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再别康桥》教案设计(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2:57:37 页码:12
2023年《再别康桥》教案设计(通用9篇)
2023-11-13 02:57:37    小编:admin

教案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手段。在教案中,我们应该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寻找适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篇一

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

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理解诗歌从意象入手,理解诗歌。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

2、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诗歌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学生发言,相互补充。可以采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等形式。对意象的把握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性,掌握诗歌的内容。

出示《康桥再会吧》、《沙扬娜拉》。

2、分析《再别康桥》的创作缘由。1、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从两首诗中找到关键的词语比较诗歌不同的感情基调。

2、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家理想的失落有关。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阅读交流中国文学史上因为作家的理想不能实现,却造就了优秀作品的例子有哪些?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谈谈自己所熟悉的例子。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再读诗歌播放示范朗读的录音,或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在朗读和倾听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

1、读读徐志摩。(包括他的生平和作品)写作读书笔记。全面研究作家、作品。

思路点拨。

本课教学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教学重点。如从诗歌的“三美”艺术特征入手,分析诗歌中美的具体体现;还可以从诗歌朗读的角度安排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蕴;或与中国古代的离别诗进行比较教学,找到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来发现这首诗歌的独特性与无穷魅力。总之,采用什么角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最大的收获。

练习举隅。

1、这首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2、假设你要写一首表现离别的诗歌,你会选择哪些意象?

3、这首诗歌的“三美”特征具体体现在何处?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篇二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轻轻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教师朗读课文,并请学生谈谈初步印象。

1、(1)语速:舒缓(2)语气:低沉(3)情感:不舍。

2、知人论世。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伦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可以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躺在草坪上,或看书,或赏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其间他还邂逅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这里也形成了他的人生观。“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诗人1928年秋重回英国,康桥的一切,早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由于他当时要赶着去见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归国途中才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四、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

1920年赴英国伦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进入剑桥大学,可以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躺在草坪上,或看书,或赏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其间他还邂逅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两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哦,原来徐志摩是爱上了康桥。“金柳”是代指康桥的。由“金柳”联想到“新娘”就可以理解了。不仅本诗如此,其他很多作品,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就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的难舍难分之情。“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情感的形象,叫做意象。

艳影——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同学们有过“荡漾”的体验吗?(手机)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用词之妙。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五、进入第三小节,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感情有变化,感情更强烈了)。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招摇”是什么意思?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

“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朝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诉说彼此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水草是这一节着意表现的“意象”。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轻轻地读。

5、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六、请学生朗读第四小节,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呢?

1、“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我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写错了。是不是?哦,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梦。

2、“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

“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实现。正是因为没有实现,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

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什么?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于物”。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哥抽的是烟,吐出来的是寂寞”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最仰慕的女子林徽因,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是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七、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节。

1、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向我们眨眼睛。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景。

2、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闭上眼睛,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3、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八、分析第六节。

1、诗人沉浸在梦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不对。诗人很快就醒来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遗憾。

2、夏虫真的能为我沉默吗?怎么理解?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眼看诗人即将离去,受到诗人离情别绪的感染,夏虫也黯然神伤:似乎这时康桥的一切——风也不再刮,树也不再摇,一片沉默——都在“悄悄”地和诗人告别,全都沉浸在眷念惆怅的离情别绪中。这里也是移情于物,赋康桥以“性灵”,使它具备了人的思想和感情。

3、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那么,朗读的时候也要有所体现(忧伤)。

九、分析第一节和第七节。

1、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突出“沉默”的特点。怎么理解?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就这样走了。诗歌开头的“轻轻的”和结尾的“悄悄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脚尖,(教师模仿踮着脚尖走路)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那份敬仰跃然纸上。

2、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回环复沓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十、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示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

一、回顾离别诗作,引出《再别康桥》。

古来痛苦之事莫过于死别,恰如归有光的三番丧亲,林觉民的就义别妻;死的别离纵是无奈,也只得坦然接受,而生的分离更令人黯然伤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此去经年,纵是良辰美景虚设,更与何人说”的凄清。

古人对于离别有着深深的体会与情思,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知人论世:介绍徐志摩个人资料,他与康桥的渊源。

(1)学生读一读诗歌,说说诗人的初印象。(情感细腻、对母校的不舍、爱自由有梦想)。

(2)作者徐志摩,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生观:追求爱、自由和理想的美。他喜欢以浪漫主义的情思、笔调抒写自我的性灵。诗作章法整饬,讲究意境和形象,形式富有变化,代表作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

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三、朗读。(音乐美、建筑美)。

明确: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学生自由朗读;

齐读;

教师范读;

体会、找差距;

齐读,指名读。

诗歌朗诵不仅要咬准字词的读音,更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诗人怎样表达自己惜别情怀?)。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2、(1)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板书,图画ppt展示,绘画美)。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是“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引导学生感受全诗意象之美:全诗通过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诗人对康桥由衷的喜爱。

附:意象句子分析:

(1)云彩。离别的对象与众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的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明确: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4)潭水。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时美好的,钟时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5)“长蒿”一句。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6)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7)“轻轻的”“悄悄的”“沉默”。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五、迁移拓展。分析徐志摩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杨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篇四

一、导入:播放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3分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2分钟)。

三、朗读课文(4分钟)。

四、分小组进行讨论,把握诗歌意象(15分钟)。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

2、找寻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3、总结意象。

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掌握“三美”(15分钟)。

1、建筑美。

a、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

明确:7节,四行一节。

b、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句子的排列有何特点?

明确:不一样。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美感。

c、第一节与第七节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音乐美。

第4/5页。

a、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回环往复”

b、提问:找出韵脚。

明确: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3、绘画美。

明确:选用了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

运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六、作业:(1分钟)。

板书。

第二课时。

一、通过复习导入(2分钟)。

二、掌握诵读技巧(25分钟)。

1、齐读:明确:增加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2、请同学试读明确: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情感。

3、学生点评明确:“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4、听名家诵读。

5、老师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6、小结诵读要点。

三、答疑解惑(7分钟)。

明确:根据本课的目标,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疑问。

四、布置作业(5分钟)。

拓展阅读:再别康桥句子赏析。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轻轻的来,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来时的那种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诗人轻轻的走,也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离开时的那种深挚的眷恋不舍,深怕打搅了曾经久居的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作者对康桥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这淡雅才来得绵长;弥淡愈深、愈绵长,正是深情的哲理。因为淡,因为不忍,所以,诗人时时处处在克制、在小心地疏导放流着内心的激情;可是,却时不时又流露出那么一点激烈: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却在此时的作者的心里幻化成夕阳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时也成了诗人心头激情澎湃的由头。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观的,是仅仅可观的;而新娘,却是激情澎湃的,是温润可感的,可触可摸可激情拥抱的。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暗喻修辞,就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轻轻、悄悄、沉默”背后的那种激情和热烈,体会到了深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眷恋。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在诗人的心头,对康河的眷恋永远是深情款款的,是柔情蜜意的。因此,对康河来说,其波是柔的,其泥是软的;那么,在康河中的青荇,伴着这“柔波”“软泥”的自然也是“柔”“软”的,“油油的”,既抓住了水草的自然物性,又让我们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在这里无论是物性还是情意,都是和全诗和谐统一的。

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既是承载着诗人情意的柔情万种的,又是生气勃勃的灵动的,你看“青荇,在水底招摇”,如此柔情万种而又机敏灵动的精灵,怎教人不迷恋,怎教人不甘心做那一条水草呢?更何况,她生长在诗人时时眷念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的梦。”

眼神柔柔地触摸着康桥康河边的一切,看过了金柳,觅过了青荇,眼神不经意中,又触碰到了“那榆荫下的一潭”,哪里“不是清泉”啊,分明是一潭清泉:金柳的艳影,油油招摇的水草,康河岂是污浊;轻轻悄悄的'来,轻轻悄悄的走,哪里容得这康河之情半点污浊?可诗人偏要说这一潭“不是清泉”,哦,原来,诗人看到了点点散缀的“浮藻”,由此诗人又仿佛看到了在康河边往昔的点滴,仿若这往昔的点滴被揉碎了幻化成了这“浮藻”。于是,自然的,这一个“清”字就无法容纳进这丰富的蕴含,要知道,太“清”了就无需沉淀;而生活的意蕴、诗人对康河的眷恋,却是需要吟味、沉淀一辈子的,就如那彩虹,虽是短暂的,但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丽和魅力。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果不其然,诗人要寻的哪里是什么“青草更青处”啊,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的过程,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中对康河畔往昔的回味。“慢溯”,“慢溯”,直至诗人的小船载满了“星辉”;可即使是满载着星辉,诗人依然在星辉的斑斓中看到在康河边往昔的生活的斑斓多姿,于是,诗人由衷地想放歌,讴歌康河以及康河边的那些令人难忘的往昔。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没有节制的诗情,自然会让诗歌显得毫不含蓄蕴藉;没有因理智而节制的情意,也自然会让人感受到他的肤浅。

果然,像徐志摩这样才情兼备的诗人,岂容得他的诗歌的直白,岂容得他对康桥的情思的肤浅呢?于是,诗人没有“放歌”。殊不知,正是这“悄悄”、“沉默”方显得高妙和深沉来。显然,诗人他是明白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当然,一直以她的智慧和魅力浸润着诗人的康河是有功的:夏虫和康桥在启迪着诗人,今晚最好的别离是沉默、是悄悄。

诗人的深沉、淡雅、而颇有哲性的才情和气质,正是康河给予的。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的,该别离了。“放歌”,无疑是对康桥的打搅、甚至亵渎;就是再多停伫片刻,也是对康桥的大不敬。于是,再回环照应到诗句的开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康河的云彩,让人眷恋,却容不得人亵玩,哪怕是曾经凝视过她千百遍的如我般的学子。于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河的云彩,永远只能属于诗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永远只沉淀在诗人深挚绵长的记忆中。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篇五

1、掌握新闻的基本格式和结构,了解新闻各部分的作用。

2、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

3、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本课主要学习从报刊、电视、网络这些渠道获取信息)。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2、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习写作新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讨论:时间为5分钟左右。

总结归纳:最早的当属嫦娥奔月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女娲补天和夸父追日;《西游记》、《封神榜》等文学作品;敦煌有“飞天壁画”、“唐明皇游月宫”。

二、主体。

教师:我国从古至今对飞天的梦总是抱有很深很浓厚的憧憬,这个梦想终于在2003年10月17日得到了实现。这一天可以说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的一天,也是我们的自豪感得到空前提升的一天。这一天,让我们用一些定语来给它下定义。

同学们看书,自己找词语,或者自己形容(时间为3分钟)。

教师归纳、概括、点评:中国第一位宇航员、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几百年的梦想……(这些词语可以由同学们自己找、自己说,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对这一天的意义有所了解)。

教师:在课文的开始,开头的三段,给我们介绍了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叫作新闻的导语。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的精辟议论组成。

明确: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结语。

教师: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以本文为例来看这些部分的作用。标题,告诉我们新闻的内容;电头,告诉我们时间和发布新闻的报社等情况;导语,刚才说过了,是介绍本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围绕导语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结语,就是结束。

新闻中,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次要的信息放在后面,这种结构叫作倒金字塔结构。

教师:同学们,再从整体上看看课文,课文结构的安排很有特色。前面和后面都是记述“神五”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对中国航天史的回顾(这个回顾是简要的),二者很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这是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地方。这是一种首尾四合型结构。

(提示:按照时间顺序。)。

三、总结全文,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篇六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

古来痛苦之事莫过于死别,恰如归有光的三番丧亲,林觉民的就义别妻;死的别离纵是无奈,也只得坦然接受,而生的分离更令人黯然伤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此去经年,纵是良辰美景虚设,更与何人说”的凄清。

古人对于离别有着深深的体会与情思,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1)学生读一读诗歌,说说诗人的初印象。(情感细腻、对母校的不舍、爱自由有梦想)。

(2)作者徐志摩,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形成独特的人生观:追求爱、自由和理想的美。他喜欢以浪漫主义的情思、笔调抒写自我的性灵。诗作章法整饬,讲究意境和形象,形式富有变化,代表作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

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明确: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学生自由朗读;

齐读;

教师范读;

体会、找差距;

齐读,指名读。

诗歌朗诵不仅要咬准字词的读音,更重要的是融入自己的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诗人怎样表达自己惜别情怀?)。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2、(1)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板书,图画ppt展示,绘画美)。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是“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引导学生感受全诗意象之美:全诗通过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诗人对康桥由衷的喜爱。

附:意象句子分析:

(1)云彩。离别的对象与众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的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明确: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4)潭水。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时美好的,钟时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5)“长蒿”一句。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6)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7)“轻轻的”“悄悄的”“沉默”。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杨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篇七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篇八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是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本诗表达得情感息息相关,诗中典雅柔美的意象让人陶醉,因此我将采用知人论世法,联系诗人生平,分析诗中意象,探究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而诵读诗歌又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因而我将朗诵诗歌贯穿于教学中,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诗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美丽的风光画面,在康桥画面的再现中使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诗意美。

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1、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美。

2、联系诗人生平,分析诗中意象,探究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体会本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并学习这种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诗歌的艺术美。

本节课综合运用启发式、自主感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语言的张力,用联想比较、鉴赏评价的教学方式来学习鉴赏诗歌。以诵读为主,诵读入境,欣赏诗意,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1、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体会画面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2、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与康桥的那段渊源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3、情景再现法:本诗灵动的文字、艳丽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清新典雅、古色古香的康桥。在教学过程中我带领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当作徐志摩,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艳丽的画面,并在情景交融的语言中读懂诗人。

一、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回家》营造气氛,教师从古代离别诗导入新课。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就是昊天之下的那轮古老的明月,伴随着人类告别蛮荒迈入文明的进程,见证着洒满古老驿道上的思念。离别是渡口处夕阳下渐远的白帆;离别是客栈里遥望远方的背影;离别是踏向远方时,深情的回眸一望。离别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自古以来离别的诗数不胜数,同学们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自然而然,毫无雕饰,这样的创设,可以让学生乘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诗人“摆脱哥伦经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洋,到英国留学。21年,以特别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诗人在此树立了独立自由的思想,并接受了拜伦和雪莱的影响,开始新诗创作。

作品成就。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

小说集:仅《轮盘》。

戏剧:仅《卞昆冈》。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关于徐志摩的死亡。

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该飞机是张学良的专机,志摩免费乘坐),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康桥对徐志摩的意义。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初步了解诗人,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为学生情感的融入创设情境,为诗歌诵读鉴赏作铺垫。

三、播放《再别康桥》朗读视频,初步感受诗歌意境。

设计意图:如画的风景,优美的音乐,动情的朗诵,立刻将学生带入情境。

四、分析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

1、《再别康桥》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星辉,竹篙等自然景物。

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提问:第一节中三个“轻轻地”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有无区别?在诵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并简要分析。

提示:首节连用三个“轻轻地”,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其中“正如我轻轻地来”一句中的“轻轻地”传达的是一种“故地重游”的欣喜,另两个“轻轻地”抒发的则是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和不得不离开康桥的无限惆怅之情。诗人初来时的欣喜对其离别时的眷恋和惆怅起着反衬的作用,从而使之更加突出。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提问:第二节中,诗人为什么将“河畔的金柳”比做“新娘”?

提示:这是一个形象鲜明且极富诗意的平中见奇的比喻,首先,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金黄的色彩,这与惯与穿红着绿的新娘具有形似的特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诗人曾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极为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的一草一木都似一盏盏夜光酒杯,每一盏酒杯里都满注着诗人用自己对康桥的喜爱之情酿造而成的美酒,“新娘”这一形象正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诗人对康桥及其一草一木的无限喜爱之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提问:假如将“漫溯”改为“慢溯”,效果哪一个更好些?为什么?

提示:注意语素“漫”与“慢”之间的效果。(开放式话题由学生自主讨论)。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提问:诗人为什么别离的是“笙箫”而不是其它的乐器?

提示:此问有一定的难度从两个角度考虑,第一,从押韵上看,“箫”与本节第四句中的“桥”构成押韵。第二,“箫”抒写出此时此刻诗人特定的心理感受。“箫”是一种悲剧色彩较浓的乐器,常用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苦。在这里,箫的这种独特的悲剧性格正好与诗人此时的心境相吻合,能恰倒好处地体现出诗人因不得不离开康桥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3、探讨本诗的主旨。

(1)“金柳”比作“新娘”的含义。

把“柳”比作“新娘”,亭亭玉立,秀外慧中,美丽、典雅、独特,出乎意外,联系1928年新婚的林徽因,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2)“水草”意象的内涵。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与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异曲同工:“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只要我的爱人是小鱼……”巧合的是,《雪花的快乐》中林徽因有“柔波似的心胸”,《偶然》里徐志摩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是为情而傻,为情而癫、为情而狂的徐志摩。

(3)揉碎的“彩虹似的梦”

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情敌是恩师的儿子。

(4)“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纯洁和豁达。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4、指定三名学生伴随优美的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把这首诗的意境表达出来。(教师指导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与深入理解诗歌各部分的内蕴,在整体领悟诗歌意境与情感,升华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同时训练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五、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音乐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诗的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感。

(全班同学伴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诵,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的出的画面,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不能不惊叹于诗人对于自然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

(再次播放朗读视频,整体上感受诗意美。)。

六、布置作业。

试与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赏析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以及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篇九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揣摩诗歌意象,欣赏诗歌意境,领会诗中涌动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艺术上的"三美"。

2、培养提升学生鉴赏,评价诗词的能力。

活动1【导入】。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活动2【导入】朗读。

深情美读,整体感知全诗:

背景简介-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朗诵。

活动3【讲授】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

1、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他一生留下4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2、课文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河以其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诵读中去感悟他的万千思绪。

诗歌鉴赏方法启示一:鉴赏诗歌我们要关注诗人及背景,联想当时现实。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教师纠正范读全诗,学生聆听,体会音节和旋律上的特点。

(四)学生观察诗节和诗行排列上的特点。

教师补充: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五)合作探究,品读鉴赏全诗:

(从诗歌的意象,意境作为切入点赏析这首诗歌)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一)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提及离别大家马上会想到什么?

生: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而是康桥,他的母校。

二)如果你写告别母校你会怎么写?

设想:再见了嵩明一中,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崭新的教学大楼和宏伟的科技楼,再见了陪我三年的桌子凳子,再见了朱红的大门......再见了我每天黄昏坐在上面背英语单词的大石头。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云彩等自然景物转移,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同是离别诗,那么诗人送别的又是什么呢?

明确: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辉""夏虫"等自然景物。

三)这些意象、意境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诗人将意象写得越美,表达的对康桥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越浓)。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间,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为一体,因而造成了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体现了绘画美。

明确:联系诗歌标题分析,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抓住一个"别"字。因此,作者运用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离别气氛;同时,再联系正文中"作别""不带走"这样的词语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这些意象中寄托了对康桥深深的依恋和惜别之情。(这个过程,正是把握这首诗的主旨的方法)。

活动4【活动】感悟拓展。

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p118)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以"徐志摩与康桥使我想到的"为话题写片断。

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河水里飘着长长的青草,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边的宏伟的教堂,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为这优雅、秀丽、宁静、和谐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徐志摩,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康桥创造了一个充满性灵的诗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