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0:23:27 页码:11
最新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优质12篇)
2023-11-26 10:23:27    小编:zdfb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的方案。总结时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这些范文是经过精心筛选和整理的,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篇一

要实施数学教学的远大目标,师生需共同努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习目的不明确,认知的原动力就会减弱,也就不可能实施教学目标。当前在职业学校中对学习数学有一种偏见,认为没有什么大用,教学中应针对这个问题加强学习目的教育。要使学生懂得他们学习的目的是适应社会一般需要和本专业实际需要的“最基本、最有用的数学。”对有些专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可能很少,但作为人,应该有良好的整体素质,有一定的数学修养,能运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理解周围的事物,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数学教学的宏观目标是通过每一堂课的教学逐步实现的,因而,课堂教学应融进专业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教师首先要树立培养思维品质的主导思想,教学中注重训练逻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较系统的形式逻辑思维知识,并能把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概括、假设、论证等和逻辑学的理论联系起来,并通过数学教育的内容教给学生。

从目前职校所用数学教材来看,其讲授内容与实施目标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既然“问题解决”以作为“焦点”提出,教学内容就应该紧密的联系实际,突出目标体系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要求数学更应该注意实际的“问题解决”。目前的教材,其讲授内容和习题在应用数学方面似乎嫌小,基础理论知识也没有充分考虑到素质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教材应再添加一些联系实际的内容。总之,设计教学内容、选编题目,要紧扣“目标”,在“目标”指导下进行教学。

授课前教师利用小黑板,开幻灯机,放投影仪,设问,口述等形式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告诉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就有了定向控制。

。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教师要用简要、精练的语言的向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即讲解),不能单纯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实验操作,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数学课上成既有学生主动活动(实际操作),又有教师讲解引导,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目标的测评是教师对学生在本课中所掌握基础知识进行一项形成性的评价,是通过质疑问题,做题训练等方式完成,其目的是一方面可以督导学生学习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本课学习目标实施情况,使教师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安排训练补救措施,让学生的双边活动在信息中得到交流。

课后教师根据测评,反馈测评结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补救,使学生学一点,掌握一点,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数学教学离不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只有理解了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才能实现基本能力的培养。那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建立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呢?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单元划分,在一个新的学期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对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和归纳,把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分辨别清楚,在教学中使知识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序。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从基本的、最简单的知识开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逐渐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教育家孟子曾说过:“盈科而后进”,如果学生的学习在某一个阶段或者难点受到阻碍,那么就难以继续深入掌握后续的知识点。所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体系化知识结构,就必须解决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使学生顺利理解教学的难点,进而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四条边之间的'关系,准确区分正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在后面的应用题学习中才会更加得心应手,使知识系统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的知识视野中。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学习离不开学生的练习,只有在练习中才能使学生以高效的学习过程把知识进行应用,理解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夯实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数学运算技能和技巧。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练习方式,不能仅仅采取课堂练习,还要为学生布置个性化的练习方案,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自觉巩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练习题目,练习的内容必须是教师经过筛选的,要具有举一反三的性质,具有迁移的价值,这样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基本学习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篇二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课本、教师课堂语言、板书、卡片、小黑板等)

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构成优化组合的媒体群。这样能使学生视、听触角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据报载,美国中小学校的许多教师每节课只讲10分钟,剩下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问、消化,教师引导、释疑、解惑。无独有偶,国内已有很多学校要求教师一节课最多只讲15分钟,其余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效果也很不错。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愧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创新教育是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多创设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创造的欲望、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多尝试;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哪怕是一点点发现,教师应及时地表扬、肯定。

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篇三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全册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全册目标和单元目标,要在学期初集体研究教材时统一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在周教研和个人备课时制定。制定教学目标首先必须制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制定课时目标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因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某一知识系统的有机结合部分,所以制定课时目标时,就要从全册和单元目标的整体考虑,恰当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第二、有序性原则。就是课时目标的结构要按着一定的逻辑顺序。第三、适度性原则。课时目标不宜过多,要突出教学重点,要求要合理,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可以达到。第四、可操作性原则。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便于检测。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教学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识记,就是对某一知识点达到“认识”、“知道”、“了解”、“记住”即可。这是认知层次的最低要求。如“认知小数,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圆柱体,了解圆柱体的特征”等。理解,是以显示理解能力为特征,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通常用“领会”、“懂得”、“解释”、“说明”、“推导”等词语表达。如“理解分数的意义”,“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懂得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简单应用,其能力要求是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就是通常说的“运用”、“解决”、“学会”等。如“能够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小数”。综合应用,它表现为能够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这种要求一般在“练习课”和“复习课”提出。

达标教学是指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实施目标教学的主战场,也是目标教学课堂的全过程。我是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的。前提测评,主要是检测学生对与本节教学内容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起到“搭桥”的作用。目标实施,具体步骤是:揭示新课后,出示教学目标。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学习目标的交待一般是教师口述。然后,围绕目标展开教学,要求每个学习目标的完成都要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要恰当地渗透思想教育。

每完成一个目标都要给学生打下烙印。目标完成的如何主要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达成目标练习,这种练习不同于穿插知识点之间的问答练习,而练习的问题集中一些,练习的顺序要由浅入深,练习的方法和形式要多样化。通过练习获得反馈信息,了解目标完成得不好的对象,并进行适时地矫正。练习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中下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把群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目标达成测试,即随堂进行的形成性测试。旨在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掌握学生目标达成的情况。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矫正。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

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篇四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二、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三、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课时安排。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77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1、负数(5课时)。

2、圆柱与圆锥(16课时)。

3、比例(20课时)。

4、统计(4课时)。

5、数学广角(5课时)。

6、整理和复习(27课时)。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篇五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推门走进讲台,就像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这节课注定就是失败的。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们的代沟,缩小师生之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如同航标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导语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动机的前提,例如:讲第六册《商不变性质》时,我采用的故事导入法,学生通过听《猴妈妈给小猴子分桃》的故事展开思维丰富联想,引起学生心理需求很自然地进人最佳学习状态。导入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和选择导人的方法。如:悬念导人法、游戏导人法、类比导人法等等。

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通过放手让学生尝试:使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让学生事先预习把自学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对共性疑难问题.教师重点讲解,教给学习方法。例如:讲第七册《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我采用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试-试的方法,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做:56.23÷0.67,做完后再说一说怎样转化?转化的'依据是什么?然后讨论: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什么?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取决于哪个数?当学生知道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根据商不变性质将除数的小数转化成整数。从而发现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取决于除数时,学生会因自己的“新知”发现而心旷神怡,这样能收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篇六

如何确定一个数学教学目标?设计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在数学学科目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要体现数学的三维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如何理解数学教学目标,希望大家喜欢。

(一)高度概括教材的重点

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而定。设计的目标应提炼出本课时内容的重点,覆盖教师精讲点拨的意图。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理解教材重点,做到心中有数,统筹安排,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水到渠成。

就小学数学而言,教材内容的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重点,二是能力的重点。知识是要学生掌握的,能力是要教师培养的。所以,教学目标可以设计知识掌握目标和能力训练目标。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可设计以下目标:

1、拼图形,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拼剪法找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推导能力。又通过一系列图形面积的计算,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的目标要具体、明确,语言简练

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目标,意在使学生形成目标意识,起到导向作用。而小学生受其年龄限制,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设计的教学目标语言要简练,语意要明确,要求要具体,使学生一看即懂,句子表达宜短不宜长。

例如教学“整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可设计目标:

(1)记住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

(2)会比较整数的大小。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一位教师讲“整除和有余数的除法”时,展示的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整除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听课教师还要细品之后才能明白其意,四年级的小学生恐怕很难一读即懂,那么这个目标也就很难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与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但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在环节目标中得到分项落实。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还是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展开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比较简单与肤浅。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概念不清,教师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混为一谈;

3、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功底,不知道如何设计与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及如何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和落实没有深入思考;对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在表述中是割裂的,由此出现了教学设计往往只关注一维目标,忽视了目标的整体性。

以思维品质为核心,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的宏观目标是通过每一堂课的教学逐步实现的,因而,课堂教学应融进专业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教师首先要树立培养思维品质的主导思想,教学中注重训练逻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较系统的形式逻辑思维知识,并能把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概括、假设、论证等和逻辑学的理论联系起来,并通过数学教育的内容教给学生。

以目标体系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

从目前职校所用数学教材来看,其讲授内容与实施目标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既然“问题解决”以作为“焦点”提出,教学内容就应该紧密的联系实际,突出目标体系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要求数学更应该注意实际的“问题解决”。目前的教材,其讲授内容和习题在应用数学方面似乎嫌小,基础理论知识也没有充分考虑到素质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教材应再添加一些联系实际的内容。总之,设计教学内容、选编题目,要紧扣“目标”,在“目标”指导下进行教学。

“达成评价”不脱离宏观目标

布鲁姆的教学论指出,教学效果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来检测,即在教学过程中和课程完成后的评估。目前数学的检测手段不外考试提问,而且仅限于教师出题学生答卷。问题也主要偏重知识掌握情况。考试的方式也不能充分反映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笔者认为,最好增加一些辅助手段,如通过让学生举出数学应用实例,谈自己学习数学的感想心得,或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决”,或自编自解题目来考核学习成绩等。总而言之,调整好“考核”这面镜子,进而从多种角度反映出教学的成绩和不足。

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篇七

教学。

方法。

引导学生学好本年级的知识并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一年级小学数学如何教学,希望对你有帮助!

思维的训练应从一年级开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予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9加几》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题目。

这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不是这样算的。”“那你是怎样算的?”他把算法说出来以后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算法很多,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9加几》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题目。这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不是这样算的”“那你是怎样算的?”

他把算法说出来以后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算法很多,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巧设疑问,提升教学效果。

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速度比较快?为什么写在十位上?书写格式是什么?这样的比较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在自学中弄清了问题,掌握了计算方法,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起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2)通过观察事物设计疑问。例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把平行四边形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形变成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变化前后的情况,提出问题:图形的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学生回答后再提问:能否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问题,充分展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

在游戏中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老师一味地在讲台上讲授知识,而让学生只是坐着听课,有的学生精力无法集中很容易就走神,根本无法听老师讲课。如果我们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游戏和分组讨论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他们学习的动力,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例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字5,用这些5的物体编成儿歌: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3只手有15个手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把这些儿歌改编成乘法口诀,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得到提升,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只有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班级氛围,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动力。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强、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级上组织多种多样有趣的课外活动,把数字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培养学生遵章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

规章制度。

通过实践,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懂得了学习要多动脑筋、找窍门,学会手、脑并用学生有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参与意识得到提高,自理能力逐渐形成,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充分表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期间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将学生的成长发展放在教学的首位,进而能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1]。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平等对话,并且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见解,那么教师最终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愿意与教师交流,那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也会主动的寻求教师帮助,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那学生对数学学科也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当然,在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控好节奏,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严格的要求,要始终正确引导学生,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问题。并且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不能太武断,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标准要求学生,而要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现静态的动物图片(5只小鸡),让学生数一数图片中的动物有几个,学生回答有5只;然后,教师点击视频,并配声音解说,“5只小鸡离开家捉虫子吃,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大家急着往家里跑,跑回家后,鸡妈妈一看”,在此时视频也暂停,让学生再数一数图片中的小鸡数量(4只小鸡)。学生发现少了1只,“最小的孩子不见了,于是鸡妈妈就跑到外边去找,最后在小兔子家找到了小鸡。”在《数一数》这一节内容教学中,教师将内容用形象化的手法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小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参与课堂,最终学生能够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

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认识到数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

提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办法多种多样,比如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阶梯”,“学问学问,有学有问”,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问”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中学生最富有。

想象力。

因此不但要给他们以“提问题”的权利、机会和场所更要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不是把目光只停留在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上,而是以它们为载体,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正是现代教学论所倡导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也是目前数学思维。

教育。

素质化的新。

热点。

而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数学思维的种类有很多,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

逻辑思维。

从直觉思维到辨证思维,从正向思维到。

逆向思维。

从集中思维到。

发散思维。

从再现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从中体现出了多种多样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发散性等。

这些也正是思维训练的目标与指导思想。在以问题为中心、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问题暴露、思维点拨、启迪、诱导者,学生是思维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获取者,所以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多元的思维品质教育,把思维品质教育渗透到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测试评析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不断得到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真正把学生当作数学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文章。

2.

3.

4.

5.

6.

7.

8.

9.

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篇八

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构建很重要。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理解吸收,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综合数学素养。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对数学有亲近感

我们知道,认知对情感有能动的制约作用,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是产生积极情感的重要条件。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和人为编造、枯燥乏味而又脱离实际的数学题打交道,势必会使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的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这样才能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内容贴近生活的实际,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才有亲近感,才易于理解和接受。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有探究知识的欲望

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到有趣、富有挑战性时,他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适度设置障碍,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

数学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学生面对不同程度的困难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当困难高不可攀时,易气馁、恐惧,而获取知识过于容易则会使他们盲目自满。这些都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使每个学生都以积极的情感对待困难。有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适度、分层设置障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方法的点拨,为学生思维“铺路架桥”,帮助他们克服认知上的障碍,强化积极的情感;另一方面,要用直接或暗示的方式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亲切与信任,逐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建立良好的数学情感。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知识技能教学目标的构建

有效的教学目标的构建首先要注重其层次性。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并且在不断的数学训练中逐渐习得各种有效的解题技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具备应对各类综合与复杂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展开关于知识与技能习得的教学目标的构建时,教师要遵循几个重要原则:首先,对于这部分内容展开教学目标的构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知识层面以及实际能力,尤其是在进行新课程的教授时应当采取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教学模式,逐步展开,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们对于教学知识点的吸收;其次,数学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针对这个教学点展开教学目标构建时必须有针对性地逐步展开,可以针对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漏洞以及解题技能中较为薄弱的地方重点突击,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为例,这部分知识是典型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记忆,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重要的数学基础。这部分知识在分数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约分、通分的理论依据,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为了夯实学生的基础,让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更好地得以实现,我会加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才能应用四则运算的法则正确、迅速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规律,是学好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

思维能力培养教学目标的构建

这道题目是较为典型的关于百分数的应用与计算题型,这种类型的试题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会列举类似于这样的有一定思维量与计算量的综合性试题,让学生先自行思考,随后,我会引导学生一起来展开对于题目的探究。部分学生对于题设中给出的“八折”这个重要条件不够敏感,没有意识到这个条件是解题的关键。也有一些学生能够正确列出算式,但是计算量一旦较为复杂就迷糊了。为了帮学生理清思路,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与锻炼,我会以这样的题目为例来展开试题的例讲,引导学生如何对题目中的各个条件展开理解与应用,如何列出简单直接的计算式,最后让问题良好地得以解答。这样的讲授过程不仅能够帮学生理清思路,也能够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

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篇九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九义六册11页),当用7去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也直接受到影响。

数学计算的思维训练是核心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重视操作,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

目标是行为的准则与归属,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的组织教学工作。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因为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1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1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教师要强化课程内容

新时期的教学不再是墨守陈规,不再只是单单以课本为最终归属,另外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

如在关于“9加几”的课程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课本给出两筐牛奶实物图(一筐9瓶,一筐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用小棒代替,数小棒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练习题型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一些开放题型,为了使学生喜欢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人,“智慧老爷爷”、“笑笑”、“淘气”,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培养口算能力,注重训练质量。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很注意观察作业比较慢的学生,是方法没掌握,还是计算上有困难。这时,我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如:7+15、13-8等,还有简单的求积、求商的,如:13×2、60÷2等,他们还要列出竖式来计算。这多浪费时间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好口算的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2.要注重掌握口算的方法。例如:运用数的组成来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利用加、减法的互逆来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口算等。

3.注意观察口算题目的特征。如:398+45,可把398看作400的整数,去加45,然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这样心口合一,计算起来就又快又准确。这一点我认为非常重要,但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却很难做到,他们总是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做,总觉得观察没有必要,还很浪费时间呢!在这里,我们老师则应特别注意,要做到勤提问,常提醒,严把关。

4.做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口算能力的形成,要通过经常性的训练才能实现,且训练要多样化。每堂课上安排练。每节数学课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多种形式变换练。例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

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篇十

许多老师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目标只是教案设计中的一种形式,可有可无,有许多老师在备课时热衷于教学过程,而不考虑教学目标的准备与制定。就算制定,也是从教参到备课手册,从备课手册到教案,照搬照抄。

2、把握不够

有的教师虽然也考虑目标,但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要么过于狭窄,要么过于宽泛。只重视知识、技能目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记忆结论,忽视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更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混为一谈

许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认识不明确。在操作上出现了混乱现象,有的把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为一谈,说是设计教学目标,实际上写的是教学目的;有的把教学目标的三个内容任意加减,使三个内容变成了四个、五个,甚至更多。造成了认知、技能、情意相混;还有的把教学目标和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总目标相提并论,把“三个维度”变成了教学目标。

教师自身的思想观念、知识能力、专业素养的缺陷是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我们首先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的地位。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要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它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它具有导向功能,它为教师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布置作业、引导实际体验提供了准确而具体的根据。

第二,明晰教学目标的定位。首先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时拟订的教学要求,具有方向性,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它不是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而是一节课到底要使学生学习什么,具有达成性,它将所有的方向性要求具体为一种确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供评价与检验的要求。

二、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必须要辨证地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整体性与全面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注重结论与过程的有机融合,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发展,情感体验、道德生活的整体关怀。

如苏教版国标教材第五册“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参拟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可见,这样的目标设定主要是放在学生能计算,一堂课下来,要求学生达成的目标无非是会做一些这类的计算题。这样进行设定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的,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的口算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通过比较、讨论,感悟出竖式计算的优越性,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进行简单的估算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

(3)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共同性与差异性

由于每位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不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共性要求,还要关注学生个性需求,要注意柔性设计,即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留有适当的余地,弹性化地将目标落实。

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商的近似值”的教学,统一的教学目标要求: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需要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而对于“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截取商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一教学目标则不能一刀切,要求人人达到同一尺度。

3、显性与隐性。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显性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隐性的。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对抽象的目标结果给予明确的界定,引导教学的展开,同时关注学习过程性与体验性、隐性与潜在性,使之尽量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比如在讲授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六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内容时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猜测乘出来一共有多少,培养学生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体验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教者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使用了“经历”、“体验”等词语。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隐性要求通过这些词语非常明确的表达出来。将隐性目标显性化,形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并且具有可监控性。

4、思维性与思想性

课堂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它的广度,还要注意它的深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具有思维内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思维因素,要使学习材料的功能最大化,富有丰富的内涵,渗透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如苏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其中有一条就是:通过比较第一、第二小组平均每人包饺子的个数,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统计抽样等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能根据数字特征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应用题。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很大的空间,富有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探索的欲望,激起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渗透了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让学生触摸数学的本质。

5、现实性与逻辑性

数学教材是按照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小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进行编排的,具有普遍性、统一性,而每一个地方又具有地域性与差异性,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根据教材的逻辑体系,还要更多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使学习内容更富有问题性与挑战性。

比如在苏教版实验版第九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学生在学习了小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已经没有一点障碍,教参上的目标是:“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但学生的现实基础已经超过这一要求,那就没有必要把教材的要求定为课堂教学目标。可以把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应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解决问题,比较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初步渗透运算定律,体会整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不同,熟练运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抓住了教学与学习的起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使学习材料富有问题性,从而利于培养学生形成以交流和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篇十一

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的关键。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至关重要。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在我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实验、竞赛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我尽量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看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思考问题,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我常常利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知识中找出规律,形成思维习惯。此外,我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教学。小学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科,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建立在基础知识上。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巩固基础知识,让学生从最简单的题目开始,逐渐深入,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内容。同时,我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通过一些反复练习和巩固性活动,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讲解、演示、示范、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接触和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注重评价与反馈。评价与反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我在教学中经常进行课堂测验和作业评价,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同时也提供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此外,我还注重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让学生自觉反思学习过程和成果,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评价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并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注重评价和反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如何写教学目标和要求精选篇十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自主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是否恰当,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好的提问是体现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注意难易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在引入新课处设问。

学习新知识时,教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尽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1

设问要设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抓住了关键,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运课件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在课件指出出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的提问,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在疑难处设问。

在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容易混淆的知识时,教师的设问既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又要起着点拨、启迪作用,想办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从而化难为易,这样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例如比较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质数与互质数这些既有联系又容易混淆的问题时,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问的。1、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对不对?为什么?2、是互质数的两个数一定是质数,对吗?为什么?启发学生从概念上去区别,从而理解这些知识之间联系与严格区别。

四、在求异思维处设问。

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师容易把学生引入自己设计好的问题中,让学生回答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有些题目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设问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独创性,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如在学习了“加法简便算法”后,要求一题多解时,进行解题思路的解法的发散,我围绕整百数的思路及解法进行设问。例如在198+97=?.学生很快做出了这两种答案“198+97=198+100-3=295”和“198+97=200+92-2=295”.这时我设问学生:这道题里两个加数都接近什么数?能否把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来相加?当两个加数都看成整百数相加时,多了多少?经过这样的设问,学生很快做出了答案:“198+97=200+100-5=295”做完题目后,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在做题时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在解题规律处设问。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规律。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教师在归纳概括规律时要精心设计提问。例如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后,为了把这三个计算法则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教师作了概括性的提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方法步骤是怎么样的?启发学生从计算步骤、计算方法进行讨论与概括,引导学生提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1分母一定要相同,不同的要先通分。2是减法的,如果被减数是整数或者是带分数,而且分数部分不够减时,一定要先从被减数的整数里拿出1或几化成假分数后再减。3整数部分相加、减,分数部分的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六、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好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堂上要使全体学生学有所得,必须启动后进生思维,给他们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应当了解后进生的知识基础,把握他们思维活动,使提问内容、层次、范围适合他们的特点,讲究提问的形式和调整设问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往往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来,这是非常可贵的思维火花,也是体现到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