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国春节的风俗作文60015篇(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0:39:55 页码:10
2023年中国春节的风俗作文60015篇(优秀8篇)
2023-11-26 10:39:55    小编:zdfb

生活中的各种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去适应和应对。通过引用他人的观点和经验,增加论述的广度和深度。以上范文只是供参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范文。

中国春节的风俗作文60015篇篇一

家乡濮阳,是一个年味非常浓厚的城市。

浓烈的年味从腊月初八就弥漫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煮香粥、购年货、求平安……腊八节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喝腊八粥了。腊八粥主要是由大米、燕麦、花生等熬制而成,又香又黏,香飘满堂。古时穷苦人家过年,家里也没什么好吃的,只好一收缸底,把家里能熬得都熬上,从而变成了腊八粥,这种习俗也流传了下来。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年味渐渐就变浓了,祭神、买芝麻糖祭灶开始了。过了二十三,家里人开始购置年货,鸡鸭牛羊猪肉大块大块的买回家,从此家里一直漂浮着肉菜的香味。

除夕真有趣。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不论多忙都会抽空回家,吃顿团圆饭。那顿饭真是丰富啊——热气腾腾的饺子、清香四溢的鲈鱼、色彩鲜艳的炒菜……大家喜气洋洋的吃过团圆饭,就开始围坐在电视机旁观赏“春节联欢晚会”,不过新年钟声敲响不能睡觉,全家人要一起守岁。党你睡觉时,你会发现,枕头下面已悄悄地藏好了几百元大钞,啊哈,那是爸爸妈妈给你的压岁钱。把压岁钱放在子女的枕头下面,也是一种民俗,传说压岁钱会压住妖魔,不让妖魔靠近孩子们,如果不放压岁钱,孩子就会被咬摸摸头,从而导致高烧不止。

大年初一更是热闹。长辈们开始串亲戚,而跟着大人们的小孩子享福了。到了亲戚家,不仅会吃到香甜的饭菜,还有收到压岁小红包。这天,亲朋好友家的孩子们聚到一起,迎来了燃放鞭炮狂欢季,每个人都会拿出各式各样的花炮一比高低,摔炮、擦炮、五响炮、烟花、旋转小马、烟雾弹……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春假的最后一个高潮便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一天,热闹劲儿一点也不亚于初一初二。赏花灯、猜灯谜、闹元宵,更有打扮得花红柳绿的民俗秧歌队,踩高跷的,划旱船的,锣鼓喧天,热火朝天!

中国春节的风俗作文60015篇篇二

不知何时起,人们已经不再像先前那般对春节另眼相看了。至于其中的原因人们早已说得尤其不少的了。然就个人而言,或许还不至于不把春节放在心里,因为就着这样的节日可以图个全家团圆,共叙一年中的悲喜得失苦乐酸甜,证明家庭仍然是现在的社会中的最牢不可破的组成单元。

2、联谊。

在国人的心目中,在我国五大传统节日中没有哪一个比春节更让人看重的了。春节里除了自己家人团圆之外,走走亲戚串串邻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这样不仅使人们在交流相互信息的过程中,增进了解彼此间的其他相互的盲点,也让人们的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拉近,和谐了家人也和谐了朋友更和谐了社会,和乐融融。

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01拜神祭祖。

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祭祀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02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夜饭。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04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全家团聚,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的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即通宵守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05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春节习俗之一。压岁钱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春节对联带横批。

1、盛世千家乐新春百家兴横批:欢度佳节。

2、千年迎新春瑞雪兆丰年横批:年年有余。

3、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横批:莺歌燕舞。

4、春花含笑意爆竹增欢声横批:喜气盈门。

5、悠悠乾坤共老昭昭日月争光横批:欢度佳节。

6、喜滋滋迎新年笑盈盈辞旧岁横批:喜迎新春。

7、大地歌唤彩云满园春关不住横批:春色满园。

8、共享锦绣年华相伴健康天使横批:福如东海。

9、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永开花横批:喜迎新春。

10、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横批:万象更新。

11、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横批:喜迎新春。

12、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横批:吉星高照。

13、百年天地回元气一统山河际太平横批:国泰民安。

14、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横批:春意盎然。

15、一干二净除旧习五讲四美树新风横批:辞旧迎春。

16、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得辉横批:万象更新。

17、一帆风顺吉星到万事如意福临门横批:财源广进。

18、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横批:家和万事兴。

19、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20、红梅含苞傲冬雪绿柳吐絮迎新春横批:欢度春节。

2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横批:鸟语花香。

22、春临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横批:万事如意。

23、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横批:四季兴隆。

24、福星高照全家福春光耀辉满堂春横批:春意盎然。

25、迎新春江山锦绣辞旧岁事泰辉煌横批:春意盎然。

26、旧岁又添几个喜新年更上一层楼横批:辞旧迎新。

27、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横批:春风化雨。

28、家过小康欢乐日春回大地艳阳天横批:人心欢畅。

29、多劳多得人人乐丰产丰收岁岁甜横批:形势喜人。

30、壮丽山河多异彩文明国度遍高风横批:山河壮丽。

31、财连亨通步步高日子红火腾腾起横批:迎春接福。

32、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横批:喜气盈门。

33、大地流金万事通冬去春来万象新横批:欢度春节。

34、欢声笑语贺新春欢聚一堂迎新年横批:合家欢乐。

35、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横批:财源广进。

36、春风入喜财入户岁月更新福满门横批:新春大吉。

37、大顺大财大吉利新春新喜新世纪横批:万事如意。

38、占天时地利人和取九州四海财宝横批:财源不断。

39、高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横批:心想事成。

中国春节的风俗作文60015篇篇三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那么中国人春节有哪些风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春节的习俗吧!

新年十日歌。

年初一。

一寤觉来太阳照东窗,起身忙换新衣裳;家堂君亲天香点,祖宗尊像挂中堂。九子果盘装齐整,预备客人来来往;今朝叮嘱佣人莫扫地,小儿吃饮莫淘汤。

年初二。

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

年初三。

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文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踏月养个小宝宝。

年初四。

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斤头蜡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

年初五。

伙友要吃开张酒。酒酣快猜拳;五对八马不离口。有个朋友聊下去,有个朋友要分手。来来去去各自忙。来者心欢喜,去者心悲伤。劝君莫悲伤,以后须要巴巴结结争个好面光。

年初六。

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

年初七。

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

年初八。

麦生日,农户家家祈丰年。世间一日没了麦。将有何物柬充饥。一粒麦,种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费了气力几多许,才得摔掼稻吃新米。

年初九。

天生日。世间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新华无事都念经,修得百年无毛病;交好运,退灾星,好行方便发善心。

年初十。

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1、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其实请子婿的时间各地不同,一般是在正月初二或正月初四。

2、炮龙节:民俗有十一嚷喳喳。“炮龙”是一种舞龙,但比常见的舞龙大,身长约40米,短的有7节,长的有11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一晚,广西宾阳县都要举办“炮龙节”,“炮龙”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夹道相迎,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之说,故称“炮龙”。

3、请紫姑日:正月十一日,居家妇女要迎厕神。粪箕一只,饰以钗环,簪以花朵,另用银钗一只插箕口,放在坑厕侧设供。同时,另设供案,点烛焚香,让小儿辈对它行礼。厕神也叫紫姑神(后世亦称坑三姑娘),六朝时已有信仰。在《显异录》中说,紫姑是莱阳人,叫何媚,被李景纳为妾,遭到李景妻子的嫉姤。在正月十五那天,被杀死在厕所。后来天帝悯之,把她任命为厕神。名为厕神,但紫姑并非主厕事,而是能先知。所以,民间多以箕帚、草木或筷子,着衣簪花,请神降附。妇女们就把自己的心事向其诉说,或代自己未出嫁的女儿祈祷。有人说,紫姑是杜撰出来的名字,其实指的是西汉时的戚夫人,她是死于厕所的。后来[戚]变成了[七],又转化为[紫][子],是音近而变了称呼。尽管这都是传说,但宋代文豪苏东坡却写过一篇《仙姑问答》,绘声绘色描述他与紫姑对话的情景;后来又说在广州见过她的真身,说她才艺绝伦,[赋诗立成,有超逸绝尘语]。但是,后人认为这些记述[恐不尽可信也]。紫姑,我国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区,民间传说其为厕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谓其能先知,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

关于紫姑神的信仰,六朝已有,唐、宋两代盛行,至清不衰。《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引《异苑》:“世有紫姑女,古来相传是人妾,为大妇嫉,死于正月十五夜。后人作其形,祭之曰:‘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捉者觉动,是神来矣。以占众事。胥,婿名也。曹夫,大妇也。”又引《显异录》:“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俗呼为三姑。”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一:“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清黄斐默《集说诠真》:“今俗每届上元节,居民妇女迎请厕神。其法:概于前一日取粪箕一具,饰以钗环,簪以花朵,另用银钗一支插箕口,供坑厕侧。另设供案,点烛焚香,小儿辈对之行礼。”

其实,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从正月十二,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在石家庄南部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沿承着正月十二(有的为正月初十)烤柏火的风俗习惯。黄昏时分,人们在自家门前,点燃柏枝,烟雾中弥漫着一股清香,一家老幼围坐火边,谓曰:烤柏火。烤柏火寓意为“败祸”,可以避瘟驱邪,人们将不用的旧家什,统统烧掉,用烧后剩余的柏枝雕成“柏锁”,系上绳子,挂在婴儿脖子上,以求长命百岁。习俗烤柏火谐音为“烤百火”“烤百龄火”,孩子们走街串巷奔走各家,烤百家火,不生百病,一年无灾无恙。“烧个墩,生个孙。”“烧个板凳,领个双生”是人们烤火中新的寄托。

在揭西灰寨高龙村,每年都在正月十二拜三山国王,初十就是神出宫,长老带领着新婚新丁(就是去年刚结婚的和刚生小孩的)把老爷请出宫。正月十二当天早上八点左右村里年轻人要到祠堂门口集合。大家抬神巡村要走遍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敲锣打鼓放鞭炮舞狮子,到中午结束,下午2点全村人集合,大家把家里的桌子抬到祠堂边,把自己家的贡品都摆上样子,到下午4点结束;晚上接着放电影给神看。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

江西丰城隍城镇清溪板凳龙:每年正月十三清溪梅烛(板凳龙)进行的时间定在晚上,人们早早便做好了准备,各家各户点上灯烛,专门负责传信的锣鼓在村中走家串户通知出板时间。按照习惯,每家出一丁,一丁一板,上面固定三个竹编灯笼,里面点起红烛。板凳有板无脚,前后各有孔洞,前面的洞里插着一根“丫”形树桠,以便插入前面板凳的后洞中和前面的板凳相连。各家按长幼顺序先插好,各房到时候也按大小衔接成一条长龙。掌灯时分,板凳龙齐聚祠堂口,等候族长引着四个球状圆灯到“牛王庙”请来龙头,然后与龙身相连,一下子整个龙体就象被激活一般,跃跃欲试矫健身手。开始游龙时,要按着固定的路线绕村三圈,一时三百板一千灯近一里长的板凳龙象跳动的音符一般,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和焰火中穿行自如,呼啸而至。人们也象着了魔一般,大小老少,一齐跟着龙身奔跑,光焰交错,人声鼎沸,声势浩大,蔚为壮观。到了各家各户门前,自然也是鞭炮齐鸣,笑语欢声。到了最后,龙身舒展成一条长龙,到达村外田头,随着族长一声令下,长龙在瞬时化作千百小段,各家的人丁扛着拆解后的板凳拼命往各自家中狂奔,说是谁先到家谁先得福。梅烛也在这个高潮中圆满结束。由于梅烛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体魄,体现了家族和谐和睦与团结,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渔家海的生日渔灯节:因为女娲第十三天造出来的是鱼和虾!所以,农历正月十三就成为渔家传统的节日:海生日。这一天,渔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海边的龙王庙前,为大海庆祝生日,祈求平安发财。这一传统延续了几千年,经过各个时代的变革,如今这一祭海仪式仍然在胶东大地的海边渔家奉为最重要的节日。这天人们抬着鞭炮,边走边放;抬着“柳斗”,“柳斗”中盛满供品,里边装有猪头和当年打上来的最大的鱼,还有“饽饽”、酒菜、供香、佛蜡、烧纸等等。祭拜前,码头上的船只紧靠在一起,每艘船上都挂满了彩旗与鞭炮,渔民们腰系红绳,扭着秧歌,敲锣打鼓,把一年来的激情与奔放献给了节日。先把“柳斗”抬到船上,摆放好供品,面向船头方向开始依辈份儿叩拜“海神”。之后,村里的渔家秧歌队及鼓乐队赶来助兴,把场面推,向高潮,前来祭海的秧歌在龙王庙前轮流叩拜,送上对渔民新一年的祝福。隆重的祭海仪式结束后,秧歌队到村子里表演,让村民在这一天同海龙王一起欢度生日。

传统元宵节为正月十五,但在台州,却以十四为节,尤其在千年府地临海城区最为典型,历史也最悠久,俗称“台州府十四夜灯会”。在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十四日元宵来历的传说。

其中流传最广的不外乎“孝子说”、“战事说”、“筑城说”。

“孝子说”:元至正十四年(1354),方国珍率浙东农民军攻入台州府,建国称王,在北固山建天坛,以今台州城隍庙为金殿,并下诏普“天”同庆,包括传统节日。方国珍的母亲信佛,每月朔、望两天(即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斋,每年的元宵节与中秋节刚好是方母吃斋之日。方国珍是个孝子,为了使母亲能与“天下百姓”同乐,他便下诏提前一天过元宵。此后,在台州,正月十四闹元宵便成了风俗。

“战事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有一年正月十四,戚家军在海边打垮了一股倭寇。倭寇逃往内地。时天色已晚,戚家军赶到,百姓纷纷点灯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一时间,城里城外,每间房屋,到处灯火通明。倭寇无处藏身,全部被消灭。为纪念这一事件,百姓把元宵节改到正月十四夜。

“筑城说”:据《民国临海县志》记载,台州正月十四元宵节与糟羹的来历有密切的关系:“唐筑城时,天寒以是犒军,遂成故事。”民间传说则较为详细。当年大将军尉迟恭(一说台州刺史尉迟缭)奉命修筑江南长城,筑好长城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十四,台州百姓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纷纷拿来家中的米饭、芋艿、粉丝、芥菜等食物前往军营犒劳将士,可由于天气冷,刚到军中时便已凉了,大家过意不去,为了能让每个士兵都能吃上一口自家的菜,便把所有东西倒在了一起,烧成了“大锅羹”,后来演变成糟羹。这一夜,百姓们通宵点灯庆贺,从此台州形成每年正月十四亮长夜灯的习俗。

守财神:从正月十四这天下午起,从刚刚学步的娃娃到十二三岁的儿童,手里都捏着一根线,拉着毛兔灯,牵着大人的手,满街地跑,蜡烛点在兔肚子上,把白兔照得通体透亮。此时家家户户的每一间屋子里都点起蜡烛,俗称“间间迎”,以此表示迎接财神。同时,这天晚上,家家户户点“长夜灯”,从傍晚一直亮到第二天早上。临海、天台、三门交界一带还有这么一个风俗:这天晚上,家长不允许孩子睡在朋友亲戚家,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要赶回到家里,而且早早地入睡,睡觉前把家里所有的鞋都要放在床前。据说,这一天财神下凡,到各家视察,并按每家人口多少来分配当年的粮食。其标准就是,看这一家床前放的鞋子多少而定。当地传说,财神原是凡间财主张百万,他非常有爱心,在生时把平生所赚的钱全都周济给四方穷苦百姓,深得当地贫苦百姓的爱戴,其诚感动了上天,决定让张百万上天掌握天下财富。就在张百万升天的这一个晚上,周边老百姓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见张百万对大家说:“我要离开大家了,明天晚上再到你家,你们务必要把家中的鞋子放在床前,我会按你家鞋子的多少分粮食给你家。”说毕羽化成仙,翩翩而去。第二天,老百姓才知道张百万不知去向,想到头一天的梦,才知道他被上天度化当了财神,不禁悲尽喜来。当晚,人们把家中的鞋子都放在床前,早早地入睡,为了让张百万能看清家中的境况,不约而同地点起油灯。从此,正月十四点“长夜灯”、床前摆放鞋子成了当地“迎财神”的一种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灯、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正月十五有送孩儿灯的习俗:其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上元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关于上元节的一些传说:

灯的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平吕”: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中国春节的风俗作文60015篇篇四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中国春节的风俗作文60015篇篇五

过年放炮是一种风俗习惯。以前的人放炮是为了吓走传说故事中的“年兽”,期盼新的一年丰收和日子红红火火。现在的人放炮,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

但是我觉得放炮还有些不好的地方。第一,放完炮会产生很大的烟雾,会严重污染空气。第二,放完炮后的炮屑,会影响环境卫生。第三,放炮会有很多噪音,影响大家看电视、说话,还会影响大家休息。第四,放炮会有危险,容易使人受伤,还会引起火灾。第五个是,放炮和低炭绿色环保不一致,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和浪费。所以,我们要尽量少放炮,爱护环境。

中国春节的风俗作文60015篇篇六

在爆竹声中,我们迎来了全国华人最盛大的节曰--春节,每家每户都欢欢喜喜、喜气洋洋地挂上大红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忙忙碌碌。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全家都吃着可口的美餐,欣赏着烟花爆竹给我们带来的喜悦,最令我开心的是当新年的钟声快要响起的时候不仅有饺子吃,还有红包拿!

正月初一,又是一个快乐的曰子。以往在这个时候我都在床上睡懒觉,可一想到今天是春节,就争了个第一,顺着那香气扑鼻的爆竹烟味儿往外走去,只见大人们将一串串鞭炮在手中点燃,声音真大,四处飞溅,仿佛要把每一个祝福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

我站在门口,伸了伸懒腰,问了问妈妈:今天早餐吃什么?妈妈面带笑容地对我说:吃年糕!过年吃年糕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春节的大年初一的早点人们讲究吃年糕,这是取其年年高之意。

哦!说到这儿,我还真有点饿了,看者妈妈正在下的'年糕,心里又是喜又是馋,连忙说到:好了没有呀?妈妈看着我这股馋劲儿,连忙说到:快好了,快好了!

年糕好喽!随着一阵阵香气,我坠入了大饱口福的店堂。

吃过早餐,我便邀几个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点燃的爆竹在地上开出了美丽的花,漂亮极了,袋里装着父母给的零花钱,甭提多高兴了。今天的小鸟也出来凑热闹,大概它们心里也很高兴吧。

人们一直玩到深夜,嘴里啃着美味水果,手里燃放鞭炮烟花大人小孩们载歌载舞,忘情地玩个痛快!真心希望今天我们全国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快快乐乐,没有烦恼,心想事成!

中国春节的风俗作文60015篇篇七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地“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地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地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地遗风。

随着时代地发展,拜年地习俗亦不断增添新地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地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国春节的风俗作文60015篇篇八

我的家乡在民勤,每到舂节,家里就显得格外忙碌而热闹。

大年三十那天,是全家人最忙碌的一天。因为从早晨起来,全家大小都在忙着做包饺子的准备。最忙的要数大妈、妈妈和奶奶了。她们一个在忙着做饺子馅,一个在忙着和面,一个在准备盛饺子的家具。只要她们三个准备就绪,其他人才可以大显身手。

一切准备就绪,奶奶一声令下“包饺子了”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大圆桌周围。开始动手包饺子了。就连我这个小不点也忙的不亦乐乎。因为我是大家的运输兵,妈妈赶的每一个饺子皮都要经过我的手才能到达圆桌。所以我是不可缺少的一员。大家都夸我是他们的好帮手。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干的更卖力了。

下午,先贴对联,后吃年夜饭。可奇怪了。饺子、拉面、哨子面下在一个锅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就叫“金绳钓元宝”。意思是来年人人心想事成。

到了晚上,大人小孩都在放鞭炮。我最高兴了。

等到新年的钟声一响,全家人就要放开肚皮大吃一顿,那叫“装苍”。然后大人们开始娱乐,小孩子去睡觉,大人们晚上都不得休息。还没等天亮,又把我们叫醒,说是要去跳天盆。没人口袋装一个馒头,然后再门口烧一堆很旺的火,再从上面跳过来跳过去,还要放炮。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以后的日子也很平淡了,我们主要以放炮取乐。

家乡的春节可真有意思呀!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