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实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34:06 页码:10
最新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实用18篇)
2023-11-11 23:34:06    小编:zdfb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高自己。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效学习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一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和崇高理想。

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实现过程。所以应当对不同学校的教育目标有正确的理解与界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在诸育关系的认识上,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诸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应是一体的。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全面发展的一个维度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所以,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二

1.识记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内容。

2.理解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主要特点。

(一)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

(2)学科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文娱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活动。

(7)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

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三

一.名词解释。

•1.如何看待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

两种价值观的产生是历史的产物;

两种价值观都具有自己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要采取整合思路,不要单向抉择,针对时弊动态调整,结合国选择。

三.论述题

•1.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

(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是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潜在的制约因素。

(2)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教育的政治功能:政治教育(个体政治化)、培养政治法律人才、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教育的文化功能:对文化的传承、选择与创造。

•2.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四

结果:把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为考试的弃儿,失去发展的机会与前进的信心;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单纯抓智育;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压抑学生成长。

原因:在脑体、工农、城乡差别还长期存在,商品经济还需要继续发展的条件下,高学历是诱人的,它往往是通向高地位、高待遇、高消费的桥梁;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没有为学生开辟出广阔的用武之地;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家长学生向往升学,为了获得更充分更完善的发展,以便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五

个体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制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四种:遗传(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环境(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人和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身心发展的动力。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先发展形成思维,后发展抽象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后才会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在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初期等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上,还是在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别,前后在连续。

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身心不同方向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为不同的个体身心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不同,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表现在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1、政治社会化(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2、道德社会化(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性别角色社会化(将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的过程。)。

(四)个体个性化的形成。

个体个性化侧重于个体的“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

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总是处在一种矛盾之中。

社会化和个性化都是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一是个性化功能。

社会化和个性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相辅相成的过程,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六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是: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任务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智力,一般是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是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信心的综合体现。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七

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管理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总和。

基础特征: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

(二)传统教育的扬弃。

传统教育中好的方面: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班级授课制;注意观察、实验。

传统教育的问题: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教学内容上,陈旧凝固,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方法论上,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

(三)创造型人才培养。

创造型人才应具备五种素质: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或:专而博;有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对社会的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造型人才的个性五点特征:创造型人才,感觉、知觉、感情都极敏锐,心扉开放,总想开拓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对于外部世界的经验;创造型人才对非合理的事物、无秩序的东西是宽容的,他所感兴趣的不是单纯明快的事物,而是复杂的和标准不明的事物;创造型人才不屈于压力,不因循守旧,思考和行动有独立性,具有自信、讨嫌妥协、不介意他人的想法;创造型人才内向,有的缺乏社交性;创造型有人,好奇心强,敢于冒险,找现状的担缺陷,不满于现状。

教育任务:传递文化,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密切注意个人的独特性。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八

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它影响着群体的集体精神、群体的价值以及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内容世界。

(一)良好课堂气氛的标准。

防卫型气氛:恐惧与不信任、控制与服从、策略与操作。

支持型气氛:自信与信赖、宽容与主动、自发型与多样化。

创造良好的教室气氛的教师行为:接纳感受、赞赏或鼓励、接纳意见、善于发问。

威塞尔的课堂气氛指标:支持学生的言语、教授或澄清言语、解决或提出问题的言语、中性言语、指导或劝告的言语、指责或反对的言语、教师自我支持的言语。

(二)“中性力量”的处理。

三类力量:积极力量、中性力量、消极力量。

中性力量表现:不听课,但静坐在座位上的学生;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它人分心的乱涂乱画;两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交换意见;在桌上睡觉但鼾声。

处理:接受学生的现实,让其他学生照常进行学习。教师诱导,转化为积极状态。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九

1.识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主要方法。

2.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二)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本班班委会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6)做好家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三)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组织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1)别教育同集体教育的关系。

(2)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工作。

4.家庭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5.作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1)班主任工作的计划。

一般分为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2)班主任工作的总结。

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十

三、解答题4*6分=24分。

教育功能:

“功能”特指事物或方法内含的、可能实现的有效的作用。“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一般地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期望的教育功能、潜在的教育功能、现实的教育功能三个层面。

固有功能:

教育具有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四大固有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指教育能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度的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教育具有维系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教育之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传递和保存文化、普及文化、更新文化三个方面。

派生功能:

2.四(4)p119教师素质的理想要求。

21世纪教师的理想素质至少应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较高的学历水平2)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素质;3)全面创新的能力素质;4)整体素质上的“全能型”和“完整型”。

3.六(2)p165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从操作角度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四个层面。校本课程开发有5个基本特征:1)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2)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与家长等而不是专家;4)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5)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学校教育哲学。

4.七(2)p204有效教学。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说,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2)有效率;3)有效益。有效教学有五个特点:1)引起学习者学习的动机;2)明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3)基于学生的接受方式授课;4)引导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5)指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十一

二、理解分析:4*8分=32分。

从逻辑学角度看,教育存在着8个层面的涵义:

1.教育是一种影响活动。

2.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影响活动。

3.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有意识的精神影响活动。

4.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

5.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

6.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

7.在学校中,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以外在表现形式,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向上发展的精神生活。

8.特指思想品德教育。

2.三(1)p76理解学生的本质属性。

“教育原理”理论体系中的“学生”是指在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具体发展意义的人(1.学生发展是多方面尽可能充分的发展2.学生的发展是富有个性的发展3.学生的发展是持续的、终身的发展)、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是具有文化意义的人;学生是独特的生命精灵。

3.六(1)p154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定义。

从词源分析,课程一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般而言,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目标几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4.七(1)p191教学的语义。

从汉语的语义考察,“教学”有四个意思:教学即学习;教学即教授;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从teach的语义学分析,有五种定义方式:描述式定义;成功式定义;意向式定义;规范式定义;科学式定义。教学就其性质而言,有三层意思:一是教师通过教而学习;二是师生共同学习;三是学生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得到学习。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十二

国家除了对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要求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

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是:

第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第二,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

第四,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4.学生的义务。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十三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启发诱导;强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而殆”即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先秦时期,墨翟以“兼爱”和“非功”为教。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个途径。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着。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西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着名。他的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代表作是《政治学》。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十四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重视教师权威和书本知识、学校纪律的等特点,此外,“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十五

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等。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这些刺激能否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布鲁纳认为,发展学生的智力应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

(2)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第一,动机原则。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

第二,结构原则。要选择适当的知识结构,并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才能促进学习。

第三,程序原则。要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如果发现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就需要随时准备修正或改变教学序列。

第四,强化原则。要让学生适时地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另外,要逐渐从强调外部奖励转向内部奖励。

(3)学科知识结构。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知识结构本身具有理智发展的效力。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十六

1.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各种德育方法的概念以及德育内容。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的主要内容。

3.能运用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解释、说明有关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德育的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方面。

2.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二)德育的内容。

1.道德教育。

2.自觉纪律教育。

3.劳动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5.爱国主义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理想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知行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需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十七

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教师资格证有什么用处。

小学教师常用的三种教学方法。

考生经验分享:备考一个月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模板篇十八

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方面的功能:对青年一代的培养;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构成:具有不同科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之间的比例;具有不同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之间的比例。流动:人才在不同技术特点的劳动部门间的流动;在不同性质的劳动部门或工作种类间流动;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

(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五方面表现:工作效率、工具损坏率、缩短掌握时间、创造能力、管理愿望与能力)。

(2)教育是加速现代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

(2)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

(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

(4)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的手段是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

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观点、理论、方针、战线,造成舆论。

(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一个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的发展除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外,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浸透到学校内部后产生的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

文化浸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外部文化对学校教育的间接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人们的生活方式、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对文化的作用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

(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没类型文化的作用。

(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可以浸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技术的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