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送族弟绾从军安西表达的思想感情优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8 21:52:17 页码:10
最新送族弟绾从军安西表达的思想感情优秀
2023-04-28 21:52:17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表达的思想感情篇一

  •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推荐度:
  • 蒹葭赏析 推荐度:
  •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推荐度:
  • 鲁迅《呐喊》赏析 推荐度:
  • 鲁迅《孔乙己》原文及赏析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族弟绾从军安西》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6卷第19首。唐朝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是建立在马上征战的基础上,当时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给了各种文化思想五彩缤纷百家争鸣的环境。建功立业,成为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中的一大主题。李白写有许多送别亲朋友人从军的诗,表现出横刀立马,驰骋疆场,横戈待战的英雄气概,表达了无比炽热的爱国情怀,显示出豪迈的气派。这首《送族弟绾从军安西》是李白写给其族弟李绾的送别诗,也是一首军旅诗。李白希望李绾舍生忘死报效国家,乘风破戎、杀敌立功。这完全是一副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待之情,一片勉励晚辈之心。诗中的字里行间流淌首诗人李白的报国立业之情。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作者:唐·李白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⑴。

尔随汉将出门去⑵,剪虏若草收奇功。

君王按剑望边色⑶,旄头已落胡天空。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蒲萄宫⑷。

⑴而:一作“向”。

⑵尔随汉将:一作“尔挥长剑”。

⑶色:一作“邑”。

⑷应:一作“驱”。

我大唐兵马乘北风出征,军鼓壮行色,向西击破万恶的侵略者。

你跟随大将军出门去,杀虏就如挥镰刀割草,一定会立下奇功。

君王在宫中按剑,神情肃穆了解边情,敌军的命星已坠落下胡疆上空。

匈奴侵略者的命数已尽,系颈投降吧!明年你就能驱马入宫报捷。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这“欲”字颇可玩味。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s("content_relate");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赏析】相关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06-20送元二使安西的赏析09-05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及赏析02-11送元二使安西的古诗赏析02-12《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02-1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赏析06-29送元二使安西原文赏析06-30《送元二使安西》原文赏析06-30送元二使安西全文及赏析09-0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