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精选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0:54:11 页码:10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精选19篇)
2023-11-25 20:54:11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或学习提供指导。总结应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思路进行展开,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以下是一些总结的例句,供你参考和借鉴。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一

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由物理网为您提供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归纳:眼睛和眼镜,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二

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

(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

(石油、矿产资源等)。

3、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

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5、土地国家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6、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名在第一百一十位之后。

7、海洋水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淡水资源仅占2.5%。

在地球全部的淡水资源中,只有0.3%人类可直接使用。冰川、深层地下水占全部淡水资源的98%。其中大部分淡水资源分布在冰川及两级地区。

8、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南水北调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引滦济津工程)。(我国降水量800mm分界线和一月份0℃等温线位于秦岭—淮河一线)。

9、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三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

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

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

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四

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三省的积雪期长,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的天然林区。

3、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东北平原又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4、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地形特征)。

山环:大兴安岭、长白山、小兴安岭。

水绕: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是中国和俄罗斯的界河;图们江、鸭绿江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河)。

5、气候: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6、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窗户小、墙体厚等特点。房顶坡度大可以有效的避免雨雪在屋顶积存;窗户小、墙体厚有利于御寒保暖。

7、东北农业发展。

有利条件:(1)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2)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不利条件:(1)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2)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8、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作物熟制:一年一熟,热量成为制约东北三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9、东北平原(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1)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2)地广人稀,本地粮食消费少;(3)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4)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5)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10、东北平原北部地区开发较晚,人烟稀少,沼泽遍布,历被称为“北大荒”。

(1)开发中出现的问题:由于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2)采取的措施:停止开荒,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

(3)三江平原分布着亚洲的淡水湿地,三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沼泽湿地。

11、地位: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目前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12、重工业基地的发展优势:(1)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2)铁路网稠密,交通便利。

13、部门:依托丰富的资源,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东北三省的工业主要分布在矿产地附近(靠近原料产地)。

1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解决措施:(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实施产业转型;(3)调整产业结构;(4)发展多样化工业。

世界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称谓:文明的摇篮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等。

3、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4、民居: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原因:(1)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干燥,容易开挖;(2)降水较少,气候干燥。

5、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

6、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7、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原因: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8、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1)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2)地表-露,缺乏植被保护;(3)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1)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9、水土流失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10、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黄海和南海。

2、地形: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东部与西部的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南方地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本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3、土壤: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在湿热的环境中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四川盆地被称为“紫色盆地”。云贵高原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

4、河流:水量大、汛期长。

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气候条件: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南方地区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2)地形条件: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水田集中连片,山区水田零散分布在河谷和缓坡。

3、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

(1)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也种植小麦。

(2)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以及柑橘,香蕉,菠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3)三种常见的食材:莲藕、椰子、竹笋。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五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它是一个状态量,所以只能说“物体的温度是多少”。两个不同状态间的物体可以比较温度的高低。温度是不能“传递”和“转移”的,其单位是“摄氏度”。从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来看,它跟物体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情况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速度就越大,分子运动就越剧烈。因此可以说,温度的高低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

内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与势能的总和。分子的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表现为分子动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具有的能量表现为分子势能。内能和温度一样,也是一个状态量,通常用“具有”等词来修饰,其单位是“焦耳”。对于同一物体而言,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对于不同的物体而言,内能的大小除与温度有关之外,还与质量、体积、状态有关。以水为例,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一桶水和一勺水相比较,由于单个水分子所具有的内能是一样的,由于一桶水所含的水分子数目较多,所以一桶水具有的内能就多;水通常以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三种形式存在,固态物质分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分子排列十分紧密,液体物质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固体小,分子也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较自由,气态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极小,可以忽略不计,极度散乱,间距很大,由于固液气三态物质的分子在排列组合方式上不同,导致分子间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也不一样,当然它们所具有的内能也不一样。

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它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是内能转移多少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要用“吸收”或“放出”来表述而不能用“具有”或“含有”。热量定义的条件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因此只有发生了热传递,才能谈及热量,所以物体本身没有热量。

(一)温度与内能

因为温度越高,物体内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大,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因此物体的内能越多。但要注意:温度不是内能变化的唯一标志。“温度不变时,它的内能一定不变”是错误的。如晶体熔化、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热,内能增加。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放出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小。因此物体的状态变化也是内能变化的标志。

(二)温度与热量

温度反映的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热传递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两物体间不存在温度差时,虽然物体都有温度,但没有热传递,更谈不上“热量”。

(三)热量与内能

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数量。物体放出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减小多少;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多少。要注意:内能增减并不只与吸收或放出热量有关,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多少;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对外做功多少,物体的内能会减小多少。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有热传递和做功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例: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物体温度不变,就没有吸热或放热

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解析:物体吸收热量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可以是分子动能增加,也可以是分子势能增加。在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过程中,物体要不断地吸收热量,但物体的温度不变,这时物体内能的增加主要表现在内部分子势能的增加。所以a不正确。

改变物体内能大小的方法有热传递和做功两种。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有可能是物体吸收了热量,也有可能是别的物体对它做了功。再没有明确说明是通过哪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情况下,不能不假思索的做出判断。所以b不正确。

物体的温度不变,只能说明物体内部分子的分子动能没有发生变化,并不能意味着物体内部的分子势能没有发生变化,也就不能说明物体的内能没有发生变化。如在晶体的熔化和液体沸腾中,物体要不断地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凝固中,物体要不断地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c也不正确。

物体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剧烈,分子动能增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分子势能也会增大,故内能增加。即d正确。

总之,温度、热量和内能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极易造成错误:如把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说成是温度,或说某一状态具有热量。生活用语中“热”有时表示温度,有时表示热量分辨不清楚。只有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的物理意义,认清它们之间区别和联系,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才能全面把握这几个重要概念。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六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二、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

2.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摩擦力。

1.摩擦力:这种力就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同学认为物理很难,越学越觉得自己对物理失去了兴趣,这时候要学好物理就有一定难度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那么,如何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首先,带着求知的渴望进入物理的世界。物理学习是一个探求未知的过程。要怀着好奇和求知来学习物理。把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趣的现象用物理的知识解释,慢慢就会发现学习物理的乐趣。

其次,在平时的阅读中发现物理的奥妙。翻开久远的历史,看看科学家们的奋斗史,看看巨人的智慧,物理课本里的那些公式就不再是枯燥的记忆了。

最后,我们应该明白学习物理并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它更加不是老师、家长给我们的任务。物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有用的,也是生动有趣的。

二、重点关注物理实验。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课本上的结论、概念、规律都是前人通过大量实验验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这些实验有的是需要我们亲手在课堂上做的,这要求我们认真做好,有的是老师给我们做演示实验,我们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还有一些小实验是需要我们自己创造条件来做,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刻理解我们所学的知识,比如说光学部分,一根蜡烛,一个放大镜,一张白纸板就可以做凸透镜。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八

1、力是物体对物体间的作用。

2、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3、至少两个物体,一个受力物体一个施力物体。

4、发生力的作用效果不一定要相互接触,如:磁力。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形变。

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快慢,运动方向)。

三、力的三要素。

1、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3、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标示力的作用效果(模型法)。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是成对存在的。

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和受力物体。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九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听到声音的两种途径:耳朵听声和骨传声

双耳效应: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3、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声的利用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利用超声波碎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

仪器等

医生查病时的“闻”,b超诊病,敲

铁轨听声音等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十

1 力:力是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只要有力一定有物体施加这个力。

2 力的作用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力的作用效果:1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力越小,作用效果越不明显。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指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和方向的改变)

4 力的单位是:牛顿。 1牛顿的大小大约是---

5 测力计:测量力的工具叫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叫弹簧称。

另外还有握力计、拉力计、体重计等等。

6 弹簧称的原理: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注意事项:1 首先使指针指向零刻度 2 看弹簧称的最小刻度值

3 不能超出弹簧称的称量范围。

(做做实验1用手拉、2用它拉木块、3用它拉断头发)

7 重力:物体由于受地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8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牛顿/千克。 在粗略计算时可用10牛顿/千克g 的物理意义: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9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和用线吊的物体静止时的方向一致)

( 在以后,做力的图示或画二力平衡一般用重心作为作用点)

10 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11 合力: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两个力的合力。

二力合成:求两个力的合力。

12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13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相同。

14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力的和,并且夹角增大,合力减小;夹角减小合力增大。 一般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求大小,即二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则合力是过力的作用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二力的夹角越大,合力越小;二力的夹角越小,其合力越大)

15 质量和重力的联系:

质量 重力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不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变化

没有方向 方向竖直向下

联系 g = m g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十一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越、老、缅、)。

7、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是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的两个内海是渤海和琼州海峡。

最东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135°e多),最西是x疆的`帕米尔高原(73°e附近)。

(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时差);。

9、渤海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

10、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邮政编码210001,21表示省,00表示县,01表投递地段的代码。

11、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2、我国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1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以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为界,东多西少,分布不均。

14、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人口密度的是江苏省。面积的x疆维吾尔自治区。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共9个。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分布最广的民族是汉族,分布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18、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19、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地理学习方法技巧。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十二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5.主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6.英雄功臣(“最可爱的人”)。

(1)黄继光:上甘岭战役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战斗英雄。

(2)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8.结果: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9.影响。

(1)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2)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二.抗美援朝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十三

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分类

(1)分类一:大循环和小循环。从海洋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返回大气,其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或地下径流等,最终回归海洋。这种海洋和陆地之间水的往复运动过程,称为水的大循环。仅在局部地区(陆地或海洋)进行的水循环称为水的小循环。环境中水的循环是大、小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并在全球范围内和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内不停地进行着。

(2)分类二: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是学习中的理解难点,主要为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2.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对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施加影响,以改变水的空间分布);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十四

一、山脉纵横交织。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1)山脉纵横交错,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

(2)山脉成为地形区的界线p27的表格1。

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p21。

(1)东西走向的山脉:最北一列:天山和阴山;中间是昆仑山和秦岭;靠南的一列是南岭。

(2)南北向的山脉:位于中国中部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台湾山脉的主峰玉山是中国东部最高峰。

(4)西北—东南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

(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6)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界线:

河北和山西(太行山)福建和江西(武夷山)湖北和重庆(巫山)。

青海和甘肃(祁连山)西藏和新疆(昆仑山)广东和湖南(南岭)。

3、中华五岳:泰山(山东)、华山(陕西)、衡山(湖南)、恒山(山西)、嵩山(河南)。

我国山脉两侧地形区名称一览表。

一、地形复杂多样。

1、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和山地。

2、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主要地形区特征:

(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大江大河发源地;。

(2)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

(3)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广布;。

(4)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

(6)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

(7)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和“聚宝盆”;平均海拔最高。

(8)四川盆地——紫色,红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9)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

(10)三大平原:东北平原——最大,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鱼米之乡。

(11)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山地的优缺点:p28。

(12)山区: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合称山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3。

(13)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一、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p20。

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

(1)对气候:使海洋湿润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2)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

(3)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

(4)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

(5)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

读图p30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及地形区。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十五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

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五四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误的原因:党中央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3、建设伟大成就:石油工业——王进喜,先进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

1978年底,重点: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刘少奇案平反,八二宪法(第四部)及系列法律的颁布.

第9课改革开放。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

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目的是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广州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开始的;开放格局:开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3、国企改革:三个方面,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第11课民族团结。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共同发展的典型——西部大开发带给西部的新气象.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2、回归祖国:记时间,说明了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是胜利的根本原因,与清政府腐败落后导致失地相比较.识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

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分为建国后(解放台湾)、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台湾)、改革开放后(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三个时期,最终在“一国两制”基础上形成.

2、海峡两岸的交流:1987年,两岸打破了近38年的隔绝状态;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个民间团体通过对话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的指导思想.

第14课钢铁长城。

1、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2、空军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20世纪50年代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诞生后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从苏联买——国产化——自己研制.

3、导弹部队:1957年开始组建,担任核反击的特殊任务,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我国外交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面临的环境(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遏制和封锁,许多国家缺乏了解).政策的特点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目的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外交成就是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最早是周恩来于1953年底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的.最早同意的是印度和缅甸,后来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万隆会议的时间、地点、性质、内容: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重点是中国代表团对会议成功的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中美建交:到建交前的敌对关系,分析中美关系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了解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71年尼克松访华和上海《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正式建交的三部曲.

2、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我国在何时哪届大会上恢复的?哪些国家提出议案?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同时恢复的还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3、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国何时加入?主题、内容和地位:中国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第17、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或实验成功的时间、意义(地位):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主持研究的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运载火箭、航天技术的成就.

2、袁隆平与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成功时间,赢得了什么称号、评价及奖项要记住:1973年培育成功,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倡导者有四位科学家,批示者邓小平,八大领域——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海洋高技术.

2.网络:生活变化,为什么说网络是双刃剑?《全国青少年文明公约》。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划和成就.

2、三个面向:是邓小平于1983年的题词,记住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科教兴国”战略:90年代提出,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奠基工程.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文学:两个创作高峰期,代表作品的特点.茅盾奖四个作品。

2、体育:特别是近的世人瞩目的成就,有何原因、现实意义.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衣食住行的变迁:根本原因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有何变化?

2、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有何变化;知道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哪些制度,哪个是最密切关注的,对社会起了怎样的作用.

历史重点提要。

一、1949年10月—1956年底的主题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土地改革、西藏解放完成遗留革命任务.

2、54门礼炮代表参加第一届政协会的民族.人大根本目的是制宪.

3、解放方式与北平相同的是西藏,标志着大陆基本统一,实现了民族大团结.1959年进行民主改革,60年代初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成为国家重要牧区.

4、1950年10月开始的抗美援朝,到了1953年以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为标志取得胜利,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稳定的和平环境.

5、1950年,《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为标志,在新解放区展开了土地改革.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外取得胜利.结果确立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没有剥削.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1953年对农业改造的道路是走集体化,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创举是对工商业的赎买政策.

6、1953年实行的一五计划,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目的是实现工业化,东北工业基地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向工业化迈进.

二、1956年-1966年的主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始于八大.

1、因果关系: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农村公社化。

(公共食堂,大炼钢铁)严重经济困难全面调整经济。

2、初级阶段已有48年.八大最大成果是指出任务(实现工业化),最重要的是分析社会矛盾.

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思想、组织、政治路线的转变)。

1、1980年刘少奇案平反.两个凡是导致出现徘徊局面.思想大讨论“解放”的是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2、改革突破于农村:1978年,凤阳小岗村;形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是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方向是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乡镇企业突起影响最深远.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1992年后推行公司、股份制.

3、画圈,80设点.(从广东、福建开始),深圳是窗口,海南最晚、最大.浦东是国际化经济、金融中心.最终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

4、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核心是工作重心的转移,思想路线核心是实事求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搞好改革开放、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这是党史的转折,根本原因是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

5、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理论是十二大(1982)提出的;十三大提出的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总路线,和三步走战略;十四大的突破是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三中全会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十四大形成了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十六

(1)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2.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东西差异:西牧东耕。

西部主要发展畜牧业。

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东部主要发展种植业、林业、渔业(沿海地区海洋渔业;南方地区淡水渔业)。

(2)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北方地区:

粮食作物:小麦(东北:春小麦;华北:冬小麦);。

油料作物:大豆(东北平原)、花生(华北平原)。

糖料作物:甜菜。

作物熟制: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

南方地区。

粮食作物:水稻;。

油料作物:油菜;。

糖料作物:甘蔗;。

作物熟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海南(一年三熟)。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1)宜粮则粮:平原地区。

(2)宜林则林:山区。

(3)宜渔则渔:河湖、海洋。

(4)宜牧则牧:适合牧草生长的地区。

(5)城市郊区:积极发展蔬菜、花卉、肉、蛋、奶。

初二地理复习方法。

1.明确目标,制定复习计划。

作为学生,首先要明白这个考试的重要性。既要重视,又要藐视它。在复习之前,根据老师总的计划,可以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有的放矢,什么时间复习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地理复习中大体分四个阶段跟进:第一阶段是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也就是对教材的全面复习,重双基,关注重点、考点、关键点、易错点、热点等;第二阶段是精选习题,做好专题训练,提升为主,重视地理学科思想,强化训练,总结归律,寻找问题本质,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第三阶段是进行模拟测试,以考代练,考试限定时间,训练作题速度,通过考试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能力,同时强化心理素质;最后阶段,回归课本,反思回味,扫清盲点,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2.落实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复习的第一阶段,一定要特别重视,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强化自己复习计划的使用,可以和同学进行组内监督,或者让家长监督。保证基础知识的落实,才有熟练运用的可能。

3.活用地图,利用地图引领复习。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地图去记忆,复习,尽量将所有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去。

地理复习中的读图一般包括识、析、绘、默四个主要环节。

识读地图是学习地图知识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弄清楚地图上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在哪里”。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根据地图分析地理事物,要注意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单幅到多幅地图的复合过程。因为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常常结合在一起,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

所以在复习中要结合地图记忆,这样记的知识不会是死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做到“脑中有图”,图中有知识,才是最好的效果。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十七

一、重力定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大小:

1、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3、重力随物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同一物体在靠近地球两极处重力,靠近赤道处重力最小。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应用:重垂线(铅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四、重心:

1、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十八

1.力是物体对物体间的作用。

2.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3.至少两个物体,一个受力物体一个施力物体。

4.发生力的作用效果不一定要相互接触,如:磁力。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产生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形变。

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快慢,运动方向)。

三、力的三要素。

1.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3.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标示力的作用效果(模型法)。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力是成对存在的。

2.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和受力物体。

八年级物理期中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篇十九

1.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开始时间:1978年。

(1)概况: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2)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3.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措施:

(1)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意义:

(1)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2)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

(3)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