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锦瑟(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0:57:27 页码:14
2023年锦瑟(精选10篇)
2023-11-13 00:57:27    小编:zdfb

总结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技能。总结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总结案例中学习如何更好地整理和总结自己的经历。

锦瑟篇一

1、直观直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长于表现: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知识与能力:意象想象。

2、过程与方法:品读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臻美。

1、自读。写下直观感受。

2、交流。小组推荐、自我推荐交流心得。

3、教师结合学生作业补充讲解。

4、教师将自我感受与学生交流。

附:

一世生意属流尘——义山和《锦瑟》。

义山诗境。

迷离恍惚。

深邃缠绵。

美丽哀伤。

有唐一代,唯李玉溪直入浣花之室。——薛雪《一瓢诗话》。

“锦瑟无端五十弦”

锦瑟为什么要是五十根弦?情到深处,人在痴中。一场最彻底的追问,就像屈原问天。义山没落至极,他要问: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难道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被抛弃?义山说“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其实不过强作欢颜的洒脱,义山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就是义山和世界的距离。

一弦一柱思华年。

如果生命如锦瑟,过往的生命,情怀和追索就是这每一根弦、每一根柱。年华老去,可哀可叹;生命之树常青常茂,可求可得?其实得了又如何?“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沧海桑田,岁月流转,不敌麻姑一声轻叹。而义山,只能让愁思遍布风里。

庄生晓梦迷蝴蝶。

破晓的一梦,不过转瞬的时间。然而瞬间的惊艳从此穿过记忆,让人深深沉。

望帝春心托杜鹃。

辽阔沉静的海面,播洒清辉的孤月,这样的'夜晚采来明珠,颗颗饱满而晶莹。然而,那珍珠竟蓄满了思念的泪水!一生何求?“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求而何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化成泪水的何止是心事!

蓝田日暖玉生烟。

无人知道这蓝田是何地,阳光会温暖的洒到这里;这里有玉,这玉,莹润;玉有光芒,这光芒,迷蒙,烟一样升腾。心底的那份情思也在袅袅轻扬。依然深情似往,依然哀伤迷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原来,无敌的青春世界早已是百孔千疮,与己相伴一生的,是一世的哀怨。义山苦叹:“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大唐王朝走向末路的时候,走来了李商隐。视野之内,一边是末世的落照,一边是孤单诗人的背影。千年之后,我们在心底展开义山的诗句,仿佛在一个静静的夜晚,隔着重重迷雾,去看远方一点跳动的烛火。

锦瑟篇二

《锦瑟》是李商隐在人生晚年的诗作,是诗人坎坷经历的产物。心灵化的意象被诗人用入诗中,创造了朦胧虚幻的意境。

李商隐一生四处漂泊、沉沦下僚而不得志,受牛李两党之争而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定位,郁郁苦闷,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得不到施展,穷愁潦倒至死。“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都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灵心善感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1],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

究其诗作,这是一篇七言律诗。诗歌本无标题,只是取其第一句的前两个字作为标题,相当于李诗中的无题诗。首联以“锦瑟”起兴联想到华年。颔、颈联用四个典故表现其对理想、抱负的矛盾看法。尾联以“惘然”表现对这种矛盾长期不知如何解决的茫然心境。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句以锦瑟起兴。“锦瑟”是一种珍美的弦乐器。“无端”意为没来由的、无缘无故的。锦瑟无缘无故就有五十根弦,那一弦一柱都让人充满对往事的回忆。《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秦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3]自《史记》载“悲,帝禁不止”后,诗歌中的瑟便大都染上了悲剧色彩,这在唐代诗歌中可找到明显的佐证。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次用到“锦瑟”这一意象,并且大多表达悲伤的情感。珍贵、美好的瑟无端染上了悲苦、凄怨的命运,这让诗人想起自己因处于牛李两党之争而找不到身份定位的“无端”而悲剧的一生。人生无端,反复无常。“柱”即瑟上扣弦的支柱。那瑟的一弦一柱就像是诗人经历过的年年岁岁,比喻自然而贴切并过渡到对“华年”的思索与感慨。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了“庄周梦蝶”、“望帝杜鹃”两个典故。“庄周梦蝶”来源于《庄子·齐物论》,该典本身用来阐发齐彼此、齐物我的思想。李商隐在原典故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增添了“晓”和“迷”两个字。“晓梦”即破晓前的梦,甜蜜而珍贵。“迷”是痴迷、迷恋之意,“蝴蝶”前加上“迷”字,说明“蝴蝶”是美好事物的代表,这里象征诗人一生的坚守与理想。但这却是一场“晓梦”,是梦就会醒来,醒来后一切皆是虚无。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美好,可醒来看清现实之后,一切包括自己的理想都成了泡影,这种巨大的落差既加重了全诗的悲苦氛围,也体现诗人的悲凉境遇。“望帝”是战国时蜀王杜宇之号,相传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夜夜啼叫,仍然思念着蜀地的人民,一般用作表达思乡怀人的悲凉情绪。诗人在原典故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加入了“春心”一词。“春心”指芳春时节的心意。一年之计在于春,面对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人也萌发了一年为之奋斗的理想与雄心壮志。另外诗人又增添了“托”字。望帝之心是执着的、不休止的,诗人自己的这颗“春心”也将是执着而不改的,自己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就借助“望帝杜鹃”来表现,直至啼血、直至死也不会、也不可能改变。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也用了两个典故。“沧海月明”之典可参照《大戴礼记》“蚌蛤龟珠,与月盈虚”。[4]《吕氏春秋》中有云:“日月望则蚌蛤实,月晦则蚌蛤虚。”[5]古代认为海中蚌珠的圆缺和月的盈亏相应,故将“月”与“珠”联系起来。沧海是辽阔、广袤的,而一粒珠子则是小小的,沧海之大更衬出珠之小、更显海珠的寂寥与孤独。珠不仅小,而且它还有泪。月明之时,海珠是圆润、充实的,可它为什么还有眼泪呢?也许是在担心月亏时的缺损。诗人给海珠以人性,赋予海珠以人的情感,说明诗人是以海珠自比,既表达自己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清之感,也传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维持的怀疑。由于残酷的外在环境,诗人的雄心壮志、理想以及抱负还是会被磨平。在“月明”之时,就担心月晦时的情景,并坚信这一时刻的到来。得意之时悲叹并认为志向终会逝去,逝去之时更是坚信不已,真真悲哀、感伤。“蓝田”盛产玉,这是人们共知的。相传玉埋在地下,天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在前一句的无限悲凉之余,诗人还是对未来有着憧憬的。即使玉深深地埋藏在地下,不见天日,但是在太阳的照射下,它还是会有升腾着的烟雾,有着自己的光彩,人们会看见的。既然只要有阳光,就有希望,那诗人自然也是不会放弃的,他会继续奋斗,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理想,并坚信它最终会实现、会因此而赢得别人的认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指“思华年”之情,具体指“晓梦”醒来和月缺之时理想与抱负终会逝去的悲伤,以及“啼血”和“日暖”之时对理想与抱负的执着坚持与希望,这两种矛盾的情感相互交织缠绕、回环往复。“可待”意为岂待、哪待。这情感,哪里需要留待后来的日子去追忆,在当时就令人怅惘不已。诗人身上纠结而矛盾的思想,在当时就不知如何妥善解决,因而很是惆怅。现在想起更是迷茫,仍没弄明白这两种情感该如何释放以及处理来达到自己的期望,体现诗人矛盾、哀伤、迷惘的情感之深。

诗中采用了大量意象,如“锦瑟”、“华年”、“晓梦”、“蝴蝶”、“春心”、“杜鹃”、“沧海”、“月明”、“珠”、“日暖”、“玉”等。其中大部分意象单独排列是具体可感的,但放入诗中却是飘渺的,它们不那么具体,因为这其中掺杂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将这些意象本身当做第一文本,那诗人内心的意象是第二文本,经过诗人心灵感知而成的诗中的意象则是第三文本,这样,诗中意象就经过了诗人几次心灵体验,是心灵化的产物。而诗中这些心灵化的意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契合,就创造出一种内在的、朦胧的审美想象空间。其中颔联和颈联分别构成四个似乎没有任何逻辑联系的画面,“诗的境界超越时空限制,真与幻、古与今、沧海与桑田、心灵与外物”[6]。但那哀伤、迷茫的心境还是可以感知的。首联即以“锦瑟”起兴,全诗也就被笼罩在悲伤的意境之中。

“含蓄”作为文学的话语蕴藉形态之一,是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7]在诗歌中借助用典、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现出来。用典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浓缩性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它能使简洁的话语含有丰富的内容,即有限中蕴含无限,这就产生了含蓄的效果。而且刘丽平和高竞艳发表的《李商隐七律的用典机制》一文认为李诗“以典起兴,将用典与比兴、联想等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形成二重比兴结构”[8];“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9],李诗的这种用典机制也使诗歌的含蓄更为深刻。“望帝”、“海珠”、“蓝田玉”等比喻和象征也促成了诗歌的含蓄美。这些典故的比喻义、象征义以及引申义、隐含义,这些都需要慢慢揣摩,而“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抒情便会造成抒情诗的含蓄风格”[10]。这样诗歌就于有限的话语中蕴含无限的意味,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去体会诗人微妙的内心活动以及诗人传达的情感倾向,十分耐人寻味。诗人那复杂、矛盾、迷茫的情感就在那短短的十六个字中含蓄地显露出来。

诗中的张力也很明显。“张力”体现了诗歌内在结构的普遍辩证关系。诗歌中存在着虚幻与现实、时间的先与后、“沧海”与“蓝田”、“月”与“日”、理想意志的坚持与破灭的必然等等几组矛盾的组合体。这些看似矛盾的事物,鲜明而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思想,因而涵盖着无穷张力与无限意味。同时,该诗与现实世界是有“模仿”关系的。在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到诗人自己的体验与感慨,也能了解当时与李商隐有着相似经历的千万士人的心灵世界。另外,“细读”的原则在本诗中体现得很充分,因为其含蓄,我们要细读、推敲语词的微言大义。

李商隐的《锦瑟》没有具体可感的意象,有的只是诗人心灵世界的东西,是诗人心灵化的产物。心灵是神秘莫测的,心灵化的诗歌是朦胧、含蓄的,这些都促成了诗人情感的内在化,可以体认的是诗人认为对理想与抱负应坚韧执着的追求并至死不渝,但又认为它终会因外在环境而逝去的矛盾、无奈而迷茫感伤的情思。

锦瑟篇三

二、古代诗歌。

1、直观直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长于表现: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意象想象。

2、过程与方法:品读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臻美。

四、教学过程。

1、自读。写下直观感受。

2、交流。小组推荐、自我推荐交流心得。

3、教师结合学生作业补充讲解。

4、教师将自我感受与学生交流。

附:

一世生意属流尘——义山和《锦瑟》。

义山诗境。

迷离恍惚。

深邃缠绵。

美丽哀伤。

有唐一代,唯李玉溪直入浣花之室。——薛雪《一瓢诗话》。

“锦瑟无端五十弦”

锦瑟为什么要是五十根弦?情到深处,人在痴中。一场最彻底的追问,就像屈原问天。义山没落至极,他要问:生命究竟是什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难道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被抛弃?义山说“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其实不过强作欢颜的洒脱,义山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就是义山和世界的距离。

一弦一柱思华年。

如果生命如锦瑟,过往的生命,情怀和追索就是这每一根弦、每一根柱。年华老去,可哀可叹;生命之树常青常茂,可求可得?其实得了又如何?“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沧海桑田,岁月流转,不敌麻姑一声轻叹。而义山,只能让愁思遍布风里。

庄生晓梦迷蝴蝶。

破晓的一梦,不过转瞬的时间。然而瞬间的惊艳从此穿过记忆,让人深深沉。

望帝春心托杜鹃。

辽阔沉静的海面,播洒清辉的孤月,这样的夜晚采来明珠,颗颗饱满而晶莹。然而,那珍珠竟蓄满了思念的泪水!一生何求?“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求而何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化成泪水的何止是心事!

蓝田日暖玉生烟。

无人知道这蓝田是何地,阳光会温暖的洒到这里;这里有玉,这玉,莹润;玉有光芒,这光芒,迷蒙,烟一样升腾。心底的那份情思也在袅袅轻扬。依然深情似往,依然哀伤迷茫。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原来,无敌的青春世界早已是百孔千疮,与己相伴一生的,是一世的哀怨。义山苦叹:“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大唐王朝走向末路的时候,走来了李商隐。视野之内,一边是末世的落照,一边是孤单诗人的背影。千年之后,我们在心底展开义山的诗句,仿佛在一个静静的夜晚,隔着重重迷雾,去看远方一点跳动的烛火。

锦瑟篇四

作者: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解。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句:意谓旷达如庄生,尚为晓梦所迷。庄生:庄周。

5、望帝句:意谓自己的心事只能寄托在化魂的杜鹃上。望帝: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即杜鹃鸟。

6、珠有泪:传说南海外有鲛人,其泪能泣珠。

7、蓝田:山名,在今陕西,产美玉。

译文。

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锦瑟篇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

(2)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3)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4)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5)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6)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7)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无缘无故,生来就如此。乐器,琴有三弦、五弦;筝有13弦;而“瑟”却有五十弦。用这么多弦,来抒发繁复之情感,该是多么哀伤。古有泰帝与素女之典故,已是哀伤至极了。诗人以这个典故作为喻象,暗示自喻诗人与众不同,别人只三弦、五弦,而诗人之瑟却有五十弦之多。真是得天独厚之天才。暗示他天赋极高,多愁善感,锐敏幽微。比兴用得多么高妙。下一句,一弦一柱,追忆青春恋爱的年华。首联总起,引领下文,以下都是追忆美好的青春。但又美景不长,令人失落惆怅。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此联二句,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诗人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

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诗中此句,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诗人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

对于诗人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后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此联和上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对于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功业无成,光阴虚度,碌碌无为而悔恨无穷。但天资聪敏的诗人,则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到了,却无可奈何,无限之惘然若失。这就是诗人李商隐,借锦瑟而自况了。

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锦瑟篇六

作者:李商隐。

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译文:

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呀,你为何竟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

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蓝田:《元和郡县志》:“关内道京兆府蓝田县:蓝田山,一名玉山,在县东二十八里。”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译注参考:

1、陈国林.高中生必背古诗文:龙门书局出版社,8月:77。

鉴赏。

解读。

创作背景。

锦瑟篇七

《锦瑟》是李商隐在人生晚年的诗作,是诗人坎坷经历的产物。心灵化的意象被诗人用入诗中,创造了朦胧虚幻的意境。

锦瑟。

朝代:唐代。

作者:李商隐。

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一生四处漂泊、沉沦下僚而不得志,受牛李两党之争而找不到自己的身份定位,郁郁苦闷,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得不到施展,穷愁潦倒至死。“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都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灵心善感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1],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

究其诗作,这是一篇七言律诗。诗歌本无标题,只是取其第一句的前两个字作为标题,相当于李诗中的无题诗。首联以“锦瑟”起兴联想到华年。颔、颈联用四个典故表现其对理想、抱负的矛盾看法。尾联以“惘然”表现对这种矛盾长期不知如何解决的茫然心境。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句以锦瑟起兴。“锦瑟”是一种珍美的弦乐器。“无端”意为没来由的、无缘无故的。锦瑟无缘无故就有五十根弦,那一弦一柱都让人充满对往事的回忆。《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秦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3]自《史记》载“悲,帝禁不止”后,诗歌中的瑟便大都染上了悲剧色彩,这在唐代诗歌中可找到明显的佐证。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次用到“锦瑟”这一意象,并且大多表达悲伤的情感。珍贵、美好的瑟无端染上了悲苦、凄怨的命运,这让诗人想起自己因处于牛李两党之争而找不到身份定位的“无端”而悲剧的一生。人生无端,反复无常。“柱”即瑟上扣弦的支柱。那瑟的一弦一柱就像是诗人经历过的年年岁岁,比喻自然而贴切并过渡到对“华年”的思索与感慨。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了“庄周梦蝶”、“望帝杜鹃”两个典故。“庄周梦蝶”来源于《庄子·齐物论》,该典本身用来阐发齐彼此、齐物我的思想。李商隐在原典故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增添了“晓”和“迷”两个字。“晓梦”即破晓前的梦,甜蜜而珍贵。“迷”是痴迷、迷恋之意,“蝴蝶”前加上“迷”字,说明“蝴蝶”是美好事物的代表,这里象征诗人一生的坚守与理想。但这却是一场“晓梦”,是梦就会醒来,醒来后一切皆是虚无。心中充满了期待与美好,可醒来看清现实之后,一切包括自己的理想都成了泡影,这种巨大的落差既加重了全诗的悲苦氛围,也体现诗人的悲凉境遇。“望帝”是战国时蜀王杜宇之号,相传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夜夜啼叫,仍然思念着蜀地的人民,一般用作表达思乡怀人的悲凉情绪。诗人在原典故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加入了“春心”一词。“春心”指芳春时节的心意。一年之计在于春,面对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人也萌发了一年为之奋斗的理想与雄心壮志。另外诗人又增添了“托”字。望帝之心是执着的、不休止的,诗人自己的这颗“春心”也将是执着而不改的,自己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就借助“望帝杜鹃”来表现,直至啼血、直至死也不会、也不可能改变。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也用了两个典故。“沧海月明”之典可参照《大戴礼记》“蚌蛤龟珠,与月盈虚”。[4]《吕氏春秋》中有云:“日月望则蚌蛤实,月晦则蚌蛤虚。”[5]古代认为海中蚌珠的圆缺和月的盈亏相应,故将“月”与“珠”联系起来。沧海是辽阔、广袤的,而一粒珠子则是小小的,沧海之大更衬出珠之小、更显海珠的寂寥与孤独。珠不仅小,而且它还有泪。月明之时,海珠是圆润、充实的,可它为什么还有眼泪呢?也许是在担心月亏时的缺损。诗人给海珠以人性,赋予海珠以人的情感,说明诗人是以海珠自比,既表达自己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清之感,也传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维持的怀疑。由于残酷的外在环境,诗人的雄心壮志、理想以及抱负还是会被磨平。在“月明”之时,就担心月晦时的情景,并坚信这一时刻的到来。得意之时悲叹并认为志向终会逝去,逝去之时更是坚信不已,真真悲哀、感伤。“蓝田”盛产玉,这是人们共知的。相传玉埋在地下,天空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见得分明。在前一句的.无限悲凉之余,诗人还是对未来有着憧憬的。即使玉深深地埋藏在地下,不见天日,但是在太阳的照射下,它还是会有升腾着的烟雾,有着自己的光彩,人们会看见的。既然只要有阳光,就有希望,那诗人自然也是不会放弃的,他会继续奋斗,追求属于自己的那份理想,并坚信它最终会实现、会因此而赢得别人的认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指“思华年”之情,具体指“晓梦”醒来和月缺之时理想与抱负终会逝去的悲伤,以及“啼血”和“日暖”之时对理想与抱负的执着坚持与希望,这两种矛盾的情感相互交织缠绕、回环往复。“可待”意为岂待、哪待。这情感,哪里需要留待后来的日子去追忆,在当时就令人怅惘不已。诗人身上纠结而矛盾的思想,在当时就不知如何妥善解决,因而很是惆怅。现在想起更是迷茫,仍没弄明白这两种情感该如何释放以及处理来达到自己的期望,体现诗人矛盾、哀伤、迷惘的情感之深。

诗中采用了大量意象,如“锦瑟”、“华年”、“晓梦”、“蝴蝶”、“春心”、“杜鹃”、“沧海”、“月明”、“珠”、“日暖”、“玉”等。其中大部分意象单独排列是具体可感的,但放入诗中却是飘渺的,它们不那么具体,因为这其中掺杂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将这些意象本身当做第一文本,那诗人内心的意象是第二文本,经过诗人心灵感知而成的诗中的意象则是第三文本,这样,诗中意象就经过了诗人几次心灵体验,是心灵化的产物。而诗中这些心灵化的意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契合,就创造出一种内在的、朦胧的审美想象空间。其中颔联和颈联分别构成四个似乎没有任何逻辑联系的画面,“诗的境界超越时空限制,真与幻、古与今、沧海与桑田、心灵与外物”[6]。但那哀伤、迷茫的心境还是可以感知的。首联即以“锦瑟”起兴,全诗也就被笼罩在悲伤的意境之中。

“含蓄”作为文学的话语蕴藉形态之一,是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7]在诗歌中借助用典、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现出来。用典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浓缩性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当,它能使简洁的话语含有丰富的内容,即有限中蕴含无限,这就产生了含蓄的效果。而且刘丽平和高竞艳发表的《李商隐七律的用典机制》一文认为李诗“以典起兴,将用典与比兴、联想等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形成二重比兴结构”[8];“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9],李诗的这种用典机制也使诗歌的含蓄更为深刻。“望帝”、“海珠”、“蓝田玉”等比喻和象征也促成了诗歌的含蓄美。这些典故的比喻义、象征义以及引申义、隐含义,这些都需要慢慢揣摩,而“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抒情便会造成抒情诗的含蓄风格”[10]。这样诗歌就于有限的话语中蕴含无限的意味,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去体会诗人微妙的内心活动以及诗人传达的情感倾向,十分耐人寻味。诗人那复杂、矛盾、迷茫的情感就在那短短的十六个字中含蓄地显露出来。

诗中的张力也很明显。“张力”体现了诗歌内在结构的普遍辩证关系。诗歌中存在着虚幻与现实、时间的先与后、“沧海”与“蓝田”、“月”与“日”、理想意志的坚持与破灭的必然等等几组矛盾的组合体。这些看似矛盾的事物,鲜明而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思想,因而涵盖着无穷张力与无限意味。同时,该诗与现实世界是有“模仿”关系的。在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到诗人自己的体验与感慨,也能了解当时与李商隐有着相似经历的千万士人的心灵世界。另外,“细读”的原则在本诗中体现得很充分,因为其含蓄,我们要细读、推敲语词的微言大义。

李商隐的《锦瑟》没有具体可感的意象,有的只是诗人心灵世界的东西,是诗人心灵化的产物。心灵是神秘莫测的,心灵化的诗歌是朦胧、含蓄的,这些都促成了诗人情感的内在化,可以体认的是诗人认为对理想与抱负应坚韧执着的追求并至死不渝,但又认为它终会因外在环境而逝去的矛盾、无奈而迷茫感伤的情思。

锦瑟篇八

3、 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译写法,点读法。

一课时。

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1、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 亡妻的深情悼念;

3、 作者的自伤。

[对全诗进行大意解说]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感慨万千。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上文“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出句用庄周梦为蝴蝶事,似乎有这样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样美好,在回忆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确使人迷恋,致使诗人觉得它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顿状况只不过是一场梦。但又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顿状况是真,则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岂不成了虚幻的梦?这真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诗人已经完全陷入一种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对句用望帝魂化杜鹃事,则似乎表明了诗人对“华年”的一往情深,即无论是梦是真,他都不会让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样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这两句各用一事,而衔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诗人用典的工巧。

翻译出来:因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极深,真觉得此身为虚,而梦境才是真实的,即使杜鹃啼血也难表达我的相思之苦。

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本来,在颔联里诗人用“庄生”“望帝”两典似乎已将他的“华年之思”说得差不多了,往下确实难以为继,孰料诗人在瞬息之间视通万里,给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美好的画面,真可谓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这是从民间传说中演化出来的,但又有作者的创造。“珠有泪”者,珠光、泪光融成一片,难以分清之谓也,它使人怅惘而又联想无穷。试想,鲛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泪却化为人们喜爱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读者品尝!至于这泪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泪还是作者本人之泪,大可不必去管,反正这意境是够美的了。后一幅以蓝田秀丽的群山和温暖的阳光为背景,塑造了“玉生烟”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在空中,为山增辉。这个想象来源于古老的说法(晋陆机《文赋》里“石韫玉而山辉”一句也来自这个说法)。但诗人引用这个说法的意义非同寻常:从玉被掩埋这一面来说,那是很可悲的;从“生烟”这一面来说,却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况味也真是一言难尽。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们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

尾联:这一联意思极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个“反跌”:“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接着就补足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外之意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翻译出来:我痛苦的相思,何须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锦瑟篇九

初读李商隐《锦瑟》,我们感受到的是意象的丰富与朦胧,以及诗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抒情气氛,但怎么美又让人感到茫然。

李商隐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这时,曾经是历史上空前强大和繁荣的唐朝,已经趋于没落。

李商隐作为此时杰出的、有代表性的诗人。在诗歌艺术方面,他通过广泛学习前人,惨淡经营,自成一格,创造了深婉精丽,富于感伤情调和象征暗示色彩的新诗风,为古代诗歌抒情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李商隐是政治上颇有抱负而遭遇非常不幸的诗人,从少年时期起,他就怀着“凌云一寸心”,以后在政治上虽屡遭挫折,仍不时吟唱出“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旦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等具有奋发进取精神的诗句,直到凄凉的晚年,仍为抱负成虚而怅惘不已。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可能是诗人晚年回顾平生遭遇,抒写身世之感的篇章。与前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相比,李杜他们抒写人生感慨,往往以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感慨为前提。像李白的“吟涛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杜甫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等就是如此。到了李商隐诗中,表达人生感慨发展为基本主题,这成为他创作中一种自觉的贯串一切的要求。从李杜的面对现实,以表达社会感受为主;到李商隐的面对自我,以表达身世之感人生感慨为主,正反映出唐王朝知识分子的心态由盛世时的`开放外向到衰世时的内向收敛的变化过程。与同时代的杜牧相比,李商隐诗歌的沉郁、感伤以及个性特征的鲜明突出,更能体现历史的趋势和时代特点。

本篇素称难解,歧说纷纷,实则首尾两联已明言。这是思华年而不胜惘然之作。此时诗人已经四十六岁,与首句见五十弦瑟而心惊之语正合。即因睹锦瑟之形(五十弦),闻锦瑟之声(弦弦柱柱所发的悲声)而生。所以颔、颈两联即承“一弦一柱思华年”,既摹写锦瑟所奏的迷幻、哀怨、清幽、缥缈的音乐意境,又借助于描摹音乐意境的象征性图景对华年所历所感作概括而形象的反映。关键在于“华年”二字,意为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锦瑟既是诗人兴感的凭借,又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从总体看它和诗人许多托物自寓的篇章性质是相近的。如咏为雨所败的牡丹:“玉盘进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实际上是遭受挫折的伤心进泪,理想破灭的内心写照;又如咏蝉:“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也不难令人想见作者羁役幕府,心力交瘁,举目无亲的那种“冷极幻极”的心情。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步入官场,无意中卷入了党派之争,成了当时政治的牺牲品,渴求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的他,为此痛苦不已,往事不堪回首,身处无可逆转的衰世,使一向关注自身命运发展的李商隐,对前途感到十片迷惘。在这里,由于诗人在回顾华年往事时没有采取通常的历叙平生的方式,而且将自己的悲剧身世和悲剧心理幻化为一幅幅各自独立的含蓄朦胧的象征图景,因此它既缺乏抒情方式所具有的明确性,又具有通常抒情方式所缺乏的暗示性,能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但只要抓往“思华年”和“惘然”这条主线,结合诗人的身世创作,对颔、颈两联所展示的图景从意象到语言文字细加揣摩,则其中所寓的象征之意———身世遭逢如梦似幻,伤春忧世似杜鹃啼血,才而见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缥缈虚幻———却不难默会。这些象征性图景之间在时间、空间、事件、感情等方面尽管没有固定的次序,但却都是诗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一再重复的主题和反复流露的心声,借助于工整的对仗,凄清的声韵,迷离的气氛等多种因素的映带联系,使全诗笼罩着一层哀怨凄迷的情调气氛,加强了整体感。

这首诗相当典型地反映了走向没落的晚唐时代才人志士的悲剧心理和对自己悲剧命运感到迷惘的情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锦瑟篇十

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望帝的传说见《寰宇记》说:“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

颈联紧接颔联,《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少有才名,孙权谓其父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珠”、“玉”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它们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