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高二地理教学设计(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2:11:57 页码:14
最新高二地理教学设计(汇总10篇)
2023-11-13 02:11:57    小编:zdfb

总结是我们成长的见证,记录了我们经历过的各种挑战和成就。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一些特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可以从范文中学习到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和内容。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板书。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板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二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属于复习课,教材中的内容因为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在初中阶段只是识记简单的内容,但是面对高考,区域地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知识的识记,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重在引导学生得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学习之后的区域地理知识。本节课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让学生梳理清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日本是第一个分区地理东亚的重要国家,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相关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法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四个核心素养: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地理的复习要重在体现这些素养的培养,通过对于日本这个区域的认知,问题设计层次深入,帮助学生梳理关系时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讨论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分析】。

由于与初中地理学习相隔的时间过长,再有文科普班的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有别,对于相关知识的分析需要有侧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别,问题设计多元,层次多样。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能运用核心特征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学习,分析日本资源状况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日本位置特征的分析、描述。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2、难点: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教学过程】。

先引导学生分析出掌握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

在哪里:位置(经纬度、海陆、半球、相对位置等)。

有什么:自然特征—气候、地形、河流、植被、资源等。

人文特征—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城市等。

为什么:解释上述特点的形成和分布原因。

如何做: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读图明确日本的位置和范围。

可以结合图总结位置特征,需要对学生强调海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重在描述——岛国。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三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

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

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

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多媒体课件

共3课时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民居

第三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搜集一些具有明显地理环境差异的照片、图片,可以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可以是人文环境的差异,便于上课时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具有显著地理特征差异的景观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这三幅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并且人类的活动会有什么差异?下面就请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问题探究。

课件展示:

(方法引导:科学的探究过程是指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具体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证明观点、交流观点、形成新观点、产生新问题。)

(提出假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三幅图大致反映了我国中纬度从西向东的自然景观,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从景观图中的生物差异情况来切入,尤其注意植被的差异。

(交流观点)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请代表来表达小组的共同观点。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

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基本的共识是地理环境不仅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会产生影响,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地理要素表现出内在的协调性,地理环境特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我们把这样的'表达一定空间尺度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称为区域。

板书:

(一)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层的空间单位。

区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思考如下问题:

1.中国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

3.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

4.是否可以将下列的一些气候区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气候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以上我们讨论了气候区,但是还有各种区域,例如行政区、经济区、居住区等等,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区域的一些特性,1.区域的内部特性:(1)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和结构的一致性;(2)内部某些方面有相关性;(3)内部具有共同的职能2.区?域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具有级别。3.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

板书:

(二)特征:

1.具有面积、形状、边界等区位特征。

2.内部性质相对稳定。

3.具有不同的级别。

我们认识到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区域发展,下面我们再来对比探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板书:

对比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以下环节:第一,确定对比的区域;第二,明确所对比区域的空间尺度与空间位置;第三,明确所应对比的要素或主要内容;第四,阅读相关区域地图,获取信息,进行全面对比,综合分析。在区域对比中尤其要注意提高阅读区域图的技能水平,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进行严密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小组讨论)

请大家分小组来共同研究,首先确定将对比两个区域的哪些方面?在从两幅区域图上寻找相关信息进行论证,在组内交流,形成观点后,派代表来阐述。

略。

在区域对比中,阅读区域地图是最重要的地理技能,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如何阅读区域地图。

(教师进行方法引导)阅读区域图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确定区域的位置,可以通过海陆位置、经纬网、标志性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来确定和描述区域位置;2.判断重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与气候特征。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图中,气候特征借助等温线与等降水量线来表达。3.学会如何判断等值线,判断等值线的方法主要是:首先,确定地理数据表达的内涵与主要的数据范围,是气温还是降水量,是否为年均气温还是月均气温,属于何种热量带与干湿区等;其次,判读等值线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具体的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影响等值线分布的因素,?第三?,判读等值线的疏密与弯曲的形态,推断影响其形态的因素。4.综合图中信息,描述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并从中推导出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的情况。

在进行区域地图的对比阅读时,我们可以列出一个表格来填出从图中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依据信息来推断区域发展。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四

3、地形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查热点。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地理特征。

2、从考核形式上,多以区域地形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等图像资料考查与地形相关的知识。

中国地形空间定位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对比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设计导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入手?地形、地势特征是很重要特征。这节课学习中国的地形有关内容。放视频中国地形片段。通过视频导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第3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地势区别与联系。

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

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

1、简单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

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

二、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

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利影响。

(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

深入内地。

(2)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别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思考: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重。

秦岭。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亚热带降水大于800mm。

(4)、许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

三、主要地貌类型。

(一)纵横交错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祁连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四大盆地。

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三大平原。

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地质灾害。

(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

(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能力提升训练。

结合地图册第104、105页中国地形图进行分析。

我国地势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通过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探究能力。

从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五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对比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图片,提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是深圳发展如此之快?深圳发展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进入主题]。

活动1:体会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

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活动2: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读下列资料,获取、提炼并归纳促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

归纳:珠江三角洲的优势背景条件。

国际背景: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契机)。

国内背景: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先机)。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良好的区位: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廉、等条件。

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政治因素)。

活动3:阅读p6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完成下表。

阶段特征原因。

改革开。

放初期城乡一体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群体系。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等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活动4:自主学习:阅读p66“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完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表格。

工业化进程。

夯实基础阶段稳步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了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多种出口加工业和制造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发展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高新技术工业获得发展。

活动5:理解第一阶段的“三来一补”企业。

活动6:阅读并。

总结。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的表现:

第一,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第二,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民工潮)。

第三,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教师引申]。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对我们的启示: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率先推进工业化;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及时根据区位条件的变化因时制宜进行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板书设计】。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一、珠三角发展的区位条件。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侨乡。

良好的区位。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以小城镇为主导——城乡一体化——核心城市带动——城市群体系。

三、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

【课堂练习】。

1.图中能正确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2.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设立特区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

(1)深圳开始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地理位置b.政治因素。

c.交通d.科技因素。

(2)我国加入wto以后,成为影响深圳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

a.环境b.旅游c.交通d.科技。

3.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c.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在工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4.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5.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始腾飞时,美国的产业结构中,降幅最大的产业可能是()。

a信息产业b轻纺工业。

c旅游业d精密仪表工业。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六

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二、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三、课标解读。

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水循环的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水平层次不齐,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存在重识记而轻理解的倾向。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地理意义.

(2)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能绘制简单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六、重点难点分析。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八、教学方法分析。

微课教学法、分层推进设问法、

九、学法指导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准备及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导学案。

十一、教学过程(节选)。

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师生活动。

主要评价方式。

参与式导入。

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背景音乐)“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让学生动手写出《假如我是》与水有关的诗歌,“即兴三两句”,并予以展示。

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引起学生兴趣。

观看微课自主学习。

回顾旧知,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地球因为有水而显得与众不同,那么地球上的水按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以分为哪几种呢?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视屏,得出结论:地球上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七

【课标要求与分析】课标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城市化》的第一个小知识点“城市化”有如下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

课标分析:。

本次课程内容主要学习四个内容,根据上面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不仅要求学生对城市化有理性的概念及特点的认识,还要求学生在感性上去感知城市化。同时,课标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运用图片对比及学生参与活动来让学生对城市化形成更深的认识。

【教科书分析】。

本次课包括四个内容:一是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二是衡量城市化的标志;三是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四是城市化的影响。重点为城市化的概念及其过程;城市化的特点;推动城市化的的动力。难点是城市化特点的概括。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内容,只要求简单了解。

【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主要以讲解+小组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展示武汉的一些照片,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城市。2、展示课本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化的定义。3、以城市化的概念入手,讲解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4、小组讨论推动城市化的动力。

5、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城市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小组讨论实验法。

【教学媒体】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先引导学生看图例,并提出问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等级及数量上有哪些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思考,在此期间,将我国城市等级分类标准补充到板书上,最后请一位学生进行回答,并对其回答进行判断和补充。4、由上面的环节归纳出城市化的概念。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d、城市数量增加。

7、由上面的题目二,提出“我国最近几年出现的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与城市化的关系”这一问题,并进行解释,解释时说明这只代表老师个人观点。

8、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推动向农民工等农村人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根据班级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分析使农业人口离开农村的原因有哪些,吸引农业人口进入城市的原因有哪些,并结合自己身边的事例进行说明分析。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并不断进行解释、补充。

展示课本上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示意图》,以比较形象的方式让学生对推动城市化的动力进行学习。

9、展示城市化前后的建筑、交通、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图片,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10、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八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

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教学方法。

1.通过实例,归纳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

2.采用播放录像、收集报刊资源等,了解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具准备。

资料卡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不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还是带来空前灾难的巴基斯坦地震;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20xx年都不会忘记“自然灾害”这个名词。自然灾害现在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死伤或流离失所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20xx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为140亿美元,而20xx年则可能大大超过这一数字。自然灾害正以它巨大的破坏性和震撼性,让人类不得不深思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那么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请大家看课本第一个标题。

[讲授新课]。

一、自然灾害(板书)。

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关系: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才成为灾害。

[转承]那么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哪些条件呢?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提问]那么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的自然异变发生在哪些地方呢?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点拨]自然灾害孕育于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中。当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无论其程度大小,只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造成损失就形成自然灾害。

[提问]哪位同学能举个例子来区分一下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回答]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点拨]所以说,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思考]读课本p2~p3页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

[点拨]:(本题判别的标准有两条:其一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其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社会失稳。因此:

(1)案例1,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造成损失。

(2)案例2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火山喷发)为诱因,还造成人员死亡的灾情。

(3)案例3是自然灾害,既以自然异变(雨雹)为诱因,还造成作物受灾的灾情。

(4)案例4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核事故。

[过渡]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学生活动]:看课本后,讨论并回答。

[点拨]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

人员伤亡。

(投影资料)。

20xx年10月20日新华网消息据美联社报道,巴基斯坦受灾最严重两地区之一本周三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南亚地震中死亡的人数已超过79000人。这次地震已经成为自上个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之一。

同学们,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自然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是相当惨重的,同时在灾害中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心理和精神伤害。

[点拨]对人类生理、心理的损害是自然灾害产生的最严重后果,因此人是防灾救灾中的首要防救对象。

由于人们在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会导致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不同,因此,同样强度的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的情况不同。

投影:图1.1(地震中受伤的儿童被地震惊吓后哭泣的儿童)。

[点拨]照片不仅反映了人员受伤的情况,同时又说明儿童是易受灾群体。在承灾人群中脆弱的不仅有儿童,还有妇女、老人、残障人等,都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青壮年男性则是相对不易受灾害损伤的群体。

(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还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形成直接经济损失。

(投影资料)。

结合课本理解:说明了不同自然灾害有其一定的受灾体,造成的财产损失内容不同,灾情不同。

[点拨]除了直接的财产损失,自然灾害还造成一些间接影响(例如对社会功能的破坏)。

(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1、特殊性:

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

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

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矿产资源等非可再生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水资源可再生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大气资源可再生生物资源可再生总体上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一个物种灭绝后,就永远消失而不会再生土地资源可再生一旦受灾,将导致森林被毁、土壤破坏、草地退化等环境问题。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九

1.使学生了解美国的位置、自然概况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条件、分布及主要特点。

2.了解美国经济对世界资源与环境造成的影响。

3.了解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4.理解农业地区专业化,学会分析影响农业带(区)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美国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会分析图像、表格等各种信息的方法。

3.通过学生阅读各类地图,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收集美国经济发展对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生掌握各自然要素之间、自然条件与工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了解有色人种在美国社会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充分认识种族歧视与贫富悬殊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通过学生了解美国消耗全球资源和破坏地球环境等事例,使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树立全球意识、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3.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讨论分析法。

四、课时。

三课时。

(一)第一课时。

老师:在前边几章学到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是属于东半球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个崭新的章节西半球的国家。大家看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图找出位于西半球的大洲。

板书: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北美与拉丁美洲主要以美国与墨西哥的分界线为界,以南的部分就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主要说拉丁语。

学生回答:好莱坞。

教师:大家还看过好莱坞的哪些大片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知道不知道好莱坞位于哪个国家呢?

学生回答:(略)。

9.5、图9.12和地图册找出美国有那几部分构成。

高二地理教学设计篇十

城市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垃圾围城的现状,如何减少城市的垃圾数量,将其影响减少到最少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本节课主要讲授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城市环境问题的构成和危害,能提出一些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方式。

2、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城市垃圾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和综合利用的对策。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维护身边环境的责任感。

【重点】。

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难点】。

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教材的情景及问题)。

[资料]1、如目前南京日产垃圾3500吨。

2、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它们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占地60公顷,总填埋面积40余公顷,日处理垃圾2000吨,占北京垃圾处理量的1/6。

一、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构成[教师导]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它的成分和数量都因时、因地而异。

[学生研究活动]。

(1)、分析我国某城市某居民区垃圾成分和数量的因时变化(配合照片)。

传统的生活时期现在城市垃圾成分。

城市垃圾数量。

(2)、分析城市垃圾成分因地的变化。

城市某居民区城市的某学校。

城市垃圾成分。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师生共同完成研究]。

占用土地——因城市垃圾是固体废弃物,没有处理前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堆放不合理,如投入河流,就会淤塞河湖水道,垃圾中物质溶解进水里,会污染水质,使水变质,变黑,变臭,富营养化,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污染大气——城市垃圾燃烧时,特别是化学物质的燃烧,会释放出有毒的物质,从而污染了空气。

[资料]2005年,建设“法治政府”、依法管理城市,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最急迫的课题。值此岁末年关,本报对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法律盲点、疑点、难点问题作一系列报道,以供城市管理者、立法机关、法律人士和广大民众检视和探讨。

植物都变异了,月季花长得比牡丹花还要大;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患了癌症,比例还在不断扩大———“我不知道这是否跟垃圾场有关,但发生在现实中的事令人恐惧”。这是南京一位环保人士从江宁两处垃圾填埋场探访归来的感受。“原始的填埋方式,正在日益危害这座城市的环境”,这位人士表示,“不能光顾着喊可持续性发展的口号,垃圾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我们的城市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陷入灾难之中。”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师生共同研究](以本学校和本地的城市垃圾为研究调查对象)。

[教师导]我们对城市垃圾进行处理,最大的目的就是消除城市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其次,在处理的时候,使垃圾尽可能地被利用,创造财富,即达到资源化。

1、目的:处理城市垃圾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1、学校每天都产生很多垃圾,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2、你所生活的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又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3、为更合理地、科学地处理城市垃圾,以达到目的,你还能提出哪些有效措施?

2、过程:

[总结]城市垃圾的处理的程序: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废旧报纸、塑料、玻璃瓶、废金属。

垃圾分类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烧、或其它综合利用方式。

[教师讲解]。

1、城市垃圾填埋——。

2、城市垃圾焚烧——消减固体量最大。

4、城市垃圾堆肥——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垃圾,将垃圾变成无害的优质的有机肥料。

三、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即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同时也实现了减量化、无害化。

(一)、常见的综合利用方式。

(二)新颖的综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复合有机肥。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资料1]我国利用垃圾沼气发电市场前景广阔。

伴随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我国垃圾沼气发电市场前景日益看好。目前,南京、上海、北京、深圳、北海等大中城市正在或准备建立垃圾沼气发电厂。而在此之前,1998年10月,我国在杭州天子岭填埋场建成首家垃圾沼气发电厂。1999年6月,广州大田山沼气发电厂投入运行,日发电量2、3万千瓦时,日处理垃圾3000吨。

利用垃圾沼气发电的技术路线是:垃圾填埋—发酵—产生沼气—燃烧—发电—产生电能。这项技术的应用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外国也看好我国这项技术,去年,我国援建的突尼斯沼气发电站正式交付使用。近几年,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垃圾量年均以6、5%的速度迅速增长,为利用垃圾产生沼气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

[知识窗]。

[全课总结]。

污染危害。

综合利用。

城市垃圾。

污染的防治。

[课后活动](见教材)。

四、【板书设计】。

一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构成2、城市垃圾的危害。

占用土地。

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

污染大气。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1、目的:学校每天都产生很多垃圾,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2、过程: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废旧报纸、塑料、玻璃瓶、废金属。

垃圾分类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烧、或其它综合利用方式。

三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一)、常见的综合利用方式。

(二)新颖的综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复合有机肥。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随堂练习】。

1、有关“一次性用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初衷是为了方便和卫生b、会减少城市垃圾排放量。

c、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d、有利于节约能源。

2、下列城市垃圾中属于危险垃圾的是()。

a、菜皮、剩饭菜b、废塑料、废橡胶。

c、废木料、废旧管道d、废旧电池、废旧日光灯管。

3、消减固体量最大的垃圾处理方法是()。

a、填埋b、焚烧c、堆肥d、生产沼气。

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是()。

a、数量增加,品种减少b、数量增加,品种增加。

c、数量减少,品种增多d、数量减少,品种减少。

5、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a、果皮、烂菜叶b、旧报纸、易拉罐。

c、玻璃瓶、塑料袋d、废铜烂铁、旧服装。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