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9:32:02 页码:9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优质13篇)
2023-11-09 19:32:02    小编:zdfb

教案的编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案应该包括教学目标的具体描述和评价标准的设定。以下是一些教案范文,不同的教案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希望能给您的教学工作带来帮助和启发。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一

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二

一、教学目标: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紧紧抓住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这一点,然后利用上节课分式乘法运算的基础,达到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目的。课堂练习以学生自己讨论为主,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所做的题目作自我评价,关键是点拨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7页例4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教材p17例4只把运算统一乘法,而没有把25x2-9分解因式,就得出了最后的结果,教师在见解是不要跳步太快,以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不了,造成新的疑点。

2,p17页例4中没有涉及到符号问题,可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突破符号问题。

四、课堂引入。

计算。

(1)(2)。

五、例题讲解。

(p17)例4.计算。

[分析]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

(补充)例。计算。

(1)。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判断运算的符号)。

=(约分到最简分式)。

(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2)。

(3)(4)。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2)。

(3)(4)。

八、答案:

六。(1)(2)(3)(4)-y。

七。(1)(2)(3)(4)。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三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四

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设置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应用。

学法: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拓展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五

教材p144例4,从所给的数据可以看到并没有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因此,首先应将数据重新排列,通过观察会发现共有12个数据,偶数个可以取中间的两个数据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号鞋的频数,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议应围绕利于商家获得较大利润提出。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六

人数1124225。

每人创得利润2052.521.51.51.2。

该公司每人所创年利润的平均数是多少万元?

年龄频数。

28≤x。

30≤x。

32≤x。

34≤x。

36≤x。

38≤x。

40≤x。

3、为调查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环保局对所辖的50个居民区进行了噪音(单位:分贝)水平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求每个小区噪音的平均分贝数。

答案:1.约2.95万元2.约29岁3.60.54分贝。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七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八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九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

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定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合理的销售定额并说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台20台8台4台。

4月16台30台14台8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1.(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为15人中有13人的销售额达不到320件(320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210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1)1.2匹(2)通过观察可知1.2匹的销售,所以要多进1.2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2匹空调。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十

(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

(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

(3)、问题2显然反映学习中位数的意义:它可以估计一个数据占总体的相对位置,说明中位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代表。

(4)、这个例题再一次体现了统计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应鼓励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材p145例5的意图。

(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

(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

(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顺其自然地推导可得:

===,即=。(n为正整数)。

归纳出分式乘方的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7例5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

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在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题这样的分式的乘方运算只有一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的量显然少了些,故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练习。同样象第(2)题这样的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也应相应的增加几题为好。

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强调运算顺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计算,提高正确率,突破这个难点。

四、课堂引入。

计算下列各题:

(1)==()(2)==()。

(3)==()。

[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n为正整数)的结果吗?

五、例题讲解。

(p17)例5.计算。

[分析]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

(1)=(2)=。

(3)=(4)=。

2、计算。

(1)(2)(3)。

(4)5)。

(6)。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2)。

(3)(4)。

八、答案:

六、1.(1)不成立,=(2)不成立,=。

(3)不成立,=(4)不成立,=。

2、(1)(2)(3)(4)。

(5)(6)。

七、(1)(2)(3)(4)。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十二

20。

30。

40。

50。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

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

答案1.(1).15.(2)28.2.165。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十三

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注意:因式分解与乘法是相反的两个转化。

2.因式分解的方法:常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

3.公因式的确定:系数的公约数?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

注意公式:a+b=b+a;a-b=-(b-a);(a-b)2=(b-a)2;(a-b)3=-(b-a)3。

4.因式分解的公式:

(1)平方差公式:a2-b2=(a+b)(a-b);。

(2)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a2-2ab+b2=(a-b)2.

5.因式分解的注意事项:

(1)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一般次序是:一提取、二公式、三分组、四十字;

(2)使用因式分解公式时要特别注意公式中的字母都具有整体性;

(3)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分解为止;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每一个因式的首项符号为正;

(5)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加以整理;

(6)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要求相同因式写成乘方的形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