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8:20:47 页码:14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大全8篇)
2023-11-10 18:20:47    小编:zxfb

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都会经常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总结是对过去所学所做进行提炼和归纳的过程。以下是一些文化专家总结的传统文化传承方法,希望能为大家保留文化遗产提供思路。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篇一

10亿元,对于多数人而言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而对于冯新岩而言,是扎根一线奋斗23年交出的真实答卷。这个数字,是由他在行业内创造的一个个奇迹累加而成的。

23年来,冯新岩不断总结经验,独创了基于故障模式分析的“望闻问切”异常诊断体系。利用这套体系,他先后诊断超高压、特高压设备严重缺陷百余起,从未失手,避免因设备故障可能导致的损失超10亿元。在查找带电设备隐患方面,他的技术达到业内顶尖水平。

2018年,某换流站的运维人员在日常检测中发现,一台换流变压器内部有放电现象,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造成换流变压器损坏。换流变压器是电网系统内单件最值钱的“家当”,一台造价就上亿元。大家一方面担心隐患处理不及时造成设备严重损坏,给国家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另一方面担心如果立即停电检修,特高压入鲁“大动脉”暂停运行导致的能源负荷损失不可估量。

这时,冯新岩主动请缨,展开了隐患排查,在最短时间内查明了隐患原因并推断出隐患位置。得益于冯新岩的精准判定,设备厂家提前准备好了备品备件,仅用半天时间就将隐患处理完毕,避免了设备返厂检修造成的上千万元损失。这次故障判定和采取的应对举措,受到了设备厂家和国内变压器专家的高度评价。

过硬技术“内功”的练就,离不开他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多年来,冯新岩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累累硕果:获得发明专利112项,发表论文86篇,编写标准26项,出版专著16部,独创16项特高压带电检测新技术,攻克30项特高压带电检测技术难题,创新项目获得全国总工会创新补助金支持,成果累计创效达3.6亿元。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被山东省总工会命名为“山东省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的qc小组多次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和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称号。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篇二

2019年4月,当水电四局白鹤滩机电安装工程项目部成立征调各工种人员时,师傅们第一个推荐了田得梅。

当舍下不足周岁的孩子,带着行李匆匆赶到白鹤滩时,面对眼前忙碌又有些杂乱的工地现场,田得梅倒是觉得“很平常”,和之前待过的项目并无二致,那时的她还无法预料,在大国重器的舞台上,她将绽放出怎样的光芒和华彩。

项目开工初期,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安装间场地被土建杂物大面积占用,为尽快开展施工,需将场地及时腾出,作为项目部当时唯一的天车工,杂物倒运和设备材料吊装的重任便落在田得梅一人的身上。时间紧、任务重,田得梅经常两个桥机换着开,以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时长,在短短几周时间里完成了项目前期材料设备倒运和场地清理等工作。

与此同时,田得梅也从曾经的“徒弟”变成了别人的“师傅”。作为天车班班长,田得梅坚持通过“传帮带”,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徒弟。如今所带出来的6位徒弟,已全部能够独立负责吊装作业并凭借优异的工作表现转录成为水电四局正式员工。

“师傅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的精神,将一直影响着我们,在天车工的岗位上持续发挥光和热,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田得梅的徒弟邓满平说。

2020年8月18日,白鹤滩水电站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迎来吊装时刻。作为水轮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之一,转子是机组安装过程中重量最大的部件,起吊重量约2100吨,需由左岸地下厂房内部两台1300吨桥机配合完成吊装。在吊装过程中,两台桥机需要保持步调一致,以7米每分钟的速度前进。面对挑战,田得梅带领班组成员一次次模拟转子吊装过程,详细讲解各个重要关点注意事项,一遍又一遍的对触电控制器、刹车片、行程限位、警报装置等桥机部件进行检查。

吊装时,她冷静细心,沉着细致,面临5厘米的吊装误差,在眼睛无法看到的情况下,她凭借出色的吊装水平,一次性顺利完成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吊装,全面吹响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攻坚号角,为2021年6月28日首批机组安全投产发电,献礼____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续工作之中,田得梅结合白鹤滩左岸地下厂房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分析不足,在她的带领和天车班的共同努力下,左岸剩余7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全部取得一次性顺利吊装就位的良好成绩。她所带领的天车班2021年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她个人也因为优异的表现,先后荣获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大国工匠”、中国电建“电建工匠”、中国电建“起重机械操作专业特级技师”等荣誉称号。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篇三

“跟着师傅学技术,很过瘾。”郑志明的徒弟们对记者说。

郑志明非常注重“传帮带”,在培训技能人才方面,他有自己的一套“秘籍”。他发明的“调芯钻孔法”“研推修锉法”是钳工技能比赛中的“杀手锏”,徒弟们凭借这份“独门心法”,多次在市、区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这些年来,郑志明每年免费授课200多课时,先后带出了50余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公司特聘专家等高技能人才。

谢评周就是郑志明一手带出来的“高徒”。他从一名一线装配钳工快速成长为工匠人才,31岁的他已经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技能专家。

谢评周曾问过郑志明:“您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

郑志明哈哈一笑说:“我希望到我退休时,别人介绍我,不是夸我,而是夸我的徒弟,说‘这就是某大工匠的师傅’。”

除了高超的技能水平,徒弟们也被他敢于向技术难题“亮剑”的精神鼓舞。

以郑志明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担着数十个攻关项目,为广西的汽车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新技术、新设备。

一位“智慧”工匠的身后,站着一群为广西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贡献才智的高端技能人才。车间班组里的“传帮带”一直是工人成长的重要基石。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篇四

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组装工人。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

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这8位“国宝”级的“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们是当今中国千千万万一线工人中的一员,他们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他们虽没有过硬的学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和完美。

即使再小的细节,他们都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

他们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用“螺钉”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寻发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让人敬畏和感动。

这种执著、坚守、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正是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们身上所拥有的那种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执著专注、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献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现实展示,是当今时代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坚守、执着、热爱、奉献.....这世界一切美好的形容词用在他们身上都不违和,正是有着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篇五

休息前关闭手机,是很多人的生活习惯,而冯新岩的手机却常年处于24小时畅通状态,不分昼夜,无论节假。因为,他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紧急求救”电话,这些求助可能来自山东省内外,也可能来自海外。

2022年9月的一天,忙碌半天的冯新岩准备吃午饭时,收到了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一位电气试验人员发来的信息。对方请教他变电设备红外热像异常原因。冯新岩立刻放下碗筷,仔细分析对方发来的图像,并给出了缩短周期跟踪一段时间的建议。

对于冯新岩来说,通过电话、微信帮省内外电气试验人员分析变电设备异常并给出建议,是三天两头就有的事。作为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他的手机号早已成为圈内小有名气的“专家热线”。

2016年,冯新岩被聘为国家电网公司高级兼职培训师,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力从业者传授实践经验。多年来,他累计授课600多课时,培训1000多名带电检测技能人员,被评为“国网技术学院优秀兼职培训”。

如今,冯新岩的24小时不关机“热线”还变成了“国际热线”。这还要从距离山东3000多千米的巴基斯坦说起。

2018年,默拉直流输电工程开工,近900千米长的电力线路纵贯巴基斯坦南北。自2020年起,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的“电力铁军”就驻扎在默拉直流工程现场,带去了先进的电力技术,手把手地教“巴铁”兄弟实现电网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

冯新岩常常拨通国际长途电话,询问驻守在巴基斯坦默拉直流工程现场的同事们工程的运行情况。他说:“遇到专业上的问题,一定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就这样,冯新岩成了默拉直流项目的场外专家。为此,有人开玩笑说:“冯班的技术不仅点亮了齐鲁大地的灯,也让巴基斯坦的灯火更加灿烂!”

多年来,冯新岩在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同时,也不断地带动着身边人,让“能手身边再出新能手”成为行业佳话。

夜幕降临,俯瞰齐鲁大地,万盏灯火流光溢彩,绚丽夺目。

当一座座城市沉浸在灯火璀璨、岁月静好中时,在远离热闹市区几十千米外的某座特高压变电站,冯新岩正和徒弟们对一台变压器开展健康状态检测。深夜,通过一系列综合研判分析确定设备健康运行后,冯新岩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有人说,作为万家灯火的“守光人”,冯新岩早已成为一道光,一道技术之光,一道奋斗之光,一道温暖之光。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篇六

“在变电站内,风声、电晕声,还有机器运转的噪声,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我师父总能从混杂的声音中辨别出变电设备内部细小的异常放电声,就像神探福尔摩斯一样发现设备隐患。所以,大家叫他‘冯尔摩斯’。”冯新岩的徒弟孙佑飞说。

冯新岩1980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自2000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扎根生产一线。他的工作是为电网设备进行“体检”,也就是对特高压、超高压变电设备进行试验、检测,及时发现设备隐患并精准判别,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人才密集的国网山东超高压公司,中专毕业的冯新岩学历不高,但他有股永不服输的劲头。参加工作后,他像海绵吸水一样不停地学习,带着问题向身边的老师傅请教,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和文献,结合实际对以前的案例反复思考并不断练习、实践,逐步从一名新手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高手。2015年,在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gi带电检测技能竞赛中,冯新岩勇夺个人第一,并和队友获得了团体第一。

为了攻克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带电检测难题,冯新岩2016年用7个月时间,走遍了山东、江苏、安徽、甘肃、河南五省数十座特高压变电站,对上万条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成功总结出一整套特高压变压器局部放电带电检测的定位技术,将带电检测准确率从原来的不足50%,提高到接近100%。

工作22年来,冯新岩累计发现设备重大缺陷100余次,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数亿元;先后撰写发表技术论文23篇,其中国际ei检索论文4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篇;参与编写技术标准8项。因为出色表现,冯新岩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齐鲁大工匠称号。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篇七

如今的刘湘宾是所在单位的数控组长,主要承担国家防务装备惯性导航系统关键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当装备方队从天安门城楼前缓缓通过时,刘湘宾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感。

实际上,刘湘宾数控团队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中的重要部件。

因重量轻、节约材料、结构紧凑等特点,薄壁环状零件被广泛应用在各大工业领域。但薄壁环状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经常遇到装卡易变形、装卡状态下的零件形位精度与释放后的状态不一致、难以准确测量薄壁件的尺寸等问题。

2008年,刘湘宾就通过自制测量表架、选择高精度的精镗头等方式,对零件结构、装卡、测量、刀具选择以及加工误差、加工参数进行分析改进,让被加工零件尺寸和位置精度均达到图纸要求,成功研究出了一套薄壁环状零件侧面镗孔的方法。

刘湘宾告诉记者,2018年,某型号特急项生产任务进入数控组,时间紧任务重,一点点失误都会导致后续发射的失败。“我们接到任务后,打破常规生产模式,工艺、技术人员提前‘铺路’,生产人员一人多机三班倒,检验保障人员统筹安排、全力配合,两个月的任务竟然只用22天就优质完成,为随后的装配调试争取了更多的宝贵时间。”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经和多家研发单位组织74次试验,自创了一套高精度机床加工刀具,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并取得了发明专利,每年可为公司生产节约成本80余万元。

大国工匠先进事迹篇八

熟练地用扳手调整好机床卡座,迅速放上坯料,固定位置,设置参数。按下启动键,伴随着嗡嗡的机器声,在铣刀切割下,坯料便向着精密部件“雕刻”起来。站在数控机床前的操作工,就是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技能工艺师、“江苏大工匠”孟维。这样的动作,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以前全靠手工操作,手停车床停,现在智能多了,指哪打哪。”看着眼前的“老朋友”,孟维感慨。

2002年,20岁的孟维从技校毕业后,进入徐工集团车床操作车间成为车工。第二年,企业首次引进数控设备,喜欢捣鼓计算机的他被调整到数控岗位,成为厂里首批数控车工。

面对陌生的数控机床操作界面,在技校学习的知识显得“小儿科”了,原本自认是行家里手的孟维,也有些无所适从。不甘心的他凭着一股韧劲,从最基本内容学起,一有空就站在机床前反复看,反复琢磨,硬是啃下了十几本厚厚的专业书籍。从初具复杂零部件数控加工能力,到精通多种主流数控系统的程序编制,再到能独立调试、改进部分技术,一路走来,孟维成了数控机床加工和维修的半个专家。

然而,进取的道路上不全是坦途。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选拔赛,孟维只拿了5分的低分。这让他意识到,“工人每天做的都是相同的事,工作可以重复再重复,但绝不能重复昨天的水平。”之后,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他每天苦练12小时,持续了大半年。比赛二等奖的最终成果,也给他鼓了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