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9:37:27 页码:9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优质19篇)
2023-11-11 09:37:27    小编:zxfb

教案具有指导性和规范性,可以帮助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在教案中要注意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阅读这些教案范文,可以了解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师是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一

1、能够借助具体物体正确地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理解5以内数的具体含义,知道5以内数的组成,会读写5以内各数。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1―5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写1―5各数。

教学关键: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所以教师的组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准备: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的活动课,坦克等图片,点子图,田字格。

学生:5根小棒或小正方体块。

活动一:谈话引入

活动二:教学1―5各数的意义。

1、同学们在做什么?(指导学生有序进行观察)

小女孩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坦克有几辆?”谁来告诉她?

谁能试着提出类似的问题?

谁能帮他解决?你是怎么知道的?注意对数数方法的指导。

按顺序板贴:火箭、坦克、汽车、机器人和飞机图。

2、小结:一辆坦克我们可以画一个点子,用数字1表示;两支火箭画几个点子,用数字几表示?等等。(板书)

活动三:1―5各数的书写

1、刚才老师写的数字漂亮吗?你想不想写写看?

教师在田字格中边示范边讲解1―5各数的写法,重点说明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及在方格中的布局。(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讲解,提高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2、学生练习。

3、师生评价同学书写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书写。

活动四:1―5各数的组成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师条理地进行板书。

3、教学2、3、5的'组成时,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想,有困难的可以摆小棒。

4、对口令游戏:

(老师演示:某某同学我问你,5可以分成1和几?

或:5可以分成几和3?或:2和3组成几?)

同桌游戏。

活动五:自主练习

第1题:图上画了哪些文具?橡皮有3块,连数字3;小刀、铅笔、文具盒各有多少,用哪个数字表示呢,连一连。

指导学生用直尺连线。

第2题:把各种水果的数量在田字格中记下来,比一比,谁写的漂亮。

第3题:根据计数器珠子的变化,感受数的顺序,并根据珠子的数量画点子,再用数字表示出来。

活动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学得高兴吗?课下寻找数量是1―5的物体,比一比谁发现得多。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二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

多媒体电脑、自制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学生准备小棒.

1.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唐老鸭博士(电脑演示).唐老鸭博士:我是唐老鸭博士,你们看,这里是数学王国,你们想不想跟我一起去数学王国呢?但是要打开这扇门,需要一把金钥匙,只要你们能闯过三关,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怎么样,小朋友们,有信心闯过三关吗?那就开始吧!

(1)54=50+( ) 68=8+( )

这两道题都是把一个两位数分成了一个整十数和一位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三

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7,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发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6、7的基数及序数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1.观察主题图。

2.教学6和7。

(1)、认识6。

师:图上有几位小朋友在打扫卫生?还有数量是6的事物吗?

6张桌子、6个小朋友,可以用几个圆来表示?

像6个小朋友,6张课桌,6个圆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观察一下,6像什么?

(2)、认识7。

师:图上有数量是7的事物吗?7个人、7把椅子都可以用几个圆来表示?

像7个人,7把椅子、7个圆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观察一下?7像什么?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2个新朋友,6和7。

(出示课题):6和7的认识。

3、摆一摆。

师:请小朋友们先拿出6根小棒,请你用这6根小棒摆出你喜欢的图形,比一比看谁摆的又快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摆)。

4、拨一拨。

师:请一位小朋友认真看,仔细数,看他拨的对不对。

同学们做的非常好,你能把这把直尺补充完整吗?为什么这样填?

填完后让同学拍着手读一读。

5、比大小。

1、教学金鱼图。

提问:左数第一瓶有几条鱼?左数第六瓶有几条鱼。

有6条鱼的是第几瓶?左数第7瓶有几条鱼。

谁能像老师这样提出几个问题?并且你自己指名回答。

2、游戏。

师:请今天表现好的小朋友来前面扮演小动物。

(1)、老师提问题,下面的同学注意听,看谁回答的又对又好。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两个朋友啊?

同学们认识了6和7,那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写6和7。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四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角

1角=()分

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三、应用拓展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1元=10角、1角=10分)关于人民币,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呢?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五

本节课较好地做到了以下几点:

1、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从上海的住房建设引入,大家都搬入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从而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

2、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理解上、中、下,左、中、右的概念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尝试、探究,模仿欢欢和乐乐的对话,说出这栋楼中其他人的住处。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书上p11的习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扮演欢欢和乐乐,配上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既让学生掌握今天的所学内容,又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抢答的形式回答拓展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本领帮小动物们安家。

本节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确定参照中心的条件下,应让学生牢固掌握上、中、下三层,左、中、右三排分别住着哪些人,为接下去的叙述“先说哪一层,再说哪一面”即“两条直线确定一个点”作好准备。

2、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如p11的题2,应让学生说出是先在图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再圈出人。而p11的题3,则正好相反,应该先在图中找到人,然后在相应的位置中涂色。可以作如下板书:

1找。

2圈(涂)。

3、可设计一组练习让学生更清晰的知道上与下,左与右是相对的。如“小铃的上面住着小胖,小胖的下面住着小铃”“外婆的左面住着小胖,小胖的右面住着外婆”。

4、最后的一组练习“帮小动物们安家”根据具体上课时间而定,但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难度,在学生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否则会出现练习层次混乱的状况。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六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电脑,投影仪。

直尺,提供了两道测量题目的小纸条(上课前老师事前准备好的`)。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课桌的长度的?”

学生提出各种量法,例如用手,用铅笔,用笔盒……。

2.实际测量:

分别统一用手量,然后再统一用铅笔,用笔盒量,把学生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测量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学生想到了直尺。

1.初步认识直尺。

幻灯片出示一直尺,让学生观察,从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刻度,刻度值,单位。

2.进一步认识直尺。

从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长度吗?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吗?

从哪个刻度到6cm这个刻度才是6cm的长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测量的错误示范,让学生讨论错在哪里,从而感受正确的测量方法。

b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总结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1.试试测量小纸条中的第一题。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测量方法,用投影仪投影测量过程。

(通过亲手操作初步实践刚才总结出来的测量方法)。

2.测量小纸条中第二题。

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进一步体会测量方法)。

播放课件,展示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而是从2刻度开始测量的情况。

学生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又应如何正确读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七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举,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课程标准中想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图(1格代表1个单位),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4、根据统计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最喜欢的水果(2课时)

1、激发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3、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体验数据、实物整理、统计的过程。

1、我们班要举行元旦联欢会,需要习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桔子这四种水果最多,咱们调查一下到底习哪种水果吧!

2、小组活动:

第组一张白纸,四种水果画片。每人选一种最喜欢吃的水果,贴在纸上,让大家一眼看出你们组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完成后,贴在黑板上展示。

3、全班交流:

同学们评议哪个组的图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帮助我们班决定习哪些水果。通过讨论,得出贴图片时要一边对齐,按种类顺序排列,左右也要对齐,并允许贴得不符合要求的小组重新调整。

4、各小组的统计图进行汇总,制成全班爱吃的水果统计图及统计表,并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1、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喜欢吃苹果和梨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

(2)香蕉比梨少多少个?

(3)最多的是什么?最少的是什么?

2、说一说:

(1)哪样东西最多?最样东西最少?

(2)哪两样东西同样多?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第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明确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数量,体会数据的整理过程,再动手画图,完成填空。可以让几个小朋友合作完成。

4、第2题,先让学生把书后附页上的水果图剪下来,再独立解决问题。

5、第3题,通过学习独立的调查,整理数据,表达结果,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6、迎新年。

(1)先让学生独立去观察图。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并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说一说自己班如何过新年,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八

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多媒体课件一套。

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3.揭示课题。

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

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约30分钟)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

(1)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3.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4.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来表示。

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4)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六、课末板书设计

分一分

按同一标准分按不同的标准分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九

1.认识星空中由7颗星组成的星座。

2.知道“7”的正确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1.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2.能正确书写“7”。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心情。

2.在画星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发散性思维。

根据星座正确数星星。

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教师:光盘、实物投影仪、数字书写卡片。

学生:方格纸、小圆片。

1.课前准备交流。

请你说说自己生日所在的`星座。

2.光盘演示。

(1)出示书本上的4个星座。

(2)介绍这些星座的名称:天鹅座、狮子座、大熊星座、射手座。

3.出示课题:美丽的星座。

1.观察这些星座是由多少颗星星组成的?

请大家一起数数:1、2、3、4、5、6、7师:全是7。

2.小组活动。

(1)用小圆片拼出数为7的星座图案。

(2)为图案取个星座名称。

(3)汇报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取这个名称?

3.出示题2:按给出的数画星图。

(1)学生尝试自己画。

(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星图。

1.书写7。

(1)学生尝试自己写。

(2)交流写法及注意点。

(3)师指导写法。

2.拓展。

选择1到10个数。

3.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图案。

4.说说你的图案像什么?

请学生说说今天你学习的愉快吗?你又学会了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十

1、认知目标:让学生感知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初步理解上与下、左与右是相对的概念。

2、能力目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本领带小动物们安家,并相互说一说它们住在哪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3、情感目标: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

让学生感知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

知道上与下、左与右是相对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海的变化真大啊!很多小朋友都搬了新家。我们的好朋友小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也搬家了,住在一栋新房子里。他们邀请欢欢和乐乐去做客,我们去瞧一瞧!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师:这栋房子里住了哪些人?对!他们都住在一栋房子里。欢欢和乐乐先要到小巧家去做客。听!欢欢正在问乐乐:“你知道小巧住在哪里吗?”乐乐怎么回答呢?我们听仔细了:“太简单了!小巧住在上面一层左面的房间里。”

所以他说小巧住在?(上面一层左面的房间里)我们要像乐乐一样把话说完整,先说哪一层再说哪一面的房间,一起说一遍“小巧住在?”。老师请两个小朋友把刚才欢欢和乐乐的对话再说一遍。

师:会吗?乐乐要考考我们,听好了:“小朋友,你们会不会用上中下、左中右来说一说其他人住在哪里呢?”这幅图在我们书上,请你们看着书小组内两人一组,一个演欢欢提问,另一个演乐乐回答。

师:现在老师请每组派两个小朋友来演欢欢和乐乐。注意别的小朋友提过的问题就不要再提了。

三、针对练习,巩固新知。

1.师:乐乐说小朋友们真棒!这回轮到欢欢要考考大家了。请你圈一圈,谁住在紫颜色的房间中?(讲评第一题)师:会吗?请做书上第2大题。

2.师:刚才是告诉我们房间,让我们圈出谁住在里面。这回反一反,告诉你一个人,请你把他的房间涂上颜色。有问题吗?请做第3大题。

3.师:欢欢说小朋友们真厉害,他和乐乐又想了许多问题要难倒你们,怕不怕?这些问题是第4大题,请你们小组内轻轻地说一遍。

师:我们来开小火车。

4.师:最后我们来做抢答题。第一个举手的小朋友才能回答问题,答对者拿一颗五角星,答错者扣一颗五角星。预备开始!

(1)谁住在小丁丁的左面,小巧的的右面?(小淘气)。

(2)谁住在小胖的右面,小亚的上面?(亮亮)。

(3)谁住在小丁丁的下面,康康的上面?(外婆)。

(4)谁住在亮亮的左面,小巧的下面?(小胖)。

(5)谁住在小胖右面的、下面的房间里?(康康)。

(6)谁住在康康上面的、左面的房间里?(小胖)。

(7)谁住在外婆下面的、右面的房间里?(小亚)。

(8)谁住在亮亮左面的、上面的房间里?(小淘气)。

(9)谁住在外婆下面的、旁边的房间里?(小玲和小亚)。

(10)谁住在外婆上面的、旁边的房间里?(小巧和小丁丁)。

四、公开练习,联系实际。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十一

教材分析:9加几的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熟练计算了10以内的加法和10加几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各种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采用的是“凑十法”来进行加法计算。

重点: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关键: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练习。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在发现加法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老师想看到你们漂亮的坐姿。哪个漂亮的小朋友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在下课时间玩的游戏,说说当时的心情。好,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数学世界。

二、师生问好:小朋友,你们好!

三、创设情景,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秋游活动,老师买了一些饮料,小朋友帮老师看看?提取数学问题。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小棒当饮料,把每个人的想法说给小组长听,在派一名代表汇报。(通过小组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折射出更多的计算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十二

《认识时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在上学期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知道如何看整时和半时。而本节课则是教学用“5分5分数”的方法来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的动手过程来感受时间,使他们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经历和感受时针与分针的运动情况,从而构建学生的时间观念,这就构成本堂课的主要任务,学生在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和操作活动中认时间、表示时间,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会正确读、写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在认、读、写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蕴含的时间观念。

3、通过时间与生活联系的事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宝贵,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

时、分的认识。

几时几分的认读。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时钟模型;学具——小钟。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小朋友,想认识她吗?(课件出示婷婷的录像)。

师:看一看婷婷在干什么?

生:起床、吃早餐、上学、上课。

师:她什么时间起床?你是怎么认的?

她什么时间吃早餐呢?怎么认的呢?(学生一一口答)。

师:婷婷上学和上课的时间你们都会认吗?跟你同位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互相说一说)。

归纳: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分针指着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二、指导探究。

1、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

(2)是几时几分呢?谁会认?(学生尝试认读,并指导写出9:15)。

(3)分针指着3,为什么不是3分,而是9时15分呢?(学生尝试说)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

师归纳: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4)分针指着数字3是15分(出示钟面模型),分针指着其他的数字是多少分,你们知道吗?同位互相说说,并在书上填出来。(学生先讨论,再独立填,然后集体反馈,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2、认识时、分的关系。

(1)(指着模型)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了一圈的时候时针走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2)时针走了多少?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板书:1时=60分。

3、新课小结。

除了能认几时整、几时半,我们还会认几时几分了。为我们的进步鼓掌!

三、实践运用。

1、小游戏。

小游戏——“我来拨钟你们说”

看分针指的数字,你能很快地说出是几分吗?(师生互动)。

你们自己想玩这个游戏吗?自己拨一个,请同位的.同学说一说。(生生互动)。

2、婷婷特别喜欢参加学校里的活动。老师给她拍了几张照片,想看看吗?(课件出示:跳舞——2:40,捏橡皮泥——3:05)。

师:她在什么时刻参加什么活动?(学生说)。

这两个时刻你们还会写吗?(学生独立写,重点指导3:05的写法,集体反馈。)。

3、拨一拨,说一说。

(1)这是少儿台的电视节目单(课件出示),婷婷最喜欢看这个时间的节目,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有时刻2:55的钟面)同学们请你猜一猜。

(2)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在小钟面上拨出来,让你的小伙伴猜一猜。

4、连线。

(1)电视节目这么好看,有几只小动物也想来看呢。可是小动物还没找到自己的座位,请同学们帮助他们找一找,要求动物身上的时刻和座位上的时刻一样。(课件出示小动物身上的钟面和凳子上面的时刻)。

(2)拿出作业纸,自己找一找、连一连。

(3)小狗怎么没有座位啊?这儿还有一个空位置,谁能说出它的时间?(学生说,课件出示并完成连线)。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婷婷的学习和生活。你们喜欢跟她交朋友吗?我们不仅跟她交上朋友,还要向婷婷学习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附: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时=60分2时40分3时5分。

2:403:05。

五、教学反思。

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刻。

师:(课件出示图片)婷婷现在在干什么呢?

生:做操。

师:这是婷婷做操的时间(出示钟面9:15),你们还会认吗?是几时几分呢?

生1:9时15分。

师:你还会认这个时刻,真了不起!

生2:还可以说9点一刻。

师:你还知道9点一刻呀,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妈妈跟我说的。

师:你是怎么认的呢?

生1:时针走过了9,就是9时多了。

生2:分针走1大格是5分,走2大格是10分,走3大格就是15分了。

师:可我看到了分针指着3啊,为什么不是3分而是9时15分呢?我们来看看钟面上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

师:分针怎么走的啊?

生1:分针走了15下。

生2:分针走了15个小格。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那么分针走了15个小格,就是15分。

反思: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结合婷婷做操的情境引出认时刻的教学。在认9时15分这个时刻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着认时刻。孩子们各人说着各人认时刻的方法,当老师肯定他们认对了的时候,学生的喜悦之情真是无法言喻。

活动一:认识时、分的关系。

师:(指着模型)分针走了一圈是多少分?分针走了一圈的时候时针走了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

师:时针走了多少?它们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

生:可以用等号表示。(教师板书:1时=60分)。

师:你们的小钟面上也是这样的吗?自己拨一拨,看一看吧。边拨边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

活动二:从钟面上认读时间。

师:看分针指的数字,你能很快地说出对应的是几分吗?(教师拨钟学生认)认得真快!你们自己想玩这个游戏吗?自己拨一个,请同位的同学说一说。(学生相互开展活动)。

活动三:从实际生活中认读时间。

师:这是少儿台的电视节目单(课件出示),婷婷最喜欢看这个时间的节目,是什么呢?(课件出示有时刻2:55的钟面)同学们请你猜一猜。(生猜,并说说如何认的)。

师:你们喜欢看什么节目呢?在小钟面上拨出来,让你的小伙伴猜一猜吧。(学生活动)。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十三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星空中由7颗星组成的星座。

2.知道“7”的正确书写方法。

【能力目标】。

1.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2.能正确书写“7”。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心情。

2.在画星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发散性思维。

教学重点:

根据星座正确数星星。

教学难点:

按给出的数在方格纸上画星图。

教学准备:

教师:光盘、实物投影仪、数字书写卡片。

学生:方格纸、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准备交流。

请你说说自己生日所在的星座。

2.光盘演示。

(1)出示书本上的4个星座。

(2)介绍这些星座的名称:天鹅座、狮子座、大熊星座、射手座。

3.出示课题:美丽的星座。

二、探究。

1.观察这些星座是由多少颗星星组成的?

请大家一起数数:1、2、3、4、5、6、7师:全是7。

2.小组活动。

(1)用小圆片拼出数为7的星座图案。

(2)为图案取个星座名称。

(3)汇报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取这个名称?

3.出示题2:按给出的数画星图。

(1)学生尝试自己画。

(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星图。

三、练习。

1.书写7。

(1)学生尝试自己写。

(2)交流写法及注意点。

(3)师指导写法。

2.拓展。

选择1到10个数。

3.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图案。

4.说说你的图案像什么?

四、小结。

请学生说说今天你愉快吗?你又学会了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具、学具准备:

积木块、两朵红花。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

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摘红花。

学生拿到了下方的.红花。怎么也拿不到黑板上方的红花。

这时,老师轻松地将黑板上方的红花拿下来。

问: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多红花?

生:因为老师的比小朋友高。

师:为什么小朋友没能拿到这朵红花呢?

生:因为小朋友个子矮。

指出:下面我们共同研究比高矮。

板书课题:比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找两个高矮相差较大的小朋友上台。

师:你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能。

师再请两位高矮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并让两人分开站在讲台的左右两边。

师:大家能看出谁高谁矮吗?

生:不容易看出。

2.小组合作。

各组同学讨论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

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鼓励合作活动肯定方法。

脚跟并拢,站直,背靠背,就能比出来了。

还可以靠墙作记号,比一比谁高。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第三高......

3.判断并说明方法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鼓励互查。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用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比高矮。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十五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第一单元:准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4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第2——5页(数一数)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实物投影仪一台。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

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

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

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

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

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

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十六

1.巩固7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正确识图,知道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义.

结合图意正确地选择算法.。

一、复习导入。

1.口算:7以内的加减法。

老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

2.看图列式计算。

分别出示:教材36页的兔子图和青蛙图(不加“括号”和“?只”).。

学生看图列式,老师板书:4+3=7,7-2=5,3+4=7。

第2题为什么用减法?(因为荷叶上有7只青蛙,跳到水里2只就是去掉了2只,所以用减法.)。

师:同学们对图的意思理解得非常好!你们都是根据小动物做动作的方向,确定是需要“合并”还是需要“去掉”来列算式的,今天我们要的题目意思更明确了,图中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求什么问题,这就是图画应用题.(板书课题:图画应用题)。

二、新知。

1.教学例1。

老师在兔子图的下面画括号,在括号的下面加写“?只”.。

问: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只”表示什么意思?

老师引导学生叙述图意.。

边指图边问: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在分步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用三句话完整地叙述图意.。

(有4只兔子采蘑菇,又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几只?)。

问:要求现在一共有几只,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板书:4+3=7(要求现在一共有几只,就要把4只和3只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问:4+3=7表示什么意思?

2.教学例2。

老师在青蛙图上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写“7只”,在左边的青蛙图上面写“?只”.。

问:现在这幅青蛙图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多了括号、7只和?只)。

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呢?

问:题中告诉我们原来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出现“括号、7只”)。

(手指“跳到水里的青蛙”)跳到水里几只?(手指“?只”)求什么?

你能完整地叙述一下图意吗?

找两名同学完整地叙述图意.(原来荷叶上有7只青蛙,跳到水里2只,还剩几只?)。

问:要求还剩几只,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

板书:7-2=5(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原来的`7只里面去掉跳到水里的2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问:7-2=5表示什么意思?

3.比较。

(第1题是知道了两个部分求整体用加法计算;第2题是知道了整体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师:问号所在的位置不同,所求的问题就不同,因此,同学们在看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

4.做一做。

(1)投影出示教材36页做一做的金鱼图。

问: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让我们求什么?

找两个人叙述图意后,学生独立列式.。

订正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投影出示36页做一做的小鸟图。

问:树上原来有几只小鸟?(7只)飞走了几只?(3只)求什么?

指名学生完整地叙述一下图意.。

学生列式解答.。

订正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5.质疑。

三、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39页第5题的苹果图和兔子图。

同桌互相说图意,然后自己列式解答,最后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看图列式(学生独立完成)。

3.教材39页的思考题:

有7只小兔,每只小兔要喂1个萝卜,还缺2个萝卜.现在有几个萝卜?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十七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1、长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第7页练习一第8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维能力。

教学过程。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

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1.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十几减9的练习课。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十八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掌握测量方法以及能用“厘米”作单位。

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电脑,投影仪。

直尺,提供了两道测量题目的小纸条(上课前老师事前准备好的)。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课桌的长度的?”

学生提出各种量法,例如用手,用铅笔,用笔盒……。

2、实际测量:

分别统一用手量,然后再统一用铅笔,用笔盒量,把学生测量的结果分类记录在黑板上。

3、根据测量结果,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得到的测量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4、那么,有什么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这种工具的时候,测量出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学生想到了直尺。

1、初步认识直尺。

幻灯片出示一直尺,让学生观察,从直尺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刻度,刻度值,单位。

2、进一步认识直尺。

从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长度吗?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吗?

从哪个刻度到6cm这个刻度才是6cm的长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测量的错误示范,让学生讨论错在哪里,从而感受正确的测量方法。

b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总结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1、试试测量小纸条中的第一题。

请学生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测量方法,用投影仪投影测量过程。

(通过亲手操作初步实践刚才总结出来的测量方法)。

2、测量小纸条中第二题。

测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

(进一步体会测量方法)。

播放课件,展示不从0刻度开始测量,而是从2刻度开始测量的情况。

学生讨论该方法是否正确,又应如何正确读数。

1、书p151、2。

2、《自主练习》p6。

桌子有多长。

1、

()cm。

2

()cm()cm。

()cm。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套篇十九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科书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图片(梨、萍果、香蕉、草毒、葡萄),楼梯图,交通情景图。

创设情境,感知位置。

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1、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2、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仔细观察,理解位置。

1、上、下。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学生交流。(红灯在黄、绿灯上面,绿灯在红黄等下面,黄灯上面是红灯,黄灯下面是绿灯,红灯下面是黄灯,绿灯的上面是黄灯。)。

2、前、后。

学生交流。(摩托车的前面是小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是摩托车;摩托车后面是公交车,公交车前面摩托车。)学生交流中出示板书:“前”“后”。

3、左、右。

师:刚才小朋友介绍得很完整,老师很满意,建议小朋友鼓鼓掌为自己鼓励鼓励。

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鼓掌的?(手。)。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师:请举起你的右手。

师:左手、右手是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同学互相看看,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找找看。

要求学生摸着说,其他小朋友也跟着摸一摸。

师:认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来活动活动,好吗?

先请同学看屏幕上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再让学生学着做。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你的左、右都有哪些同学呢?

4、相向左、右。

学生交流,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师:请同学看屏幕(楼梯图),这是什么?学校要求同学上、下楼梯要靠哪一边?(右边)。这里有两个小朋友,一个要上楼梯,一个要下楼梯,上楼梯要靠右行,应是靠哪边?你能帮他找找吗?(出示箭头)这个小朋友要下楼梯,他靠右行了吗?你怎么知道他不是靠右行呢?又应靠哪边呢?两个同学要同时上、下楼梯,你们看他们都靠右行了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避免相撞。)平时,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

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

师:老师带来一些水果,想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摆一摆(苹果、梨、香蕉、草莓、葡萄)。

按要求摆在桌上。先放苹果,在苹果右边摆上葡萄,在苹果左边摆上香蕉,在香蕉左边摆上梨子,在葡萄右边摆上草莓。

师:一共摆上几种水果?从左往右数,香蕉排在第几个?从右往左呢?

师小结:同一种水果,从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要说清楚是从左数,还是从右数。

师:葡萄摆在苹果的上面,香蕉摆在苹果的下面,草莓摆在梨子的右边。

师:小朋友看看桌面上有哪些学具?(让1名学生说)。你能利用今天所学上、下、前、后、左、右来整理吗?怎么摆就怎么说。

展示摆的结果。(请3位同学介绍。)。

师:文具摆放有一定位置,有助于学习,平时,小朋友整理过房间吗?你能帮助图上这位小朋友整理吗?整理之前我们来认识这些生活用具,它是……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上、下、前、后、左、右把它摆在合适的位置,同桌商量,看哪一小组摆放最妙。(交流。)。

老师认为各个小组都有特色,你们回家后能不能也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整理呢?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师指着板书)上、下、前、后、左、右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例如,坐在汽车上,汽车是向左拐,还是向右拐呢,你要懂得判断,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个例子说说吗?学会了上、下、前、后、左、右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进行应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