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土壤实践报告(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1:29:30 页码:9
土壤实践报告(通用8篇)
2023-11-13 01:29:30    小编:zdfb

报告可以通过文字、表格、图表等形式呈现。在撰写报告之后,需要进行仔细的修改和校对,确保语言表达准确、通顺,内容完整、有说服力。[报告范文链接3]

土壤实践报告篇一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进行识别。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

实习时间:20xx年12月2日到12月5日。

指导老师: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

实习人员:xxxx级全体同学。

实习记录:12月2号集体观看了有关土壤样本化验、土壤农化分析的电视节目,下午领取了实习工具。3、4号两天进行野外实习。我们的实习路线是:棘洪滩水库附近-胶东镇镇南-大沽河旁-x北坡村-x红土崖,在这两天中,我们挖掘了各个地点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粗测土壤样品的ph值和石灰反应。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第四天我们将各组的记录做成报告,进行了总结交流。

土壤实践报告篇二

专业班级:**级资环*班姓名:**学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实习人:**。

学号:********。

年级**资环*班一、总论。

2、掌握野外土壤调查剖面点的选择,了解各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性质、形态特点、分布状况以及改良利用状况,土壤剖面点观察记录的类容和一般方法。

3、通过对泰安市山口镇的当地土壤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野外调查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土壤类型分布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绘制过程。

(一)酸性粗骨土的具体观察1、分布。

该土种主要分布在鲁东丘陵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酸性岩缓丘的中上部。土壤面积792837亩,占全省面积的,其中耕地513344亩,非耕地277493亩。

(一)收获:在实习之前,我就很期待,希望在这次实习过程中真正能学到好多知识,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了解了山口镇地区各种类型土壤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过程、改良利用等,对土样也进行了采集,学会了土钻的使用方法,土壤区域的划分方法,学会了如何使用野外剖面调查表等,书本知识通过切身实践之后,认识更加深刻,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也会更好的运用。

土壤实践报告篇三

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们的含量水平及其植物有效性受气候、地形、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

生物活性等因素影响。土壤中(尤其是表层土壤)的养分在地表径流和渗流的作用下,会部。

和植被恢复提供背景资料,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壤质量对附近水体的潜在影响。河源万绿。

性质和土壤发育条件随之发生变化。河源万绿湖自然保护区主要母岩类型有花岗岩、花岗斑。

岩、安山岩、流纹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页岩、夹炭质页岩、砾岩和泥灰岩等。保护。

区内的地貌类型复杂,有中山、低山、台地、丘陵、河流、人工湖和湖中岛屿等多种地貌类。

土壤实践报告篇四

下蜀林场面积虽然不大,但所见地层和地面物质较为复杂,下面就林场地质状况作一简述。

新生代:现代冲积层,分布于丘间谷地。

坡积及洪积层,分布于山坡及山麓间,有石砾。

第四纪下蜀层沉积物,黄褐色有红色粘质、深厚、底部有铁锰结核及灰色斑纹且往往上覆坡积物,本区大部分由此构成。

中生代:白垩纪——第三纪侵入岩,多属中性岩类,极易风化,大馒头山顶部新场部及武歧山、空青山的南坡有成片分布。侏罗纪x层,多为砂岩,较易风化,大馒头山北坡成带状分布。

古生代:二叠纪船山、栖霞灰岩,前者灰白质纯,后者灰黑,零星分布于武岐南坡,山腰下部,石炭纪乌相系(五通系),多为石英质砂岩,坚硬不易风化而构成山脊。多分布于武歧山、空青山顶部及山腰中部。

志留纪高家边层,棕绿、灰绿色砂页岩,含泥质、灰质,层理面含白云母,易风化,氧化后铁质侵染而显黄棕色。

土壤实践报告篇五

深入体会课堂讲授的土壤基本性状、土壤与环境的关系、土壤分布规律及土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习野外资源调查方案制订和路线选择原则,野外记录方法和总结报告编写方法。

3.学习区域综合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土壤资源利用有关的环境问题的能力。

结合相关的地理学知识,综合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和人类活动特征,找出农业生产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应对方略。

剖面记述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1)土壤颜色颜色是土层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土壤颜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的成土环境和土层性质。有许多土壤还是从颜色而得名的。如红壤、黄壤、棕壤、黑土等。在野外,土壤颜色可以依据标准的门塞尔比色卡定出,完整的命名为“颜色名称(色调亮度/彩度)”如“淡棕(5/6)。

(2)土壤质地准确的土壤质地类型是通过室内分析获得的。但在野外也可以依据经验进行初步的判断。通常是直接用手捻摸或加水湿揉来判断,是一项经验性较强的工作。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简单地区分出砂质土、壤质土还是黏质土,应不难判断。

(3)砾石状况土壤质地仅是指土壤中粒径小于2mm的“细土”部分而言的。而有些土壤,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区的土壤,土体中通常含有较多的砾石。砾石的大小和多少直接反映了土壤形成中的堆积环境。在野外一般是粗略估计土层中砾石所占的百分比。

(4)土壤结构土壤的结构即是土壤颗粒在自然状态下粘结组成的团聚体,一般分为粒状、块状、棱柱状、片状、核状等常见的几种形态(详见教材)。

(5)松紧度也称坚实度或硬度。在野外一般用土刀、土铲等工具粗略地测试。松紧度一般分为四级。疏松:土刀、土铲等很容易楔入土体;稍紧实:土刀、土铲较容易楔入土体;紧实:上述工具需用较大的力才能楔入土体;极紧实:土刀、土铲很难楔入土体。

(6)孔隙状况孔隙状况包括孔隙的大小和孔隙的多少两项内容,除非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很难对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建议实习时可使用“多大孔隙”、“有大量的细小孔隙”或“少量孔隙”等较模糊的描述语言。需要注意的是,应留意在某些土壤中有发育很强的棱柱状结构体。结构体之间的垂直裂隙比较突出,并强烈影响土壤的水分运动。

(7)土壤湿度在野外判断的土壤湿度只是相对的,因野外土壤的含水量受天气影响因此只对在晴天时比较土壤剖面上下各层的相对含水量有意义。土壤的湿度在野外也是通过手感经验来判断的。湿度一般分为五级。

干:土样放在手掌中,无凉意,无湿感,捏之成粉,吹之飞扬。

稍润:土样在手掌中有凉润感,但无湿印,手捏不成团,吹之不扬。

润:手掌明显润感,手捏成团,扔之散碎。

潮:手掌中可有明显湿痕,可捏成团,扔之不碎。

湿:土壤水分过饱和,手压出水。

(8)新生体新生体不是成土母质中的原有物质,而是土壤发育过程中新形成的产.物。土层中的新生体种类和状态常能指示土层的性质和发育程度。土壤中常见新生体有石灰结核,石灰假菌丝体,盐霜,盐结皮,铁锰胶膜,铁锰结核,铁锈斑等等。

(9)ph值取各层少许样品放人白瓷盘中,滴加少许蒸馏水,制成土壤浸提液。轻摇静候片刻,然后用ph广泛试纸醮取浸提液,比色确定土层的酸碱性。

(10)石灰反应若ph测试土壤剖面呈碱性,则可进一步用1:5的稀盐酸为试剂约测土。

壤中碳酸钙的含量(表)。方法是分层取少许土样,分别用滴管滴加稀盐酸数滴,根据反应现象,判断碳酸钙含量的高低,并将相应的符号记人剖面调查表中。

土壤实践报告篇六

问题q:哪些项目要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现状调查?答复a:

a.部3号令规定的重点单位;附录a中明确的行业;

c.自身是敏感目标,且可能存在已被污染的;d.其他情况都可以不测。

问题q:哪些情况要全测gb36600的45项指标?答复a:

a.至少有一个表层背景样需要全测;

b.改扩建项目中最可能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有柱状样全测,至于多少个点,根据项目情况来定。至少选择一个污染最重的柱状样。

问题q:部3号令要求土壤和地下水现状调查、报送与信息公开?答复a:一般而言,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包含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通过国家环评信息报送平台提交的环评文件,即完成了3号令要求的报送和公开任务,无需再增加重复工作量。2019年7月1日前,若未执行hj964,可将调查内容作为环评文件附件。

问题q:土壤环境现状监测点位能否减少?

答复a:导则要求的点位已经最低底限,点数不可能再简化。

问题q:建设项目内部涵盖居民区的建设项目该如何判定敏感程度?答复a:原则上视为企业建设用地,不作为建设项目评价定级的敏感程度判定指标,但是可考虑其作为敏感目标来设置监测点位。

问题q:现状监测采样过程中,达到一定深度都是砾石,无土可取怎么办?答复a:根据表6中表注b,“柱状样通常在0~、、m分别取样,3m以下每3m取1个样,可根据基础埋深、土体构型适当调整”,若都是砾石情况可不取土样。

问题q:危险品、化学品或石油输送管线的调查范围及布点数量?答复a:对于这类项目的管线两旁可向外延伸200m作为调查评价范围,并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在土壤环境敏感目标处适当布设监测点位,不强制要求布点数量。该部分点位可不与跟踪监测计划衔接。

问题q:自身为敏感目标的建设项目,可根据需要仅对土壤环境现状进行调查。

答复a: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对居住区、学校、医院、农田等的保护;农田项目本导则中已在农林类项目中做了具体规定;对于住宅、医院、学校等建设项目在项目类别中已经纳入到了不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一列,但是考虑其自身的敏感性,应考虑外环境对其影响,因此在总则中提出该建议,若该类项目所在地或周围可能存在污染源的,可根据原则进行布点并对全部因子进行检测。以确保该类项目的自身安全性。

答复a:(1)建设项目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以下简称《导则》)布点原则针对调查评价范围内的每种土壤类型布设监测点,该类监测点的现状监测因子根据中c)规定需监测基本因子与特征因子,其中基本因子的选取由该点所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决定。若该监测点布设在建设用地上,其基本因子应包括《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1所列45项指标。

根据用地历史资料和现状调查情况,建设项目占地范围及其周边可能影响区域的土壤环境已存在污染风险时,应根据《导则》布点原则在可能影响最重的区域布设监测点,该类监测点的现状监测因子根据中c)规定亦需监测基本因子与特征因子,其中基本因子的选取原则同上。

上述两类监测点布设在建设用地上时需监测《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1所列45项指标及建设项目特征因子,布设在农用地时需监测《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表1所列8项指标及建设项目特征因子。此外其他类型的监测点,其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因子可仅为特征因子。

(2)场地内及周围区域土壤环境当前及历史上确无可能污染源的,无需根据《导则》布点原则布设监测点位。

答复a:“周边”指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范围,应在工程分析基础上,识别建设项目影响类型与途径,结合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条件判定。

一般原则为地表漫流考虑厂界周围50m范围,无组织沉降考虑厂界周围200m范围;有组织沉降可根据最大落地浓度距离来考虑,一般可考虑范围。

答复a:单个柱状样点是否包含、、及3m以下的样本,由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垂向深度确定。

答复a:(1)评价范围包括建设项目占地范围内和占地范围外,占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规划为准,占地范围外的以现状为准。基本因子根据监测点所在位置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选取。

(2)建设项目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附录a、附录b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识别工作,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影响较小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iv类。如问题所指的生产果汁等食品加工生产类建设项目,属表中的第十款“其他行业”,其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iv类。

答复a:《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中“a)”的“土地利用类型”占地范围内的以规划为准,占地范围外的以现状为准。

答复a:构成土壤污染风险有三要素:污染源、暴露途径和受体(如人群),三者缺一不可。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是指通过采取修复或者风险管控措施,使污染地块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处于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修复是通过减少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或者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毒性等方式达到安全利用的目的。风险管控是采取各种措施,消灭或者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降低风险发生时造成损害的程度,达到安全利用的目的,例如采取阻隔措施,切断污染物的暴露途径,人群接触不到污染土壤,污染土壤对人的健康风险就会消除或降低。因此,修复和风险管控措施均能够达到安全利用的目的。

通过风险管控可以实现安全利用,但不是所有的风险管控均可实现安全利用。例如,通过限制进入等措施,防止人群进入污染区域,可以管控对人体的风险,但不能保障该地块可以安全利用。因此只有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地块才可以移出名录。

答复a: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建设用地地块可以移出名录。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等的规定,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完成后,需要实施后期管理的,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按照要求实施后期管理。从事后期管理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约定对后期管理活动结果负责。

需要说明的是,风险管控、修复的目标是基于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场地条件、暴露情景等确定的,因此,经风险管控、修复后的建设用地地块的再开发利用,必须满足特定的要求条件,一旦有关条件发生变更,地块仍然可能存在风险,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

根据《土壤污染防治法》第八十条和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从事后期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执业情况,纳入信用系统建立信用记录,将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违反本法规定,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未按照规定实施后期管理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以上行政监管能够确保后期管理满足长期安全要求。

q:在风险管控地块上进行施工建设,项目建设后如何进行跟踪监测和监管?

答复a:根据《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的规定,实施风险管控的地块应提出后期环境监管要求,一般包括长期环境监测与制度控制。后期环境监管要求参照执行。

答复a:(1)根据《xxx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禁止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的规定,在农用地施用清淤底泥,不得对土壤造成污染。

(2)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清淤底泥相关污染控制地方标准。

(3)施用清淤底泥时,原则上清淤底泥产物中污染物的含量应不高于施用地土壤中相应的含量。清淤底泥施用前、后要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发现存在土壤污染风险的,应当停止施用并采取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

答复a:根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版)》实施重点管理的行业确定。

答复a:(1)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布点需要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要求。该导则于2019年7月1日起实施,在此之前,布点参照《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要求执行。

(2)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基本因子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表1所列基本项目一致。该导则实施之前,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因子需要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对初步调查阶段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的要求,既包括表1中所列必测项目,也包括依据hj、hj及相关技术规定确定的选测项目。

答复a:为配套《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实施中苯胺的测定,我部正在组织制订《土壤和沉积物苯胺类和联苯胺类的测定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目前,该标准已公开征求意见。在该标准发布实施之前,实验室按《合格评定化学分析方法确认和验证指南》(gb/t27417-2017)、《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168-2010)和《土壤和沉积物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hj834-2017)相关要求做好方法验证,确保方法检出限、测定下限、选择性、线性范围、测量范围、基体效应影响、准确度、精密度和测量不确定度等满足gb36600-2018苯胺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要求的基础上,可以使用hj834-2017开展土壤中苯胺的监测工作。

答复a:《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保护目标主要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因此,适用范围主要是耕地以及园地、牧草地。

《xxx土壤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对未利用地应当予以保护,不得污染和破坏”。

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壤如何选用评价标准,应当依据其保护目标确定。比如,为保障食用林产品安全,可适用《食用林产品产地环境通用要求》(ly/t1678-2014);未利用地可以按照未来拟利用方式及保护目标选择相应评价标准。

土壤实践报告篇七

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xx年7月15日和8月22日—26日。

指导老师:资源环境学院张杨珠教授,周卫军,王翠红,廖超林,黄运湘,尹力初。

小组成员:刘国云(组长)、陈浩、杜虎、周水亮、谢嵩、谭艳玲、龙毅飞。

实习工具:铁锹、大小锄头、剖面刀、ph指示剂、hcl试剂、白瓷板、皮尺、比色卡、土色卡、样品盒、望远镜、地质罗盘仪、海拔仪、gps仪。

实习内容:我们的行程为五天(8月22日—26日)。行程路线:8月22日行程为学校-昭山(107国道)-x城区-醴陵-攸县(106国道)-茶陵-炎陵县城(宾馆);8月23日由炎陵县城出发经宁岗、黄洋界到达井冈山;8月24日由炎陵县城出发经大院农场到达万洋山最高峰;8月25日由炎陵县城出发至鹿原镇;8月26日由炎陵县城回至学校。在这几天中,我们对实习地区主要地质地貌进行了调查,挖掘了多个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我们对各个地点和老师们的讲解都作了详尽的记录。在8月26日下午,我们在x地质博物馆观看了有关录像,在博物馆初步了解了x地区金属矿物分布图,恐龙演变过程及其部分恐龙标本,还看到各种岩石矿物标和震旦纪至第四纪生物进化过程的中由代表性的标本,获益匪浅。28日我们在学校实验室里对采回的土样进行了综合评价。

实习记录:

第一部分:x县地区(20xx年7月15日)。

路线:学校—星沙镇东—春华—大鱼—高桥—金井。

观测点一:星沙镇东。

在该点我们观测到了紫色页岩上发育而成的第四纪红土红壤。下层紫色页岩为第三纪新生代紫色页岩,岩层理清晰,呈细—粗—细分布,很明显是由流水搬运时速度不同而造成的。岩层下部石砾磨圆度不高,可看出搬运的距离不远,但中间磨圆度较好。从剖面上可看出下层岩石颜色变化大,这是沉积过程不同而造成的。胶结物部分有石灰反应。上层第四纪红土红壤受流水侵蚀形成了明显的冲沟、袭沟。该土壤以粘粒为主,质地粘重,可分为a-ab-b-c层。植被有大量的蕨类(酸性土壤代表植物)、油茶等。

观测点二:春华。

在该地区我们观测了板岩性状及其它所发育的土壤。该点板岩由距今3亿5000万年古生代页岩变质而来的。质地稍软,由于岩层之间的积压造成层理倾斜,岩层间通气透水性好。岩层上发育的土壤肥沃,养分含量多,植被好。土层内含有红、褐色胶膜。可分为a-ab-c层)a为淋溶层,颜色暗,根系多;ab层土层致密为土壤母质混合层;c为母质层。

观测点三:茶科所。

土壤实践报告篇八

2012年9月。

自然地理考察报告。

一、考察时间、地点。

时间地点2012年8月7日到21日。

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二、考察目的自然地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教学实习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的必要手段。此次考察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让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的知识。并让我们发现新问题,激发新的研究兴趣和科学探险精神。

三、考察要求。

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gps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四、考察的内容第一站陕西省。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建设占地130亩,包括逸夫科技馆、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和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室外蝴蝶园、树木园及多种植物种质资源圃等,是国内在建的最大农业博物馆组群。

博览园创始人周尧,昆虫分类学家,1939年至2008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先后任教授、昆虫所所长、昆虫博物馆馆长。他创办的昆虫博物馆、昆虫分类学报、昆虫研究所、周尧昆虫分类研究奖励基金会、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等伟业,为学校在全国赢得了荣誉。

2.中科院水土保持所。

翠华山是自然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南23公里的秦岭北脉,海拔2132米,面积1785公顷。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翠华山原名太乙山,传说有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过,所以得此名。

翠华山的山崩地貌类型之全,结构之典型,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巨大,旅游价值之高,经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检索,国内外罕见,素有xxx中国山崩奇观xxx、xxx地质地貌博物馆xxx之美称。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

天池堰塞湖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钓等。此湖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一处堰塞湖,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构成一幅人间仙境。

山崩是山坡上的岩石、土壤快速、瞬间滑落的现象。泛指组成坡地的物质,受到重力吸引,而产生向下坡移动现象。暴雨、洪水或地震可以引起山崩。人为活动,例如伐木和破坏植被,路边陡峭的开凿,或漏水的管道也能够引起山崩。有些山崩现象不是地震引发的,而是由于山石剥落受重力作用产生的。在雨后山石受润滑的情况下,也能引发山崩;而由于山崩,大地也会震动起地震。

第二站甘肃省。

1.褶皱、背斜、向斜和断层。

大裂谷、中国华山北坡大断崖。

2.刘家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库位于黄河上游,兼有发电、防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等多种功能。水库地处高原峡谷,被誉为“高原明珠”,景色壮观。到刘家峡游览,可乘船溯流而上,河水清洌,浪花飞舞;进入峡谷后,但见两岸奇峰对峙,壁立千仞,景色变化多端,足可与桂林山水、长江的巫峡相媲美。出峡后,眼前是高山湖,湖水荡漾,衬以蓝天白云,别有一番湖光山色。

黄河向西流是这里的一个奇特景观。黄河之水天上来,到了刘家峡,却来了个大回转,向西流去,所谓九曲黄河,在刘家峡就能够看到一曲,电站的拦河大坝就锁在这段河谷中,站在黄河单拱第一桥面上,电站主坝一览无余。主坝高147米,长100米,如同天门紧锁在悬崖峭壁之间,巨大的龙门吊矗立在坝上,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从大坝乘坐仿古游艇到库区游览,驶到洮河口,携有大量泥沙,浑浊不堪的洮河水注入水库,立即与清澈的黄河水形成泾渭分明的两股水流,但浊流很快被清波吞没,这也是一个奇景。

沿黄河干流向上不远,便进入了一个由特抗风化的石英砂岩构成的嶙峋地貌区,有点象石林,但要高大的多,白色陡壁上长着些顽强的绿草和苔藓,有个陡壁上用红漆写着几个莫名其妙的字,据说是几十年前有人在那里刷标语,还没写完便绳断跌落粉身碎骨,此后再没人敢试了,看来人不一定能胜天,天人合一却是最重要的。这片石丛中隐藏着一座炳灵寺,是凿空一座山而建,有一个几十米高的大佛,其中更珍贵的是几个唐代和北魏时期的石窟。丹霞地貌是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

第三站青海省。

青海湖又名“库库淖尔”,即蒙语“青色的海”之意。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青海湖每年12月封冻,冰期6个月,冰厚半公尺以上。青海湖湖水来源主要依赖地表径流和湖面降水补给。湖中有5个小岛,以海心山最大。鸟岛位于湖的西部,面积平方公里,是斑头雁、鱼鸥、鸬鹚等10多种候鸟繁殖生息场所,数量多达100,000只以上。

青海湖在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清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骢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像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第四站宁夏回族自治区1.腾格里沙漠。

中国第4大沙漠腾格里沙漠中国大沙漠。在阿拉善地区的东南部,介於贺兰山与雅布赖山之间。沙漠内部有沙丘、湖盆、草滩、山地、残丘及平原等交错分布。沙丘面积占71%,以流动沙丘为主,大多为格状沙丘链及新月形沙丘链,高度多在10∼20公尺(33∼66呎)之间。湖盆共422个,半数有积水,为乾涸或退缩的残留湖。

腾格里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使土地表面失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

2.神奇:石头缝里长出的西瓜。

中卫寺口,历史上是汉朝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牧羊的地方。寺口景区向以险、幽、奇、绝而著称。西景区山势逾险,人文景观丰富,属于丹霞地貌。西汉苏武牧羊时苏武居住的石窟和圈羊石窟古朴险峻。云汉天度索桥、西部攀岩基地等都是该景区的精品。东景区以峡谷山石地貌景观闻名,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谷道狭窄,奇峰兀立,形态万千。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4.贺兰山。

贺兰山脉主峰敖包圪垯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与内蒙古的最高峰。贺兰山脉为近南北走向,绵延200多公里,宽约30公里,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山体西侧地势和缓,没入阿拉善高原。贺兰山是荒漠草原和荒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分界线。贺兰山东麓是我国冲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以及黄河冲积平原的影响,该地区冲积扇发育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扇体主要以砂砾石物质为主形成,砾石滩地与前缘坡地呈突然转折,前缘形成咸水湖沼和沙地,扇体坡度较大,扇体前缘基本沿直线分布等。而且本地区冲积扇在发育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北段的大武口冲积扇物质组成较细,坡度较平缓,面积较大。中段的大水沟等四个扇体组成物质较粗,坡度较大,而面积较小。南段的贺兰口等4个扇体则物质粗,坡度大,面积中等。

冲积扇(alluvialfan)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公里。广义的冲积扇包括在干旱区或半干旱区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即洪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指湿润区较长大河流出山口处的扇状堆积体,不包括洪积扇。

赛汗塔拉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草原,位于包头市中心,是全国唯一的都市草原,面积近万亩,草原有钢城,钢城有草原,是包头市独特的风景园区内水草肥美,鸟语花香,一眼望不到头的绿色与蓝天白云相接,置身其中,油然而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感觉。

草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草原包括在较干旱环境下形成的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热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草原。狭义的草原(steppe)则只包括温带草原。因为热带草原上有相当多的树木。草原是一种植被类型,通常分布在年降水量200~300mm的栗钙土、黑钙土地区,由旱生或中旱生草本植物组成的的草本植物群落,其优势植物是多年生丛生或根茎型禾草和一些或多或少具有耐旱能力的各种杂草。

六、考察总结。

经过为期两周的实习考察,我对综合自然地理的了解更为深刻,不仅更好的完善了野外知识,而且更是对课堂知识做了更好的补充。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更多的了解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特征,完善了我们的知识体系,让我们明白了地理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同时也观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秀丽风景,这是一次难忘的实习,意义深刻,终生难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