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实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2:34:12 页码:12
2023年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实用20篇)
2023-11-25 22:34:12    小编:zdfb

教案既可以做为教师的备课参考,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南。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变换形式诵读,力争当堂成诵。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教学方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开学到现在,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非常的聪明,一双双眼睛充满了智慧,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赞叹。那么你们能不能打开你们那颗聪明的脑袋瓜,好好搜索搜索,有没有一些讲智慧过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先想想,再来讲讲。(先由学生想想,再由他们说说。)。

例:四岁画画的王冕、七步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二、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

先由大家自己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我们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

由学生自己推荐朗读课文,我们要大胆得尝试尝试,,在座的各位有个任务,要洗耳恭听,听后要谈谈,评评他们的朗读。(由两位学生朗读)。

3、学生评价。

同学的朗读已经结束了,非常感谢两位同学的朗读,各位的工作要开始了。在评价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评价?(由学生自己提出评价的方面)。

(声音、语速、流利、字音、停顿、情感、自信、韵味等)。

那么我们就开始评价的工作了,找找优点,为自己所用,找找缺点,帮帮同学,也是在帮自己。

(学生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

刚才我们对同学的朗读进行了评价,找到了他们的优点,希望我们在平时的朗读可以用起来,缺点要即时改正。

讨论朗读中的注意点,特别是文中的“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的语气,还有就是“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两句的语气要注意。)。

4、分角色朗读。

5、集体朗读。

我们知道了要注意的地方,下面一起来展示我们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齐读课文。

6、复述课文。

三、品读课文。

1、质疑:

文言文跟现代文有着不一样的地方,有我们不理解的地方。下面要做的就是大家动动手,找找不懂的字词句,四人一小组,把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互相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好记录,等一下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疑问的地方,再由学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全体学生中一起讨论,共同解决)。

2、教师质疑:

“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谦称。

3、检测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小结:

师:学习文言文,吸收古代汉语的语言精华是很重要的,有人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大门有三把钥匙,语言就是其中的一把,古代汉语积淀着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流传至今被浓缩、固化,它仍使用到现代汉语中,如果我们能将二者融会贯通,是学习语言的一条捷径。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二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作者简介:

刘义庆(4-444年),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三

原文: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四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五

最早听说要送教下乡,选了又选,最后确定《陈太丘与友期行》,想一想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103个字,学生容易理解,没有什么要讲的?最初准备采用的是以朗读为主的方式。最后发现,这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篇古文,如果以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虽然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但是不能够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分析人物形象,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最终选择还是按照常规的文言教学方式。

为了这次“送教下乡”活动,我试讲了四次。在我们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帮助下,我们语文备课组几位老师的认真指导下,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努力下。我有几点感悟:一是好课是改出来的。二是课堂永远是学生的天地,学生永远是主角,教师只是执行导演。

本课单单是导入的设计,我就进行了五次。一是采用师生问话的形式,“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体现少年儿童聪明智慧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事后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是太熟悉的老掉牙,要么是学生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如果要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可能导入的部分就要花去五六分钟时间,从时间上不划算。二是采用讲故事《道旁苦李》,这就对老师语言表达有一个较高要求,而且这个故事讲下来也需要三四分钟,从时间上考虑还是稍有些长。三是采用老师直接导入,“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也来了解这样一位儿童陈元方。”四是以“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导入,结果发现我的故事还刚讲一半,学生就把最终的情节说出来了,搞得老师讲故事有点尴尬。五是运用陈元方11岁时巧妙应答袁公的故事,这个故事,()与本课元方七岁时的故事,有种水天相接的感觉,最终敲定用《元方善对》的故事。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文言字词的积累,如“期,舍,去,顾,引,尊君,家君,不”,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当初设计了几个成语让说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远,瞻前顾后,抛砖引玉”。有几个班我是分为两大板块儿来进行,先积累后运用,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不灵活,说成语的意思有点费时间。后来干脆就是“就字论字”。另外,老师还补充了一个表尊称与谦称词语的知识,“加大舍小令外人。”句子的翻译主要就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翻译句子的方法。

讲故事环节。最初采用的是让学生根据图来讲故事,效果并不好学生,只是把这篇课文翻译了一下。然后在另一个班告诉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要介绍清楚,语言要生动形象,最终效果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老师指导太过于笼统,学生思想上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让讲故事语言缺乏感染力。最后在我们主持人的点拨下,告诉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想使故事生动,必须加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比如说友人怒,怎么样的友人怎么怒,我们可以填入盛气凌人,怒气冲冲,气急败坏的友人,友人气的直跺脚,用手指着元方大声的骂道,用力的甩了甩衣袖,面目狰狞的用咆哮的语气等等。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讲故事,就比前几次生动形象了,其他的同学也愿意听。

这堂课的主体是学生。从最初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小组合作疏通大意,学生质疑,学生讲故事,读课文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谈体会收获……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有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不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讲故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体验方面,有诚信、有礼到家风、国风的教育……回想起一句话来“要让课堂‘乱`起来。”现在想想这句话真是有道理。在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事倍功半。

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一是学生的精彩表演后,教师评价不到位。。二是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过早的下结论,打击了学生的兴趣。三是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还不是特别的自然。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六

在东汉的时候,太丘县的县令名叫陈寔。陈寔有一个比他高两级的友人,平常就很看不起陈寔。有一天,陈寔和友人约在中午12点同行,但过了很久友人还没到,陈寔就先离开了。离开后不久,友人终于到了。陈寔的大儿子叫陈元方,那一年才七岁,此时正在门外戏耍。友人就问陈元方:“你的父亲在吗?”陈元方答道:“看你一直没有到,就先走了。”友人就生气了:“他真不是人啊!与我相约同行,却留下我走了。”古时候,父亲是神圣的,友人竟然当着陈元方的的面辱骂陈寔,于是陈元方也生气了:“您与我的父亲约在中午12点。过了十二点您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则是没有礼数。”

友人一想也对,对自己刚才的做法感到羞愧,就走下车去拉元方的手以表和好,但元方并没有理友人,径直回了家。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七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

8.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无礼?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案:

6.b。

7.(1)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就离开了。

(2)过了中午还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

8.元芳对父亲友人的惭愧表现“入门不顾”,虽有不礼貌之嫌,但是对于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来说,我们还是不能求全责备。

或:客人已经认错,应该不要过多计较,把客人丢下自己走进家门的做法也是很没有礼貌的。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八

2.积累文言字词。

3.从古人身上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看着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老师不由得想起了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来,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是呀,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七岁让梨的孔融、智救友伴的司马光,他们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聪颖机智的少年——陈元方。

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

3.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学生大声齐读。

衔接:同学们朗读整齐洪亮,希望继续保持。

正字音。

划节奏。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要求注意朗读停顿,人物的语气语调。

板书提示:不通否,读fu。

2.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

(1)声音洪亮;

(2)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3)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

3.注意人物的语气。(ppt展示)。

a.客问元芳:“尊君在不?”(疑问语气)。

b.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展示敬辞和谦辞ppt,提示尊称和谦称。

指导学生分角色演读,特别注意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解字词通句意。

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标注重点字词,试着了解句意。

2.重点字词。

与友期行约定相委而去离开。

太丘舍去舍弃入门不顾(回头)看。

3.重点句子翻译。

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b.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析人物明事理。

1.默读课文,用原文回答问题:

客人发怒的原因是?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

2.我最喜欢(或不喜欢)————————,因为————————。(结合人物动作语言进行分析)。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友人有什么优点?板书:

元方:明礼刚直不阿友人:无礼无信知错能改。

3.从这两个人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道理?板书:信礼。

1.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你该怎样做到“信”“礼”。

你掌握了哪些字词?

2.你学到了什么道理?

1、背诵课文。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收集关于诚信、礼貌的名言警句,抄写到你的摘抄本上。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九

《陈太丘与友期》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两则短文中的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篇短文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情节简单而饶有趣味。对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篇短文不仅有趣,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而且易懂,通读数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发地,或者受参考书影响——很多同学认为文章主要讲述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其实不然,《世说新语》主要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因此,我要求学生预习此文后,在课堂上主要以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形式解决字词问题,并通译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义。然后以课堂剧表演、人物风貌品评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此文表现了陈寔、陈纪面对尊者、长者时,不论身份高低,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自学中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品评人物风貌。

评判“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

1、朗读并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朗读节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说新语》、刘义庆及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

一、聆听老师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导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虽然司马懿是上司、主将,但是既然司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军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方正”篇中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也是不论身份差别,只看行事对错的人。

说明:诸葛亮与三国故事,这个话题应该能够吸引中学生的兴趣。然后用这个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与《陈太丘与友期》类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时,能有意识地从“方正”的角度解释。

二、展示我们的预习。

1、写出你所了解的内容:

(1)《世说新语》:

(2)刘义庆: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明确:(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2)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

关于“友人”:老师也查了很多资料,但是没有这个人的详细资料。只知道大概是一个比陈太丘职位高的官员。

说明:首先检查文学常识的预习情况,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印象:《世说新语》着重刻画的是人物的精神风貌,而《陈太丘与友期》刻画的是“方正”的品质。

2、多朗读几遍,你会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1)齐读一遍,有没有还拿不准的字?提出来共同解决。

(2)听听同学的朗读,你觉得怎么样?

(3)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提示:这一遍相信你不会读错字,也能够把节奏读出来。

注:第一遍检验读音是否正确无误。尤其注意:不-否,通假字的读法。在学生对其他同学朗读的评价中,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节奏。

说明:学生经过预习,多数人已经能够顺利地朗读。经过齐读、赏读和再次齐读,应该能够达到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的程度,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3、用自己的话,给大家复述一下故事的内容吧!

说明:这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在于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况,并通过已理解学生的复述,使所有同学了解故事内容。

三、理解文章的意义。

1、你还记得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吗?在下面写出来。

明确:

留:人名、地名、物名、职称。

补:补出省略的地方。

换:用现代语言代替文言。

加:把单音节变成双音节。

调:调整倒装句语序。

说明:在之前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我已经在翻译的过程中明确了以上几点常用方法。现在回顾一遍,既是对学习方法的巩固,也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解释、翻译提供了帮助。

2、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凭自己的能力解释清楚每一个字词。然后解释下列加点字。

期日中。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门外戏。

尊君在不。

君与家君期日中。

相委而去。

则是无信。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明确:

期日中期:约定的时间。

太丘舍去去:离开。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门外戏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假字,同“否”。

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

则是无信则:就。

下车引之引:拉。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注:(1)“去”的解释要注意古今异义。可举例如:“我去学校。”这句话的古义为:我离开学校;今义为:我去到学校。

(2)知识拓展:对对方一般用尊称,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对己方则用谦称,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荆、贱内、犬子等。

3、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翻译得最好!

注:将文章分文八个小部分,从每个小组选一个同学翻译。如出现翻译不确切的情况(包括关键字词意义解释错误,漏字,未补充省略成分,语序不当等)时,由本小组同学继续翻译。

注:不平均地分为如下八个小部分: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d.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e.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f.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g.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h.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从略。在同学翻译“过中不至”或其他语句出现错误的时候。老师及时指出其翻译的缺点:缺少主语。并提示文章中还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陈太丘)去后(友人)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4、理解了文章内容后,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

说明: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学积累文言字词,精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本文字词和内容均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质疑问难和老师的重点字词检测掌握字词意义。在逐句翻译过程中解决句子成分省略时的翻译问题,并巩固翻译时字字落实、调整语序的习惯。这个环节是接下来品评人物风貌的基础,必须一丝不苟地落实。

四、品评人物的风貌。

1、文中真正犯错的是谁?他先后犯了哪些错误?怎么评价这个人?

明确:“友人”,他先失信于陈太丘,又失礼于陈元方。他虽然失信、失礼,但是错而能改。

明确: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虽然“友人”官位较高,但陈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而是坚持原则地到时间就离开了。虽然父亲的“友人”既尊且长,但陈元方不因此而放过他的错误,而是直言指出。

3、你怎么看陈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

注:我们这里评论陈元方,首先告诉大家一个词: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来鉴别这个人物。

事实上,这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真性情的一种表现,是时代的风尚,甚至连非常尴尬的“友人”可能也会称赞他。

但是世易时移,时至今日,我们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现在这样“入门不顾”是否合适?

明确: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这种不给错误者留情面的行为被视为真性情的体现,是得到普遍赞扬的,因此无所谓失礼。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处理,对于不严重的错误,我们应当原谅;对于严重的错误,简单的道歉是不能原谅的,我们也可以“入门不顾”。

4、你怎么评价陈太丘、陈元方?

陈太丘:守信用,坚持原则。

陈元方:坚持原则,直言对错,有真性情。

5、自由地朗读文章,要把人物的性格因素考虑进来。然后齐读一遍。

说明:这一环节是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并初步领会魏晋六朝人物精神风貌的关键。对三个人物的评价应该不难完成,难点在于“元方入门不顾”的评判。对此,我认为陈元方的行为与“失礼”与否无关,因为当时的“礼”并不认为这样失礼,这是真性情的展现。理解这一点,不仅解决这个难题,同时也对我国文化中的魏晋风度和精神有所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熏陶机会。但是,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种行为是不提倡的,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是否合适。

五、拓展我们的思维。

1、请你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复述这个故事:你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适当添加内容,如陈太丘离去时的情景,元方在玩什么,元方入门不顾后友人的表情动作等。

2、请你在《世说新语》中找一个有趣的故事,抄写在下面。

明确: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世说新语·忿狷》。

希望大家读一读这本书,就能发现古人原来是非常有趣的的。

六、说说你的收获。

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其它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十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鉴赏。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赅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通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尊君”,骤然口不择言“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十一

余**老师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余老师先朗读了这篇短文,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一般用一个课时完成,看看教师是设计怎样的板块训练:一块朗读训练,一块辨析训练,一块品评训练。

先看朗读训练,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出课文的两个层次,这就不是一般的朗读训练,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把握,对课文人物的理解,哪两个层次呢?一层陈太丘与友人的故事,二层友人与陈太秋儿子的故事。通过朗读表现人物,用朗读表现人物中的人物,这就是叫以声传情。一开始,友人很有礼貌,得知陈太丘已去,就发怒,元方就批评客人,友人惭,下车引之,这就是朗读训练。

第二块辨析词语,两个意思比较难与理解的字;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与美字;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两个字形不同而意义相近的字;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这就是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智慧的训练,于是就有了学生安静的思考。完成词语辨析的`过程。接着就有师生的交流,带出对本文文章的翻译,这一块就是解决字词辨义的问题。

第三块品评训练,给学生话题,从文字的一个字(词)读出了什么?从文中的中句话读出了什么?从这篇文章读出了什么?于是又有了学生的思考,这样就训练了学生的品析的能力,概括的能力,欣赏的能力,表达的能力。老师和学生在这样的环节进行了有效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老师顺势渗透有关的知识,增加学生的积累。

这个课,朗读、辨析、品评,三块,每一块都有自己的训练任务,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活动方式,就教师而言,每一块都有自己的教学手法。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清晰的语文课堂结构。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十二

1、了解古今异义词,掌握“期、去、委、引、顾”等实词的含义。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课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较生动地复述故事。

3、引导学生懂得为人处事应信守诺言。

篇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导入新课,示范朗读,明确每次朗读的要求。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

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中人物关系。为分析人物形象做好基础,同时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做到:正确、清楚。

研读课文,具体理解课文大意。

讲解“古今异义词”;指导学生疏通重点句子的解释。

借助注释,知道“期、舍、去、乃、委、引、顾”等词的含义。

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一大差异,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言实词,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子,将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拓展思维,生动复述课文故事。

顺势引导,相机点拨。

复述课文,交流点评。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的表达能力。

作业练习,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合理设计练习。

回家完成作业。

巩固课堂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句子。阅读与课文主题相一致的现代文,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初步的比较阅读、鉴赏的能力。

练习举隅。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有人惭,下车引之。

5、元方入门不顾。

二、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止,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元方入门不顾。

三、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元方对父亲的朋友的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批评的?说明元方又怎样的特点?

2、“元方入门不顾”一句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课文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拓展思考:。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4、阅读秦文君的《一诺千金》,你有何感想?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十三

同学们,小学里学过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看多媒体文字、图片,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这样的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师: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部书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找一名同学念屏幕)。

三、师范读课文。

师:大家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字注上音。

师:大家发现哪个字的读音和平时不同?

这个字是通假字,念它所通字的音,板书:不通否。

四、学生齐读课文。

五、学生分组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做好准备踊跃发言。

先提问重点字解释,再指名翻译。

六、揣摩、品读。

师:文章大意我们理解了,下面我们再来看文中主要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找出对话部分讨论客人和元方的对话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说出你的看法。

明确:客人一处询问,很客气;一处愤怒,音调很高,元方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在提高同时利用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七、问题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已大体感悟到两个人物形象了。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在评价时我们先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然后结合课文中内容作一个具体的阐述。

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2、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八、拓展延伸。

1、你知道生活中诚实守信或无礼无信的例子吗?谈一谈并说说你的看法。

2、对照课文,检点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九、布置作业。

1、做完练习二、三题;

2、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诚信,请收集或自己创造几句有关诚信的佳句。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备课讲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品读的重要性,设计本课时,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定让学生体会元方与客人两次对话时的语气,课堂上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人物形象顿时呼之欲出。而学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环节的讨论,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2、结尾处延伸拓展没有回到积极的主题上来,学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过于消极,而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引导学生多举些诚实守信的例子,弘扬主旋律。

3、课堂氛围还不够热烈,有些问题仅靠两三个同学回答,还应想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这样讨论会更加全面、深入。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十四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道理。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理解元方批评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自己却“入门”“不顾”的行为。

一教时

一 导入

1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之一,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2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 简介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非人哉:不是人哪。

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十五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每家每户都在睡觉,而只有陈家的陈太丘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明天与朋友的同行,却怎么也睡不着。

第二天鸡叫了三声太丘便起来了。家里的仆人,孩子也陆陆续续起来了,吃完饭后太丘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等候朋友。太丘左等等,右等等。等着等着,不知不觉便依在门上睡着了。大概是因为昨夜的失眠吧。突然有人把门推开,猛地惊醒了太丘原来是仆人出门,仆人连忙倒退鞠躬,并满怀歉意地说:“主人对不起,对不起,我不知道您在门口坐着。”太丘说:“没事没事,这不怪你。”太丘就这样一直等到了中午,太丘闷闷不乐。他的小儿子元芳看见了便好奇地问父亲:“爸爸,您怎么啦?”太丘心不在焉的说:“昨天我和朋友约好今天中午一起去县城,可到现在他还没有来。再等下去,今天的事就不要办不成了。”元芳听后略有所思他说:“既然约定时间已过,您又着急您可以自己一个人去呀!”想着今天要办的事于是太丘只好自己先走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十六

陈太丘与好友相约同行,既是同行,就应该约定时间。于是两人约定在正午十分出发。

正午十分,吃过午饭,正是一日中最悠闲最惬意的时候。乘着时间还早,友人便倚在床头闭目养神。午时的太阳并不刺眼,反倒显得有些无力,斜斜的从窗口射进小屋,投下一个个窗花印下的光斑,投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门口的家猫,趴着。偶尔舔舔自己的爪子,梳理梳理自己白净的毛。“现在这个季节,午后总是昏昏入睡……”想着想着,友人竟就这样倚在床头,沉沉睡去。

窗外小鸟的鸣叫惊醒了友人,友人揉了揉朦胧的睡眼,向窗外望去,不觉一惊:太阳已经偏西,夕阳把天边着上了一层渐变的红色,就像水彩大师调色板上的颜料一样,一点点向西晕开。友人猛的想起与陈太丘的约定,立刻起身,甩甩衣袖,将衣服上的折皱理平,走出门去。

门外,黄牛还在享受着下午的美好时光。它慵懒地趴在地上,半眯着眼,时不时将流出嘴角的唾液舔进嘴里。友人快步上前,拍打它的背,叫它赶紧起来。可谁知,倔强的黄牛就是不听使唤,还和友人对着干。友人越是叫唤,它就越是不动。

终于,也许黄牛是被吵得不耐烦了,摇摇头,不屑地从鼻子里喷出一口气。它开始慢慢挪动。友人可等不及,早就上车,用鞭子抽打黄牛,黄牛吃疼,跑了起来。

到了陈太丘的家门口,正巧遇见元方在门外嬉戏,见有来客,他立刻收起了木质玩具,向前迎了上去。这时,陈太丘早就丢下友人离开了。友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见你迟迟未到,他自己先走了。”元方回答。

友人十分生气,说:“不是人呀,与别人相约同行,却舍弃我自己走了!”

元方说:“我父亲与你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时间了你没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我骂我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听了以后十分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让友人落了个空。友人想:此行去了便无意义,下次再与陈丘太相约而行吧。然而陈太丘下次一定不会再与他相约同行,因为他已经知道他是个不守信之人,两人想要同行,恐怕是不可能的事情。

夕阳西下,友人骑着黄牛向着夕阳,走向家的方向。这边,友人在回想刚才自己的不当行;那边,陈太丘在考虑着该不该与他继续做朋友。两个人都若有所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十七

太丘抬头望天:天中蓝如汪洋大海,不时几片游云飘过,太阳的光温柔不刺眼。

这正是一个出去游玩的好日子,于是他快步行入房中,拿出纸与毛笔,写了一封信与好友。信中写到:今天早晨天气甚好,不如相约于中午,出去走走?友人回信:那好,约定中午你家府中见面,不见不散。

离中午还有半个钟头,太丘收拾好,站在铜镜前:真个是仪表堂堂。一头墨发髻于头顶,脸上干干净净,浑然不像一个有儿子的父亲。身着一套米白衣裳,外头穿一件黑色长褂,朴朴素素,毫不张扬。太丘对于自己的衣着,面貌甚是满意,便出了门,于门口等待友人。

已近正午,友人却仍然没有到达。太丘面露疑惑之色,眉头紧紧拧在一起。或许是因为有什么事耽搁了?可我明明在早上便告知他中午相见,他也答应我了,怎么还未到来。太丘轻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走了。

太丘走后,友人才急急赶到。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友人彬彬有礼地问元方:“你的父亲在不在家呀?”元方瞥了一眼他,冷淡的回答说:“家父在门外等待了您很久,您却迟迟不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闻言,一改之前礼貌的神态,眉毛一拧,眼睛一瞪,怒气冲冲地说:“真不是人呐!他与我写信说一起同行,我来了,他却先走了!”元方这次更为平静,说:“您与父亲相约于日中出发。您迟迟未到,是不讲信用;对儿子骂父亲,是没礼貌。”

友人听了元方的这一通话,愣了几秒,低下头来,颇为惭愧。友人本想拉住元方,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了,留友人一人在原地。

傍晚时分,太丘回到家中。他的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神色,似是对这次游行的眷恋。忽抬头,见友人还立在家门口,赶忙跑去,问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还在这里。友人知是太丘,连声说:“对不起啊,对不起……”太丘忙止住他的话,将他引入房中,沏了一杯热茶给友人,说:“不打紧的,只要下次别再这样就行了。”友人忙说:“不会的,不会的。”太丘笑,友人也笑了。

此后,二人经常相约同行,友人再也没迟到过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十八

前天下午,陈太丘在家门前和朋友会面,说好第二天中午一起出去办事。“记住,中午一定要来!不要迟到。”“放心吧!”有人虽然答应了下来,但是回到家就忘了。

一天后,这位朋友已经彻底忘记了这件事。

到了这一天,他竟然在和朋友喝酒。这时,他的朋友问他:“你今天没有事要做吧?要不然,你今天到我家去……”有人想起了什么:糟了,我前天答应陈寔,要和他一起办事的!酒也喷了出来。“你这是怎么了”他什么话也没说,放下酒杯,转身就跑。

“他到底怎么了?”他的朋友望着他,感到很奇怪。

友人坐上车,飞快的赶往了陈太丘家……。

陈太丘站在院子里等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了下午,他的朋友还是没来:“这个人怎么能不讲信用?害的我等了一个下午!”陈太丘走出门,上了车,对正在玩耍的元方说:“儿子,我先出去了!”然后,马车走了。

元方今年七岁,在门外玩着沙子。

一只蝗虫嗡嗡地唱着歌,飞快地扑扇着翅膀,飞到了路上,吸引了元方的注意。他想去捉住它,却被吓到了。只见远处尘土飞扬,发出一阵阵嘈杂的“咣当”声——是一个人驾着车飞快地朝这边驶来,每行一尺都能把道路压出一个坑来。路边的蝗虫还在唱着歌,唱了一声,又唱了一声,第三声还没唱完,就被车轮碾成了碎片。“看来它是临死前唱的悲歌啊!”元方想着。

这个时候,被“肢解”的蝗虫动了几下。车上的人走下车,正好一脚踩中了它。友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走了过来。

“尊君在不?”

“家君等了您一个中午,见您不来,已去。”

友人怒目圆睁,眉毛促在了一起,手敲的车子直响,骂道:“他真不是人啊!说好和我一起去,自己却先走了。我不应该答应和他一起办事的!我做了这么长时间的车,赶了这么远的路,没想到他已经走了?!他凭什么……”

友人骂得满脸通红,但是元方却一声不响。他听见友人这样骂他的父亲,恨不得马上对他说:“你连动物都不是!”

可是他没有说出来。

元方说:“你和家君约定中午一起外出。你到了中午没来,则是无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无礼。是你言而无信,为什么要怪别人呢?”友人说不话来。他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对不起,我……”

元方没有理他,头也不回地径直走进家门。

友人愣住了,尴尬地站在了门外,脸上也露出了一丝难以名状的表情……。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十九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七上第五单元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之《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设想:

《陈太丘与友期》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两则短文中的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这篇短文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浅显,情节简单而饶有趣味。对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篇短文不仅有趣,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而且易懂,通读数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对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发地,或者受参考书影响--很多同学认为文章主要讲述了“信”和“礼”的重要性;其实不然,《世说新语》主要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因此,我要求学生预习此文后,在课堂上主要以学生自学和质疑问难的形式解决字词问题,并通译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义。然后以课堂剧表演、人物风貌品评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此文表现了陈寔、陈纪面对尊者、长者时,不论身份高低,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自学中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评价人物,获取情感体验。

3、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坚持原则,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质。

学习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品评人物风貌。

学习难点:

评判“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

课前预习:

1、朗读并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朗读节奏。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世说新语》、刘义庆及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

课堂学习:

一、聆听老师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导入: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虽然司马懿是上司、主将,但是既然司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军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方正”篇中的另一则故事《陈太丘与友期》,讲的也是不论身份差别,只看行事对错的人。

说明:诸葛亮与三国故事,这个话题应该能够吸引中学生的兴趣。然后用这个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与《陈太丘与友期》类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时,能有意识地从“方正”的角度解释。

二、展示我们的预习。

1、写出你所了解的内容:

(1)《世说新语》:

(2)刘义庆: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明确:

(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品格。

(2)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陈太丘、陈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个地名,陈元方的父亲陈寔曾经是那里的行政长官,所以后人称他为“陈太丘”。这人为官清廉,家里简陋到连拉车的仆役都没有。有一次去拜访荀淑,叫大儿子陈元方亲自拉车,车上坐着老爷子抱着小孙子长文,二儿子季方则随后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设宴招待他们。荀淑有八个儿子,号称“八龙”。一个给他们开门打帘,一个行酒,其他的六龙轮番布菜。这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当地的奇闻,人们甚至给这父子三个画像后广为传诵,说他们出行是“真人东行”,尊称他们父子三人为“三君”。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篇二十

太阳高高地升在天上,天空湛蓝湛蓝的,还飘着几朵丝絮般的云彩,气候温暖但不燥热,有时还吹起一缕缕清风。

陈家宅院的门前,一个七岁的小孩在那里玩耍,他叫元方,正在门口踢着蹴鞠。“吱呀”一声,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名男子,他是太丘县的县长,大家都称呼他“陈太丘”。

旁边玩耍的元方正是陈太丘的儿子,他看到父亲,施礼道:“孩儿见父亲如此焦急,是否有事烦扰着父亲?”

陈太丘见是儿子,眉头稍微缓了缓,回答说:“为父与一位好友约定中午一起出行,现已过了正午,好友还未到达,所以在此等候。”

又过了一会儿,陈太丘有些不耐烦了,他叫了一辆马车,刚要上车,又拉住元方,叮嘱他要是友人来了,告诉友人自己已经先乘车走了。

元方听了,两眼直视对方,反驳道“您与我的父亲约定中午见面,正午到了,您还未到达,首先就失去了信用,不仅如此,您还对一个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

元方的话字字在理,直击男子,那男子听了,脸一阵红一阵白的,十分惭愧,嘴里也说不出来,他刚想下车拉住元方,表达自己的歉意,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大门了。

友人十分惭愧,他想”这次我确实做得不对,我以后可要遵守时间,遵守约定,也要向元方学习礼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