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5:04:47 页码:9
最新《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实用15篇)
2023-11-11 05:04:47    小编:zdfb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其中的情节赞叹不已。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引用书中的关键语句、对白等,以加强自己的观点和论述。阅读后的感悟是个人的主观体验,以下是一些读者分享的读后感,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一

经常觉得我的确应该多学一点心理学,人都是复杂的,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而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对今后的人生会非常有帮助,无论是在自己做决策的时候,还是考虑甚至影响他人决策的时候。之前买到了一本《怪诞行为学》,上个周末读完了,感觉非常有收获,不愧是畅销书。其实多数出名的畅销书之所以畅销是有其理由的,读一下一般不会有什么损失,正所谓“开卷有益”吗。

之前的'课程上曾学过《组织行为学》,当时就觉得非常有用,老师也讲过“锚定”等概念,可惜那之后就都还给老师了,没什么更多的记忆。现在读了这本书,真的感觉温故而知新了。作者用非常生动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大的轮廓,真的可以让人开阔视野,如果能经常思考并灵活运用的话,绝对会成为一个核心竞争力的。

下面就大致总结一下作者所提到的各种人类决策中会发挥作用的非理性力量吧,给自己做个备忘。但详细的内容,各位还是买书回去看吧,绝对不会后悔的。

1.比较的力量(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2.锚定的力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3.免费的力量4.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要跟女朋友谈钱,不要跟父母谈钱,不要跟好友谈钱,多送礼物,但不能送钱,其实这章让我想起了大学时的一篇英语课文)5.激情的力量(警惕你心中的要加薪6.拖拉的力量(短期满足与长期目标的斗争)7.所有权的力量(孩子是自己的好)8.多种选择的困境(不要做兴趣广泛,但一事无成的人)9.预期的力量(流行,跟风,羊群效应,偏见,人要衣装,佛要金装,好菜要好盘,好酒要好杯)10.高价的力量(真的一分钱一分货吗?打折买到的东西,是不是总觉得不太好;安慰剂效应)11.人们内心深处的诚实与占便宜的冲动,现金可以阻止我们作弊12.个人需求与群体属性的矛盾,“免费午餐”在哪里(只要别人不理性,真正理性的我们就有获得利益的机会,利用别人的不理性)。

总而言之,这的确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有时间的话还得多看几遍,并且写详细的心得体会才好。好像原作者还出了一本《怪诞行为学2》,回头有机会也要买回来读一下,嗯。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二

《怪诞行为学》中的艾瑞里做了一个实验,五分钟完成一个电脑拖图任务,最后计算个数。他们的研究团队找了三组人。有两组实验人员需要付给报酬,一组付50美分,一组付5美元。第三组所找人员不付报酬,属于社交请求,帮忙完成。结果三组下来,社交请求不付钱的实验人员拖图最多,平均拖了168个;付钱50美分的实验人员拖得最少,平均101个;付钱5美元的实验人员比付50美分拖图比较多,平均159个。这个实验表明,仅仅按照社会规范来做事比万能的金钱(没有达到预期的金钱)更能激励人卖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存在两套运行系统,一套系统是按照社会规则运行的人情系统,一套是按照市场规范运行的经济系统。这两者对人的激励是不同的。

社会规范人情系统讲究的是无偿的付出,获得社会或者社会关系中人的肯定,以此获得自身的快乐。社会规范中个人的活动是主动的,大家会尽力把它做好。这就解释了教师们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上课更积极的原因——是社会规范下的行动。他们争着上课是为了学生的肯定,周围人的肯定,自我期许的实现,以此来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这里面有一种主动性。

当上自习课给钱补助时,上课变成了一种市场规范。教师们很快进入了市场规范模式,我的付出与金钱是否对称。他们经过核算,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得到不对等,于是产生了抱怨。抱怨过后就是怠工,他们找到一个自认为比较符合得到的付出。这样整个教学氛围反而不如以前了。

如何利用好社会规范系统和市场规范系统是每个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分辨清楚,合理运用才能让个体的积极性在整个体系中得以最大限度的释放。

为什么上课有补助教师反而不开心?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三

今天是“英国脱欧”投票的一天,但是我并不认为这种投票的民主最后产生的结果就一定是好的。每个人做出的决定都与自己的经验有关,但是好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经验是与实际的理论模型矛盾的,并不能带来我们自以为的好处。就比如我们认为某人技能一直增强工资就能增高,但是实际上决定工资在一定层级后就主要是供需关系决定,这用很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就能解决,我们自己思考明白就需要很长时间。

《怪诞行为学》是一本行为经济学读物,从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出发,分析了生活中种种和传统经济学中完全理性或者线性效用假设相悖的行为。非理性行为也有一套可以用理性来分析的逻辑,可以用人性解释:如趋利避害,攀比心理等等。

重点根据谈话涉及到书中阐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引述与总结,以便学以致用。

1、免费、降价,各种明显的购物占便宜宣传总是容易吸引我们眼球,但是当我们遇到此类活动需要购买东西的时候,我们先不要被便宜所蒙蔽,我们在购买之前要先思考下,这些东西是我们需要的吗?购买后使用频率多少?我们购买的理由只是因为它们免费或者有其他便宜?当博物馆或者什么景点或者什么餐厅进行免费开放或者免费试吃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下要不要因为贪免费而去那边排队等候?等候免费过程当中浪费的时间价值是否和免费带来的价值能抵扣,是否有其他的机会成本?人头攒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你能看到的估计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无法静下心来细细欣赏,贪便宜有时候还真是得不偿失,所以还真是需要三思而后行。

3、评价富人。富人钱难赚,因为他们吝啬;富人钱好赚,因为他们花钱金额很大。评价富人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富人跟穷人在比,而没有放到他们自己的圈子里面。我们分析事物的时候一定不能孤立分析,需要加上不同的环境。吴伯凡老师说:“富人吝啬是在他背后实际上是一个他对于金钱,对于财富的一个逻辑,不管金钱、财富的大小,他都是喜欢玩那个游戏,一旦是进入到这个游戏里头,他就按照他的规则去玩儿,而且得到一种快乐。”要想分析富人,成为富人就先从思想上变成富人,建立一套匹配的自我财富逻辑,完善改进。

苏格拉底说:“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我很喜欢这句话,审慎的态度观看生活,自由的思辨活出自我。书读一次只是皮毛,读两次是懂道理,读多次才能产生生产力。生命不止,当学习不止。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四

我能去阅读《怪诞行为学》这本书完全是出自偶然。最近在研读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昨天下午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我随便拿同事的手机捣鼓了一下,发现他手机里面有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首页大约有六七本电子书,我看了看,感觉我对于每本书都挺有兴趣的,于是我打算按顺序下来,有时间的话,就将没看过的书都看一遍,第二本书刚好是我没看过的,这本书就是《怪诞行为学》。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浏览的下这本书,它的引言就将我深深的吸引住了,引言里所阐述的一些问题让我感觉到很亲切而又很陌生。亲切的是,里面所说的问题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景;陌生的是,我不清楚这些日常生活中现象里面存在着哪些问题。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阐释日常行为里面所携带的某些问题。于是,好奇而又渴望知道的心理,让我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将这本电子书给啃完了,不能说完全消化,但是对于我们所经常面临的种种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

二、本书的大致内容。

本书分为十三个章节来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言部分解释分析了为什么作者会去探索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未曾察觉到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他之所以会去发现并且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在他18岁的时候,由于镁光灯的爆炸,使他大面积烧伤,之后的三年他被迫住在医院里,浑身上下全是绷带,由于这样特殊的情况,让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他感觉好像与世隔绝一样,也就是在这时,他像旁观者一样,开始观察曾经构成自己日常活动的各种行为,并且开始反思各种不同行为的目的,这些行为包括他本身的也包括他周围的人。

本书的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是由几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组成的,作者为了验证论述的准确性,都对各个论述加上了实验的验证,继而再解释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或者是告诫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发生这件事情的发生。

三、读完书之后的收获。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多,现在就将这些收获归纳为十个小点,与大家进行分享。

2、当我们遇到某些免费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先不要被免费所蒙蔽,我们在购买之前要先思考下,这些东西是我们需要的吗?如果把它们购买回去,它们会不会成为我们不用的堆积品?我们当时购买它们只是因为它们免费或者是购买它们的时候有免费的赠品?当博物馆或者什么景点或者什么餐厅进行免费开放或者免费试吃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下要不要因为贪免费而去那边排队等候?因为往往免费的东西总是有一大群人在那边等候,我们也跟随他们这么做是不是没有什么损失?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在等候的过程当中浪费了时间,浪费了原本可以做其他事情的机会。人头攒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你能看到的估计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无法静下心来细细欣赏,贪便宜有时候还真是得不偿失,所以还真是需要三思而后行。

3、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是鱼和熊掌,如果确定使用哪种规范之后,最好不要任意更改,因为随意更改的后果往往是鱼没了,熊掌也没了,导致两者都无法产生有效的约束力。但是社会规范会比市场规范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更加持久。礼物和现金相比,礼物给人带来的感动是远远高于现金给人带来的感动,而且人们对于礼物的感动时间往往持续更加长。

4、通过设定计划和完成期限摆脱自己的拖沓习惯,用各种办法给自己时间思考某些高额消费的必要性,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清楚的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并通过某种方法让自己养成定期储蓄的好习惯。

5、我们可能往往认识不到,无论哪种情况,保留余地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别的东西。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其实选择一个选项然后一心往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在那边犹豫不决要选择哪个,确定了就坚持住,因为无论做哪种选择,那些相对来说的细小差别总还会存在。在选择间纠结浪费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在确定的选择上做更多的事情。

6、预期还可以形成成见。成见,说到底是人们希望用来预测体验,是人们对信息进行分类的一种方式。大脑不能在每一种新环境下仅凭片段就开动,它必须建立在从前收到过的信息基础上。由于这一原因,成见并不是从本质上就是有害的。它为我们不断地理解周围复杂的环境提供了捷径。但是,因为成见给我们提供了对某一群体成员特定的预期,它也可能对我们的认识与行为有不利的影响。

7、信念和预期影响人们对于视觉、味觉和其他感官现象的认识与解析,还会看到人们的预期能够改变他们的主观甚至客观体验从而对他们施加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我们总是会感觉贵的东西的效果一定会比便宜的东西效果好,仅仅看到医生对某一治疗方案或手术表现出的热情,就可能使患者未经治疗就产生某种有益的效果,这些就是信念的部分表现;经过重复的体验,人们体内就建立起一种期望。

8、当我们处在某种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道德标准发生对立,我们容易向现实“屈服”,以一己之私去看待世界,从而变得不诚实――这是我们能保持清醒,至少认识到这种可能。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就可以防范于未然,尽力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

9、离现金一步之遥的作弊最容易发生。

10、为了自己不受别人的影响,可以在点餐的时候先想好自己要点的东西,然后写下来,或者是在服务员一过来的时候就马上点餐,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因为想要突出自己的个性而让自己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通过这种做法可以让自己根据自己真实的心意点餐,让自己吃得愉快并且消费也愉快。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五

“我们常常暗下决心节食锻炼,但是只要看到甜点小推车一过来,我们的决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有时候兴致勃勃去购物,买回来一大堆东西,却放在家里用不上。这是为什么呢?头痛的时候,我们花5美分买的阿司匹林吃了不见效,可是花50美分买的阿司匹林却能立竿见影。这又是为什么……”这是《怪诞行为学》一书开头的一段话,给我们抛出了很多生活中的疑问,而这本书就是用各种实验和逸闻趣事来解答这些问题的。

作者艾瑞里是美国杜克大学经济学家,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很多人对我说,我观察世界的方式异乎寻常”。的确,作者一反传统的认为人是理性的这一基本假设,揭露了生活中种种的非理性的,怪诞是行为,并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帮助你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使你们和周围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什么”。比如作者对于头痛时吃什么药最见效的问题,同样的药,不同的价钱,结果是50美分定价的药比5美分定价的药更有效,这个时候人是非理性的,但是非理性却在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比这更多的影响。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人们会去疯抢免费的但并不需要的东西。

《怪诞行为学》颠覆了传统的看世界的眼光,打开了另一扇看待这个社会的窗口,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世界。读来令人恍然大悟。在字里行间,都让人忍俊不禁,发出感慨和共鸣,“我也是这样”或“我周围的人就是这样的”,引发人对于非理性的思考,教人更加理性的对待生活和经济活动。但是如作者一样,往往是“暗下决心”,最后还是陷入了非理性的怪圈。尽管如此,还是忍不住继续往下读,读完掩卷而思。

文档为doc格式。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六

整本书总的来说相当的通俗易懂,主要讲了一些可以预测的非理性行为,作者的每个结论都有大家平日容易接触的例子和作者团队设计的实验作为支撑,理科生应该挺喜欢看的。出差工作之余打发时间看非常适合,很多内容也是挺有意思的!

耐心不是很足的宝宝可以跳过序言直接从正文开始读。觉得书写的不错,看完再跳回来看序言也未尝不可。

这本书差不多是我一周半前看的书,还是老习惯按记忆谈谈我的收获和心得。

我们平时常常会混淆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商家会营造一些我们是朋友家人的氛围让我们误以为进入了社会规范,我们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在商言商,切不可掉入对方的温柔陷阱而错失掉自己本来应该得的权益。市场规范中我们不需要不好意思,事物都有对应的价码。例如很多乙方业务会从小礼物开始和甲方爸爸的负责人搞朋友关系。开始是小礼物,熟了也许还会是别的,这里如果甲方爸爸负责人混淆了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便会看不到其它业务能力更强、价格更为合理的乙方合作伙伴。

与之对应的社会规范则完全不同,相对而言更侧重于感情。所以这里我们拉拢他人的方法可能更多的是给一些小礼物,而不是金钱。例如维系普通朋友、邻居、同事等关系也可施以小恩小惠。互相交换食物小礼物即可维系/增进感情。

同一本书每个人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希望屏幕对面的你有机会也可以亲手翻开这本书感受一下可以预见的不理智行为,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他/她!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七

最近读了《怪诞行为学》的第四册,名为“诚实的真相”,整本书通过一些实验探究了导致人们不诚实的原因以及如何克制和限制不诚实行为,这本书也解答了我的几个问题:

q1:主导欺骗的动因是什么?

2)经验系数是如何影响犯罪几率的:私欲合理化能力增强(这件事对我是非常有利且合理的),会导致经验系数增加,进而导致犯罪的几率也会增加些。

q2:为什么锁防不住小偷,却还是要锁呢?

实际上锁/密码起到的是监督作用,防的是小人,这些小人大多数时候诚实,但有可能会因为未上锁而偷窃的人,所以还是乖乖上锁/密码。

q3:为什么有些签名位置在表头、有些在表尾呢?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注意到签名位置不同对于诚信行为的影响,比如说托福考试确认时的前面位置是在整张表的前面的、尽管生活中更多的签名位置在表尾;本书也设计了实验对签名位置与诚实行为的关联进行了探究。

简单来说,表头签名起到的是到的提醒作用,而在表尾则是确认信息。

q4:为什么减了一天肥,到了晚上就想吃夜宵呢?

1)自我耗竭理论:抵制诱惑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精力,自我耗竭会使得我们的部分理性和道德感降低。

2)一整天的工作让人疲惫,所以到了晚上更容易屈从于个人欲望,意志力降低、控制欲望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最终导致我们的诚信水平下降。

q5:为什么说没有人能抵挡住所有诱惑呢?那么要如何对诱惑进行抵制呢?

2)这里有两种抵制诱惑的方法:

方法一:理性自我放纵。

当面对诱惑时,理性的人有时也应该屈从诱惑;

因为理性的人这样做就可以使自己的精神不至于有太多消耗,能对将来的`诱惑保持足够的意志力。

方法二:及时脱身。

每天早上在未耗损精力时,我们应该面对需要自我控制的情况(枯燥的工作);

当发觉难以逃避所受诱惑时,最好的办法是陷入更深的欲望前通过转移注意力、精力耗竭法及时脱身。

我们经常不依赖于直接偏好做决策,而是依赖于直觉,直觉能告诉我们想要什么。我们的大脑会快速地思考,为自己的偏好找各种理由。

q7:为什么说科技创新与惊天骗局只有一步之遥?

q8:造成不诚实的动因有哪些?

如图所示,以下因素会增加不诚实行为:

1)合理化的能力:我的决策是合理的,这样就能够说服自己去做不诚实的选择;

4)一个不道德的行为:“破窗效应”

5)精神耗竭:意志力降低,控制欲望难度增加,导致诚信水平下降;

8)不诚实的文化氛围。

从pm角度从这本书我还认识到了以下几点:

1、本中提到“相对于真实货币,人们在非真实货币面前更容易变得不诚实”

2、不诚实行为实际是用户决策的结果,可以将不诚实行为的动因抽象为影响用户决策行为的技巧:

比如互惠心理,在设计产品时,可以先给予用户一些好处,引导用户做出决策;再比如文化氛围的作用,拼多多等流行的社交电商,通过裂变、砍价的玩法实际上达成的也是通过营造氛围促进用户做出消费决策。

当然,影响用户决策行为的手段还有很多,在后面有机会我将专门介绍。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八

或许起初的时候,珍珠并不是很值钱,甚至根本不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呢但就是有的人,会在起初他进入市场的时候,捧高他们的价值,并标上难以置信的天价,渐渐地,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珍珠确实是个好东西,可是,它真的有那么值钱吗还不一定.

人们为某个东西定位的时候,总是愿意以锚作为标准,何为锚呢就是初始的一个标准,例如:早期的店铺里散发着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质量要优于邓肯甜甜圈店的)。他们销售别致的法式咖啡压榨机。橱窗里摆放着各式诱人的点心_杏仁牛角面包、意大利式饼干、红桑子蛋奶酥皮糕等等。邓肯甜甜圈店有小、中、大杯咖啡,星巴克提供小、中、大和特大杯,还有各种名称高贵华丽的饮料,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玛奇朵、星冰乐等等。换言之,星巴克不遗余力打造这一切,来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_这种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让我们不再用邓肯甜甜圈店的价格作为锚来定位,与此相反,我们会敞开思想接受星巴克为我们准备的新锚。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这里。

零成本的成本。

在促销及优惠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愿意用高价去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首先头脑的潜意识里,认为这种情况下,自己是受益的,尽管目前不需要,或许将来需要;或者就算是不需要自己也亏不多大,促使大量的人民币流入商家的口袋.

社会规范的成本。

一个人愿意免费做义工,给补贴却不愿意做了,或许钱不是激励员工的最有效办法。

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一旦这朵盛开的玫瑰从枝头落下_一旦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_它很难发挥任何效力。

………。

或许我们认为形形色色的人群所做出的任何行为都是理性的,但是基于内心的世界,我们无法去定位,无法去深入理解,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为何产生的与其说怪诞,但不如说人类行为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因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揭开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解之谜。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九

利用周末的时间,终于将《怪诞行为学》读完了。《怪诞行为学》是通过讲述日常中最常见的行为,来阐述我们的非理性行为。在传统经济学中,其基础假设条件之一就是,人都是理性的。但是通过《怪诞行为学》的严密论证与阐述,此论点是不足以成立的,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

先说说看《怪诞行为学》的一点感受。此书中运用了大量对比试验,以试验结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在国内的图书上是比较少见的(目前可能比较多的是数据)。对比试验,我想不单单是一种科学探索的方法,更是一种以此可以借鉴到实际工作中的工作方法。因为我们除了既定的经验可以参考(实际上随着环境的变换,其真实的参考意义到底多大还有待商榷),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来检验我们的想法。如果你的试验设计的巧妙,并且经受住了考验,那么在推广开来,可能是成本最低化的一种途径。

因为书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今天晚上重点根据书中阐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引述与总结,以便学以致用。

第一:约会的窍门。人们的平均行为都具有相对的特质,也就是说人们都愿意结合当时的环境、场合、以及可供选择的参照物来做出对比。那么,如果你想在一个环境中,脱颖而出,你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看起来没有你帅气、没有你漂亮,与你想比有一定差距的对象陪同。这听起来对那个陪同的人不公平,但是人们会根据这样的情况来做出判断。所以,要想约会成功,选好伙伴很重要。既然已经知道了这条规律,那就要保密好,否则会引起你的伙伴的愤怒。

第二:有魅力仅存在特定的环境中。当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对一些特定的事情,或者某些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具有特殊的好感。但是出现这样情况的前提,就是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随着环境的变化,你的兴趣点也会转移。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如果你在一个区域内,或者时间内,要去选择那些与你具有共同特质的人,而这些人与你在这个环境内都有一些不适应,这样彼此才会产生吸引力。当然,不论是你对别人感兴趣,还是别人对你感兴趣,随着时间和环境出现了变化,如果魅力减少了,也是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为此而纠结。

第三:轮流做东比aa制更能促进感情。在这里,社会科学家有个理论,叫做“付款痛苦”,就是说赚钱都不容易,付钱时都有一种非快感,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但是“付款痛苦”的敏感程度随付款金额增加而相对下降。这点给我们的提示是,如果轮流做东,那么对于付款人来说,“付款痛苦”随着付款金额增加而下降,同时还会留下好客的名声。而同时参与的人,会因为获得了免费的享受,快感增加。其实套用老祖先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只有这样,大家才会更快乐,感情才会更深厚。

第四:礼品是最佳的友情润滑剂。在这里,作者阐述了两个概念,就是社会规范与经济规范。社会规范更倾向于道德、感情等非金钱因素,经济规范则强调的是投入产出的金钱关系。可以想象,社会关系中,如果过多的金钱交易,就变得世俗而更不容易被人接受。礼品,可以作为友情的润滑剂,可以有效的提升彼此之间的社会规范程度。同时,礼品在用在员工激励上,要比金钱更能激发员工的忠诚度和勤奋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的朋友们,也许我要开始为你们准备自己用心挑选的礼品啦。

第五:如何解决你的电子邮件瘾与短信瘾。产生电子邮件瘾与短信瘾的主要原因,是由可变强化式(什么时候获得奖励或信息是不确定的)因素引起的。在这里先说明一下,固定强化式,就是你通过固定的行为可以获得固定的奖励;可变强化式,是什么时候获得激励是不确定的。我们对于电子邮件和短信成瘾,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对未来的不明确的因素缺少了把控能力,也可能是我们期望电子邮件和短信,会给我们带来可变强化式的激励。那么,要想让自己摆脱这样的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取消自动收发邮件的功能,同时将自己的邮件联系人进行分类处理。这样可以对我们的电子世界生活有所改变。

第七:人们总是对自己拥有的过于高估。此点其实可以应用到很多地方,我们对自己的决策都认为是完美的,我们认为自己的产品是完美的,商家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其实这里更主要的是要引导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的去想,人家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要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才会促成最终的合作。适度降低一点自己的期望,有的时候,对自己也是一件好事情。

以上七条是根据书中的要点进行的一个总结。其实真正读此书,让我佩服作者的,是他的思考方式。这样思考方式,第一从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事情入手,却发现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第二以大量实例为依据,并且能设计出合理的行为试验,这种以实证论观点的方法可以在很多工作中加以运用。

书读一次只是皮毛,读两次是懂道理。生命不止,当学习不止。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十

《怪诞行为学》是一本行为经济学的通俗读物,个人觉得它与《别做正常的傻瓜》相类似。不过,有区别的是,本书的作者由于童年时的经历(全身被烧伤60%-70%),使得他看问题的角度和常人差异很大,他倾向于分析人们的非理性行为。他就是出生于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绪的影响,往往不能作出理性决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择,在外界因素的诱导之下,往往会使人们的决策发生改变。商家往往会利用这一点,设置一个诱饵,往往能使客户花费的金钱。人们对于自己收入的预期往往也会因为与周围环境的改变相联系。也许当初的预期并不高,但是在达到了这一目标之后,由于周围人群的收入较高,人们对于自我的要求就会提高,这就是所谓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这些非理性的决策就与人们喜欢比较有关,在奚恺元的《别做正常的傻瓜》一书中就已经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们在选择消费品的时候,通常被认为往往是根据商品的价值属性和价格等因素作出决策。大体上而言,偏好是比较稳定的。但是,也许因为偶然的机会,偶然尝试了某种商品,就在内心中形成了一种锚,由此导致自我“羊群效应”式的偏好转变,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所谓“供求关系”的失灵。至于零价格物品搭售使得人们的消费增加就是显而易见了。商家们往往利用顾客们喜欢占便宜的心理,在销售一些商品的时候附带赠送一些小礼品,使得顾客们不受自我控制地买了许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谓的“折价”销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会中往往是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并存。人们在对待不同的事情时必须搞清楚应该运用哪种规范来解决问题。有些事件只能运用市场规范来运行,而有些问题却只能运用社会规范,如果强行运用市场规范来解决,需要支付数倍的价格,而的时候则是支付多高的价格也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动。

我们再把视线由普通的经济现象扩展到各种社会现象之中,我们同样能够发现许多非理性行为。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于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还有可能造成比较大的危害。前不久发生的北科大学生抢劫也属于该类情况。人们由于情绪上的冲动有时也会造成一些异想不到的后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觉得不道德的)。并不是每一个案件都是蓄谋的。弗洛伊德曾经这样评价过人性,人格大体上都是分裂的,在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一个阴暗的本我,自我,一旦这个阴暗的自我被激发出来,往往会形成很严重的后果。而应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只能未雨绸缪。

艾瑞里虽然在书中侧重于考察非理性行为(诸如此类非理性行为的介绍还有许多),不过在每章的最后还是在探讨如何解决非理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目的还是在于使读者能够理解如何让自己的行为理性化。当然,非理性行为的诱因有时也难以被透彻地观察出来,这使得人们的行为理性化更加困难。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经写道:理性何等高贵,才能何等伟大。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十一

我能去阅读《怪诞行为学》这本书完全是出自偶然。最近在研读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昨天下午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我随便拿同事的手机捣鼓了一下,发现他手机里面有一些关于理财方面的书籍,首页大约有六七本电子书,我看了看,感觉我对于每本书都挺有兴趣的,于是我打算按顺序下来,有时间的话,就将没看过的书都看一遍,第二本书刚好是我没看过的,这本书就是《怪诞行为学》。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浏览的下这本书,它的引言就将我深深的吸引住了,引言里所阐述的一些问题让我感觉到很亲切而又很陌生。亲切的是,里面所说的问题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景;陌生的是,我不清楚这些日常生活中现象里面存在着哪些问题。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阐释日常行为里面所携带的某些问题。于是,好奇而又渴望知道的心理,让我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将这本电子书给啃完了,不能说完全消化,但是对于我们所经常面临的种种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

本书分为十三个章节来讲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言部分解释分析了为什么作者会去探索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未曾察觉到的一些非理性行为,他之所以会去发现并且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在他18岁的时候,由于镁光灯的爆炸,使他大面积烧伤,之后的三年他被迫住在医院里,浑身上下全是绷带,由于这样特殊的情况,让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让他感觉好像与世隔绝一样,也就是在这时,他像旁观者一样,开始观察曾经构成自己日常活动的各种行为,并且开始反思各种不同行为的目的,这些行为包括他本身的.也包括他周围的人。

本书的每个章节的开头都是由几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组成的,作者为了验证论述的准确性,都对各个论述加上了实验的验证,继而再解释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或者是告诫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避免发生这件事情的发生。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多,现在就将这些收获归纳为十个小点,与大家进行分享。

2、当我们遇到某些免费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先不要被免费所蒙蔽,我们在购买之前要先思考下,这些东西是我们需要的吗?如果把它们购买回去,它们会不会成为我们不用的堆积品?我们当时购买它们只是因为它们免费或者是购买它们的时候有免费的赠品?当博物馆或者什么景点或者什么餐厅进行免费开放或者免费试吃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下要不要因为贪免费而去那边排队等候?因为往往免费的东西总是有一大群人在那边等候,我们也跟随他们这么做是不是没有什么损失?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在等候的过程当中浪费了时间,浪费了原本可以做其他事情的机会。人头攒动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你能看到的估计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无法静下心来细细欣赏,贪便宜有时候还真是得不偿失,所以还真是需要三思而后行。

3、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是鱼和熊掌,如果确定使用哪种规范之后,最好不要任意更改,因为随意更改的后果往往是鱼没了,熊掌也没了,导致两者都无法产生有效的约束力。但是社会规范会比市场规范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而且更加持久。礼物和现金相比,礼物给人带来的感动是远远高于现金给人带来的感动,而且人们对于礼物的感动时间往往持续更加长。

4、通过设定计划和完成期限摆脱自己的拖沓习惯,用各种办法给自己时间思考某些高额消费的必要性,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清楚的意识到储蓄的重要性,并通过某种方法让自己养成定期储蓄的好习惯。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十二

就像这次什么名著读后感之类的东西,这是一个学校检查考核的项目之一。我不喜欢这些表面功夫。我觉得这个说明不了任何题目,但是有些人能让它说明很多题目,让那些检查的人眼睛觉得舒服一些,从而得出一个看似皆大欢喜的结论,掩盖了潜躲的种种题目。因而,在一听到它的时候我必然是扬声恶骂:凭什么逼迫我做这种事,好假。而事实就我个人而言实在是有写作的冲动,只是没有写作的行动,我需要一个外力有推动一下,否则这个冲动会无穷期地搁置在那,直到它消失。现在,讽刺的是这个外力由于某种不正当的名分,被我骂了。最后,我决定不管别人怎么以为怎么做,我想我还是要把握这个契机,码一点点文字,不让近期的思想也随时光的流逝而流失。不知道《怪诞行为学》算不算得上是名著。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样才算是名著,很多时候别人捧着一本说是名著,我看完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个很难定义,我姑且滥竽充数一回。通篇读完,能让我思考的很多,我节选了一个细节。你在岳母家参加感恩节家庭宴会。看看她为你们摆出的那丰盛的一大桌子吧!火鸡烤成油亮的金黄色;火鸡里面塞的全是你最喜欢的家庭自制馅料。孩子们吃得兴高采烈:甘薯上面是厚厚的蜀葵糖浆。你妻子也非常自得:餐后甜点是她最拿手的南瓜派。节日庆祝一直持续到深夜。

你松了松腰带,啜了一小口葡萄酒,深情地注视着坐在对面的岳母。你站起身来,取出了皮夹。“妈,对于您在这一切中所倾注的爱,我应该付您多少钱?”你诚心诚意地问。屋子里顿时鸦雀无声,你晃了晃手中的一叠钞票。“您觉得300美元够吗?不对,等一等!我应该付您400美元!”美国著名插画家诺曼・洛克威尔也画不出这样一幅画。一杯葡萄酒被打翻了,你岳母满脸通红站了起来;小姨子对你怒目相向;外甥女哭了起来。明年的感恩节,十有*,你就自己守着电视机吃冷冻午餐吧。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你提出直接付款让聚会的人们如此扫兴?答案是,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社会规范包括人们之间互相的友好请求。你能帮我搬一下沙发吗?你能帮我换一下轮胎吗?社会规范包躲在我们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里。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的报偿。你可以帮邻居搬沙发,但这不是说他必须马上过来帮你搬,就似乎帮人开一下门――它为你们双方都带来愉悦,并不要求立即的、对等的回报。另一个世界――与此截然不同――为市场规范所统治。这里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这里的交换是黑白分明的:工资、价格、租金、利息,以及本钱和赢利。这种关系未必是*与卑俗的――事实上,它同时也包括了自立、创新,以及个人主义――但是它们的确意味着利益比较和及时偿付。

假如你处在由市场规范统治的世界里,你按劳取酬――它从来就是这样的。罚款对杜尽迟到有效吗?我的好朋友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教授尤里・格尼齐和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奥尔多・吕斯提切尼对从社会规范转到市场规范案例的长期影响做了巧妙的测试。几年前他们在以色列的一家日托中心进行实验,看运用罚款措施是否能有效减少某些家长接孩子迟到的现象。尤里和奥尔多的结论是,罚款的效果并不好,事实上它还会带来长期的负面效应。为什么呢?实施罚款之前,老师和家长之间是社会的关系,是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迟到的。因此,假如家长迟到了――有时会这样――他们会对此感到内疚――这种内疚迫使他们以后准时来接孩子。(在以色列,内疚似乎对约束人们更有效。)但是一旦实施了罚款,日托中心就无可挽回地用市场规范取代了社会规范。既然家长们为他们的迟到付了钱,他们就用市场规范来诠释这件事了。换言之,既然有了罚款制度,他们就可以自己决定早来还是晚来了。不用说,这尽非日托中心的初衷。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十三

有时候我想想自己的行为也真是奇怪,用一个有趣的比喻那就是:我在走路,别人对我说往西是对的。但那时的我多半是不大会听的,会选择暂时停留,甚至有时候别人对我表述的方式让我感觉不太舒服,我会固执地往东走一走。我常常想我毛病这是不是叫“多疑”。后来发现往西确实是对的,碍于面子,只能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拼命往西跑来追回落下的路程。我并不回避我有这样的不良习惯,但目前也不想改掉它,因为我觉得这样之后,别人才会任由这个固执的我自生自灭,也从某个角度让我有点与众不同,同时我也能拥有那么一点点被动的“自由”。

就像这次什么名著读后感之类的东西,这是一个学校检查考核的项目之一。我不喜欢这些表面功夫。我觉得这个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但是有些人能让它说明很多问题,让那些检查的人眼睛觉得舒服一些,从而得出一个看似皆大欢喜的结论,掩盖了潜藏的种种问题。因而,在一听到它的时候我必然是破口大骂:凭什么逼迫我做这种事,好假。而事实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是有写作的冲动,只是没有写作的行动,我需要一个外力有推动一下,否则这个冲动会无限期地搁置在那,直到它消失。现在,讽刺的是这个外力由于某种不正当的名分,被我骂了。最后,我决定不管别人怎么认为怎么做,我想我还是要掌握这个契机,码一点点文字,不让近期的思想也随时光的流逝而流失。

不知道《怪诞行为学》算不算得上是名著。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样才算是名著,很多时候别人捧着一本说是名著,我看完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这个很难定义,我姑且滥竽充数一回。通篇读完,能让我思考的很多,我节选了一个细节。

你在岳母家参加感恩节家庭宴会。看看她为你们摆出的那丰盛的一大桌子吧!火鸡烤成油亮的金黄色;火鸡里面塞的全是你最喜欢的家庭自制馅料。孩子们吃得兴高采烈:甘薯上面是厚厚的蜀葵糖浆。你妻子也非常得意:餐后甜点是她最拿手的南瓜派。

节日庆祝一直持续到深夜。你松了松腰带,啜了一小口葡萄酒,深情地注视着坐在对面的岳母。你站起身来,掏出了皮夹。“妈,对于您在这一切中所倾注的爱,我应该付您多少钱?”你诚心诚意地问。屋子里顿时鸦雀无声,你晃了晃手中的一叠钞票。“您觉得300美元够吗?不对,等一等!我应该付您400美元!”

美国著名插画家诺曼・洛克威尔也画不出这样一幅画。一杯葡萄酒被打翻了,你岳母满脸通红站了起来;小姨子对你怒目相向;外甥女哭了起来。明年的感恩节,十有八九,你就自己守着电视机吃冷冻午餐吧。

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你提出直接付款让聚会的人们如此扫兴?答案是,我们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其中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则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社会规范包括人们之间互相的友好请求。你能帮我搬一下沙发吗?你能帮我换一下轮胎吗?社会规范包藏在我们的社会本性和共同需要里。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即时的报偿。你可以帮邻居搬沙发,但这不是说他必须马上过来帮你搬,就好像帮人开一下门--它为你们双方都带来愉悦,并不要求立即的、对等的回报。

另一个世界--与此截然不同--为市场规范所统治。这里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这里的交换是黑白分明的:工资、价格、租金、利息,以及成本和赢利。这种关系未必是邪恶与卑俗的--事实上,它同时也包括了自立、创新,以及个人主义--但是它们的确意味着利益比较和及时偿付。如果你处在由市场规范统治的世界里,你按劳取酬--它从来就是这样的。

罚款对杜绝迟到有效吗?

我的好朋友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教授尤里・格尼齐和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奥尔多・吕斯提切尼对从社会规范转到市场规范案例的长期影响做了巧妙的测试。几年前他们在以色列的一家日托中心进行实验,看运用罚款措施是否能有效减少某些家长接孩子迟到的现象。

尤里和奥尔多的结论是,罚款的效果并不好,事实上它还会带来长期的负面效应。为什么呢?实施罚款之前,老师和家长之间是社会的关系,是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迟到的。因此,如果家长迟到了--有时会这样--他们会对此感到内疚--这种内疚迫使他们以后准时来接孩子。(在以色列,内疚似乎对约束人们更有效。)但是一旦实施了罚款,日托中心就无可挽回地用市场规范取代了社会规范。既然家长们为他们的迟到付了钱,他们就用市场规范来诠释这件事了。换言之,既然有了罚款制度,他们就可以自己决定早来还是晚来了。不用说,这绝非日托中心的初衷。

不过好戏还在后头呢。最有意思的是几星期以后,日托中心取消了罚款。这就是说日托中心方面回到了社会规范。那么家长们也会回到社会规范吗?他们的内疚之心也会回来吗?根本没有!自从取消了罚款,家长们依然故我。他们继续在接孩子的时候迟到。实际上,取消罚款后,迟到家长的数量反而有所增加。归根结底,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都取消掉了。

这一实验揭示了一个不幸的事实: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一旦这朵盛开的玫瑰从枝头落下--一旦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打败--它很难发挥任何效力。

于是从我的职业出发,联系这个结论发现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可能它还不成熟,很片面。

旧时虽然有九师十丐的尴尬称呼,但天地君亲师的概念多少也能体现这个社会地位。我记得有位高僧大德说过:旧时,家长带孩子去拜师,一并和孩子一起叩拜,可能有些作秀的成份,但在孩子心中影响深刻:既然父母都拜了,这个人多少也要尊重些。而老师受了家长一拜,自然不敢怠慢,报酬没有太多的提及,但这一拜,我个人认为份量极重,这也是社会规范的建立吧。

我原始的印象中,老师是穿长衫的文人,迂腐,多才,却也严厉……其中并没有富人的形象。解放后老师的工资似乎很低,听我爸爸说出来摆个摊都够老师好几年。可他们回忆:那时候虽然工资不高,却很幸福,学生仍旧也是不听话,却纯朴。而现在我耳边的怨声载道,引得我觉得未来不甚光明。

后来,当我听到有人对我说:跟班也为你自己,有十块钱呢!我突然觉得有种被羞辱的感觉。或许有人觉得我装*。我承认我没有崇高到完全脱离金钱。可我想解释的是,我来,确实是想看看这群学生,而我走,确实是由于眼前的现状我接受不了,无耻地选择了逃避――那十块钱,限制不了我的去留。我想那个不幸的事实解释了我的羞辱的感觉,我在不自觉地被带向了一个市场规范。与此同时社会,媒体,法律……故意不故意地把这个工作的细则考量与经济挂上了钩。

会议上,领导们想营造一个类似家庭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氛围,然后在这个氛围中细细地说明与经济有关考核细则,那个不幸的事实已经说明这个貌似办不到。而有趣的是学校恰恰最需要是一个社会规范来经营它。起码我们不能像企业那样随意换掉电焊工一样换掉一个任课教师吧!毕竟不应该是钱货两迄的交易。

以网上流传的一句话作结尾:想污染一个地方,一是垃圾,二是钞票!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十四

人总是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却往往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的不理性买单。

有时候我们想买一件商品,发现有三种不同的价位可供我们选择,一种低档位的,一种中档位的,另外一种非常高档位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选择中档位的。

这就是商家的陷阱,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让我们选择中档位的,高档位的只是用来诱惑我们的。

精致的餐具、优美的环境会让我们觉得食物更美味了;漂亮的衣服、精致的包包也会让我们觉得更加美丽自信;我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非常聪明可爱的;如果我们预先听到过对一件事物的评论,我们就会在面对它的时候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也叫锚定。

作者丹·瑞斯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理性的。在日常生活中是这样,在经济行为中也是这样。

大多数的人都有拖沓的恶习,给他一个底线,或者外部的声音作为控制,就能很好的改善;。

在不涉及金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作弊;也许你不会拿办公室里的一角钱,但你觉得拿一支铅笔是没有影响的。

我想,人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明晰的规划中,找准自己的目标,拒绝拖延,拒绝其他枝枝杈杈的干扰选择,一次次反省和复盘自己的错误,从而能够找到正确的路坚定地走向自己的目标!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800字篇十五

如果让我从本书中叙述的研究结论里浓缩出一个重要的教训,那就是,我们都是棋盘上的小卒子,对棋局里的多种力量认识不多。我们通常认为自己稳坐在驾驶座上,对自己的决策,对自己生活的方向具有至高无上的操控能力;但是,可惜啊,这只是我们一相情愿的认识,它反映的是我们的欲望——我们对自身想当然的认识——而不是现实。

第二个重要教训是,尽管非理性司空见惯,但并不是说我们都不可救药了。一旦我们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决定会发生在什么时间,起源自什么地方,就可以提高警惕,强制自己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重新考虑这些决定,或者用科技手段来克服与生俱来的缺点。企业决策者们也可以在这些方面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考虑怎样制定政策,设计产品和创造免费午餐。

以下为笔记:

锚定的作用很强大并且初次锚定作用的延续时间很长(我们在过去的某一时间做出了任意决定可能会导致我们以后的生活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但从个人生活来说,我们有能力积极改进自己的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从认识自己的脆弱开始。例如:可以首先从质疑这种习惯开始。它是怎么开始的?同时,问一下自己,你能从中获取多大的快感。

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不要被免费诱惑而做不理性的决策。

不要把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混为一谈(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社会规范能发挥的作用比我们想象中大,金钱有自己的生命,但它会消除人类相互关系中最好的东西。

在一种情绪状态中观察另一种状态是困难的。为了做出明智的决定,我们需要对可能的经历亲身体验一下,对可能的某种情绪状态有所了解。学会如何弥合这一差距,对生活中的重要决策非常重要。

拖沓问题人皆有之,那些认识到并承认自己弱点的人能够更好地利用设计好的工具(预先干预机制)帮助自己战胜它。

买房和卖房定价上的差距——损失厌恶。

在当今世界的背景下,我们竭力为自己保留各种选择余地。可能往往认识不到,无论哪种情况,保留余地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别的东西。(果断关上该关的门)。

人们的预期会影响他们对后来事物的观点(成见、安慰剂等)(冲突的解决一般需要中立的第三方来制定法则)。

我们的确看重诚实,想做诚实的人。但问题在于,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被激活。没有超我对诚实进行帮助,监督与管理,我们抵御这种越轨行为的防线,就只剩下成本—收益的理性分析了。(但他起的作用也并不大)。

离现金一步之遥的作弊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擅长把自己细微的不诚实想法和做法合理化,所以我们通常很难清楚地确定非现金事物对作弊的影响。——我们必须唤醒人们认清非货币财物与自己作弊倾向的关系。

人们有时甘愿牺牲消费快感来突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在标新立异不被视为正面人格特质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表现出对群体的归属感,着意刻画与别人一致的印象。

为了克服人类易于犯错误的各种倾向,我认为寻求一些诀窍,用即时、有力、正面的强化因素与那些我们为了长远目标采取的、并非如此愉悦的步骤相匹配,这样做非常有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