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实用(十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22:11:41 页码:9
最新《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实用(十二篇)
2023-04-03 22:11:41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篇一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学写五个生字。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蔡伦(造纸) 、沈括(印刷术)、张衡(地动仪)、祖冲之(圆周率).........爱因斯坦(相对论)、牛顿(万有引力,力学学说)、爱迪生(发明大王)、麦克斯维(电\磁)、诺贝尔(炸药)、达尔文(进化论)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小朋友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吗?(简介达尔文)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有意思、好玩;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

(2)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2)读通句子。(3)标上自然段序号。.(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

1、自读、正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7、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范读。

8、齐读课文

四、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下面请同位互相检查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指名回答)(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观察、自学生字.

(2)交流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1、生字口头扩词。

2、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教后反思:

一、设计意图:

1.丰富语言积累,拓展课外知识。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 语言的过程。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课外知识,积累有关词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2.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读中思,读中。

二、反思不足

在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执教了《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回顾执教的过程,自觉得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虽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读书要求,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但课堂中总感觉到缺乏读书的氛围,读书不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所谓“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生成”源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是学生通过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所领悟到的。很多时候,教师的大脑转动还赶不上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多么需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亮点,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充实和完善自我,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篇二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确良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破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关键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读中贯穿词语训练.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简介达尔文和《进化论》.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的,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文章.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和多音字.

(2)读通文工中的长句.

(3)标出文中的小节号.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一类生字词)

一百达尔文反复比较生存容易研究

1自已读读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文""反""研":都是前鼻音.

"存":读平舌音.

"容"声母是"r"

"易"","研":读整体认读音节.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 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组成语,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2)(出示二类生字词)

1自已读读生字词.

2齐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后,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5.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6.齐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生字词,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看笔顺表,自学生字.

(2)有熟字记忆生字.

鸟---岛交----较穷-----究在-----存开----研

(3)哪个字难写,哪个同学可以当小教师教教大家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篇三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篇四

教学要求:

1、学习两个生字“达” “文”。

2、理解课文,让学生知道岛上的昆虫为什么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

3、能正确且比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生用“发现”说一句话。

2、谈话:今天我们学习《有趣的发现》(板书课题)

3、 题,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新授。

1、自学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边读边思考:有趣的发现是什么?是谁发现的?

2、读情况交流。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相机学习“达”和“文”。

3、理解课文。

(1)、学生简单介绍达尔文。

出示:①、达尔文是( )国( )年前著名的科学家。

②、达尔文是( )年前( )国著名的科学家。

(2)、看投影。

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读句子)

岛上的昆虫有几种情况?还缺少哪一种情况?

如果你是达尔文会想什么?

(3)、达尔文怎么做的?理解:反复观察比较

(4)、他找到了什么答案?

有几种情况?跟三种情况的昆虫代表对话。如:小毛毛虫,这个岛上经常刮大风,大风来了你怕不怕?为什么?

相机板书: 没有…… 不会飞 

……特别大的 能顶住……

……小的 顶不住……

对照板书用因为所以归纳总结,补板书:不大可能…… 

生存下来

逐渐消失

(5)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6)谈话:

这就是达尔文的有趣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今天老师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了解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怎样伟大的成就。

4、齐读全文

5、指导写字。

6、 附板书: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 

有趣的发现  ……特别大的 能顶住……  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篇五

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十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电脑光盘、小黑板、每人课前准备一个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揭示课题,简介达尔文。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提问:达尔文是谁?

(他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2、什么是“著名”?你能换一个词来代替它吗?

(有名,对,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他第一个对生物的进化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推翻了上帝造人的谎言。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对生物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着他的名字,这就是“著名”)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达尔文的一个小故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插图,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

2、简介太平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面积达17968万平方千米。

3、什么叫“考察”?(就是观察、调查)

4、你怎么知道这是一个小岛?

(四周是望不到边的海洋,达尔文站着的地方是一片陆地。所以这是在一个小岛上。)

5、那么,小岛上的气候怎么样?(经常刮大风)

你怎么看出来的?(花草树木在风中摆动得很厉害,海上的风浪也很大)

6、他考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研究昆虫)

对,他面前就飞舞着许多大蝴蝶。那么。他在这个小岛上发现了什么现象?

(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7、达尔文觉得很奇怪,你觉得奇怪吗?为什么?大家讨论讨论

(讨论后小结:除了“翅膀特别大”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就没有翅膀小一点的昆虫,这不是很奇怪吗?)

8、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要么``````要么``````”两个连在一起用,表示在这两中情况中选择,你可以说一句这样的话吗?(如:我每天早晨起床,要么读书,要么背诗。)

8、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去看一看达尔文有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用笔标出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

2、指名分句朗读

3、出示一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讨论后小结:第一句只是说了这么一件事,到底这项工作是容易还是困难,并没有说具体。第二句中的“许多”告诉我们达尔文捉的昆虫数量多、种类多。“反复”说明他观察比较了很多次,非常认真。“终于”说明他研究的时间很长,克服的困难很多,很不容易。)

4、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他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爱动脑筋。)

5、达尔文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呢?请读下面的三句话,看看介绍了几种情况。

(一边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一边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 特大的 能顶住能生存下来

小  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讨论讨论“不大可能、很容易、逐渐”等词语的含义)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讨论;你能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什么?什么样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8、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段有几句话?(只有一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象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你觉得达尔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三、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他们的伟大成就?

四、作业

1、练习复述课文

2、准备好有关科学家的一个小故事,下堂课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复述课文,进行写字指导,讲讲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 略)

附板书:  7、有趣的发现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 特大的 能顶住能生存下来

小  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篇六

一背景: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7课第二自然段。

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学习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习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学设计: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习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学习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习啊!

(学生边读边练习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习这句话)

学习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习)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习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妈妈的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2]  下一页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果。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上一页  [1]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篇七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有趣发现。

2、指导学说读好三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从而领悟适者生存的道理。

3、指导书写部分生字,掌握部分生字字型。

【教学重难点】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有趣的发现》一课,学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谁能来当小老师领大家一起读呢?

2、昨天老师又请大家回家读了课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达尔文的新发现到底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过渡。有一次,达尔文来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他发现了什么呢?

2、根据回答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感到很奇

3、小朋友感到奇怪吗?(奇怪)那么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注意指导:要么……要么……,特别,很奇怪)

三、学习第三小节

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一读第三小节,然后找出原因来。

2、 根据回答出示:·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也能生存下来。

·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地消失了。

3、分析:(1)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翅膀大的昆虫能生存下来吗?(因为它们的翅膀特别大,顶得住大风。)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出来吗?(因为这些昆虫的翅膀特别大,有顶抗大风的能理,所以可以生存下来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朗读)(2)那么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为什么也能射干农村下来呢?你能用“因为……所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吗?你们找一下,这句话中没有用因为……所以……,用的是什么呢?(由于……就……)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指读)(3)那些昆虫为什么会逐渐消失呢?出示相关句子,指读这句话。

4、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呢?或者你知道了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5、交流:引导学说呢感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就是能力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没有能力的人会被社会淘汰,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

6、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吧?

7、那么达尔文怎么会知道的呢?(1)出示:因为他捉来很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2)指名读,注意读出达尔文那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3)师小结:正是因为达尔文不断的去观察,才发现了这个秘密的。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发挥)

四、学习第四小节

1、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注意指导好长句子的停顿。

五、复述课文

1、小结:(板书)达尔文从考察时发现这个有趣的事情,到后来进行观察比较,最终得出了答案。

2、谁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来把课文的内容再用自己的话讲一遍呢?(学生自由发挥)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说说如何记忆

3、师范写,生临摹。

【教学反思】

按上述设计,我进行了《有趣的发现》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时,先是自读找出共有几句话,然后找四名同学分句朗读,接着以第二句为例,围绕“什么样的翅膀,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找重点词,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找出了“没有、不能飞、不大可能”这几个词语,并顺势找出第三、四句的重点词。最后,又再次读了一遍课文,教师用从第二句话中找到的词语说了和第二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说第三四句。学生有词语作基础,有教师的示范,顺畅地说了出来。说完之后,我就揭示了这就是复述。并让学生试着复述第一、二自然段,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总结了抓住关键词复述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篇八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59

教学要求: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十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电脑光盘、小黑板、每人课前准备一个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三课时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揭示课题,简介达尔文。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词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        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精读训练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提问:达尔文是谁?

(他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人,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2、什么是“著名”?你能换一个词来代替它吗?

(有名,对,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他第一个对生物的进化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推翻了上帝造人的谎言。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规律。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物种起源》,对生物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着他的名字,这就是“著名”)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达尔文的一个小故事。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插图,达尔文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

2、简介太平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面积达17968万平方千米。

3、什么叫“考察”?(就是观察、调查)

4、你怎么知道这是一个小岛?

(四周是望不到边的海洋,达尔文站着的地方是一片陆地。所以这是在一个小岛上。)

5、那么,小岛上的气候怎么样?(经常刮大风)

你怎么看出来的?(花草树木在风中摆动得很厉害,海上的风浪也很大)

6、他考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研究昆虫)

对,他面前就飞舞着许多大蝴蝶。那么。他在这个小岛上发现了什么现象?

(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7、达尔文觉得很奇怪,你觉得奇怪吗?为什么?大家讨论讨论

(讨论后小结:除了“翅膀特别大”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就没有翅膀小一点的昆虫,这不是很奇怪吗?)

8、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要么``````要么``````”两个连在一起用,表示在这两中情况中选择,你可以说一句这样的话吗?(如:我每天早晨起床,要么读书,要么背诗。)

8、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句:接下来我们去看一看达尔文有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用笔标出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

2、指名分句朗读

3、出示一组句子,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讨论后小结:第一句只是说了这么一件事,到底这项工作是容易还是困难,并没有说具体。第二句中的“许多”告诉我们达尔文捉的昆虫数量多、种类多。“反复”说明他观察比较了很多次,非常认真。“终于”说明他研究的时间很长,克服的困难很多,很不容易。)

4、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他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爱动脑筋。)

5、达尔文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呢?请读下面的三句话,看看介绍了几种情况。

(一边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一边根据学生的归纳板书)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  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讨论讨论“不大可能、很容易、逐渐”等词语的含义)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讨论;你能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什么?什么样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8、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段有几句话?(只有一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象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你觉得达尔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三、    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他们的伟大成就?

四、    作业

1、    练习复述课文

2、    准备好有关科学家的一个小故事,下堂课开一个小故事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复述课文,进行写字指导,讲讲科学家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 略)

附板书:                  7、有趣的发现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  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篇九

作者:佚名    转贴自:老百晓    点击数:98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确良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破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读中贯穿词语训练.

 两课时

导入

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简介达尔文和《进化论》.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的,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文章.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和多音字.

(2)读通文工中的长句.

(3)标出文中的小节号.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一类生字词)

一百达尔文反复比较生存容易研究

1自已读读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文反研:都是前鼻音.

存:读平舌音.

容声母是r

易,研:读整体认读音节.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 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组成语,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2)(出示二类生字词)

1自已读读生字词.

2齐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后,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5.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6.齐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生字词,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看笔顺表,自学生字.

(2)有熟字记忆生字.

鸟---岛交----较穷-----究在-----存开----研

(3)哪个字难写,哪个同学可以当小教师教教大家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老百晓在线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篇十

作者:陆彩霞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1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小记

陆彩霞 发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之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之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3、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读懂词句之间的关系和意思。进行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卡、田字格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车”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存、研、较、达”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我们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请问你知道哪些科学家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他就是——

2、(出示达尔文像)并介绍: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让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讲解)

3、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的是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7 有趣的发现

4.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者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经过查找、观察后才看到的。)

(2)你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有趣在哪儿?是谁发现的?他是怎么发现的?)教师在相关的地方打上问号。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激发学生识字、读文的兴趣

过渡:让我们轻轻打开书本,看看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1、请大家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一遍,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

读第二遍时,要求: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点一下,根据课文想想它的意思。

2、小朋友读得很认真,下面老师也想来读这篇课文,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师朗读课文)

3、现在也请大家来把把课文读一读,好吗?(齐读课文)

三、分自然段朗读,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过渡:大家读得真认真!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呢?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谁愿意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2)听了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英国 著名)这两个词语,你能读好吗?自己练练,指名读。(注意后鼻音和翘舌音)谁来说说“著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用其他词语来代替?

3)能把句子读好吗?齐读这一句。(读出著名的、让人尊敬的语气。)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达尔文怎么会那么著名呢?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1)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2)达尔文做了什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话,(点击第一句话变颜色: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女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小岛 考察) “小岛”是怎样的?点击看图片。(海洋里被水环绕、面积比较小的陆地。)什么是“考察”?(细致、深刻地观察)让我们把第一句话再来读一读。

3)达尔文观察到了什么呢?接着来看第二句话,(点击第二句话变颜色: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男同学来读一读。达尔文究竟看到了什么呢?谁来说说?指名回答。(点击:要么……要么……)

要么……要么……是什么意思?(只有两种昆虫,不是翅膀大就是没有翅膀,)

4)我们大家都知道自然界中有很多的昆虫,它们的种类也很多,可是在这个小岛上就只有这两种,所以达尔文觉得——,能把这种奇怪的语气读出来吗?自己先练习一下。指导朗读。

4、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两种昆虫,感到很奇怪,于是就去寻找其中的原因,他找到了吗?听老师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1)达尔文是怎么做的?(出示第一句话)什么是“反复”?“反复观察比较”又是怎样的?指名学生说说。

2)是什么原因呢?找出书上的句子读一读。(点击:生存 容易 逐渐 消失)理解词语的意思。

3)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有什么意义呢?齐读这一段。注意长句的停顿。

2)(点击词语:研究)理解:(探求事物的真相、本质)

6、现在请小朋友把整篇课文读读吧。齐读课文。

四、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过渡:课文我们小朋友已经读完了,还认识课文中的词语老朋友吗?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有趣  一百著名小岛  考察反复达尔文

比较  因为淹死生存  容易研究 而

生字小朋友也想看看你们是否认识它们,瞧,它们也来了。

2、出示本课生字:(抽读、开火车读。)

百达文反较存容易研究

3、指导书写

1)请学生看书上“存、研、较”的笔顺。

2)师示范书写,学生一边看书,一边看黑板。

达:先写“大”,把最后一笔捺变成点,注意先写“大”。

存:半包围结构。和熟字“在”比较。

研:左窄右宽。石字旁中的“口”写在左下格,右边“井”的两横写在横中线上面。

较:左窄右宽。把“车”的横写成提,右边“交”的撇要注意避让,捺脚可以舒展一些。

4、学生在书本上描红,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第一课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合理有效地安排好第一课时”。那么我觉得第一课时,肯定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正确。因为读书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第一课时就要读得扎实,读得有层次。所以,我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通读顺课文,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第二遍是把生字词语的音读准,并且自己想想词语的意思。在初步理解课文时,也采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由读,再读给同桌听,学生自主读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但是在教学第一课时,引导孩子理解课文中的词语时“这个词语什么意思?”这个问题问太多了,没有换一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词语的意思。有的词语理解也不到位,还有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比如我要让学生理解“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要么……要么……”换个词语等,自己觉得很简单,想学生应该回答出来,可是结果学生的答案却在我的意料之外,说明自己在备学生这一头还还欠缺了一些。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一

(一)设计意图和思路:

我所执教的《有趣的发现》一课,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活动主题一:我发现……的第一课时。

1、设计意图:

本节课,所有的活动环节都围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为主线开展。让所有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不仅感受到快乐,而且使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2、设计思路:

一开课,我播放了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爱看、爱唱的《蓝猫淘气三千问》的主题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于是,卡通形象蓝猫就作为学生的好朋友出现了。

为了让学生知道,要想寻找到有趣的发现,就要从认真观察开始。于是我采用了“比眼力”的游戏导入,充分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游戏,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了,从潜意识中已经感受到:只要认真观察,就会有有趣的发现。

在活动过程中,我共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讲讲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观察实物找发现和大自然探秘。这三个环节,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不仅让学生有充分活动、观察的时间,还有静下心思考、交流的空间。

在“讲讲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这一环节中,主要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是从观察身边的一些小小的现象开始的。课前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通过亲自动手查阅、课堂上的交流,科学家的故事会给学生以启迪和信心,并能激励他们进一步去研究这些现象。

有了这种意识,就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我设计了蓝猫送礼物,观察实物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创设一种神秘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发现的欲望。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这些花、鱼、乌龟、标本都是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课堂上引入了活物,更能激起学生们观察的兴趣。学生们将观察到的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可以发现: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并且也从发现中感受到了快乐。让学生在乐中学就是这节课的主旨。

为了将学生发现的领域进一步拓宽,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于是设计了第三个环节“大自然探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将难变易,我再次邀请了蓝猫。让学生们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主动讨论研究自己小组想去发现、探究的领域,然后跟随蓝猫共同乘坐热气球去寻找有趣的发现。在小组交流中,加强了组组间的合作,这样让学生可以从同伴那里了解到更多有趣的发现。在汇报时,小组采取了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了汇报。有集体的、一人代表的等等。小组间不仅有合作,而且还有竞争。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充分地表达了出来。这时候,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发现的准确性,对错误性的知识予以纠正。

为了进一步延伸,我将问题走入了生活,提出了“你在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有趣的发现?”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让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是《品德与生活》学科的目标。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并且养成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整节课,在蓝猫的陪伴下,学生们度过了快乐的40分钟,教师也从学生的发现学到了知识。

(二)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1 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2)有好奇心,喜欢问各种问题,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2、行为与习惯:

(1)初步养成爱提问的学习习惯。

(2)乐于参与小组的观察、讨论活动。

(3)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发现。

3、知识与技能:

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4、过程与方法:

(1)体验观察实物、发现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发现。

(三)分析学情:

二年级段正是学生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年龄特点,我校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学生们已经具有最初步的观察、分析和审美能力,能从自己的直观观察中,寻找到有趣的发现,并能较好地进行口语表达。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能较有组织地进行讨论、交流。但本班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方面还需加强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的歌曲,让学生跟唱,提起课堂气氛。

2、做游戏:比眼力。

师:看样同学们都很喜欢蓝猫。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两幅蓝猫图片。让我们来比比观察力,以小组为单位,用最快的速度找出两幅图片上的四处不同,看哪一组找的最快、最准确!(集体交流,进行反馈)

[小结]同学们,看样通过观察,我们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蓝猫共同去神秘的世界,寻找更多有趣的发现吧!(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二、活动过程:

1、讲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师:同学们,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发现,都是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开始的。蓝猫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科学家小时候的图片,谁愿意把你认识的、知道的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介绍给大家?

(1)学生介绍

(2)介绍其他的科学家

[小结]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2、观察实物,发现现象。

师:今天,蓝猫为我们每个小组都带来了礼物。这些礼物都藏在了桌子的后面。想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上来拿。现在就请大家认真观察,看看从蓝猫为你们准备的礼物中你又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1)小组观察、交流。

(2) 集体交流。

(3)谈感受:通过观察,你们寻找到这么多有趣的发现,谁想说说自己现在的感受?

[小结] 从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出,观察和发现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现在就让我们与蓝猫共同乘坐热气球,将快乐放飞,进一步去感受大自然的神秘吧!

3、大自然探秘。

师:蓝猫会带大家去神秘的海底世界、动物王国、植物园和神秘的天空遨游。现在用最快的速度商量一下,你们准备去哪里

(1)发气球,确定分组。

(2)小组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3)小组汇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汇报。

[小结]同学们通过小组间积极的合作,寻找到了那么多有趣的发现,团结合作的力量就是大!并且这些有趣的发现,让我感到惊讶!

4、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发现。

师:那么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呢?

(1)学生集体交流。

[小结]通过交流,我发现我们同学都是生活的有心人。

三、活动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我和蓝猫共同祝愿大家:只要你们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现象,不懈努力,都会成为世人瞩目的科学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基本按照课前的设计思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贯穿整节课的蓝猫卡通形象成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主动力。

一开课的《蓝猫淘气三千问》主题歌就给学生一种新奇,激发了他们探求的欲望。我认为随后的“观察实物,发现现象”这一活动环节是我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活物的引入,不仅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而且真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实物上,让学生们可以从眼前最实际的东西中,寻找到他们有趣的发现。这些实物是以“蓝猫送礼物”的神秘方式呈现出来的。神秘、新奇、有趣,这些都为本环节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我采用了学生们喜欢的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一个个有趣的发现说给自己的同伴听,通过与学生们的近距离的接触,我听到了一个个“唏嘘”的惊叹声,看到了一张张开心的笑脸,这就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他们喜欢这些动物、植物、标本,喜欢这种自由的活动方式。课堂中,我拿出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观察、发现、讨论、交流。在小组汇报中,每个小组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有的小组长代表汇报,有的派两名同学汇报,有的小组组员轮流说……实物投影的显现与学生有趣发现的有机结合,为课堂增色不少。小组汇报方式的选择,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汇报,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学生小组学习方法的总结和交流。

在评价方式上,为了奖励学生,我将蓝猫卡通标志作为奖励,谁积的标志越多,说明谁就离科学家的目标越来越近。在语言评价上,我力争使评价方式多样、评价语言丰富。我对每个学生的发现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以鼓励性为主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我对学生说:“你的发现真令我震惊!”“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我从你的发现中学到了知识!”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从评价中享受到快乐。

在板书设计上,我将蓝猫卡通形象作为主角,将学生在最后总结出的一些发现的方法、途径写在了黑板上。这样不仅与上一环节紧密相连,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活泼与新奇。

从整个活动的组织中看,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就在“大自然探秘”这一环节上。从前面观察实物这个小点展开,向更大的领域延伸、扩张,学生发现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毕竟这一环节学生所发现的是学生心目中的、生活中所了解的,要通过学生抽象的想象去感知。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由于前面课堂上时间把握有些误差,所以这一环节就比较仓促,学生们未能在充足的时间内将自己的发现充分表达出来,只是一些表面上、肤浅的认识,因此这一环节的小组合作就没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和效果,学生的发现也没能进一步的深入下去。为了给下一课时作好铺垫,这一环节应该让学生将知识领域扩大,将知识面拓宽,并将这些较抽象、存在于学生脑海中未能呈现在面前的事物与实际生活更好地联系,而且这一环节学生们有趣的发现,也逐渐向科学化、合理化方面靠拢。

因此,通过这节课我认为,小组合作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真正起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还要继续探索新的方法,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课后点评:

课后点评:

《有趣的发现》一课,是教科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三单元《我们去发现》活动主题一:我发现……的第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遵循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巧妙地设计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培学生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兴趣,从中享受创造带来的乐趣。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教师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播放《蓝猫淘气三千问》vcd片,“星星眨着眼,月亮像问号,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彩虹来架桥……”通过让学生边听主题曲边看画面,使学生置身于广阔而又神秘的宇宙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趁热打铁,出示了两张蓝猫的图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快速找出两幅图片上的不同之处,学生兴趣盎然,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创设情景,善于发现。

学生在了解了科学家小时候故事后,对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信心。接着教师将蓝猫的礼物:游动的金鱼、爬行的乌龟、色彩鲜艳的盆花等分发给学生,“你仔细观察后又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更加高昂,纷纷将自己的新发现与教师、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拔,将观察的方法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发现问题的方法,了解了事物特有的现象,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善于发现的品质。

三、贴近自然,深入研究。

在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基础上,教师将学生的视野引领到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明白,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都具有规律性,这都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去研究。因此,教师设置了“大自然探秘”这一环节,用小组学习方式对“海底世界”“动物王国”“植物园”“神秘太空”四个板块,让学生将自己在平日学习中搜集和积累的知识、看到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平台。教师注意进行适时点拔,总结出发现问题、进行研究的不同方法,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联系生活,勇于探究。

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这一问题的抛出,又引起了小小的波澜。学生将自己平日里看到的现象进行了交流,教师不时的追问,及时的鼓励,让学生感到自己观察了解的浅显,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究的欲望。

五、大胆创新,提高效率。

在进行生活中的发现这一环节时,学生将看云识天气及动物是如何歌唱的等等现象,进行了集体交流,这部分内容正是教材中出现的,正因为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避免了在课堂上浪费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方面。如:有的小组成员在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时,其他同学不注意听、看或提问,大大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总之,本课的设计很好地贯彻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紧紧围绕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趣”中动,“趣”中学,电教手段地合理应用,更使课堂设计锦上添花,使学生在发现中体验到了不断探究的乐趣。

《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意图篇十二

有趣的发现教案设计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学习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

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习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

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

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案: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习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

学习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习啊!

(学生边读边练习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习这句话)

学习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习)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习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

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