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案大全(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9:17:54 页码:14
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案大全(精选9篇)
2023-11-10 19:17:54    小编:zdfb

教案的编写要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编写教案时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一些优秀教案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案篇一

1.海上日出。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二、检查预习。

1、分别观察图1和图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三、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说一说图1景象。

(2)指名读文二三段,边听边想象。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

(4)理解重点词语。

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5)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讲读第四五段。

(1)有云时,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挂图2,指导观察。

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五段。

想象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和海水的变化。

(3)理解第四五段,读读想想。

(4)读第五段,体会“镶”“透”“染”等词的好处。

(5)读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讲读第六段。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记。

二、练写生字词。

三、读背第一段。

四、读背第二三自然段,做有关练习。

1、朗读第二三段。

2、完成思考练习。

3、自读第二三段,想象,背诵。

4、练习背诵第二三段。

五、读背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段。

2、完成练习3。

3、想象、记忆文章。

4、练习背诵第四五段。

六、看图,全班试背全文。

七、指导造句。

1、“灿烂”“目不转睛”在课文中说什么?

2、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这两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4、口头造句。

八、巩固生字词。

1、自己识记。

2、听写词语。

九、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3、预习《夕照》。

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案篇二

1选择一件印象最深的事写一篇作文,围绕“趣”选择材料,突出有趣。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3作文题目自拟。

4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不通顺的语句。

教学重点: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中心明确。

教学难点: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习作准备:学生汇报自己在暑假中做过哪些有趣的事。

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刚刚过去,你们一定有很多有趣的经历想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就来回忆一下,在暑假中你参加过什么有趣的活动?做过什么有趣的游戏?遇到过什么有趣的事?看过什么有趣的电影、电视?从中选择一件印象最深、最有趣的事写成一篇作文。

1、写一件事。

2、发生在暑假里的。

3、亲身经历的。

4、必须是有趣的。

1、这次作文应围绕哪个词来写?(有趣)。

2、什么样的事才是趣事呢?

3、暑假里我们经历过的事有很多,该选择怎样的趣事来写呢?(印象最深的趣事)。

4、讨论交流,评议选材情况,确定作文材料。

(1)分组交流,围绕“你准备写一件什么趣事,这件事为什么有趣?”来讨论。

(2)全班交流,评议选材情况。

1、在事情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展开具体的.描写。

2、练说趣事。

3、大家评议。

教师下水文。

一次有趣的小实验。

一天中午,烈日放出耀眼的光芒,晒得柏油马路都变得松软了。这正是做小实验——“日光烧纸”的好时机。

于是,我忙把一张白纸铺在院子的空地上,然后拿着放大镜对着太阳照。当放大镜距离纸面12厘米左右时,白纸上出现一个杯口大的光圈。随着镜片向下移动,光圈逐渐缩小。离纸面只有5厘米了,纸上的光圈只剩下一个亮点,发出电焊火光一样刺眼的光。我好奇的用手指去摸,哎呀!像被开水烫着似的,我赶紧把手缩了回来。我两眼紧盯着亮点,不一会,聚光点下的纸由白变黄,由焦黄渐渐变黑,刹那间,奇迹发生了,我大声喊起来“哥哥,快来看,纸冒烟了!”还没等我说完,纸已经烧了一个大窟窿。

今天的小实验真有趣,我会不断的学习,努力探索科学的奥秘。

讲评步骤:

1、选择学生习作中内容具体,叙述比较清楚的作文进行交流讲评。

2、投影出示一篇不成功的习作,师生共同评一评,修改不恰当的地方。

3、同座互相修改,找出不足之处。

4、相互交流,拓宽思路。

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案篇三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云的多姿多彩。

2、从学习作文的角度细读例文,结合习作要点讨论,领会写好景物的要领。

3、明确作文要求,连续观察春天的朝霞晚霞,月缺月圆,春风春雨等,注意写出它们的变化特点。

1、引导学生课前注意观察自然现象的变化,并作好记录。

2、按一定顺序,抓住过程,突出变化的特点。

 

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案篇四

我的房间摆设极其简单,一张床,一张书桌,几把椅子和一台电视机,虽然摆设简单,但是,却是我的乐园。

有一次,我喊了许多小伙伴到我家看电视,说是看电视,与其不如说是玩游戏。电视里是孙悟空与妖魔鬼怪打斗的声音,房间里是我和小伙伴们喧闹的声音。还有各种开心的笑声。变奏出了我乐园里快乐的乐曲。伙伴们走后,我的房间里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残缺的玩具。这当然是少不了妈妈的一顿臭骂,但是我却觉得很值,因为我在乐园里玩得很快乐,而快乐是无价的。

如果你问我在我的乐园里面最喜欢玩什么,那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最喜欢玩的就是“蹦蹦床”。

有一天,爸爸和妈妈出去工作了。我禁不住”蹦蹦床”的诱惑。又在床上给跳了起来,我边跳边开心的”哈哈哈”的笑了起来,我越跳越起劲,越跳越高,简直停不下来!我玩得真够happy的。正当我玩得爱不释手的时候,床突然“啪嚓”一声,陷了下去,有点儿扫兴,我立马下床一看,才知道我好像又做了错事了。床板断成了两截,我一个劲的心疼,后悔,心疼是伴随了我几个月的床啊,一下子就变成了一堆废品;妈妈回来了,看见断了的床,第一反应就是骂我一顿。虽然我也心疼,到我心疼之余还有一些开心。毕竟在床”下岗”之前我还快快乐乐的跳了一场。

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案篇五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

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读书做笔记,二是学会使用工具书。

读书做笔记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我目前也在使用,它可以起到博闻强识的作用。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做读书笔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写读后感,二是做读书摘抄。我平时给学生做的摘抄比较多,一般是先阅读后摘抄的再复习运用的。

我感觉引导学生做摘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摘抄与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紧密结合性。不能平时摘抄归摘抄,语文学习归语文学习,这样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要让学生的语文摘抄直接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2、注重对学生摘抄的评价。学生辛苦做了摘抄教师该如何评价?首先要确立评价的目的,那是引导学生感受摘抄的妙处的。所以,评价要注重启发引导的功能!

读后感教师可以与课外阅读辅导结合起来搞,让学生真正能够读透书本。

学会使用工具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那么多的工具书,然后开展一些查字典的比赛。记得我初中时候老师开展了一次查字典比赛到今天我还记得。

第一单元,围绕“园丁之歌”这一主题选入了3篇课文。《师恩难忘》以平实的语言传递了浓浓的师生情,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陶校长的演讲》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陶行知校长对同学们的关怀和爱护,也由此认识了陶行知这样一位关心学生、热爱教育的好校长;习作----写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可以写他在某些方面(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自己的一两件事。

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会有意识地感念教师对自己的教诲,学会感恩。

1、《师恩难忘》。

一、教材解读。

《师恩难忘》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以平实的语言传递着浓浓的师生情。课文记述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体现出他巧妙的教学方法,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交代了“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学校的概况:1、“我”入学时还“不满六周岁”,懵懵懂懂,暗示教师对“我”的成长有决定的影响。2、田老师任教的学校“设在一座庙内”,一个老师“教四个年级”。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田老师却能井井有条地安排好复式班四个年级学生的学习,说明田老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3、田老师是“私塾出身”,十七岁就开始教书了。这样的学历背景,为什么能“口才、文笔都很好”呢?显然是刻苦自学的结果。这部分课文告诉我们,“我”在不晓事的情形下,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记叙田老师上课的情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田老师的神情、行为、言语,而是写“我”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事情,一是学兄带学弟描红摹纸,可以想见,为了组织好四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田老师颇费心思。二是田老师讲山村故事,故事情节那么清楚,足见给“我”印象之深。三是我听了这个故事后的反应。“入了迷”“身临其境”“发呆”“惊醒”几个词语,说明田老师的故事内容非常生动,讲得非常传神。侧面描写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

第七自然段中有这样两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句。四年中“我”听了上千个故事,有如心田得到点点春雨,这“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我”心中培育起了文学的幼芽,使自己走上成才的道路。由此想开去,田老师执教四十年,每一年、每一课都是这样,兢兢业业,又富有创造力。一个有着如此文学才华的人,从十七岁起,就把自己的青春和大部分生命贡献给了孩子,真是“师恩”深广!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

“我”遇到田老师,“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向田老师行礼,同样是“恭恭敬敬”地行礼,四十年前纯粹出于对老师的“恭敬”;四十年后“我”已经是著名作家,用过来人的眼光再看田老师,是满怀着敬意和感激之情行礼的。

当我感念田老师的恩德时,田老师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田老师的话发人深思。我们可以理解为田老师是出于谦虚,不想把作者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归功于自己;更可以理解为田老师确实是“无心插柳”,因为他并没有特别偏爱某一个孩子,他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地那么工作。无论怎样,都反映了田老师人格的高尚。

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中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第一个“树”可以理解为种植、培植,第二个“树”是培育起来的意思。作者引用这个成语说明培养人才非常不容易,赞颂了教师“树人”的功德——“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我终生难忘”一句,作者尊师、敬师、感念师恩的深情跃然纸上。

刘绍棠的作品,语言清新淳朴,富有泥土气息。本文体现了作者的一贯风格,没有大肆渲染,没有大段抒情,甚至没有细致的人物描写,但是读者仍然仿佛能看到田老师可亲的形象,听到田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少许几处议论,是“我”长大后,用成人的眼光回味品评老师的教学而发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刘绍棠,河北通县人,生于1936年2月。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二、教学设计《抓关键句,体会师恩》。

(一)直奔中心,突出师恩。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回忆40年前的一件事。这件事都过去40年了,可作者对田老师仍然记忆犹新。这沉淀了他多少深沉的思念,多少厚重的情谊!这40年来,我最想对田老师说的是什么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身难忘!”)。

(二)抓关键句,体会师恩。

出示关键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理解“编”和“引人入胜”:用心  辛苦  才华横溢。

2、从哪里看出来田老师编的故事引人入胜?学习第6自然段。理解“身临其境”。(推荐讲故事)。

3、理解“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2)还记得那句描写春雨的小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上千个故事,就像是文学的细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从此,作者喜欢上了文学,是田老师在作者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过渡:这就是田老师,一个把自己的一片心血化成个个故事,点点春雨的老师,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恩师,久别重逢,那是多么动人的情景啊!

4、引导学生抓住“恭恭敬敬”“深深感谢”等词语体会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出示作者简介:从这份简介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引读:然而,这位大文豪在面对田老师时,却仍然——。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名人都非常尊师重教,留下了许多佳话。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毛主席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这样对他的老师徐特立说的:

出示:“我再怎么样,终究是你的学生。”

——毛泽东。

我们也把这句话献给那些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们!

2、的确,老师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老师帮我们打开了心灵之窗,是老师帮我们展开了腾飞之翼。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热爱一起感谢老师!配乐朗诵诗歌《感谢您》。

附:诗歌《感谢您》。

感谢您,用善良的心灵牵引我们去迈步,

感谢您,用渊博的知识教导我们去学习,

感谢您,用开阔的胸襟包容我们的过错,

感谢您,用理想的信念引导我们去创新,

感谢您……。

2、《陶校长的演讲》。

一、教材解读。

《陶校长的演讲》,是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应该说对于人的终身成长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这么说,这篇演讲稿是我国现代终身教育的典范文章。

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全心全意办教育,他对待学生、对待教育真可以称得上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这篇演讲稿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陶行知校长对我们同学的关怀和爱护,也由此认识了陶行知这样一位关心学生、热爱教育的好校长。

演讲稿辞真意切,极有鼓动性,感染性;结构上,按“总----分----总”方式谋篇,以“问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方式构段,十分整齐,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陶冶情性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教学重点是理解每天四问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句子间的联系。

演讲稿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这次演讲的主题,希望大家做到"每天四问"。

第2至5自然段,对"每天四问"进行具体的解释,分别要求大家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并分别阐述了为什么要这样问。

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每天四问"的好习惯,争取在各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第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是空的。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希望你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

【欣赏】。

陶校长在这一段的演讲中,要求我们要有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第一观念,自觉持久地锻炼,科学合理地生活作息。讲得很朴实,很能打动我们的心,尤其是他把我们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很让我们感动。我们确实要好好锻炼,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另外,这一段演讲的语言非常口语化,几乎都是短小的句子,也没有什么深奥的词语,读着,就仿佛在听着一个人在对你讲话一样,句句入耳。

演讲,是在群众集会或者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说明道理、发表讲话。

演讲往往具有真实性和鼓动性两个特点。

真实性,就是说演讲的内容贴近生活,说的是实在话。比如《陶校长的演讲》这篇课文,谈的就是学生的日常生活,语言非常朴实,听众很能够接受。

鼓动性,就是说演讲者必须带有强烈的感情,使演讲具备强大的感召力,使听众听了能够受到鼓舞或者触动。

二、教学设计。

(一)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1、自由阅读课文第二段。比较一下,每一问的内容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

(先提出“问什么”;回答“为什么问”;最后“提希望”)。

2、导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

(2)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3)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3、扶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设疑:如果说一个人身体健康应排在第一位,那么让你们在后面的“三问”中选一个排到第二位,该是哪个呢?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找到句子:“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体会)同时理解: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二)抓住重点,列表学习。

1、请学生阅读《陶校长的演讲》,请学生说说陶校长重点告诉大家什么。

2、请学生自学课文后填表。如下:

方面        为什么             怎么做。

学问       前进源泉         专心致志坚韧不拔。

工作       打牢基础         认真负责。

道德       做人根本         公德私德。

学生在填表格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用上这样的比喻:“我们人的健康犹如大树的根部,是大树的生命之本,学问就像雨水养料一样帮助大树健壮的成长,而大树不光吸取养料,还能给人们遮阳,净化环境,就像我们的工作一样要有责任感。”

3、《古诗两首》。

(一)《访隐者不遇》。

一、教材解读。

《访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所写,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他曾题诗说自己是“四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这里虽然有夸张的意思,却说明贾岛作诗确实是耗费了不少心血。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里,我们不难看出贾岛对这位隐者的羡慕和崇敬,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众生,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二、教学建议。

1、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2、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这个居住在青松之畔,采药于白云之中的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隐者呢?随着作者怅惘失落的目光,我们仿佛看见了一袭布衣的传奇身影,他是那样具有朦胧之美,美得超凡脱俗,美得让我们领悟在功名和红尘之外,还有一种清风白云、古松兰草一样的潇洒人生!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访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二)、《所见》。

一、教材解读。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写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描写了一个乡间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乐地边唱歌边放牛,突然间见到了一只蝉,想把它抓住,所以闭上嘴巴,跳下牛背这一动静结合的有趣的画面。

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生活情趣盎然,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但毕竟古诗写作年代久远,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诗情、体会诗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一句,写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他唱着牧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骑黄牛”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态。“歌声”则表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写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意欲捕鸣蝉”不是写诗人所见,而是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忽然闭口立”是写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这句诗抓住牧童刹那间心理发展和动作变化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牧童捕蝉图”。

二、教学设计。

《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初读古诗。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儿,可以捉螃蟹呀,采莲蓬呀!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呀,他把看到的这些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第二版块: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1、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蝴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

2、读中悟情,感受捕蝉意趣。

(突然停止音乐)“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唱了呀?”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第三版块:拓展延伸,跳出文本。

其实还有很多古诗是写农村的事儿,老师这儿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

推荐古诗:《小儿垂钓》、《池上》。

单元实践活动:

1、搜集一些关于赞颂老师的语句。

2、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3、以“感恩”为主题举行一次班级演讲比赛。

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案篇六

——《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化发展的综合课程。三年级是该课程的起始,它前承“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开启“品德与社会”课程全部的学习内容。这一阶段是学生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因此,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心理学表明,学生品德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现实生活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价值。本课设计我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中心,从学生的出生、成长切入,以学生能听到的故事、能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幼儿用品等内容为载体展开活动,通过测量身高、体重等各种体验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和理解长大的含义,形成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

1.知道长大的含义,了解自己的特点,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

2.积极参与与体验活动,提高体验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的能力,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

长辈的感激。

学生实态: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能否感受到家庭的温暧,感受到亲情,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把爱化作无微不至的关怀,而这些独生子女由于年龄较小,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不高,所以他们很少(包括父母也很少引导他们)感知自己身体的变化,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成长,更不知道自己愉快的成长和父母是分不开的。因此,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自己,认识自己,理解成长既是身体的变化也是心灵的成长,体会长大的快乐和感恩父母尤为重要。

教学准备:

2、整理反映自己成长的照片、儿时用品等。

3、向家长调查自己的成长趣事。

活动过程:

一、 游戏导入,激情引趣。

1.游戏:猜一猜。

让孩子们观察班上几位学生幼儿时期的照片,请大家猜猜他是谁。

2.引言揭题:

1)他们就是咱们班上的同学,大家为什么猜不着?

2)观察对比,畅谈发现: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仔细观察,说说有什么不一样?

3)引导孩子发现小朋友的变化后引入课题。

二、体验活动,感悟成长。

1、出示一张出生证:请小主人说说有关情况。

2、根据学生回答,输入相关数据:体重:3千克;身高:50厘米。

3.体验活动。

1)3千克有多重?

2)捧出一个西瓜:你小时候就跟它一样重。

3)让小主人请出好朋友来抱抱西瓜和现在的他,。

4)称出小主人现时的体重,输入电脑。

5)谈感想,体会长大其中的一个方面:体重增加。

4.对比体会:高度增加。

1)用手比划50厘米的长度。

2)拿出一个50厘米的娃娃,立在小主人旁边。

4)量出小主人现时的身高,输入电脑。

3)谈感想,体会长大的加一个方面:长高了。

5.体验活动:我来试穿。

请学生拿出自己幼年时的用品,如小衣服、鞋、帽等,自己试着穿一穿,看还能不能穿上。

(学生纷纷拿出自己幼年时的用品往身上穿,但怎么也穿不上。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很好玩。通过这些情景体验,将身体长大了的主题形象化和具体化。)。

6.小组交流:除了身高和体重,想一想,还有哪些方面说明你们长大了?

7.引导学生概括出长大的其他方面:增长知识、有特长、懂事等。

三、故事引路,深化认识。

1、听故事:妈妈夸我长大了。

3、还原生活,畅谈感受。

让学生说说自己体贴他人的事。

4、深化认识:同学们,当你们变得懂事的那一刻起,你真的长大了。

四、学会感恩。

1.播放有关动物世界“亲情无敌篇”的录像,唤起学生的回忆:自身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

2.请学生将自己调查到的成长中难忘的事讲给大家听。

3.采访互动。我们的变化父母看得最清楚。今天我们请来了几位家长,现在请他们说说自己孩子成长中难忘的事。

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案篇七

颐湖之所以被称为我的乐园,那也要感谢五光十色的天空。每当清晨,朝霞总是会早早地给天空铺上一层黄红相间的绸缎,让天空去迎接朝霞哥哥。中午,晴空万里,这时的天空就好似一个用蓝宝石做成的圆盘。天上飘着一朵朵洁白的云朵,当云朵倒映在水中央时,就像一条条小鱼在游动。夜晚的景色也美,星星在天上淘气的眨着眼睛,可漂亮了!

颐湖不仅天空美,湖面更美。美丽的颐湖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就像一块镶嵌在大地上蓝宝石。湖上有一些芦苇丛,野鸭们三三两两地在一起嬉戏。我和妹妹向它们扔小石子,可它们却满不在乎,有时还把头伸进水里捉小鱼呢!颐湖虽不是洞庭湖,但也有“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美称。大家可能想问“青螺”是什么,其实,颐湖和洞庭湖一样,中间有一个美丽的小岛。春天,岛上的小草钻出土地,好奇的打量着这个美丽的世界。夏天,绿树成荫,金光从树梢间穿过,照射在肥沃的土地上。深秋时节,浓浓的秋月洒在岛和湖面上,多像“湖光秋月两相和”啊!冬天,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到处一片朦朦胧胧。这么美丽的景色,颐湖真可以成为我的骄傲。

颐湖的湖岸也可以和湖面媲美。岸上有一片草地,草地上开着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花,有趣极了。有的长得像一只粉蝴蝶;有的有一张像鸭子一样的嘴;有的花园溜溜的;身上长满了柔软的绒毛。各种各样的小花拥簇在一起,让草地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案篇八

课  题:第一课童年。

教学目标:

(二)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嘀哩嘀哩》、《春天举行音乐会》,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三)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初中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

1、聆听有关“春”的音乐作品,感受体验“春”的意境,通过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2、学会歌曲,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演唱,并能运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3、听辨并能运用掌握十六分音符时值的长短。

教学过程: 备   注。

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xx年2月 22日。

上课时间:xx年  月   日。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春到沂河》。

1.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欣赏《春到沂河》的导入。

(1)欣赏女声独唱《沂蒙山好风光》。

(2)随教师的琴声视谱哼唱《沂蒙山好风光》曲调。

2.聆听《春到沂河》第一部分(可以听两遍)。师问:

(1)这段曲调熟悉吗?它源于哪一首民歌?

(2)这段曲调给你们的情绪以什么感受?

3.介绍柳琴的形状与音色特征。

4.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完整地听全曲,比较第一、二部分的速度变化。

5.揭示曲名《春到沂河》,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懂得《春到沂河》是以山东民歌为素材改编的乐曲。

6.再次完整地聆听全曲。从乐曲的名称(标题)及三部分的速度变化,即兴用动作来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三、学习《嘀哩嘀哩》。

1.导入:谁能模仿小黄鹂鸟的鸣叫声?

如果你不会的话,请听听歌曲中的小黄鹂鸟叫。

2.听歌曲范唱(录音或教师示范)。

3.请你模仿歌曲中的黄鹂鸟叫声。

4.讲解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a、在歌曲黄鹂鸟的叫声中模仿其节奏,从模仿实践中感受十六分音符的长短。

b、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在复习四分、八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

5.再听歌曲范唱,要求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6.学习曲调:分两部分学唱。

(1)前16小节的学唱曲:听出这16小节中的相同乐句是哪一句?先学唱这8小节,然后在学唱其他8小节。

(2)后16小节从听辨相同节奏地乐句切入,学唱好8小节,然后再学唱最后8小节。

(3)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7.有感情地学唱歌词,唱好全曲。

8.让学生自己为歌曲第二部分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创作,在尝试实践的基础上,选择最好的方案。

四、课堂小结。

上课时间:xx年  月   日。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春天举行音乐会》的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歌。

二、学习《春天举行音乐会》。

1、谈话导入:大自然里有各种美妙的声音,你能用人声来模仿一下吗?春雷的声音?春水的声音?春雨的声音?春风的声音?这些声音组成了春天的音乐会--课题揭示的《春天举行音乐会》。

2.聆听范唱(教师示范或听录音)。

3.设问:这场音乐会的指挥是谁?这首歌多么富有想象!

4.学唱第一部分歌曲(前16小节):

(1)有感情地、有节奏地吟读歌词(按音乐节奏)。

(2)在有感情熟读这段歌词的基础上,学会曲调与歌曲。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以乐句为单位,以听唱法为主学唱曲调。“春天举行音乐会”是点题乐句,也是全歌的高潮,要注意唱好。)。

6.有感情地唱全歌,并伴以动作表演。

7.以打击乐伴奏渲染其气氛。

8.打击乐的编创有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乐器,二是选择节奏。

三、创编活动。

2.课本上有四幅图,你们还可以画出更多的春天的画面,在欣赏的作品中用柳琴、小提琴表现,你们可用打击乐或你们各自所掌握的各种乐器(凡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可以来表现),用你的想象去创作吧。

3.创作活动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伙伴二、三人一起创作,也可以是小组,请大家自由结合,充分想象,即兴创作。

四、课堂小结。

上课时间:xx年   月   日。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嘀哩嘀哩》《春天举行音乐会》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欣赏《春》。

1.在歌曲《嘀哩嘀哩》声中导入本课的欣赏。

师问:歌曲《嘀哩嘀哩》讲的是什么主题?

2.听《春》的主题音乐。

师问:你能从这一段音乐声中感到四季中的哪一个季节?

3.分别聆听第一、二、三插段音乐。

5.用彩色笔涂色块,描述音乐的情绪变化与发展。

想象音乐描写的情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音乐的情绪发展。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大致情绪(色彩)相同即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音乐节奏的听辨练习。

1.听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与记忆力。能辨别前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

2.教师还可以自己编三条节奏,让学生听辨。

3.可以让学生创作三条节奏进行听辨。

4.三条节奏要同时拍击,并可以重复二到三次。

5.听辨后让全体学生模仿拍击。

五、课堂小结。

第一单元的语文教案篇九

记得那次,我和姐姐、弟弟在家玩得无聊,就琢磨着上坑里玩去。我们在坑里转悠了一会儿,忽然我在北边发现了一个洞,禁不住好奇,就没告诉他们自己进去了。

原来,洞里还有一个坑,不是特别深,挺幽静的。我想在那个坑里坐会儿,我就摘了点树叶,铺在了坑里,坐上去很舒服,很享受。我决定给它取个名字,叫它休息地。坑的前面没有顶,就像一个瓶子盖了半个盖瓶似的。爬出这个洞,又有一片新的风景,特别的空旷,还有许许多多的树。我摘了些树叶,给这个地方取名叫树叶集市。摘着摘着,忽然发现在左边也有一个坑特别的长但不很深。我想拿树叶铺在这个坑里,铺完之后躺在上面一定很不错。我赶紧摘树叶,又在树叶集市里还摘了些,正好够用。铺好,我躺在里面特别好玩,给这儿取名为树叶跑道。

然后,我就回到那个洞里,叫它秘密基地吧!肚子咕咕地叫着,我饿了,便找到姐姐和弟弟,一起找吃的。我们走着走着,看见一小片胡萝卜。我们挑了一个的,谁也拔不动。我们三个一起拔,嘴里还唱着拔萝卜歌,终于拔出来了。他们吃完就回家了,我又回到了我的秘密基地里。上去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斜坡,旁边还有一个汽车坐垫,像有谁特意给我预备好的。我坐在垫上,就滑下去了,风驰电掣的,好爽。于是,我就给这个斜坡取名滑滑梯。

看,这就也是我的乐园。放学后或周末,经常在里面玩,是不是很有趣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