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端午节随想200(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0:56:46 页码:9
端午节随想200(实用15篇)
2023-11-11 20:56:46    小编:zdfb

总结是对工作的总结,通过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和归纳工作中的要点和成果。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简洁明了、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等特点。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这个主题的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灵感和创意。

端午节随想200篇一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有许多起源和传说,但这里只介绍其中一个:它起源于纪念屈原。

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提倡育才赋民,使致富,坚持联合反秦,遭到贵族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贬,逐出京师,流放到元、湘流域。在流放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田文》、《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又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京都、楚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又舍不得一直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纵身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欲绝,纷纷涌向汨罗江祭奠屈原。渔民们划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扔到河里,说如果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咬医生了。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个老大夫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要打晕龙水兽,免得伤了屈大夫。后来,由于担心饭团会被龙吃掉,人们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大米,在大米周围包裹彩色丝绸,并将其发育成棕色种子的想法。

后来,每年五月初五,都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随想200篇二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的起源至今有很多说法,但影响最广的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我们家的大门前挂着一把像芦苇一样长长的草类,我好奇地问妈妈:“这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挂在门口?”妈妈说:“这是菖蒲和艾枝,挂在门口可以避毒邪防瘟疫。你看看你床边的墙上还挂着几个用菖蒲根做的菖蒲人。在古代,5月进入夏季后,各种毒虫出没,疫病丛生,古时老百姓无法抵挡天灾人祸,就用佩香袋、挂艾枝、洒药酒、洗药浴等等来强身健体”。吃饭的时候,妈妈给了我们每个人一只粽子,并告诉我:“古时楚国人为了不让投汨罗江的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人们就把糯米包在切开的竹筒里。投到河里,让鱼虾们吃筒粽,把屈原的身体保存下来。一年又一年,就有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现在的粽子可不仅仅是筒粽了,各式各样的粽子形状各异,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还有小巧可爱的迷你粽;馅心更是多种多样,有豆沙的、蜜枣的.、莲蓉的、蛋黄的、猪肉的……”我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粽子,一边认真地听妈妈讲关于端午节的故事。

今天,我不仅吃了香喷喷的粽子,也了解了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增长了一些见识。我期待着下一个我国的传统节日,期待着下一个快乐的节日!

端午节随想200篇三

端午节来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又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去经历端午,感受端午的魅力。

端午节有许多的民俗活动,比如挂戴配饰,挂草药,滑龙舟,斗草等民俗活动。吃粽子,吃五黄,五黄就是黄鳝,黄鱼,黄瓜,蛋黄,雄黄酒。端午节,也是我们“吃”的节目。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或者做其他的端午食品。我最喜欢的就是包粽子了,我每年都会跟奶奶包粽子,每次奶奶都会包香香的`肉粽,可是我每次都包我最喜欢的红豆粽。我还知道包粽子的来历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我对端午节的想法。

端午节随想200篇四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引导孩子们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了解端午节的民俗,6月15日下午,我校开展了“粽叶飘香,浓情端午”——希望小学2019年端午节主题活动。活动邀请了关工委郑三同志、叶四同志、何六同志和各班家长代表参与其中。

在活动中,同学们不但了解了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如: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故事、习俗活动等,而且在老师们和家长们的指导下,学习包粽子、折龙船、做香包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经过孩子们的巧手制作,不一会儿,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就摆满了桌子,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孩子们的脸上也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虽然制作香囊要穿针引线,但这可难不倒孩子们。他们有的自己琢磨,有的`互相帮助,有的找老师、家长帮忙,学着如何拿针、穿线、缝制。也许他们的成果并不是最好的,但这种认真投入的精神值得点赞。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无论是孩子们还是家长们,都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幸福。在此次活动中,孩子们能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陶冶了情操,享受到了传统风俗带来的温馨和快乐。

家长们也纷纷表示:这次活动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它让家长们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地分享了劳动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亲子之间的沟通,体验到与亲人合作的快乐。学校也希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能够深刻地认识传统节日,让情浓端午,乐浸×小。

端午节随想200篇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节日更是数不胜数。有一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春节;有喝茶赏月、桂花飘香的中秋节;有登高望远、祈求平安的重阳节……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仍是那粽香四溢、龙舟飞舞的端午节。

那是三年前的一个端午节,早晨风和日丽,百花争艳,鸟儿在树上一展美丽的歌喉,歌声悠扬地飘荡在空中,仿佛在为这美好的天气而庆祝,而我的'心情却极度不快,因为爸爸对我说,大奶和大姑他们从郑州回来,下午要在一起吃饭,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端午节吃饭,主食肯定是粽子,我讨厌吃粽子,想到这儿我心情很低落。

话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屈原是楚国的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军事家、政治家,在楚国被攻破的时候,秦王曾请他做丞相,可他毅然决然的拒绝了,为了不波及他人,他抱石投进汨罗江。

从那以后,因为对屈原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我便喜欢上了端午节,喜欢上了又香又甜的粽子。

文档为doc格式。

端午节随想200篇六

“粽子香,香厨房。

艾草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奶奶在端午节时教我的歌谣。记得爸爸常跟我说起他童年的往事,在他的故事里,端午节对他是一个充满好奇而又充满期待的节日:在初夏那个节日的晚上,剥开一个粽子,满屋飘香,大家围在一起,小孩缠着大人讲那个熟悉但却百听不厌的故事:两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国战火纷飞,在农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有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看到自己的国家面临着亡国危运,而他心中的抱负却无法实现,他悲痛欲绝怀抱着石头投向波涛滚滚的汨罗江,他就是屈原;渔民划着船,四处寻找他们爱戴的屈原,他们为了让水中的鱼儿不吃掉屈原的身体,就把糯米裹在散发着清香的竹叶里,投到了江里每当故事讲到这时,大人们总会指着天空说:“你看,天空中那颗最明亮的星星,就是屈原化成的。”而小孩子们便会抬起头遥望着那深邃的天空,寻找那颗最明亮的星星。

我们已经不能理解父辈们少时的期待了,只要我想,随时都可以吃到各式各样的粽子,而粽子的味道似乎也越来也乏味,而我们感兴趣的是笑容可掬的.麦当劳叔叔,那慈眉善目的肯德鸡爷爷;我们也对那古老的故事也缺乏兴趣了,只要我想,我随时可以在网上看米老鼠和唐老鸭!对奶奶教我的歌谣,我也觉得有些老土,只要我想,我随时可以在我的mp3播放器中录制各类摇滚歌曲!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听到这首童谣,一定会想到端午节。今天,我就来讲说说端午节吧。

一般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有一些人认为是为了纪念自杀后,被吴王投入江中的伍子胥。总之,类似的传说五花八门,但最权威的说法是纪念屈原说了。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因为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端午节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今天它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就拿我们重庆来说吧,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挂上菖蒲、艾草,听老人说这样可以辟邪消灾。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浓浓竹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子们的最爱。枣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个个引人垂涎三尺呢!还没等粽子出笼,馋嘴的我早已踮起脚,准备大吃一场了。

我在网上查了查,知道了我们中国的民族传统节日还有春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等,并且知道了这些节日的来历和纪念方式。我为我们悠久的中华文化而自豪!

端午节随想200篇七

“白色珍珠玉粒女,嫁了穷夫竹叶郎。”你们知道这个谜底吗?没错,就是端午的粽子。

端午节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有挂艾草、赛龙舟等等。传说有一位叫屈原的人,他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又不舍得自己的国家,于是,屈原写了《怀沙》,在泊罗江身死。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向泊罗江仍饭团。后来,怕饭团被蛟龙为食,就把饭团放在笋壳里包起来,就成了粽子。所以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主食。

今天真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啊!我既学会了包粽子,又吃到了香甜可口的粽子,真是一举两得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节随想200篇八

一说起端午我就想起了那香喷喷的粽子和屈原那令人感动的故事。

今年的端午是6月23日,离今天也不远了。我来给你讲一讲屈原的故事吧!端午节是非常古老的节日,始于中国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歌,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汩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通过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边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尸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后来怕为蛟龙所食,人们又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随想200篇九

滴滴......,随着一记提示音,qq弹出一封邮件,一个朋友寄来一张电子端午贺卡,画面上几片嫩绿的荷叶托举着荷花,一条锦鲤带着一条小鱼快活地游泳,远处是朦胧的山体掩映在雾霭之中。画面的正中,端午节快乐几个大字爬满艺术的色彩,带着绿意,似乎带着温情,给人希望。

而我,看了这张贺卡,没有半点高兴,又不好却了友人的好意,只好默默地删除。

小时候,长辈告诉我,五月五,过端午,艾草插上门,菖莆锅里煮,龙舟推下水,粽子来加油,回家一身汗,喝碗雄黄酒。大致地告诉了我端午的由来和习俗。于是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一个叫屈原的名字,知道这一天是人们纪念他的节日。听说人们为了保护屈原不被鱼虾吃掉,纷纷拿出饭团、鸡蛋、粽子等食物,投入江中。有个人甚至把雄黄酒倒入江中,想把水中的怪物灌醉,以此来保护屈原。于是,后来就有了端午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

记得小时候,妈妈会提前几天,背个竹蒌到很远的.地方去采摘箬叶,回来后,一片一片洗干净,用糯米包成粽子,这样还没到端午我们就能吃上粽子了。到了端午这一天,妈妈割回菖莆和艾草,选一些捆成团,插在门上,其余的放到锅里煮,用煮熟的水帮我们洗澡,据说这样夏天身上不容易长痱子。到了傍晚,父亲调好雄黄酒,盛在脸盆里,在房子的四周泼撒,说这样可以驱除虫蛇。父亲还用雄黄酒涂在家人身上,以免除夏天蚊虫叮咬。我生肖属蛇,从小到大从没惹过雄黄酒,父亲说生肖属蛇的人不能碰,如果碰了会变回蛇。有一回,弟弟抹雄黄酒的时候,调皮地浇了几滴在我身上,我害怕了很长一段时间,生怕自己会变成蛇。可是,过了几个月,依然没有半点变蛇的迹象,心中的恐惧才慢慢消除。

随着年岁增长,以及知识的迭加,知道端午的来源有多个版本。除屈原外,伍子胥被吴王夫差逼迫自刎,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曹娥见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昼夜沿江号哭,也于五月初五投江。因此,端午这个节日自然显得悲壮。

如今,端午和中秋、除夕一道,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我都会回到老家,与父母一起渡过。过节这天,父母杀鸡宰鹅,恭候子女从各方回家团聚。只是端午的习俗还在沿续,吃粽子、插艾草、煮菖莆、洗雄黄,带着些许神秘的色彩。

端午又致,电子邮件已经删除,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一个个模糊的形象走过脑海,我感觉这个节日是不能说快乐的。

带着家小回乡下的路上,我向女儿讲起了端午的来历和传说,我要她记住端午这个传统的节日。

端午节随想200篇十

今年的端午节如期而至,家家户户都准备了艾蒿、菖蒲及时插在大门的两边。还将事先备齐的粽子、饽饽子、蒜子、包子、油果子等用五个盘子装毕放在饭桌上,按时放炮插香,鞠躬祭拜,祝福本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端午节的习俗曾经是为了更好地纪念蒙冤受屈投江而亡的大诗人屈原,现在则引申为祈祷新年吉祥、事业兴旺、前程光明之意。并以雄黄浸白酒全家喝,或涂抹在太阳穴上,能醒脑除菌,提气消炎。晚饭后以艾叶烧水洗澡,防蚊驱虫、祛痱润肤、清热解毒。

小时候家住农村,端午节前一、二天,我用禾刀到村中小江、水塘边割好艾蒿、菖蒲放进竹篮里及时带回家,五月初五的上午把它们各一枝分别插在大门口的两端。母亲(或长大后的妹子)也在节前一天将粽叶、粽绳洗净凉干,以浸湿的糯米用粽叶、粽绳包扎成一个个生粽子放入锅里用水煮熟,又将生鸡蛋、蒜子煮熟,并以糯米粉浸水搓成圆圆的油果子放进油锅中烫熟。但包子一般是用面粉做好后蒸熟或到街上饮食店买几个就可以了。等到端午节那天,母亲用五个盘子分别装妥放至饭桌上,待燃香放炮、举盘祭拜等敬神完毕,则及时吩咐我们全家人同桌吃中饭,享用“五子”登桌和雄黄浸酒的美味。

现在我家住县城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五子”上桌的种类也五花八门起来。以前的粽子都是糯米做的,如今还有肉糯米粽、蛋糯米粽等。油果子也有圆形的,还有扁状的。蒜子一般是多子的,不能用独蒜子,象征着多子多福、后继有人。饽饽子,即鸡蛋,以前多是用水煮蛋,现在的人文化高,素质好,不信迷信,也可用茶蛋、咸蛋代替。包子以前是纯面粉或米粉做成,现在也可用肉包子、糖包子了。

以前过端午节,都是母亲或妻子亲手包粽子,煮饽饽子、蒜子,烫油果子等。如今超市、小饭店都有买,再不需要家人如此辛苦劳累了,出点钱就可以买到。艾蒿、菖蒲街上也有买,也不必我亲自去割。因现在家人少,房子小,端午节中需要的用品数量也很少,但“五子”登桌,门口插艾蒿、菖蒲的习俗不能灭,且大有发扬光大,愈演愈烈之势。

儿子今年在家过节,我已经预备了“五子”中的四子,并打算在端午节的清早买点新鲜的包子。可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我已经买好,如果还像以前过节时只吃些粽子、鸡蛋、油果子等之类,也许显得太寒碜、太落伍了吧。当然我也不提倡攀比和浪费现象,适当的改善生活还是必要的。有钱人家购买的过节用品五花八门,样样齐全,但数量不多。因天热容易坏,且离街近,吃掉了可以再去买,方便得很。“五子”的种类现在有所改变,但大门口插艾蒿、菖蒲的习俗还是不能少。有的人家大门口为水泥墙,艾蒿、菖蒲根本就插不进去,只好将其放在地面上,但总不可能用其他的东西来替代吧。

现代医学证明:雄黄有毒,不可多食用,取少量浸酒喝,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所以用白酒浸雄黄的村俗,已经消失了。但艾叶烧水洗澡的办法,现在有人仍会采用,确实能起到防蚊驱虫、祛痱润肤的作用。

每年的端午节皆是在夏天度过的,如今物质丰富,生活富裕。炎热的端午节中适当购些降温散热的饮料、啤酒、水果等放在冰箱里,待人享用,比“五子”更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但“五子”登桌是旧规,不可取消,只能是少买点做个样子应付而已。

我的母亲和妻子都很相信迷信,如果端午节中少了一样东西,她们是很会计较的。因此,为了不让妻子在节中唠叨不断,我就按时买齐节中所需用品,一样不缺的准备好这些东西。要在初五节这天买齐,的确很不容易,做起来真的十分困难。今年端午节时,就少了一样包子,我于早上七点多钟到街上两个小饭店都没买到它,因急需包子的人太多,人家可能是早晨六点多钟就起床抢购一空了。还好,今年少了一样包子,妻子没有过多的责怪我,也许是看在儿子回家过节团聚的缘故吧。

其实这些东西要在节中配齐,也许是一种迷信。随着生活和消费的提高,我们也可以用其它的东西来替代。这等小物,多数店主不愿较多的制作出来,肯定会有短缺的时候,因此希望各用户在端午节中千万不能因小失大,吵吵闹闹,应以和为贵,过个开心快乐的节日。完全齐备固然最好,但万一少一、两样也没啥不妥,同样是大吉大利,平平安安的。“迷信不能全信,但不可不信”的说法,我们不要当真。作为有文化、明事理、信科学的国家工作人员或共产党员则更要带头遵守,反对迷信,崇尚科学。

今年的端午节在热烈祥和,幸福安康中刚离去,明年、后年……的新节照样而来,也许全国56个民族的端午节的习俗不尽相同,但希望我们的祖国强盛发达,同时祝福以后的节日更加繁荣、详和、平安!

端午节随想200篇十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节日更是数不胜数。有一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春节;有喝茶赏月、桂花飘香的中秋节;有登高望远、祈求平安的重阳节……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仍是那粽香四溢、龙舟飞舞的端午节。

那是三年前的一个端午节,早晨风和日丽,百花争艳,鸟儿在树上一展美丽的歌喉,歌声悠扬地飘荡在空中,仿佛在为这美好的天气而庆祝,而我的心情却极度不快,因为爸爸对我说,大奶和大姑他们从郑州回来,下午要在一起吃饭,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端午节吃饭,主食肯定是粽子,我讨厌吃粽子,想到这儿我心情很低落。

话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屈原是楚国的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军事家、政治家,在楚国被攻破的时候,秦王曾请他做丞相,可他毅然决然的拒绝了,为了不波及他人,他抱石投进汨罗江。

从那以后,因为对屈原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我便喜欢上了端午节,喜欢上了又香又甜的粽子。

端午节来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又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一起去经历端午,感受端午的魅力。

端午节有许多的民俗活动,比如挂戴配饰,挂草药,滑龙舟,斗草等民俗活动。吃粽子,吃五黄,五黄就是黄鳝,黄鱼,黄瓜,蛋黄,雄黄酒。端午节,也是我们“吃”的节目。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或者做其他的端午食品。

我最喜欢的就是包粽子了,我每年都会跟奶奶包粽子,每次奶奶都会包香香的肉粽,可是我每次都包我最喜欢的红豆粽。我还知道包粽子的来历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我对端午节的想法。

端午节随想200篇十二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它始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主张养才赋民,使致富,并坚持齐伐秦,遭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贬,逐出京师,流放到元、湘流域。前二百七十八年,秦军攻破京都,建楚。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又舍不得一直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向洛江扔石头而死。端午节有许多起源和传说:纪念伍子胥的,纪念孝女曹娥的,以及纪念古越民族图腾牺牲的。

屈原死后,楚国人民非常悲伤。一个渔夫拿出食物给屈原,扑通扑通“扔到河里,说鱼吃饱了就不吃屈原了。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楚人舍不得屈原,划船去追救。追至洞庭湖后,再无踪迹。

一直想问一个问题“以前怎么把粽子扔到河里,现在自己吃了?过程是怎样的?"。

端午节随想200篇十三

今年的端午,我早早就包好粽子了。

女儿打小就爱吃粽子,所以我家冰箱里一年到头不断粽子的。总之,女儿还是幸福的。

我包粽子的手艺来自我的父亲。

父亲在我心里是无所不能的。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教学无话可说,还会画画、写一手好毛笔字,不仅耳濡目染了弟弟,培养弟弟成了美院的学生,还服务了乡邻几十年。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父亲就会熬夜写春联,临近春节更是成天在写,那时大家都穷,父亲从不收一分钱,母亲没少有意见,没钱倒罢,只是太费功夫了,唉,吵了不知多少架,当然,父亲依旧书写不断,笑脸相迎着每位乡亲。费功夫的还有每年的包粽子。

母亲做事比较粗糙,我小时候头发都是父亲梳理的多,父亲喜欢我留长发,以至于我的女儿也偏执于长发,这是后话,扯远了。端午前,父亲会泡红豆,还会熬夜剥新鲜的蚕豆瓣,这一定又是费功夫的。父亲包了红豆粽、豆瓣粽和蜜枣粽,当然还有白米粽子。父亲包粽子又快又紧,不像母亲包的松垮垮的,没劲儿。晚上大锅用柴火煮,需两三个小时才能煮透。父亲包的粽子剥开粽叶干干净净的,母亲包的有时还会有米钻出来。小时候常常为此打趣母亲,得到一家人的赞誉,父亲做得更欢了。半夜才能煮好粽子,粽子的味道香了我们孩子的梦。第二天一早,温温的粽子,父亲一定在我们刷牙的当口帮我们剥得好好的,再洒上白糖一一放在我们跟前。那时好像习惯父亲这样做了,直到后来才知道我们有这样的'父亲多么幸福。

那是我二十三岁的端午前一天,去男朋友家,也就是现在的老公家。他的母亲准备包粽子,可实在难看,率真的我忍不住包了起来。他家人一看我包得又快又好,于是淘了一箩又一箩糯米,我是从傍晚一直包到深夜。他们一大家人(有哥嫂的)吃得开心啊,我也累坏了。也就是这年我知道自己长大了,也就是这年我知道父亲帮我剥粽子是多么幸福。想想我在家从不主动包一个粽子,处处依赖父母。想想我也只有离开父母才是能干的,就像包粽子。

我第一次包粽子是读初三那年,我当时住在老师的家里。老师在包粽子,快中考了,我紧张得很,于是我说我会包,其实是想放松一下自己的情绪。我回忆父亲包粽子的程序,自己依葫芦画瓢地包了起来。真佩服我!第一次竟然有模有样。翠绿的粽叶,雪白的糯米,在我的小手中变成了一个个粽子。看着自己的艺术品,第一次包粽子不仅缓解了我对前途的迷茫,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后来考上重点高中还有这包粽子的功劳呢!

想来父亲今年也七十有三了,昨天母亲打电话来,还说父亲在为他的孙子包粽子。今年父亲包了他孙子爱吃的肉粽、蜜枣粽、豆沙粽、白米粽。我知道,父亲今天一定又会为家人一一剥好粽子。就像我,今天,我也是给老公和女儿剥好粽子,还用筷子一一夹开。

端午节随想200篇十四

端午小假期,原打算借此休息之日回家一趟,看看已经半年未曾谋面的父母亲。给家里二老带点夏天的水果,陪父母亲过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最后,抑或是自己原本就不想回去,抑或是这本就不是一个重要的节日,终究还是未回去。

父亲也许早知道我放了端午小假,也许早知道我不会回去。放假那天,晚上十点多就给我打过了电话。电话里也没说多长时间,简单的聊了几句家常,就匆匆的挂了电话。

在我的记忆里,真正意义上的长时间离开家,是我上大学以后。十二岁那年,上了初中开始在镇里住校。但是那个时候每星期还能回一次,尽管住的时间很短就是一晚上,到了节日就更不用说了。

高中去了县城,虽然每星期不再常回家了,但是每逢大小节日,肯定回家。那时候回家的原因很简单,学校放假,没地方住,没地方可去,想回家。

上了大学,无论是平时抑或是大小节日,几乎就没再回过家。工作以后,初了八月十五中秋节、春节回去,其他节日基本没再回去。

但是无论回不回去,每隔一星期或两星期以及一些节日肯定给家里打电话。可惜的是每次和父母亲通话时间并不长。有时候我也很奇怪,我也不是一个不善于言谈的人,但为什么和父母亲通电话,电话里头的我就像一个亲情白痴,甚至有时候还秃嘴笨舌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有一次,我问妹妹:“你每次给家里打电话能和父母亲说多长时间“。

她说:“少则半小时、多则一两个小时-------”!

我常常在想,难道是我心里不挂念他们,不关心他们吗?可是,我的内心告诉我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无论是平时,还是一些小的节假日。虽然我不回去和他们一起过节。但我心理在念着、想着他们,脑海里飘着小到父母亲一个慈祥的眼神、一颦一笑;大到大爱无疆、无法言表!

最后,我给自己找了个理由与借口:“男与女对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

我企图通过这个不是理由的理由与借口,以慰藉我自己的内心深处,让我少几分愧疚之感。

昨天,在电话里,我也没问父亲端午节怎么过?因为我知道,虽然这个节日在城里也许很重要,在北方包粽子、吃粽子,穿花线绳,在南方地区划龙舟,甚至还有一些更为重要的活动以示纪念屈原、纪念这个伟大的节日。

但是,对于家里来说,端午这个季节,是家里比较忙碌的一个季节,忙着种胡麻、莜麦------。

在父母亲心理,甚至可以说在整个农村人心理。把地在合适的季节种进去远远胜过一切重要的节日。

常言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小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忙耕种,看着天气阴了又晴了,偶尔飘过几滴雨点,但最后大风来临,把满天黑云无奈地吹走。

父亲就会喃喃自语这句话:“人误田一时,地误人一年”。

家乡既没山、也没水,只要旱田。

没办法,只能依靠旱田。哪怕最后颗粒无收,也要把地在合适的季节种进去。种进去还有收的希望,如果误了季节种不进去,那就意味着今年颗粒无收。

在电话里:“我说今年年限可能不太好,少种点吧”!

父亲笑嘻嘻的.说着:“庄户人种地,年限好差都的往里种。靠天种地和一样------。”

我听后心理有几许酸酸的瑟痛,但又是那么的无可奈何-----。

所幸,好雨知时节,在六月初这个重要的种地季节,家乡迎来了几场夏雨的洗礼。

第一次吃粽子是在大二,宿舍的一个好兄弟从家里给带来的。在没吃粽子以前,我都不知道粽叶是从哪里来的?以为粽子里包的白色的米是大米,后来才知道原来那是粳米,不是大米。

后来,我自我推断,家里、家乡不吃粽子,可能是因为条件差,买不到粽叶和粳米吧!

无论是对与错,姑且就这样认为吧!

所以到现在,每当过端午节,看到城里大街小巷卖粽子的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情感。

虽然端午节这天,家乡、家里不包粽子。但是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家家户户都去参与,去田野拨艾叶。

记忆中的这天,当太阳还没有升起来的时候、父亲便早早地骑上家里的红旗自行车咯吱咯吱地去野外拔艾叶、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母亲早把艾叶放在了热乎乎的洗脸水里,并督促我们姊妹三人说:“今天一定要艾叶洗脸,洗了以后一年四季蚊子就不会叮咬了。”

而我则毫不怀疑地则用艾叶一遍又一遍地洗着脸,直到家里的弟弟、妹妹把我推开,我才很不情愿地离开了满是艾叶清香味道的洗脸盆。

当我走出家门,不知道父亲几时早已经把剩余的艾叶编成了类似清朝人留的大辫子的形状,高高地挂在了窗户上、门头上。嫩绿嫩绿地,院子里顿时多了几分艾叶的香气。

据说,艾叶可以驱魔辟邪,扫除秽气,端午百草皆可入药------。

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过到了八九月份,家里蚊子多的时候,我常常用父亲端午节编的艾叶点燃去熏蚊子,真的很管用。

端午这天,一大早,父母亲安顿完我们洗脸之后,为了赶时节,生怕误了时节被时节所误,就急急忙忙地去田地里种地去了。

走的时候常会安顿我:“中午咱们吃炒鸡蛋、油炸糕。你便给在家里自己瞎折腾,什么也做不了”。

不到中午,父母就回来了,比平时整整早一个小时。

母亲两手捧一个当年她做嫁妆留下来的黑色大面盆,黑色的面盆金光闪闪,把脸贴上去还可以映照出自己的面容。

母亲开始和糕面。

母亲和的糕面,我至今都记得糕面疙瘩的样子,疙瘩不大不小,个头大小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然后就把糕面疙瘩放了笼布上,父亲则从外面挎着一筐罗柴火巴塔巴塔拉着风箱开始烧火,一会儿热气咕咚咕咚顺着锅盖缝冒了出来,之后便是沁入心脾的糕味,那种味道不知道曾让我留了多少口水。

踩糕、烧油、炸糕------。

记忆中的端午节就是这样一年一年过来的。

刚才打了电话,父母亲依然在端午节忙碌着,依然是油炸糕炒鸡蛋。

电话那头的父亲还说:“还买了一只熏鸡、割了点猪肉,我和你妈也够吃了”。

“你在那边吃什么了”?

我轻轻地回答道:“和几个同学一起吃的------”。

端午节。

端午节随想200篇十五

菖蒲与艾草在门户上发着馨香。

一个峨冠博带的诗人。

佩着长剑,通过千年后的奈何桥。

挨家挨户收集顶礼与膜拜。

粽子绽香,雄黄酒飘香。

醉醺醺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劫数。

万万没想到当年的怀石一跳。

就跳出了一个端午。

跳出了一个万民朝拜的节日。

楚怀王何在,顷襄王何在,郑袖们何在。

而我一个徘徊郁闷的诗人。

却与龙舟同在,香囊同在。

与岁月同在,与日月星辰同在。

哀民生之多艰者。

为民请命者,为之上下求索者。

百姓怀念他。就是死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