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论语十则心得体会50字(优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6:42:00 页码:14
论语十则心得体会50字(优质8篇)
2023-11-25 16:42:00    小编:zdfb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提升思维敏锐度和洞察力的方法,通过总结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安排,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读出并理解其中的要点。我们特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论语十则心得体会50字篇一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一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朴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论语》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其中有几个观点,我受益匪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起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还有就是敬孝之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我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读《论语》我受益匪浅,在他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有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有如明媚的阳光照进橱窗,驱散了我内心的阴霾。使我明确前进的方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论语十则心得体会50字篇二

这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前一则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们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要以诚实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且不要不懂装懂。这样,成功的大门才会时刻向我们敞开!

论语十则心得体会50字篇三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自己带头做事,同时使百姓勤劳工作。”子路想知道进一步的作为。孔子说:“不要倦怠。”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仲弓担任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先责成各级官员任事,不要计较他们的小过失,提拔优秀的人才。”仲弓再问:“怎么才能认出优秀的人才,再进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说:“提拔你所认识的,你不认识的,别人难道会错过吗?”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假如卫国的国君请你去治理国政,你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纠正名分。”子路说:“你未免太迂阔了吧?有什么好纠正的呢?”孔子说:“你真是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该保留不说。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公务就办不成;公务办不成,礼乐就不上轨道;礼乐不上轨道,刑罚就失去一定标准;刑罚失去一定标准,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使用任何名词来表示名分,一定要让它可以说得顺当,说得出来的,也一定让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要求做到一丝不苟吧。”

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圊,曰:“吾不如老圊。”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求学习农耕之事。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农夫。”他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菜农。”樊迟离去之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没志气的人!在上位的人爱好礼制,百姓就没有敢不尊敬的.;在上位的人爱好道义,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在上位的人爱好诚信,百姓就没有敢不实在的。能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就背着小孩投奔过来了,又怎么用得到农耕呢?”

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给他政治任务没有顺利办成;派他出使外国而不能独当一面;这样念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政治领袖本身行为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走上正途;如果他自己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令要求,百姓也不会照着去做。”

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

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钱财),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美了。’”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前往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这里的人口众多呀!”冉有说:“人口众多之后,接着应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冉有说:“如果已经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让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说得真对呀!”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使自身行为端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那只是一般的事务。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鲁定公询问孔子:“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做君主很难,做臣属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很难,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吗?”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我做君主没有什么快乐,除了我的话没有人违背之外。’如果你说的是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是不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吗?”

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叶公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使境内的人高兴,使境外的人来归。”

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担任莒父的县长,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不要想要很快收效,也不要只看小的利益。想要很快收效,反而达不到目的;只看小的利益,反而办不成大事。”

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我们乡里(楚国)有个正直的人,名叫躬的。他父亲偷了羊,他亲自去检举。”孔子说:“我们乡里(鲁国)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

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平时态度庄重,工作认真负责,与人交往真诚,即使到了偏远的落后地区,也不能没有这几种德行。”

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以。”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可以称为士?”孔子说:“本身操守廉洁而知耻,出使外国不负君主所托,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想请教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尊敬长辈。”子贡说:“想请教再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有结果,这种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再问:“当前的政治人物怎么样?”孔子说:“噫!这些人的器识,像是厨房里的小用具,算得了什么?”

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适中的人来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远,或洁身自好的人。志向高远的人奋发上进,洁身自好的人有所不为。”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易经.恒卦》的《爻辞》说:“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协调差异,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协调差异。”

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说:“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并不可取。”子贡再问:“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可取。比较可取的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难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不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的时候,他会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难服侍而容易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也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胸怀坦荡。”

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决、朴实、口拙这样就接近人生正途了。”

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以。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怎么做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睦融洽。”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能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导百姓达到七年的时候,就可以叫他们去参军作战了。”

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用没有受过作战训练的老百姓去打仗,这就叫践踏生命。”

文档为doc格式。

论语十则心得体会50字篇四

第一段:介绍论语二十则的背景和重要性(约200字)。

《论语》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和后学的言论记录。其中的二十则无疑是这部经典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篇章之一。这二十则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对于人生道德、社会关系和治理国家等方面的重要见解和智慧。读者们通过研读这二十则,不仅可以学习到优秀的道德观念,更能获取到指导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二十则,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体会。

第二段:道德修养及个人行为准则的重要性(约300字)。

论语二十则中的很多条目都在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行为准则的重要性。比如,其中一则提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一条目告诉我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做到心无旁骛,守住底线。另外一则提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一条目则告诫我们不应该只追求嘴上的仁义道德,而应该通过行动来体现。这些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对个人修身养性、塑造良好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段:家庭伦理及亲子教育的价值(约300字)。

家庭伦理也是论语二十则中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孔子提出了“有子道,务于正、废于不正。唯其与则同。小人之与,则己呼。”的理念。这一条目告诉我们,作为父母或者家长,应该带头做好榜样,以正直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引导孩子们。只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以及对道德伦理的共同追求,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和家训。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第四段:社会秩序及治理之道的思考(约300字)。

论语二十则中不仅关注个人修身养性和家庭伦理,还涉及了社会秩序和治理之道的问题。其中的一则提到“立于向善,而拂不敬,违之者,弗存。”这一条目告诉我们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整体的利益。在社会治理方面,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强调了各个阶层的角色和责任。这一理念对于社会和谐、法治的建设至关重要。

第五段:思考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当代价值(约300字)。

论语二十则是孔子学派的经典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读这二十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价值观念和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如道德沦丧、家庭关系紊乱和社会秩序不稳等问题。而论语二十则提供了一种宝贵的参考和借鉴,为我们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提供了启示。

总结(约100字)。

论语二十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家庭伦理、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深入研读这二十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这些智慧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当通过学习和实践,将这些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论语十则心得体会50字篇五

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

《论语十则》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对人们的人生抉择和价值取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

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

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多媒体课件:(山东济宁“孔庙”的视频录像与讲解)要求学生思考:孔子曾被封建统治者神化为“先圣”也曾在文革期间背负一身“罪状”,请说说你自己的眼睛发现和理解的孔子。

“参观”后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通过“参观”活动增长见闻,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多媒体展示:

1、 孔子: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我国儒家经典著作,共20篇,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指定学生读简介、学生记忆并笔记。

对作者和论语地位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把握文章主旨。

1、 播放课文录音,布置听读任务:注意读音、断句。

2、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和断句。

3、 要求学生大声齐读课文。后自由朗读。

学生听读课文并完成听读任务。反复朗读。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

1、布置自学任务:

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3、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疑难。

4、教师解决共同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阅读习惯。摈弃满堂灌的做法。

齐读课文。

师提出要求。

生读。

进一步熟悉课文。

1、熟读、背诵课文及重要的文言词语意思。

2、课下搜集孔子的资料,并积累几则其余的自己感兴趣的论语在下节课交流。

3、背诵全文。

巩固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复习。

发一份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翻译的小测验题。(可收部分)。

答题,未收部分学生课下交学习小组长协助检查。

检查学习效果。但务必及时反馈。

齐声背诵全文。

师观察哪些学生尚属滥竽充数和不熟悉者,以便课下重点检查督促。

生背诵课文。

既是检查巩固也是在诵读声中进入经典学习的情境。

分组讨论探究。

布置讨论任务: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学习方法的,哪些是探讨学习态度的。请分类笔记。

学生分组讨论,并各自分类做出笔记。然后各组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引导对不同意见的讨论。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改变满堂问的学习模式。

自由论坛。

要求学生说出对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一条论语的认识。

深入思考并积极发言。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要求学生思考:举出实例说一说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应如何做。

针对自身情况认真总结反省并发言。

从经典文献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以致用。

要求学生用学过的一条或两条论语来写一段话。

在笔记本上造句并互相交流。

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开设“百家讲坛”要求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对孔子和论语以及经典作品的认识过程和独到见解。

在宽松的学术氛围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共同探讨和提高。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学生热爱经典的兴趣,增强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并选背《弟子规》年终进行比赛。

让国学之精华沉潜于学生们的血液之中熔铸出民族之魂。

教学反思。

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法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设计使陈旧的文言文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从僵化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饶有兴味的吮吸着传统文化的营养,与远古的原创大师进行着精神对话,相信,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定能增加对国学的认识,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论语十则心得体会50字篇六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自己带头做事,同时使百姓勤劳工作。”子路想知道进一步的作为。孔子说:“不要倦怠。”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仲弓担任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先责成各级官员任事,不要计较他们的小过失,提拔优秀的人才。”仲弓再问:“怎么才能认出优秀的人才,再进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说:“提拔你所认识的,你不认识的,别人难道会错过吗?”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假如卫国的国君请你去治理国政,你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纠正名分。”子路说:“你未免太迂阔了吧?有什么好纠正的呢?”孔子说:“你真是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该保留不说。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公务就办不成;公务办不成,礼乐就不上轨道;礼乐不上轨道,刑罚就失去一定标准;刑罚失去一定标准,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使用任何名词来表示名分,一定要让它可以说得顺当,说得出来的,也一定让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要求做到一丝不苟吧。”

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圊,曰:“吾不如老圊。”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求学习农耕之事。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农夫。”他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菜农。”樊迟离去之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没志气的人!在上位的人爱好礼制,百姓就没有敢不尊敬的.;在上位的人爱好道义,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在上位的人爱好诚信,百姓就没有敢不实在的。能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就背着小孩投奔过来了,又怎么用得到农耕呢?”

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给他政治任务没有顺利办成;派他出使外国而不能独当一面;这样念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政治领袖本身行为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走上正途;如果他自己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令要求,百姓也不会照着去做。”

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

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钱财),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美了。’”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前往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这里的人口众多呀!”冉有说:“人口众多之后,接着应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冉有说:“如果已经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让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说得真对呀!”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使自身行为端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那只是一般的事务。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鲁定公询问孔子:“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做君主很难,做臣属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很难,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吗?”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我做君主没有什么快乐,除了我的话没有人违背之外。’如果你说的是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是不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吗?”

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叶公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使境内的人高兴,使境外的人来归。”

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担任莒父的县长,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不要想要很快收效,也不要只看小的利益。想要很快收效,反而达不到目的;只看小的利益,反而办不成大事。”

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我们乡里(楚国)有个正直的人,名叫躬的。他父亲偷了羊,他亲自去检举。”孔子说:“我们乡里(鲁国)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

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平时态度庄重,工作认真负责,与人交往真诚,即使到了偏远的落后地区,也不能没有这几种德行。”

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以。”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可以称为士?”孔子说:“本身操守廉洁而知耻,出使外国不负君主所托,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想请教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尊敬长辈。”子贡说:“想请教再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有结果,这种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再问:“当前的政治人物怎么样?”孔子说:“噫!这些人的器识,像是厨房里的小用具,算得了什么?”

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适中的人来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远,或洁身自好的人。志向高远的人奋发上进,洁身自好的人有所不为。”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易经.恒卦》的《爻辞》说:“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协调差异,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协调差异。”

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说:“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并不可取。”子贡再问:“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可取。比较可取的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难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不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的时候,他会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难服侍而容易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也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胸怀坦荡。”

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决、朴实、口拙这样就接近人生正途了。”

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以。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怎么做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睦融洽。”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能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导百姓达到七年的时候,就可以叫他们去参军作战了。”

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用没有受过作战训练的老百姓去打仗,这就叫践踏生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语十则心得体会50字篇七

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论语说愠罔殆诲人不倦女识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第一则:掌握“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不如学也.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七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背诵。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勤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则心得体会50字篇八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