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读后感(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7:15:56 页码:14
最新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读后感(通用9篇)
2023-11-23 17:15:56    小编:zdfb

读后感可以使我们与作者建立起一种共鸣和情感交流的桥梁,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理解他的作品。在写读后感时,要尊重作品本身,不要陷入主观臆断和片面评价。以下是一些读者自己创作的读后感,他们用心呈现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读后感篇一

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耶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在此,我们,十位来自中国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研究生,郑重呼吁国人慎对“耶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每值“耶诞节”来临,商场、饭店、宾馆摆放起“耶诞树”,悬挂起“庆祝耶诞”横幅,员工们戴起“小红帽”;幼儿园孩子们围绕在“耶诞树”前载歌载舞,期盼着老师分发“耶诞礼物”;学校里大红大绿的“耶诞舞会”、“耶诞联欢”的海报占据了抢眼的位置;网络、报刊、电视、电台充斥着各种“耶诞信息”;数以万计的“耶诞贺卡”和数以亿计的“耶诞短信”满天飞舞;人们相逢互祝以“耶诞快乐”;“平安夜”里,人们聚众狂欢,流连忘返。与此相表里,“耶教”在中国悄然壮大乃至渐趋泛滥。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从乡村到城市,“耶教教堂”高高耸立;从普通民众到社会精英,对“耶教”趋之若鹜。凡此种种,皆表明中国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准耶教国家”。

我们主张宗教宽容、尊重信仰自由,我们无意排斥“耶教”。我们对中国的“耶教”问题抱以了解的同情:盖庞大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需要精神支撑以重建生活希望,而部分社会精英则欲借“耶教”以“挟洋自重”;盖中国的信仰危机、伦理失范、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文化匮乏迫使国人寻找身心安顿之所;盖“祛魅”的“现代性”带来的精神支离与价值虚无导致人们重新发现宗教生活的意义;盖“圣诞节”作为巨大的商机和利润而为厂家、商家所鼓噪与利用。种种原因使得“耶教”成为部分国人的可能与选择,使得“圣诞节”成为国人无法躲避的文化景观。职是之故,我们无意攻讦“耶教”和指责中国耶教徒过“圣诞节”。相反,值此“圣诞节”来临之际,我们愿意祝福那些真诚的和爱国的中国耶教徒愉快地度过属于自己的节日。

但是,我们注意到,大部分国人在不信仰“耶教”乃至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不假思索地使用“基督教”、“圣经”、“圣诞节”等只对耶教徒本身而言才具有神圣意味的称谓,甚至浑然不觉地加入到“耶诞狂欢”行列。尤可痛者,在幼儿园、中小学校,教师为孩子们集体过“圣诞节”、树“耶诞树”、发“耶诞礼物”、做“耶诞贺卡”,更是无形中把一种外来文化与异质宗教人为种植在毫无文化鉴别与宗教选择能力的孩子们的心灵之中。我们认为,这是国人的一种文化集体无意识,即在对“耶教”没有任何价值认同与宗教归属的情况下,就随“耶教”之波,逐“耶诞”之流,无意中为“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推波助澜,为中国的“耶教化”营造了文化氛围,做了“传教士”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经过百余年来国人对自家历史文化传统系统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颠覆之后,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已经呈建制性退场和整体性崩溃,导致中国缺少主干性的价值信仰和文化形态,进而导致中国现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乱化,从而为“西风劲吹”和“诸神乱舞”打开了方便之门。换而言之,“耶教”在中国泛滥并不是因为其自身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也不是因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不能为国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而是因为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亦即中国缺乏或没有既自信又自主、既具有一贯性又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与信仰。我们不拟苛责国人在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但我们呼吁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意义世界。

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耶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泛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和宗教问题,同时也是西洋国家“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与扩张。这一点,即使西洋国家内部的欧洲国家也提出了抵制“美式圣诞节”的问题,呼吁过具有欧洲特色的“圣诞节”。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深刻反思中国的“耶教”问题,从建设中国“软主权”、“软力量”、“软边界”的角度重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积极引导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警惕和防范中国的进一步“耶教化”。

如何慎对“圣诞节”?如何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如何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不揣愚陋,胪列如下几条呼吁和建议以供国人参考:

[1][2]下一页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读后感篇二

3.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5%是华人。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商谈,从此揭开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序幕。

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估计了香港对中国的经济作用,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对主权问题的原则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以为中国可以容许英国以某种方式在1997后继续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课文分析。

1.学生浏览全文后,请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指出要从三个问题来谈,是总说。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这一部分可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关于“主权问题”。

第二层:第4、5段。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第三层:第6、7段。关于“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问题。

2.课文开篇将分为三个方面来谈,有何必要?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阐明观点?

明确:因为香港问题不只是主权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谈判过程中,除了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之外,还需双方进行磋商、研究。这样,本着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谈判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对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则与态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的语言表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语是“中国”;第三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商谈如何使香港……不出现大的波动”,主语是“中国和英国”。暗示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国自己的事。

明确:首先明确“没有回旋余地”,“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第3段进一步明确,中国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与英国进行谈判。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从中英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指出:中国“肯定”也是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别无选择”,向对方表明了我方的态度。然后,指出英国只有合作才会对自己有利——赢得“世界公论”的好评,暗示中国收回香港是大势所趋,是受世界公论所认同的。

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中英两国政府进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说明保持香港的繁荣对中国建设的影响。前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于第一个方面,文中首先明确希望与英国合作,“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当然这一问题与“主权问题”不同,是可以“进行友好的磋商”的。

关于第二个方面,是驳斥某种观点,暗示对方不要以此作为谈判中制约中方的资本。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对保持香港繁荣的信心。

6.对于第三个问题,中方的态度如何?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中方客观上承认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但明确指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中方“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语气柔中见刚。

三、小结。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并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中国台湾问题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消除了中英两国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是中英两国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业 。

完成思考练习三、四。

五、设计。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读后感篇三

3、感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

学习重点。

1、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2、体会刚柔相济的语言特点。 。

课  型        。

    自读指导。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课文涉及的部分背景知识; 。

   &nbspa、割让史: 。

    二百多个岛屿(新界),租期99年(1997、6、30到期) 。

   &nbspb、回归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

二.学生朗读课文。 。

三.学生边读边思考: 。

    (一)切分层次,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

板书设计                  。

                              邓小平 。

总:基本立场        三个问题 。

      &nbsp1.主权问题    不平等条约有效论 。

      &nbsp3.波动问题    香港灾难论 。

总:中方建议       达成协议 。

    (二)根据文章内容思考:为什么把主权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去讲? 。

        外交斗争最需要坚定的原则性与充分的灵活性相结合。

    (四)试从语气、节奏、措辞、句式方面分析下列句子,看看各体现出了外交语言的哪些特点,并由此探讨其深刻含义。

1、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2、 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3、 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

4、 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了。

5、 中国宣布这个决策,从大的方面来讲,对英国也是有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届时英国将彻底地结束殖民统治时代,在世界公论面前会得到好评。

6、 我们希望中英两国政府就此进行友好的磋商,我们将非常高兴地听取英国政府对我们提出的建议。这些都需要时间。为什么还要等一、二年才正式宣布收回香港呢?就是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同各方面进行磋商。

7、 中国政府在做出这个决策的时候,各种可能都估计到了。我们还考虑了我们不愿意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果在十五年的过渡时期内香港发生严重的波动,怎么办?那时,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如果说宣布要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8、 希望从夫人这次访问开始,两国政府官员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我相信我们会制定出收回香港后应该实行的、能为各方面所接受的政策。

9、我担心的是今后十五年过渡时期如何过渡好,担心在这个时期中会出现很大的混乱,而且这些混乱是人为的。这当中不光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而主要的是英国人。

    (五)本文语言特点简析:

a、 补充修正,措辞严谨,表达明确,毫不含糊。

b、 对己,话从反面说;对人,话从正面说。

c、 高瞻远瞩,目光敏锐,言辞轻松。

d、 立场坚定,语义明确,但措辞委婉。

四.学生朗读课文。 。

五、课堂小结。

   本文在结构上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式,条理清楚,脉络清晰,如行云流水,顺畅自然,显示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上举重若轻、明白晓畅面而又刚柔相济,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义正辞严的批驳,有循循善诱的开导;既言之有理,又动之以情;既坚持了坚定的原则性,又表现出充分的灵活性,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谈话技巧。

六、课后作业  。

   &nbsp1、熟读课文,进一步深入领会课文,体会作者高屋建瓴的洞察力,赏析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语言和势如破竹的论辩风格;2、利用自习时间完成其它与本课相关的习题;3、预习下一课:《为了忘却的记念》。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读后感篇四

近年来,香港升学申请的内地学生人数逐年增长,而面试环节是内地生申请香港高校不可缺少的一环,面试的形式可以是一对一面谈、小组讨论或者通过电话或互联网语音面试。这里详细介绍香港升学面试的几个关键点,让面试为留学增添砝码,确保顺利获录取。

香港大学面试:通常小组讨论多。

香港学校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面试,一般考官人数为2人,考生人数是6-7人,会有30分钟全英文交流。

2014香港大学面试:面试环节“三部曲”

第一环节:要求参加面试的学生每人进行30秒的自我介绍。如果超出30秒,则会被考官打断,直接进入下一环节。

第二环节:25分钟小组讨论。就考官给出的话题进行讨论。主要分为赞同与反对两组,分别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主要考察学生组织与驾驭语言的能力,如何更好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如何与本组其他考生配合与合作的能力。

第三环节:小组面试结束后,考生需回等候区等候,约30分钟后,待工作人员通知方可离开等候区。

2014香港大学面试:面试六大策略抢先看。

把握港校面试的六大原则,无论是从面试初到面试结束,学生对自己的临场表现大概会心中有数,继而进行弥补或者改进,对自己的留学路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礼仪问题很重要。招生老师每天都要面试很多学生,看人还是非常准确的。面试官见到学生的前15秒,基本就已经对学生这个人做出了判断,后面15分钟的交谈基本就是对这个判断的强化认定。郭小茜老师介绍,学生最好在前15秒内就给面试官留下很好的印象。

二、尽可能着正装,正装显示学生对面试的重视,同时学生也要坐姿端正,总体来讲,穿得干净整洁,如果女生带了包包,请注意三色原则(全身上下衣物包括包包的颜色不要超过三种),还有取下那些很可爱的饰品。

三、进入面试间之前请先敲门,得到面试官的许可再行进入。

四、主动递交自己的简历,递交的时候注意两点:一是双手递上,以示尊重;二是注意纸面的朝向,正向对着面试官,而不是正向对着自己。

五、在交谈过程中与面试官始终保持eyecontact,这样会显得你自信很多。

六、面试结束之后不要去询问面试官自己的面试表现,这样的行为显得很不自信,而且会让面试官为难。

2014香港大学面试:面试官一般会问什么?

为什么要在香港读书?

为什么要在香港而不是任何其他地方学习一个强有力的理由?

你为什么选择这所大学?

你选择这所大学最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你适合他们的大学?

从你的大学、项目、工作等经验中,你获得了什么?

你觉得你的技能体现在哪里?

你在组织和部门、技术知识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香港大学面试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读后感篇五

3.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5%是华人。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商谈,从此揭开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序幕。

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估计了香港对中国的经济作用,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对主权问题的原则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以为中国可以容许英国以某种方式在1997后继续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课文分析。

1.学生浏览全文后,请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指出要从三个问题来谈,是总说。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这一部分可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关于“主权问题”。

第二层:第4、5段。关于“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第三层:第6、7段。关于“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问题。

2.课文开篇将分为三个方面来谈,有何必要?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地阐明观点?

明确:因为香港问题不只是主权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谈判过程中,除了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之外,还需双方进行磋商、研究。这样,本着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谈判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对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则与态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的语言表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语是“中国”;第三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商谈如何使香港……不出现大的波动”,主语是“中国和英国”。暗示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国自己的事。

明确:首先明确“没有回旋余地”,“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第3段进一步明确,中国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与英国进行谈判。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从中英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指出:中国“肯定”也是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别无选择”,向对方表明了我方的态度。然后,指出英国只有合作才会对自己有利——赢得“世界公论”的好评,暗示中国收回香港是大势所趋,是受世界公论所认同的。

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中英两国政府进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说明保持香港的繁荣对中国建设的影响。前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于第一个方面,文中首先明确希望与英国合作,“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当然这一问题与“主权问题”不同,是可以“进行友好的磋商”的。

关于第二个方面,是驳斥某种观点,暗示对方不要以此作为谈判中制约中方的资本。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对保持香港繁荣的信心。

6.对于第三个问题,中方的态度如何?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中方客观上承认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但明确指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中方“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语气柔中见刚。

三、小结。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并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中国台湾问题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消除了中英两国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是中英两国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业 。

完成思考练习三、四。

五、

热门文章古诗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

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场雪。

unit 2 look at me第五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读后感篇六

3.培养学生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香港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总面积1084平方千米,人口约614.9万人,其中97.5%是华人。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统称香港。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842年8月至9月这一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缔结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使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就是后来所说的“三个条约”。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应邀来我国进行访问,与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领导人就此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并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继续进行商谈,从此揭开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外交谈判的序幕。

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过高估计了香港对中国的经济作用,过低估计了中国政府对主权问题的原则性和立场的坚定性,以为中国可以容许英国以某种方式在后继续管治香港。因此,1982年9月22日,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谈判代表团提出了“三个条约继续有效论”,无理地认为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割让是有法律依据的,中国不能收回,谈判的内容仅应限于所谓“租借”的“新界”。这当然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这一背景之下,9月24日,邓小平同志会见了撒切尔夫人,向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二、课文分析。

1.学生浏览全文后,请学生为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课文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二部分,文章2至7段。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和主张,是分说。

这一部分可再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关于“主权问题”。

第二层:第4、5段。关于“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

第三层:第6、7段。关于“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的中不出现大的波动”的问题。

明确:因为香港问题不只是主权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谈判过程中,除了主权问题“没有回旋余地”之外,还需双方进行磋商、研究。这样,本着不同问题不同对待的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谈判内容,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对方清楚地了解我方的原则与态度。

3.在第一部分中,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的语言表述有何不同?为什么?

明确:第二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采取什么方式”,主语是“中国”;第三个问题的主要部分是“商谈如何使香港……不出现大的波动”,主语是“中国和英国”。暗示1997年之后,对香港的管理首先是中国自己的事。

4.课文中怎么表现对主权问题的态度的?

明确:首先明确“没有回旋余地”,“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第3段进一步明确,中国是在“宣布”收回香港,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拿出来与英国进行谈判。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是从中英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指出:中国“肯定”也是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别无选择”,向对方表明了我方的态度。然后,指出英国只有合作才会对自己有利――赢得“世界公论”的好评,暗示中国收回香港是大势所趋,是受世界公论所认同的。

5.在谈第二个问题的时候,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希望中英两国政府进行友好的磋商,一是说明保持香港的繁荣对中国建设的影响。前者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于第一个方面,文中首先明确希望与英国合作,“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当然这一问题与“主权问题”不同,是可以“进行友好的磋商”的。

关于第二个方面,是驳斥某种观点,暗示对方不要以此作为谈判中制约中方的资本。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对保持香港繁荣的信心。

6.对于第三个问题,中方的态度如何?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中方客观上承认出现波动的'可能性,但明确指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中方“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语气柔中见刚。

三、小结。

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重要步骤,也有利于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并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消除了中英两国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这是中英两国政府友好合作的共同成就。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练习三、四。

五、板书设计。

热门文章古诗三首(墨梅竹石石灰吟)。

当前我国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第一场雪。

unit2lookatme第五课时。

植物妈妈有办法。

威尼斯的小艇。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读后感篇七

八月十五号,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我们杭州萧山“星星队”来到了繁华都市香港,参加华杯赛精英赛。

“比赛,开始了!”

随着哨声的吹响,紧张而又激烈的比赛开始了。一试比较简单,在我的印象中,我应该只错了一题。可二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一开始两题也比较简单,到了第三题就难了。我虽然也很快找到了方法,但就是算不出看起来像对的答案,也找不出纰漏。时间已经过半,我只好放弃了。

就这样,我一题又一题地拼着!

“王旭杰,”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考,“三等奖,下次加油!”

我拿着奖状,心中倍感激动。回想这一个月,几天就集训一次,一次就是一个下午,我付出了努力,老师也是。回想自己“华杯赛”一路走来,过五关,斩六将,初赛、决赛、精英赛选拔赛、国际精英赛,在萧山比,我都是一等奖,在全国比我也是一等奖,但在国际精英赛中也就三等奖了。外面的高手多啊!在周围的队中,都运筹帷幄的样子。而且数学题难,可以不是难在你不知道的知识,还可以难在你少了一点,就全盘皆输。虽然我不如别人,但我会在之后的日子里继续努力。只要我努力过了,我就不算输!华杯赛,我们明年再见!

作者|王旭杰。

公众号:星星艺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读后感篇八

一.教学目标 :

1.理清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在说话语气及词语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 :

1.背景介绍。

本文是作者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记录,实际上是一篇关于香港的声明,所以也属于政论文。

2.文章思路。

总论:明确的基本立场,三个问题:主权问题;管理问题;过渡问题。

问: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来提出问题?(讨论这三个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分述:就三个问题阐述观点和立场。

(1)主权问题不能讨论。

从收回的范围,时间及决心予以确认。

(2)管理问题取决于政策。

中国把四化建设能否实现放在香港是否繁荣上,那这个决策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3)过渡问题要进行磋商。

我们不怕出现波动甚至是严重的波动,我们会勇敢的面对;但我们应该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友好磋商,讨论如何避免这种灾难。

总结:建议达成一个协议。

3.学生讨论。

文章正文在讨论三个问题时的排列次序能否更改,为什么?

作比较,认真体会本文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读后感篇九

1.训练迅速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2.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文中重要的语句。

3.体会邓小平同志举重若轻、刚柔相济的言语技巧。

4.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文中具有深层含义的重要语句。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文章深层含义的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作业。

二、导入。

香港。

闻一多。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啊!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选自闻一多先生诗歌《七子之歌》。

1.香港割让历史。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2.香港归还历史。

a.1982年9月——1983年6月,双方主要就原则和程序问题进行会谈。

c.1984年9月26日草签了中英《联合声明》和三个附件,谈判圆满结束。

三、析结构——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

a.关于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四、品语言——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并学习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一)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2.“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明确深层含义:今天的中国政府决不像晚清政府那样软弱可欺,也决不像李鸿章那样搞屈辱外交,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明确深层含义:这句话表明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决心。

5.“中国政府将被迫不得不对收回的时间和方式另作考虑。”

(二)学习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明确:本句准确在“香港”这个要领明确、范围准确。

五、小结。

此时,可播放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时的录像,以激起学生的爱国豪情。

六、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