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七年级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优质(模板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2:08:25 页码:13
最新七年级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优质(模板8篇)
2023-11-10 22:08:25    小编:zdfb

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在写总结时要注意语法和用词的准确性,避免出现拼写错误和语句不通顺的问题。这里有一些写作的技巧和经验,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七年级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优质篇一

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说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其位置、轮廓等。其中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相对位置是重难点内容。回顾教学实践过程,我总结如下:

一、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亮点。

1.以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内容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感受与他人讨论、交流的乐趣。学习活动的开展,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七大洲的拼图,既可以让学生记住各大洲的名称,又能够根据经线和纬线找出其所在位置,进而联系四大洋。活动中,学生快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2.丰富的图文,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本节课概念比较多,如半岛、岛屿、大洲、大洋等等,对这些概念的处理,我以丰富的图片以及文字,辅助学生的理解。

3.善于联系和扩展,让知识更全面。各大洲和大洋的学习,把各点知识相联系,进行扩展,进行一个全面的学习,能让知识更全面和系统化。

二、教学实践的不足之处:

1.学生讨论的自由度不够宽松。由于害怕课堂气氛难以掌控,让学生讨论的自由度不够宽松,没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性。

2.教师引导过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太过位,固定了学生的思维。

3.板书仍需提高。

三、教学建议。

1.做好课前预习。本节涵括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海陆比例、海陆分布、半岛、岛屿、大洲、大洲的.洲界、大洋等,若学生没有课前预习,则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2.以学生活动为主。这节课可以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例如七大洲的位置的拼图活动,可以让学生课后进行制作,课堂上进行位置的拼图,不仅让学生自动参与了课堂,激发其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加深了对七大洲的记忆。

3.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感性认识,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出现新概念很多,在讲解的时候适当加与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4.对于不同的班级,应根据学情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优质篇二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下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代号填在括号内。

1、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叫。

a.半岛b.海峡。

c.岛屿d.海湾。

2、关于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又被称为“水星”b.六分海洋,四分陆地。

c.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d.陆地彼此连成一片。

3、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a.欧洲b.北美洲。

c.南美洲d.南极洲。

a.71%b.48%c.90%d.29%。

5、中国东临的在洋是。

a.太平洋b.大西洋。

c.印度洋d.北冰洋。

6、水半球的范围最接近。

a.北半球b.南半球。

c.东半球d.西半球。

读图回答。

7、甲、乙、丙、丁四大洲中,与其它三个洲都相邻的大洲是。

a.甲b.乙c.丙d.丁。

8、甲、丙、丙三大洲共同濒临的大洋是。

a.太平洋b.大西洋。

c.印度洋d.北冰洋。

9、甲、乙、丙、丁四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b.甲丁乙丙。

c.丁甲乙丙d.甲乙丁丙。

10、全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洋是。

七年级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优质篇三

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说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其位置、轮廓等。其中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相对位置是重难点内容。回顾教学实践过程,我总结如下:

一、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亮点。

1.以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内容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又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感受与他人讨论、交流的乐趣。学习活动的开展,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如七大洲的拼图,既可以让学生记住各大洲的名称,又能够根据经线和纬线找出其所在位置,进而联系四大洋。活动中,学生快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2.丰富的图文,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本节课概念比较多,如半岛、岛屿、大洲、大洋等等,对这些概念的处理,我以丰富的图片以及文字,辅助学生的理解。

3.善于联系和扩展,让知识更全面。各大洲和大洋的学习,把各点知识相联系,进行扩展,进行一个全面的学习,能让知识更全面和系统化。

二、教学实践的不足之处:

1.学生讨论的自由度不够宽松。由于害怕课堂气氛难以掌控,让学生讨论的自由度不够宽松,没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性。

2.教师引导过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太过位,固定了学生的思维。

3.板书仍需提高。

三、教学建议。

1.做好课前预习。本节涵括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海陆比例、海陆分布、半岛、岛屿、大洲、大洲的.洲界、大洋等,若学生没有课前预习,则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2.以学生活动为主。这节课可以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例如七大洲的位置的拼图活动,可以让学生课后进行制作,课堂上进行位置的拼图,不仅让学生自动参与了课堂,激发其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加深了对七大洲的记忆。

3.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感性认识,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出现新概念很多,在讲解的时候适当加与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4.对于不同的班级,应根据学情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

七年级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优质篇四

七大洲和四大洋是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课所要讲的内容。学生们要说讲中国地理,学生们都很熟悉,比较好理解,但是讲世界地理,学生们在理解上就有点困难了。在寒假的时候,给学生布置画世界地图,但真正画的符合要求的没有几个人,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增加了点小麻烦。

多媒体显现出来的世界地图不是很清楚,只好让学生们看课本上的那副地图。先看整个世界地图,让学生们讨论交流在这幅地图上都发现了什么,刚开始学生们没有头绪,答案五花八门,后来我慢慢的引导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地球表面上大部分是什么,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等等,通过这些细小的问题,学生们逐步理清了思路,顺利的找出了七大洲和四大洋。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水,陆地都被海洋包围,海洋之间都是相通的。再让学生们看课本资料,知道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仅占29%,海洋面积占了71%,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

出示大洋和大洲在地球东西半球的分布图,让学生们了解哪些大洲和大洋分布在东半球,哪些大洲和大洋分布在西半球。哪个大洲面积最大,哪个大洲面积最小?那个大洲没有人居住?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什么?四个大洋的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哪两个大洲是相对应的'?通过看地图以及学生们的交流讨论。对于七个大洲的面积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我让同学们先按顺序排出来,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总结出一句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通过这句顺口溜来巧记七大洲的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序。亚洲与大洋洲、南美洲与北美洲、欧洲与非洲两两相对。让学生充分的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和特征。

对于世界地形之最,书上只提供了几个,不过令我欣喜的是学生们知道还真不少,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最高的山脉,世界最大的湖泊等等,这些世界之最学生们通过交流都了解了很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由于多媒体课件效果不是很好,浪费了一点时间,有点手忙脚乱,在时间分布上不是很均匀,最后匆匆结尾,不过在以后几个班上课的时候就做好了应对措施,顺利授课。

七年级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优质篇五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理解大陆、大洲、半岛、岛屿、海、洋、海峡等概念,并能判别。

2.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学会在地球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确定。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法、对比归纳法等。

教具准备:

地球仪、地理图册、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地球?水球?

分析世界海陆分布图。

分析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

分析图片《地球?水球?》。

分析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图。

阅读《大洲的命名》。

阅读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图。

七年级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优质篇六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

2、培养查找、搜寻信息及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观看加加林初登太空的图及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全球海陆分布大势,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分布特征。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讲述法。

(二)教具准备。

世界海陆分布图、大洲和大洋分布图。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当我们进入宇宙,在浩瀚的夜空中,我们会看到一颗与众不同的蔚蓝色的星球,那就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可能有的同学会问:我们看到的星星都是黄色的,怎么地球是蔚蓝色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吧。

(板书)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海陆比例。

为了了解地球面貌,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进行了艰难的探索。

请同学们读26页阅读材料。

老师提问:早期的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师:早期的人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足迹和视野所及的范围狭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往,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在古希腊的世界地图上,古希腊就是世界的中心。而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疆土称为“中国”。而且由于人们是生活在陆地上,于是人们就把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称为“地球”。

请几位同学介绍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

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游记、郑和七下西洋、地理大发现、麦哲伦环球航行等。

老师小结:不错,这些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经过了艰难的探索,现在我们对地球上海陆面貌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

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蓝色所占的比例大。

学生讨论,老师点评,言之有理既可。

师:专家们还计算出了海陆的精确比例:

(板书)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师: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海洋彼此相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由于海洋面积远远超过了陆地面积,所以如果我们将地球平分成两个相等的半球,不管怎样分,始终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根据地表海陆分布状况而划分的水半球与陆半球也是这样。请看28页。水半球是指海洋最多、陆地最少的半个地球。它的中心在新西兰以东安蒂波德斯群岛附近。而陆半球是指陆地最多、海洋最少的半个地球。它的中心在法国西部卢瓦尔河河口附近。然而,即使是在陆地最多的陆半球内,海洋面积(占52.7%)仍然大于陆地面积(占47.3%)。而这样划分的水半球,海洋面积就达到了90%。所以,我们无论怎么划分,也是分不出陆地面积超过海洋面积的半个地球的。这个事例更进一步说明了世界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不仅是世界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世界的海陆分布也很有趣。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在北极和南极周围是陆地还是海洋。

(板书)2、世界的海陆分布。

学生回答。

老师手拿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海洋彼此相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不同的陆块,名称不同。请同学们看2.5图。

(板书)。

1、海、洋、大陆、岛屿、半岛、海峡。

学生读图p28图2.5。分别请几个同学说对出对海、洋、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理解,教师归纳。

面积较大的陆地叫大陆;

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

三面环水,一面与大陆相连的`叫半岛;

远离大陆的辽阔水域叫洋;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叫海;

海与洋是相连的。沟通两个水域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练习: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积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指出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及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找出白令海峡和台湾海峡;找出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来。

2、七大洲。

师生一起在图上找出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师:哪些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们以什么为界?

读2.6和2.7图,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亚欧两洲是连在一起的,它们的分界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高加索山脉。亚洲位于东部,欧洲位于西部,在古代,居住在地中海沿岸的人们,把地中海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把地中海以西的地方称为“欧罗巴”,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是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马运河。

读2.6图思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学生回答: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大洋洲大陆部分在东半球,岛屿部分在西半球,南极洲的大部分也在东半球。

师: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哪几个大洲的全部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在南半球?

学生回答: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大陆和亚洲、大洋洲的岛屿部分。北美洲和欧洲全部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

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思考:七大洲中哪个洲最热,哪个洲最冷?

学生回答后老师讲解:由于赤道、南、北回规线穿过非洲,决定了它绝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地区,我们知道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因此非洲成为平均气温最高的大洲。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源自古希腊文,意为“阳光灼热的大陆”。南极洲纬度最高,当然气温最低。

读2.6图:请按面积大小说出七大洲的顺序:

教师归纳: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思考:七大洲中哪个洲所跨的纬度最多,哪个所跨的经度最多?

引导学生从地图册上得出结论:亚洲南至南纬10度附近,北至北纬80度纬线以北,跨越了半个地球,是跨纬度最多的大洲;南极洲虽然不是面积最大的洲,但位于南极地区,跨越的经度数有360度,特殊的位置决定了他成为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师: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来。

(板书)2、四大洋。

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面积最小,印度洋水温最高,北冰洋水温最低,北冰洋跨经度最多,纬度最高,大西洋轮廓呈s型)。

巩固练习:

1、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

2、根据图2.9所示的大洋洲、南极洲轮廓,在图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给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且写出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活动: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和分布特点。

我们仔细观察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图的话,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各大洲几乎都是一南一北成对称分布,像北美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南极洲在顶端。每对大陆组成一个大陆瓣,在北极汇合,形成大陆星,如2.8图。并且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非洲次大、欧洲次小;北美洲第三,南美洲第四;南极洲居第五,从大陆瓣图也可看出,这种分布似乎在保持某种平衡。此外大陆轮廓多为北宽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岛屿多在大陆东面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特点呢?目前,科学家还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希望有志于研究地理学的同学,能够努力学习,有朝一日能为我们揭开其中的奥秘。

七年级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优质篇七

本课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学中,以“亚洲”为例,引导学生说出了亚洲的东、西、南、北各是什么,注重了学法指导,然后让孩子们合作说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后,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制世界地图,这节课的难点就在快乐中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的效益。

在课前我搜集了许多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借助课件更好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识,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大洲和大洋的资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课堂上,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世界地理频道”网站,给他们提供更好更多的资料空间。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不但纷纷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而且还对参加“世界地理之最“擂台赛充满兴趣。我相信,这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七年级大洲和大洋教学反思优质篇八

核心提示: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今天讲课的章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与大洋。在刚结束难度偏高的第一章后,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轻松地学习,在乐趣中学到知识。首先我以加加林的故事导入本节课,引出“人类真的给地球起错名字了吗?”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回答海洋面积是否真的比陆地面积大。得出答案后接着回答海洋面积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分布,得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结论。由结论再提出疑问“既然海洋面积如此大,为什么古人给地球起名为地球而不是水球”(ps:本环节节节相扣,前后联系紧密),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答案。提出疑问: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简单介绍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增进同学们的见闻,同时也增加同学们学习地理的兴趣。(ps:在介绍历史时,欠缺生动,提不起同学们的兴趣)观察地图,得出海陆分布。在讲七大洲之前,先给同学们讲解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之间的区别,并举他们熟悉的例子――雷州半岛。接着引出全球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简要介绍七大洲命名的来源。读图思考:1.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2.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3.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4.北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5.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6.各大洲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ps:口诀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完成教材31页活动3,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ps:本环节同学们难以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并板图)观察地图册第5页,找出大洲分界线在讲七大洋之前先讲解海峡、海、洋之间的区别引出四大洋极其分布和面积大小关系(ps: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在七大洲的轮廓图上标出四大洋的位置最后介绍海洋对人类的影响,增进趣味性。(ps:在讲解贸易的通道――马六甲海峡时,缺乏都地图的指引)存在问题:教师声音过小,师生间缺乏互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