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9:09:05 页码:9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优质13篇)
2023-11-10 19:09:05    小编:zdfb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感悟,促进交流和互动。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提出自己对作品的评价和建议,以及对作者的思考。以下是我对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共鸣和思考。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篇一

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20课。

二、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尝试围绕课题中的“发愤”一词,通过抓关键词、品读感悟司马迁的“勤奋刻苦”,深入文本,历史熏陶,内化体验司马迁的“悲愤交加”,从而,帮助学生体悟到《史记》的来之不易,感受司马迁非凡的意志力和超越常人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五、教学难点:

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六、教学准备:

2、多媒体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这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再读一遍课题,你觉得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

3、你理解“发愤”吗?可以给它找些近义词吗?

(二)新课。

1、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司马迁为写史记是怎样努力的?自己读读1、2自然段,找出表现司马迁勤奋刻苦的句子,做上记号,并在最能体现刻苦的词语下面做上着重记号。

2、交流(多媒体)两处“受父亲……”“司马迁牢记……”

(提示:“搜集”能否换成“收集”?为什么?)。

3、齐读这两处,体会司马迁的勤奋刻苦。

4、小结:从这两句中,我们知道了,司马迁为了能写好《史记》,(板书:勤奋刻苦)做了充分的准备。由司马迁四处游历的求知过程,也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学的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讲到这儿,我不禁有个疑问,不知大家能否帮我解决,既然这儿写了司马迁如何勤奋刻苦的,那我们的题目不是可以换成司马迁勤奋写《史记》或司马迁努力写《史记》?而为什么用“发愤”呢?还有其他意思么?(还有在逆境中努力,不屈的意思)。

6、现在我们就来看第3自然段,了解司马迁在怎样的逆境中怎样发愤的?

7、点名读第3节。

(1)怎样的`逆境?理解“飞来横祸”“酷刑”

(2)对于司马迁的遭遇课文中尽用了两句话,后来我上网查找了当时的情况,我们来看一看(多媒体出示资料)。

(3)自由读,从这段历史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想说什么?

(诚实善良、刚正不阿、蒙受了不白之冤)。

(4)课文中的酷刑也就是这儿讲的“宫刑”,什么是宫刑呢?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酷的刑罚,是所有刑罚中最卑贱的一种,虽不致要命,但他让司马迁像太监一样不男不女,它让一个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是一种奇耻大辱。这种耻辱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很多人会以死来结束这种耻辱。(多媒体出示)。

(5)被处以宫刑后,教师读。

(6)看了这段话,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司马迁此时的心情吗?(痛苦、痛不欲生)。

8、但是,同学们,此时司马迁能死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听,他的耳畔还传来了这样的声音,(范读父亲临终前的话)。

9、对呀!写《史记》是父亲的遗愿,更是他的理想和追求。所以这时,他想:“(多媒体出示:想的内容)(自由读)。

(1)你能读懂这段话吗?反复读。(死的几种价值)。

(3)于是,司马迁下定决心:强调“一定”

(4)后来,人们将这句话作为了司马迁的名言:(多媒体出示:齐读)。

(6)读到这儿,让我们想到了哪个词?(提示: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板书:忍辱含垢或忍辱负重)。

10、学到这儿,你想说什么?(可齐读第3段)。

11、是呀!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目的就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范读第4段。

13、再敬佩地读一读最后一段。

(三)作业。

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首诗。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篇二

目标预设:

1、紧扣课题,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真正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进行渐进、深刻地解读。

2、感情朗读,情感共鸣,进行文化浸润。

3、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阅读训练,不断提升语文素养与技能。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首先通过默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接着通过研读,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最后在一遍又一遍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高大,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2、《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珍视学生独特体验,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设计思路:

课题的题眼为“发愤”,因此,我紧紧抓住“发愤”一词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发愤”,其次寻求“发愤”的原因,然后感受“发愤”的过程,最后感知“发愤”的结果。整堂课让学生从“发愤”一词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司马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质疑导入,理解“发愤”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齐读)-——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老师故意把“愤”写成“奋”)。

2、(学生质疑后提问)这两个词读音完全相同,你觉得可以换一换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由“奋”和“愤”你分别想到了哪些词?(勤奋、奋力、努力……;愤慨、愤怒、气愤……)。

4、那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互换吗?对!这个“发愤”不仅可以理解为努力写《史记》、勤奋写《史记》、坚持写《史记》,还可以理解为满怀义愤地写《史记》,所以决不可以换,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课题,读出“发愤”的味道。

二、紧扣“发愤”,研读课文。

(一)感受“愤怒”的心情。

1、文中有一句话表明了司马迁异常愤怒,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这句话。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司马迁“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联系司马迁受处罚的`起因、结果以及上一课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资料小组内讨论讨论。

3、交流。

4、同学们,这种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刑罚,既残酷地摧残了司马迁的身体,又极大地侮辱了他的人格,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血性男儿在人前再也抬不起头来。何况这种屈辱本不应该降临到他的头上,他仅仅是说了一句公道话,谁知却得罪了汉武帝,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可愤啊!难怪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一死了之。

5、指导有感情地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比一比,谁能读出悲痛、愤慨之情。指名读,齐读。)(一读)。

出示:《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中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7、同学们这种耻辱何等残酷,何等悲愤,就是要把人往绝路上逼啊!再去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司马迁那遍及身心的伤痛吧!(二读)。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8、你从这里的“几次”、“残”读懂了什么?

9、把你的感受再加进去读一读。(三读)。

(二)感悟“发愤”原因。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有关内容画下来,并把每一个原因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写在课文的旁边。

3、交流。

(1)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a、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板书:英雄的影响)。

b、他从小可能听过哪些英雄的故事呢?这些英雄的故事又给了他哪些影响呢?

(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英雄能从逆境中站起来,遭遇坎坷能坚持住,我也能挺住,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c、是啊,黄河文化熏陶了他,英雄故事激励着他,所以他想——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一读)。

(2)出示:父亲司马谈是汉朝掌管修史的官员……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a、你从这一段话中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板书:受父亲的影响)。

b、受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酷爱历史,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如果不坚持写下去,就会前功尽弃,满腹才华就会付之东流,所以他想——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二读)。

(3)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a、你从这句话中明白了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

(板书:父亲的嘱托)。

b、父亲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司马迁听了父亲的话会怎么安慰父亲呢?

c、是啊!这是父亲一生的愿望,临终之前他最牵挂的就是这本史书,所以他对儿子千叮万嘱,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指导读)。

d、父亲临终时的嘱托时刻提醒着司马迁,所以他想——齐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三读)。

(4)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

a、“泰山”、“鸿毛”分别指什么?

b、从他的想法中,你感受到他要怎么样?他要做什么?

(他要死得比泰山还重,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写完《史记》,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

板书:人生价值观。

c、司马迁,黄河之水养育了他,英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的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活出生命的价值信念支撑着他,所以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下定决心忍辱负重写完《史记》。(板书:忍辱负重)。

(三)想象“发愤”过程。

1、引读:所以——(出示):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2、练笔。

同学们,让我们看一看书上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任选一幅画面,描述一下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出示:(1)冬天,司马迁……夏天,司马迁……。

(2)白天,司马迁……晚上,司马迁……。

3、交流、点评。

(四)感受“发愤”结果。

1、不断地研读、整理、走访、查对、书写,就这样——(引读最后一小节)(板书:完成《史记》)。

2、这里有很多数字,你从这些数字读懂了什么?

3、仅仅吗?《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让我们捧起书,带着感动读读最后一段。

三、畅所欲言,提高认识。

2、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呢?你想对司马迁说些什么呢?

四、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史记》里的故事,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篇三

书是人们扩大知识面的一种东西。在我的一生中,我最爱读的一本书是《史记》。《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本纪专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包括12本纪,8书,10表,30世家,70列传五个部分,一共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年间长达3000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全面而深刻地反应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字子长,20岁时出外远游,游遍名山大川,考察古迹,采集传说,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并终于征和二年(前91年)完成了全书的编写工作。

在《史记》的所有故事中,我最喜欢读《高祖本纪》。下面是《高祖本纪》的一个故事:

高祖到东恒去,途中路过柏人县,赵相贯高等人暗设埋伏,想要杀害高祖,高祖本来也想在柏人留宿,可是转念一想,“柏人”字音与“迫人”相同,就没有住在那里。代王刘仲弃国逃亡,到洛阳投案自首,高祖废掉他的王位,改封为合阳侯。

《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完成的,值得我们读一读。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篇四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匹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为这个缘故,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吴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敬畏他了。

楚军崛起。

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先动手就能控制别人,后动手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会稽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这时候,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去巡行占领广陵,广陵没有归服。召平听说陈王兵败退走,秦兵又快要到了,就渡过长江假托陈王的命令,拜项梁为楚王的上柱国。召平说:“江东之地已经平定,赶快带兵西进攻秦。”项梁就带领八千人渡过长江向西进军。听说陈婴已经占据了东阳,项梁就派使者去东阳,想要同陈婴合兵西进。陈婴,原先是东阳县的令史,在县中一向诚实谨慎,人们称赞他是忠厚老实的人。东阳县的年轻人杀了县令,聚集起数千人,想推举出一位首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就来请陈婴。陈婴推辞说自己没有能力,他们就强行让陈婴当了首领,县中追随的人有两万。那帮年轻人想索性立陈婴为王,为与其他军队相区别,用青巾裹头,以表示是新突起的一支义军。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从我做了你们陈家的媳妇,还从没听说你们陈家祖上有显贵之人,如今你突然有了这么大的名声,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依我看,不如去归属谁,起事成功还可以封侯,起事失败也容易逃脱,因为那样你就不是为世所指名注目的人了。”陈婴听了母亲的话,没敢做王。他对军吏们说:“项氏世世代代做大将,在楚国是名门。现在我们要起义成大事,那就非得项家的人不可。我们依靠了名门大族,灭亡秦朝就确定无疑了。”于是军众听从了他的话,把军队归属于项梁。项梁渡过淮河向北进军,黥布(即英布)、蒲将军也率部队归属于项梁。这样,项梁总共有了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

这时候,秦嘉已经立景驹做了楚王,驻扎在彭城以东,想要阻挡项梁西进。项梁对将士们说:“陈王最先起义,仗打得不顺利,不知道如今在什么地方。现在秦嘉背叛了陈王而立景驹为楚王,这是大逆不道。”于是进军攻打秦嘉。秦嘉的军队战败而逃,项梁率兵追击,直追到胡陵。秦嘉又回过头来与项梁交战,打了一天,秦嘉战死,部队投降。景驹逃跑到梁地,死在那里。项梁接收了秦嘉的部队,驻扎在胡陵,准备率军西进攻秦。秦将章邯率军到达栗县,项梁派别将朱鸡石、余樊君去迎战章邯。结果余樊君战死,朱鸡石战败,逃回胡陵。项梁于是率领部队进入薛县,杀了朱鸡石。在此之前,项梁曾派项羽另外去攻打襄城,襄城坚守,不肯投降。项籍攻下襄城之后,把那里的军民全部活埋了,然后回来向项梁报告。项梁听说陈王确实已死,就召集各路别将来薛县聚会,共议大事。这时,沛公也在沛县起兵,应召前往薛县参加了聚会。

居鄛人范增,七十岁了,一向家居不仕,喜好琢磨奇计,他前来游说项梁说:“陈胜失败,本来就应该。秦灭六国,楚国是最无罪的。自从楚怀王被骗入秦没有返回,楚国人至今还在同情他;所以楚南公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如今陈胜起义,不立楚国的后代却自立为王,势运一定不会长久。现在您在江东起事,楚国有那么多将士如众蜂飞起,争着归附您,就是因为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一定能重新立楚国后代为王。”项梁认为范增的话有道理,就到民间寻找楚怀王的嫡孙熊心,这时熊心正在给人家牧羊,项梁找到他以后,就袭用他祖父的谥号立他为楚怀王,这是为了顺应楚国民众的愿望。陈婴做楚国的上柱国,封给他五个县,辅佐怀王建都盱台。项梁自己号称武信君。

过了几个月,项梁率兵去攻打亢父,又和齐将田荣、司马龙且的军队一起去援救东阿,在东阿大败秦军。田荣立即率兵返回齐国,赶走了齐王假。假逃亡到楚国。假的相田角逃亡到赵国。田角的弟弟田间本来是齐国大将,留住在赵国不敢回齐国来。田荣立田儋的儿子田市为齐王。项梁击破东阿附近的秦军以后,就去追击秦的败军。他多次派使者催促齐国发兵,想与齐军合兵西进。田荣说:“楚国杀掉田假,赵国杀掉田角、田间,我才出兵。”项梁说:“田假是我们盟国的王,走投无路来追随我,我不忍心杀他。”赵国也不肯杀田角、田间来跟齐国做交易。齐国始终不肯发兵帮助楚军。项梁派沛公和项羽另外去攻打城阳,屠戮了这个县。又向西进,在濮阳以东打败了秦军,秦收拾败兵退入濮阳城。沛公、项羽就去打定陶。定陶没有打下,又离开定陶西进,沿路攻取城邑,直到雍丘,打败秦军,杀了李由。然后回过头来攻打外黄,没有攻下。

项梁自东阿出发西进,等来到定陶时,已两次打败秦军,项羽等又杀了李由,因此更加轻视秦军,渐渐显露出骄傲的神态。宋义于是规谏项梁说:“打了胜仗,将领就骄傲,士卒就怠惰,这样的军队一定要吃败仗。如今士卒有点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心啊!”项梁不听,却派宋义出使齐国。宋义在路上遇见了齐国使者,问道高陵君显:“你是要去见武信君吧?”高陵君显回答说:“是的。”宋义说:“依我看,武信君的军队必定要失败。您要是慢点儿走就可以免于身死,如果走快了就会赶上灾难。”秦朝果然发动了全部兵力来增援章邯,攻击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沛公、项羽离开外黄去攻打陈留,陈留坚守,攻不下来。沛公和项羽一块儿商量说:“现在项梁的军队被打败了,士卒都很恐惧。”就和吕臣的军队一起向东撤退。吕臣的军队驻扎在彭城东边,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彭城西边,沛公的军队驻扎在砀县。

章邯打败项梁军队以后,认为楚地的军队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渡过黄河北进攻赵,大败赵军。这时候,赵歇为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为国相,都逃进了钜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了钜鹿,自己的军队驻扎在钜鹿南边,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给他们输送粮草。陈余作为赵国的大将,率领几万名士卒驻扎在钜鹿北边,这就是所谓的河北军。

楚军在定陶战败以后,怀王心里害怕,从盱台前往彭城,合并项羽、吕臣的军队亲自统率。任命吕臣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为令尹。任命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统率砀郡的军队。

先前,宋义在路上遇见的那位齐国使者高陵君显正在楚军中,他求见楚王说:“宋义曾猜定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没过几天,就果然战败了。在军队没有打仗的时候,就能事先看出失败的征兆,这可以称得上是懂得用兵了。”楚怀王召见宋义,跟他商计军中大事,非常欣赏他,因而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任次将,范增任末将,去援救赵国,其他各路将领都隶属于宋义,号称卿子冠军。部队进发抵达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向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包围在钜鹿城内,我们应该赶快率兵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打,赵军在里面接应,打垮秦军是确定无疑的。”宋义说:“我认为并非如此。能叮咬大牛的牛虻却损伤不了小小的虮虱。如今秦国攻打赵国,打胜了,士卒也会疲惫;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疲惫;打不胜,我们就率领部队擂鼓西进,一定能歼灭秦军。所以,现在不如先让秦、赵两方相斗。若论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我宋义比不上您;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您比不上我宋义。”于是通令全军:“凶猛如虎,违逆如羊,贪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杀。”又派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亲自送到无盐,置备酒筵,大会宾客。当时天气寒冷,下着大雨,士卒一个个又冷又饿。项羽对将士说:“我们大家是想齐心合力攻打秦军,他却久久停留不向前进。如今正赶上荒年,百姓贫困,将士们吃的是芋艿掺豆子,军中没有存粮,他竟然置备酒筵,大会宾客,不率领部队渡河去从赵国取得粮食,跟赵合力攻秦,却说‘利用秦军的疲惫’。凭着秦国那样强大去攻打刚刚建起的赵国,那形势必定是秦国攻占赵国。赵国被攻占,秦国就更加强大,到那时,还谈得上什么利用秦国的疲惫?再说,我们的军队刚刚打了败仗,怀王坐不安席,集中了境内全部兵卒粮饷交给上将军一个人,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可是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为相,谋取私利,这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之臣。”项羽早晨去参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军帐中,斩下了他的头,出来向军中发令说:“宋义和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处死他。”这时候,将领们都畏服项羽,没有谁敢抗拒,都说:“首先把楚国扶立起来的,是项将军家。如今又是将军诛灭了叛乱之臣。”于是大家一起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追到齐国境内,把他杀了。项羽又派桓楚去向怀王报告。楚怀王无奈,让项羽作了上将军,当阳君(即英布)、蒲将军都归属项羽。

破釜沉舟。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即英布)、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巨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巨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鸿门宴。

王,让秦王子婴为相,珍奇宝物都占为己有了。”项羽大为愤怒,说:“明天准备酒食,好好犒劳士卒,给我把沛公的部队打垮!”这时候,项羽有兵卒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有兵卒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项羽说:“沛公住在山东的时候,贪图财货,宠爱美女。现在进了关,财物什么都不取,美女也没亲近一个,看这势头他的志气可不小啊。我让人觇望他那边的云气,都呈现为龙虎之状,五色斑斓,这是天子的瑞气呀。希望您赶快进攻,不要错失良机!”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正跟随沛公,项伯连夜驱马跑到沛公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起离开。项伯说:“不要跟沛公一块儿送死啊。”张良说:“我是为韩王来护送沛公的,沛公如今情况危急,我若逃走就太不仁不义了,不能不告诉他。”张良于是进入军帐,把项伯的话全部告诉了沛公。沛公大为吃惊,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是谁给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沛公说:“是一个浅陋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您就可以占据整个秦地称王了。’所以我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您的兵力敌得过项王吗?”沛公沉默不语,过了一会说:“当然敌不过,那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前去告诉项伯,就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沛公说:“您怎么跟项伯有交情呢?”张良说:“还是在秦朝的时候,我们就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免了死罪。如今情况危急,幸好他来告诉我。”沛公说:“你们两人谁的年龄大?”张良说:“他比我大。”沛公说:“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请项伯。项伯进来与沛公相见。沛公捧着酒杯,向项伯献酒祝寿,又定下了儿女婚姻。沛公说:“我进驻函谷关以后,连秋毫那样细小的东西都没敢动,登记了官民的户口,查封了各类仓库,只等着项将军到来。我所以派将守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我们日夜盼着项将军到来,哪里敢谋反啊!希望您详细转告项将军,我是绝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答应了,对沛公说:“明天可千万要早点来向项王道歉。”沛公说:“好吧。”于是项伯又乘夜离开,回到军营中,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王。接着又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如今人家有大功反而要攻打人家,这是不符合道义的,不如就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沛公带着一百多名侍从人马来见项王,到达鸿门,向项王赔罪说:“我跟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之北作战,我在黄河之南作战。却没想到我能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又见到您。现在是有小人说了什么坏话,才使得将军和我之间产生了嫌隙。”项王说:“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日就让沛公留下一起喝酒。项王、项伯面朝东坐,亚父面朝南坐。亚父也就是范增。沛公面朝北坐,张良面朝西陪侍着。范增好几次给项王递眼色,又好几次举起身上佩戴的玉块向他示意,项王只是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叫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肠太软,你进去上前献酒祝寿,然后请求舞剑,趁机刺杀沛公,把他杀死在坐席上。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成为人家的俘虏。”项庄进来,上前献酒祝寿。祝酒完毕,对项王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中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就让我来舞剑吧。”项王说:“好。”项庄就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没有办法刺击沛公。见此情景,张良走到军门,找来樊哙。樊哙问道:“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正在舞剑,他一直在打沛公的主意呀!”樊哙说:“这么说太危险啦!让我进去,我要跟沛公同生死!”樊哙带着宝剑拿着盾牌就往军门里闯。交叉持戟的卫士想挡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往前一撞,卫士们仆倒在地,樊哙于是闯进军门,挑开帷帐面朝西站定,睁圆眼睛怒视项王,头发根根竖起,两边眼角都要睁裂了。项王伸手握住宝剑,挺直身子,问:“这位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护卫樊哙。”项王说:“真是位壮士!赐他一杯酒!”手下的人给他递上来一大杯酒。樊哙拜谢,起身站着喝了。项王说:“赐他一只猪肘!”手下的人递过来一只整猪肘。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肘放在上面,拔出剑来边切边吃。项王说:“好一位壮士!还能再喝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在乎,一杯酒又有什么可推辞的!那秦王有虎狼一样凶狠之心,杀人无数,好象唯恐杀不完;给人加刑,好象唯恐用不尽,天下人都叛离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约定说‘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让他在关中为王。’如今沛公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连毫毛那么细小的财物都没敢动,封闭秦王宫室,把军队撤回到霸上,等待大王您的到来。特地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沛公如此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您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害有功之人。这只能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我私下认为大王您不会采取这种做法!”一番话说得项王无话回答,只是说:“坐!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来。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上厕所,顺便把樊哙叫了出来。

沛公出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叫沛公。沛公对樊哙说:“现在我出来,没有来得及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躲避小的责备,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是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一行人离开那里,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歉。张良问:“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礼物?”沛公说:“我拿来白璧一双,准备献给项王;玉斗一对,准备献给亚父。正赶上他们发怒,没敢献上。您替我献上吧。”张良说:“遵命。”这个时候,项王部队驻扎在鸿门一带,沛公的部队驻扎在霸上,相距四十里。沛公扔下车马、侍从,脱身而走,他独自一人骑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手持剑盾,跟在后面徒步奔跑,从骊山而下,顺着芷阳抄小路而行。沛公临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超不过二十里。估计我们到了军营,您就进去。”沛公等一行离开鸿门,抄小路回到军营,张良进去致歉,说道:“沛公酒量不大,喝得多了点,不能跟大王告辞了。谨让臣下张良捧上白璧一双,恭敬地献给大王足下;玉斗一对,恭敬地献给大将军足下。”项王问道:“沛公在什么地方?”张良答道:“听说大王有意责怪他,他就脱身一个人走了,现在已经回到军营。”项王接过白璧,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来撞碎了,说:“唉!项庄这班小子没法跟他们共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了。我们这班人就要成为俘虏了!”沛公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

东城决战。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因此。把项羽的土地分成五块;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nie,聂)阳侯。

项王已死,楚地全都投降了汉王,只有鲁县不降服。汉王率领天下之兵想要屠戮鲁城,但考虑到他们恪守礼义,为君主守节不惜一死,就拿着项王的头给鲁人看,鲁地父老这才投降。当初,楚怀王封项籍为鲁公,等他死后,鲁国又最后投降,所以,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王安葬在谷城。汉王给他发丧,哭了一通后才离去。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篇五

五月份,我读了《史记》这本书。

并告诫她们还要遵守军令,不可违背。不料孙武开始发令时,宫女们觉得好玩,都一个个笑了起来。孙武以为自己话没说清楚,便重复一遍,等第二次再发令,宫女们还是只顾嘻笑。这次孙武生气了,便下令把队长拖去斩首,理由是队长领导无方。

吴王听说要斩他的爱妃,急忙向他求情,但是孙武说:君王既然已经把她们交给我来训练,我就必须依照军队的规定来管理她们,任何人违犯了军令都该接受处分,这是没有例外的。结果还是把队长给杀了。宫女们见他说到做到,都吓得脸色发白。第三次发令,没有一个人敢再开玩笑了。

我明白了:人要大公无私,不能因为某些利益而开后门。要踏踏实实的做人。

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的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派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

《史记》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篇六

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了玩耍的乐趣,书本的芳香。《史记》是一本历史名著,里面的语言虽然优美、深奥,但却难懂。二《史记故事》恰恰相反,与原著相比,十分通俗易懂。

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一篇讲张良的。

张良,字子房,是韩国的一位贵族公子,虽最后被秦国打败,但因世代受韩王恩惠,所以家中还算富足。张良一心想着报仇,结识了一位大力士,派他去刺杀秦王,但刺杀失败。后逃到下邳,在闲暇之时,时常到一座石桥上散步,思考当今的局势和自己今后的打算。

一次,张良在石桥上散步,遇到一位鹤发童年的老人。只见他故意把鞋子一扔,对张良说:“小伙子,没看见我的鞋子掉了吗?还不帮我捡起来!”张良听后,顿时火冒三丈,心想:我以前好歹也是韩国的贵族公子,你居然如此无礼。但转念又想:我毕竟出生于贵族,不能为这小事而跟一位老人家动气。便帮老人捡了起来,老人又得寸进尺,说:“帮我把鞋子穿上。”张良忍气吞声,帮老人穿鞋。老人说:“五日之后清晨,到这座桥上来。”便拂袖而去。

五天后,张良来到桥上,可老人早早的就到了,老人让他五天后再来,这次张良学乖了,早早的就来到桥上,老人点点头说:“这本书给你,你只要认真研究,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张良接过一看,原来是姜太公所创的《太公兵法》,得到这本奇书,爱不释手,日夜苦读,最终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篇七

我的书柜里有许多的书,有一本书,我从未读过,不过现在一读就迷上了,那就是《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里面记载了从上古黄帝至西汉武帝期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韩信胯下之辱”读了后感觉这个事情太不可思议。

韩信出生在淮阳城,家里穷得叮当响。乡邻认为他没出息。韩信每天走街串巷,很少回家吃饭。又因为他对农事一窍不通,怎么办呢?韩信有自己的办法:去别人家做客。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就进屋吃饭,晚饭吃完还要借宿一夜,久了就干脆不回家了。后来只要一到吃饭时间,家家户户都会把大门闩上。一个亭长收留了他,结果韩信被亭长的妻子气走了。冬天一到,之前帮助韩信的洗衣大娘也走了,他在淮阳城的集市里逛,想讨点肉吃,结果次次都是什么都没讨到,没几天屠夫们都知道了为什么韩信每天都来这转悠,一个屠夫拦在他面前,让他要么从胯下钻过去,要么拔剑打一架,韩信最终还从胯下钻了过去,满街人都讥笑他胆小怕事,是扶不起阿斗……恰恰相反,韩信成名后,赐给分他食物吃的漂母黄金千斤,这亭长几百钱,还让那屠夫做中尉,见众人都不理解,韩信说杀了他只是徒逞一时快,而且正是受了那一时侮辱才激发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和做事,发誓要出人头地,所以才会成为今天他。众人听了心里纷纷佩服韩信坚忍的性格。

他是个熟读兵法,血气方刚满怀兴国安邦之抱负的堂堂七尺男儿,居然能够忍受恶霸的欺负和胯下之辱,看了以后太让人吃惊了,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办得到?也正因为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韩信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最终被封为“王”更让我感到震撼这样一位功臣名就大将,并没有居功,反而不计前嫌,还有他心胸豁达乐观态度,太值得我学习了!在我周边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可能被羞辱的时候,也因为因不下这口气,起了以牙还牙之计,结果是两败俱伤,家庭破碎或者是牢狱之灾,这样就成了生活中牺牲品。

我真佩服韩信,懂得忍辱负重,积聚力量,而且是三思而后行,可我呢?忍耐度为“0”做事鲁莽,那怕是受了一点侮辱,我都会大发雷霆,与对方吵架,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俗话说得好“宰相肚是能撑船”我对“忍“字有了新的概念,虽然现在已经可以承受一点了,但还远远不够。我要做到和俗话一样肚量大的能撑船,对我来说是很夸张,我拿这个故事激励自己在困难面前要学会坚持和忍耐、遇事沉着、冷静,对待任何事情要心胸像天空一样宽广,这样将来才会闯出一番大事业,才能够成功。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篇八

匈奴单于头曼的太子叫冒顿,后来头曼喜欢小儿子,就想废掉冒顿。他想了一个馊主意:派冒顿去月氏做人质,转过头来头曼却马上进攻月氏。月氏当然要杀掉冒顿这个人质。冒顿可不是任人宰割之辈,趁乱盗了一匹好马,连夜逃回了匈奴。头曼大吃一惊,觉得这个太子不简单,就给了他一万骑兵。

冒顿制作了鸣镝,一种带着哨音的箭簇,对手下说:“鸣镝射向的目标大家都要射,不射的杀!”会猎的时候冒顿就用这个办法训练手下。有一次,冒顿故意将鸣镝射向自己的爱马,结果手下有的不敢射,冒顿立刻把这些人杀掉,毫不手软。又有一次,出猎的时候,趁父亲头曼不在,冒顿将鸣镝射向父亲的坐骑,手下也跟着全部命中目标。久而久之,冒顿的手下被他训练成了死士,一切听从冒顿的鸣镝。冒顿看时机已经成熟,遂跟随父亲头曼出猎,冷不防将鸣镝射向头曼,手下都跟着鸣镝而射。就这样射死了头曼,冒顿自立为单于,篡了父亲的位。

强盛的东胡听说冒顿弑父自立,就想趁虚而入,找了一个由头,说头曼有有匹千里马,东胡想要。冒顿征询群臣的意见,大家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怎么能给东胡呢?冒顿却不听这一套,说:“咱们国家和人家相邻,应当和人修好,干吗吝惜一匹马呢?”于是把千里马给了东胡。东胡一看冒顿好欺负,得寸进尺,又派使者告诉冒顿,想得到他的一个阏氏(单于的妻妾)。群臣大怒,纷纷斥责东胡太过分了,要求和东胡作战。冒顿又说:“干吗吝惜一个女人呢?”于是把最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

东胡王愈来愈骄横,开始向西侵扰匈奴。两国之间有一块一千多里的空地,没人居住,边界地带两国都修有哨所。东胡又派使者向冒顿索要这块空地,欲全部占为己有。冒顿征询群臣的意见,有人说:“这本来就是块废弃的空地,给他们也行,不给也行。”

没想到这一回单于勃然大怒:“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随便送人呢!”杀了所有同意割让的人,然后尽出国中之兵,向东进攻东胡。东胡因为轻视单于,毫无防备,遂大破东胡,杀了东胡王,掳走了大批的人畜。冒顿乘胜追击,吞并了周围的部落,不仅收复了秦将蒙恬夺去的匈奴地,而且一直向南推进到燕、代一带。此时,刘邦正和项羽打内战,自顾不暇,遂使匈奴坐大。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匈奴大举进攻代地,汉高祖七年(前2),刘邦御驾亲征,时在隆冬,大寒雨雪。

这是中国史上一次着名的会战。冒顿假装败走,把精兵隐藏起来,以老弱残卒引诱三十二万汉兵追击,冒顿却亲自率领四十万精兵杀了个回马枪,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上七日七夜,史称“白登之围”。当此时,只见漫天遍野都是匈奴的铁骑:西方全是白马,东方全是青骢马,北方全是黑骊马,南方全是赤黄马。刘邦听从了谋士的建议,派使者偷偷去重重贿赂单于的阏氏,阏氏向单于下说辞,单于于是网开一面,解围一角,汉高祖刘邦才得以全身而退。

脱围后,刘邦只好和亲匈奴,以“宗室女翁主”嫁给单于为阏氏,并和冒顿结为兄弟,开了汉朝和亲的先河。汉文帝时,“复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汉景帝时,“遣翁主如故约”。如此和亲模式,都是汉朝不得已的妥协行为,以求换取短暂的安宁。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年仅十七岁,母亲吕雉垂帘听政。

汉朝政局未稳,冒顿更加骄横起来。他亲自给吕后写了一封信,说:“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陛下你现在孤身一人,和我一样都是独居。两主失去了配偶,都不快乐,也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的,我愿意拿我所有的,换取您没有的。“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是性关系的隐语。显然,冒顿单于真的以弟自居,愿意帮助兄长的妻子解决独居寂寞的问题。

匈奴是游牧民族,有兄死弟继,甚至父死子继的传统,可是这封信到了吕后手中,两国习俗不同,吕后大怒,把这封信视为对自己的侮辱,准备立即出兵攻打匈奴。诸将对“白登之围”心有余悸,纷纷劝阻吕后说:“像高祖那样圣明和神武,尚且被困在白登山上。”言下之意是吕后您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是谁,这份奇耻大辱您就哑巴吃黄连,生生吞下去吧。吕后很有自知之明,于是和匈奴和亲。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篇九

一、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二、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心,提高阅读、品味、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

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教师紧扣疑点,巧妙点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者由表及里,提示了本文的实质。通过合作探究,读中悟情,培养了学生的情商,终使学生明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五: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第二教时。第一教时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懂了课题,并根据课题把握了课文的重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这一课时,将带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质疑导学文。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节课我们将精读这篇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最值得我们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他是怎么样写的?)。

二、研读探究“为什么”

1、自读第1、2自然段,找一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理由。(研究方法:带着问题读文,找出相关语句,读读理解体会。)。

2、组织小组交流,归纳出几个理由。

3、组织集体交流(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1)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抓住“激动”体会:黄河孕育了生命,更孕育了中华古文明。那些惊天动地、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随着滚滚的黄河之水源远流长,久久地在天地间回荡。这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让他受到感染和熏陶,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父亲司马谈是……26间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爱上史学)。

(3)司马谈临终之时,……(牢记父亲的嘱托,为实现父亲的遗愿立志著书)。

4、小结归纳: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

三、精读探究“怎么样”

(一)写史记是他的兴趣,写史记是他的爱好,写史记更是他的责任。司马迁要用一生的精力发愤写《史记》。那司马迁偶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首先,联系你的知识经验说说“发愤”是什么意思?(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刻苦认真)。

1、快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你能找到表现司马迁勤奋刻苦的句子吗?

2、引导读句子,体会司马迁的勤奋刻苦。

(1)从“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体会司马迁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勤奋学习(观瞻历史遗迹,了解风土人情,搜集传闻逸轶事)。

(2)从“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全国搜集来的资料。”仿照刚才的方法体会司马迁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勤奋学习(研读、整理)。

(二)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勤奋好学的司马迁,一个刻苦善学的司马迁,一个努力乐学的司马迁。但我们的课题为什么不是“司马迁勤奋写《史记》”而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呢?看来课题中的“发愤”还有着更加深刻的意义。

1、就在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在他身上。这“飞来横祸”是什么事呢?先指读部分课文,再说说搜集来的相关资料。

2、师激情:司马迁刚正不阿,为朋友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不料冒犯皇上,蒙受了不白之冤,更受尽人间耻辱,因为这酷刑不是一般的刑罚,而是让男人受尽耻辱的腐刑,这酷刑让他的躯体不再健全,让这个铮铮铁汉成了一个不是男人的人,让他失去了男人应有的尊严。

3、“士可杀,不可辱。”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从短短的几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悲、愤体会其绝望、悲伤、愤怒、耻辱的心情。)。

(1)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不忘父命,牢记责任)结合第二段体会父亲的殷切期望和司马迁强烈的责任感。

(2)人总是要死的,……轻于鸿毛。……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体会司马迁这时生命的意义。

(3)他还会想到什么呢?(英雄的故事、自己积累的资料、父亲的嘱托、先人的事迹:周文王坐牢写《易经》、左丘明失明写《国语》、孙膑被挖了膝盖骨写《孙子兵法》、屈原被放逐写《离骚》)。

(4)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体会司马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

(5)就这样,……辉煌巨著--《史记》。引导从其中的数字(另提供:60岁完成)体会司马迁坚持不懈。

5、想象练习:在这里,他想到了,他想到了,于是便日日夜夜。白天,他;夜晚,他;烈日炎炎的夏天,他;三九严寒的冬天,他。

6、出示最后一句话,体会“用生命写成的”。(写“史记”成了司马迁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成了司马迁生命的支柱,是司马迁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

7、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发愤”除了勤奋、刻苦、努力以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更深刻的含义了呢?(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忍辱负重、坚持不懈、顽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

8、齐读第3、4自然段,再次感受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景。(配乐《命运交响曲》)。

四、深化拓展课外读。

2、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辉煌巨著《史记》到底是怎样的呢?简介《史记》(学生)。

3、让我们听听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布置课外阅读。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为什么?怎么样?

熏陶勤奋刻苦。

影响忍辱负重。

嘱托坚持不懈。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篇十

教学《写〈史记〉时,我先布置在完成预习作业,在上课时给学生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质疑课题,然后筛选出了两个问题统领全文,第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第二: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交流他们所理解的“发愤”的,在学生理解了发愤的意思是“振作起来,下决心努力”后,我问学生:“司马迁是遭受了什么打击呢?”然后直奔第三段,引导学生了解“飞来横祸”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交流他们搜集到的。接着,老师补充有关司马迁受酷刑的资料。通过资料的展示,学生明白了司马迁是为了让事实真相大白而蒙冤,他为李陵的辩护使得他受腐刑,对他的身心都是极大的打击。我接着说:在“横祸”面前,在“巨大耻辱”面前,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要,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是第二段中“的”,是第一段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在读到“父亲的临终嘱托”这一段的时候,我指导学生读好司马迁父亲的话,师生共同读书感悟,如果就此选择一死,九泉之下如何去见父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就是“发愤”!教学中,我反复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这句话,学生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地体会着“发愤”的内涵,每读一次,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最后,我还让学生比较“发奋”与“发愤”的不同,让学生明白编者用“发愤”这个词是恰当的。

课总的感觉是教学环节设计得还比较满意,课前的准备也花了不少的时间,对课外资料的整合也比较成功,如果从一课一得的最基本的角度来衡量,我认为,这节课最起码让学生记住了“发愤”这个词在本课的深刻内涵。

但是,所有的课堂都不是完美的,有几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第一,自己说得过多。虽然我在提醒着自己,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的时候引导得还不是很到位,有时候为了赶进度干脆自己把答案说出来。回过头来想想这节课,教师的话语过于臃肿,今后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第二,没有照顾到全体,虽然在这课的设计中我想让后进生和不爱发言的同学多表现,但是由于他们回答问题不准确,而且耗时较多,所以给他们的机会还不是很多,相反,那些平时回答问题较多的学生这次又成为“主力军”了。今后要多给那些不经常发言的学生一些机会,让全班同学均衡地发展。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篇十一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一)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二)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三)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四)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五)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确凿无疑。

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篇十二

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帮助学生了解司马迁所遭遇的灾难,体会司马迁“悲愤交加”的心情,以及他的人生价值观。

3.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品味文字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学生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资料,了解司马迁遭遇的灾难,体会司马迁的心情,学习他的人生价值观。

3.通过理解、品味文字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学生的学习任务:1.了解遭遇的灾难。2.感悟写史的原因。3.品读写史的过程。

教学的重难点:在理解、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检测工具:原文填空。

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二课,大家一起齐读课题,师板书。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走近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用灵魂来诠释发愤的。

3.预期效果: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习,司马迁的精神会感染到你。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了解遭遇的灾难。

任务呈现:快速默读课文,找到司马迁经历的灾难什么。

自主学习:生浏览课文。

展示交流:1.生汇报句子。

2.课前大家搜集了李凌事件的资料,你觉得司马迁有罪吗?

3.生想象汉武帝会怎样惩罚他.

4.课件出示宫刑。

6.过渡;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司马迁是怎样想的?课件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如鸿毛”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人死的要有价值)。

7.司马迁坚定了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生个别读(读出坚定,读出决心)。

任务(二)感悟写史的原因。

任务呈现:默读1.2自然段,思考司马迁写史的原因,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用自己的话概括。

自主学习:生自读课文,作批注。师巡视。

展示交流:

1.生读第一自然段,汇报。

2.从小司马迁受着母亲河的熏陶,历史故事的感染和父亲的影响使他从小爱上了史学。师板书。

3.生读父亲临终的话,这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师板书)。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父亲的话。生个别读。学生评价。

4.面对父亲临终的嘱托,司马迁会说些什么。

任务三;品读写史的过程。

任务呈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著书的,画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自主学习;

展示交流;

1.课件出示;“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资料。”   “他尽力克制自己…….工工整整的隶字。”

2.生读。

3.文中用简洁的语言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同学们想像描述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发愤写作的。

4.课件出示:。

冬天,---------,司马迁­­­­­­­­­­­­­­­­---------;下天---------,司马迁-----------。

遇到某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事,他--------;遇到有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天色微明时,-------------;夜深人静时-------------。

6.学生任选其一说。师生共评。

7.师小结:就这样,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司马迁从未停下手中的笔,整整写了十三年,同学们这就是“发愤”。生再读课题。

8.《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前无古人)为什么这么说?

9.生交流。

三.检测导结。

1.课件出示:

按原文内容填空。

司马迁是由于他( ),并受到司马谈(),所以才写史,写史道路却出现意外,他被汉武帝(  )当时他想(  ),但他想到(  ),所以他坚定了一个信念(  )。从此司马迁( ),最终完成了这部的书。

2.同桌互批打分,一空一分。

3.学生修改。

板书设计:

忍辱负重。

爱史。

发愤著书   嘱托。

作业设计:1.搜集《史记》中的故事。

2.学习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或者从司马迁身上学到了什么。写到日记本上。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先从灾难入手,并且课前让学生搜集了李凌事件的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是无罪的,紧接着我让学生想象汉武帝会怎样惩罚他,学生说的都比较轻,比如:鞭刑,杖刑……等他们说完,我才出示宫刑资料。随即我提问:这样的刑罚对他来说简直是?学生回答:生不如死。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悲愤交加”的心情。循序渐进,这样会比直接出示资料效果更好。

在学习任务二时,我让学生自学概括司马迁发奋写史的原因,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找的不太全,概括得不太准。于是我让他们小组合作交流,很快学生们就展开了讨论,等我巡视的时候,他们已经概括的差不多了,所以很顺利的完成了第二个学习任务,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重点放在朗读上。读司马谈临终的嘱托,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当学生读完后,我提问: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你读出来了吗?我让学生再读,发现进步不大,于是,我便另叫了一个学生站起来读,读得相当精彩,迎来一片掌声,紧接着我让刚才读过的那个学生站起来再读,发现读得比前面进步了。从这里可以发现应该给学生树立个榜样,学生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我觉得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这篇课文的第三个学习任务是感悟司马迁发奋写史的过程。课文中只用了两句话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发愤”二字,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从三方面入手:夏冬两季、旁人的冷嘲热讽、夜以继日的写作。由于时间关系,我让学生任选其一,大部分学生写得很好,写完后,我让学生站起来朗读自己的作品,并给予了评价。

整堂课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动脑,善于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真正变成了课堂的主体。但在这堂课中,我也有很多失败之处:

2.时间上太匆忙,有些拖堂了。主要还是安排上有问题,自己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造成前松后紧的现象。上半节课浪费了一些时间,我的话语有些啰嗦了,最后的检测导结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大多数学生我认为做的不太理想,关键是时间不够。

3.目标呈现不太明确,语句不够简练,不能让学生很快记住。当我出示了教学目标,让学生读了一次,我就关闭了,学生记住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4.课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欠缺。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却没有强调用什么线画出来,概括好以后应用铅笔批注在旁边,这些我都没说,没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5.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前走,对于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理睬,没能处理好。应变能力有些差。

统观这节课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以后我会认真学习教学理论,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三步导学”模式如何很好的运用到语文课堂上,这将是我今后努力与学习的方向。

《史记》读后感600字汇总篇十三

读完了《史记》一书,我深有感触。

这本书是司马迁所著,生动地记载了从黄帝时期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中我最喜欢的是《将相和》这个故事。它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文章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及顾全大局的精神,也赞扬了老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更赞扬了蔺相如和廉颇二人的爱国精神。

蔺相如机智勇敢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敢于在大殿上怒斥秦王,羞辱秦王,而我却连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都不敢;有时老师点我回答问题,我都会紧张地把答案都忘了。

蔺相如和廉颇为了祖国的利益,捐弃前嫌,和好如初也让我感触很深。我经常为了一点点小事和姐姐争执不下,甚至吵闹到需要爸爸妈妈来评理调停的地步,跟蔺相如和廉颇比起来,实在是令人羞愧啊。

我要好好学习蔺相如和廉颇的精神,要做勇敢的人,要做胸怀宽广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