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课题研究方案(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4:50:40 页码:10
2023年课题研究方案(汇总8篇)
2023-11-13 14:50:40    小编:zdfb

方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是评价其优劣的重要标准,因为实际情况时刻都在变化。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因素是制定方案的第一步。方案的成功与否往往要依赖于团队的协作和执行力。

课题研究方案篇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的学习已经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也不适应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但审视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不令人乐观:其一是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教师本身不爱读书,又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呢?其二是家长支持力度不大,多数家长只要求孩子学好课本知识,并且周末的时间全安排孩子上各类语数兴趣班,至于课外书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即使让孩子读课外书,也读一些与作文有关的书,比如:日记起步,作文起步等,对孩子的阅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其三是孩子没有一个好的书香氛围,仅有的一点热情很快消失,便成了负担。其四是对课外阅读课指导薄弱,很多教师都专注在书本上,而且花大力气研究考试,受到考试的束缚,把课外阅读作为附属品。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一些发达国家,课外阅读已成为阅读教学目标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甚至政府直接介入。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英国提出要利用班级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中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读物;法国在假日中心建立课外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总结出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出版了《快速阅读教学》一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的见解。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并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2、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效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否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否阅读。因此,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3、心理学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则是促进质变的有效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和积累,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再者,根据人的发展关键期论点,十三岁以前,也就是小学阶段是人的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多读多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词汇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

4、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的主体,教师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师应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课外阅读有效性”: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效”意味着人们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的一切付出都能产生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符合规律性,本课题是指课外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和符合规律性,由于它是符合规律性的,因此就能事半功倍,又因它是讲究实效性的,因此就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达到最佳的效果。

“实践研究”:即行动研究,就是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矫正行为,增强实践的有效性,即在课外阅读的活动中研究课外阅读。

1、本课题从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入手,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探索小学六年课外阅读的内容、阅读的形式以及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法,形成学校课外阅读指导特色。

2、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让教师介入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教师的'指导同步,探索有效的指导形式,提高推荐阅读的质量,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外阅读,品尝课外阅读的乐趣,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通过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使学生喜欢阅读,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学会做人。

(一)研究对象:小学段全体学生。

1、调查研究法。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归纳出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积极与消极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此方法一般用在研究初期。

2、行动研究法。“周晓玲名师工作室”的六个学员所在学校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边行动边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这一方法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

3、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不断收集教师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在研究后期采用此法较多。

(一)、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实践研究的途径,通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养成“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知书达理”的文明人。

2、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自能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阶段要完成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制定体切实可行的措施。

3、分年级段研究内容(此次研究主要以低、中年级段学生为主)。

1)、小学低年级段(1——2年级)。

(1)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2)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词。

2)、中年级(3——4年级)。

(1)阅读著名童话、寓言、故事。

(2)阅读浅显历史故事,科普科幻读物,古今中外寓言。

3)、高年级(5——6年级)。

(1)阅读面扩大,开始阅读文学名著,及科技文章。

(4)二年内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至少读学校推荐书目不少于5本书。

(二)、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保证课外阅读时间。

(1)每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各班按课程表上好每周课外阅读指导课。

(2)每天保证20——30分钟家庭自由阅读时间。

(二)保证阅读量。

我校的课外阅读实行“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低年级的阅读量为5万字,分解到各个学期,每学期应达到12500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分解到每个学期应达到10万字;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即每学期应达到25万字。为了保底,每天阅读量500字左右。

(三)推荐课外读物,做到“两统一”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篇章,推荐读物,做到在统一的时间阅读统一的书籍,既便于检查,又便于学生及时交流,提高阅读质量。

(四)指导学生阅读。

1、上好阅读课。

(1)确定经典著作书目。

(2)制定阅读指导课计划、撰写教学设计。

(3)每月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

(4)每学期一次阅读指导课展示活动。

2、做好读书笔记。

3、开展多项活动,加强阅读交流。

这一环节是激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动力环节。在学生读书有了一定收获或读完一部书后,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交流读书“成果”,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让学生畅谈读书收获,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创新。操作方式有:

(1)每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2)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课外阅读展示活动。

具体形式可以是:故事会、书评会、演讲、朗诵会、作文比赛、阅读知识竞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谁读的课外书多评比赛……这些“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让学生在对话及成果的展示中交流读书方法,提高生命创新的价值,而且会激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的兴趣,把课外阅读进行到底。

(五)加强考查与评价。

通过考查与评价,监测本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对方案的实施情况。既要考察各班级对方案落实与否,又要考查学生每天读与未读,读得多少,阅读习惯形成的好与差,以便确定对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对学生的考查主要依据是以笔墨为凭。

1、教师定期检查。如检查读书卡、读书笔记等。

2、家长督促、检查。

3、小组同学互查。

对教师的考查重在考查其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及活动开展情况,具体考查内容有:

1、检查班级课外阅读活动课是否有活动方案计划、教学设计。

2、检查班级是否有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

3、进入班级随堂听课外阅读指导课。

4、每月有课外阅读活动小结,每学期有总结。

(六)科研手段。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边归纳,边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方法与策略。

2、个案研究法。

要求研究者从本专题入手,针对某一课例、某次活动等进行个案研究,提炼出共性的结论。

3、调查法。

专题研究之前及研究过程中,采用调查方式,进行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相信通过制定方案,具体实施,考查评价,进行持续改进,层层深入,循环上升,一定能将“课外阅读”扎实有效地进行到底,让我们的学生“嗜书如命,每天阅读,务成习惯,终生坚持”!

(一)、课题前期工作:20xx年4月—20xx年5月。

针对现有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象,学习、研讨提出课题:如何改革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选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学习有关方面的资料,对研究内容有清楚的认识。

(二)、课题启动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

(三)、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8月—20xx年4月。

1、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深入实践研究。

2、按方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与交流。

3、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并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4、开展“阅读汇报课”和教学设计、经验论文撰写等活动展示活动成果。

5、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四)、课题的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2、对于在研究中形成的所有材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认真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

3、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学生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能做到“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在阅读中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增强语言文化积淀提高阅读能力。

2、推出显现研究成果的观摩课;

3、编写各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4、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

5、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

6、反映研究活动的影像资料。

课题研究方案篇二

1、进一步学习有关有效练习与设计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结合,不断丰富和拓展研究方式方法。

2、推进作业分层布置与落实工作。

3、学生作业情况追踪调查以及现状分析。

4、课堂练习有效设计策略研究。

5、课题组成员每人完成一篇有效练习教学案例和一篇课题研究论文。

1、课题实施细化分层研究。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课题活动,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研究的小主题,根据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调整研究措施。

2、制定学期研究方案。研究教师根据本学期的研究重点,结合自己的教育问题,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计划要目标明确,措施详细,操作性强。课题组每位成员在一单元教学完成后,应作出单元小结,整理整个单元中的教学情况,并针对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随时做好调整工作。

3、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认真写好教育教学日记,不断总结得失,进行反思,及时上传相关研究资料。

4、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每月需认真撰写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案例、教学反思,定期做好总结。

5、与其他学科、其他老师密切协作,定期做好学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后断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6、课题组成员每人开一次公开课。

活动安排:

1、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负责:xx)。

2、布置落实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负责:xx)。

3、教研组讨论制定子课题研究工作计划。(负责:各教研组长)。

1、各课题组上交子课题组工作计划,新课题组上交开题报告及计划。(负责:xx)。

2、课题组活动,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落实开设研究课人选,讨论拟定课堂教学反馈内容。(负责:课题组长)。

1、开展课题组研究课活动。(负责:教研室和课题组)。

2、上交一篇教学设计。(负责:xx)。

3、学生作业情况调查。(负责:xx)。

1、课题组活动,组织理论学习与研究,布置下阶段主要研究任务。(负责:xx)。

2、开设研究课活动。(负责:教研室和课题组)。

3、组织课堂教学反馈。(负责:教研室和课题组)。

1、课题组活动,组织理论学习。(负责:课题组长)。

2、课题组成员上交课题研究论文和总结。(负责:xx)。

3、课题组进行阶段工作总结,奖励教科研积极分子。(负责:xx)。

课题研究方案篇三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研组和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学、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经学校研究,特制定如下“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一)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教师个人为主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和教育实践的校本科研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原则上,从上一学年的“智慧项目”中择优转化,即把有一定实践积累的“智慧项目”改为课题,进行深化研究。

小课题研究常常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个人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研究。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可根据各自的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需要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研究,甚至得出个性化的结论。

(一)选题。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二)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学科组(教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学校教科室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一周内公布立项的小课题。

(三)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同时完成附件二、三),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教研处将对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四)结题(包括中期小结)。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周期属于一学年的,要开展中期成果鉴定汇报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科室;(3)学校教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五)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介,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一)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小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三)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四)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一)领导组。

组长:邵健胜。

副组长:朱晓仙。

组员:丁少剑朱敏燕葛俊佳王玉婷鲍佳乐徐子华。

教师小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规划、计划、督导教师开展小课题行动研究。中期进行检查指导;最后进行小课题鉴定评审工作。

(二)指导组。

组长:丁少剑。

副组长:朱敏燕。

成员:胡旭亮莫燕君谢云鹤。

负责组织教师学习小课题实施方案,帮助教师选题,实验过程督导检查评价指导等具体指导工作。

(一)小课题成果按照具体等级在教师个人年度中加分。

(二)教科室将优先考虑将优秀的校级小课题培育成市级及以上课题。

(三)教科室定期对校级小课题的材料进行整理归档。

精选小课题开题报告模板范文。

学困生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优秀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中学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关于教育课题开题报告的精选范文。

课题研究方案篇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但是,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家长对幼儿的培养存在“重知识、轻情感技能”的现象,这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容忽视。为还给幼儿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我们将以此课题研究为契机、以区域活动为载体、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努力探索适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途径与策略,探索区域活动目标的有效性、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教师介入指导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自主与材料、环境互动,尝试获得知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究、交往、动手等能力,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自信,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效提高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推进区域活动的能力;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奠定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区域活动(area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当时美国正流行“开放教育”,对国内的'影响比较大。“区域活动”在英文中有多种名称,例如,游戏区(phayingarea)、学习区(leamingarea)或兴趣小组等。活动区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从刘焱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是具有幼儿特点的,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多元化的活动材料、情境化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及合作伙伴,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活动。

有效性:是指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有良好的效果。这里是指区域活动目标的有效性、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有效性、组织方式的有效性、实施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的有效性等等。

区域活动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有效区域活动环境,投放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差异性的有效区域活动材料,并给予幼儿有效的启发式指导,让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材料,与材料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有效地促进幼儿探究、交往、动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1)由于班额过大、空间范围小,开展活动区活动存在拥挤、凌乱的情况。

(2)活动区设置缺乏科学性。

(3)活动区材料的投放缺乏适宜性、动态性和层次性。

(4)教师的指导能力欠缺,不能有效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活动区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皮亚杰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这些理论对我研究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有很大启发。

该理论强调人有多种智能,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智能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呈强势智能,有些呈弱势智能。这就表现为不同的个体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上可能拥有优势,相反,在另一些领域的发展上可能显现相对的弱势,因此教育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强势智能。活动区活动的宗旨就是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既能让幼儿充分满足自己兴趣、展示强项,又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其它能力。

1、文献研究法:以新《纲要》理论知识为指导,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广泛吸纳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幼儿园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时使用此方法。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实施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获得事实材料,以取得对幼儿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

1、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自主与材料、环境互动,尝试获得知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究、交往、动手等能力,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自信,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有效提高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推进区域活动的能力。

3、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奠定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1)区域墙饰创设及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2)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性指导策略;

(3)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评价策略。

对当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运用《纲要》精神及游戏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探索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区域活动的目标、内容、材料、指导策略,并邀请有关的专家、同行进行指导论证。

开发区中心幼儿园小、中、大班。

准备阶段(**年4月--**年5月)。

(2)成立课题组,并明确个人分工。

(3)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研究。

实施阶段(**年6月--**年6月)。

(1)对区域活动的现状进行剖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2)召开教师会议让全体教师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3)专题讲座,以理论引领实践。

(4)骨干教师区域活动观摩研讨,及时反思、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5)撰写阶段性总结及论文,完成各课题研究任务。

总结阶段(**年7月--**年9月)。

(1)区域现场展示活动。

(2)论文的撰写及汇编。

(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组织专家鉴定。

(1)课题组主持人欧燕钦和蔡榕芳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论水平,欧燕钦是市骨干教师,蔡榕芳是县级优秀青年教师、并在20xx年参加“福建省第六期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她们撰写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

(2)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是本中心幼儿园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人,县级优秀青年教师1人,她们责任心强,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撰写的论文曾有多人次获得县级一、二等奖,具有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统一认识,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准备充分。

组长:欧燕钦蔡榕芳。

组员:陈惠钦吴晋梅林丽香陈静静陈美燕郑贞。

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组教研活动,及时总结阶段经验;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交流实验成果,部署课题研究,巩固和推广研究成果;幼儿每周区域活动时间充足,教学与科研同步进行。

学校核拨专用款项用于该课题的研究、实施。

1、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调查与分析。

2、区域活动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论文汇编。

3、各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及玩法案例收集。

4、区域活动现场展示。

课题研究方案篇五

1.时代的呼唤。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均提到了“培养学生的勇于创新的精神”。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给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2.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课程目标》“表达与交流”要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将创新思维引入作文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产生优秀的佳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3.改变语文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大多是以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这种作文形式新、约束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才能,展现个性的广阔天地,便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符合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方向。

但是,归纳学生的材料作文写作,主要存在“四大难”。(1)脑袋空空,寻找素材难。(2)假话连篇,抒写真情难。(3)题材老旧,标新立异难。(4)语言贫乏,准确表达难。

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1)认识模糊,训练不到位。很少有教师从课堂教学到批改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2)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得分捷径。因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及老师的作文训练是以应试为中心的,许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再强调立意、选材、结构、谋篇,不再要求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而是片面追求得分捷径。(3)观念滞后,重视不够。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都有材料作文。正因为它是一种新生事物,好些人困于传统的观念一时还转不过弯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去好好地研究它、也不去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训练,从而导致作文教学与实际需要的脱轨。(4)课程资源配置严重不足。

1.探索语文高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优化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

2.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提升学生作文素质和语文教学成绩,进而形成语文教育的特色,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1、自主性原则:学生是本研究一切活动的参与主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立人格与特点,来展开实验。自主在本实验中即是出发点又是归宿,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始终,只有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发展。

2、实践性原则:研究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的各种途径与方法,都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实践活动来体现。实践是认识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活动设计的实践性,为主体的有效参与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3、开放性原则: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评价开放,应是本研究遵循的原则。内容的开放,有利于教育综合信息的整合,更适应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需要;形式的开放,有效地拓宽教育的范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方法的开放,有利于激活思维,使策略运用准确到位,促进实践的深入实施;评价的开放,有利于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形成,推动课题的实施。

根据自己多年带高三的工作实际和毕业班的学生需求,我将自己的课题研究内容定位为“创新写作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学会写新材料作文”。

1.研究周期:四年(20xx年3月——20xx年9月)。

2.研究步骤:

分三个阶段展开研究: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3——20xx.9)。

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新课改相关的理论与作文教育理论。利用图书室、互联网、自订(购)的报刊杂志(书籍)学习,不断开阔知识视野,丰富理论水平。

在学生中进行作文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为课题提供重要依据。

确定自己子课题的研究方向为“高三学生如何写新材料作文”。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9——20xx.6)。

具体研究分三步走:

1.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20xx.9——20xx.9)。

2.积累作文写作素材。(20xx.9——20xx.9)。

3.合理安排文章结构。(20xx.9——20xx.6)。

任务及措施:

(1)总结个人课题研究得失,并围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理论支撑、原则方法、研究过程以及预期成果等,与课题组其他成员展开讨论,反复论证修改形成深化研究的新的课题方案。

(2)按方案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并收集有关材料。

(3)根据效果调整或完善课题研究。

(4)总结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20xx.6—20xx.9)。

整合有关资料,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结题。

本课题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的研究,因此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1.在研究前,采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先进理论、他人研究成果,并认真学习、分析和研究,吸收其精华。

2.在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综合法(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等)等方法。

3.在研究后,采用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研究效果调查法等。

具体培养学生创新作文的途径:

第一、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以积累创新素材。

第二、开展艺术欣赏,以感悟创新之美。

第三、轻松作文,以营造创新氛围。

第四、写想象作文,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第五、打破思维定势,以便掌握创新方法。

第六、作文指导和评点侧重命题、选材、结构、语言,以体验创新乐趣。

1.20xx年10月拟完成《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教学观摩课的录制,做好课后反思及教学案例分析。

3.20xx年1月前指导学生参加中语会“创新杯”作文竞赛,获奖学生在10人次以上。

课题研究方案篇六

相对于大课题研究而言,小课题研究具有应用性、群众性、广泛性的特点。

应用性。相对于理论性的课题研究而言,小课题研究在研究的性质上属应用性的课题研究。理论性的课题研究通常是一种大课题研究,它是以建立和形成较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系统阐述并检验各种假说、原理、法则为最终目标的。而作为应用性研究的小课题研究旨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或者说它针对的是中小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为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它的研究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实践。它是一个教中研、研中用的过程,教、研、用三者是一体化的。某位教师的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尽管对其他教师也具有启发性,但由于受教育教学情境的限制,小课题研究成果的运用主要是研究者个体在其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或者说它的运用是主要在纵向维度上进行的。与专职的教科人员相比,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优势体现为自己是教育教学实践躬亲者,实践经验相对丰富,但与此同时,由于教育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时,应更多地选择那些与实践联系较密切的应用性的微观课题或小课题进行研究。

群众性。从研究的主体来看,小课题研究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大课题的研究往往是学校一部分教师,其主持人经常是少数几个人;与大课题研究不同,人人都可以是小课题的研究者,人人都可以是课题主持人。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也无论其教科研的能力是强、是弱,都可致力于小课题的研究。只要你有教育科研的意望,你就可以进行小课题的研究。

广泛性。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涉及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所有问题。这也就是说,小课题研究尽管是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的,但它不仅包括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而且包括教学工作以外的涉及学身心发展所有问题的研究;直接和间接涉及学生身心发展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是小课题研究的问题;小课题涉及的范围,既包括教学、也包括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它是立足于学校整个教育实践、为教育实践而展开、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而不仅仅是“立足教学实践,为教学而展开,在教学中进行”的。这是因为任何教师教育实践或行动的目的都是整体性的,任何教师行动的目的不仅应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知识,而且应促进学生智能、思想品德、个性的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在促进学生整体性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所有教师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因而也是值得所有教师关注、并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此而言,我们不能认为小课题研究的只是教学中的问题。目前一部分学校将小课题的选题局限于学科教学范围的做法是片面的。

开展小课题研究,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教师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时间、精力,学校应有必要的图书资料的储备,并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研究经费。除此之外,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学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这些也是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1.学校应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研究环境。

对于小课题研究,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如学校最高管理层或学校教科室采取一定的措施对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动员、布置等是必要的。但如果学校只是依靠行政指令的方式来推动小课题研究,那么,其成效将大打折扣。因为单纯用行政手段去推动小课题研究,易于使教师感到开展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从而易于使小课题研究落入形式化的巢臼。而教师的被动应付行为、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化将大大地贬损研究的效果,这正是任何课题研究、包括小课题研究之大忌。所以,学校应尽可能少用行政性指令去推动小课题研究,而应更多地从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人手去推动小课题研究。对教师开展的小课题研究,不作统一时间、统一步调的规定,以及教师研究什么课题、用什么方法研究、以什么形式结题,让教师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是为教师营造小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的最基本的要求。另外,为教师营造小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学校应从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出发积极引导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如可对自觉进行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卓有成效者进行表彰,以调动其他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2.学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一般而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越是围绕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则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越是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高,同时也对教师的挑战越大,而当教师对这种挑战和对挑战的反应进行反思时,越可能产生认知冲突,所以越有可能发现需研究的小课题。但时下在学校较为普遍存在的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的应试教育,不仅使学生片面发展,而且阻抑了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等教育科研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阻碍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由于倾心于提高考试分数、追求升学率,已严重弱化了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意识,已使教师无心、无力于开展教科研活动。可以说,目前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考分、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已成为抑制教师教育科研的自觉性、积极性的最大障碍。很难想象,一所一心一意、目不旁视、心无旁鹜、全力应试的学校,教师会开展怎样的教科研活动?!学校背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企望提高教师教育科研、包括小课题研究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真可谓是南辕北辙!而只有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才会强化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意识。

总之,教师只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自觉性、积极性,小课研究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学校要为教师营造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良好环境,莫过于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了。

课题研究方案篇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xx版)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温儒敏教授也曾说过:“语文课改,读书为本”。统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编排体系中进一步明确了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快乐读书吧”为载体,12册教材12个点,文体阅读序列清晰,充分渗透了分级阅读理念,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将书目的推荐和读书的方法渗透其中,对课外阅读进行了系统的指导。本课题将着力于研究不同年段“快乐读书吧”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指导,在遵循学生主体的基础上,精准定位学习要素,精心设计导读活动,找到学生与文本的融合点,扎实推进整本书阅读,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发展言语能力,实现生命成长。

“快乐读书吧”是统编教材用心设置的一个全新的栏目,其传递出的语文学习重要价值信号及教育的深远目标就是让学生爱上阅读,大量阅读是学好语文的最根本方式,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指导学生通过“快乐读书吧”的学习将阅读的外延扩展,进而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快乐读书吧”的教学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研究领域,目前老师们有所涉猎,不过仍呈碎片化的状态,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对整个教材的体系的课程化的建构也未成体系。

我们将深入研究本课题,旨在通过系统化解构统编教材,设计涵盖所有“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导读课、推进课和读后交流课,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实施路径和评价方法,形成体系化的整本书阅读推进课程,促进校园读书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本课题致力于研究统编语文教材小学阶段12册教材的“快乐读书吧”课堂教学导读策略,以及“和大人一起读”阅读技法指导,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融合与迁移,推进整本书阅读,做到“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根据教材中“快乐读书吧”在不同学段的设置的主题和特点及课题研究成员的实际情况,分学段进行有针对性、有主题的研究。研究重点是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儿童从丰富的语言材料中获得语言积累,从优质的阅读材料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形成良好的整本书阅读习惯和能力。难点在于既能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又能习得好的读书方法,并自然地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促进整本书的有效阅读,在有计划的、系统的、逐层推进的训练体系中提升语文素养。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低段的推荐书目以趣味性为原则,推荐简单有趣的小童谣、小故事、儿歌、童话等儿童文学内容。三年级开始增加推荐书目的篇幅和字数,以篇幅较长的汇编类作品为主:童话、寓言、科普、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等,还包括口头文学和作者文学的类型。到六年级则安排了包括成长、教育小说和漫游历险为主题的世界中长篇名著的阅读。从阅读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故事到篇幅较长的叙事性作品,“快乐读书吧”的`编排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快乐读书吧”主要由对推荐必读书目的介绍和以小贴士形式呈现的阅读指导这两部分构成,中高年段设置了“你读过吗”“相信你能读更多”等栏目,既有指导性又有激励性,旨在以一本书的重点指导带出多本书的拓展联读,形成群文阅读的模式。低段重在对阅读习惯养成的指导,也有简单阅读方法的训练,中高年级则通过更为详细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和科普作品,形成阅读能力的螺旋上升与递进,从而实现与初中的“名著导读”顺利接轨。

基于对“快乐读书吧”教学价值的解读,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

一、做好三个阅读阶段的整体规划。

1.导读阶段:唤醒情绪,引发阅读的期待。借助封面、目录、插图等内容,通过猜想、补充、评价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点带面,引领学生读整本书。

2.推进阶段:组织活动,促进阅读的展开。通过做阅读记录、读书笔记、讨论会等形式为载体,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展,了解阅读效果,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在班级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

3.交流阶段:互动分享,交流阅读的收获。同坐话题探讨、演绎故事、读书笔记、主题手抄报、思维导图等方式,交流阅读心得,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精心设计“主题读书单”,实行全面推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主题读书单”,制订阅读计划。

三、上好每节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扎实有效地习得阅读方法。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要通过集体备课、自主设计、磨课研课等形式,上好每节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在交流探讨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指导能力,实现自我生长。

四、由扶到放,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及言语能力。“快乐读书吧”重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目的是通过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实现良好的阅读活动的开展,帮助孩子实现书籍的选择、阅读和反应。切忌将这一过程变得过于复杂,加重学生心理及身体的负担。因此,要处理好“放”与“导”的关系,处理好文学阅读与语文阅读的关系,处理好规定阅读与自主阅读的关系,处理好兴趣与方法的关系,做好好课时设计,让在学生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内化语文素养,提升言语能力。

“快乐读书吧”是实现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实现教师对学生阅读行为引领的有效资源和抓手。教师要有整本书阅读的意识,要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制订有梯度的阅读计划,并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时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通过高质量的导读课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依托教材提供的推荐书目,恰当使用教材提示的阅读方法,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导读活动中扎实有效地习得阅读方法,为学生自觉、主动阅读课外书打下基础。

在进行“快乐读书吧”导读策略的研究过程中,课题成员要不断钻研教材,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上好每节导读课,积极撰写论文,参加阅读课堂赛课,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搞阅读指导策略的能力。

(一)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性教学(effectiveteaching)是20世纪极上半叶时期很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思想与理论,它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是一套教学策略,它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对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情景做出及时的决策。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育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化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当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还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三)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过程。教学过程最优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最优化统一起来。教学过程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五个基本成分,要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选择每个过程的最优化方案,发挥整个教学系统的最大可能性。

(四)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a.准备阶段(20xx.9—20xx.12)。

(1)成立课题组,确定主要研究人员,制定课题组规章制度,进行人员分工。

(2)查询一系列有关“快乐读书吧”的理论文章和案例,进行学习研究,加强理论指导。

(3)深入解读统编教材“快乐读书吧”的教学内容。

b.实施阶段(20xx.1—20xx.3)。

(1)课题组成员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并在课题群内公开发布。

(2)定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研讨、赛课等。

(3)定期发布各人的教学设计、公开课、论文、案例、教学反思等,接受指导和检查。

(4)收集整理前期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总结,开展中期汇报,接受课题中期评估。

(5)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进行学生阅读成果展示、教学案例、论文、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

c.总结阶段(20xx.4—20xx.9)。

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理性分析,形成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体系,进行全面推广。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组总策划协调,开题、中期、结题报告:

2.研究方案实施的常务工作、资料建设:

3.负责课题成果的整理与编写:

4.撰写设计、上课、课例、反思、总结、学术论文,搜集过程性材料:

课题研究方案篇八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学习心理状态,进步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探索、同等合作、解决题目相互启发、共同进步,提高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教学课堂中开展广泛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公道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基点。

3、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内容。

(一)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1、理性思辨:不断思考合作学习的误区,从中摸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9月)。

1、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广泛收集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10月至11月)。

1、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践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

3、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4、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5、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12月)。

1、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