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框架图片优秀(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1:50:09 页码:12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框架图片优秀(汇总8篇)
2023-11-11 11:50:09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短板并不断完善自己。写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在下面的范文中,你能看到一些优秀总结的写作技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框架图片优秀篇一

1、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人口转化-增加就业机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农村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

(3)推动工业发展-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5)改变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渗透,全方位影响农村,利于城市与乡村间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

(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3)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为了使城市发展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框架图片优秀篇二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

死亡率。

概念。

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

影响因素。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

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

时间段。

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

20世纪70年代以前。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人口自然增长率。

较低。

人口增长速度。

缓慢。

趋于缓慢。

人口数量。

较稳定甚至下降,如俄罗斯、德国。

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框架图片优秀篇三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框架图片优秀篇四

1、学会概括。

学习时只要抓住重点。例如南亚地型复杂,可用八个字概括,即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整合知识点。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做成思维导图,会让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掌握。

3、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

4、抓重点概念。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公式、定理那样精明,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和要点,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

5、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6、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7、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框架图片优秀篇五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

(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就整个区域而言,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是由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框架图片优秀篇六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迁移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方面。"推力"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2、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

大洲。

人口迁移流向变化。

大洲。

人口迁移流向变化。

"二战"前。

"二战"后。

"二战"前。

"二战"后。

欧洲。

净迁出区。

净迁入区。

亚洲、非洲。

净迁出区。

净迁出区。

拉丁美洲。

净迁入区。

净迁出区。

北美洲、大洋洲。

净迁入区。

净迁入区。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

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

(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

世界大战。

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

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4、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框架图片优秀篇七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

常见误区提醒。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框架图片优秀篇八

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3.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3.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