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端午日解析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21:31:04 页码:9
2023年端午日解析精选(12篇)
2023-04-03 21:31:04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端午日解析篇一

一、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民俗风情”内容的学习,课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下面请小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资料。(师问:2分钟可以了吗?)

(生讨论的基础上)小小组代表发言(多媒体交替出现有关传统节日的画面)

2.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吗?(师)

(生回答)

(老师作适当补充)(媒体出示有关文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节有关的文章(画面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研习课文

1.  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学愿意出来把文章朗读一下。(师请学生读,并提出听读要求)(出示朗读的配乐画面)

要求:(1)认真听,听完后能作恰当的点评。

(2)听完后能说出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的哪些民俗风情。

2.研读重点段落并作深层探究

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精彩,同学们愿意看吗?

(1)播放赛龙舟的场面(学生欣赏)

(2)请学生齐声朗读有关这方面的文字

(3)在读的基础上,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画面显示)

a: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何感受?

b: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渲染龙舟竞渡的场面的?

(4)我们常说“学贵有疑”,“有疑问才会有进步”,针对课文内容,谁有疑义吗?

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3.借助课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凭借自己自学成长的语言功底把龙舟竞渡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同学们想学吗?今天老师想为你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你们大显身手。

(1)播放舞狮子的画面。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3)小小组先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请学生作评价。同时画面显示老师写的舞狮子场面。

三、总结全结

1、请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2、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湘西地区的民俗风情,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做成卡片,准备交流。

端午日解析篇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

2.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学习本文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及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展示课件《湘西风情》和《沈从文简介》)

2.端午节介绍

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

也称“端五节”,民间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吃粽子,赛龙舟等。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的哪些风俗民情?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等。)

三、分析课文

1.整体感知

学生思考讨论: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明确:一天的时间顺序。

(2)写了哪几件事情?什么经过?

明确: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

2.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1)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看热闹)     写人们在河边观看赛龙舟。

第二层:(划船的事......种种情形) 写赛前准备、赛手配置以及赛事盛况。

第三层:(凡是到最后)             领赏庆贺。

(2)第一层中三个“莫不”的作用。

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否定。强调人人参与,无一缺漏,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3)文章是如何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的?

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三个“莫不”,侧面烘托出当时热闹的气氛。

(4)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赛龙舟的盛况?

正面描写:外貌描写——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

动作描写——“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虚实结合:实写鼓手船手的协作,虚写即采用联想想象(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题四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检查背诵

2.检查上节课内容的接受情况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找学生朗读这两部分课文

2.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讨论:(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

(2)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

军民。

(3)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

喜庆气氛,热烈、欢腾。

(4)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追鸭的场面。

(5)体会第三部分的作用。

结构作用:总提两个竞赛,使文章很完整。

内容作用:表明全民同乐的时间之久。

三、总结课文

1.主题思想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描写赛龙舟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俗。

2.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

课文关于民俗写的很多,如吃粽子等就没有提及。

两项竞赛作者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竞赛。

(2)材料安排条理清晰。

全体总体上按时间顺序。

先写上午11点钟左右吃过午饭出城,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这两种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3)注重渲染气氛,突出民乐。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风俗的文章。

端午日解析篇三

教学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我主要遵循了我校提出的“四自五步法”,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了划龙舟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实践,从而使学生有直接的体会,寓学于乐,学生更容易掌握。

教材分析:

《端行日》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五单元的文章,属于“民俗风情” 专题。了解斑斓多彩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对作者如何表现这一节日进行分析、学习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文章情节描写具体、而且热闹,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湘西一带过端午的气氛。本课我们就以学习场面描写为主。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读过课文,对本文所记叙的几件事学生已有所了解,但对于作者是如何利用自己的笔描写本文所体现出民族特色的,这就为本课教学找到了比较有利的切入口,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容易。

教学目标 :

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准确、简炼的语言。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收集本地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人们过端午的气氛。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些节日也越来越重视了,那同学们喜欢过哪些节日?

生: 春节,圣诞节,重阳节,端午节,愚人节,母亲节……

师: 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有好几个是洋节,对洋节也有所偏爱,反而中国传统的节日慢慢在被人们遗忘,今天我们要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湘西,去看看那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板书:——走进湘西   端午日   沈从文)

二、授新课:

(一)、释题

1、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

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

2、  我们家乡有哪些相关习俗?

吃咸鸭蛋、吃粽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1、分几个学生朗读,找找湘西一带人们是怎么过端午日这一天的?

①    端午日……看热闹

②    划船的事……才拖下水去。

③    每只船……种种情形。

④    凡是……500响鞭炮。

⑤    赛船过后……方能完事。

请五位同学朗读。

穿上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大鱼大肉。11点左右出门看赛龙舟,赛船过后捉鸭子。

2、这几件习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中有哪些相关的词?

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中出现了上午11点左右、赛船过后,直到天晚方能完成。

3、这几件习俗中哪一件是详写的?

赛龙舟

(三)、重点学习赛龙舟的场面

1、中哪些语句是写赛龙舟的精彩场面的?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种种情形。

齐读

2、同学们从这一段文字中,你体会出当时怎样的气氛?

热闹、欢腾

3、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才使场面如此热闹?

学生讨论,寻找。

实写

虚写

人物

动词

作用

联想、作用

桨手

持(桨)、划(船)

准确生动地表现了各种人物的特征;赛船的激烈场面。

梁红玉击鼓助战

进一步渲染了赛船场面的激烈

带头的

坐(船头)、缠裹(红布包头)、拿(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进退)

擂鼓、打锣的

坐(中间)、敲打(锣鼓)、调理(划船节拍)

群体

选手

观众

鼓声如雷鸣、

呐喊助威

4、结合上表,请同学说说,如何才能把一个场面描写好:

①、围绕一个场面写

②、要有人物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

③、点面结合

④、要有场面的相关气氛

⑤、联想与想象(实写与虚写)相结合

5、这部分赛龙舟的场面非常精彩,请同学们再读,感受当时的场景。比赛的选手铆足了劲,奋力向前划,终于到达了终点了,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队伍有何奖励,为何要奖励?(用书中原文回答)

……[合作努力]、[奋勇争先]

光靠一个人是行不通的,只有通力合作才能获得胜利。

(四)、表演赛龙舟场面

师:今天我们就以初一(7)班教室作实践地,来一次龙舟比赛,看看哪一组在通力合作之后取得最后胜利?

(分配工作)

2、3组扮演赛龙舟的选手;两个同学分别担任两队的带头人,找四个同学分别当鼓手和锣手;1、4两组同学扮演观众,选手要拿出气势,观众要融入情景,气氛要热烈些!

……(表演)

师:观众、选手觉得哪一队可以获胜,为什么?

队,因为……

师:怪不筣要获胜了,原来我们这边都是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

(过渡):小伙子不错,岸上的观众也毫不逊色,给比赛增添了热闹气氛,下面我们来采访一下几个观众?

①、你们是几点到这里来观赛的?

②、一家人都来了吗?

③、你们一般在哪看龙舟

④、你觉得这次比赛精彩吗?

思考:作者写的是现在湘西过端午节发生的事吗?从哪看出?

答:  不是,还有军官与人们一起过节

(五)、捉鸭子

其实当时过端午节正处于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时期,可是当地却可以与民同乐,看来龙舟的魅力确实很大,还有民间习俗能使军民同乐吗?

捉鸭子

指名读

其实这一活动和上一活动一样体现了人们个个奋勇争先,积极乐观的精神。

三、小结

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

其实、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还有赛马、秋千、竹杆舞等活动,展示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奋进不息的民族的精神,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我们要在吸取外国文化的同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四、作业 :

1、根据所学,对将要举行的运动会的某个场景行描写

2、收集本地过各个节日时的一些习俗,下节课交流

教后小记:

与学生一起学习一篇带有民族特色而又简短的文章,学生学起来简单,兴致也特别高,因此在课堂上我们配合得不错,再加上划龙舟的表演,把这节课推向了高潮。

整节课能围绕学校提出的“四自五步法”学,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为主,给学生以充足的空间;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内容的安排上,欠缺了层层深入这一点,以后仍要在不断摸索中前行。

端午日解析篇四

1.通读全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风俗。

2.找出精彩的场面描写,并说出场面描写作用,学习虚实相生的写法。

3.感受龙舟竞赛中体现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沈从文及《边城》的主要特色。

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

(一)导入:

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些节日也越来越重视了,那同学们喜欢过哪些节日?

生:春节,圣诞节,重阳节,端午节,愚人节,母亲节……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有好几个是洋节,对洋节也有所偏爱,反而中国传统的节日慢慢在被人们遗忘,今天我们要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湘西,去看看那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板书:——走进湘西   端午日   沈从文)

(二)整体感知:

1.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

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2.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相关习俗?

吃咸鸭蛋、吃粽子……

3.问: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归纳: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画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

问: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三)重点赏析: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竞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能如此吸引你们?

1.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2.请在文中找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桨  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两者相似点在: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如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归纳: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4.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扩写捉鸭子的场面。

(五)课后学习:

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诗文。

引文来源  端午日·示范教案

端午日解析篇五

教学目的:

一、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二、培养学生及联想、想像的能力,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一、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二、精彩的龙舟竞渡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及虚实相生的写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

有谁能说出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春节、端午、中秋)(学生回答后)刚才有同学说到了端午节,有同学能说出端午的由来吗?(为了纪念屈原)(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湘西的端午民俗。板书课题:

沈从文

二、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一生共著有短篇小说二百余篇,中长篇小说十余部,近三百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短篇小说《萧萧》、《丈夫》。另有小说、散文三十余部及长篇小说《长河》等。

三、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出示:投影1)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zhàn 峒dòng 鹳ɡuàn 泅水qiú

2.解释下列词语

伶俐:聪明,灵活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吊脚楼:(见课文注释)

四、研习课文

1.学生迅速浏览课文后,说说我们这一带的有一些什么习俗?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的哪些民俗风情?课文介绍的湘西端午习俗有哪几种在我们家乡没有?

(我们这一带的端午习俗有:吃粽子、吃咸鸭蛋、吃鱼吃肉、系五彩线、戴小铃铛、插艾蒲等等;课文写到的湘西端午习俗有: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赶鸭子。)

2.分析追赶鸭子的场面。学生读第二节思考下列问题:(出示:投影2)

(1)追赶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

(2)参与追赶鸭子活动的人员有哪些?(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

(3)追赶鸭子的场面如何?(自由下水追赶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3.分析赛龙舟的场面。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看书、讨论。(出示:投影3)

(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节日赛龙舟的气氛的?

共三个场面:河边看划船(习俗、人数、划船的起止地点),龙舟竞赛(赛前准备、赛手配置分工、竞赛过程),竞赛结束(领赏、庆贺)

(2)课文“划船的事……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从哪些方面来写赛龙舟的场面?(赛前准备、赛手配置分工、竞赛过程)

(3)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如果你身临其境,亲眼目堵了这一精彩场面,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可能会怎么去做?

“便使人想起……种种情形”一句是虚写,其余是实写。

呐喊助威?跳上船去取而代之?做桨手、鼓手、锣手、带头的?怎样奋力向前冲?等等

(4)赛龙舟后,得胜队有哪些奖励?(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放500响鞭炮表示庆贺)

(5)找出描写龙舟竞赛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说说这些语言描写的作用。

主要是外貌和动作方面。

作用: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的特征和赛船时的热烈气氛。

五、拓展训练

假如让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你将如何组织?(出示:投影4)

(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六、小结(出示:投影5)

1.本文的写作思路和顺序是什么?

思路:争看划船——追赶鸭子——结束赛事 顺序:时间顺序

2.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受,从中能明白什么道理?学生思考后回答。

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赛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加点部分板书)

七、课后实践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以“中秋日”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端 午 日

沈从文

追赶鸭子:目的、人员、场面

习俗

河边看划船   观看及参加人数

赛船起止点

赛前准备

赛龙舟 龙舟竞赛 赛手配置分工

竞赛过程

奖励

竞赛结束

庆贺

思路: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 顺序:时间顺序

感受:茶峒人庆端午的淳朴民风。

道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团结就是力量等

端午日解析篇六

端  午  日

教学目标:

1、 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初备     统复备                  

一、 由端午节导入

1、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

春节、端午、中秋

2、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

(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二、简介作者

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1、遇到不会读的字用笔划出2、概括一下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1、自由提问,正字正音正形

蘸(  zhàn  )酒  茶峒(dòng)  洞穴( xué)老鹳(guàn)河

呐(nà)喊   泅(qiú)水

多音字 

好hào   喜爱   如:好事

hǎo    跟坏相对

形近字

戍(shù)   戌(xū)   戊(wù) (戍点,戌横,戊中空)

2、 概括一下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穿新衣、画王字、赛龙舟、赶鸭子)

3、 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理由呢?

(要求简洁表达就行,老师归纳:热闹,有趣等)

四、赏析精品细节:

1、 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怎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2、 相互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请找出来:

桨  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 拿 挥动 指挥

锣鼓手----敲打 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归纳。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4、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

齐读,体味。    

5、讨论:如果你参加赛龙舟的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胜利?

参考答案:要有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要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人与人要真诚。

6、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指名朗读。

7、提问:

追鸭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与民同乐,增加节目的愉快)

参与追鸭子的人员是谁?(善于泅水的军民)

鸭子的打扮是什么?(颈脖上缚了红布条)

8、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一下追鸭的场面

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抽两三个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

五、归纳要点: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六、跟踪检测

(一)填空

1、端午日选自                    ,作者       ,是   代作家,代表作          、          ,散文集              等。

2、各地的端午日都有不同的民俗,作者所写的当地的端午日主要有         、            、            三大民俗。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茶dòng(  )    qiú (    )水     擂鼓( )  呐喊(  )戍(  )军     翘(    )起    干zào(   ) 缠guǒ(   )老guàn(  ) 划jiǎng(  )不jū(    )jìng(    )赛

(四)对下列一段话中加点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参加龙舟竞赛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

b、龙舟竞赛都在锣鼓声下协调展开,场面甚为壮观,使人如同身历其境。

c、十几个桨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一起动作,整齐划一,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 、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五)课外练习:

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 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端午日解析篇七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12分)

(1)茶峒(    )      (2)干燥(    )    (3)擂鼓(    )

(4)洞穴(    )      (5)泅水(    )    (6)节拍(    )

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8分)

(1)zhàn(    )酒                (2)划jiǎng(    )

(3)缠guǒ(    )                 (4)nà(    )喊

3.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10分)

(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 粗大                       b.结实伶俐

c.健康 伶俐                       d.结实粗大

(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 纯粹                       b.即刻单纯

c.即刻 单调                       d.顿时纯粹

4.填空。(10分)

(1)《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2)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大体主要有以下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列一段话中加粗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8分)

(    )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参加龙舟竞赛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

b.龙舟竞赛都在锣鼓声下协调展开,场面甚为壮观。使人如同身历其境。

c.十几个桨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一起运作,整齐划一,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6.联系课文,思考回答问题。(12分)

(1)文章写龙舟赛前全茶峒的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2)文章的结尾写“人和鸭子的竞赛”,似乎与龙舟竞赛没有多大关联,能否删去?为什么?

综合题

1.课文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2.课文中作者描写湘西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内容加以概括。(不少于三点)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dòng(2)zào (3)lèi (4)xué(5)qiú(6)pāi

2.(1)蘸(2)桨(3)裹(4)呐

3.(1)b(2)b

4.(1)沈从文;现;边城、长河(2)划龙舟、饮雄黄酒、追赶放鸭

5.d(“群众活动纷乱无序”不当,应为“体现了很好的组织和很好的纪律”。)

6.(1)从中可以看出,对于“龙舟竞赛”,是全民参与;同时也为下文的划船竞赛作了很好的气氛渲染。(2)不能删去。因为“人与鸭子的竞赛”是“船与船的竞赛”的补充,不仅体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而且侧面烘托了划龙船的热闹,从而把端午日的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综合题

1.详写了活动前人们的参与、活动中竞赛者是如何全面组织以达到“合作努力”、活动后的奖励以及赛后余波;对具体的竞赛场面,作者写得很少,只有寥寥几句。作者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就在于着重表现那湘西纯朴的民风,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是真诚相待的。从而为我们展现了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2.(1)从前来参观活动的人来看,可谓是“全民参与”“官民同乐”;(2)从对竞赛获胜者的奖励上来看,人们并非为了“红布”“银牌”“鸭子”,是为乐而竞赛;(3)从参赛的人来看,大家精诚合作,真诚相待。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解答第一题,对“详写”“略写”以及“目的”的内容概括全面准确的评为“优”;解答第二题,对三个要点概括全面的评为“优”。

良:要点略有遗漏。

中:语句不连贯,只写出一个要点的评为“中”。

下:概括不准确,未分点解说。

端午日解析篇八

沈从文的《端午日》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写了当地人们最有特色的端午的习俗。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关于端午日沈从文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端午日沈从文阅读材料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能成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 )嘭嘭铛铛把锣鼓很( )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shù)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qiú)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端午日沈从文阅读题目

(一)选择词语填入合适的括号中.

强壮 健康 伶俐 灵活 即刻 纯粹 单调 开始

(二)读短文,想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虽然《端午日》不是纯粹描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以了解到当地端午日的民俗.当地端午日的民俗主要有以下几个:

(四)本文以端午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详略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端午日沈从文阅读答案

1.强壮 灵活 开始 纯粹

2.按事情的发展的先后顺序及时间顺序

3.你写了否是说不用回答吧、?!

4.具体的写了当地人们赛船,略写了穿新衣,画王字等,提醒出,当地人们最有特色的端午的习俗

端午日解析篇九

江苏大丰市万盈二中   陈继军

一、说教材

1、《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编者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分别编入了《端午日》等四篇课文,它介绍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是一篇新增加的课文,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让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有:

①、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②、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③、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过了鲁迅先生的《社戏》,同学们已经初步表现出对地方风俗的浓厚兴趣。加上端午节是同学比较熟悉的节日,所以这一节课的任务是让同学们对风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学会对人物的多角度描写。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①、对赛龙舟精彩场面描写的赏析。

②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 是: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

二、说:程序

我的教学过程 是这样设计的:共分了导入  新课、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小结拓展延伸、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六个环节。

1、导入  

由提问传统节日而引出端午节,接着多媒体介绍屈原的传说并让学生结合当地来说出一些端午节的的风俗习惯,用多媒体动画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介绍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再以“同学们想知道湖南的老百姓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吗?”一句来引导揭题,板书课题“端午日”--沈从文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一过程计划是5-8分钟

2、在初读课文阶段,我设计了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并以些为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第三个问题导入  下面评析“赛龙舟”“捉鸭子”的场面。这一过程计划是8分钟

2、精读课文

在精读课文阶段,重点是介绍赛龙船场面。在具体指导学生赏析这一段时,我采用多媒体和课文内容相结合的方法,来打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美轮美奂的古诗欣赏中、龙舟视频中真切地感受到赛龙舟场面的激烈。结合文中语句,指导他们试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去分析场面。对赛龙舟场面的赏析,我以分析桨手的风采为突破口,针对文中描写桨手的文字并非很多再加上学生对赛龙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的情况,我制作了一个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由讨论从多角度来描绘桨手。

虚实结合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者想象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假想如果身在现场会有怎样的想象,最后结合多媒体上两幅在江中疾馳的龙舟展开想象,

正面侧面描写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仍然采用了图文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打出三幅观众人山人海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到文中找描写观众的文字,教者指出这种描写就是侧面描写。

对于捉鸭子的场面我采取简略处理的方法,由图片再到文中语句。这一过程计划是20分钟

3、小结并升华 

在小结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许多 我们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风俗习惯。其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完美地相结合,就构成了神州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在刚刚结束的奥运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民就亲身领略到了东方文明的美丽和神奇”

接着让学生们欣赏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文艺演出剪辑的2分钟短片。

在最后的对文章的主题升华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 同学们, 在雅典,世界人民亲身感受到了东方文明的魅力,世界为之惊叹,为之喝彩。开放的中国在了解世界,而世界人民也在了解开放的中国。同学们!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同学们让我们为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而努力学习吧!”

这一过程计划是5分钟

4、作业 部分我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假如你来组织一次“赛龙舟”活动,将如何策划呢?(如赛前准备、人员安排、预期效果、奖励形式、注意事项等等)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感触?试用文字表述。(不少于200字)

5、板书设计 :

端午日

--沈从文

湘西的民俗

……

桨手:持、划(动作)

正面描写:鼓手、锣手:敲打、调理(动作) 激烈紧张

赛龙舟 带头人:拿、挥动、指挥(动作)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外貌)

(详写)侧面描写:观众

追鸭子:热闹、有趣

(略写)

---→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推向世界!    

三、多媒体介绍

1、课前我根据课文的内容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兴趣以及爱好设计制作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的课件以便在教学中使用。如赛龙舟的视频,雅典奥运会文艺演出的二分钟剪辑,风俗习惯的flash动画,桨手风采的图片展示。

3、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图片、视频、音乐的欣赏,口语表达等。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我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通过探究练习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学会自学。初一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观察力比较肤浅,缺少精确性、概括性,因此在授课中分析赛龙舟场面是教者在意引导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分析,这样就能够避免学生盲目地去找去分析。

另外我还采用了自读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法,并作出规定:在“议”的过程中,四人为一组,每人都要议,在“结”的过程中,指令其中一个人任记录,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师提问时,其中一人作代表发言。

端午日解析篇十

教学目的:1、了解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联想、想象能力。

3、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

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春节、端午、仲秋)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生答)是的,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师生齐读。可见,端午节习俗之多,场面之热烈。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课文《端午日》,它的作者是沈从文。(出示课件:文字:沈从文及《边城》)

二、范读课文,注意读音、字词、停顿,初步感知课文感受一下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的节日气氛和湘西一带的端午习俗。

(1—2名学生复述课文大意。)

三、本文比较多短小,不难理解,我们就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学习的方法。先自由朗读课文,再次感知,细细品味,标示疑点,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边读边讨论,能在小组内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过会儿在班内交流。

1、字词方面的不解。如“缓促”“调理”、“不拘”等。

2、“本文写的是端午节的竞赛,为什么还要写以前练习的事?”

(1) 讨论侧面烘托的作用。

(2)再从文中找出有这样作用的句子。(3处)

3、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颧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中“种种情形”不描述出来为切入点找出略写的句子。

(1) 讨论详写和略写的处理。

(2) 从文中再找类似的句子。

(3) 在此完成“竞追鸭子”场面的简析,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具体的场面,明确略写给人留有想象空间这一重要特点。

五、谈感受最深的场面

(一)人山人海的场地写得好。

(1)三个“莫不”的句子

(2)从文中找其它写人多的句子。

(二)重点赏析“赛龙舟”场面。

显示课件中本段文字。

1、动词的运用。学生谈动词对表现场面的作用,(课件显示动词)

(1)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动作。(课件显示不同竞赛人)

(2)、指导阅读带动词的句子,读出力度、读出气氛,纠正声音高低、短促,把动作突出出来。(生齐读)

2、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假如你是一岸上的一名观众,你会怎么办做?有何感受?

(2)、假如你是船上的一名赛手,你希望是做什么的?

(师生明确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3、精彩段落背诵

(1) 介绍背诵方法:关键词语背诵法。(课件显示关键词)

(2) 根椐课件显示的关键词背诵这一精彩场面。

六、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壮阔的场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受到了有益的人年启示。中国还有很多民俗,比如:-----、----、----、----、等(让学生举例),在每一个民俗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七、课文延伸。出示“清明节的来历”片段来感受所体现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民俗文化。同学们可以课下收集一些民风民俗,从中了解一下异地风情,感受一下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你一定会受益非浅的。

端午日解析篇十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端午节这一日,大家的将星习俗都有哪些?来看看作者笔下其他地方的端午日习俗吧。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关于端午日节选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端午日节选阅读材料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端午日节选阅读题目

1.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在原文上用“/”划分层次。

第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篇端午日赛龙舟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________________,展开思路。

3.全文三段文字,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这三段的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开始三个“莫不”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凭着对___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端午日节选阅读答案

1.第一个场面(开头至“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写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

第二个场面(“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至“擂鼓的种种情形”),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况。

第三个场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至段末),写划船竟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2.端午日。

3.时间顺序。

4.第一段:赛龙舟的场面;

第二段:竞追鸭子;

第三段:结束赛事。

5.用雄黄蘸酒在额角上画个王字、划船竞渡、追赶放鸭。

6.文中三个“莫不”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7.湘西端午 奋发向上、合作争先。

端午日解析篇十二

大家好!我是×××的×××。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端午日》。

《端午日》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民俗风情”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山西茶峒人端午日的习俗,着重描写了赛龙舟和追鸭子的场景, 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七年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阅读《端午日》不存在障碍。学生已初步具备浏览网页、收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兴趣,但仅仅停留在名称及粽子、月饼等外化的形式上,对其来源、传说、文化内涵等都不太清楚。

因此我认为把《端午日》这篇文章仅仅作为场面描写的学习资源,有点浪费,因而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场面描写的基础上,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感悟。

我的知识目标:能够说出湘西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能力目标:初步学会文章点面结合,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方法。情感目标:感受湘西端午节时欢快的气氛和湘西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领悟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教学重点是: 通过学习精彩的赛龙舟场面,感受湘西端午日的欢快气氛和人们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教学的难点是:领悟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因此我制作了这个网络课件,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许多关于端午习俗的网站链接,收集并整理了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对端午习俗有了较多的了解。

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自由读、分角色读,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赛龙舟场面的热闹和欢腾、紧张和激烈。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场面描写中为何要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使教学重点易于突破。

组织学生通过影像视频、网络链接,获取更多的信息,然后通过小组间讨论,合作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使这节课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研读上,而是从教材中挖掘语文教学的资源,把学生引向一个广阔的语文天地。

让每个学生在留言板中发表自己对传统节日回归的看法,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传统节日回归的重要意义,在无形当中也是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为了让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真正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内,还在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延展中。我在课件的制作中,设置了这样几个特别部分。

插入一个动画,并以跑马灯的形式来展示端午诗选,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视觉冲击,使自主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在传统的课堂上,很多学生思维是漫不经心,。而这样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

这是课前的准备,在这个网页中,有许多的链接,点击以后可以出内容,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深入了解的东西,例如有的学生希望知道端午节来历,而有的学生对端午的神话传说感兴趣,还有的同学对端午的饮食文化情有独钟。教师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预习,这样,信息的来源与使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创造空间。通过这一个课前学习,学生不仅锻炼了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也激发了学生对端午节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熏陶。在这里就很好地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了起来。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精彩的赛龙舟场面,感受湘西端午日的欢快气氛和人们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并能初步说说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这个网页上,我插了一个关于“春节”的视频,提供了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链接,以及关于黄金周改革的新闻链接,学生可以迅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因为七年级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窄,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信息,让学生的讨论、探究有据可依,有话可说。使学生在学好教材上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去,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人文大地上。

这是个数码留言板的形式,这个形式颇具时代气息,有时尚感,让学生乐于参与。这个留言板既可以让学生上传作业,也可以供学生在上面质疑提问,反思课堂学习效果,方便师生资源共享,呈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良好和谐的局面。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只是少数学生的舞台,是精英与精英的对话,老师与精英的对话,而留言板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舞台。同时用这个留言板,就把我们的课堂延伸到课外,因课堂学习而激发了对课外学习的热情与关注,学生课后,仍旧可以在留言板上发表看法,使教与学获得可持续发展。

传统节日承载了古老而年轻的文化气息和地方风情,象水一样拍打着你,拍打着我,拍打着每一个学生,我期望学完这篇课文后,每个学生都能感到一种无形的东西已经穿透人的肌肤,进入人的灵魂深处,让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民族情绪在这一时刻得到彻底爆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