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3:46:11 页码:8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汇总16篇)
2023-11-25 23:46:11    小编:zdfb

总结让我们明白过往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决策提供依据。总结需要客观、真实地概括自己的表现和收获。以下是相关领域的经验总结,供参考。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一

一、随便说说。

长久以来,我们的老师恪尽职守,对课本知识进行精心的解读和归纳,把一个个历史知识“块”,梳理得条理清晰,解析得细致全面,然后塞给学生。很多老师就说历史就是要花时间来背的东西。让学生花大力气去把它死死记住,不必多问为什么,关键记住是什么!可我们在知识的记忆上花了太多的心血。学生的脑海里也总这样认为……学历史不就是背吗?学历史就是背就是记,教历史就是勒令学生去背、去记,这不能不说是历史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历史学科的悲哀!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历史对于中国人很重要,看看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保存了完备的历史?我们的历史需要传承,不能让这个物质社会把他们弄丢在时间得某个角落!历史与我们现实隔着尘封而厚重的烟雾,我们总要求学生隔着这重烟雾记住烟雾那边的事,却很少让学生穿过这重烟雾,深入到过去,深入到历史中,去感悟,去体察,去思索,同历史进行对话,感受历史发展的脉搏!我们需要置身于历史中去,探究这一段历史是怎样形成的,要站在历史的古道上思考,又要鸟瞰历史,用宏观的视野去考究,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是无法看透看广的。历史是极富理性的探索前进的轨迹,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和智慧,我们不是思想家,不是哲学家,不是政治家,但学习历史,我们需要不停地思考,我们不仅要明白历史事件,知道它是怎样的情况,而且还应该去求证她的真伪,弄清楚为什么,对历史做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做深入的探究和思辩,才能聆听历史老人智慧的声音,才能达到学史使人明智的目的。你要是能够看得透看得深,看得懂,那么你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你才会觉得世界是进步的,人类也该进步。在历史的长河中,你会觉得自己的渺小。在历史的长河中,你会觉得万千的事务都没有什么比真实的历史更值得人们去探索!学历史,先得要爱历史,要让人们丢掉“副科”的想法。

1、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个任务,是“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级学校教育打基础”,高中历史采用以模块为构架、以专题为单元,中外合编的知识体系,在知识处理上,跳跃性强,初中阶段基础不好,会造成初、高中学生学习的衔接问题,初三开设《世界历史》尤为重要。

2、由于初三面临升高中考试,学校每周只开三节课时。再讲课的时候要注意给他们勾画一些关键字,方便他们理解。

3、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让他们的脑中有框架结构,方便学生进行大复习。

4、注意知识的梳理,相同问题可以作比较,跨度大一点,方便学生回忆。

三、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习惯,多教会他们一些方法,不是单纯的勾画,重在理解,多用单纯的语言教会他们理解。多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多问、反复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二

高一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

创新。

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成功与喜悦。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

创新。

的起始点。

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

观后感的小。

论文。

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

读后感。

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笑傲江湖。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三

本课内容分三大部分,一部分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经济全球化兴起原因,经济全球化表现及机遇与挑战;第二部分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经济全球化来临人类面临的问题及各国应对的措施;第三部分是日不落的联合国。{世界历史教学随笔}.

这节课我准备了大量材料以辅助教学,比如课程的导入:我通过播放视频《今日观察》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话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运用教材知识及相关资料,参与到教学中,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又通过指导学生讨论,形成对经济全球化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挑战是当今的热点问题,每年中考都涉及,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关注点较集中,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主体作用。而且本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把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使得课堂轻松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很多问题:

1、在知识处理上,对教材挖掘不深不透。

在分析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出现的问题时,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而是直接展示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并没有很好地对一些需要讲解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也没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答,对教材仅仅是进行了梳理知识,没有上升到一个高度,后面需要加强自身的历史专业素养。

2、在多媒体运用方面。

本课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我使用了多媒体,播放视频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话题,让同学们感受经济全球化带给他们和世界的影响。结果证明,这个方法确实有效,学生的反应很热烈,比较容易接受。但随之而来,我也从中发现了一个弊端,画面过于花哨,反而冲淡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

3.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方面。

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体会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快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适当的采用这样的模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

4、在课堂评价语言方面。

课堂评价语的恰当运用,对于创设良好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强化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中心,多形式、多角度地运用各种课堂评价语,优化教学效果。但在这方面,我应用的很少,甚至不用,没有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引以为戒!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反思。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四

一、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在考试中,考生答题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历史的基础知识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

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历史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位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历史的知识和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生跟不上的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

二、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根据今年试题中出现的内容,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历年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二历史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四、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

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五、加强分析教学,中考试题中,材料分析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

在日常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六、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

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扎扎实实抓各学段的合格率,提高合格率,最后取得较高的升学率及较好的优秀率。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五

随着我们跟学生的相处时间增加,学生对于我们这些实习老师的新鲜感已经在慢慢消退,而我们对学生的认识也在进一步的深化。随之而来的问题出现的也是越来越多,不管是教学上的还是管理上都有很多棘手的问题。

记得第一次给学生们讲形容词物主代词,同学们积极配合的很好,我就想把名词性物主代词延伸给他们,没想到的是,我讲完一遍后,面对着一双双迷离的眼睛,我就知道,他们没有听懂,试问了一句doyouunderstand?结果不出所料,后来,我反思自己是不是讲的太多了,学生们才会不能接受,这就让我明白了在课程教学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把下一阶段该学的内容放到这一阶段来讲。这样课堂效果不仅不好,还会让学生感觉到知识难度大。出现厌学的情况,一个星期之后,在课本下一单元中出现了名词性物主代词,由于前面给学生造成的阴影,我花了一大把的时间来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换了方式,重新讲解了一遍,我发现教学效果好了很多。

在实习之前,我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够强,怕教不好学生,但实际情况却是我没有想到的`。那就是纪律的问题,每天上课都要强调好几遍的纪律。我发现这些学生似乎管不住自己的行为,作为新老师刚来的时候,同学们觉的新鲜,都很开心的听你上课。但现在新鲜劲儿已过,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说话,不认真听讲的情况。对于这些学生,首先我需要做的就是尽量把自己的课程做到生动,形象。有时结合教学内容讲短小的笑话,但是尽管这样仍有一部分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经过我对他们每一个人的分析,最后在课上采用了以下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教育。

首先,提问题法,对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说话的学生或者有某些小动作的学生,我都会把他们叫起来回答问题,没听课当然也回答不上来我的问题,然后,我就告诉他一会还提问他,要求他认真听,果然剩下的时间都很安静。

还有目视法,中国有句俗话,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上课说话的学生,就用此方法,时间证明,当老师用双眼注视学生时,他们能够迅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能及时的调整。

有了这两种方法我觉得上课效果好了很多。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六

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历史教学随笔,希望您喜欢!

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位老师都是艺术家,而学生就是艺术品,艺术品格调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这位艺术家的塑造。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总结了教学的一点浅薄见解。

一.从过程入手。

狭义的教学无外乎包括备课,授课,复习,作业几个环节。在第一线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有着一些小小的规律。

备课——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环节。备课,就是老师来安排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处理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学习,传授知识的准备阶段。备课不仅仅是老师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处理教材和知识的过程,更是按照不同班级不同性格学生准备不同讲授方式的一个过程。每个老师都教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班级都有不同的学生。所谓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是一样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班学生。所以在备课阶段,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学生来安排自己的教学环节。从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平班的孩子更加的活跃,更喜欢一些故事性强的讲授方式,而重点班级的孩子,思维更加的紧凑,喜欢思考故事背后的问题。这样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要设计不同的问题方式。

授课——教学中最直接的一个环节。授课,就是把备课阶段的准备直接的付诸于行动,把备课的准备安排到现实。备课和授课是两个联系紧密的过程,但是又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备课充分会给授课一个好的基础,但是真正要想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其中影响授课的因素很多。学生是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如果学生的积极性高,授课的效果就会明显,因为根据心理学的原理,这就是情绪的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高,会感染老师,老师的讲授就会更加的开放,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附的。如果学生积极性不高,老师就要自身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分组对比也可以小组讨论。最终的目标就是让课堂达到理想的效果。

复习——是教学中最必要的环节。复习的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任何以往的经验来看,复习都是十分重要的。复习要如何做好?关键在于,复习提纲是否具有系统性,复习知识是否具有连贯性,复习形式是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几个方面分别的入手,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记忆曲线中分析,复习要及时而且是有规律和计划的。先多后少,先快后慢。这样知识就扎实的在头脑中,不容易遗忘了。抓住复习的精髓,也就把握了教学最直接的成果。

作业——是教学的延伸。作为历史学科,作业的布置要合理也要以思考和知识的拓展为主,让情感和能力结合,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知识性的作业可以尽量的减少,因为繁重的作业会让学生压力增加。课堂上把握知识,课后增添情感和能力。

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相关联的,作为一个老师如何好好的把握这门教学艺术,是一个常论常新的内容,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看待。

二.从知识入手。

中学教材的知识是相对简单的,而且介绍的很粗略。这样对老师的要求就格外的高,因为从简单的陈述中,要讲出内在的道理,也就是深入浅出。

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很多的知识是抽象的,如何让知识实际化,贴近生活化?这是个很艰巨的问题。老师就是需要这样的能力,否则就是失去了老师本身存在的意义。学生就是一个求知者,很多时候是老师的解释吸引并激发了学生的深层次追求。如果老师一味的运用书面化的深奥词汇,只能使得学生更加的迷惑甚至对知识失去兴趣。

知识的交融——很多时候,各个学科的知识是相叠加的,但是有些老师就是自扫门前雪,当遇到其他学科的词汇时,就把责任放在那个科目的老师身上。其实自己可以先请教那些科目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因为一旦错过了学生兴趣最高的时机,这个问题就会成为“历史遗留问题”。所以要注重学科的交叉,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给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知识导向,鼓励学生各个学科全面发展。

三.从教师个人入手。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位置。教师的个人如何认识教学,直接影响个人的教学。

艺术性——教学之中,重要的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如何把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就取决于教师语言的精准恰当与否。语言不是简单的说话,更是精心安排的一出戏剧。在教师的指引之下,学生才能达到教师所希望的“演出效果”。语言可以适当的幽默,当简则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说服力和引导性。这样才能让课堂具有生气和活力。教学的内涵博大精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文仅一家之言,用以交流。

逻辑性——知识的处理要具有逻辑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否则学生就会注意涣散,而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控制课堂。逻辑不仅仅是知识的连贯,更是内在的理论联系。只有逻辑清晰才能使得学生随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一旦逻辑混乱,就会让学生晕头转向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甚至是教学的失败。注重逻辑,就是抓住知识的脉络。

从教以来已经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难教,学生也认识到难学,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教好历史课程,一直是我多年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也是比较难学的,被看做是“枯燥、没意思的课”,相当于理科中的物理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理论性太强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百家讲坛、讲述历史典故外,也可以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会历史课无穷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亿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用历史思维,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的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引导学生把1820xx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与希特勒攻打苏联失败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历史的联系。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响比较大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三课堂创新探索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实现,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所以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重新整合。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时政热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完美国的“西进运动”后,我简单地介绍了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然后请学生比较一下:“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浪潮,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分别从时间、迁移的人员、规模、目的、方式、影响等多方面去进行比较。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到了环保的问题。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泪史,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将是中国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起点。我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思考:我们能为“西部大开发”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去书写这段历史?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的思维从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美国跨入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从学习历史知识转到了思考自己将来如何书写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经过了这多年的教学,学生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对于新生事物的兴趣比对历史的兴趣更为浓烈许多。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现在所用的课本中,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所述的史实,往往忽略了纷繁的历史事件对其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究竟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注意渗透对创新人格的培养,既要创新,又要抓基础,毕竟要进行会考。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传统教学,又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创新灵感被扼杀。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要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则是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鼓励创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展鲜明的自我个性。例如教学《戊变法》一课中,“为什么要迫切进行变法呢?”可先进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缺什么?”通过讨论、争论形成共识:甲午战争后,显示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的薄弱,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图强,实属国家当务之急。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创新型人格将组织着个体对环境的习惯反应,将持续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中,组成两大小组,正反两方,进行辨论,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中围绕问题,畅所言,抒发自己的感受,也从中体会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变化。

部分课内课完全转变为探究课,全部由学生主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本学期我上的桂林历史优质课比赛的探究新中国的外交历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形成技能,展示个性,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创新。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是落实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活泼发展的有效措施。整节课的效果很好,获得了一等奖。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逐步强大,与外交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更珍惜今天的不易。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七

经过《三国演义》浓墨重彩的渲染,诸葛亮算度精准,智慧高超,已近乎神,近乎妖,甚至神妖也望尘莫及,自愧不如。诸葛亮高卧南阳时,“自比管仲、乐毅”,没有谁怀疑他吹牛。他死后,以“今亮”自诩,以“老亮”自居的,不止一个两个,随手就可拎起一大串“螃蟹”。刘伯温自吹法螺,大家确实有几分相信,但货色可疑的宋献策(李自成的军师)也给自己脸上贴金,就该贻笑大方了。

说到底,“诸葛亮情结”是那些好以谋略骄人傲物的高手共有的心结。可是他们自诩归自诩,自居归自居,总还得时人和后人乐意承认才行。否则,掉价落入低仿的赝品之列,只会令识货者嗤之以鼻。

“诸葛亮情结”最严重的“患者”非左宗棠莫属。他有一副对联广为流传,那就是“文章西汉两司马,经世南阳一卧龙”,貌似夸赞司马相如、司马迁和诸葛亮,骨子里却满是洋洋得意的自况。牛皮不是吹的,他执掌戎机三十年,东成西就,罕逢败绩。

尚未发迹时,左宗棠自比诸葛亮,难免遭人哂笑;一旦得势,马屁精就争先恐后,投其所好。他担任陕甘总督时,甘肃学政吴大澂召集士子,采风赋诗,命题为杜甫现成的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消息传到左宗棠耳中,他掀髯大笑。

左宗棠的诸葛亮情结根深蒂固,既有一门心思逢迎拍马的,也有明里捧场、暗里拆台的。某日,左宗棠与藩司林寿图聊天,说起智者料事如神,他自诩能明见万里之外。林寿图适时地给他一个甜头:“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左公大乐,两撇浓眉立刻飞扬。随后,左宗棠又谈到古往今来自比为孔明的人很多,林寿图给他的却是一个苦头:“此‘葛亮’之所以为‘诸’也。”颠倒一字,讥诮的“馅仁”破皮而出。“诸”字不仅有“多”的意思,而且与“猪”字谐音。林寿图玩弄文字游戏,话中有刺,绵里藏针,左公顿时气得脸色涨红,既难受,又难堪,却不宜发作。

与其说诸葛亮是神算子,还不如说他是苦长工,给先帝刘备打工多年,他不嫌活儿累,又继续给那位智商不在服务区的阿斗打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我们稍加梳理,就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死诸葛走生仲达,乃是小说家罗贯中渲染夸张的成分为多,失街亭不算大败,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元气大伤,则是铁的事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就是说,诸葛亮的长处是治国,短板是用兵。

如此看来,左宗棠的诸葛亮情结就有点不伦不类,因为他的长处恰恰是韬略,至于治国的功夫如何,在这方面,由于他没有机会显露身手,我们不得而知。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八

历史课比较枯燥乏味,那么作为初二的历史老师又如何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初二历史教学随笔,希望你喜欢。

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

心得体会。

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本学期教学。

工作总结。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问题,为将来立足社会、服务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

二、学科目标的实现: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基本历史概念,构建章节、单元历史知识体系,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提高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以史为鉴,培养当代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三、教育教学的过程。

(一)加强了集体备课,认真做好教学常规。

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首先,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备课组成员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其次、强调每个老师就每一课内容备个案,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而且就各个班学生不同的特点,备教法和学法。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一丝不苟地抓好新课教学工作。

在新课教学时,基本以单元特征、单元线索、单元知识结构、思考并解答、课堂训练为模式进行,采用教学一体化的方式,从落实基础知识开始,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逐渐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单元训练,及时反馈信息。

(三)关爱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老师对学生付出一分情,学生将以泉涌相报。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灵,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给以鼓励而不是歧视,加倍地给以学习方法上的点拔、心理上的开导、学习信心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经常与学生沟通,明确学生需要什么,听取学生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总之,历史教学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如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他们的自主性学习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教学的有效性又受限于大班教学的弊端。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关注了学生的不同智力类型?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而这恰恰是最实际最难的。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关注把问题答得好的同学,而忽略了“弱势”群体。在评价方式单一的情况下,这些同学就不幸地成为了“落后面”。所以,我们总要信心百倍的去寻找,去实践,以期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初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我们一起来参考阅读和分享吧,祝大家的教学水平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好!

中考不断改革,教材时常更新,教学无所适从。但我们认为无论中考如何改革,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依然是重头戏;不管教材怎样编写,历史知识结构和编写体例始终未变。翻开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和教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说是不是不需要研究教材和中考?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善于把握一些教学原则和基本尺度,灵活地加以运用,我们就会做到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轻松驾驭教材,沉着备战高考。根据历史教材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我们觉得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四注意”,笔者将其概括为“点、线、面、体”。

注意一:要点到位。历史知识纷繁复杂,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吃透教材,科学地筛选历史知识,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主干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要说清讲透,落实到位,不留疑点。下面以初二《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就本册而言,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召开的会议以及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等。翻开20xx年全国中考卷,这些主干知识跃然纸上,始终常考不衰。没有储备足够的基础和主干知识,能力培养便如空中楼阁,断了线的风筝,决胜高考更是无从谈起。这一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注意二:主线抓牢。历史教材跨度大,内容多,范围广。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掌握并非易事。但是认真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每本教材甚至每段历史都围绕某一条或几条主要线索展开。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线索,“顺藤摸瓜”,就会做到纲举目张,主次分明,轻松掌握。例如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同时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拯救中华民族的探索史。这三条线索贯穿每一章内容,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始终。再如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教材脉络,抓住知识主线,引导学生在主线上“添枝加叶”,将相关知识点和历史事件对号入座,这样我们就会把教材中一个个零碎的知识串起来,让“死”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从而起到“抓一点带全身”的效果。这是学好历史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注意三:全面理解。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何准确完整地认识某一特定历史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时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力求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俗话说万事必有因。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产生、发展到衰亡的过程。历史事件也不例外。因此在学习中要尽可能的弄清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鸦片战争,我们应从其发生的原因、战争的经过、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形成对该事件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再比如某个事件的原因又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等,其影响又可以理解为直接、间接;近期、远期;国内、国际;积极、消极等等。还有如分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思考等等。总之,用“全面”的理念不仅能有助于我们学好历史,同时可以提高我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四:整体把握。历史知识纵横交错。联系比较的方法是学习历史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她的真实。怎样才能真实地认识她?我觉得对她不仅要侧视,还要环视,更要仰望、俯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观其全貌,探其内心,让其以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的进程史同样不可断然分割,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我们都应考虑。如鸦片战争前夕国内情况如何,国际情况又怎样;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其它国家情况又如何;同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相比较又有哪些异同;同是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又有哪些异同等等。总之,通过这样的纵向联系,横向比较,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那么沉睡的历史便会“立体”起来,“鲜活”起来。整体把握,立体呈现,这同样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重视且必须做到的。

以上四个“注意”是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总结的一点体会和感触,它们也并非特立独行,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我们认为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这样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想我们的历史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人说:“理想的琴键只有扣动奋斗的琴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妙动听的乐章”。那么,我认为若能巧妙合理地运用“四注意”进行务实的历史教学也同样会谱写出精彩的诗篇!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九

历史,总带给人一种深邃的悬念。有时,一个难解的谜,可以给予考古学家们一种成就感。历史,给后人留下的大多是不感试想的已经,更是一种明智。走在原始森林一,我们甚至还惦记每一寸土地下是否还埋藏着多么悠久的历史事迹。

历史故事也总不以为然的渲染了我们的生活,不曾被我们否定,但它就像童话一样引人入胜,弥漫生活的炊烟,还飘呀飘,飘到更远的地方去熏陶他们的心灵……还有更远的地方。

春秋时期,战乱纷纷,各国争权夺利,越国曾败过吴国,当时,越国是勾践在治天下,勾践在被打败之后,不曾忘记败战只耻,在失败中立志,要东山再起,总有一天一雪前耻,重兴越国,于是每天把苦胆放在身边,每至一日,尝一次苦胆,并将那苦味刻骨铭心,在时间的推移中,他心系兴国大业,每天以艰苦的安排磨练自己的意志。在十多年后,勾践抓住吴王夫差北上参加联盟大会,国内空虚之机,大举攻进吴国的都城,最终,勾践打败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这就是着名的“卧薪尝胆”历史故事的典故。

历史是多么有情趣的一种推敲,一种所谓社会逻辑规律的国家兴亡的抽象化的阐述,正因为它包含国兴与国亡,是时代不同的进步与退步,给人以一种“古板”的印记。

我们不妨想一想,今天、明天,我们这个朝代的大事也许在下一时代,可被成为一种历史,那么,这样的循环岂不是一种趣味,我们为什么不试着了解呢?其实,好好的体会它的深懊,对于生活,一中发掘,往往也是一种快乐,历史,如果你细细查阅,会发现它很奇妙,而历史故事赋予人们太多,启迪了人们的时候,它更是美丽而深沉的!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十

十几年教学生涯,讲了十几年课本,积了十几年经验,能不能为后人留点什么?以后我们是不是写点教学随笔,一可积累,二供借鉴,三供讨论,岂不也是好事一桩?希望我们尝试!欢迎大家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做法和经验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也算是留给今人和后人的一笔财富呢!

以前没写过,也不知道“教学随笔”怎么写,有什么格式没有?今借助网络平台作以尝试,以抛砖引玉也!我想,既然是随笔,就是随便写吧.以后陆续写点,以求教于同行!

一、在讲《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当讲完国民党“一大”的内容后,我突生灵感,接着讲了三个关系,一是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的关系,新是旧的继承和发展.领着学生从教材提供的表格内容中找出发展的地方,并指出这是孙中山是最伟大之处.二是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不是等同关系,而是互相结合、紧密联系.指出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体现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方法和途径.三是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既有一致,又有区别.若干基本原则一致,即都反帝反封;原则区别,即在人民性和革命的彻底性以及目标的远大崇高性方面.同时指出两者的最大区别是:革命的前途.

成功之处:层次清楚,知识深化,难点迎刃解。

二、中国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屈辱史)一直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因此,我在进行单元复习教学中,每个单元都要把“列强侵华”作为一个主要问题讲一讲,尽管有的章节知识很分散。如我在讲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失败这个单元时,我就对列强侵华问题进行了系统归纳。一,背景:内--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外--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二,目的:争夺中国市场。三,史实:1,政治--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共同支配中国;操纵军阀混战;干涉中国革命--支持陈炯明进攻广州,支持吴、张联合进攻广州国民政府,支持蒋介石叛变革命。2,军事:镇压学运、工运;阻挠北伐--英、美、日制造的惨案。3,经济: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四,特征:1,侵华国家--美日仍是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2,手段--政治奴役,经济掠夺;3,方式--政治以华制华,经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4,格局--由日本独霸到列强共同支配;5,关系--既有勾结,又有斗争。五,影响:消极(主观);积极(客观)。

成功之处:注意到了容易被忽略的知识,打打擦边球,给学生构建一个知识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系统掌握。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十一

还记得刚升入七年级时,当我们初识陌生的历史课,免不了有些担心,担心历史课程缺乏激情、索然无味。但事实告诉我们,这些担忧显然多余。优秀的历史老师带领我们穿越着时间的长河,让我们能够发现历史其实是多么神奇和美妙!

每当历史课的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就会很快坐端正,安静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自然,历史老师也表扬我们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每次课堂上,我们都有很多机会接触图文并茂的ppt,它不仅方便我们掌握课程知识点,也有助于帮助大家熟记不少历史事件,而不用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要点。

历史老师的一句意义深刻的话,至今让我深省:学好历史对后世的我们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它好比一面镜子,反映前人曾经所犯的过失,也可以让后人对照,避免重复犯错。从此,看似无声无息、悄然流逝的历史,却可以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什么不该做,起到好的借鉴作用。

回顾过去的几个月,我们越发开始喜欢上历史课,享受安静的课堂氛围、积极参与精彩的课堂应答,真正是做到了同学们开心、老师满意的课堂效果。衷心希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大家依旧紧跟着老师的步伐,不仅将历史课上地精彩,而且学会将历史融进生活,创造我们的精彩历史!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十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生动的视频、悦耳动听的音乐,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我还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讲故事、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历史课变得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进入初三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统考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经验;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初三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我采用课堂笔记本和历史作业本合二为一,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

临近期末,七门学科进入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中考基础题占70%左右,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三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取“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中考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针对中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主要进行专项复习,把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按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项进行分类,再按世界近代时间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感到往年的中考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要难一些。这是二轮复习了,我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学生最好独立完成选择题,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学们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这种做法。

历年中考题经常涉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这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没有相关资料,自己动手,上网查询、结合考纲,整理、编写“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七个综合性专题,再配以相关的练习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日渐疲惫、松懈,学习状况大不如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前采用多写字,少读书的方法。现在我只能改变方法,让学生少写字而多读书了。历史学科处处都有综合题。我通过查询、收集、整理,自编出中考综合题复习资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历史所涉及的综合题。专题复习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欲罢不能。《士兵突击》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应该轻言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把握时机等。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会出现动摇、反复,老师不能轻易放弃,而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交流,共同寻找考试失败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期中考试后,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加强基础题的训练。

我平时按时参加市区以及我校的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等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能不断了解外面的前沿信息。我主动向同行们学习、请教,对历史复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进度与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初三学生所用的复习资料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整理、编写的,工作量虽然很大,却很实用,而且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扎实、细致、到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考出优异成绩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十三

历史要想学得好,必须得下一番狠功夫。除了自己善思之外,还得弄懂老师的思路。来几篇历史教学随笔,一同学习一下。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高三历史教学随笔,希望你喜欢。

河南省基础教研室为提高历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研究高中历史课堂的复习教学,20xx年1月8——10日,在河南省辉县百泉国家大酒店(原百泉宾馆)举行了历史学科高三复习研讨会。

9日上午我们听取了华东师大教育科学院课程系聂幼犁教授的专题报告,内容是:《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与高考》。

聂教授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中学历史课程中的“过程与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

二、为什么要把“过程与方法”列为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

基础教育历史课的宗旨是什么?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是培养史学家,还是培养现代公民的问题。

1、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与方法”的误区和正确方法。

2、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过程与方法”还是文本的“过程与方法”。

3、学生认识构建的“过程与方法”还是教师自己的“过程与方法”。

4、机械孤立的“三维目标”还是具体融合的“三维目标”。

三、聂教授带来了一节教学案例——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这一节课内容较多,革命的过程曲折复杂,一般的教学进度要用两节课,这一节教学讲课的教师仅用了一节课。任课教师能够做到大胆的取舍,以历史故事来说明史实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的积极性。

9日的下午我们听取了两节高三专题复习的公开课。

一、新安一高——尹明攀。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废除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集中,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3、人民公社化(1958年)。提高公有化的程度,扩大公有化的规模(即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着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后)。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改革经营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5、十七届三中全会。(20xx年)允许土地流转,实行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

这一节课的特点是以材料的形式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五次变化。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二、郑州44中——张金超。

欧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一、基础知识篇。

二、能力提升篇。

这一节课的特点是对比的方式分析了英法美三国革命。能提高学生整理、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10日的上午北师大国际关系学,杨宁一教授做了题为《高中历史教育改革的若干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文明史观兴起的背景。

2、文明史观的特点。

3、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

二、考试测量的改革。

1、考试内容的改革。

2、教材与考试测量。

3、突出能力的考查。

两天的教学研讨会紧张的结束,受益颇多,但高三教学如何能够使学生适应高考,如何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如何能使素质教育和高考接轨,还有待于教育同仁共同的探讨。

教了十几年的历史,课本都能倒背如流。很多人都说历史有啥教的,来回都是时间、事件、人物,只要记得多就一定能教好。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否定了这些传统的观点。学生们非常喜欢上历史课,在我的课堂上,他们感觉很轻松。在我的带领下,他们的思想如天马行空,任意驰骋。那种轻松、欢快、如醉如痴写在一张张求知、探索的脸上。至今回想起往日课堂上那一幕幕情境,仿佛就在眼前。

我想,可以给大家讲得生动一些。这样也许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正好,这节课上导言,对于政治文明历程的知识我比较有把握,而且带了多年高三,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上课”,我故意提高嗓音,“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

的确,从同学们的“老师好”三个字中,我已经听到了他们的倦怠。虽然是老教师但我跟他们毕竟还是一个新面孔,大多数学生还是盯着我看,等着我说话。我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问大家初中学过的历史知识,怎么学会的?这时,有一个同学大声说:“老师划出来,让我们背过,考试时候抄。”同学们哄堂大笑的时候,我看到几个同学已经半趴在书桌上了。

“好了,请趴下的同学坐起来,时代在召唤你们”。一句话给大家都逗乐了。趴着的同学也重新坐了起来。正式上课开始了,我问同学知不知道中国有个“黄帝”?此皇帝是不是电视里经常看到的“皇帝”?听着我讲的古代传说,学生们一个个凝神静气,只有我的抑扬的男中音在教室里回荡,没有其它声响也没有人趴下,我从中国的康熙乾隆讲到西方的路易十四彼得一世没有人趴下,我从慈禧光绪讲到威廉玛丽,还是没有人趴下。而且,我发现同学们都瞪着眼睛在听。我知道是我讲的故事吸引了大家。我又从辛亥革命讲到了新中国的成立,讲了孙中山、毛泽东。

铃铃……,在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起来。“下课”,“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明显比上课时大许多。这时,我顺势问学生,同学们愿意学习历史吗?喜欢历史这门课吗?“愿意”“喜欢”伴随着一串串掌声在身后响起。

走出十三班教室,我感觉特别轻松,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也许这对我来说不是第一次但这次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却是记忆最深刻的,因为在教学中落实“新三维”目标得到学生的认可,更增加了自己顺应课改推动课改的信心和勇气。

从教十多年,我就觉得历史课应该讲得生动有趣。我一直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历史这一学科正好具备这一特点。可是,我在实践中渐渐发现,上课并不是有趣就可以的,一节课下来,大家如果嘻嘻哈哈的过来了,像听故事一样,而知识点都随着笑声飘走了,那样,历史课是不成功的。但我深知,如果每节课都把知识点翻来覆去的强调,那样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怎样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呢,怎样才能把历史课讲得既有趣又能让学生记住知识点呢?我一直在思索着。

有了,把两者结合起来。首先夯实知识点,但同时在知识点上下功夫。可以适当的讲一些与知识点息息相关的有趣故事,故事是最不容易忘记的,记住了故事也就记住了知识点,而且可以通过故事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问题又出现了,如果讲故事,教师讲的多了,学生讲的必然少了,这又不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怎么办?我试着想,可不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适当的提问,鼓励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听故事。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讲一些故事。这样师生互动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事情是这样了,但讲故事也需要注意许多细节的,同样的故事,有的人能讲得听众捧腹大笑,有的人却适得其反。我想,必须学会设计包袱。听百家讲坛给我一些经验。必须适当的设计包袱,纪连海老师就是设计包袱的行家。只有设计包袱还不够,还要注意语音语调,什么时候大声,什么时候小声,什么时候激情澎湃,什么时候低首轻语,易中天老师是这方面的行家。我觉得还应该加上适当的手势语言,这样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我们甚至可以学习一些聋哑人手势语言。

这样,历史课才可以讲得生动,学生才会对历史感兴趣,才会愿意学习历史。我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在十三班试验了一下,感觉还是不错的。最重要是吸引住了学生们的眼球。只是,要做好这些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备课负担重,同时还要给学生做一些布置和安排。这样,课堂的交流互动才能自然形成,师生的合作才能浑然天成。

我一直认为,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历史教师在传播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恐怕是情感教育。新课程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把历史课讲得有声有色,这就要求历史老师不仅应扮演演讲者的形象,还应扮演表演者。既当导演又做演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历史知识过硬,还要拓展自己的知识,看一些关于文学、政治、地理、哲学的书籍,使自己站得更高,内涵更多。要使学生有思想,老师就得用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所谓名师出高徒。

今年,我承担了《历史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教学案例的研究》,加之我校学习宜川中学导学案教学,建设高效课堂。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我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原来长期从事高三历史教学,灌输的多,讲得多。现在围绕导学案,主要把该交的内容通过设计方式、角度的变化,转换成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和理解进行建设和架构。我既要做好导演,又要设计表演的剧本。工作难度不断加大,课堂质量和效果也随之提高。由于课题研究还在不断地完善,也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习惯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探究活动教学还需要师生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逐渐适应并走上正轨。我们不祈求一朝一夕就能出成果,但我们坚信自己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快要结题了,我们有些紧张,感觉到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完善。

学贵有涯,而知无涯,学贵有恒,而知无恒。作为一名辛勤耕耘多年的老教师,我的教学故事还将在漫漫的求索中不断的演绎、延续、传承和发展。

新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备好学生和教材,而且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结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感想,谈谈教师在备课及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分析新教材的特点,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和价值。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结构上确定专题型教学体系,弥补了过去教材中国史和世界史相对分裂的不足,使之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新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优点,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和选择空间。但是新教材对许多编写者来说,毕竟是第一次,她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跨度大、跳跃性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面对新教材时,少一些抱怨,多一点扬长避短的精神。教材即材料,我们引领学生,去解决诸多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真实依据;是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养成的借助平台。它的作用是被我们“用”,而不是用来束缚我们的教学。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巧妙整合历史新教材内容。

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

三、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和使用教材,回归课本,立足教材,突出主干,夯实基础,。培养学科素养和能力。

(一)注意史论结合。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抓住其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形成历史概念,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对历史本质的认识。

(二)分析和理清知识层次或结构。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学生通过平时不断地回顾、巩固,考试中,特别是在做大题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而能不或尽量少地减少知识点的遗漏。

(三)、提炼和概括要点。学习历史必须理清线索,掌握要点,这是将厚书读薄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要点”,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骨架,是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提炼要点,必须具有逻辑概括的能力,这样才能从繁杂的内容中提炼出记忆的要点,从而以纲带目,化难为易,执简驭繁。

(四)、仔细推敲词句阅读中学历史课文,必须对教材重点和难点中的有关词句予以充分的注意和深刻的理解,进行一番“咬文嚼字”,仔细推敲,这样才能正确、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进而达到培养智能的目的。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十四

诸葛亮认为,弱者所从事的战争只要是正义的,就可能战胜强者。“据道讨淫(邪伪),不在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刘备虽然力量寡弱,但由于据有兴复汉室的正道,信义名闻四海,完全可以赢得百姓箪食壶浆的欢迎,消灭邪伪,实现统一。注重人谋,认为名望低微、兵力寡弱的曹操所以能够战胜袁绍,以弱为强,不仅是靠“天时,”也是靠“人谋”(《三国志.诸葛亮传》)。为发挥“人谋”的作用,建议刘备分阶段实现兴复汉室大业。先避中原之实,击南方之虚,夺取力量薄弱的荆(约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同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然后据险防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修明政治,积蓄力量。一旦天下有变,则挥军北上,一路从荆州指向宛、洛,一路由益州出师秦州,钳形攻魏,占有中原。为完成这两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他主张并坚持两弱结盟、共抗强敌的策略。认为孙吴长期据有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其所用,与刘备集团有共同抗曹的利害关系,具备充当同盟者的条件。与之结盟,可免除两面受敌的威胁,牵制、分散强者的兵力。否则,两弱结仇用兵,将会顿兵相持,坐而待疲,使强者得志。为实现两弱结盟,主张抓住强者对两弱进攻的契机,对孙吴晓以利害,以必要的让步为代价(如承认荆州被孙吴攻占的既成事实),“略其衅情”,以“求犄角之援”(《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十五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也是如此。那么,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初中历史教学随笔,希望你喜欢。

所谓“目标导读法”,就是“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以目标学习法、教师导读法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支撑,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目标为主线,以体验为主干的课堂教学,实现知识过手、能力生成和情感升华的教学目标,构建学生个性化的三维历史体系”的学习方法。

笔者结合多年历史教学经验,下面以川教版《洋务运动》为例,具体谈谈“目标导读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洋务运动》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一课。本课编写逻辑思路明确,内容不多,难度不大,有利于开展目标导读。

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易接受新知识,虽知识面不广,但个性突出,对预定的学习目标有很强的期待感,对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初中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太习惯,缺乏主动性,自学意识有待增强,自学能力有待提高。针对初中生的学习优势和现有劣势,从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年龄特点出发,既然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悬疑的事物或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那么我就“因材施教”,采用目标导读法作为设计的主线,给出导读目标,引导学生参与独立预习、看图分析、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构建历史三维体系。

我在教学实践中我以发现的目光观察学生,以反思的精神对待教学,这样使我的教学积累有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教学笔记”是反思的一种形式,它使我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并在以后的工作中体现出自己的思考来。这就是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学生有效健康地学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新课改也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么高不可攀,我们只要有信心,善于学习,努力实践,就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信课改的实施者。你在课改中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你把发展带给了学生。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几点认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教师应该是以一个导演的角色出现,而不可成为剧本的“单放机”。每一课的学习都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任务。“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历史课程的改革给所有的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机遇。只要经过磨砾,教师观念得到更新,理论得到充实,实践得到提升,我们将满怀信心,为历史教学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地。

历史教学心得随笔篇十六

严格来说,这本《上帝的跳蚤》是一本历史著作,而这本书与其它历史学作品所不同的地方,是从瘟疫,病毒这一奇特的角度来分析了人类历史,书中介绍了病毒界成名的四大剑侠:鼠疫(黑死病)、天花、流感、hiv(艾滋病)的发展史。

鼠疫一度差点消灭了人类这个物种,今天虽然隐遁江湖,但是我们今天的每一个幸存者,可以说无不是活在它所塑造的历史里。天花曾被基督教认为是上帝的礼物,是用来消灭穷人的,可讽刺的是,从伊丽莎白一世到朱元璋,康熙大帝谁都没逃出它的魔掌,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绝迹,发现牛痘的爱德华·琴呐,因此被誉为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医生。但流感和hiv,至今仍在人类中疯狂肆虐,人类的生活,幸福,甚至思维方式因此而改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