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优秀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1:48:24 页码:13
最新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优秀13篇)
2023-11-13 11:48:24    小编:zdfb

报告通常包括背景介绍、方法论、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几个主要部分。编写报告时要注意遵循规范和要求,如字数限制、格式要求等。报告范文中展示了不同的报告结构和写作风格,有助于拓宽思路。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篇一

据调查,xx市现有人口xx万人,其中,农村人口xx万人,是全省名副其实的农业县级大市之一。其中,农村劳动力xx万,占全市农村人口的xx%。城镇劳动力xx万人,占城区人口的xx%。我市城乡劳动力需要就业或转移就业的存量xx万人,这xx万人当中大部分是农村劳动力,35岁以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35岁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部分靠进城当季节性临时工,一部分在家务农,真正可利用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少。据初步调查,全市劳动力供给总量达xx多人,其中,新长劳动力xx多人,城镇xx多人(含大、中专xx人,职校、高、初中xx人),农村xx多人,复转军人xx多人,有就业愿望的城镇其他人员xx多人。据统计每年企业用工将在xx人以上。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近年来为保障用工单位招聘和求职者充分就业,市劳动就业办公室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期,开办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洽谈会,除中心市场常年开办外,每年春节后还组织外来劳动力专项洽谈会4-6次,开办企业用工大型洽谈会、失业职工再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农村劳动力专项劳务市场等劳动力市场xx多次,市场成交近xx人。

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看,“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结构性失业问题较为突出。企业用工仍缺口较大,每年约xx万人左右。目前,劳动力短缺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部分企业表现在设备闲置,大宗订单不敢接,给我市的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劳动力短缺主要集中在服装加工、水产加工、塑料加工、建筑业、机械制造的铸造工等行业。缺口较大的企业有晟鼎服饰、绮丽制衣、永丰塑料、鸿源台钳、汤姆水产、北海食品、东天革皮革等企业,用工缺口大约xx多人。

截止到8月底,有外来人员xx万人,其中属于劳动保障部门管理范围的有xx万人,主要集中服装及工艺品加工xx人、建筑装饰xx人、商品零售批发业xx人、水产加工xx人、机械制造业xx人、石材加工xx人,其他行业xx人。

对外来务工人员管理,规定,凡是外来务工人员到市打工,必须持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登记证》和其他有效证件,到我市劳动力市场办理求职登记,劳动力市场为其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证》,监督用工单位和外来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对符合规定、手续齐全的外来务工人员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就业证》,放率达到xx%,签订《劳动合同》率xx%以上。同时,充分发挥镇街、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搞好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摸底,加强动态管理,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跟踪服务。

同时,相关部门协同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有关部门出台了xx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和部门职责分工》、《xx市农民工工作要点》、《关于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筹备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定期研究农民工工作,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服务。

xx年,为响应省委省政府“西输东接”工程号召,援助省西部地区就业,满足市部分企业用工需求,市劳动就业办公室组织部分企业,在定陶和单县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全市xx家企业参加招聘会,主要招聘机械制造、缝纫、水产养殖加工、服务员、建筑工人等,提供招聘岗位xx多个。两地共招聘工人xx人。此次“西输东接”招聘工作,不论是参加企业、招聘岗位和人数,还是招聘成交人数,都较好地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和烟台市下达的任务,招聘后组织运输人数列xx市各县市区第一位。

并在嘉祥县设立了工作站。先后从嘉祥县收进农民工xx多人。

一、是劳动者择业观念陈旧,有岗不上的“结构性”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xx年以来,在西部地区举办企业用工专项招聘洽谈会,将用工岗位直接送到西部地区农民家门口。招聘岗位3000多个,但招聘会市场成交率不高,最低只有几个人。成交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不愿离土离家的传统思想,不愿外出创业。

二、是岗位适应性差。大多数企业反映农村年轻劳动力、职校毕业生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差。有尽管学历较高,但动手能力较差、体质差,不能胜任机械、服装行业由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三、是企业用工不规范。企业不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签定劳动合同,为职工缴纳各种保险,改善工作环境,减少随意拖欠职工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动强度现象。

一、是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在促进东西就业交流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通过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了与周边地区的网络互连、信息共享,拓宽了市企业和劳动力的用工、就业区域,促进了劳动力资源充分就业。另一方面,要做好市场就业服务工作。劳动力市场要充分发挥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劳动合同签证等窗口的服务作用,积极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搞好信息搜集发布和就业组织指导,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期,开办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洽谈会,除中心市场常年开办外,每年春节后还要组织外来劳动力专项洽谈会、企业用工大型洽谈会、农村劳动力专项劳务市场等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有场有市,供求两旺”的大好局面。

二、是要建立引进外地劳动力,弥补企业用工缺口。要搞好与西部地区劳动保障部门对接,加强联系,设立劳务输入工作站,分期分批组织企业到外地招工,以缓解企业用工紧张的局面。

三、是加大劳动执法监察力度,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要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监控机制。建立起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管理机制,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督促企业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企业用工特别是使用外来务工人员,依法签定劳动合同,约定工资发放数量和发放形式。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以劳动合同管理、工资发放等为重点,加强劳动用工年检和日常巡查工作,形成强有力的劳动保障监管机制,及时预防和处理违法行为。

四、是加强培训,在西部地区建立培训基地。东部企业要利用西部地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培训力量,开展“定单式”、“定向式”和“储备式”培训,把劳动力输入培训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篇二

摘要:xx,地处陇中腹地,人口总量为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9万人,属人力资源大...

xxx,地处陇中腹地,人口总量为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9万人,属人力资源大县。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兴农强工”战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着力培育各类技能人才,大抓劳务输出,走出了一条“输出,致富,创业”的良性循环路子,劳务输出成为农民眼里的“铁秆庄稼”,劳务产业成为农户增收的“摇钱树”,劳务经济成为富民强县的“聚宝盆”,劳务输出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盘点xx劳务输出成果,xx年有这么几组数据: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2.51万人,其中技能培训1.4万人、品牌项目培训300人;登记回乡创业人员1450名;输转各类务工人员10.16万人,其中输送拾花工1.8万人;年创劳务收入12亿元。劳务输出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活力,盘活了全县经济,特别是在集聚了人才、增加了收入方面贡献突出,锤炼了“三类人才”,即:致富能人、企业高管、企业家,务工多年的人员大多是当地或本村的致富能人,从打工中走向企业高层次管理人员的枚不胜举,经劳务拼搏成为企业家的佼佼者甚多,“输出一人,带动百人,创收千万”的劳务输出理念深入人心,劳务输出成果辉煌。同时,劳务输出是扶贫开发的主渠道,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贫困户依靠劳务增收高、脱贫快,整村扶贫推进依靠劳务反弹小、见效快,“增收抓劳务”已形成共识。

盘算通渭劳务发展历程,可谓艰苦爬坡,蜕变成型。最初劳务输出者,源于耕地少、饥荒频发之因,迫于口粮不足、添饱肚皮之窘,被动地输出搞副业,这种现象尤为在南部乡镇突出。经多年发展变化,全县劳务输出实现了量变和质变,输出人数逐年增多,输出主因已从“食”转变到“创”,务工人员不再为“吃饱渴足”奔波,而为“创业兴体”奋斗,创办经济实体的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被动输出走向主动输出,形成“十万劳务大军”闯天下的壮观情景。潜析通渭劳务发展进程,可概括为“三个拓展”:输出领域由矿山采挖、建筑打杂拓展到电子制造、综合服务等行业,覆盖全国各行各业;输出地域由本省务工拓展到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及一线城市,遍布全国各地;输出人员由身无一技的苦力型务工拓展到身怀多技的技能型务工,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盘查劳务输出中的存在的不足,梳理制约和阻碍劳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概括为“三低一弱”:一是劳务培训率较低,受培训资金不足、培训设施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输出人员中受技能培训的比例低,务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上岗技能缺乏,大规模向发达城市输出有难度;二是就业稳定率较低,由于专业技术缺乏,导致部分务工人员在技能含量低的企业间来回寻岗位,月头找工作,季末愁工作,存在“有活就干,无活就窜”的现象,外出就业不稳定;三是劳务收入比较低,因输出人员中普工所占比例大,在本岗位中拿着最低档的劳动报酬,劳务总收入增幅小,劳务收入增长比与劳务人数增长比不同步,与兄弟县区相比人均劳务收入较低;四是维权保障能力弱,受文化程度、劳动保障政策知晓、务工环境等因素影响,未签劳动合同、未参加社会保险、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等侵犯务工人员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不知何处维权申诉,个别务工人员采取忍让、等待、求情、诉苦的办法化解,自身维权能力较弱。

xx劳务输出发展至今,成绩斐然,问题犹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关乎到群众的冷暖安危、安居乐业;扩大劳务经济效益,关系到全县的繁荣稳定、持续发展。如何将劳务输出这项“大就业”转化为“收入大”,实现倍增效应,成为支柱产业,是人社部门思考的又一新课题。作为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负责人,我认为在新时期做好劳务工作,应做到“四突破一放大”:

第一,利用电子网络媒介,在信息宣传上求突破。人力资源与劳务信息供需不对称,致使部分务工人员不能够及时掌握用工信息,不能根据自身特长找工作,影响务工收入。在劳务信息宣传媒介上,要转变传统方式,积极借助政府、部门网站,顺应手机、电脑的普及和上岗功能,及时发布和更新劳务用工信息,让远在千里的务工人员通过上网浏览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相关劳务用工信息,开展应聘对接,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顺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劳务培训上求突破。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有岗位,稳就业、有保障”,着力抓好技能、普法、维权等环节的培训,努力提高务工人员适应岗位要求的综合能力。培训过程中,注重“三个层面”的培训:一是劳动技能知识,结合当地劳务品牌开展技能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侧重于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及《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条文;三是个人维权常识,主要是预防侵权、侵权后的维权,让务工人员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不受到侵害,能够体面务工,体面获取工资等福利报酬。

第三,搭建劳务输转平台,在劳务基地上求突破。根据劳务用工市场需求,按照“北上南下,东进西入,遍及全国”的工作思路,主动洽谈对接,创建适合本县务工人员就业的劳务基地。在常年性输出上,重点打造“三大区域”劳务基地,即:京津地区以保安、家政、餐饮服务为主的劳务基地,东南沿海地区以电子、服装、食品加工制造为主的劳务基地,西北地区以建筑、采矿、运输为主的劳务基地;在季节性输出上,主要以赴疆拾花和就地就近务工为主,让务工人员农忙在家干活、农闲在外务工,做到农业生产与务工挣钱两不误、两结合。

第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在劳务收入上求突破。发展劳务经济要树立“大市场,多输出,高收入”的意识,既要拓宽县内劳务市场,又要发展县外劳务市场,关键点放在务工人员的收入上,确保输出人数与劳务收入同步上升。在输出方式上,着力畅通输出渠道,采取“多轮驱动”:政府推动,能人带动,品牌促动,亲友发动,劳务中介机构拉动,使劳务输出进一步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组织化。在增加劳务收入上,引导务工人员转变“单干”的思想,发扬团队精神,向“合包”方向发展,通过小股人员的承包揽活,提高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

第五,鼓励引导返乡创业,放大劳务输出效益。坚持“输出人员,引回人才;输送人才,引回老板”的工作理念,做好“输出”与“回引”两篇文章,积极引导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办实体,大力发展劳务“回归经济”。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协调落实回乡创业者在资金、用工、场地、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让更多的积累资金、掌握技术、懂得管理、善于经营的农民工回乡创业。要改善行政管理体制,清除农民工创业的各种制度障碍,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严禁乱收费、乱摊派等影响、干扰创业的行为,优化创业环境,努力使农民工创业者的人数有较大增加。在实施农民工创业工程过程中,抓好“四项环节”(改善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服务、构建创业平台、实行优惠政策),解决“五大难题”(信息、技术、资金、场地、人才等难题),广泛调动农民创业及各方支持创业的积极性,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以创业促和谐。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篇三

近年来,东宁县劳务输出已成为沿边口岸最具有潜力、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劳务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研究劳务输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和阻碍因素,按照市农委领导指示要求,东宁县、镇、村三级劳转机构工作人员,采取走村入户走访的形式,以填写市农委下发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问卷》为主要手段,调查范围涵盖6个镇30个村,主要从学历结构、就业意向、影响外出就业的原因等14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有关材料,同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紧紧围绕如何加快东宁县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一课题,在总结近年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万亩,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现辖6个镇10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农业可用劳动力2.7万人,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预计今后20xx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3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20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其中劳务收入1007元。

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

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

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

三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

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

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

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承包耕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多人,劳务收入xx万元。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华森木业鞋业公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

2、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

发展袋栽木耳4.42亿袋,耳农1.3万户,年产量达1.65万吨干品,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县级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区大城子村今年有230户种植地栽木耳,发展1000万袋,纯收入1800万元。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

在全县2.2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有1.87万人,占总数的85%,他们对现代生产技术和各种新生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为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5年来,我县先后建立了农广校、东宁驾校和农机校等11个市县级培训基地,可培训专业有电脑应用、汽车驾驶、俄语翻译、食用菌生产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各培训基地均有完善的教学设施,还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年培训能力可单培训。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形成了走出去订劳务合同-有针对性地培训-定向有序输出的输出模式;二是特色培训。根据东宁县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开展技能培训和国际劳务输出培训等;三是储备培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部分培训基地中开展以就业为目的的劳务培训,对即将成为富余劳动力的人群进行超前培训。

近五年,我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海林、林口等劳务输出先进县还有一定的差距,劳务输出总体也呈现出“四多四少”现象,即自发性务工多,长年性、稳定性务工人少;从事低收入体力型工程多,从事技术性高收入工程少;县内、国外转移多,县外、国内转移的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干部还没有完全把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到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富民工程认识不够,总认为劳务输出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只是补充家庭收入的零打碎敲。部分职能部门的干部,也没有真正将发展劳务经济当作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缺乏认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风。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不愿出门务工,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2、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

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据调查,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但由于自身素质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3、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缺乏工作经费。县、镇虽然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机构运转困难,束缚着工作开展。

二是缺乏培训经费。20xx年近百万元的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分摊给全县的富余劳动力,人均仅有450元,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如汽车驾驶、机械修理、建筑工、电焊工等培训,人均450元便显不足。单一、少量的资金投入,造成多数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又无法开设日益发展的中俄企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新技术、新专业的技能培训,严重制约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训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民主要从事短期的劳动强度大且工资较低行业。

4、管理服务工作比较薄弱。

一是劳务市场建设滞缓。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部门和中介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农民怕上当受骗,担心一些中介组织是黑市不仅收了介绍费,工作又不太理想。官方办的职介机构,也担心企业等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兑现工资,还有人身安全问题,顾虑很多。

二是服务跟不上。由于用工信息不畅、未能做到进村入户等原因,致使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用工单位,只好眼睁睁地呆在家里而有力无处使。

三是监管跟不上。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和监察队伍不健全,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5、务工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家虽然取消了许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已经获得了较长期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和当地居民平等的待遇,如医疗、工伤保险、子女上学等其它一些公共服务。一些用工企业和单位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达1万人。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订签约率低,经常出现劳动岗位不稳定、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发生工伤事故企业推卸责任等问题。城市大量需求技术型工人,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工资低、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也导致回流人员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县今年回流人员近xx人。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关系到我县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建议各镇村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是培训,关键在转移,经费是保障。增加财政对劳转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行劳转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强考核、定期检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抓好试点,树立榜样,以点带面,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为使县、镇二级劳转办事机构有一定的办公经费,村级劳务联络员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助,建议上级劳转办下拨项目管理资金,或允许我们在下拨的培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

3、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引导性培训。

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具备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善于用典型引路,一方面用他们创业成功经验教育和影响其他农民走出去创业,一方面用典型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通过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树立多渠道增收、多业发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4、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

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与用工企业、部门或单位的劳务供需联系,根据用工订单需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要求,做好订单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订单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应规定,激励劳务输出人员多参加培训,多学技术,对取得相应合格证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奖励,并优先考虑安排就业;扩大减免特困家庭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费用范围,并适当给予参加培训的路费和培训中的生活补贴。同时抓好培训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对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对培训的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5、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由农民变“工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特别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

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

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6、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

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各级劳转办事机构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7、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建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务工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务工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在城市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是经济上尽量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基本一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篇四

xx乡是半浅半脑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为缓慢,随着近几年劳动力转移的热潮掀起,我乡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日趋增多,但如何实现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让他们尽快增收致富,已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我们发现农村劳务输出已形成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积累返乡创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劳务输出发展及现状。我乡劳务输出起步80年代中期,当初输往地区仅限于本省本县威远镇、西宁、海西等地,输出对象主要是头脑灵活的农村青年,从事的工作多数为建筑、服务性质,后期逐渐扩大到纺织、机械、电子等行业,输往地也从本省扩大到广州、深圳、天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基于目前农村的现状,我乡劳务输出有两类途径,即有序输出和无序流动。其中有序输出包括劳动就业部门、县、乡政府、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介绍输出;而无序流动则包括亲朋帮带的、自闯天下的输出,这也是目前我乡劳务输出的主渠道。

1、择业期望值过高,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我乡农村青年劳动力虽然大部分已外出务工,但仍有一部分保留着靠山吃山、守田为家的陈旧观念,摆脱不了“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吃苦耐劳精神不够,认为外出务工辛辛苦苦一年也挣不了几块钱,不愿到薪水较低的一些的岗位去就业;而有的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到企业,刚到企业后,不了解企业的工作制度和工资制度,更不去熟悉掌握工作技能,而是看到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工资较低,第二天就走人了。

2、劳动力素质不适应。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加快升级调整,用工单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全体力型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小。而目前我乡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是无序流动,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没有一技之长,不但外出后工作比较难找,而且找到了工作,薪水也不高,真正地成为了廉价劳动力。

3、信息供求渠道不畅通。目前我乡甚至全县的劳动力市场培育乏力,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仅有的几家职业中介机构也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的水平上,难以形成规模。信息的上传下达没有一个可以全面覆盖的网络,最好的也只不过是利用电视游字广告发布信息,以至于造成有的农村青年想外出没有信息,职介机构有岗位却招不到人的两难境遇。

4、对农村青年创业扶持力度不够。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有相当的一部分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了少许的资金积累,但要他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回乡创办企业或经营,还是存在非常大的难度。虽然县政府、县就业局、团县委、县妇联等组织在信贷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培训、咨询等方面做了一些服务工作,但相对于他们的创业来说作用并不是很大,还需要更多政策上的优惠及扶持。

劳务输出从浅的层面上看只是劳动力的转移,但更深入去研究则是一项经济,是劳务产业的优化和升级。xx乡作为互助县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劳务输出就是一条捷径。扩大农村劳务输出,使其形成劳务经济,长远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层面切实给予加强:

1、加强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观念。要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进而使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尽其所能,要在全社会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一人打工,致富一家”的浓厚舆论氛围,使农村青年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认识提高,消除顾虑,自觉、主动、勇敢地走出去。同时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积极鼓励青年务工人员就地创业。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者整体素质。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基础性工作。通过县职校加大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进而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竞争力,作为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来抓,要确立素质第一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和劳务工自主选择的“自主培训”多样形式,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此外,还可在现有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尝试应试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新课题,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和自我创业的水平。

3、加强信息保障,构建服务体系。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划,建立外出务工需求的信息网络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使用工需求信息能上下畅通。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构建中介服务平台。要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地引导农村青年有序输出。

4、加强创新工作载体,形成推动合力。要在原有工作载体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可在外出务工较为集中的行业或城市建立协会,便于沟通和掌握信息。要实现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作用。如可以更多地发挥职校培训专业针对性强、培训后输出率高的优势,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务输出对象的竞争能力。同时加大培养劳务输出经纪人(带头人)力度,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形成整个社会群体共同促进劳务输出工作的合力。

5、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劳务输出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的层面,我们要从输出开始就为他们返乡创业或异地创业埋下“伏笔”,待条件成熟时给予大力扶持,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从而达到“输出输入”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输出带输出,以输出促输入,实现“滚雪球”效应。

6、加强档案管理,强化跟踪服务。要依托劳动管理部门乡、乡两级机构,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和用工需求网络,规范管理。对已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要做好跟踪服务,帮助解决输出人员的实际问题,稳定输出队伍,有条件的还可以在输出地建立相应的组织,互相帮扶,增强凝聚力。此外,我们还应成立劳务输出的维权组织,切实保障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当好“后台”,撑好腰,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就业。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篇五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万亩,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现辖6个镇xx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xx.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农业可用劳动力2.7万人,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预计今后xx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3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20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其中劳务收入xx07元。

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三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承包耕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xx多人,劳务收入xx万元。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华森木业鞋业公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

2、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发展袋栽木耳4.42亿袋,耳农1.3万户,年产量达1.65万吨干品,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县级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区-大城子村今年有230户种植地栽木耳,发展xx00万袋,纯收入1800万元。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在全县2。2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有1。87万人,占总数的85%,他们对现代生产技术和各种新生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为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5年来,我县先后建立了农广校、东宁驾校和农机校等11个市县级培训基地,可培训专业有电脑应用、汽车驾驶、俄语翻译、食用菌生产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各培训基地均有完善的教学设施,还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年培训能力可单培训。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形成了走出去订劳务合同-有针对性地培训-定向有序输出的输出模式;二是特色培训。根据东宁县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开展技能培训和国际劳务输出培训等;三是储备培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部分培训基地中开展以就业为目的的劳务培训,对即将成为富余劳动力的人群进行超前培训。

近五年,我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海林、林口等劳务输出先进县还有一定的差距,劳务输出总体也呈现出“四多四少”现象,即自发性务工多,长年性、稳定性务工人少;从事低收入体力型工程多,从事技术性高收入工程少;县内、国外转移多,县外、国内转移的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思想认识不到位。虽然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干部还没有完全把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到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富民工程认识不够,总认为劳务输出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只是补充家庭收入的零打碎敲。部分职能部门的干部,也没有真正将发展劳务经济当作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缺乏认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风。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不愿出门务工,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2、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据调查,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但由于自身素质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新技术、新专业的技能培训,严重制约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训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民主要从事短期的劳动强度大且工资较低行业。

4、管理服务工作比较薄弱。面对不断扩大的劳务输出,一是劳务市场建设滞缓。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部门和中介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农民怕上当受骗,担心一些中介组织是黑市不仅收了介绍费,工作又不太理想。官方办的职介机构,也担心企业等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兑现工资,还有人身安全问题,顾虑很多。二是服务跟不上。由于用工信息不畅、未能做到进村入户等原因,致使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用工单位,只好眼睁睁地呆在家里而有力无处使。三是监管跟不上。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和监察队伍不健全,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5、务工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家虽然取消了许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已经获得了较长期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和当地居民平等的待遇,如医疗、工伤保险、子女上学等其它一些公共服务。一些用工企业和单位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达1万人。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订签约率低,经常出现劳动岗位不稳定、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发生工伤事故企业推卸责任等问题。城市大量需求技术型工人,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工资低、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也导致回流人员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县今年回流人员近xx人。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关系到我县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建议各镇村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是培训,关键在转移,经费是保障。增加财政对劳转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行劳转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强考核、定期检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抓好试点,树立榜样,以点带面,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为使县、镇二级劳转办事机构有一定的办公经费,村级劳务联络员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助,建议上级劳转办下拨项目管理资金,或允许我们在下拨的培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

3、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引导性培训。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具备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善于用典型引路,一方面用他们创业成功经验教育和影响其他农民走出去创业,一方面用典型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通过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树立多渠道增收、多业发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4、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与用工企业、部门或单位的劳务供需联系,根据用工订单需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要求,做好订单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订单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应规定,激励劳务输出人员多参加培训,多学技术,对取得相应合格证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奖励,并优先考虑安排就业;扩大减免特困家庭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费用范围,并适当给予参加培训的路费和培训中的生活补贴。同时抓好培训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对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对培训的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5、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由农民变“工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特别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6、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各级劳转办事机构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7、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务工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务工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在城市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是经济上尽量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基本一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篇六

xxxxx乡是半浅半脑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为缓慢,随着近几年劳动力转移的热潮掀起,我乡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日趋增多,但如何实现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让他们尽快增收致富,已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我们发现农村劳务输出已形成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积累返乡创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劳务输出发展及现状。我乡劳务输出起步80年代中期,当初输往地区仅限于本省本县威远镇、西宁、海西等地,输出对象主要是头脑灵活的农村青年,从事的工作多数为建筑、服务性质,后期逐渐扩大到纺织、机械、电子等行业,输往地也从本省扩大到广州、深圳、天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基于目前农村的现状,我乡劳务输出有两类途径,即有序输出和无序流动。其中有序输出包括劳动就业部门、县、乡政府、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介绍输出;而无序流动则包括亲朋帮带的、自闯天下的输出,这也是目前我乡劳务输出的主渠道。

1、择业期望值过高,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我乡农村青年劳动力虽然大部分已外出务工,但仍有一部分保留着靠山吃山、守田为家的陈旧观念,摆脱不了“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吃苦耐劳精神不够,认为外出务工辛辛苦苦一年也挣不了几块钱,不愿到薪水较低的一些的岗位去就业;而有的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到企业,刚到企业后,不了解企业的工作制度和工资制度,更不去熟悉掌握工作技能,而是看到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工资较低,第二天就走人了。

2、劳动力素质不适应。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加快升级调整,用工单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全体力型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小。而目前我乡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是无序流动,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没有一技之长,不但外出后工作比较难找,而且找到了工作,薪水也不高,真正地成为了廉价劳动力。

3、信息供求渠道不畅通。目前我乡甚至全县的劳动力市场培育乏力,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仅有的几家职业中介机构也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的水平上,难以形成规模。信息的上传下达没有一个可以全面覆盖的网络,最好的也只不过是利用电视游字广告发布信息,以至于造成有的农村青年想外出没有信息,职介机构有岗位却招不到人的两难境遇。

4、对农村青年创业扶持力度不够。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有相当的一部分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了少许的资金积累,但要他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回乡创办企业或经营,还是存在非常大的难度。虽然县政府、县就业局、团县委、县妇联等组织在信贷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培训、咨询等方面做了一些服务工作,但相对于他们的创业来说作用并不是很大,还需要更多政策上的优惠及扶持。

劳务输出从浅的层面上看只是劳动力的转移,但更深入去研究则是一项经济,是劳务产业的优化和升级。xxxxx乡作为互助县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劳务输出就是一条捷径。扩大农村劳务输出,使其形成劳务经济,长远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层面切实给予加强:

1、加强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观念。要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进而使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尽其所能,要在全社会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一人打工,致富一家”的浓厚舆论氛围,使农村青年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认识提高,消除顾虑,自觉、主动、勇敢地走出去。同时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积极鼓励青年务工人员就地创业。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者整体素质。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基础性工作。通过县职校加大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进而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竞争力,作为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来抓,要确立素质第一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和劳务工自主选择的“自主培训”多样形式,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此外,还可在现有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尝试应试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新课题,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和自我创业的水平。

3、加强信息保障,构建服务体系。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划,建立外出务工需求的信息网络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使用工需求信息能上下畅通。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构建中介服务平台。要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地引导农村青年有序输出。

4、加强创新工作载体,形成推动合力。要在原有工作载体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可在外出务工较为集中的行业或城市建立协会,便于沟通和掌握信息。要实现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作用。如可以更多地发挥职校培训专业针对性强、培训后输出率高的优势,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务输出对象的竞争能力。同时加大培养劳务输出经纪人(带头人)力度,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形成整个社会群体共同促进劳务输出工作的合力。

5、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劳务输出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的层面,我们要从输出开始就为他们返乡创业或异地创业埋下“伏笔”,待条件成熟时给予大力扶持,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从而达到“输出输入”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输出带输出,以输出促输入,实现“滚雪球”效应。

6、加强档案管理,强化跟踪服务。要依托劳动管理部门乡、乡两级机构,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和用工需求网络,规范管理。对已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要做好跟踪服务,帮助解决输出人员的实际问题,稳定输出队伍,有条件的还可以在输出地建立相应的组织,互相帮扶,增强凝聚力。此外,我们还应成立劳务输出的维权组织,切实保障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当好“后台”,撑好腰,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就业。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篇七

福州地区蜜蜂养殖与蜂蜜安全生产现状调研报告。

作为行业协会,通过此次走到蜂农中间进行实地调研,考查民情,倾听民意,广交蜂友并藉此增强协会内的乃至行业内的凝聚力,增强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服务情怀和能做事、做成事的责任心,首先要感谢科协领导给予的资金支持。

9-11月,我会组织专班人马对福州地区内蜜蜂养殖专业户和蜜蜂产品专卖店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提问考察等形式,对养殖户就蜂群饲养规模、日常管理状况、蜂病防治用药状况、蜂蜜销售方式、增收打算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对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对经营户就进货渠道、质量把关、卫生保证、经营品种等情况进行了询问,对保品牌促销售的策略进行了探讨。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福州地区由于地形地势限制,饲养中蜂群数约占全区现有蜂群总数的70%。换言之,福州地区饲养的西蜂蜂群(多数是意大利蜜蜂,少量是卡尼鄂拉蜜蜂)仅占30%。中蜂由于受到见光易躁动和擅长采集零星蜜粉源的蜂种特性的限制,只适合于长期定地和小转地饲养,因此每年生产的蜂蜜品种与本地特有的野生的和栽培的植物紧密相关,产量的丰歉程度受到本地气候和蜜源影响较大,产品的销售受到地域和交通等影响较大。意蜂由于受到不畏光和喜欢采集大宗开花的蜜粉源的蜂种特性的限制,很适合于长途转地追花取蜜饲养,因此每年所生产的蜂蜜种类依照转地放蜂路线的不同而不同,多数都能高产且都能就地倾销完,少数销售不完的才拉回福州再做打算。

一、蜜蜂养殖现状调查。

走访的两个蜜蜂养殖户(闽侯范朝凯中蜂场、长乐曾小华意蜂场),无论是饲养中蜂(400多群)还是饲养意蜂(80多群),都采用活框饲养技术。养蜂技术都很熟练,养蜂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经营能力较高,蜂种保持或引种利用意识较强,跟踪选育蜂王时会割除本场雄蜂脾,年龄较轻(30-40岁),从事养蜂一个是子承父业,一个是个人兴趣。发现的饲养问题是:意蜂饲养的规模不如中蜂的规模大,蜂群保有量明显更少,蜂群生病后需要饲喂蜂药或外用蜂药;夏季蜂群采集桉树,因花蜜稀、流蜜涌致使工蜂恋花而体力消耗很大;下半年因螨害或因囚王治螨,群势会下降;秋冬季将空巢脾放在冷库保存,杀死或抑制了虫害和病菌。中蜂每年因罹患中囊病、遭遇台风、受到游牧羊撞翻蜂箱等会损失少部分蜂群,春繁时会以先锋霉素6号结合糖水补助饲喂来防治疾病;小暑蜜摇出后留到8月份稻花时作为蜂群的奖励饲料,刺激每日采集水稻花粉2小时;下半年蜂群发展势头仍然很好,但胡蜂捕食和巢虫危害严重;自己回收利用老旧巢脾化蜡来加工纯蜂蜡巢础,自产自用。蜂产品生产的种类:两个蜂种都只限于蜂蜜,意蜂因受到粉源限制无法做到生产蜂王浆。意蜂蜂蜜产量高,但中蜂的蜂蜜封盖率高。蜂蜜销售的'现状是:成熟和货真价实绝对有保证,但限于个体养殖户自给自足式的生产取蜜规模,无法抗衡gmp、qc、qa、qm或qs等认证,因而无法进驻超市,缺乏市场竞争力。销售模式主要是农贸市场的早市、寄卖、老顾客及其口口相传带来的新客户。

二、蜜蜂产品市场现状调查。

走访的两个门市部(道山路“龚园蜜行”、光荣路“正蜜”),无论是个体经营的还是依托行业协会的,都采用蜂业体系下涵盖的蜂产品多种经营的模式。口服的蜂产品有:蜂蜜原蜜、冷冻蜂王浆、蜂胶胶囊、蜂花粉颗粒、蜂巢茶;外用的蜂产品有:神蜂精、蜂胶牙膏、蜂胶药皂、蜂蜜面膜、蜂蜜洗面奶;服务蜂农的有:防治大蜂螨的蜂药螨扑、防治小蜂螨的蜂药升华硫、防治中囊病的克囊片、蜂帽、蜂箱、巢础框、巢础、巢蜜盒、脱粉器、起刮刀、埋线器、喷烟器、邮王笼、移虫针、取浆勺、产浆条。宣传蜜蜂文化的有:创意饰品、蜂产品知识与营养保健介绍等。个体店进货渠道来自于国内大的品牌生产公司,有供货公司出具的质量检测报告单。行业协会服务部采用的是农户-基地-公司的运作模式,以销售本地蜂产品为主,蜂机具以各处调拨为多。福建省内或福州地区定地与小转地的蜂蜜产品有:春夏季的山花蜜、柑桔蜜、荔枝蜜、龙眼蜜、小暑蜜(乌桕蜜)和瓜花蜜;秋冬季的盐肤木蜜、枇杷蜜、野桂花蜜、八叶五加蜜(冬蜜)和杂花蜜。福建省外采回或调进的大宗蜂蜜品种有:洋槐蜜、椴树蜜、荆条蜜、枣花蜜和百花蜜等,特色蜜种有:益母草蜜、黄连蜜、枸杞蜜和金银花蜜等。蜂王浆品种中,春浆销售势头较好,以油菜浆为主,价格也最贵;夏秋浆问津者很少,因此进货和售出的洋槐浆和荆花浆不多,虽然价格略低些。()冬季产的茶花粉有货但茶花浆未见。在最近两家店面都曾沿街近距离地搬迁过,但销售额受搬迁、地段、门脸面积等影响不大,消费者群体多为本地固定人群,散购和团购的都有。地处旅游景点的“龚园蜜行”内,外地游客进店购买蜜蜂创意饰品的有但选购有重量的蜂产品的非常罕见,不是品牌效应不够,而是携带不方便所致。

三、对蜂产品消费者关注因素的回答调查。

蜂蜜真假问题:直接在养蜂人那里买蜜,几乎没有假的,但有可能其中存在抗生素残留和蜂药残留。在蜂产品专卖店里面买蜂蜜,应该说假的也非常少。掺杂使假、配方合成等在这两个层面一般做不到,或者代价更大而不做。成熟蜂蜜问题:好的蜂蜜只能是大部分封盖,而做不到全部封盖,但都能达到39度以上。蜂蜜结晶问题:好的蜂蜜也会结晶,但是不论结晶多大都能在手指间碾碎。蜂王浆问题:蜂王浆在常温下有效活性物质10-had会很快分解,如果蜂农取浆后没有快速的冷冻保存,则10-had含量会有所下降,但不会跌破合格质量所要求的阈值下限。

四、对行业协会功能发挥的期望。

由于协会建有专业的qq群2个,给会员们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和提出意见见解的机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蜂农把协会错误地当成是权利运行机构了,提出要求由协会出面对于蜂产品市场上的混乱加以处罚整治。有的蜂农会员以为协会是个财政机关,当倡导他们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应对收购商压级压价和打消消费者不信任时,他提出要补助,说没钱建不了合作社。还有的会员以为协会是专业合作社的直属领导,要求挂靠协会下运作。也有的会员出于对蜂农卖蜜难、收入不稳定、蜂学专业大学生毕业不愿意在本专业领域里就业的考虑,呼吁协会牵头办公司,鼓励年轻人加盟,稳定增加养蜂收入。

五、未来发展策略。

1.蜂农产品销售方面:养蜂业不占耕地,不误农活、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只要有蜜源,家家户户都能养。在闽侯县竹岐乡山洋村里厝随处可见家庭养蜂,规模大小不一,蜂箱样式颜色不同,但全是活框饲养。全村有20多户人家养蜂,共有多群中蜂,最多的养400多群,最少的养20多群,平均户养百来群。但蜂蜜销路成问题,蜜香也怕巷子深。调研时曾建议其发展网络直销,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客户群针对年轻人,以小包装、单价高但免运费的快递形式,不断扩大消费市场。拟以行业组织牵头建设为突破,在目前还无法建立蜂产品加工基地的条件下,不断加强养殖加工环节的利益联结。或者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将零散蜂农联合起来,加入到大公司的标准化生产管理里边,利用企业已有的法人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以及qs认证,走上农户养殖-基地管理-公司运营的有机生产、产品配送、农超对接模式。或者利用自身条件,适应消费者关注乡土风味和对纯天然、原生态产品的需求,开发以土畜山货为主的农家乐旅游,同时进一步丰富蜂产品花色品种,以蜂群认养、蜂产品认购等形式或以开设加盟店、在特产店寄卖、开办专卖店、申请百年老字号等方式,促进蜂产品在高价位流通和培育打造蜂产品知名品牌,使之尽快成为蜂农的经济增长突破点。

2.蜂农组织联合方面:福州地区开放性的农区较少,但群山环抱的山坳居多,进而适于在平原区饲养的西蜂不多,而多以适于在林区饲养的中蜂为主。加之养蜂艰苦、设施简陋,年轻人子承父业去从事蜜蜂养殖的越来越少,敢于探索引进适合于本地区蜜蜂良种的人更少。缺少好的蜂种,就很难对抗中蜂的囊幼病和意蜂的螨害、白垩病以及爬蜂病,这就使得上了年纪的蜂农,或者放弃转地养蜂,或者退居二线转为指导和协助年轻人管理蜂群。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务工发展的新形势下,仅仅依靠本来就很羸弱的业者个体势单力薄地抵御自然灾害、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难了又难。只有通过加入专业合作组织,走专业合作社之路,才能在行业信息、品种引进、技术推广、维权服务、产品展销、产品收购、产销衔接、宣传网站和销售网店等方面享受到合作社提供的非常节约成本的服务。

合作社可以设立公共发展帮扶基金(简称互助金),以大户捐资、小户集资、自筹赞助等融资形式进行运作。以社长名义开户,由社会计掌管存折,由社出纳掌管密码。三人同去才能销户,财会二人同往才可取钱。成员借出互助金免手续费,期限一年,按期归还者不计利息,推迟归还者利率按照到期日银行当日的牌照利息计算违约期内的利息。成员借钱实行申请分批制,每一批次最多申请人不能超过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一,先申请者先借,一年为一个申请周期。第一批次的三分之一成员可借出账户全部资金的三分之一,在还剩三分之一时间到还款期限时,第二批次的三分之一成员来借出初始账户全部资金的第二个三分之一,在还剩三分之一时间到还款期限时,第三批次的三分之一成员来借出初始账户全部资金的第三个三分之一。成员最多可以连续申请借出两个批次。在这个机制下,合作社始终有三分之一的互助金存在银行里。成员能够利用互助金解决短期的小额资金周转问题,扩大再生产,孕育发展后劲。

3.行业协会组织引导方面:近年来国家对养蜂业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养蜂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行业协会,要在信息发布、技术培训、产销衔接、维权服务、蜂产品知识普及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抓落实,听反馈,看效果。譬如:要在五区八县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饲养技术,有组织地开展规范、规模地生产活动,推进区域化良种的大量应用,养强群,少喂药,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倡导发展以蜂农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利益紧密联结机制,鼓励蜂农自愿组织参加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内与蜂产品加工企业达成稳定的订单收购,做到增产也能增收,逐步实现致富梦;积极支持蜂农成立专业合作社,积极鼓励专业合作社建立养蜂互助金制度,以增强蜂农抵御风险灾害能力;支持蜂企业完善产业化经营方式,逐步推行蜂产品优质优价,让消费者放心。其次,密切关注国内外养蜂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做出快速反应,妥善采取应对措施。例如:国家蜂产业体系正在积极探索蜜蜂有偿授粉服务机制,推动发展养蜂生产和促进农业增产、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强化养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的功能。因此,作为地方一级的协会,一定要积极响应,切实搞好蜂农科技培训,通过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培训蜂农,提高养蜂管理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增效,努力实现地区性养蜂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篇八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当前农村劳务输出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xx乡是半浅半脑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为缓慢,随着近几年劳动力转移的热潮掀起,我乡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日趋增多,但如何实现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让他们尽快增收致富,已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我们发现农村劳务输出已形成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积累返乡创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劳务输出发展及现状。我乡劳务输出起步80年代中期,当初输往地区仅限于本省本县威远镇、西宁、海西等地,输出对象主要是头脑灵活的农村青年,从事的工作多数为建筑、服务性质,后期逐渐扩大到纺织、机械、电子等行业,输往地也从本省扩大到广州、深圳、天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基于目前农村的现状,我乡劳务输出有两类途径,即有序输出和无序流动。其中有序输出包括劳动就业部门、县、乡政府、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介绍输出;而无序流动则包括亲朋帮带的、自闯天下的输出,这也是目前我乡劳务输出的主渠道。

1、择业期望值过高,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我乡农村青年劳动力虽然大部分已外出务工,但仍有一部分保留着靠山吃山、守田为家的陈旧观念,摆脱不了“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吃苦耐劳精神不够,认为外出务工辛辛苦苦一年也挣不了几块钱,不愿到薪水较低的一些的岗位去就业;而有的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到企业,刚到企业后,不了解企业的工作制度和工资制度,更不去熟悉掌握工作技能,而是看到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工资较低,第二天就走人了。

2、劳动力素质不适应。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加快升级调整,用工单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全体力型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小。而目前我乡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是无序流动,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没有一技之长,不但外出后工作比较难找,而且找到了工作,薪水也不高,真正地成为了廉价劳动力。

3、信息供求渠道不畅通。目前我乡甚至全县的劳动力市场培育乏力,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仅有的几家职业中介机构也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的水平上,难以形成规模。信息的上传下达没有一个可以全面覆盖的网络,最好的也只不过是利用电视游字广告发布信息,以至于造成有的农村青年想外出没有信息,职介机构有岗位却招不到人的两难境遇。

4、对农村青年创业扶持力度不够。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有相当的一部分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了少许的资金积累,但要他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回乡创办企业或经营,还是存在非常大的难度。虽然县政府、县就业局、团县委、县妇联等组织在信贷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培训、咨询等方面做了一些服务工作,但相对于他们的创业来说作用并不是很大,还需要更多政策上的优惠及扶持。

劳务输出从浅的层面上看只是劳动力的转移,但更深入去研究则是一项经济,是劳务产业的优化和升级。xx乡作为互助县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劳务输出就是一条捷径。扩大农村劳务输出,使其形成劳务经济,长远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层面切实给予加强:

1、加强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观念。要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进而使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尽其所能,要在全社会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一人打工,致富一家”的浓厚舆论氛围,使农村青年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认识提高,消除顾虑,自觉、主动、勇敢地走出去。同时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积极鼓励青年务工人员就地创业。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者整体素质。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基础性工作。通过县职校加大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进而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竞争力,作为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来抓,要确立素质第一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和劳务工自主选择的“自主培训”多样形式,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此外,还可在现有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尝试应试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新课题,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和自我创业的水平。

3、加强信息保障,构建服务体系。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划,建立外出务工需求的信息网络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使用工需求信息能上下畅通。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构建中介服务平台。要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地引导农村青年有序输出。

4、加强创新工作载体,形成推动合力。要在原有工作载体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可在外出务工较为集中的行业或城市建立协会,便于沟通和掌握信息。要实现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作用。如可以更多地发挥职校培训专业针对性强、培训后输出率高的优势,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务输出对象的竞争能力。同时加大培养劳务输出经纪人(带头人)力度,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形成整个社会群体共同促进劳务输出工作的合力。

5、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劳务输出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的层面,我们要从输出开始就为他们返乡创业或异地创业埋下“伏笔”,待条件成熟时给予大力扶持,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从而达到“输出输入”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输出带输出,以输出促输入,实现“滚雪球”效应。

6、加强档案管理,强化跟踪服务。要依托劳动管理部门乡、乡两级机构,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和用工需求网络,规范管理。对已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要做好跟踪服务,帮助解决输出人员的实际问题,稳定输出队伍,有条件的还可以在输出地建立相应的组织,互相帮扶,增强凝聚力。此外,我们还应成立劳务输出的维权组织,切实保障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当好“后台”,撑好腰,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就业。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篇九

执行性摘要:1、目标的简要陈述2、调研方法的简要陈述3、主要调研结果的简要陈述4、结论与建议的简要陈述5、其他相关信息(如特殊技术、局限、背景信息)。

调查方法:1、研究类型、研究意图、总体的界定2、样本设计与技术规定a、样本单位的界定b、设计类型(概率性与非概率性,特殊性)3、调查问卷a、一般性描述b、对使用特殊类型问题的讨论4、特殊性问题或考虑5、局限a、样本规模的局限b、样本选择的局限c、其他局限(抽样误差、时机、分析等)。

附录:1、调查问卷2、技术性附录(如统计工具、统计方法)3、其他必要的附录(如调查地点的地图等)。

2、一般写法。

一、标题。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教学反思实效性研究实验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实效性研究》,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这实际上类似于“发文主题”加“文种”的规范格式,如《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质量××××教学反思实效性研究的调查报告》等。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文化需求是社会人的一般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当新生代农民工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时,其他方面的需求就会被激发出来,文化需求显得相当突出。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现状分析。

1、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文化作为一种符号传递着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由生存理性转变到社会理性,物质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需求,他们的文化精神需求同样迫切。但是由于经济原因,农民文化消费能力不强;另外,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把农民工的需求排斥在外,其文化娱乐生活极其单调。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方式主要停留在睡觉、听广播等较为原始、低级的娱乐方式上。即使有的农民工开始接触网络等较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他们也大多把网络作为打发时间的工具(聊天、看电影等),而没有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文化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重要功能。新生代农民工相对单调的文化生活致使他们在价值观上也呈现出保守、落后的特征,大大不利于其市民化进程。

2、新生代农民工对专业技能的需求。学好一门过硬的技术是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最强烈的愿望。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比传统农民工虽然有了显著提高,但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即使有心摆脱出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个“坎”,就是求职过程中的技术门槛,他们普遍陷入一种“技术困境”。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的升级,城市现在紧缺技术工人,但求职农民工80%没有任何技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要求。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意识,但由于学习成本较高以及收益的不稳定性,对于学什么、怎么学,却还存在着很多迷惘和认识上的误区。

3、新生代农民工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传统农民工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但是其平均受教育年限却远远低于城市从业人员,这种差距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相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从根本上适应农民到市民角色的转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的逐渐增强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要想顺利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必须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与之相匹配,他们的实践需要决定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另外,许多农民工在城市遭受到了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困惑和失望,有些把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原因分析。

1、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学习欲望强烈。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基本上是初中以上,还有一部分是高中生,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技类课程培训,知识面、信息来源比较广。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热情较高,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他们不仅仅自己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而且对下一代也寄予很大的期望。对知识的渴望使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文化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

2、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度较高,土地意识淡化。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特性变化和技能素质提升,加上农地制度变迁使得他们新生代农民工的乡土社会认同在减弱,他们大多数人往往直接从学校进入外出务工行列,有的还是在城里跟着打工父母成长起来的,对于现代产业规律的熟悉程度远高于传统农业。同时,他们极力谋求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在经历了城市生活及文化氛围的熏陶之后,更感觉到城乡社会的差距,从而表现出对城市社会更强烈的向往。他们不管各种制度性的障碍仍然存在,转变就业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文明生活的追求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双重制度和限制政策提出了挑战。

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值较高,立足长远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谋求发展。他们有较强的拼搏意识和进取精神,有自己的思想,甚至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挣钱来改善家庭生活,而是要求有所发展。他们更看重个人的能力和机会,相信只要通过个人努力拼搏就能获得成功。在争取待遇、谋求更大发展空间上,这一代农民工要求更加直接。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刻苦学习专业技术,以提高就业的竞争能力。他们把务工当做学习、提高、适应的过程,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从农民到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生存方式与人生道路的转变。这要求政府和社会必须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渴求,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

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的对策建议1、多方推进,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已经和城市居民差异不大,但在精神上,他们仍独自结成了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和城市文化似乎有些格格不入。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文化,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工自身共同努力。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是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的主导者,要把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职能。

二是企业要充分发挥农民工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农民工的需要层次,增加文化活动设施,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要组织农民工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激发农民工的参与热情。

三是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1、社区、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经常为农民工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2、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获取资源能力的高低,进而影响着他们的社会认同状况和社会融入能力。

一是要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根据新生代农民工比较年轻、受教育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等特点,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使他们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通过多层次教育体系来引导和组织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就业和创业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既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新型劳动者。

二是扩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交面,加强与其他群体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互动交流。要利用社区、街道办及其他社会团体等资源优势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交流和互动中增进了解,促进融合,从而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素养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使城市居民纠正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偏见,消除歧视,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并接纳他们。

三是加大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团体辅助等方式整合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工青妇组织的作用,积极探索政府、企业与社会共同推进农民工教育和培训的新路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

文档为doc格式。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篇十

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于2001年5月19日开业,是继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和西安之后,全国第六家技术产权交易所。它的设立为技术、产业、资本的对接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在探索技术产权交易与企业孵化的结合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交易所设计开发的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系统既是对传统孵化器体系的创新,也是对产权交易的突破。日前,我们赴该交易所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武汉是我国开展产权交易比较早的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在资本市场上开展了一些探索。

在武汉,设有省、市、区(县)三级产权交易所。湖北产权交易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产权交易机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国有资产管理局于1997年11月批准设立,挂靠省财政厅,由湖北证券公司牵头组建,实行会员制;属于事业法人,实行企业化管理,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享有鉴证权,经该所鉴证的《产权交易成交确认书》,是产权变更登记的合法。1988年,武汉市设立了企业兼并市场,1993年改为产权交易市场,1994年成立武汉市产权交易所。武汉产权交易所是武汉市政府批准成立的非盈利性事业单位,挂靠武汉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调控和监督产权交易行为及过程,具有市场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同时,武汉市各区、县也设有产权交易所。比如,黄陂产权交易所负责组织、调控和监督产权交易行为及过程,具有市场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是黄陂区企事业单位产权交易的合法场所。

这些产权交易所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交易平台,为国企改革、结构调整和扼制产权交易中的内部交易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长期缚住产权市场发展手脚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产权市场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突出表现在产权流动性很差,交易效率低、成本高。比如,企业在产权交易所交易后,还要到具体的部门办理变更、评估等手续,往往涉及10多个部门,互相扯皮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状况不仅不能适应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更不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作为一个科技大市,武汉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问世,不缺好项目,但缺少技术成果的交易平台。武汉・中国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众多,但由于本地没有合适的交易平台,很多有前景的项目没有得到资金支持。这表明,武汉的产权交易和技术交易机构已经跟不上光谷建设的步伐,不能满足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

如何促使高新技术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稀有资源,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设立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势在必行。同时,加快光谷建设步伐,对创业投资和企业孵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舞台。

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的设立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解决融资渠道的一种制度创新。交易所在成功的架构了中小型科技企业产权交易系统的基础上,又于2002年5月22日开通了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系统,为孵化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为投资者提供进入和退出平台。

二、定位与运作。

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是集技术产权交易和国际企业孵化器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产权交易所,以产权交易为纽带,为科技成果所有者和企业提供技术与资本对接的通道,实现技术产权交易的公开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加快高新技术转化步伐;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为技术所有者和资金所有者提供投融资链接服务,为风险投资和企业兼并重组提供良性的资本运作机制为主要内容,集聚资本、整合资源,为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营造理想的投融资环境。

(一)定位:非证券化股权(产权)交易市场。

技术产权交易是新兴行业,不同于技术市场,也不同于产权市场,无现成的规范可以遵循。况且,武汉没有上海那样的强政府背景,也没有深圳那样发达的资本市场,没有特殊的政策,只有靠市场,靠“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

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立足于创新,追求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做市场的空缺。为了规避有关政策和法规的限制,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系统的`定位是非证券化股权(产权)交易市场,是“不叫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所、不是二板的二板、是创业企业进入主板和二板的‘踏板’”。从交易形式上看,这套交易系统类似于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但实质又与证券交易所有很大的不同,其交易、结算以及产权变更等都与证券交易不同。

根据交易规则,孵化企业拿到系统内交易的股权必须以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而不能出让企业原有股东所持有的股权。也就是说,在该交易系统中,并不是挂牌企业的所有的股份都可以进行交易,只有通过在系统中进行增资扩股所形成的那部分股权才可以挂牌交易,而企业创始人所持有的股份也是不能在系统中挂牌交易的。

为了与证券交易“划清界限”,交易所还规定,不允许把系统内交易的股权进行证券化拆分。

(二)功能与服务。

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具有孵化器和交易所的双重功能。

1、交易所功能。

交易所是知识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配置枢纽,是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进步的动力引擎,为入场项目提供挂牌上市、评估认证、专业推介、交易鉴证、产权重组、企业并购、融资策划、管理咨询、财务顾问、拍卖招标等综合服务。交易所的服务对象包括三类:一类是技术产权出让方,包括科技成果的持有人、需增资扩股的科技企业和其它成长性企业;第二类是技术产权受让方,包括产权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上市公司、资产经营机构以及其它企业和个人;第三类是中介服务方,为技术产权交易提供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的机构。

2、孵化器服务功能。

主要包括:协助企业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协助企业进行税务登记服务、协助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申报、房屋租赁及物业管理等综合服务(包括水、电、空调、电梯、保安、餐饮、停车、邮政、飞机、火车订票等)、资金筹措服务(包括风险投资服务;技术创新基金、孵化基金的立项申报;火炬计划的立项申报及协助筹措银行贷款等服务)、协助进行新产品及科技成果鉴定、管理咨询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包括出国接受相关机构培训)、协助办理出国交流、访问、进修等手续、人事档案。

接纳、党团关系接纳、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律师咨询服务。

(三)运作机制。

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立足于创新,在体制改革方面先行一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要政府一分钱,实行股份制运作。

交易所注册资金1000万人民币,按照政府主导、省市共建、市场运作的方式,由武汉高科控股集团公司、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湖北省科技情报局、武汉宏宇实业有限公司发起设立的武汉光谷技术产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运作管理,其股权比例分别是20%,30%,20%和30%。

交易所实行会员主导下的委托代理交易方式。目前,已吸纳了22家会员单位,正式挂牌的项目达230余个。

(四)加强与兄弟交易所交流与合作,融入世界产权交易市场。

交易所重视同国内、国际交易所的合作与交流。目前,已经与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湖北省工商联、湖北省浩瀚律师事务所、湖北省科技情报研究院、湖北诚信拍卖有限公司、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湖北省设备招标办公室、湖北省设备成套招标有限公司、湖北民银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武汉英华信息识别传播有限公司、汉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北中创天脉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武汉大学风险投资高级培训班基地、长江咨询评估中心、武汉顺海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为加强内地与海外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产升级。交易所还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科技产业联交所、世界产权市场香港交易所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系统。

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在国内率先设计和实施了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系统,通过在湖北省内各孵化器的推广和应用,已形成基于互联网平台、实现孵化企业产权远程和本地的实时报价交易和清算,为孵化器内中小企业的产权(股权)转让提供标准化、电子化交易的专业性市场。该系统不仅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拓宽资金融通渠道,而且通过市场机制促使各种孵化资源的全方位整合,实现孵化资源的有效配置,构建风险资本进出机制,拓展创新资金进出通道。

(一)基本目标。

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的交易品种是由孵化器保荐的产权明晰的孵化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产权(股权),其基本目标包括:为孵化器内的企业提供产权(股权)融资和交易的途径;完善孵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购并提供交易场所和资源平台;为风险资本创造一个项目资源丰富,价值认定相对准确并具有可参考性的投资市场;为风险资本提供进入机会和退出渠道,促进风险资本健康发展,并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私募场所;构造创业板支撑体系,促进创业板市场的良性发展;增强孵化器的孵化能力,促进孵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和蓬勃发展。

交易所以孵化器为核心,以被孵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产权(股权)为交易对象,以等份化的孵化企业产权(股权)为交易单位,构筑低门槛、低成本、高增值、高效率的交易平台,凡有50万元净资产、孵化器内半年存续期的企业都可以提出挂牌申请,最小的交易单位仅为1%的企业股权。

(二)业务流程。

产权发售:经申请通过审核批准挂牌的孵化企业,将拟发售的产权(股权)通过项目推介会、路演和其他信息手段向投资者推介,投资者通过本系统对挂牌产权进行认购。

产权交易:挂牌产权(股权)由投资者认购后,投资者即可将产权(股权)在交易系统内进行交易。

(三)交易原则。

交易所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公信”的原则规范交易操作。“公开”就是要求挂牌企业、保荐人、交易所对有关资料和信息必须实行公开披露,做到真实和全面,便于投资者充分了解;“公平”和“公正”的核心是权利平等。任何人不得在交易系统中享有特权,必须遵循“时间优先、价格优先、数量优先”的原则进行交易;“公信”即交易合约标准化与自律管理相结合。产权交易市场的正常运作,有赖于市场参与各方特别是挂牌企业、保荐人和保障会员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公信力。

(四)风险防范。

交易所通过对市场风险和交易主体的监管,结合其他相关配套措施加强电子交易系统的风险防范。即:通过严格的涨跌停板制度、保证金制度、风险准备金制度、稽查制度等对市场风险进行监管;通过会员资格审批制度、交易主体资格、保荐人制度、大户报告制度对交易主体进行监管;通过充分公开交易信息、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体系、引入先进的实时风险投资分析系统、加大投资者教育力度等其他相关配套措施控制风险。

四、特色与创新。

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开业时间不长,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系统更是一个新生事物。尽管在监督管理、非证券化股权交易、引入做市商和保荐人制度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但它毕竟是技术与资金结合方面的新探索,有自己的特色,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解决融资渠道的一种制度创新。

非证券化产权交易市场作为一种基础性的、灵活的投融资机制,它能够为科技创新型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其他非上市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为企业资产重组提供交易平台,是资本市场最基础的一级发展规范的非证券产权交易市场,可以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途径,为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提供舞台,为大量的民间资本风险资本提供投资通道;可以拓展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层次升降的市场空间,从而提高上市证券的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系统定位在非证券化股权(产权)交易市场,是“不叫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所、不是二板的二板、是创业企业进入主板和二板的‘踏’”。这种定位使它在政策上规避了诸多障碍,对在系统中挂牌的企业也可以带来诸多好处。在产权交易系统挂牌成本很低,门槛相对也低,投资者对企业回报的期望值也比主板市场低得多。这些宽松的环境都可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也可以使企业逐步走向规范,为今后走向主板、二板或是海外上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孵化器是聚合孵化资源,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服务的支撑体系。它为创业者营造一种创业环境和氛围,让处于种子期的企业进入孵化器,进行孵化服务直到其长大毕业,从而帮助创业企业提高成活率和成功率。

与国内其他技术产权交易所不同的是,武汉・中国光谷技术产权交易所集技术产权交易与企业孵化为一体,为技术所有者和资金所有者提供融资链接服务,着力于科技成果进入企业后的融资,进行技术入股、产权转化、股权融资、企业并购和孵化,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交易所充分考虑本地资源优势,成熟的技术、项目直接挂牌交易,不成熟的,先孵化后交易。

低成本、低风险的专业化交易平台,是企业孵化器功能的提升,为被孵企业吸纳民间资本提供便利途径,是各类投资者资本进退出的通畅渠道。

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系统不仅是一套解决资金“供求矛盾”的交易系统,反映在机制层面上,更是一种制度的创新。在这个系统中,建立了信息发布和评估的方法和制度,能帮助投资人评估在孵企业的发展状况,保证信息及时公证地披露;这个系统中引入了保荐人制度,提高了诚信度,降低了投资的风险。以前的投资者没有这些制度的保证,投资活动承担了过多的风险。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系统为投资人准备了规避风险的制度,对于风险投资来说可以更好地把握投资对象。

(三)引入做市商和保荐人制度。

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系统是以技术产权交易所为依托建立起来的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产权交易服务的市场,为控制该市场的风险,引入了保荐人制度。

申请产权挂牌交易的孵化企业由其所在的孵化器作为保荐人,保荐人制度使孵化器服务功能得以延伸。保荐人通过比较完善的遴选机制,可以从储备项目中培育、遴选出优质企业,进行挂牌辅导。孵化器承担对孵化企业挂牌后的持续辅导职责,通过进行实时的全程化辅导,变风险投资的“远程管理”为“近程管理”,大大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把挂牌企业的运作行为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促进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市场的规范、稳健、高效和有序运行,保证挂牌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做市商制度,增加了市场的交投活跃性、抑制过度投机。

保荐人在任期内对挂牌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有重大责任,有助于加大挂牌企业的信息披露力度,促使其充分地披露信息,增加信息披露的强度和透明度,尽可能避免和消除因信息分布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所引发的挂牌企业的投机行为,有效地防止挂牌公司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占有将风险转嫁给投资者。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保荐人是防范和规避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市场运行风险的重要承担者。

针对我国国情,孵化企业产权电子交易系统还尝试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在交易方式上进行创新,设计出采用报价商报价与集中竞价相结合的交易方式,即由场内的做市商对其持有的某只股权进行买卖双向报价,并在其所报出的价位上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做市商制度在交易效率、配置效率、风险处置方面具有其它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也更加符合高科技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要求。

报价商不断地向投资者报出挂牌企业产权的买卖价格(即双向报价),并在该价位上接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产权与投资者进行交易。报价商以这种不断买卖提供了流动性,创造了市场,满足公众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其自身则通过设置买卖报价的适当差额来补偿所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并实现一定利润。

目前,孵化系统对场内做市商的资金要求是至少有100万元的保证金,这是很低的门坎。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篇十一

优秀作文推荐!xx乡是半浅半脑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较为缓慢,随着近几年劳动力转移的热潮掀起,我乡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日趋增多,但如何实现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让他们尽快增收致富,已越来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我们发现农村劳务输出已形成了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积累返乡创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劳务输出发展及现状。我乡劳务输出起步80年代中期,当初输往地区仅限于本省本县威远镇、西宁、海西等地,输出对象主要是头脑灵活的农村青年,从事的工作多数为建筑、服务性质,后期逐渐扩大到纺织、机械、电子等行业,输往地也从本省扩大到广州、深圳、天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2、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基于目前农村的现状,我乡劳务输出有两类途径,即有序输出和无序流动。其中有序输出包括劳动就业部门、县、乡政府、团委、妇联等部门的介绍输出;而无序流动则包括亲朋帮带的、自闯天下的输出,这也是目前我乡劳务输出的主渠道。

1、择业期望值过高,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我乡农村青年劳动力虽然大部分已外出务工,但仍有一部分保留着靠山吃山、守田为家的陈旧观念,摆脱不了“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吃苦耐劳精神不够,认为外出务工辛辛苦苦一年也挣不了几块钱,不愿到薪水较低的一些的岗位去就业;而有的通过政府组织外出到企业,刚到企业后,不了解企业的工作制度和工资制度,更不去熟悉掌握工作技能,而是看到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而且工资较低,第二天就走人了。

2、劳动力素质不适应。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加快升级调整,用工单位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全体力型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小。而目前我乡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大多是无序流动,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没有一技之长,不但外出后工作比较难找,而且找到了工作,薪水也不高,真正地成为了廉价劳动力。

3、信息供求渠道不畅通。目前我乡甚至全县的劳动力市场培育乏力,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仅有的几家职业中介机构也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的水平上,难以形成规模。信息的上传下达没有一个可以全面覆盖的网络,最好的也只不过是利用电视游字广告发布信息,以至于造成有的农村青年想外出没有信息,职介机构有岗位却招不到人的两难境遇。

4、对农村青年创业扶持力度不够。农村青年外出务工,有相当的一部分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了少许的资金积累,但要他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回乡创办企业或经营,还是存在非常大的难度。虽然县政府、县就业局、团县委、县妇联等组织在信贷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培训、咨询等方面做了一些服务工作,但相对于他们的创业来说作用并不是很大,还需要更多政策上的优惠及扶持。

劳务输出从浅的'层面上看只是劳动力的转移,但更深入去研究则是一项经济,是劳务产业的优化和升级。xx乡作为互助县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劳务输出就是一条捷径。扩大农村劳务输出,使其形成劳务经济,长远有效地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必须从以下几个层面切实给予加强:

1、加强宣传力度,切实转变观念。要扩大农村劳务输出,进而使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大力扶持,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尽其所能,要在全社会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一人打工,致富一家”的浓厚舆论氛围,使农村青年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认识提高,消除顾虑,自觉、主动、勇敢地走出去。同时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积极鼓励青年务工人员就地创业。

2、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者整体素质。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是基础性工作。通过县职校加大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进而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竞争力,作为动员农民外出务工工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来抓,要确立素质第一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培训”和劳务工自主选择的“自主培训”多样形式,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此外,还可在现有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尝试应试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新课题,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成功率和自我创业的水平。

3、加强信息保障,构建服务体系。要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划,建立外出务工需求的信息网络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使用工需求信息能上下畅通。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运作机制,增强服务功能,构建中介服务平台。要拓展信息收集渠道,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地引导农村青年有序输出。

4、加强创新工作载体,形成推动合力。要在原有工作载体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可在外出务工较为集中的行业或城市建立协会,便于沟通和掌握信息。要实现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作用。如可以更多地发挥职校培训专业针对性强、培训后输出率高的优势,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务输出对象的竞争能力。同时加大培养劳务输出经纪人(带头人)力度,充分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形成整个社会群体共同促进劳务输出工作的合力。

5、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劳务输出不能仅仅停留在输出的层面,我们要从输出开始就为他们返乡创业或异地创业埋下“伏笔”,待条件成熟时给予大力扶持,为他们提供创业平台,从而达到“输出输入”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输出带输出,以输出促输入,实现“滚雪球”效应。

6、加强档案管理,强化跟踪服务。要依托劳动管理部门乡、乡两级机构,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和用工需求网络,规范管理。对已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要做好跟踪服务,帮助解决输出人员的实际问题,稳定输出队伍,有条件的还可以在输出地建立相应的组织,互相帮扶,增强凝聚力。此外,我们还应成立劳务输出的维权组织,切实保障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当好“后台”,撑好腰,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就业。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篇十二

优秀作文推荐!近年来,东宁县劳务输出已成为沿边口岸最具有潜力、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劳务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研究劳务输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和阻碍因素,按照市农委领导指示要求,东宁县、镇、村三级劳转机构工作人员,采取走村入户走访的形式,以填写市农委下发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问卷》为主要手段,调查范围涵盖6个镇30个村,主要从学历结构、就业意向、影响外出就业的原因等14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有关材料,同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紧紧围绕如何加快东宁县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一课题,在总结近年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万亩,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现辖6个镇10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农业可用劳动力2.7万人,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预计今后20xx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3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20xx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其中劳务收入1007元。

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

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

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

三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

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

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

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承包耕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多人,劳务收入xx万元。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华森木业鞋业公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

2、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

发展袋栽木耳4.42亿袋,耳农1.3万户,年产量达1.65万吨干品,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县级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区大城子村今年有230户种植地栽木耳,发展1000万袋,纯收入1800万元。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

在全县2.2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有1.87万人,占总数的85%,他们对现代生产技术和各种新生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为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5年来,我县先后建立了农广校、东宁驾校和农机校等11个市县级培训基地,可培训专业有电脑应用、汽车驾驶、俄语翻译、食用菌生产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各培训基地均有完善的教学设施,还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年培训能力可单培训。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形成了走出去订劳务合同-有针对性地培训-定向有序输出的输出模式;二是特色培训。根据东宁县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开展技能培训和国际劳务输出培训等;三是储备培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部分培训基地中开展以就业为目的的劳务培训,对即将成为富余劳动力的人群进行超前培训。

近五年,我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海林、林口等劳务输出先进县还有一定的差距,劳务输出总体也呈现出“四多四少”现象,即自发性务工多,长年性、稳定性务工人少;从事低收入体力型工程多,从事技术性高收入工程少;县内、国外转移多,县外、国内转移的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思想认识不到位。

虽然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干部还没有完全把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到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富民工程认识不够,总认为劳务输出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只是补充家庭收入的零打碎敲。部分职能部门的干部,也没有真正将发展劳务经济当作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缺乏认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风。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不愿出门务工,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2、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

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据调查,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但由于自身素质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3、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缺乏工作经费。县、镇虽然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机构运转困难,束缚着工作开展。

二是缺乏培训经费。20xx年近百万元的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分摊给全县的富余劳动力,人均仅有450元,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如汽车驾驶、机械修理、建筑工、电焊工等培训,人均450元便显不足。单一、少量的资金投入,造成多数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又无法开设日益发展的中俄企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新技术、新专业的技能培训,严重制约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训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民主要从事短期的劳动强度大且工资较低行业。

4、管理服务工作比较薄弱。

一是劳务市场建设滞缓。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部门和中介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农民怕上当受骗,担心一些中介组织是黑市不仅收了介绍费,工作又不太理想。官方办的职介机构,也担心企业等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兑现工资,还有人身安全问题,顾虑很多。

二是服务跟不上。由于用工信息不畅、未能做到进村入户等原因,致使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用工单位,只好眼睁睁地呆在家里而有力无处使。

三是监管跟不上。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和监察队伍不健全,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5、务工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家虽然取消了许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已经获得了较长期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和当地居民平等的待遇,如医疗、工伤保险、子女上学等其它一些公共服务。一些用工企业和单位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达1万人。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订签约率低,经常出现劳动岗位不稳定、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发生工伤事故企业推卸责任等问题。城市大量需求技术型工人,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工资低、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也导致回流人员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县今年回流人员近xx人。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关系到我县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建议各镇村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是培训,关键在转移,经费是保障。增加财政对劳转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行劳转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强考核、定期检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抓好试点,树立榜样,以点带面,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为使县、镇二级劳转办事机构有一定的办公经费,村级劳务联络员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助,建议上级劳转办下拨项目管理资金,或允许我们在下拨的培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

3、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引导性培训。

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具备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善于用典型引路,一方面用他们创业成功经验教育和影响其他农民走出去创业,一方面用典型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通过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树立多渠道增收、多业发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4、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

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与用工企业、部门或单位的劳务供需联系,根据用工订单需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要求,做好订单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订单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应规定,激励劳务输出人员多参加培训,多学技术,对取得相应合格证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奖励,并优先考虑安排就业;扩大减免特困家庭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费用范围,并适当给予参加培训的路费和培训中的生活补贴。同时抓好培训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对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对培训的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5、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由农民变“工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特别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

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

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6、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

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各级劳转办事机构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7、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建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务工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务工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在城市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是经济上尽量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基本一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精选篇十三

近年来,__省__市公安消防支队立足火灾高发态势和消防监督存在“盲区”的现实问题,认真贯彻落实__同志“力量往基层使、工作往实里干”和公安部“警力跟着警情走”的要求,紧密结合消防工作的实际,优化警力资源配置结构,将有限的警力配置到火灾预防和隐患查纠的“第一线”,探索实施以“网格化”为基础的动态巡防机制,全力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如何进一步完善“网格化”巡防工作,真正把消防监督的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每名监督员,这个课题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讨。现结合近几年我支队工作的实践,对健全和完善“网格化”工作体系谈些想法。

一、“网格化”消防巡防的概念。

“网格化”消防巡防,是指将地区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个“网”,每个“网”由若干个“格”组成,通过加强对“网”和“格”中的社会单位的巡查,建立监督和处理相分离的主动发现、及时查处火灾隐患的一种方式。开展“网格化”巡防工作,主要目的是建立常态的火灾隐患发现机制和查处机制,实现“最大限度地把火灾消灭在发生之前,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的目标。

二、探索实施“网格化”巡防的背景。

(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几年来,__市经济发展迅速,gdp的年增幅达17—18%,财政收入年增幅更高达40%。经济发展了,城市的规模也正日益扩大,__市区和7个县、市按照“三年建设一个新城”的目标,快速扩大城市面积。城市面积扩大了,人民物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催生了服务业的飞速发展。据统计,__市的饭店、宾馆、娱乐场所等服务业以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在高速发展。消防工作是经济发展、城市扩能、人民生活的保障,受到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安全感”的诠释越来越缜密,对“安全度”的要求越来越具体,我们的消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此相对应的是,消防工作中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矛盾、新的课题又纷至沓来,新旧问题犬牙交错、相互缠绕,严重影响到消防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火灾事故将达“井喷”状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转型、利益分配、务工就业等矛盾带来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多。统计数据显示,__市近年来火灾形势比较平稳,未发生群死群伤火灾事故,但这并不能说“太平无事”,事实上各种火灾隐患和不确定、不稳定、不和谐及非传统致灾因素大量存在,火灾发生的几率和潜在的灾害风险很大。开展“网格化”巡防工作,正是贯彻落实部消防局“五个第一时间”的总要求,有助于在第一时间内消除隐患,有助于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战斗力。

(三)消防监督警力严重不足。近十年来,__的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成倍增长,而消防部队的警力仍然停留在过去水平,所有大队消防监督员都不超过4人,面对日益繁重的消防监督任务,部队各级深感压力很大。公安部提出的“部队勤务实战化、警力跟着警情走”的要求为巡防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为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__支队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整合资源,探索建立社会巡防网络,把消防官兵、公安民警和保安都推向预防火灾关口第一线,彻底打破消防“单打一”的巡防模式,形成具有整体性、实用性、协调性的集巡逻、宣传、检查、处置为一体的动态化警务勤务模式。

三、“网格化”消防巡防体系的探索。

(一)“网格化”消防巡防的“组网”形式。充分发挥社会治安防控力量资源优势,以“条块联动、资源整合、重心下移、监督制衡”为原则,把消防监督员、公安民警和保安员三方面的力量充分整合,编织以“消防官兵为主体,公安民警为补充,保安力量全覆盖”的“三张巡防网”。一是以消防官兵为主体的网。将市区分成8个片区、20个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消防监督员实施动态监管,每个片区由1名支队党委成员负责督导。各县(市)主城区按大队监督员人数划分成网格,由一名消防监督员负责监督巡防。二是以公安民警为补充的网。__市区和县(市)主城区按派出所辖区分片,按警区划分网格,每个片由一名消防监督员负责指导,每个警区由警长负责,警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小区由片警负责,城市主街道由街面巡警负责动态巡查。集镇由派出所长、消防民警、保安联防队员组成巡防小组。三是以保安力量全覆盖的网。社会单位和居民生活小区由保安公司派驻的或物业公司聘用的内部保安联防员组成巡防小组,由片区民警负责指导。

(二)“网格化”消防巡防的实施方法。“网格化”消防巡防分为平时巡防、重点时期巡防和重大活动巡防。消防监督员的巡防一般每周2次以上,巡防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8时至次日凌晨1时;公安民警的巡防频次,根据各地治安防控的总体布置确定;街面巡防和社会单位、居民小区的保安巡防每天进行;重大节日、重要活动期间适当增加巡防频次,加强对“网”和“格”内的重要单位、场所的巡防。巡防按照“地毯式”“拉网式”“梳篦式”的方式进行,每月制定巡防工作计划,确保在一个时间段内将“网”和“格”内的单位全部巡查一遍。

现的问题由消防监督员向支队分管的党委成员报告,按照管辖权限进行查处,对查实的按照绩效考评办法的规定进行加分奖励;对街面巡警发现的火灾隐患和违法行为移交辖区派出所查处;对片区民警和保安员发现的问题,由派出所负责人按照《__省农村消防管理办法》和《__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分级负责查处,对其他的违法行为,由辖区派出所报本地区的消防部门下发整改通知书,及时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社会单位保安员发现的火灾隐患,由保安员向单位的主管领导汇报,由职能部门进行查处,并由保安员登记造册,定期交保安公司和消防部门,作为保安员工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支队每月、党委成员每周听取“网格化”巡防工作情况汇报,对发现隐患少的“网”“格”进行通报,对发现问题多的“网”“格”进行奖励。同时,支队还公布举报电话,欢迎所有参与“网格化”巡防的人员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凡发现并查实的火灾隐患,按照每条50元的标准发放奖金;如构成重大火灾隐患的,一方面提请政府挂牌督办,另一方面按照300元的标准进行重奖。通过建立这种机制,调动参与“网格化”巡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开展“网格化”巡防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高动态消防监管能力。紧紧围绕“网格”内的不同行业场所,适时开展“网格化”消防巡防,及时发现“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时段、不同任务,有重点地部署开展“网格化”社会巡防工作,确保重点工作、重点单位、重要场所监管到位、责任到位、人员落实到位。通过建立发现隐患和查处隐患的工作机制,调动全体消防监督员和广大公安民警、专职保安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每一个“网格”的安全来保证全市的安全,以每个场所的安全串联全局的安全,确保消防动态监管到位。二是有利于提升市民消防安全素质。组织公安片警和小区保安深入小区居民中进行消防安全巡防,及时发放居民家庭防火宣传单,提醒广大市民及时举报火灾隐患,及时查违纠患。定期联合新闻媒体单位,对“网格化”巡防工作进行跟踪报道。发动广大市民参与消防工作,市民发现的消防违法行为,并设立举报奖励基金,全面提高广大市民的消防工作积极性,增强广大市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三是有利于提高执法效率。通过“网格化”消防巡防,把全市用“网”和“格”来划分,明确这些“网”“格”的巡防人员,为发现火灾隐患增设了若干名信息员,等于增加了成千上万的“千里眼”,又等于增加了数以十倍数的消防监督员。他们在工作中发现火灾隐患,为消防部门查处消防违法行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使消防监督员能迅速掌握火灾隐患信息,及时进行查处,实现了“精确查处”的目的,火灾隐患隐患查处率大幅攀升。四是有利于增强“不放心场所(单位)”的防控能力。通过“网格化”消防巡防,能及时发现消防部门未掌握的“不放心场所(单位)”,通过落实“网格”内消防监督员、责任区派出所的责任,一方面逐步强化对“不放心场所(单位)”消防检查、法律知识宣传,明确单位火灾隐患整改的主体责任,推进“不放心场所(单位)”进一步加大隐患整改力度;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不放心场所(单位)”的巡防频次,切实掌握单位火灾隐患整改进度,及时帮助单位制定整改计划,帮助单位出谋划策,尽量缩减经费投入,争取早日整改完毕。五是有利于提升“信息主导警务”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每月进行火灾形势研判,及时向各巡防小组发布预警信息,将重点情况、重点地区和重点时段的消防安全监管情况及时进行通报,及时提醒巡防人员把力量部署到重点场所、重点单位和重大隐患方面来,积极提请市政府制定地方规范性文件,推动建立社会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

五、“网格化”消防巡防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网格化”消防巡防工作中我们一定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辖区监管与“网格化”巡防的关系。辖区监管仍是消防监督的责任主体,“网格化”巡防是辖区监管的有益补充,它们是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好执法与巡防的关系。“网格化”巡防的目的是重在发现、重在宣传、重在制止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查处违法行为不是巡防的目的。三是正确处理好动态巡防与日常监督的关系。动态巡防是按照错时工作制的要求,利用“八小时外”的时间开展的一种有目标的、随机性的检查或暗访行为;而日常监督是消防监督员依据《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开展的一种正常消防执法行为。四是正确处理好借助社会力量与推进巡防机制落实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力量的作用,是落实消防工作社会化、推进火灾预防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我们应根据社会发展的状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消防部门在推进时要重点抓好对这部分力量的人员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做到“主业不丢掉,消防不落下”。

我们根据__的实际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实现了“重点单位零火灾、重要场所零违法、重大活动零差错”的目标,但“网格化”消防巡防是一个新型的警务勤务机制,这项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在工作机制上、工作职能上、工作责任上、工作成效上等方面的探索仍不很全面,我们将继续按照“网格化”巡防的要求,不断加以探索、不断加以完善、不断加以发扬,将“网格化”消防巡防工作做成消防的警务特色。

一是扩大“网格化”巡防力量。积极依托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将供电、燃气、自来水、城管等参与城市管理的社会力量吸纳到“网格化”消防巡防中来,把这些参与城市管理的单位执法人员(或巡查人员)合理地布置到城乡的每个角落,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消防工作,帮助我们一起来发现火灾隐患、宣传消防知识。

二是建立“网格化”巡防常设机构。在市消防联席会议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市公安局分管领导为总负责,各巡防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网格化”消防巡防联席会议,具体负责本地区“网格化”消防巡防中重大问题的议事和决策,定期听取本地区“网格化”消防巡防情况的汇报,分析巡防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三是加大考评奖惩力度。充分运用参加“网格化”巡防社会联动单位的考评制度,将“网格化”消防巡防工作纳入其部门的考评内容。加大对发现火灾隐患巡防人员的奖励力度,定期举行奖金发放仪式,调动巡防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大消防监督员的考评力度,把“网格化”巡防的工作成效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网格”内的火灾形势稳定、市民消防素质的高低、火灾隐患发现多少作为该“网格”消防监督员立功受奖、晋级晋衔的重要依据,提升全体消防监督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网格化”消防巡防工作在日常消防监督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