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学生素养现状分析(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6:35:45 页码:7
2023年学生素养现状分析(通用11篇)
2023-11-13 06:35:45    小编:zdfb

演绎是根据已知的规则、原则或前提,推导出新的结论或结论组合的过程。在写总结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说明。希望以下总结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大家可借鉴其中的亮点和方法。

学生素养现状分析篇一

摘要: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最重要的课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应该是一句口号,更应该落实到实际中当中来。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素养。

很多小学生并不了解什么是体育素养,也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需要在体育课堂上完成基本的讲解。体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水平,体育技能。但是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一时很难接受这么理论系统化的知识,教师需要进行有趣生动的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课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对基本运动技能的讲解,基本运动的技能就是具体的体育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精彩的体育运动瞬间,借助这些经典的画面,完成基本赛制的一些讲解。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要知道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精彩瞬间是非常吸引注意力的。在培养他们体育意识方面,教师就需要多下功夫,因为意识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持续性的,是需要逐渐建立的。只有,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基本的体育活动意识,才能增加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热爱,最终实现体育行为的增加,体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体育技能的增强。

2.2丰富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致。

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小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他们更喜欢安静的坐在教室里面学习,这种情况在小女生身上有更多的体现。体育课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于运动并不感兴趣。传统的体育课,要求学生跑步热身,然后讲解基本的动作要领,学生按照教师的做法进行练习,下课之前教师进行最基本的考核。下节课学习的又是一些新的内容,小学生很快就忘掉了学习到的基本动作,这样就不会有体育技能的提升。教师应该丰富体育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乐趣,就能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兴致。小学生一旦有了上体育课的兴致,就能改变学习体育的态度。比如说,教师可以安排体育素质较高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培养他们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在立定跳远时,平时谁跳的远谁总是能拿第一,但是组成一个小组之后,跳远比较好的学生就有了压力,为了能拿到比较好的成绩,他们就需要帮助平时跳远比较差的学生,教给他们一些相应的练习技巧,怎样才能跳的更远,跳的更省力。小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更容易实现整个集体的进步。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有趣的活动形式,比如:两个班级进行拔河比赛,往返跑比赛。体育的最大特点之一就在于比赛的激烈性,很多的小学生一听到比赛就热血沸腾,这时候教师对学生讲解基本的技巧,学生的记忆就会更加的深刻。体育课程跟所有的课程一致,都是需要教师仔细思考教学方案的,教学形式也不会是特别单一,只要用心肯挖掘,就能有所实现。

2.3增加体育活动时间,让小学生得到基本的锻炼。

操场上会写着很多鼓励学生进行运动的话语,“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但是小学生一天的运动时间多半是低于一个小时的,很多小学生不喜欢运动,另外的原因就是作业压力的增大。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小学生的书包都非常的沉,很多时候作业都要写到十一二点。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小学生真正的实现减负,增加他们运动的时间。很多学校在这一方面做的非常的好,利用大课间的20分钟来完成广播体操的练习,放学之前进行20分钟的跑操训练。不要小看每一个小的20分钟,积累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不管学生是安静还是淘气,不能否认的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是喜欢玩耍的,教师可以增加他们在课外玩耍的时间也是有利于学生进行锻炼的。学校需要增加学生进行锻炼的时间,适当的增加学生进行锻炼的场地。开辟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足球场,这些场地一开放,就能发现众多的小学生都是十分喜爱运动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的降低他们学习的压力,分散出多余的多巴胺,帮助他们更有精力的进行学习。

2.4适当放手,增加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之后,教师要学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玩法。小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系统,很多东西成人并不会觉得那样是有意思的,但是他们就能玩的非常的开心。小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踢毽子的技巧之后,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比赛,三三对阵,一组能踢到6个就算赢。比赛规则的制定并没有教师的参与,他们也能很好的完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需要经过教师的鼓励,所以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行的完成任务就好。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阶段的体育素养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早已经不低于语数外。体育素养培养的好,他们就会更好的锻炼身体,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之光。教师必须要重视他们体育课程的学习,更好的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学生素养现状分析篇二

高校人文氛围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在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平也是学校人文氛围状况最真实最直接的反映。目前,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人文素养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素养”,一般是指人们后天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思想修养的总合。概而言之,广义上的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而狭义上的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史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文知识的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

(二)高校人文素养教育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指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科学知识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发问卷70份,收回问卷61份,回收率达87%。

(二)调查对象

青岛大学在校生

1、调查地点

本研究主要对青岛大学的现状开展了调查。

2、具体对象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在校本科生

(三)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excel等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眼中的人文素养

1、对人文素养的认知

(1)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了解不具体。调查结果显示,只有9.8%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了解,26.2%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人文素养的内涵比较清楚,52.5%的学生对人文素养只有一般了解,另11.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3)经顺序相关性和差异显著性检验,在人文素养的认知方面,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排序相关性很高,高年级学生和低年级学生排序相关性也很高,基本没有显著差异性。

2、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学校应该加强什么工作

(2)学生普遍重视学校所开讲座,对校园讲座的内容、形式及多样性有着新的需求。有52.5%的学生希望听到“文史哲知识”的人文讲座,有62.3%的学生选择“艺术欣赏类”,约45.9%的学生选择了“经济知识类”,有47.5%的学生选择“管理知识类”,约31.1%的学生选择 “法律知识类”,有27.9%学生选择了“教育知识类”。

(3)在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中,学生对读书的认可较高。有62.3%的学生认为“应该博览群书,提高人文素养”,有34.4%的学生认为“在精通专业知识上,还需读部分经典图书”。

学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学习专业知识第一位

市场经济下,当代大学生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类是只注重学习,忽视综合能力提高的“学术学生”;一类是不学习、不作为,虚度大学生活的“颓废学生”,介于这两者之间缺乏目标但不得不学习的学生也不乏少数。

(1)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学生今后就业及未来的发展,大学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固然很高,这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视,但同时更容易忽视对人文素养等其他方面的塑造,使学生对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了解不够。

(2)部分理工科生误把理工科高等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职业教育和寻求谋生或谋取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调查显示,有近40%的理工科生不清楚或不知道人文素养的内涵,他们虽然总体上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更倾向于技能培养,且有43%的理工科生表示度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并不明确。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素养现状分析篇三

专业信息素养作为高层或者深层信息素养教育重要内容,一直以来都是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的现状文章内容。

被调查的对象为大四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均已接受过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学习。调查问卷主要针对专业信息获取、专业信息鉴别和专业信息利用等问题进行设计。通过调查研究和与学生进行讨论,发现在校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能力普遍低下。

在专业信息获取方面,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课堂学习与交流”获取专业学术信息是学生首选,约占99%;80%的学生经常使用学校“图书馆印刷型文献”;30%的学生使用“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仅有25%和8%的学生会使用“学术论坛”和“专业网站”;另有10%的学生会采用“其它方式”获取专业信息,如“自行购买专业书籍”“观看电视财经类节目”等。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图书馆馆藏资源,特别是印刷型文献。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多途径检索文献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要的专业信息。由于图书馆有限的资源及各学科专业采购的相对平衡,其承载特定专业信息的完整性是极其有限的,必须依靠电子数据库资源和相当的馆外资源作为补充。虽然很多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但其对本专业的主要电子信息源及特点还不是十分了解,缺乏把专业知识与信息检索方法和途径相结合去高效获取信息所必需的技能,专业信息收集过程盲目且低效。

在专业信息鉴别,如有效识别信息真伪、对错以及这些信息有用无用方面,有80%的人听从专家评论或推荐,60%以上通过“判断信息发布机构或作者背景”来鉴别,有50%的人会“向老师、同学请教、核实”,只有低于5%的人“不做辨别和判断”。结果显示,在对专业信息鉴别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采用正确的方式。显然,掌握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是对专业信息进行正确评价判断的前提,由此可见专业基础知识在信息素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在专业信息利用方面,35%的学生能将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存储记忆”,但将近80%的学生“信息积淀贫乏和信息利用不充分”,即获取信息时急功近利,常常是为了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才被动地去图书馆进行选题和收集信息,导致其利用信息的心理也是应付了事,无法将获得的信息有效整合到个人的知识库中。许多学生不重视课本以外专业知识的积累,缺乏系统而长期的文献阅读计划,更谈不上对文献的精读与粗读以及逐步积累文献信息,导致其思维僵化,不能通过有效的知识联想挖掘潜在的信息需求,致使获取的信息往往比较简单和浅显,从而很难利用这些信息创造属于自己的成果。

1、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

将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二者相互交叉融合,既可以利用信息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这是一项“双赢”的活动。许多国外一流大学都做了积极的尝试,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兴趣高,教学效果好。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师资力量的不断加强,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计算机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信息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日益扩大,这为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前提条件。专业教师作为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主体,可以将各专业有关的学术问题与信息的获取、评价等有关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达到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统一,信息素养理论与专业科学研究实践的统一。信息素养教育从专业中来到专业中去,在专业教学中落实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信息素养教育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前提和保障,这也正是高等教育中信息素养教育教学中专业属性的体现,更是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

2、化图书馆的学科服务。

图书馆不仅是信息获取中心,还是信息素养教育基地,其主要任务是整理和维护图书馆馆藏并提供多种信息搜索工具,对包括专业教师和广大学生在内的信息需求者进行培训,使之获得信息搜索的技巧和方法。学科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变革的主要趋向。为了保证高校图书馆服务向学科专业的层面迈进,高校图书馆应培养学科馆员并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是指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熟悉馆藏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并掌握有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熟知这些学科的教学科研情况,能够胜任某一特定学科领域针对性服务的图书馆专业工作人员。学科馆员制度是为了保证学科馆员与对口的学科或专业人员保持经常性联系,并为其提供专业、精准、深入的信息服务而制订的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了学科馆员应具备的条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与方法等一系列内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不断深化充分拓展并提升了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职能,真正使图书馆资源成为专业教师和大学生有力的信息支撑。

3、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数学建模”“挑战杯”之类的科技竞赛和教师科研课题。在这类开放式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要查阅资料或搜索相关信息,从多方位、多层次了解和把握自己参与课题的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动态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源,掌握专业信息源的检索方法和技巧,评价筛选到的专业信息,分析利用这些信息,以解决相应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知道引用文献资料、信息和他人成果时应严格按照引用标准标引。

学生素养现状分析篇四

体育兴趣,就是对体育事物感觉喜爱或对体育关切的情绪。根据学生对体育不同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讲解包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养生保健知识的兴趣和终生体育锻炼的兴趣等。俗语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一部分是属于先天因素以外,其它大部分学生都是对体育缺乏较高的热情,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受到经济、文化、体育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更是兴趣不高。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质水平、兴趣所向及农村特有的“土”文化体育,有针对性地去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提高对体育的喜爱和度,达到体育兴趣定型,这就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及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体育技能指在人们意识的支配下,借助于身体运动表现于外的动作方式或系统,对学生要进行基本运动技能、身体锻炼技能、身体娱乐技能、身体审美技能进行全面的培养,体育技能培养一直受到农村体育教师的重视,但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往往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受场地、器材、经费、师资的影响所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以田径教学为主,使学生形成单一的田径体育技能定型,缺乏多变性、灵活性、协调性、娱乐性和趣味性,减少了审美价值感,造成学生思想上对体育教学的反感与抵触,这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极为不利,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在困难的条件中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结合农村特有的、富有乡土气息的`“土”体育形式,应用于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形成,把田径、体操、球类、游戏及韵律操舞蹈贯穿其中,严格按照运动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进行体育教学,全方位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体育技能,这也是符合素质教育原则的。

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体育保健知识、身体评价知识和各单项运动技术知识的培养。体育知识的培养有两务途径:一是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课外活动中,随时随地,视其情况不同,用聊天或谈话的形式进行讲解与说明,让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天长日久,学生将会无形之中积累一定的体育知识。二是在开学初,学期未或雨雪天气而无法进行室外教学时,就要提前精心备课,在室内进行上述体育知识的教学。由于我国学校体育理论教学不尽人意,再加上农村小学受外部条件的制约,农村体育教师往往不进行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或将室内课的教学课程移作它用,失去了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培养的一块主阵地,造成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学生就不能指导自己的体育实践活动。

小学体育意识指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对体育极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主要包括对学习的体育理解和认识,竞争与合作意识,体育的参与意识、奉献与放弃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进行培养。综合来谈,体育意识薄弱性是当今小学生的一个弱点,农村小学生表现的特别突出,教师要在教学与活动中进行渗透与引导。实践证明,一个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学生会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激发其身体锻炼的动力。

体育品德指学生依据一定的体育道德规范,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体育道德品质在个体行为中的反映。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就要对学生的体育道德知识、体育道德情感、体育道德意识和体育道德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将农村小学生具有的朴实、善良、友爱等品质,加以引导与应用,在体育教学与活动中进行加强与定型,形成特有的体育品德,这对于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性格完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体育行为是指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体育文化素养在人的行为中的直接反映,体育兴趣、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育品德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体育行为无法与上述要素分开,上述要素都不同程度在体育行为中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出来。实际教学中就要和上述六种体育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形成学生稳固良好的体育行为。体育素养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广域概念,其构成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体育兴趣是重点,体育技能是支柱,体育知识是基础,体育意识是动力,体育品德是灵魂,体育行为是目标。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学生素养现状分析篇五

闲暇之余,捧着朱德江老师的《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一书,觉得这本书是案例式、讲座式教育专著,这本书从何谓数学素养?谈到21世纪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数学素养?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时不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讲解数学知识,使他们产生亲切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的自信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另外,多样的教学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新奇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会使他们用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和感受知识的形成、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重视学习过程,形成数学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实际问题情景,重新组织教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因此,今后课堂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师生感情,还要创设适合孩子参与的活动,注意让孩子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

三、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提升素养。

或许学生要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或许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意识”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

思考:

2、数学素养是在面对事物时,很快就能指出事物本质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数学素养是自觉学习的思维体现,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

学生素养现状分析篇六

论文摘要: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信息技术很好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是每一位教师应当努力做好的。

日趋活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亮点,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直观形象的视、听、感知总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很好的应用在教学课堂中,应从以下几点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在教学课程中的教学任务。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四、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应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

所谓边讲边练、即学即用,就是教师运用投影机或局域网的教学软件把要学生掌握的内容示范操作演示一遍,在操作演示的过程中,讲解要点,应注意的事项以及操作的步骤、要领等,等一个知识点讲授演示完以后,不要马上接着另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先让学生自己按照教师的操作过程重复一遍知识点的操作过程,感觉熟练以后,教师再出具3—4道题目,让学生完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通过模仿再到题目中的具体而灵活运用,一般能当场掌握所学知识。几个知识点讲解完后,再出几道综合题目,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反复练习,培训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db/ol],8月。

2、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年第一期。

3、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j],广西教育,2003年第二期。

学生素养现状分析篇七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毕业论文。

与文献信息检索、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等,基本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信息用户教育体系。

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比较落后,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与信息化社会对信息素养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职能部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够。

高等教育相关职能部门普遍存在认识不够,信息观念淡薄现象,主要表现在:

1人事部门对文献检索课教师定位不准,很少考虑给图书馆引进文献学、信息学、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师资力量不足,没有将文献检索课教师归属教师编制。

2教务部门只重视管理各系部的教学工作,而对文献检索课程只列人选修课的范畴,使用的教材缺乏时代性,教学手段滞后,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没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

3图书馆没有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作用,信息素养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表现为各自为阵,缺少交流融合,只能根据各自的能力在摸索尝试,缺少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体系的理论指导,信息文化氛围的营造还有待加强。

(二)对文检课与计算机课的关系认识不够。

信息教育的两门主干课程,一门是文献检索课程,在大多数高校中仅为选修课,学生普遍不够重视,加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另一门是计算机课,只讲计算机基本理论,与如何操作计算机检索资料仍有较大距离,课程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要,而是盲目的去教计算机知识,与本专业教学目标脱节。据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70%以上不了解信息素质教育内容,近60%的学生没有进行过文献检索课教育。高校学生对高校馆藏文献利用率不足40%,学生不会使用报刊索引的占89.4%,不会通过有关索引查找古典文学资料的占84%,大学生信息能力普遍偏低。

关注学科现状、动态及发展趋势比例较低,而这些文献资料往往是反映学科发展前沿信息的最有价值部分。

2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学生信息语言的局限性分为两种:一种是检索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检索语言的方法,无法简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另一种是英语语言障碍,无法读懂网上的主流语言,英语的信息一般不看,最前沿的信息不能及时获取。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最先提出的,他认为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bruce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具有的七个关键特征:独立学习能力;完成信息过程能力;利用不同信息技术和系统能力;促进信息利用内在化价值;拥有关于信息世界的充分知识;批判性地处理信息;具有个人信息风格。

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社会责任三方面表述,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修养、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现在基本的共识是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处理创新能力就是能够有效的、高效的获取信息,精确的、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熟练的、批判的评价信息,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素养首先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它是传统个体基本素养的延续和拓展,它要求个体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能够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能够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并以此做出决策。

学生素养现状分析篇八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该文基于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分析了我国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此现状的几点建议。

在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中有许多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整合的案例,我们不仅可以把这些案例作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的培训内容和教学资源,而且从这些案例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运用信息技术于学科课程学习当中的过程。例如,高中科学加速度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加速度的资源,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建立一个有关加速度的网站,演示作品(网站),和同伴共享结果。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获得需要的信息,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和技术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交流、合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比纯粹地掌握技术重要得多。然而,在我国,虽然在颁发的一系列纲要中也一贯地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但是我国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逐步普及到底,全国普通高中有1.2519万所学校(92.15%),大中城市初中有1.2511万所学校(65.32%),小学有4.4190万所(10.32%)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中国科学院网站)。以上数据说明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薄弱,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1.2我国中小学学校,学生更多的时候是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还有许多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主课”。那么,在国家努力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今天,如果不把国家颁布的纲要落到实处,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学生的口号就是一句空话。

1.3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没有形成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整合的习惯,即学生对信息技术难以“内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信息技术与学习过程的整合,习得这种整合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是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训练。教师示范不是指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信息技术教师用信息技术整合某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本学科内容。前一种整合是低层次的整合,是不彻底的整合。而在后一种整合过程中教师在无形之中示范了如何整合并且指导学生整合,最终使学生形成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整合的习惯,学会了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生活,即学会了信息技术的“内化”过程。

在美国信息技术标准中规定了各科教师应把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课程当中,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于自己的学习当中,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利于创造终身学习的人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在我国,颁布了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目的是完成信息技术和各个学科整合。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整合信息技术的程度和水平不容乐观,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信息技术难以“内化”的现状。

2.2贯彻实施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改变信息教育的大环境。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才能使学生懂得在当今信息时代,学习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所以,现阶段应该大力贯彻实施教育技术教师能力标准,对各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和技能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2.3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一方面靠教师的教,另一方面就要靠自己习得。从美国教育技术标准中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案例,可以看出案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如何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比如上面提到的搜集资料建立网站,在合作小组中和小组其他成员协同工作等。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应当是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学生。那么,在认清我国中小学学生具有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就应该充分认识和借鉴美国国家信息技术标准中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积极的一面,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等译.国家教育技术协会《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课程与技术整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9月第1版.

[2]月14日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3]203月颁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4]《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总纲》.

[5]《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6]解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学生素养现状分析篇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愈发开放,司法会计在维护市场稳定和法律权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司法会计理论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呈现出其相对的滞后性。本文将以司法会计理论在我国发展现状及其问题研究为我国司法会计理论发展提出可参考性意见。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市场的越发开放,使得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关领域得以细分,传统的会计行业也细分出诸多的领域或行业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需求,司法会计便是会计衍生出来的,其在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司法会计在治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的的阻扰,使得我国司法会计在舞弊治理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将以司法会计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剖析以为我国的司法会计发展提供可行性意见。

一、概念界定。

司法会计活动,是指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的调查、审理中,为了查明案情,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及相关财物数量进行专门检查,或对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专门鉴定的法律诉讼活动。这是司法会计一词的基本概念。司法会计定义在国际和国内都没有同意的规定,但是概括来说司法会计不脱离法律和财务范畴。如刘勇定义“司法会计”为:“件资金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根据会计资料及其相关的其它经济资料,动用专门方法,从中收集会计证据的活动。”又如:“所谓司法会计,是指司法机关在诉讼过程中,为了查明经济案件或其他案件中有关财务会计问题,依据法定程序,指派或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审核、检查和验证,并对照法律、法规和一定标准,收集判断并且提供证据的'一种诉讼活动。”

二、司法会计理论在我国发展现状。

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舞弊行为也相应增多并且手段越来越高明,所占法律案件的比例也达到惊人的数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接轨后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上市公司欺骗案件的发生。

人民法院在受理经济诉讼案的过程中,由于于涉及财务会计报告与信息等作为证据而需求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与此同时司法会计因此顺其自然开始,司法会计相关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国家有关司法机构开始着手设立司法会计从业岗位并山此而鼓励并引导,同时一些大型并且有较高影响力的会计事务所也不约而同地逐步开展初具规模的法务会计业务,高校也影响号召以就业为导向开设法务会计专业课,以用来满足广大社会的发展要求。

尽管法务会计在我国产生以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产生时间较晚等因素制约,其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口渐成熟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相比,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如司法会计各项制度不尽如人意,司法会计理论框架不完善理论体系不够成熟,社会认知度不广泛难以引起重视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利好的一面。通过近年学者及实务者的研究来看,法务会计的研究趋势已经向发展中中国家扩展。司法会计源自西方,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中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其理论与实践的摸索逐步展开,法务会计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并且认知度也在逐步提高,司法会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逐步被社会所接受。

三、司法会计理论存在的问题。

1.司法会计理论的原创度低。

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相关学者开始研究司法会计理论之时,国外已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研究系统,我国为了拉近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所以我国的诸多司法研究理论是在借鉴国外司法理论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这一行为在短期内可以促进我国司法会计理论研究的进步,但是他不利于我国司法研究的健康稳定发展,使得我国的司法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着剽窃的现象。

2.理论体系的滞后性。

尽管我国的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在借鉴国外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已然形成了相对丰硕学术成果,但是由于原创性较低,使得我国的学术研究总是落后于国外的相关研究。

而且我国的诸多司法理论研究内容空洞而苍白无力。须知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现实基础,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同样是为了服务其相关领域,并未法律实施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保障,理论的滞后也限制法务会计在实际中发挥作用,加之社会对此重视程度与资金投入不足,对我国经济纠纷的解决与司法运行有效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应当着力巩固并进一步提升法务会计框架与理论体系的完整,汲取国外先进经验最大限度的构建富有鲜明中国特色模式的法务会计理论体系与框架。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理论的合理合规的指导,实践的道路必然是崎岖的,甚至是偏离轨道的,产生极其不可磨灭的可怕后果。

因此,重视并认真对待法务会计的理论体系建设是重中之重。

结语。

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系统中的构成要素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状态,为了使得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的协调。同时也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及我国企业外部市场的发育程度。司法会计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和法律实施保驾护航。故而,加强司法会计理论研究很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学生素养现状分析篇十

论文摘要:本文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为指导,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和意义,并且对农村中小学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方法,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快速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了解。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的凸显,为实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一味的强调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必须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比较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1]说白了就是一点,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工具去获取信息,并能分析、处理这些信息,从而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校长成功办好学校的点滴经验的论文_教育理论论文近今年由于国家对教育事业关注,特别是对教师能够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做了很大的实践和投入,在城市地区的教育中运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就个人认为问题归纳起来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近年国家和地方行政部门都对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是学校不知什么原因对硬件设备投入力度还是不行,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数量太少,辅助型设备基本不能保障,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与学生的积极心。其次,管理机制也出现了问题,就是采用了集中管理,导致了学生上机很少,教师使用机子也不多,造成计算机利用率较低。最后,对教师的授课情况没有建立任何评价管理的机制。

农村地区教师运用课程整合这种教学模式还存在的许多问题,大部分教师并不清楚整合的目的,盲目的运用,结果弄巧成拙,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还有就是教师的观念太过陈旧,教师年龄偏大,运用新方法的积极性不够高。更为严重的是一部分老教师认为自己用不了几年就退休了,精力也不足了,学了也没什么大用了,这些工作让年轻人去做。由于思想认识的滞后,导致行为迟缓,学习效果较差。[2]其次,青年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强,导致了他们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感到非常繁琐,所以积极性也不是很高。最后,运用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必须需要一定的课件或资料给学生们展示,但绝大部分教师就没有能力做去制作,导致正常的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延误教学进度。

首先应明确这种教学模式是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而是体现学生课堂中的自主性,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自己为中心,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没有充分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农村地区落后的状况导致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时间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太少,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解决建议。

由于农村地区环境、经济的影响,导致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面临很多困难,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和有效地方法,来弥补这些不足,争取让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广大农村地区更合理运用起来。

(一)当地教育部门应加强督促当地学校对新型教育模式的运用,加强对乡镇小学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必须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特别是要求学校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紧跟社会的步伐。其次,当地行政部门应积极配合邀请那些在假期义务实践的大学生到当地进行科学文化的传播,尤其是一些教育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利用社会实践时间对乡镇及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也是推动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及其教学改革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加强对教师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毕竟教师是主导者,所以学校领导要改变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并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需要。还应加强思想教育,争取培养教师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意识与态度,形成运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

(三)学生多接受对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这种兴趣,让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教师。学会善于自己思考问问题,对于不懂东西,尽量采用运用网络自己查阅资料将它解决,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学生还应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毕竟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改变以往那种“满堂灌”教学理念,留给学生足够宽裕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最后,校方领导能够改变计算机的管理方式,尽量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使用计算机,以便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

四、结束语。

实现全国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不断创新,又要善于总结经验,一步步的前进摸索,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伟大改革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郑世良.对当前中小学课程整合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小学电教,2002,(5).

文档为doc格式。

学生素养现状分析篇十一

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着应试教育制约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高校育人环境需要改变的问题。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浅谈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着应试教育制约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滑坡,高校育人环境需要改变的问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造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大滑坡;在西方思潮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走向异化。具体表现为早恋与网恋日益加剧、超前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打架、偷盗、自杀等现象,而乱扔垃圾、撒谎等失德行为经常发生。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行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

在就业方面也很不理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23.45%,大部分毕业生是因为不适应抑或是不了解自己而离职,曾跟某企业老总聊起当今的大学生,企业老总显得很无奈地说:“有些大学生跟你提离职,你一问原因,他说因为没有双休,离家太远,宿舍没有wifi等等,真是让你哭笑不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职率偏高的主要一部分原因是大学生在择业之前对应聘岗位工作情况不够了解,对自身能力和特点也不够了解,缺乏正常的职业素养教育。

对此国家出台了《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xx-20xx年)》提出把学习者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很多大学陆续开始了职业素养课程的开设,由于专业课程占据比较大的比重,在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方式上有些单一,有时也有些力不从心。

如何打破传统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将职业素养培养深入到学生中?从事教育信息化7年的广东力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总就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人才的素质,首先要从心里开始改变,让学生了解职场的心里特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邓总根据多年的经验加上各大高校老师提出的建议,上线了一套职业素养评测系统,学生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可以对自己进行测评。让学生们利用职业素养题库提早了解自己的就业方向和树立正确就业观。

学习移动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利用手机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未必不是一种创新,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出现了“最难就业季”、“更难就业季”等现象。因此教师们应尽早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的优秀与否与就业率和稳定率息息相关,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技术将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科技技术相结合,人才职业素养观念将会更快,更广泛地传播每一位学生当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