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8:33:19 页码:8
2023年《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汇总16篇)
2023-11-26 18:33:19    小编:zdfb

健康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写总结时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合理安排论述的层次和顺序。阅读总结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触发新的灵感。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一

1、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

2、通过品析词语,感悟作者用词准确、精妙,使学生领悟读书之道。

师:刚才每个同学都静心地读书思考了,谁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

师:和他画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很好。你们都找得很准确。

请你们再读一读这两句,体会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

你们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找出关键字词?

师:相机板书:探 欲出又止 踌躇不前(好,同学们找得非常好。)

师:这里的“探”字,我能不能把它换成“伸”字呢?

师:大家都认为不行。它们有什么区别,谁能上来表演“探”和“伸”的动作。

师:这就是你的巢穴躲进去吧,同学们要认真看,他的哪一个动作是“探”,哪一个动作是“伸”。(生表演)

师:谢谢你的精彩表演。刚才他表演的第一个动作是?

师:对,“探”。那“探”和“伸”又什么不同呢?你来说(生答略)

师:哦,“探”只是把头伸出一点点,试探,那他与后面的哪一个词呼应啊?“侦察”。是呀,这只幼龟就像一个小小的侦察兵,它特别的---警惕,这从侧面反映出食肉鸟怎么样呢?动作敏捷,所以幼龟怕成为其口中之食是吧。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食肉鸟,有哪些?

嘲鸫、鲣鸟、海鸥。它们都是食肉鸟,在同学们的眼里也许他们是美丽的,可爱的,然而,他们却是幼龟的杀手,可怕的天敌。

师:所以这时这只侦察兵幼龟“欲出又止”,它之所以想出去,是因为什么?(他要回到大海。他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幼龟之所以又不想出去,是因为什么?(害怕外面有食肉鸟。)

师:这个“欲出又止”与后面哪个词意思相近,前后呼应?

“踌躇不前”是什么意思?你来说(生答略)犹豫不敢向前,体会得很好。

如果你正在场亲眼目睹了这一情形,你会怎么办,会救这一只幼龟吗?

教学中的亮点:选准了关键词,也抓住了关键的句子,通过关键词的理解来领会句子的含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探”和“伸”的不同,更好的理解幼龟的小心和谨慎。

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不足:本节课让学生从关键字词中体会了幼龟的小心谨慎,但并没有把这种理解带入到朗读中,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

上课前我在教案上进行了精心准备,但在备学生这一块还做得不够。没有很好预设出学生会怎样想,怎样回答,导致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所出入,影响了课堂进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在关键词的讲解上形式做到了多样,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理解了幼龟的小心谨慎,但在朗读方面做得还不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朗读要求有所提高,学生学生没有达到朗读的要求时可再请其他学生读或老师范读,以达到朗读的提高。

在评价学生时,老师应做到评价语切实有效,并起到对学生激励的作用,不断优化自己的评价语。

最后教师应加入过渡性语言,联系到课文主题,使学习内容上得到升华。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二

本课教授的是《自然之道》的第二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掌握重点四字词语2、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之道”的意义。3、多形式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下面详细说说,在本课教学中,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情况。

针对本课出现多达16个的四字词语,我进行挑选“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后悔不已、饱餐一顿”,将这些词语意思解释出示在ppt上,学生看解释读出相应的四字词语,接着将这些四字词语一一填入一段概括课文大意的文段中。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由于预习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良好,做题速度很快,掌握情况良好。不足在于,只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进行练习,学生是否全部掌握,情况不明确。

第二个目标是,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之道”。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两个重点句子的比较。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悲叹——叹息。

通过“愚不可及”引出对文章自然之道的深入理解,怎么愚不可及,这样的行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悲叹”、“叹息”两个词语的辨析,加深对“愚不可及”的行为违背自然之道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到位,拓展充分,但不可避免的有点被动学习,因为两个句子都是老师出示,学生没有自主学习主动权。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三

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感缺失太多。反思教学,诸多感触涌上心头,其突出者有三: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三是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我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今作如此反思,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四

今天,我教学《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我的思绪就像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一样,漫天飞扬。

我对自己以下两点很满意:

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

在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幼龟们得到了错误信息,于是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强调了“成群成群”说明好多幼龟;“争先恐后”又说明幼龟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鱼贯而出”说明幼龟又非常的有秩序。于是,我说:“这么多幼龟争抢着爬向大海,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理解了上述词语之后,再来回答题,学生也是争先恐后、鱼贯而出。

“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伙伴们,趁着现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机不可失,是不可再来”

“哈哈……”虽然一阵哄笑,但我心里却很欣慰,我觉得学生们已经走进了角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幼龟的那种急于寻找安全的行动场面。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段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段的情感基调,追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办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异口同声道:“愚蠢。”此时,“他们心情怎样?”

生:伤心、悲伤、自责……

“他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语言?”

生:“天啊,看我们干了一件多糊涂的事儿。”

“哎,我们帮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当初!”

我觉得学生已经深深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充分体会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进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们忙碌着救幼龟。”

“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的,也顾不上休息。”

“我看到蓝蓝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鸟疯狂的啄食;沙滩上遍地爬满了小幼龟,他们无奈的等待着命运的挑战;还有忙碌的人……”

“我看到满地的残骸。”

“我看到沙滩上一片狼藉。”

……

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五

在这节课上我抓住了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的教学主线开展教学,横向贯通。

教学经线:围绕着“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中心句,从“愚在哪里”,“蠢在哪里”,“痛在哪里”,“悔在哪里”,“悟在哪里”这几个版块进行教学。

教学纬线: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因此在复习完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

让学生换个位置去感受,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语文的学习不能单纯以课本为本,应该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由一篇读多篇。因此在这课第一课时的学习之后,我就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即“以读引读”。所谓“以读引读”,就是以课内阅读带动引导课外阅读,以已读的内容带动引导对未读的内容的阅读,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把学生引进书的海洋。除了开展大量阅读之外,同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学习“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学生从课外阅读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的文章,充分明白了自然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这不是光一节课的学习所能习得的。

当然,在这一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之前缺乏良好的铺垫。有一些过渡也不够自然。同时在幻灯片的设计上要注意链接时,考虑学生的问题生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六

《自然之道》的第二课时主要讲课文,我根据老师的建议,明白了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一节课我的收获颇多,以下是我的总结和反思:

先前我设计的教案中并没有太多让学生发挥的地方,主要是教师在引导,单纯地在学习文本,但是听了老师的建议后发现原来课堂还可以以这样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深入课本。以关键的词句带动课文的学习,通过教师语言的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学习,学习关键语句时顺势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是在安排教学设计时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

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我吸取了上节课的经验,合理的安排了时间,预设了突发状况的解决方案。

2、注意了语气的抑扬顿挫,在让学生读句子的时候适当地进行了引导,突出了重点词语。

3、增加了图片对比环节,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4、突出了语言文字训练。

出现的问题:

1、有同学回答完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表扬。

2、有些句子在引导同学读的时候没有读出重点的词。

3、教师示范读的次数较少,要给学生一个引领。

4、板书“伤害”时间有些过早,没有到最恰当的时间

1、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文本内容。

2、教师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尤其是在学生在进行朗读时把握不到位的时候。

3、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在他们回答问题较好的情况下。

我觉得这节课的整体气氛还是比较好的,学生们也能够找到问题的到答案并进行拓展。从这堂课中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合理运用,争取每一堂课都尽善尽美。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七

一、单元训练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等思维品质。

2、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沙滩、侦察、企图、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词,会写2个生字,能随文理解“颓丧、欲出又止、若无其事”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概括叙事性课文主要内容的的基本方法。

4、理解向导说的话的意思,初步明白课文中“自然之道”的含义,了解并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向导说的话的意思,初步理解课文中“自然之道”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道”。

2、解题。“道”是什么意思?学生理解,教师点拨。

二、初读课文,了解“道”。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3、教写“愚蠢”。

4、略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文本,感知“道”。

1、学生质疑。

2、理解课文中“学习小泡泡”的问题。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a、随文理解“探”、“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等词语的含义,体会用词的精妙。

b、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a、情感朗读,体会游客和向导的不同态度。

b、创设情境,感知“自然之道”。

c、引读理解,体会向导话中的含义。

四、再现场面,感悟“道”。

1、默读6―8自然段,品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2、汇报交流,深刻感悟: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3、抒发感受,进行写话训练。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八

生(向导):我是学生物的,知道自然之道,竟然没有拦住这些无知的游客。

生(向导):原本想通过事实教育大家,没有想到酿成这么大的悲剧。

师:原本无奈的向导现在多了一分悲伤。读出他无限的悲叹。(生读)

生:我认为他知道,因为课文开头说这个向导是个生物学家。

生:我也认为他知道。在“我们”焦急地让向导想办法的时候,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从他这种冷淡的应答中,完全可以看出向导是茶壶里煮饺子——心里有数。

师:你们真厉害,有理有据。但老师却认为向导不知道幼龟的避险方式。我们来看课文的这句话——(生读)“那只先出来的幼龟……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师:你想,如果他知道,他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生:让幼龟回龟巢才对,不应该把它抱向大海,这样龟巢里的幼龟才能知道外面有危险。

师:惨状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来,让我们读句子——(生读)“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生:幼龟很有可能被嘲鸫叼走,那么同样地那些龟巢里的幼龟会错误地认为外面是安全的,它们同样可能受到灭顶之灾。

生:幼龟规避了危险。

师:这看来可能是最好的结局了。那么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生:那些食肉乌怎么办?它们会因没有了充足的食物而消亡。

师:食肉鸟与幼龟之间的生态平衡何尝不是自然之道。因此真正的“道”就是什么?

生:就是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不能人为干涉它们的生存之道。

“向导是个生物学家”,以及在“我们”表示焦急的时候,向导冷淡的话语给了学生一个暗示:向导洞悉一切。但是我们沉下心来思考,其实向导也不完全知道幼龟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因此我们很容易把注意力聚焦到游客身上,从而忽略了文本更深层的含义。

那么文本的深层含义在哪儿呢?对向导来说,他懂“道”,但是他结果同样犯了错,他错在没有固守自己的“道”,错在被“我们”这些游客所谓的爱心挟持了思想。

那文本潜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不救,幼龟被嘲鸫抓去,估计巢中幼龟也会因得到错误信息而被食肉鸟饱餐。因此,我们应遵从自然界这种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教师成功地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自然之道,但这个“道”又不是强加给学生的,他以文本语言为凭借,渗透得那样巧妙,那样自然。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叙事性哲理故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从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课文,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概括小标题。为了让孩子们理清课文的思路,我让他们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孩子们首先梳理了两个字的:看龟——救龟——引龟——害龟;然后又增加成四个字的“看龟入海——好心救龟——引出幼龟——自食苦果”,接着大家又把小标题扩展成八个字的:“结队旅游,看龟入海——大发善心,无奈救龟——一龟入海,万龟出动——群鸟美餐,残害幼龟”。然后我让他们把这些小标题变成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就变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层层铺垫下,孩子们的思路水到渠成,很自然的掌握了概括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

2.梳理主要问题。在孩子们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后,就是理解课文的内容了,为了让孩子们理解的更透彻,我梳理了四个问题让孩子们讨论:“1.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什么?2.幼龟爬向大海时会遇到什么危险?3.探路的幼龟遇到什么危险?我们和向导的心情怎样?4.事情的结果怎样?5.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交流汇报。在感悟“自然之道”课中,内心的感受变化(紧张——震惊——悲叹),层层剥笋般地解读质问,制造教学冲突。学生在探寻地过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十

翻阅本册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里的几篇文章发现,《自然之道》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文章,该文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好心办坏事。这是一个令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因为小海龟离巢进入大海正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识。但是,透过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却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这是一种以成人化的辩证思维来诠释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通过语文的方式、运用更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

查看多名教师执教的课堂实录,多是抓住“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此理解我们救幼龟反而害幼龟的过程,从而体会违反自然之道最终事与愿违的道理。“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非常清晰,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可因为首先它是倒装的,其次它太富有理性。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小幼龟从龟巢进入大海的整个过程,他们的内心及情感更愿意随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而起伏,在起伏中他们会懵懂地感受到一些道理。

因此,在第二次准备教案时,我舍弃了成型的套路,立足学生学的实际,最终确定了“抓住我和向导心情的变化”这一线索,引导学生融入人物的情感波动中,使自己成为文章的主角共同关注小幼龟的命运。

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能体现我和向导心情语句,并以批注的方式进行概括。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刚刚发现幼龟时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们当时的惊喜之情,感受小幼龟的“欲出又止”,感受我们那种备感新奇的心理。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之后我们的情感变化,感受嘲鸫突然而至时我们内心的焦灼,与向导的若无其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向导的“极不情愿”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铺垫。在我们的反复催促下向导将一只幼龟抱向大海,此时,学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只幼龟后的平静转为害一群幼龟后的震惊和懊悔。

在血色夕阳下,在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悲惨情景的想象中,学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向导若无其事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在情感的强烈变化中,在内心的强烈挣扎中,孩子们终于主动地去思考: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么?我们违反了自然之道结果是什么?在疑问与思考中,在引导与点拨中,孩子们走进角色进行了真正的心灵体验与行为的审视,而这种体验与审视并不是教师强加于他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发自震撼后的思索。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感悟,是体会人物情感的主要方式,这种情感通过加工转换成朗读予以升华。在本课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朗读训练点:1、感受我和同伴们的紧张和向导的若无其事。我和同伴焦急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的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的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2、感受因“我们”的无知导致一群幼龟丧生时的震惊、后悔莫及。“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些什么?在朗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发自心得的呼唤与感慨,孩子们将自己化作了太平洋海岛上的`实地观察者与事件的参与者,他们由对幼龟离巢的好奇转为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与自然规律的深入思索,当他们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传达出来时,他们真正做到了用心去真实的感受。

在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感悟中,在朗读的指导升华中,孩子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整个过程,经历了发现幼龟时的欣喜、幼龟面临危险时的紧张、救下一只幼龟时的喜悦和踏实、害了一群幼龟后震惊和懊悔。孩子们的心随幼龟的命运而起伏,继而转化成了层层深入的感悟和思索。虽然最后孩子们虽不能用成人化的语言解释“自然之道”这一思辨的难题,但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自然之道。

这堂课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引导他们用心真实地去感受,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真谛。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十一

三月十日,我在本班教室上了一节组内公开课:人教版第八册第九课《自然之道》。反思教学,存在不少缺失:

第一、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够。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积极的活动犹如连接语言和思维的桥梁,为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创造条件。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是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就缺少生机和活力。这堂课没有完全动起来的学生占五分之三,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

第二、朗读显得单薄。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教师应运用情景渲染,示范朗读和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学生领悟课文情感,生成内在语,激发朗读兴趣,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读得不充分,不能透彻理解文本内容,使教学显得不厚重。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第三、把握课堂不够灵活。刚上课不久,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向导明知把幼龟的侦察兵放入大海会使众多幼龟受到伤害,为什么不把它再放回龟巢呢?这个问题我只从表象向学生解答,因为刚刚学习文章,只待学习后学生有了较深的理解,再揭示其含义。因时间紧迫,学后忽略了这个问题,没有向学生揭示深意,虽然这堂课的目标可能是完成了,大部分同学也对于最后感悟的结论自己可以体会到,但总觉得学生学习不够深刻。

第四、对“蠢事”的探究还不够深入。上课开始,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教学中想让学生明白“蠢”不只是该不该救的问题,还有怎么救的问题。要么不救,要么选择正确的方式救。不救,绿龟会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们遵守这个“自然之道”,它们或许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食肉鸟也自能按弱肉强食的原则觅食;如果救,也得要看清情况,了解清楚规则,顺应“自然之道”,选择正确的方法。我们不是不能改变事实,而是要依照规则改变。虽然课堂上,多数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也只是点到为止。教学没有很好地带领学生系统地去探讨,去争辩。对“愚不可及的蠢事”认识不深入。

从教这么多年,我越来越体会到: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里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课的时候就能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难点地进行教学了。课堂上,学生兴奋,老师激情,这样的上课真的是件乐事。

今作如此诊断,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十二

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

在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幼龟们得到了错误信息,于是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强调了“成群成群”说明好多幼龟;“争先恐后”又说明幼龟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鱼贯而出”说明幼龟又非常的有秩序。于是,我说:“这么多幼龟争抢着爬向大海,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理解了上述词语之后,再来回答题,学生也是争先恐后、鱼贯而出。

“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伙伴们,趁着现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机不可失,是不可再来”

“哈哈……”虽然一阵哄笑,但我心里却很欣慰,我觉得学生们已经走进了角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幼龟的那种急于寻找安全的行动场面。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段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段的情感基调,追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办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异口同声道:“愚蠢。”此时,“他们心情怎样?”

生:伤心、悲伤、自责……。

“他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语言?”

生:“天啊,看我们干了一件多糊涂的事儿。”

“哎,我们帮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当初!”

我觉得学生已经深深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充分体会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进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们忙碌着救幼龟。”

“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的,也顾不上休息。”

“我看到蓝蓝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鸟疯狂的啄食;沙滩上遍地爬满了小幼龟,他们无奈的等待着命运的挑战;还有忙碌的人……”

“我看到满地的残骸。”

“我看到沙滩上一片狼藉。”

……。

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仍在思索,思绪依旧飞扬,能上一节让学生明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幻想,走进每一个故事,把自己变成其中的主人公,这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努力方向。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十三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几个朋友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上,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但是出于“我们”没有听从向导的劝告,“好心”帮助了一只幼龟,结果却给成千上万只幼龟带来了灾难,使不少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件事告诉我们:爱护动物就要了解它们的习性,了解自然法则,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

那么,如何上好这篇课文呢?下面我就围绕《自然之道》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及不足之处。

通过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之后,我觉得:

作为第一篇精读课文——《自然之道》:通过一个简单、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好心办坏事,不难理解,但是透过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却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关键问题,这正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这是一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通过文本解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通过语文的方式、运用更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顺其自然突破这一重难点,在课堂伊始,我就从“道”字的不同词语解释进行铺垫引导,接下来抓住“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主要问题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此理解“蠢事指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如此一来,学生兴趣大增,以他们的心理来走进故事,了解故事。

很显然,“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非常清晰,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抓住他们感兴趣的小幼龟从龟巢进入大海的整个过程,尤其是一些关键字词,边读边悟,边模仿边讨论:这样傻不傻?这样合理吗?当他们的内心及情感都随着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而起伏,在起伏中他们顺其自然地理解了违背规律就会做蠢事的道理。

在课堂中,我引导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能体现我和向导心情语句,并以批注的方式进行概括。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刚刚发现幼龟时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们当时的惊喜之情,感受小幼龟的“欲出又止”,感受我们那种备感新奇的心理。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之后我们的情感变化,感受嘲鸫突然而至时我们内心的焦灼,与向导的若无其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向导的“极不情愿”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铺垫。在我们的反复催促下向导将一只幼龟抱向大海,此时,学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只幼龟后的平静转为害一群幼龟后的震惊和懊悔。在血色夕阳下,在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悲惨情景的想象中,学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向导若无其事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在情感的强烈变化中,在内心的强烈挣扎中,孩子们终于主动地去思考: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么?我们违反了自然之道结果是什么?在疑问与思考中,在引导与点拨中,孩子们走进角色进行了真正的心灵体验与行为的审视,而这种体验与审视并不是教师强加于他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发自震撼后的思索。然后为了能凸显主题,我的阅读链接是两个经典小故事《揠苗助长》、《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如此一来,联系文本让学生发现几个小故事的相似之处,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同学们热烈讨论交流之后,老师再细语点拨,重难点轻而易举就给突破了。

一堂课下来,我深切的感受到,课堂的主人永远是学生,他们是课堂实效性的主宰者,走进孩子们心灵,引导他们用心真实地去感受,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不二法门。

课堂永远不会完美,有了反思才会有进步,课后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遗憾之处,如:语速稍快,留给孩子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就找同学回答问题或者自圆其说,势必会导致部分中下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另外,疏于对部分学生的课堂管理,观看录像之后发现几个贪玩好动的学生课堂专注度不够,要加强课堂调控。这样人人参与、积极互动的课堂才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十四

课堂是以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关系随时在转换。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为圆满完成自己的教学过程而抢时间,赶教材,生硬施教而少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生动性,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这样将无法达到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

老师要上好课,认真精心设计问题,绝对是教学的必要手段。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理念却要求教学过程中必须随机渗透与体现。在教学《自然之道》一文时,我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抓住课文中的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语文语言。

同时注重体验,如表情体验,情境体验,朗读体验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的同时,有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所在。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本课时,我安排学生自由读,合作读,齐读,同桌互说,小组讨论等,让学生人人都有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中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用多种学习方式,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十五

第三单元的课文,从内心深处不太喜欢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因为它们都是说明文,文章缺少美感。那么,如何上好说明性课文呢?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深有所悟:在教学中,应制定一个合适的的教学目标,目标不要太多,太花哨,而要集中一点以攻之。下面就《自然之道》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谈谈在教学中如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教《自然之道》前,把感悟“自然之道”,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定为了基本学习目标之一。

在具体目标实施上,我是这样做的: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向导极不情愿的抓起那只……我就抓“极不情愿”解读向导为主线,引导学生辨析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冲突时应该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

“蠢”不只是该不该救的问题,还有怎么救的问题。要么不救,要么选择正确的方式救。不救,绿龟会有自己的自保方式,我们遵守这个“自然之道”,它们或许不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食肉鸟也自能按弱肉强食的原则觅食;如果救,也得要看清情况,了解清楚规则,顺应“自然之道”,选择正确的方法。我们不是不能改变事实,而是要依照规则改变。

就这样,因为教学中,围绕了一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教学中做到胸有成竹,在自己教学中搭建了一个教学框架,上课的时候就能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难点的进行教学了。课堂上,学生兴奋,老师激情,这样上课真的是件快乐的事。

《自然之道》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篇十六

周老师执教的《自然之道》选自小学人教版四年级的第三单元,本单元是让同学们走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自然之道》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然之道》是让同学们感受到: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课文中的作者对此就是深有体会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要求让学生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第一课时内容比较少,刚开始周老师用破茧成蝶的故事引入课题,故事中小男孩原想帮助蝴蝶破茧,后果却导致蝴蝶死去。这个故事引起学生的深思,初步了解到自然中的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生存的规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叫“自然之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带入了文本。

接着周老师让同学对课文的大致内容有一个了解,知道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对于到底是一件怎么样的蠢事不告诉学生,不过课文的内容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通过预习,大部分同学已经知道这件蠢事指的是什么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对于疏通课文这个环节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然后周老师的生字教学也是本课时的亮点之一,周老师同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力,“火眼金睛”的环节让学生找出易写错的生字,并提出对此字的记忆方式,而且周老师还在读记过程中,注意了写得教学,读写的结合不但让学生记得牢,也体现语文课的工具性。在理解词语时,周老师很有智慧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以提问题和争当小老师,用找同义词,说一句话的方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还在解答中学会交流,真是一举多得。

最后,周老师结合四字词运用和课文主要内容出了一道练习题,对小学生是一个检查又是一个课时小结,第一课时完美结束。

整节课就是板书欠缺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