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杭州旅游景点导游词(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6:06:37 页码:14
最新杭州旅游景点导游词(模板8篇)
2023-11-25 16:06:37    小编:admin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研究和记录,可以使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学会分析语文题目,能够更好地解答试题。这里收集了一些高分学生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总结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杭州旅游景点导游词篇一

各位朋友:

我们的车刚经过苍松夹道的九里松,已到灵隐风景区了。

灵隐景区背靠北高峰,占地约36.9公顷。整个景区由灵隐寺、飞来峰、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等组成,还流传着济公抢新娘,康熙皇帝错题云林寺等传说。我们先参观1993年新增添的“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游览飞来峰石窟造像时,我们还要钻一下青林洞,摸一下“济公床”,看看理公塔、龙泓洞,找一找“一线天”,然后看一看飞来蜂石窟造像中最大的一龛大肚弥勒佛。经过壑雷亭和冷泉亭后,便是隐在清泉秀峰之间的灵隐寺。灵隐寺的主体建筑分三进: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灵隐是杭州的旅游热点,游人很多,请诸位跟随我,游览后,不仅能使你感到“灵山、灵峰、灵水、灵鹫、灵隐”秀丽山水,使你欣赏到宋元石窟造像的精湛艺术,更让你为“西湖第一名胜”灵隐寺的雄冠而赞叹。

大家请看黄色粉墙的照壁上写着“咫尺西天”四个大字,这就告诉我们只要再跨上一步,便到佛国世界了。

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即公元326年,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比少林寺还早170多年(少林寺建于495年),是杭州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全国十大面,重檐翘角,上挂72个风铃,如遇风起云涌,风铃丁当作响,宛如天乐合奏。塔内供奉的药师佛可为众生消灾延寿,所以香客常年不断。据说,当年侯景突然兵变,太监也去抗击,留下柴火与米。梁武帝纵有菩萨心肠,却不知长明灯可以点火烧饭,最后终于活活饿死。鸡鸣寺旁有口胭脂井,因为南朝陈后主,他在位时间是583。589年,他因为贪恋酒色而导致国破家亡,最后携王妃投入此井,被后人称之“辱井”。鸡鸣寺和北极阁北面,是一块被称为西家大塘的水面,清末胥自修在此栽荷植菊,沿塘建园,名声大噪。后因战火,日渐荒芜。天长日久,胥西谐音,胥家大塘被西家大塘所取代。如今,这块被明末顾文庄夸赞的“水田村舍,世外桃源”的仙境已被高耸林立的楼群所代替,古貌换新姿。

现在我们依女儿墙向下俯瞰,这一片掩映在参天大树中的幢幢墨绿琉璃瓦大屋顶古建筑,是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这里曾经是六朝最大的皇家园林华林苑遗迹和供奉关羽的武庙旧址,明代这里是可以容纳九千大学士的国子监的一部分。民国时,这里是中央政府的考试院。

再向前走,我们可以登上木板搭建的观景台,让玄武湖尽收眼底。晚唐诗人韦庄在登临这段城后,曾在《台城》这首诗中写道:“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诗人在这里吟诗赏景,是不是给人一种身在图画中的感觉。大家请看:这里东界钟山,南临九华,西对清凉,环抱在群山之中的玄武湖,碧波百顷,娟秀妩媚,像一面清澈明亮的镜子,将“龙蟠虎踞”的古城映说。传说飞来峰有七十二洞,由于年代久远,大多湮没无考。而在东部和北部的几个洞壑中却布满了五代至元代的大批石刻造像。那艺术精湛的石刻造像,石缝中的奇树古藤,给山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飞来峰一带风景秀丽,可以称得上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无水不清。

1993年,飞来峰旁又增添了一处新景观,这就是“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它借飞来峰山林之势,塑造了大足石刻、安岳卧佛、龙门、麦积山、云冈石窟、乐山大佛等代表不同地方、各个年代的佛像近万尊,大大丰富了杭州灵隐景点的文化内涵。

现在我们去看看飞来峰东南侧最大的一个洞??青林洞。它因洞口形似虎嘴,又称“老虎洞”或“金光洞”。大家请看,在洞口上方有三尊小佛,称为“西方三圣”,是飞来峰现存有题记造像中年代最早的一龛,它雕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即公元951年,中间那尊叫阿弥陀佛,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称无量寿佛、接引佛。两侧分别是他的左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再看洞口崖壁上有一龛北宋乾兴元年,即公元1022年雕刻的“卢舍那佛会”浮雕,是飞来峰中雕刻最精致的佛像。中间的卢舍那佛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能以光明普照众生,故名大日如来即佛光普照的意思。卢舍那佛头戴宝冠,身着袈裟,坐在正中的莲花座上,上举双臂做说法状。左面骑狮子的是文殊菩萨,牵狮的是拂森;右侧骑象的是普贤菩萨,牵象的是獠蛮;旁边还有四天王和四菩萨像及随身供养一共15尊像。这组浮雕,结构完整,主次分明,造型生动,场面热烈,颇有装饰味。洞内除了古代石刻,还有不少济公传说中的遗迹呢。我们前方这块酷似床样的岩石就是“济公床”。传说济公常隐在洞内喝酒吃狗肉,吃饱喝足了便在石床上呼呼而睡。再请人洞看看,这就是济公为救被飞来峰压住的小孩,用力顶开倒坍的石块而留下的“手印”,下方还有一顶济公戴的船形“帽子”。身后黑黝黝的小洞里,还有一张石桌,传说是济公吃狗肉的地方。

看完青林洞,我们再去看看玉洞。此洞因洞顶岩上滴下的含有石灰岩溶液,呈乳白色而名,又因蝙蝠出没栖息,顶部呈蝙蝠状,又称“蝙蝠洞”。洞内曲折通明,有点像桂林伏波山下的伏波洞。伏波洞有宋代造像,玉洞四壁所刻20多尊真人大小的罗汉也都是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即公元10的作品。洞前这块岩石平台,称“翻经台”,相传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曾在这里翻阅过经书。此洞还有个名字叫“岩石室”,传说晋代道人葛洪的祖父葛孝先是在此洞修炼而得道成仙的。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理公塔。灵隐寺开山祖师慧理和尚的遗骨就埋在塔下,现塔为明万历十八年重建。塔旁有两尊石刻,一为佛母像,一为金刚手像。这是元荣禄大夫宣政院使脱脱夫人至元二十九年,即公元1292年出钱镌刻的。按密宗的传说,金刚手就是夜叉神,应是凶、怒、丑、恶之相,可这里看到的金刚手却头戴金冠,手持金刚杵,身围飞舞飘带,洋溢着天真的稚气,是唐宋传统风格同藏、蒙民族艺术相结合的特有风格。

据专家考证,自北魏到唐代的佛雕艺术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和中原地区,自晚唐以后趋向衰落,而飞来峰的五代、宋、元造像,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白,起到衔接前后的作用。飞来峰造像起自青林洞,缘溪上行,经过灵隐寺,延伸到法云弄,在长约600米,宽约200米的区域内,共有153龛470余尊造像。现保存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有335尊,而元代造像近100尊。飞来峰石窟是南方石窟的代表,与北方石窟比较有三方面的区别:其一,北方石窟的地质形成大都为花岗岩,南方石窟的地质形成大都为石灰岩;其二,北方石窟大都为唐代以前的石窟艺术,如敦煌莫高窟等,南方石窟大都为五代宋元的作品;其三,北方石窟大都是石窟造像,而南方石窟大都为摩崖石刻。飞来峰造像有三个全国之最:一是全国元代造像最多最集中的一处;二是雕造的对象从以佛为主体过渡到以罗汉为主体,成为全国石窟中雕造罗汉最多的地方;三是汉族地区供奉与西藏喇嘛教有关的佛像最多的地方。因此在中国石窟雕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196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面就是龙泓洞。你看洞口上方的如来、观音像,仪态庄重,面容慈祥,衣褶飘动自然。此洞因端坐一尊观世音像,又叫“观音洞”,大家抬头又能看到洞顶开一小口,可以直接看到天,俗称“通天洞”。看!洞顶那一大一小的自然石块的背影像不像送子观音?旁边是射旭洞。请大家抬头仰望黑咕隆咚的洞顶石缝间微露一线天光,这就是著名的“一线天”胜迹。

杭州旅游景点导游词篇二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沈xx,是你们这次旅行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沈导,在这里首先祝你们旅游开心!下车时,请大家当心阶梯。

下面我给你们介绍介绍故宫吧!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日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朝皇帝朱棣征调很多能工巧匠,用了14年时间建成的.雄伟建筑。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房屋9000多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宫殿沿着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布局严整。故宫外沿还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外朝最引人留意的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我也不细细介绍了,过一会儿你们可以自由游赏。

绕过三大殿,我们到了故宫的后半部分,以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侧有东六宫和西六宫,主要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与外朝建筑的宏伟壮美不同,内廷特别富有生活气息。其中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坤宁宫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走完了坤宁宫,我们到了后面的御花园,这里是专供皇帝和后妃休息、游玩的场所,园内有高耸的松柏、宝贵的花木和玲珑别致山石。

好了,我的介绍到这儿结束了,你们可以随便游赏,17:30分后从东门的东华门出来集合。请留意不要在园内乱扔垃圾、随便刻写,祝你们旅途开心!

杭州旅游景点导游词篇三

柯岩风景区,位于绍兴城西12公里处,总面积为6.87平方公里,是鉴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她北依“日出万丈绸”的中国轻纺城,南濒“如在镜中游”的盈盈鉴湖,是一个以石文化为主要景观特色,融自然、园林、宗教及娱乐休闲项目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柯岩风景区是绍兴久负盛名的传统旅游胜地,被历代誉为绝胜之地。三国时期,这里曾是一处采石场,历代匠人不断采石,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姿态各异的石宕、石洞、石潭、石壁等石景,宋代已成览胜之地,陆游曾留有《柯山道上》诗作。明代祁彪佳、潘守城等文人雅士在这里建有别业亭园,其中寓园曾为中国造园史上的经典之作。

到了清代,又形成东山春望、炉柱晴烟、七岩观鱼、清潭看竹、石室烹泉、南洋秋泛、五桥步月、棋坪残雪等八景。千百年来,随着自然的雕琢与宗教的介入,加上文人名流的点染,特别是现代别具匠心的开发,柯岩景观更引人入胜。目前已形成柯岩、鉴湖、鲁镇等三大景区,是近年来绍兴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风景旅游区。其建设成就被省内外专家称为“柯岩现象”,并被省主管部门授予“浙江省风景名胜区优秀建设景点”和“浙江省游客喜爱的美景乐园”。1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先后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成为我省首家具备iso质量环境管理双认证的单位。

步入具有唐代风格的景区正门,迎面一座古朴石亭,亭中石碑上“柯岩绝胜”四字为王羲之手迹。此时,探幽揽胜之趣由然而生,无限遐想纷至沓来。右首照壁前,有一净池,池水清澈如镜,历来为善男信女拜佛前净手所用,意为洗净尘世所染污垢。照壁上“一炷烛天”与对面云骨相映成趣。

沿石板路继续往前走,低头可见石板上刻有形状各异的莲花,莲花在佛教中比喻法性纯洁无瑕,三步一莲花,也含有“脚踏莲花步步高”之意。甬道尽头,是一朵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石莲花,半径9.9米,由99块巨石拼接而成,象征“九九归一”。

每逢天朗气清,在10时10分,人立莲心,人影与佛影就会在一条直线上,称为“人佛合一”,此时默默祷告最具灵验。石莲花右侧是回音壁,为国内最大的砖雕回音经壁,上刻佛教大经《金刚经》,经在佛教中是智慧的意思,金刚经就是无坚不克的智慧。此经共五千七百余字,诵读金刚经,会使你开智益慧。立于莲心,面壁低语,即有朗朗回声,象征“佛在心中语”,故称“莲花听音”。当人在莲心两侧,左右相对,能互通音讯,犹如鸳鸯传声。

再向前走,便是柯岩大佛,大佛为弥勒佛即是释迦牟尼的转世佛。大佛为盘坐造像,佛高20.8米,佛相宽颊广额,顶有螺形发髻;法相敦厚慈祥,仪态文静端庄。大佛左手抚膝,右手屈举作阐经说法状。此大佛,为浙江四大石佛之一。大佛开凿于隋开皇间,距今已有16的历史,据记载:“有石工发愿为此,未成而逝,以禅之子,子复禅孙,三世讫成”。从佛面的丰满圆润与佛身的庞大雄浑来看,为典型的隋唐风格。此佛雕琢,别具一格,其大佛造像与石龛、华盖、香炉、大佛莲台及佛殿石阶均由同一巨石雕成(香炉、莲台、石阶已毁于战火);大佛的背部与佛龛不相缀连,俗称“圆雕”,而国内石佛多为半圆雕或浮雕,更为奇特的是大佛两耳相通,可容一人自如往来,为世所罕见。佛前原有普照寺,大佛全身贴金,普照寺已毁于战火,贴金也于战乱时被人所窃。

佛前拜台,气势恢宏,长30米,宽20米,由44块大青石板围成,每块石上刻有一尊佛象,分别为十八罗汉、十二伽蓝,十四仳卢。台上有两只石香炉,每只重达万斤,以龙头作炉脚,精琢细刻。拜台中心,刻有佛教“卍”字符和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菩萨祝福语,意即“菩萨好”),为天工大佛平添了一种庄严气氛。据民间传说,第一次在大佛前祷告三分钟,应验率极高。石佛四周水池,雅称大佛池,为古石宕遗址,大小宕穴数十处,如舟,如履,如葫芦,如奇禽。这些石宕被泥土湮没数百年,1995年夏开掘水池,使这一独特石宕景观重现于世。

杭州旅游景点导游词篇四

游客们:

欢迎大家来到甘肃省敦煌市,我是你们的导语小米,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鸣沙山和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鸣沙山和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

它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莫高窟,还有"大漠孤烟、边墙障,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其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就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姣姣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它和鸣沙山东的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鸣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沙随足落,经宿复初,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风。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骋怀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地政府地对风景区采取了各种建设和保护措施,使其面貌大为改观,同时还开展了沙疗、涌滑沙、滑翔跳伞,骑驼遨游等沙漠娱乐项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络绎不绝。

杭州旅游景点导游词篇五

亲爱的各位游客,大家上午好!

千像寺位於天津市蓟县盘山风景名胜区的盘山园陵东,属乾隆行宫“静寄山庄”。为行宫外八景之一,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唐刻千佛像、千像寺遗址、辽代《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等。

千像寺又名叫“佑唐寺”,始建於唐开元年间,唐末毁於兵火。辽初重修,建有佛殿、僧堂、库厨。佛殿分三层,前殿供弥勒佛;中殿供南海圣佛;後殿为清代所建藏经阁,供玄奘法师像,像两旁有六个红木巨箱,内装经卷。藏经阁两边有配殿,西供药王,东供真武。乾隆十年奉敕重修,正殿悬乾隆书额“雨花福地”。

寺周围的巨石岩壁上,有线刻佛像三百馀尊,大小不一,高1.5-2米,宽0.4-0.49米,佛座高1.3米,莲座宽1米。佛像分立式、趺座两大类,有的三四尊一组,有的一尊独占一石。佛像面颊丰腴,仪态端庄,头戴宝冠,褒衣博带,背托佛光,脚踩仰俯莲花,浅条流畅,颇具唐代艺术风格。

千像寺院中的《盘山千像佑唐寺创建讲堂碑》,系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五年(987年)所立。高三米,宽一米。碑额四角雕饰蟠螭,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碑正面铭文一千六百馀字,系蓟州军事判官李仲宣撰,燕台愍忠寺僧德麟书。书法刚劲俊秀,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被誉为“京东第一碑”。

碑文中记述了辽代蓟州和盘山的开发情兄,及该寺的创建经过。碑中称蓟门“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红稻青粳,实渔盐之沃壤,襟河控狱,当旆戟之奥区。”为研究盘山地区的历史、地理、物产等,提供了史料。又记载了千像寺得名的来由:“自昔相传有尊者挈杖远至,求植足之所。僧室东北隅,岩下有澄泉,恍惚之间见千僧洗钵,瞬间而泯,因此构精舍宴坐矣。厥後,於溪谷涧石之面,刻千佛之像,而以显其殊胜也。”碑的`侧面为辽重熙十五年(1046年)补刻的一段文字,是千像、妙香两寺因土地问题发生争讼後,共同立下的疆界记录。

此碑西面,有《盘山古刹佑唐寺重铭碑》与之并立,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孟夏,松溟德庵撰书。在藏经殿前,尚存倾圮的《重修千像寺藏经殿碑》。

杭州旅游景点导游词篇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小章,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中国第一爱情名园林-----沈园。

沈园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因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他的结发妻子唐婉之间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而名闻天下。沈园之所以叫沈园,是因为园的主人姓沈,当然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他名什么了,只知道他是当时绍兴的一位富商。买下了这个在战地面积达70多亩、景致怡人的园林,所以人们将这个园林称为“沈氏园”也就是沈园。

沈园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沈园历经800年而不衰呢?下面请各位游客带着这个问题,跟我一起参观这个仿宋园林,整个景区由三大部分组成:沈园古迹区、东苑、南苑。

下面首先请大家随我参观古迹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个园子,叫“诗境园”,是为了纪念诗人陆游所建,其中在这个园子里有一块形状奇怪的石头,取名为“诗境石”。上面的“诗境”两字便取自陆游的手迹。

现在我们所站的是一个仿宋建筑,形状古朴,取名“问梅槛”,这三个字是由绍兴书法协会会长沈定庵老先生所写的。“问”是询问探求的意思;“梅”是指陆游生平最喜爱的梅花,而我们沈园内种植最多的植物也是梅花,冬天的沈园梅香满园,尤其是到了下雪天更是沈园最美丽的时候。据说,陆游是中国历史上留下诗文最多的作家之一,至今保存下来的只有9300多首。其中描写梅花的就有200多首,可见陆游对梅花的情有独钟了。“槛”是像这种建筑在水上的一种建筑名称。所以“问梅槛”三个字便由此而来。下面我们往这边走。

我们绍兴有“石乡”的美称,那么我们现在所走的这痤古朴的小石桥叫做“伤心桥”。为什么取这名字呢?因为陆游曾在老年重游沈园时,触景生情,在沈园《二绝》中有这样一句话“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走过伤心桥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孤鹤轩。沈园的建筑布局是以“孤鹤轩”为中心,这三个字是由著名画家谢稚柳和金右学家康殷所分别题写的。那么为什么取名为孤鹤轩呢?大家都知道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在82岁时写有《城南》诗一首,在诗中,诗人以”孤鹤“自喻,所以,我们就把这处建筑取名为”孤鹤轩“,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轩中还有一幅对联”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栏几多倚思频抛细雨送黄昏“。由萧挺撰文,钱君匋手书。其中的宫墙柳和细送黄昏分别取自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的一句词。

忆起往事,感慨成千,即兴在沈园的园壁上题写了《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绵书难托,莫、莫、莫。”当时,陆游已经另娶了四川王氏为妻,而唐婉也改嫁了绍兴名士赵士程。所以,当年的山盟海誓好像还在耳边回响,但两人之间已经不能够再通书信了,此时的陆游不管有多少悔恨多少遗憾,却只能无奈地说一声“莫、莫、莫”了。相传,唐婉看了这首词之后十分伤感,回到家里也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追问,咽泪妆欢,瞒、瞒、瞒。”从沈园回家后,唐婉一夜没睡,独自倚阑垂泪。但是,这种刻古铭心的思念却是无法向人诉说的。所以,她只能“咽泪妆欢”,这种过分压抑使她不久便而死,大约是30岁左右。这是封建礼教所造成的爱情悲剧,唐婉的死给陆游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他终身难以释怀。他晚年每当重游沈园时,都会作诗来表达他对前妻唐婉的思念。正因为如此,800多年来,人们总是将沈园与陆游联系在一起,使它成为人们追思这份至死不渝的真挚爱情的千古名园。可是经过了那么多年,宋代的地表建筑已经都不存在了,陆游当年题写《钗头凤》的墙也已经无法找到。现在这块《钗头凤》碑是我们用陆游的手迹,重新组合而成的。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一口古井,它是宋朝留下来的遗物,所以取名为“宋井亭”,那么这块匾额中的井字中间为何多一横呢?跟我走进来,大家就可以迎纫而解了。大家可以看到,这口井的形状看上去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又称为“双眼井”,从而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眼睛代表陆游,另一个眼睛就代表唐婉,当中一横就代表陆游的母亲将他们给分开了,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井中的水是相连的,可见陆游与唐婉的心始终连在一起。那么这口井的形状呢原来不是这样的,当中原来是有一堵墙,是两户人家合用的一口井,沈园重建时把这堵墙给拆除后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形状。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口池原名为“荷花池”,由于它的形状好像葫芦,民间把它称为“葫芦池”。我们在1985年考古发掘时,在这里发现了一条葫芦池的排水沟,这是沈园唯一的原物。

下面我们要参观的是沈园古迹区的最后一占“双桂堂”,双桂堂原是沈家的堂屋,因为旧时在堂前种了两株桂花树,左边为银桂,右边为金桂,故称“双桂堂”,屋内的建筑是从民间征集过来的,所以看上去比较新。

好了,沈园古迹区就参观到此,那边还有东苑和南苑,东苑是爱情园,南苑是陆游纪念馆,都是2000年新扩建的景点,大家可以自行参观。

文档为doc格式。

杭州旅游景点导游词篇七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来到榆林绥德.

绥德地处黄河中游的陕北中部,无定河与大理河在此交汇。县城四周群山环抱,二水绕城,历史上为北方重镇,边塞要地。

这里曾是古代戍边要塞,战争的烽烟经久不息。秦时,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30万之众在此戍边,战功卓绝,名垂青史,并修筑长城、直道。汉武帝时飞将军李广在此勇克匈奴,共经历大小战役70多次,威震塞上。西魏时骠骑将军宇文测在此东杀西战,战功卓越。宋时抗辽、战金、与西夏交战更是频频发生,主要战役有无定河大战等。唐·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是当时发生在这里的战争的真实写照。这里是信天游的故乡,那首唱红了大江南北的《三十里铺》: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爱上那个三哥哥,他是奴家的知心人……这首悠扬动听的《三十里铺》,定会把大家重新带回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绥德三十里铺村,当时有一对年轻人,他们就是三哥哥郝增喜和四妹子王凤英。他们俩青梅竹马、私订终身,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硬把一对鸳鸳拆散。今天,三哥哥己离开人世,70多岁的四妹子仍健在,2004年她还去了北京,上了电视。

这里是民族英雄韩世忠的故乡,这里是秦太子扶苏屈死的地方,这里是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陕北汉画像石出土和保存最多的地方,这里是养育剽悍、粗旷、颇有北方阳刚之气的“绥德汉”的地方。这里是被誉为具有“民族之魂”、“众艺之深”的石狮之乡。这里浓厚的陕北文化、黄土文化定会给您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今天去参观的是绥德最知名的几处景点:天下名州、扶苏墓、蒙恬墓、绥德汉画像石馆、一步崖——蕲王庙。现在我们站在绥德县城大理河石桥上,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下名州”这四个碾盘大的隶字,题字石长20米、高6米,每字3米*3米。它从1848年起就立在横崖断壁上,已经立了约一个半世纪,虽然几经劫磨,至今仍工整如新。

绥德究竟为什么称为“名州”?就是本地人也不太明白。原因之一,绥德这个地方古代设置州、县建制的历史较长,素来有些名气,被称为“天下名州”,是以它的历史悠久、古迹颇多,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的缘故。原因之二,从古至今绥德也出了一些名声不大不小的人物,如韩世忠、李定国等,历史上一些名家、大家曾在此留有足迹和墨迹,范仲淹、沈括、司马光等都曾亲临这里,并留下不少诗词文章。这里众多古朴的民歌、舞蹈……民间艺术都是名州的州宝。

扶苏墓坐落在绥德城内最高处的疏属山巅。墓葬呈不规则形,长约30米,宽6米,高约8米,原清代所留“秦太子扶苏墓”墓碑在“文革”中被破坏。现在墓前所立碑石“秦扶苏墓”,是1978年文物部门新立。当我们站在扶苏墓前,思绪早已飞得遥远遥远。

公元前212年,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余万驻守上郡,北逐匈奴,收复河套。同时,秦始皇又采纳丞相李斯“焚书坑儒”的建议,坑杀儒生460多人。这件事引起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忧虑,扶苏在始皇20多个儿子中,是最贤良明达的一个,颇负重望。扶苏及时直言相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秦始皇听后大怒,贬扶苏到上郡做蒙恬的监军。

扶苏来到上郡后和蒙恬将军精诚团结,爱民如子,既保得边关安宁,又使得上郡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可是过了两年,也就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因病重无治,死于原赵国沙丘宫,临死前曾遗诏扶苏,让他回咸阳。但随行的中车府令赵高,趁机勾结左水相李斯及始皇幼子胡亥,秘不发丧,假造诏书,废掉太子扶苏,立胡亥为太子,并把始皇临终前命太子扶苏“与丧会咸阳”的遗嘱进行篡改“肤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就这样,以一纸伪诏就逼死了太子扶苏。

“举国贤良尽垂泪,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唐代诗人胡曾的这首《杀子谷诗》,真实地描述了这个悲壮的历史故事。

绥德有许多关于扶苏的传说,传说扶苏接到诏书后深信不疑,为父皇的绝情而悲痛,他强忍悲痛打马出城,两眼紧闭。伏在马背上,任其自由驰骋。一个时辰后,扶苏来到县城东南一座大山石前,睁眼一看,一座巨大的石壁立于面前,眼前已无路可走了。扶苏失声痛哭于大石壁前,三日三夜不止,泪干而泣血,声竭而呜咽,然后拔剑自刎。突然,石崖缝里竟流出一股泉水来,汩汩作响,呜呜咽咽,仿佛也为他的不幸而哀鸣,村民就把这股泉水叫呜咽泉,把附近的卢家湾村更名呜咽泉村。把此地叫做“杀子谷”,并把他的尸骨埋在对面的疏属山上,让这位不幸的灵魂永留边关。扶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仅有的一位被派往边地做监军、冤枉屈死的皇长子。城北二里处有一个晋溪洞,相传曾是扶苏当年在绥德监军时闲暇时赏月的故地。后人在这里曾建过一座“月宫寺”,以示怀念。现仅留存石崖穴洞一孔,有清、民国年间所留诗词石刻十余块,多为兴咏、悲秋、思乡、怀古之作。此外,绥德城内还曾有过扶苏庙一座,是明代建筑,现在也早已无存了。

扶苏墓墓区占地1600平方米,依山就势迤逦而上,进入墓区大门,一座巨大的五龙石壁立于眼前,其实,五龙壁原为县城文庙壁,建于1908年,因原址环境所致,1998年县政府批准,五龙壁迁址于扶苏墓区。在五龙壁后一平台上,有一座复原汉墓,这座汉墓是20世纪70年代在绥德县苏家岩乡苏家圪崂村发现的一座汉画像石墓,为了方便人们参观、直观地了解汉画像石墓的墓葬形制,有关部门把此墓迁至扶苏墓区。

在扶苏墓区的山顶,有一个砖木八角小亭,当地人称它为“赏月亭”,在八角亭的东南下方,还建有扶苏祠。根据碑记记载,扶苏词始建于1544年,清康熙年间补修过,1995年重新修缮。

蕲王庙,位于绥德县城南5公里的一步崖。1767年,绥德知州在此修建韩世忠祠。1822年、1838年先后重修。当我们来到蕲王庙,会觉得它与其他名刹古寺相比,实在是太普通了,正殿为拱券式窑洞,和陕北的民居窑洞几乎一样,窑内正中塑有韩世忠坐像,四周香火缭绕,冥冥之中我们似乎看到这位剽悍的绥德汉子在抗金的战场上,英勇无敌,精忠报国。

正殿对面是乐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乐楼是1938年抗日战争胜利一周年时,绥德人民捐资修建的,意义深远。

乐楼西侧有石牌楼,建于1844年,上有横额,分上下两段,上段刻“宋韩蕲王故里”,下段刻“中兴佐命”。牌楼正面石柱刻着一副楹联:“恢复中原志同诸葛,再扶宋室功迈汾阳。”牌楼背面有一副对联,把韩世忠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和唐代的汾阳王郭子仪。这座牌楼上面的字是当时绥德知州凌树崇所书。殿前这些碑石记载了韩世忠抗金卫国的.生平事迹。

此外,在绥德城内,千狮桥头矗立着民族英雄韩世忠像,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雕像题词“民族英雄韩世忠”,这座雕像及主座高9.4米。

韩世忠,南宋名将,绥德人,蕲王是他死后追封的谥号。韩世忠生于1083年,当时,东北方的契丹、女真族,西北方的党项、羌族分别建立了辽、金、西夏政权,与宋王朝分庭抗争,兵戈相见。陕北这一带,尤其处于宋与金、西夏交战的中心地带,战祸不已,百姓民不聊生。18岁的韩世忠应募乡州,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1105年,在与西夏的交战中,他勇冠三军,斩关杀将,掷敌军人头于城门,夏军大败,随后他又跃马斩了西夏监军驸马,遂被提为统制官。1121年,他以非凡的军事才能率领仅50名精锐骑兵,在河北一带袭击金兵3000人;在真定战役中,又率统300精兵,一举打乱金军大营,从此,他威名远扬,受到宋王朝的重用,成为独当一面的抗金将领。1130年,金兀术又统兵十万大军大举南犯,这时,有人劝宋高宗放弃临安迁都长沙,面对投降派的屈辱行为,韩世忠义正严词地说:“国家已失河北、山东,若又弃江淮,更有何地?”于是高宗任命,他为浙江制置使,守卫南宋三朝的重要门户——镇江。当时正值元宵佳节,韩世忠屯兵焦山寺,阻击金兵,他的夫人梁红玉与丈夫并肩作战,她在金山亲自擂鼓,打退金兵一次又一次进攻,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历史故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却触犯了南宋小朝廷求和媚外的投降政策,为投降派所不容。岳飞蒙冤,举朝文武多不敢言,而他敢于当面质问秦桧。当秦桧以“莫须有”三个字回答时,他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来,他终于被解除兵权。解职后居家十余年,1151年这位一代名将忧郁而死,终年68岁。

韩世忠去世的消息传到故乡绥德后,家乡父老遥望南天,泣不成声,便集资建世忠祠。1767年,绥德知州舒世禄在一步崖修建了蕲王庙,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每适农历七月八日韩世忠诞辰日,都要在这里唱戏,或吹琐呐过会,以独特的方式缅怀这位名州人民的英雄。

如果你是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谒见蕲王庙,会看到个个陕北农民担着水桶,扛着铁锨,在蕲王庙周围种树。和他们攀谈,他们会告诉你。这已是老一辈留下多年的习俗了。

蒙恬墓位于绥德县城西,大理河西岸,与扶苏墓隔河遥遥相望。原墓为馒头形,黄土夯筑,据《绥德州志》记载,原墓高度为50多米,现在我们看到的因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呈不规则形,原有清代石碑两块,“文革”中己毁。传说蒙恬墓是部下将士用战袍掬土堆成的。

蒙氏三代为将,蒙恬祖父蒙骜为秦将,在秦统一全国的大业中战功卓著,蒙恬父亲蒙武为秦裨将军,攻占楚国并虏楚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公元前221年,蒙恬为上将,统兵破齐迁升为内史。秦统一后,将兵30万北逐戎狄,修筑长城,守卫边疆,在上郡长达十多年,威震匈奴。但是,就是这位大将军、大英雄也只能服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命。扶苏死后,赵高等又伪赐蒙恬死,蒙恬部劝其举义旗,蒙恬至死不从,服毒死于阳州(今子长县)。

在绥德有关蒙恬将军的传说很多,最有趣的是蒙恬造笔的传说。

传说一日闲暇,蒙恬与侍卫出外围猎,见一只狐狸和一只黄鼠狼从一座古庙中逃出,便招呼侍卫四周围住,自己张弓搭箭欲射杀。狐狸和黄鼠狼见四周刀枪剑戟,无处逃生,又见将军张弓欲射,便不再逃窜,伏地求饶,泪如雨下。蒙恬见状,顿生恻隐之心,便收回弓箭,并示意侍卫放生。

几天后,蒙恬也接到始皇遗诏,赐死,蒙恬知是朝中小人弄权,欲置他与扶苏于死地。他为自己的遭诬陷而悲愤,更为秦室江山不稳而悲痛。沉思中,迷迷糊糊进入梦乡,见两位少女跪在面前,说道:“我俩就是将军围猎时放生的狐狸和黄鼠狼。我们知道将军即将遇难,更知道将军忠厚仁慈,必欲以死报国,我们受将军活命之恩,却不能救将军于危难之中,愿以一死相报!”说完这番话便一起撞壁而死,死后现出原形,果然是蒙将军曾放生的狐与狼。蒙恬救之不及,猛地惊醒,见一狐一狼躺在地上,已是死去。

蒙恬得此显化,又得公子扶苏己死的消息,便决定以死报君。他想在尽忠之前再上书一封,谏胡亥应珍惜始皇统一大业,纳良避奸。想到此便起草奏章,但身边无一侍卫,更没有刀笔,只有已死的狐和狼。他叹息一声,不由用手抚摸狐,狼,竟觉得狐尾狼毫坚而韧,心里一动,分别揪下一撮狐尾狼毫,捆束在木杆上,蘸唾液在地上一画,竟显出字迹。于是他撕下袍袖,咬破手指,饱蘸热血,痛心疾首地草写了一篇奏章,而后自刎身亡!

蒙恬造笔仅仅是一种传说而已,根据考古发现,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15号战国楚墓中,出土了完整的毛笔一支,距传说中的蒙恬造笔早数百年,或许蒙恬对毛笔只是做了一点改进吧。

绥德汉画像石馆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之颠,展览馆建筑面积289平方米,为仿汉代建筑,启功先生题写馆名,“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并撰对联一副。绥德汉画像石馆是陕西省唯一的一所汉画像石专题展览馆。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

绥德是陕北出土汉代画像石最多的地区,绥德汉画像石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发现,到目前为止,全县境内出土汉画,像石500余件,多数收藏保管于绥德博物馆内,中国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也有部分收藏。展室内共展出110件画像石。

绥德汉画像石是以本地盛产细沙岩板石,稍加打制磨光,以石为地、以刀代笔,墨线勾样浅刻浮剔,最后敷色彩绘而形成一种综合艺术作品,一般装置在墓门,镶嵌在墓室四壁,它既是墓室的建筑构件,又有加固和装饰作用,也有显威赫;尽孝佛、镇宅室、留志铭、祈吉祥等含意。全面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这里展出的这些画像石,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具体有:车马出行、迎宾拜谒、战争厮杀、狞猎农牧、庖厨宴饮、乐舞百戏、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珍禽瑞兽等题材。其中历史故事数量较少,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生活习俗的题材较多,特别是表现当地农耕、农牧等景象及充满田园情趣的画面大量出现,这在全国各地的汉画像石中可谓独树一帜。

大家看到这组绥德四十铺出土的一组墓门画像中,横额石右端刻出仙境景象:西王母头戴华胜(同花胜,古代妇人的首饰),两手合掌拥袖跽坐,侧有二侍者执羽扇恭候,捣药玉兔、三足鸟、九尾灵狐等围绕近旁。左端为人间景象:一戴冠着袍的主人席地而坐,身体前倾,微微俯首,右手抬于胸前作迎宾状,二侍者守候于身侧。主人面前为进谒宾客,一人执笏作跪拜状,三人躬身执笏谒见,墙上挂有环首刀和弩机,以显示主人的尊贵身份。中部为仙草和饰有铺首衔环的门扉把人与神分开。右竖石为宾主拜会场面,左竖石为宴饮场面,或投壶罚酒,或促膝欢语,或挥臂扬袖,刻画出宾主亲密相聚、玩兴正浓的活动场面和他们的豪放性格。

这块绥德刘家湾出土的画像石,正中刻有体态健壮的羝羊,两边是相对称的羽人驭鹿、行空天马,最边是鹳衔鱼、祥云瑞气、日月飞仙,以表达人们对生命长久、吉祥有余的美好祝愿。

这块画像石是一幅集狩猎、战争、放牧于一石的壮丽画卷。左为狩猎图:有骑马射猎者,有徒步于山坡射猎者,有从半空中箭跌下的山鸡,有负箭倒地的小鹿,更多的是惊慌逃命的禽兽。中间为战争图:或中箭者优于马背逃命,或尸首分家抛于荒原,或引弓射敌,或手举敌首欢呼,生动地勾画出一幅血淋淋的战争场面。右边是放牧图:群羊在草地上追逐嬉戏,一只玩累了的羔羊卧在草地上小憩,一对恩爱夫妻相拥骑一峰骆驼,另有抛球玩耍的、举械打斗的和偷闲交欢的,贴切地表现出浪漫、豪放、欢快的草原生活景象。

绥德有众多古朴热烈的民间舞蹈,如果你能在正月十五元宵佳节赶到绥德,那么,你就可以大饱眼福了。这一天,是名州城乡最为热闹非凡的日子,也是一年一度名州文化的大展览、大检阅。你遨游的将是一片歌的海洋,舞的海洋,花的海洋。

杭州旅游景点导游词篇八

水汩汩作响,无限的协调与悠扬,让人忍不住去幻想,搬一张摇椅,半躺或半卧其间,身旁一壶清茶,茶香浸润到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环绕于心间。这悠然的情趣陪上这脱俗的雅境,真乃人生一大乐事。

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该桥全长92米,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拱墅区的标志性建筑物。该桥于2009年09月26日成为国家发行的`《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其中一枚的主题。桥东西两岸分别建有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广济桥:广济桥是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内。广济桥又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系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由鄞人陈守清募建。附近为水北明清街、乾隆御碑、浙江水利通判厅、郭璞井、水南庙。富义仓是杭州现存唯一的运河航运仓储建筑,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建于光绪六(1880年),取名“以仁致富、和则义达”之意。当年杭州所用的米粮皆从运河漕运而来,储于富义仓,与北京的南新仓并称为“天下粮仓”。杭州水上巴士杭州市内的水上公交系统按站(码头)停靠,用于缓解陆上交通压力和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目前有三条公交线路,连接大运河、西溪、钱塘江等水系。

这里没有人工而成的美,蜿蜒悠长的山涧小路,清新的空气,两侧群山,茶林把你包围在其中!

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杭州西郊。有东西天目之分,一般指西天目,中国特有的野生银杏树最早发现于此。此外,有黄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铁木等41种稀有名贵树种。上山从狮子岩向东北,七星塔旁即为大树王,其树龄估计在1500年以上,宋代即称为"千秋树"。传说清乾隆帝游此,曾用腰带围过,封为"大树王"。

瑶琳仙境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距杭州80公里,是华东沿海中部亚热带湿润区喀斯特洞穴的典型代表,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瑶琳仙境,又名瑶琳洞,纵深1公里,总面积达28000平方米,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2002年跻入国家aaaa极风景旅游景区行列。它以曲折有致的洞势地貌,瑰丽多姿的群石景观,被誉为“全国诸洞之冠”。画家叶浅予夸它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

肃穆,英雄之气充填楼宇,彩色绘画让人看到英雄一生的数个片段,伫立墓前,想到英雄,肃然起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