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论文实验设计优选(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1:00:50 页码:13
最新论文实验设计优选(汇总14篇)
2023-11-25 01:00:50    小编:zdfb

总结是一种概括性的写作方式,它帮助人们系统化地整理和理解所学和所思。6.总结应该具备鲜明的个人或团队特色和风格以下是社会名流推荐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一

稳定农资价格,就是对于农民朋友购买农资的第一个保障,不至于花费太多,同时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可以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降低农资流通成本,为人们节省资金。

1.2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要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尤其是在备春耕期间和夏播期间,一定要切实做好农资市场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各个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主动出击,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给农民朋友营造一个放心购买农资的健康环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同时强化物价监管调控,由物价、工商、公安、乡(镇)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因此加强农村经济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物价监管调控,营造健康放心的农村经济市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十分重要,不可小视。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现在大多数的农村已经具备了使用网络的条件,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农村发展也要跟上步伐,逐渐优化资源配置。在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建立网络连接,普及网络知识,让人们逐渐的熟悉网络的使用,走进网络信息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信息建设方面,国家和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可以组织一定的培训。农村环境决定熟悉网络计算机的人才并不是很多,所以应该从基础做起。

3、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农村经济要从多方面考虑。首先,应该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土地流转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认识,然后要明确管理机构,规范流转行为,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其次,要加强农村经济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物价监管调控,营造健康放心的农村经济市场,确保农民朋友的利益不受侵害;再次,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农村经济发展也要与信息时代接轨。

作者:毕明伟单位:大安市四棵树乡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二

研究型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研究’的特点,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型’教学为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为主的‘研究型’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和能力[1]。药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对于上述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转变的需求不言而喻。以sds临界胶束浓度测定实验为例,探讨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2],为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积极性探索。

物理化学实验是药学专业课程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其学习特点和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倚重比较强,着重于逻辑思维习惯的考察和对高等数学工具的运用[3]。目前实验课教学模式是对理论知识的实践验证,教学方法和实验过程基本固定。学生依照实验教材,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实验过程不主动,实验效果差强人意。(2)限于教学时数和时间安排,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不能与理论课程同步,造成理论和实验脱节,学生不能很好的对实验内容进行思考,也不能利用实验内容来理解理论知识。(3)相对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实验课程和药物化学、药理学等专业实验课程,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于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差异,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度不同。(4)现有的实验教材和实验内容涉及药物的实验比重偏低,没有解决基础和专业的有机结合,学生对于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兴趣不高。(5)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如何诱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对实验产生兴趣,能够主动思考,并进一步产生设计实验与探索研究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4]。

2。1实验前期准备。

以sds临界胶束浓度测定实验为模型,实验课程开始前1~2周布置实验内容及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方法了解表面活性剂的cmc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测定cmc的常用方法及比较。可以获取大量相关的应用信息,提高对于实验的兴趣和期待。教师可以启发式教学,例如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如何透过皮肤到达患部,如何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将实验内容与药物剂型有机结合;例如为什么在萃取操作中会有乳化现象及如何避免,将实验内容与有机化学的实验操作技能相结合。

2。2实验模型建立。

常用的cmc测定方法有表面张力法、光散射法、电导率法等。本模型中以电导率法进行实验[5],测定不同温度、不同溶剂的一系列浓度的电导率值。通过绘制电导率与浓度关系和摩尔电导率与浓度1/2关系曲线,从曲线拐点找出不同温度和溶剂下的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值。根据热力学公式计算胶束形成过程中标准焓变、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标准熵变()等热力学函数。学生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对温度、溶剂、浓度等变量在sds形成胶束过程中的影响和结果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实验兴趣,激励发散思维,使学生产生进一步设计探索研究的冲动。

实验选择sds为测定体系,考察不同变量对于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对实验数据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处理,旨在能够以此为契机,促使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不断更新,使实验教学模式向研究型发展[6—7]。研究型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有以下改进:(1)实验准备阶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学会面对新问题提出设想、学会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设想、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推演结论、学会根据结论提出新问题;真正兼有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2)实验过程中鼓励多思考、多提问,不再追求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对实验原理、步骤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3)实验结果分析阶段,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使用表面张力法、光度法等其他方法测定实验指标[8—9],为开展物理化学探索性实验奠定基础。临界胶束浓度测定实验在药学专业开设能够使物理化学理论与药物制剂专业实际紧密结合,有很好的应用性[10]。学海无涯,教学相长,只有不断的在教学活动中摸索和实践,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娟。研究型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以《古代小说史专题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5(5):140—143。

[2]胡斌,易鸣,唐辉明,等。研究型教学方法在岩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1):286。

[3]张海容,任光明,陈金娥,等。物理化学研究性教学与创新实践[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7(2):4—7。

[4]张福捐,黄振旭。大学化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j]。许昌学院学报,(2):152—154。

[5]王岩,王晶,卢方正,等。十二烷基硫酸钠临界胶束浓度测定实验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2,15(3):70—72。

[6]陈晓明,王亚琴,宣寒。电导法测定解离平衡常数及临界胶束浓度的实验改进[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7(4):83—85。

[7]陈方博,方云,吴丽娜。十二烷基硫酸钠浓溶液的胶束行为与其溶液体相行为间的相关性[j]。应用化学,,25(4):401—404。

[8]陈红梅。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sds表面活性剂胶束聚集数[j]。广东化工,2009,36(8):219—220。

[9]钟金杭,郭拥军,柳建新,等。稳态荧光猝灭法确定胶束聚合合成条件[j]。应用化工,2012,41(3):405—408。

[10]崔亚男,葛建君,李凌冰。紫杉醇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增强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0(11):107—112。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三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由此,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

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作为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奠定物理学和发展物理学的基础,中学物理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通过物理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探求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并且使其受到正确的思想教育。可见,要达到物理教学要求,就得在物理教学中重视实验。本文笔者就物理学中的实验教学作一些探讨。

一、用简易实验器材代替标准的实验器材。

中学生对事物的推理和判断必须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使用他们认识程度以外的知识得出的结论,总会使他们怀疑,认识过程较长,因此在实验时我们教师必须尽量选学生熟悉的、简易的、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实验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加快学生的认知过程。

如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用橡胶棒或玻璃棒做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就设计了一个简易实验,即叫学生课前准备一根包装带(长20厘米左右),学生感到很神秘。一到上课,教师在讲述电荷的知识以后,由学生人人动手做下述实验:把手边的包装带撕成两根(甲、乙),用左手执包装带甲,右手自上往上勒,结果奇迹出现了,下端被撕开的包装带”怒发冲冠”(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用右手的拇指或食指去靠近会出现吸引现象(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同样的方法可以使包装带乙带电,然后把甲乙两根包装带的下端靠近会出现相互排斥现象。实验完毕后学生很快地认识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规律。实验后回味无穷,甚至课后有的学生仍在做上述实验。这样加快了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影响极深、记得牢。

二、补充实验诱导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中学生的分析和推理一般都是建立在数学原理和浅显直观认识上面的。对于较复杂没有实验辅助的抽象思维,他们是很难完成的。在现行的课本中有些原理没有具体的实验,只是讲了前人的实验经过。这些得出的结论学生很难理解,且知识很易回生;所以只能死记硬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若补充一些类似前人的实验,即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给学生创造了认识问题的便利条件。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看到图中那种宏大规模的实验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如果我们把这一实验用一段胶管连接两支针管来替代,用两个人向着两个方向拉针管的活塞,只要针管不损坏无论如何是无法拉出任何一支针管的活塞的。在实验时还可以把其中的一支针管活塞与顶端留部分空隙,移动一支针管的活塞则另一支针管的活塞也相应移动,表明了大气压的作用,证实了大气压的真实存在。

这种补充实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有了推理阿题的依据,就会根据这种实验提出和抽象出更多的问韪,无形的推动了教学的进展,提高了素质教育。

三、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教学的发展速度将大大提高。而实验课上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执教者时刻想到要引导学生的兴趣这一点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水不善于传导热”的实验可在试管内水的底部放一尾小鱼,加热试管上部的水沸腾了而试管下面的鱼还在自由自在的游动。在讲不善于导热的物体时可以将一张新的纸币沾上汽油点燃,当学生看到一团火焰迅速燃烧时,把这一团火焰迅速夹在书中,火焰熄灭后,打开书纸和币安然无损,用手触摸纸币温度很低,说明纸是热的不良导体。在讲”热传递”时,把棉线绕在铁棒上,演示烧不断的棉线的实验,通过经常保持做以上类似的实”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自然而然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四、尽量增加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加以总结和思索得出的。所以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重视观察和实验。我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而且实验中所用的器材尽量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思想。比如:在学习光的反射这一课时,我利用了常见的泡沫塑料和竹签来分组模拟演示光的反射现象;在学习浮力的利用这一课时,利用橡皮泥来分组寻找使密度大于水的物质浮于水面上的方法;利用萝h来演示”空心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通过这样的一些实验,不仅传授给了学生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总之,加强物理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能为将来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大力推广加强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四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2.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3.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4.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5.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6.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再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发散开来,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五

摘要: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重要的一环,是成功地进行实验的前提。从实验设计的目的、材料、方法三个环节描述实验设计的过程,目的要“明”、材料要“精”、方法要“妙”。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提出实验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培养兴趣、拓展知识、锻炼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目的“明”;材料“精”;方法“妙”

爱因斯坦说:“一个美妙的实验,通常要比我们头脑中提取二十个公式更有价值。”我们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小学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三大部分。实验设计部分重在依据科学知识和学生实际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设计要求设计者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对实验仪器(材料、装置)、方法和步骤等进行设想和规划,要求思维有序、缜密。同时也要求设计者引导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参与进来,体验实验设计的整个过程。那么怎么进行实验设计呢?我认为它应符合人的科学探究思维的一般过程,即明确实验目的――思考实验所需材料――确定实验方案。

一、目的“明”才能有的放矢。

实验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实验目的,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引导学生仔细审阅实验题目,通过把握重点词的方式来明确实验目的。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的传播》一课有“证明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认识到重点词明显就是“光”和“直线传播”,其中“光”既是主语,又是实验对象,“直线传播”是要通过实验验证的现象。二是教师展示实验题目,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进行讨论,教师点拨纠正,让学生正确确立实验目的。

二、材料“精”才能物尽其用。

良好的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基础和保证。选择实验材料时,首先考虑从实验室获取,但很多小学科学实验材料从实验室不易得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制教具,从生活中获取简易的、实验现象明显的材料。比如,小学科学教材《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选择材料是铜球,加热用酒精灯,冷却用冷水,观察方法用铁圈套铜球。这个实验有两个弊端,一是铜球温度很高,易烫伤学生,有危险性;二是加热时间比较长。因此,我将实验材料改为pp-r塑料,因为pp-r塑料热膨胀系数远远大于铜的热膨胀系数,实验现象特别明显。再如教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我把马铃薯改为葡萄,在烧杯中就可以做。这样既节省实验用品,实验效果又明显。

三、方法“妙”才能一目了然。

(一)充分利用对照实验和对比实验。

对照实验是提前控制“因”,然后观察“果”;对比实验是通过对“果”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因”,探究性更强一些。在实验设计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采用这两种方法。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苗的诞生》中的实验采用了对照实验,适宜的温度、水、空气等诸多条件中,每次只能改变其中的一项。需要指出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一次设置多个样本,根据排列组合的原则使样本间条件有所区别,最后通过将样本两两对照得出结论。本实验要求设计记录表,能对浇水量、光照时间等进行记录。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课后对自行控制变量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激发兴趣,巩固知识。

(二)改进实验,一切为了效果。

实验设计时,参照课本、参考书、网上所设计的实验方法,从各角度思考,找出它们的优缺点,结合自己的设计确定最优方案。比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中,教材中提到森林中的光线直线传播,但缺点是远离生活只能想象;观察教室窗户中的一缕光线,实施起来也有困难。为此,我设计了利用激光笔大角度倾斜打在黑板上的方法,很方便地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效果很好。

(三)方案周密,预知可能的败笔之处。

实验设计时,对可能影响实验效果的不利因素要提前预知并加以避免。如五年级上册《风的形成》一课中“风的形成”实验,学生需要制作自己的实验箱,在实验设计阶段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事项:实验箱密封效果一定要好,任何地方不能漏气,否则蚊香的烟会溜走;实验箱要有一定的高度,否则点燃的蜡烛会引起燃烧,不安全。

实验设计过程是个锻炼思维的过程,通过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让他们掌握实验设计用到的基本方法,比如对比实验和对照实验等;让他们培养合作精神,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总之,教师在实验设计上下大力气是值得的,能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科学的魅力。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六

本文结合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这类教学实验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等良好的科研素质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主要是在于培养学生认知一般的有机化学实验的原理和知识、熟悉相应的有机化学实验仪器操作和进行一些简单的有机合成;对于学生方面的要求,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规范操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积累实验经验,为以后进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提出的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建立在传统有机化学教学基础上,要求学生实验前必需熟悉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原理及特点、实验方案及设计要求、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等,因此,实验前必须作好预备工作。在选择基础实验项目时,不需要单独开设基本操作实验,而是将实验操作直接融入基础性实验中,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更加直接体会规范的操作,而且在实验中出现错误也能及时纠正。

在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增加自主设计型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设计性实验由教师有机实验实际情况而给出题目、达到的目标以及主要方法等,同时也要提醒设计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的选择,不但要重视合成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的思路以及对结果的分析手段,因而学生得到的是对实验项目的全方位理解。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并设计实验方案自己主动查阅文献资料,然后将所查阅到的相关文献和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将乙酸丁酯的制备由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与教材不同的合成路线,在该过程中,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建议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在自主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大多数同学根据设计好的方案能够完成相应的有机化学实验,但是仍有少数同学未能够合成出目标产物,因此,他们需要对自己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找出相关原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提高了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并对其结果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此外,自主设计实验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独立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很好的效果。因此,自主设计性实验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环节,也为他们以后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前面自主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基础上,将教师科研项目融入设计性实验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项目通常是一个交叉学科,往往会涉及多个方向,因此,将科研项目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是非常有效的。对于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方面可涉及其他学科与有机化学相联系的综合性问题,如核磁共振技术、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等。教师在给出课题方面应对实验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应该有适度的把握,如果设计的课题太难,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于简单的课题又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设计难度适中的课题,学生才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设计,这样也有利于在实验中出现问题后教师给予合理的指导。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要积极与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对整个实验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调研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由于有机化学实验通常需要多个步骤来实现,因此学生可以采取团队合作,有效分工的方法。学生遇到问题可以一起讨论,各抒己见,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实验方案和科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还能从中提出新问题,拓宽思维,为今后从事独立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当中,有利于改善教与学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并把学生引入真实的科研环境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切身的体验与思考,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增加合作与讨论部分。

当学生参与到教师课题当中后,会遇到各种各样具体的实际问题,比如,实验条件的摸索,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的手段,表征仪器的使用等,这些都是从课本中难以学到的。因此,在科研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中,学生需要加强团队合作,多与周围同学和教师探讨实验进展与遇到的难题,同时也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师也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课堂课程,对从事相同项目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及时帮助和督促他们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结语。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提出,需要用科研结果对其进行解释,而在科研中遇到问题也需要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来支撑解决,最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和促进。以科研模式开展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实验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并将获得的信息反馈到教学中去,另一方面此类教学培养了学生参与科研与科技开发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在将来不论是继续从事科研还是其他工作,都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七

外科学是整个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是学生从基础课到临床课并成为临床医生的重要过渡。外科学是联系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重要桥梁课程,是培养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理论又必须在实践中理解巩固和提高;这一理论与实踐相结合的过程必须通过试验实习等环节来实现;外科学总论的传统的实验教学法是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无非是包括灭菌法抗菌法进行,如实验外科无菌技术:洗手、泡手、穿脱无菌衣、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单等练习;学生被动地接受任务,学习没有针对性。近些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实验材料价格上涨,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等因素,教学经费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又由于不断压缩实验学时,间接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机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教学质量。采用不同的教学课程设置和实验项目的设定,配合各专业理论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外科学;不同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对各专业的外科学实验教学的改进,以期更进一步提高外科学实验教学效果[1-2]。改进以前单一的教学方法,将临床医学、护理、眼科等专业学生分别使用不同的教学课程设置和实验项目的设定,配合各专业理论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4]。一方面实践需要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理论又必须在实践中理解巩固和提高;这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必须通过试验实习等环节来实现。外科学总论的传统的实验教学法是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无非是包括灭菌法抗菌法进行。外科学是整个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是学生从基础课到临床课并成为临床医生的重要过渡。外科学是联系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重要桥梁课程,是培养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被动地接受任务,学习没有针对性。近些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实验材料价格上涨,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等因素,教学经费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又由于不断压缩实验学时,间接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机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教学质量。通过该方法的改进,使不同的外科学实验教学得到相同的更加完美效果,师生反映良好,教学质量大幅度地提高。笔者就如何改革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进行如下探讨。

在普通实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学科发展方向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合理的实验项目。比如说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上很少去手术室,在病房工作的比较多,对无菌技术要求偏重,对消毒技术手如术区消毒铺巾,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原则等要求较轻。就调整内容,着重放在无菌技术方面。而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则要相反,消毒内容要多点、细点。

再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验课内容要求的不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设置不同的实验课时,比如临床医学同学在练习清创术、静脉切开术、阑尾切除术、剖腹探查术等,每次实验时间较长。而影像专業的学生减少了课时,也减少了实验动物的数量,因为他们进入临床后主要接触的是图像处理方面的问题,对外科学无菌及消毒知识,了解就可以;图像和影像教学最适合于他们的特点。

外科动物实验课学时有限,为了使不同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本学科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相应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手段、条件;配合增加了各专业示教录像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他们了解外科涉及本专业的相关的内容知识[5-6]。这样一来不同的专业用不同的录像内容,而不是原来单一种类的音像,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幅度提高。

例如眼科专业学生实验时,在原来的动物狗基础上,采用兔和猪的眼作为模型,为以后他们到临床上的学业同步。给学生提前提供训练条件和动手机会;真实性实验动物能锻炼学生的沉着应变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通过这方面努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快理解和掌握他们本专业外科手术基本知识。

在原有的实验室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各专业综合性实验室布设,使学生熟悉自己的未来手术室的环境布局;进入手术室应遵循的步骤和规章制度,以及以后常用的器械的消毒操作规程管理制度等,消除和减轻学生进入手术室所产生的陌生感及恐惧心理;用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效率给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外科手术学基础[7-8]。

实验课课堂教学是外科总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9-10]。在实际工作中,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如一本和三本同学)的差别,设计不同难度的实验项目,三本学生少用综合性的实验,教师的课件内容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都能够对学生区分要求,耐心指导,反复示教,对提高教学质量能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1-12]。

综上,经过外科学实验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通过不同专业老师的共同努力,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了各自专业外科手术操作。由于实验环境比较逼真地接近临床,学生经过一年多实验学习,加上进入医院实习后,更快地适应了医院的工作环境,迅速掌握外科手术的操作规程,得到了医院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八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们通过科学实验能够有效培养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现实中却有很多因素影响了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现实中实验教学存在的现状出发,对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旨在帮助小学老师进行有效的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有效性;策略。

学生对于实验活动的不重视:部分小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觉得科学实验课并没有什么用,自然就对实验课没有必要的重视,把实验课和体育课的性质画上了等号。尤其是在长时间的语文、数学课堂教学压力下,骤然接触到实验课这种轻松的教学,把孩子爱玩的天性全部在科学实验课上爆发了出来,就很少再有学生愿意去认真的对待实验课,消极的态度和情感的宣泄才是大部分小学生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的真实的写照。

学校对于实验活动的不重视:在部分地区科学课并没有得到学校和老师应有的重视,许多科学课都是别的课程老师代替教学,并没有自己学校专有的科学实验教学老师,除此之外,在上课时候有些教师要么只顾自己讲课,在讲桌前侃侃而谈,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要么省去实验的步骤直接进行科学课知识的教学,“实验”二字形同虚设。最后科学实验课教学只能以效果惨淡收场。如果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一番深入调查,很少有学生能说清自己学到了什么。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教学井然:首先,可以在上节课老师不拖堂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一下课就在教室门口列队集合,整齐、准时、有序地进去实验室。因为一节好的实验教学从走进教室前开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实验课,还可以保证老师有充足的实验教学时间,避免因为琐事而造成上课时间不够的情况。毕竟科学实验最是注重时间的安排。其次,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成绩好的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倾听差生的意见和与差生进行合作实验,而差生是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种“我自岿然不动”的感觉,不管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还是别人发言的时候,亦或是需要合作实验的时候,都在下面旁若无人的做着小动作?如果这两部分群体没有对策解决的话,课堂上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最后,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器材的重要性,在实验过程中轻拿轻放小心对待,结束后认真整理摆放整齐,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验教学:在中国的传统教学中,检验学生知识水平的唯一首段就是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等大大小小的考试了。考试就是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察考试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但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传统的卷面考试已经不能充分检测出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老师必须在教学中抛开以分数决定教学质量的教学意识。老师可以在期末考试评测学生之前充分考虑学生平常的表现,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来观察其对于这门课程的了解程度。总之,如果单独进行考试和,把考试作为评测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唯一首段的话是不可取的。

科学实验教学后要进行反馈:老师的作用应该不仅仅进行知识的传授,还应该进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后学生作出奇怪举动、提出奇怪问题的时候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不能因为课后没时间嫌麻烦而推脱。在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教学的年龄,正是孩子处于创造性模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有了按照类推方法进行思维的能力,能使存在于一类事物的联系与关系转移到其他各类事物和想象上面的创造性模仿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竖立起好的榜样,培养学生的课后探究行为,要让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有兴趣进行实验的科学探究,还要让其在课后有兴趣探索科学,而且在学生课后有收获的时候应该给予表扬,让学生乐于走进世界,探索世界。

总而言之,要想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就必须经过学校方面和家长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方面需要保证基本的实验教学,教师方面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和手段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长方面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好的思想,要对孩子进行科学实验的做法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1]王美华.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浅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电子制作,2014(15):255.

[2]科学(3-6年级).国家课程标准,2002.

[4]小学时代(教师),2011(06).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九

因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环境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决定了新课标以高中化学教材作为环境教育载体所具有的现实可操作性,这是其他学科无以媲美的。目前三个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在编写内容上都是依照新课标要求进行编写的,都是为了尽可能的体现新课标的主体思想,而环境教育是新课标必修模块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此处就针对不同版本高中化学教材中环境教育在化学实验设计中呈现形式进行分析。

(1)各版本高中化学教材中环境教育内容呈现形式的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可见,三个版本的高中化学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内容都以丰富的栏目来呈现,但是栏目数量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人教版应用的栏目数量最多,而鲁教版应用的栏目数量最少,通过对比可以见得,其中人教版教材在扩宽学生环境知识面上的作用要优于其他两版。同时,人教版教材应用了相对较多的“实验类”栏目来进行内容呈现,这类栏目有很强的实践性,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来研究实验现象,探究科学的真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积极思考能力。

(2)创设环境教育情境任何学习只要在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中进行就会变得有效,知识具有情境性,也正是情境中通过对话和合作产生的,只有呈现在情境中的知识,才能与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共鸣,才能有效扩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见解,促使学生用化学的思维和方法去正确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通过对三个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可见,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都应用了环境教育情境创设的方式来呈现环境教育内容的,而在情境设置上,两版教材都比较注重环境教育情境设置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等,这即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能实现新课改的教育愿望。

7高中化学学习在环境保护中的实际应用。

“学以致用”是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将学识灵活合理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这是教育部门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与用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以致用”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将知识的作用进行有效发挥。通过化学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再结合实际,就可以将环境保护的理念落到实处。比如用“绿色化学”的环保理念,对化工厂的污水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首先要明白污水的危害、当今化工厂污水的处理方法以及污水的处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际证明,经过多次处理的污水,氮和磷的含量依然很高,直接在自然水域中排放,将会带来赤潮,直接饮用的话,可能会造成人体中毒现象,这都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而将化学的学习内容贯穿在化工厂污水处理的问题中,可以从原理上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将问题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解决。

8结语。

极投入到实验中,在实验中重视环保教育,要以身作则践行环境保护的理念,要逐步建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公民为己任而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十

摘要: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颁布,核心素养的落实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需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生物实验教学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4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设计实验教学。

21世纪以来,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热点话题。2013年5月,“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2014年3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6年3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意见稿)》向社会公布,意见稿中列出了9大综合素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新时代背景下生物学教学中的学生发展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学环境之间存在矛盾,教学工作需要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教师的教育供给与学生的教育需求要达到平衡,即教育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教育改革过程表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新时期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因此,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生物实验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融入核心素养,进而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

1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1.1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可分为18个要点,其基本内涵[1](见表1)不同的学者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不同的定义,如邵朝友等人[2]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喻平[3]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和“知识创新”3个层面。李霞[4]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各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具体体现。从以上学者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科核心素养需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强调了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形成。

1.2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的出现容易让人误认为是不是培养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自然地形成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到底有什么对应关系呢?辛涛[5]指出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但保证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也有利于体现学科的特色与价值;如果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强化各学科的特色,造成学科和学科之间更清晰的分离,这既不符合现在国际上学科之间融合渗透的`趋势,也在客观上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变成抽象的言词,而非撬动课程改革深化的杠杆。马云鹏[6]指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全部总和并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方面,学科教学虽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而在学校的学习也只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具有各自学科的特征,反映各学科所应该具备的本质的内容。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殷春阳认为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逻辑关系中,二者应该是统一的,统一于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未来发展的个体,而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是处于上位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构建和完善的,而由于学科核心素养还包括其自身的学科特质的内容,可能有的内容不能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直接对应,但是,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指向的。因此,目前普遍认为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解而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不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简单相加。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在于对特定核心素养的贡献,这是需要不断明晰化的过程。只有明晰本学科在特定核心素养形成和提升上的教育意义,揭示学科与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才能发现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

2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及组成要素。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经过学习后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构成[7](见表2)。

3生物实验教学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生物学课程从课程性质上来说既属于学科课程,又属于科学课程,也是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因此科学探究实验是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提供了极佳素材。其次,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过程中能深刻地体会科学探究过程并且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同时实验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结果与得出结论,学生形成了相应的生命观念。例如,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实验中,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运用观察法和数据分析法,直至最后探究出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规律;学生既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又运用了科学思维解决问题,同时形成了“进化与适应”的生命观念。此外,除了探究性实验外的其他实验也能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制备真核细胞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运用了模型与建模的方法说明了细胞在结构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了科学思维;“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可见,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十一

摘要: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目前,多媒体、电脑、互联网、信息技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网络覆盖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的同时,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角色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创新。翻转课堂的学习以网络为基础,是网络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把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分析应用并进行翻转课堂教学。pbl教学要求学生先掌握一定的知识,再进行项目推进。pbl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因材施教,提高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翻转课堂;实验教学;pbl;大学物理。

实验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科学,因此,大学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改革呈现多样化趋势[1-3]。利用视频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通过重新规划课堂教学时间,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形成新改革模式下的学习氛围[4-6]。翻转课堂的本质不是视频教学,而是对教学流程的重组,其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前进行了有效的自主学习,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和学习。本文以大学物理实验为基础,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实施的教学研究,旨在培养独立的创新型人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它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pbl教学通过设计实际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7-10]。本文通过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法的优势和实施方法,并以热电偶的定标和测量为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最后指出翻转课堂与pbl教学有机结合,进行因材施教。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翻转课堂是教师制作教学视频,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而不必把对基本知识的掌握限制在课堂上,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时间进行有效控制,能重复学习没有及时掌握的内容。这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开展讨论课和举办小型讲座,有助于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翻转课堂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传统教学模式侧重教师的教,而翻转课堂侧重学生的学,同时也强调教师如何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如果学生不乐意学习,教师和家长怎样创造条件激励学生学习。

二、翻转课堂的实施。

1.视频的制作。教学视频要具有针对性,一个问题对应一个视频,每个视频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长的也不超过十几分钟。这样视频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自我进行有效控制,便于学生学习时集中注意力。视频还要具有暂停回放功能,方便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时进行回放或者查阅资料。2.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传统课堂教学偏重“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而吸收内化由学生课后独立完成。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变得迟钝而有挫败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事实上,学生要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重点是他必须有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探究型行为是吸收内化的重要表现,而探究是以问题为前提的。课堂以学生为本,以自学、质疑、探究为手段。因疑而去解疑,解疑而成内化。一切皆由疑生悟,真正成为了学生内化的动力。教师在学生将知识内化的过程中发挥导师的作用。3.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为了掌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学习完教学视频后设置了小测验,每个小测验给学生三次做题机会,以最高分计入平时成绩。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检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掌握的学生可以重复观看,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教学视频也便于学生以后查找、学习和巩固。评价手段的提升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方便。

三、翻转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本文以热电偶的定标和测量为例,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和指导。热电偶的重要作用是制作温度传感器,是用电压来表示温度,这样便于我们应用示波器或电压表来测量。1.课前任务设计。认真复习电动势的基础内容,深入了解热电偶的温差电动势。认真预习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认真观看提供的视频,完成思考题,设计实验数据表格,拓展对实验的理解程度,构想设计实验。

3.课上任务设计。课前教师总结课前教学平台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做出点评,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课堂上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操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然后小组发言,谈一谈对这堂课的学习体会,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评价小组表现,给出相应的分数。如果学生课前学习状况不理想,可以增加教师讲授这一环节,讲授主要知识点。

4.学习环境设计。使学生处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小组间友好互助,教师先做一个引导,从制作温度传感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动机、情感、意志,使学生学习时间维持良好的状态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5.评价设计。评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实践及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当堂察看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课后作业批改能够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对于言谈举止大方得体的学生以及逻辑清晰的学生要加以表扬,以增加其信心.对于思维不是很清晰的学生要给予引导和鼓励。

四、存在问题。

翻转课堂首先要求老师创建教学视频,这对老师借用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是一大考验。做视频对老师来说是很费精力的一件事。在课堂上把握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仅要注意组织好学生,还要在教学上有所改变,老师也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自主探索空间的大小,关键在于老师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设定问题的时候老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让学生有空间去解决问题。

五、pbl教学。

pbl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与专业相关的科学知识。pbl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应用,因此,教师要设置能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达到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11,12]。

六、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翻转课堂是通过创建教学视频,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在学生储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后,我们就可以利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基于问题和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世界,创造未来,培养出当今世界需要的人才。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十二

近几年随着高考对学生能力考查要求的提高,以及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近年高考生物试题实验分所占比例很重:(26分)占36%,(30分)占41.6%,(21分)占29.2%。所以生物实验题做的好差将严重影响生物高考的成绩。

二、生物实验题的类型。

1.实验完善题:主要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结果、实验步骤等内容完善。

2.实验改错题:一般是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材料等的错误改正。

3.实验分析题: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分类:(1)验证性实验即已知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唯一,实验按正确实验结果的方向设计;(2)探究性实验即实验结果未知,预测结果多种,一般采用对照实验探究。

1.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即要探究或验证的生物学事实。一般是实验题目或实验题中要求解决的问题,如验证甲状腺激素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其就是实验的目的。还要注意确定实验目的显示和检测方法。

2.明确实验的原理。实验的'原理即完成该实验步骤(操作)所需理解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道理。如“用斐林试剂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原理是:还原性糖用斐林试剂加热煮沸出现砖红沉淀。

3.明确实验条件。完成实验必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设备、药品等。通过分析实验材料,启发得出实验分组数、实验目的显示检测方法。

(1)操纵好实验变量(自变量):实验变量即引起实验目的要达到结果的变量。控制好实验变量,使实验变量单一,研究的实验变量在实验中只能唯一。

(2)检测反应变量。反应变量(因变量),即实验的结果,根据原理或实验材料去检测。

(3)控制好相关变量。相关变量即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非实验变量,该变量也要控制好,否则也将影响反应变量。

5.设计实验步骤:(一般为三步)。

(1)控制相关变量(实验变量),并编号。

(2)操纵实验变量(相关变量)。

(3)培养、检测、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6.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1)验证实验只有一个正确结果,根据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2)探究实验预测结果多种,根据不同结果分析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

1.科学性原则。实验设计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即实验方法步骤要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或原理。

2.单因子变量的原则。相关变量都相同,而实验变量只有一个因素。

3.对照性原则。在实验设计中,通常要设置对照组,鉴别实验中控制的实验变量之间的差异,对实验结果有更强的说服力。

题目:蛋白质的空间构型遭到破坏,其生物活性就会丧失,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高温、强碱、强酸、重金属等会使蛋白质变性。现提供: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蒸馏水,碘液,无水乙醇,烧杯,试管,量筒,滴管,温度计,酒精灯等材料用具。请你设计实验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

实验原理:(略)。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的预测及结论:

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解题思路:

1.实验目的:探究乙醇对蛋白质活性的影响。通过淀粉酶对淀粉催化作用的结果显示,再通过碘液来检测。

2.实验原理:略。

3.分析实验材料,得出应做两组实验,实验结果的检测方法相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4.实验设计思路:(1)实验变量:有无乙醇。

(2)反应变量:淀粉被不同处理后的淀粉酶催化结果,用碘液检验的现象。

(3)相关变量:ph值、温度,各种物质的量等这些都应相同。

(4)实验步骤要科学规范。

答案:实验步骤:

(1)取2支试管,编上a、b号,然后向a、b试管各加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再向a试管加5滴蒸馏水,向b试管加5滴无水乙醇,最后再各加2ml可溶性淀粉溶液。

(2)将2支试管摇匀后,再同时放入适宜温度的温水中维持2min。

(3)取出a、b试管,各加1~2滴碘液,摇匀并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的预测及结论:

(1)a试管溶液不变蓝,b试管溶液变蓝,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2)a试管溶液不变蓝,b试管溶液不变篮,说明乙醇不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最可能的实验结果:a度管溶液不变蓝,b试管溶液变蓝,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十三

新课程改革,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在《科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而做好实验教学十分重要。

新课程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在《科学》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几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而做好实验教学十分重要。小学科学实验根据实验的环境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家庭实验。根据实验人员的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那么如何搞好科学实验教学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如在教学《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肉被烤熟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金属热胀冷缩》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铜球加热后会通过铜环吗?为什么?因为有前面《液体的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两课做基础,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的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氧气》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的更剧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学生各抒已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科学课必须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没有探究材料,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科学的教学也成了无本之水。如我在上五年级科学课之前,我就担心第三单元《电》的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大量的探究材料(如:小灯座、开关、电池盒等等)。还好,我区教育局给学校新配置了许多实验仪器,里面就有电流实验的相关材料,再加上我向学校申请购买的大电池,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实验,自主探究了。在第1课“点亮我们的小电珠”活动中,学生人手一套材料,他们通过看一看(观察各种器材的特点)、连一连(利用手中的器材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画一画(将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如实地画出来)、猜一猜(猜测电的流动路线)、想一想(有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不能使小灯泡发亮,从而认识短路与断路)这一系列的活动,初步建立了电流、短路与断路这些科学概念。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又出现了新的材料:电池盒与小灯座。在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配备器材中灯座与灯泡的连接,电池盒与导线的连接有一定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大大降低了实验探究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学校原来实验盒中的材料(导线、电池夹等)与新配备的仪器相结合,能保障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要检测一下实验材料,亲自动手做做实验,因为有时候看似简单的实验,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教师做一做才能发现问题。同时,我建议大家在上课前多准备1—2套分组材料,这样万一有小组因材料出现问题时就可以及时更换,确保教学效率。科学教师不仅担负着备课、上课的教学工作,同时课前合理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制作教具,准备材料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些课前准备工作,教师一定要抽出时间,精心准备,因为它是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根本保证。

论文实验设计优选篇十四

摘要:实验设计是实验重要的一环,是成功地进行实验的前提。从实验设计的目的、材料、方法三个环节描述实验设计的过程,目的要“明”、材料要“精”、方法要“妙”。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提出实验设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培养兴趣、拓展知识、锻炼思维的目的。

爱因斯坦说:“一个美妙的实验,通常要比我们头脑中提取二十个公式更有价值。”我们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小学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三大部分。实验设计部分重在依据科学知识和学生实际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设计要求设计者根据实验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对实验仪器(材料、装置)、方法和步骤等进行设想和规划,要求思维有序、缜密。同时也要求设计者引导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参与进来,体验实验设计的整个过程。那么怎么进行实验设计呢?我认为它应符合人的科学探究思维的一般过程,即明确实验目的――思考实验所需材料――确定实验方案。

一、目的“明”才能有的放矢。

实验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实验目的,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引导学生仔细审阅实验题目,通过把握重点词的方式来明确实验目的。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光的传播》一课有“证明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认识到重点词明显就是“光”和“直线传播”,其中“光”既是主语,又是实验对象,“直线传播”是要通过实验验证的现象。二是教师展示实验题目,学生思考后积极发言进行讨论,教师点拨纠正,让学生正确确立实验目的。

二、材料“精”才能物尽其用。

良好的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基础和保证。选择实验材料时,首先考虑从实验室获取,但很多小学科学实验材料从实验室不易得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制教具,从生活中获取简易的、实验现象明显的材料。比如,小学科学教材《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选择材料是铜球,加热用酒精灯,冷却用冷水,观察方法用铁圈套铜球。这个实验有两个弊端,一是铜球温度很高,易烫伤学生,有危险性;二是加热时间比较长。因此,我将实验材料改为pp-r塑料,因为pp-r塑料热膨胀系数远远大于铜的热膨胀系数,实验现象特别明显。再如教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我把马铃薯改为葡萄,在烧杯中就可以做。这样既节省实验用品,实验效果又明显。

方法“妙”才能一目了然。

(一)充分利用对照实验和对比实验。

对照实验是提前控制“因”,然后观察“果”;对比实验是通过对“果”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因”,探究性更强一些。在实验设计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采用这两种方法。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苗的诞生》中的实验采用了对照实验,适宜的温度、水、空气等诸多条件中,每次只能改变其中的一项。需要指出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一次设置多个样本,根据排列组合的原则使样本间条件有所区别,最后通过将样本两两对照得出结论。本实验要求设计记录表,能对浇水量、光照时间等进行记录。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课后对自行控制变量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激发兴趣,巩固知识。

(二)改进实验,一切为了效果。

实验设计时,参照课本、参考书、网上所设计的实验方法,从各角度思考,找出它们的优缺点,结合自己的设计确定最优方案。比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中,教材中提到森林中的光线直线传播,但缺点是远离生活只能想象;观察教室窗户中的一缕光线,实施起来也有困难。为此,我设计了利用激光笔大角度倾斜打在黑板上的方法,很方便地证明了光的直线传播,效果很好。

(三)方案周密,预知可能的败笔之处。

实验设计时,对可能影响实验效果的不利因素要提前预知并加以避免。如五年级上册《风的形成》一课中“风的形成”实验,学生需要制作自己的实验箱,在实验设计阶段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事项:实验箱密封效果一定要好,任何地方不能漏气,否则蚊香的烟会溜走;实验箱要有一定的高度,否则点燃的蜡烛会引起燃烧,不安全。

实验设计过程是个锻炼思维的过程,通过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让他们掌握实验设计用到的基本方法,比如对比实验和对照实验等;让他们培养合作精神,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总之,教师在实验设计上下大力气是值得的,能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科学的魅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