观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时,他为什么眼里闪动着泪花?(他内心孤独,他渴望得到理解。)。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贝多芬的孤独?(贝多芬的孤独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对待客人的态度、杂乱无章的环境、邋遢不整洁的衣着、悲苦的面部表情、孩子对他的模仿与嘲笑。)。

a、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一方面体现了他在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b、我——一座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作者是如何评价贝多芬这种境况的?(带来了苦难,但同时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隔绝的安静。)。

(四)读写结合,写出人物个性。

1、小结人物个性:贝多芬是一个外表朴素邋遢而内心高雅、外在冷漠而内心渴望被了解、外表厌世而内心充满着热情地人,这是一个矛盾的人,也正因如此,也是一个真实的人。

2、学生写作的概念化倾向:写老师则无限关心爱护,写父母则严爱有加,写不出个性化的老师和父母,让人觉得假,觉得不真实。写出真实的人,写出人的个性。

3、《三国演义》人物的类型化特点。

4、课后写作读后感,题目为:

一个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篇二

这堂课最突出的就是引导学生生成体验与感悟的方法是多元的:

一、文本性体验。“文本”是本堂课的关键词。执教者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多种方式的读(放声朗读、默读、跳读)生成体验。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本文属于人物描写的佳作,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培养语感。在读的同时,教师又很有层次地要求学生:1、圈点勾画,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谈出独特的感受。这一做法就紧扣住文本语句,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打开整篇文章,使得学生能够把从《命运交响曲》中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理性思维。2、结合文本内容,感知贝多芬的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既是对初步感知的片段的有分到总的归拢,更是从文本筛选、提取、概括人物形象的高度的提升。3、画出贝多芬外貌描写的语言并分析。这一环节是本科教学的.重点所在。执教者巧妙地运用了“换词法”使得学生通过对两组外貌描写的语言的对比,形象且深刻地认识到外貌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三个板块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感知入手到写法收束,处处离不开对文本的分析,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参与性体验。即新课标所要求的通过设计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本堂课,教师设计了“众说纷纭,评点人物”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比如佣人、来访者、贝多芬本人等等)评价人物。看似只是评价点的丰富,实际上却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学生充分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贝多芬形象的“伟大”“平凡”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三、形象性体验。也就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在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具体途径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乐曲,把文本中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形象化、音乐化的可感艺术相结合,把学生带入并使之沉浸在体现文本内涵的具体情境中去。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篇三

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这一节课要展示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审美视点——审美视点延伸——审美体验的内化”的基本环节。审美视点:营造审美氛围,从贝多芬的肖像入手,让学生对贝多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受。审美视点的延伸:“相由心生”,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的折射,激发学生对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审美体验的内化:贝多芬对待扼运的态度,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在苦难中造就的伟大品格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学主题:走进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教学设计的两大板块:写作学习上,以人物的外貌描写训练为主;内容理解上,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由对贝多芬出色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音乐人生”和“苦难历程”造就这样一位巨人,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个性。说学生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写一篇小练笔《我所认识的贝多芬》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人物的肖像描写的技法——“形神兼备”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从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贝多芬不屈命运的安排,执著追求音乐事业的精神,逐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1、赏课文对贝多芬的外貌和语言描写,感受贝多芬的形象和性格;

2、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说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教法学法选择:导学结合,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交流。课堂组织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以后请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音乐成就及其影响,然后请学生对课文的彩图——贝多芬像进行肖像描写,感性理解肖像描写。

2、在整体阅读基础上,从外在感知人物形象。请学生仔细地对照听读课文,勾画出有关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用课件展示听读课文的(6----9自然段)要求学生对比一下自己所写的和课文中所描述的有何异同,说一说肖像描写要注意哪些问题。

3、在细细品读的前提下,从内在感知人物的精神,理解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4、实践环节:请学生进行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我适当点拨写法得失。)。

1、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2、学生搜集的资料详实,准备充分。

3、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够。

4、课堂上缺少激励性的语言。

5、受课件和教案影响过大,放的不够开,课堂容量较小文章来。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篇四

我说课的主题是“如何解读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说课的对象是《音乐巨人贝多芬》。下面我结合课文就这个问题,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作一具体说明。

1、教材地位。

这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全是写人的文章,但写法又各不一样,《邓稼先》重在全面介绍,是一篇完整的人物通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则重点介绍,前一篇聚焦在人物言与行的特点上,后一篇集中反映人物外在与内心的矛盾冲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则重在写人物出场。教学应该围绕四篇文章各自的特点,设计出单一而明确的目标。

2、教材解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女佣的介绍、“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三个视角,以“我”的采访为主线,刻画出了一个外表孤独、邋遢、暴躁而内心却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的音乐巨人形象。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以及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手段,为我们展示了人物矛盾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同时也无比真实的音乐巨人形象。

知识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语言文字,把握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3、克服写作的概念化,写出人物真实的个性。

情感价值观目标:品味语句,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格。

1、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把握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2、教学难点:透过人物外在的表象把握人物内在的个性特征。

教法:品读法、抓中心句、讨论与探究法。

学法:品味、分析、讨论。

(一)猜测形象,引发人物思考。

1、看《贝多芬像》,猜测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帅气、浪漫。)。

2、听《命运交响曲》,把握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不屈与抗争。)。

3、读课文,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表面孤独、邋遢、暴躁,实则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

(二)初读课文,明确文章层次。

1、你从课文中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贝多芬?(表面孤独、邋遢、暴躁,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

2、文章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这些内容的?(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女佣的介绍、“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

3、从写作的角度这三个方面有什么不同吗?(“女佣的介绍”属侧面描写,“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属正面描写。)。

4、人物性格在文章前后有什么不同?(女佣介绍和“我”眼中的贝多芬是孤独、邋遢、暴躁的,贝多芬自述的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

(三)品读探究,把握人物内核。

1、当贝多芬看到客人在纸上写下的“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观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时,他为什么眼里闪动着泪花?(他内心孤独,他渴望得到理解。)。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贝多芬的`孤独?(贝多芬的孤独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对待客人的态度、杂乱无章的环境、邋遢不整洁的衣着、悲苦的面部表情、孩子对他的模仿与嘲笑。)。

a、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一方面体现了他在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b、我——一座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作者是如何评价贝多芬这种境况的?(带来了苦难,但同时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隔绝的安静。)。

(四)读写结合,写出人物个性。

1、小结人物个性:贝多芬是一个外表朴素邋遢而内心高雅、外在冷漠而内心渴望被了解、外表厌世而内心充满着热情地人,这是一个矛盾的人,也正因如此,也是一个真实的人。

2、学生写作的概念化倾向:写老师则无限关心爱护,写父母则严爱有加,写不出个性化的老师和父母,让人觉得假,觉得不真实。写出真实的人,写出人的个性。

3、《三国演义》人物的类型化特点。

4、课后写作读后感,题目为:

一个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附、教学板书。

外表的孤独、冷漠一个矛盾的人。

内心的激情、不屈一个真实的人。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篇五

说体现的思想:

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方法上,以抓要点精读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深人人物内心世界为主;写作学习上,以人物外貌描写训练为主。

说教学设想:

这一节课要展示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审美视点——审美视点延伸——审美体验的内化”的基本环节。审美视点:营造审美氛围,从贝多芬的肖像入手,让学生对贝多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受。审美视点的延伸:“相由心生”,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的折射,激发学生对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审美体验的内化:贝多芬对待扼运的态度,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在苦难中造就的伟大品格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学主题:走进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教学设计的两大板块:写作学习上,以人物的外貌描写训练为主;内容理解上,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由对贝多芬出色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音乐人生”和“苦难历程”造就这样一位巨人,也造就了他独特的个性。说学生的课前准备: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写一篇小练笔《我所认识的贝多芬》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人物的肖像描写的技法——“形神兼备”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从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贝多芬不屈命运的安排,执著追求音乐事业的精神,逐步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说教学重点:

1、赏课文对贝多芬的外貌和语言描写,感受贝多芬的形象和性格;

2、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说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描写。

说教学策略:

教法学法选择:导学结合,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交流。课堂组织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以后请学生简要介绍贝多芬的生平、音乐成就及其影响,然后请学生对课文的彩图——贝多芬像进行肖像描写,感性理解肖像描写。

2、在整体阅读基础上,从外在感知人物形象。请学生仔细地对照听读课文,勾画出有关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用课件展示听读课文的(6----9自然段)要求学生对比一下自己所写的和课文中所描述的有何异同,说一说肖像描写要注意哪些问题。

3、在细细品读的前提下,从内在感知人物的精神,理解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4、实践环节:请学生进行三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我适当点拨写法得失。)。

说得失:

1、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

2、学生搜集的资料详实,准备充分。

3、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够。

4、课堂上缺少激励性的语言。

5、受课件和教案影响过大,放的不够开,课堂容量较小文章来。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篇六

各位领导、老师: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第三单元是名人故事单元,学习这类题材的课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探寻人物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本课叙述的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学习这篇课文,营造审美氛围,从贝多芬的肖像入手,让学生对贝多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受。“相由心生”,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的折射,激发学生对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贝多芬对待扼运的态度,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在苦难中造就的伟大品格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

根据课文内容与教学实际,我设计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的肖像描写的技法——“形神兼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1、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2、引导学生从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1、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情导入,然后介绍他的生平。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2、本单元的重点就是通过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为此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对精读品析课文做了有利的铺垫。

3、在整体阅读基础上,学生精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从看出贝多芬是一个的人。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对课文的信息进行细致的筛选,从而对人物形象也有了一个立体的感知。

4、人物形象的感知如此的立体,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精到的描绘,特别是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再读有关贝多芬的肖像描写的句子,总结描写的要点,并进行实践环节:请学生进行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我适当点拨写法得失。

5、语文在于积累,教师要实时指导学生知识的迁移,为此我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像贝多芬一样,身患疾病,不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的强者?你了解他们多少故事?勾起他们探求这些人伟大事迹的渴望,并结合教学实际,我选取了《名人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世界——无声无光无语》《我的生活——海伦凯勒自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几篇励志书籍,让学生课外阅读。

1、根据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的思想,我确定了自己阅读教学的课型——“五步推进式”教学模式,即“资料助读—整体感知—精读研讨—学练巩固—积累迁移”。这种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对阅读材料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从教读过程来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运用知识进行训练的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也都得以体现。

2、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导入,教师利用鲜活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的转移到教学的活动中,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前提保证。为此根据本课的特点,在课前播放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一是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二来也为学生探究本文做了心理准备。

3、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地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来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教师灵活地运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的内涵,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

4、重视学生能力的养成,文本就是例子,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例子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指导,本课就利用学以致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得到“渔”。另外,语文在于积累,教师应依据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知识迁移,转化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5、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创设有助于师生对话、沟通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激励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组织多种形式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赏识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的目标,为此,老师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手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点评要适宜。这样就能全员参与积极提高。事实上我的学生也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我们班级中的学差生,让他们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下,勇敢地表现了自己。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篇七

这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全是写人的文章,但写法又各不一样,《邓稼先》重在全面介绍,是一篇完整的人物通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则重点介绍,前一篇聚焦在人物言与行的特点上,后一篇集中反映人物外在与内心的矛盾冲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则重在写人物出场。教学应该围绕四篇文章各自的特点,设计出单一而明确的目标。

2、教材解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以女佣的介绍、“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三个视角,以“我”的采访为主线,刻画出了一个外表孤独、邋遢、暴躁而内心却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的音乐巨人形象。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以及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手段,为我们展示了人物矛盾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同时也无比真实的音乐巨人形象。

知识能力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语言文字,把握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3、克服写作的概念化,写出人物真实的个性。

情感价值观目标:品味语句,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格。

1、教学重点:通过语言文字,把握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2、教学难点:透过人物外在的表象把握人物内在的个性特征。

教法:品读法、抓中心句、讨论与探究法。

学法:品味、分析、讨论。

1、看《贝多芬像》,猜测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帅气、浪漫。)。

2、听《命运交响曲》,把握贝多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不屈与抗争。)。

3、读课文,你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贝多芬。(表面孤独、邋遢、暴躁,实则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

1、你从课文中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贝多芬?(表面孤独、邋遢、暴躁,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

2、文章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这些内容的?(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女佣的介绍、“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

3、从写作的角度这三个方面有什么不同吗?(“女佣的介绍”属侧面描写,“我的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属正面描写。)。

4、人物性格在文章前后有什么不同?(女佣介绍和“我”眼中的贝多芬是孤独、邋遢、暴躁的,贝多芬自述的内心充满激情、渴望理解、不屈抗争。)。

1、当贝多芬看到客人在纸上写下的“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观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时,他为什么眼里闪动着泪花?(他内心孤独,他渴望得到理解。)。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贝多芬的孤独?(贝多芬的孤独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对待客人的态度、杂乱无章的环境、邋遢不整洁的衣着、悲苦的面部表情、孩子对他的模仿与嘲笑。)。

a、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一方面体现了他在社会交往受到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b、我——一座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4、作者是如何评价贝多芬这种境况的?(带来了苦难,但同时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隔绝的安静。)。

1、小结人物个性:贝多芬是一个外表朴素邋遢而内心高雅、外在冷漠而内心渴望被了解、外表厌世而内心充满着热情地人,这是一个矛盾的人,也正因如此,也是一个真实的人。

2、学生写作的概念化倾向:写老师则无限关心爱护,写父母则严爱有加,写不出个性化的老师和父母,让人觉得假,觉得不真实。写出真实的人,写出人的个性。

3、《三国演义》人物的类型化特点。

4、课后写作读后感,题目为:

一个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外表的孤独、冷漠一个矛盾的人。

内心的激情、不屈一个真实的人。

音乐巨人贝多芬说课稿篇八

本课的教学是成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契合新课标的要求,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首先,上课伊始,翁老师没有老套的介绍写作背景,而是在播放《命运交响曲》中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以直接面对文本,避免了先入为主而影响学生独特体现的生成。这体现了新课标关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其次,本课引导学生生成体验与感悟的方法是多元的。

其一,文本性体验。“文本”是本堂课的关键词。翁老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多种方式的读(放声朗读、默读、跳读)生成体验。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本文属于人物描写的佳作,必须要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培养语感。在读的同时,教师又很有层次地要求学生:1、圈点勾画,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谈出独特的感受。这一做法就紧扣住文本语句,从一个小的切入点打开整篇文章,使得学生能够把从《命运交响曲》中的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理性思维。2、结合文本内容,感知贝多芬的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既是对初步感知的片段的有分到总的归拢,更是从文本筛选、提取、概括人物形象的高度的提升。3、画出贝多芬外貌描写的语言并分析。这一环节是本科教学的重点所在。翁老师巧妙地运用了“换词法”使得学生通过对两组外貌描写的语言的对比,形象且深刻地认识到外貌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三个板块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感知入手到写法收束,处处离不开对文本的分析,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二,参与性体验。即新课标所要求的通过设计体验性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本堂课,教师设计了“众说纷纭,评点人物”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比如佣人、来访者、贝多芬本人等等)评价人物。看似只是评价点的丰富,实际上却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学生充分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贝多芬形象的“伟大”“平凡”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其三,形象性体验。也就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在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具体途径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乐曲,把文本中抽象的文字符号和形象化、音乐化的可感艺术相结合,把学生带入并使之沉浸在体现文本内涵的具体情境中去。

最后,翁老师注意到学法的.总结。特别是在一段精彩的人物描写的教学之后,教师适时地总结出人物描写的方法。画龙点睛,在前面一系列的教学铺垫中,这一写作方法的总结也就成了“活水”,给学生的收获也不仅仅是知道了该如何来描写人物的外貌。

另外,提出二点建议,仅供参考。

其一,让体验在交流与交锋中获得提升。课中虽然有些交流,但是面不广,深度也不够,有些学生的发言始终停滞在一个层面上,没有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是说,只谈各自的感受而没有相互的交锋,学生的所得就不会大。教师如果能在学生的发言中抽出一两个有深入挖掘价值的问题作为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过程就会丰富学生的感受了。

其二,应坚持语文与文学的结合。理想的做法应该是把语文和文学看做同心圆,这也正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站在语文学家和文学家的立场上”。本课中,翁老师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很充实,但是忽略了对文学的指导。本文属于传记文学,那至少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写作特点还是可以做到的。

总之,本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例,具有很大的学习与借鉴价值。笔者见解浅陋,有不当之处还望见谅为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