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8:01:09 页码:12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汇总19篇)
2023-11-26 18:01:09    小编:zdfb

教案还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测和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教案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教学做出的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评价,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和差异化评价。教案的范文可以帮助你了解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步骤。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一

教学内容:

动物乐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比较多少的方法。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重点难点:

1、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2、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听过骆驼和羊的故事吗?骆驼和羊通过比较,知道了高有高的好处,矮也有矮的好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比较,内容也和骆驼和羊的故事一样有趣。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等汇报的时候再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师:咱们先把熊和鹿做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二

1、14个生字,在中初步感知会意字的组字规律,边边总结识字规律。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如何让学生把会意字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大家都特别喜欢猜谜语,老师下面说两个谜语,看你是否能猜出是什么字?

(1)把火盖住是一个什么字?(灭)

(2)一人躺在树桩下休息?(休)

老师边说边把“灭”、“休”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师问:一人躺在树桩下休息。为什么是“休”字呢?请大家观看课件。看后,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字叫会意字。

1、学生自己借助汉语拼音读读本课字、词、句,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同桌小伙伴互相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最好,相互纠正字音。

3、看看本课的生字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说一说。你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生字的由来?

学习

1、4人为一组,组长带着组员读生字。

2、分析字形,组词,说句。

1、会意字识字

(1)学生可以边说边演示

“灭”字的由来:着火了,人们急中生智把一个东西盖在火上,火就灭了。这就是“火”的由来。

“尘”字的由来:小土一般肉眼都看不见,落下来就是尘土。

“歪”字的由来:不正就是歪。所以把身子不正的人或不正的物品都称为歪。

“信”:人们把要说的话写纸上,通过邮局送到对方的手里,就是信。

“休”:一个人躺在树桩下休息,就是“休”。

讲解了这5个字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这些字都与古人造字的道理分不开,这些字我们给他起一个名字——叫会意字。有的同学会问了什么是会意字——会意,是我国古代造字法的一种,把两个以上的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意义的造字法。会意字就是利用“会意”的方法所造的字。

(2)谁说一说在时怎样记住会意字? (只要我们根据字理去想,就会记得又快又好)

2、品字结构的字

请你再看一看下面的4个字(品、晶、众、森)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这4个字都是由一个相同的熟字组成的。

(1)你是如何记忆这类字的?

“众”:一人为人,两人为从,3人为众。众是人多的意思,比如群众、观众、都是说有很多人。

“品”:一个口我们一般说尝一尝,3个人坐在一起喝茶,我们一般叫品茶。所以“品”字有3个口。

“晶”:一个太阳就够亮的,3个太阳放在一起,就是亮晶晶的。

“森”:一个木是一棵树,很多的树在一起,远远望去就是一大片森林。

(3)记忆这些字可以编顺口溜

3、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甘、甜、舌“的?

(1)“舌“是独体字,舌头在人的嘴里,所以古代的古,上面加一撇,就是舌头的舌。还可以用猜谜的形式记忆:千人一口。谜底——舌。

(2)“甘”:草字头,小横连,表示的是嘴,一横,表示的是一样甜的东西含在嘴里舍不得咽下去。

甘还可以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记。

(3)“甜”字的由来:味道一般是用舌头尝出来的,所以古人在造字的时候,用舌头一尝,是甜的。因为甘是甜的意思,所以“舌、甘”为“甜”。

4、其它字的记忆方法

(1)“亮”:可以用换一部分的方法,用高字的上半部分,加上秃宝盖,再加上几个的几,合起来就是“亮晶晶”的'“亮”。

(2)“息”:自己的“自”加上“心”就是“息”;自己的心放松,就是休息。

还可以用猜谜的方法记忆:身残心不残。身去掉下半部分,加上心就是“休息”的“息”。

(当学生说字形有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

1、老师说字理,同学回答对应的生字。

2、一个同学说字理,大家猜是哪个字。

3、同学说字理,老师猜生字。

1、大家已经掌握了生字,请你自己读一读句子,看有什么不懂?

2、小组里互相解决问题,小组里仍然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可能会有“品茶”、“甜菜”不理解。

品茶:喝茶,仔细辨别茶的好坏。如:我爷爷可会品茶了。

甜菜:一种草本植物,根可以制糖。北方主要用甜菜制糖。

3、自己读句子,看谁读的正确。

4、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学习造句

(1)甜菜可以制糖。

(2)读书看报可以长知识。

(3)我可以把这些句子读得很好。

2、这三个句子中都有“可以”一词。那你能不能也用“可以”造一个句子。看谁的句子新颖。

(1)坐飞机可以周游世界。

(2)打球可以锻炼身体。

(3)我们可以和动物成为好朋友。

老师相信大家还有更多更好的句子,下面把你自己想的句子写在书上15页第4题上。没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

(1)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了14个生字,回家后,把这种方法教给你的爸爸、妈妈或者你们家邻居的小弟弟、妹妹们。

(2)请你观察我们学校的各个地方,如:板报、标语里有没有会意字,找出来同学互相说一说。

附:

识字学词学句(一)4

会意字 ——熟字+熟字=字的意思

mi8

灭——图

ch6n

尘——图

p!n j9ng s5n zh^ng

品——晶 ——森 ——众

1、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正确书写14个生字。

2、重点讲解汉字占格的位置以及如何把字写得美观。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读对后,请同学把生字贴在黑板上。

2、,谁能把这14个生字分一分类?

好,你们说我们先写哪一部分?按学生的意思指导书写。

1、上下结构的字

(1)如:“歪”字的写法,老师就可以说不正字就会歪,我们同学写“不”字时,就应该把它放正,怎样就放正了,下面的正字最后一笔应该写长些,可以稳稳地托住上面的东西。

(2)重点指导“息”字:在写这个字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说后,老师进行小结。注意“息”字的上半部分,左边有一竖,一撇被挡住。“自己”的“自”,要写短撇,撇不出头。和上节课我们的“抱着”的“抱”,右半部分是左边没有撇,一撇可伸出,指的是写长撇,撇出头。

(3)注意在写“尘”字时第一笔不是竖钩,应该是竖。

(4)自己练习写一个。

(5)指导“亮”字书写。

2、请学生说一说,品字结构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1)上面部分要写在上半格中间,下面部分的两个部件要写匀称。

(2)在这些字里,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老师写出一个“众”字,请学生评一评,写得怎么样,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上面的人字是捺,下面的两个人字有变化,左边的人字的捺变成了点。

3、独体字的指导

(1)“甘”字的笔顺要注意。每一笔要注意先进人后关门。写后自己与范字对照一下,再写第二个。

(2)自己写一个。同桌帮助看一看。

4、左右结构的字上节课重点指导过,自己写。(休、信、甜)

老师可以教给学生顺口溜:左右两边是一家,讲团结,讲谦让,你争我让紧挨上,比例得当字漂亮。

1、15页第3题。

读读比比,再组词语。

古(古代) 尖(笔尖) 火(火车)

舌(舌头) 尘(尘土) 灭(消灭)

品(品味) 从(从来) 林(树林)

晶(亮晶晶) 众(观众) 森(森林)

附:

识字学词学句(一)4

xiu x9

休 息 —— 图 ——范字

w1i

歪 —— 范字

zh^ng

众 —— 图 范字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三

1、利用电流产生(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

2、电磁铁是由(铁芯)和(线圈)两部分组成的。

3、制作电磁铁需要的材料有(导线)、(电池)、(铁钉)。

4、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是,(通电时,产生磁性,切断电源,磁性消失)。

5、串联在电路中电池的节数越多、线圈的圈数越多、铁芯越粗、电磁铁的磁力越强。

6、实验证明:改变电流强弱、线圈圈数、铁芯粗细都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7、电磁铁也有南极和北极,它的磁极是可以改变的。

8、线圈的缠绕方向改变后,电磁铁的磁极就会发生变化。

9、电磁铁的磁极的变化与线圈的缠绕方向、电池的正负极有关。

10、电磁铁与磁铁相比的优点是磁极方向和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11、制定研究计划要思考实验方法,需要的材料,实验步骤等等。

12.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

二.问答。

1、电磁铁与条形磁铁有那些异同点。

相同点:都有磁性;都有南北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请你谈谈电磁铁为什么听话?

答:电磁铁的磁极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可以改变。

3、怎样才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力?

答:可以增加串联电池的节数、增加线圈的匝数、使用更粗的铁钉的方法来增大电磁铁的磁力。

答:此时钉帽一端是南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5、电磁铁有什么用途?

答:开关(继电器),电磁起重机,磁悬浮列车、电铃,电话,电报机、电动机、收音机、包括音响的喇叭,都用到了电磁铁。

6、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我们是根据什么道理找到南北极的?

答:电磁铁有南北极。我们可以用小磁针来研究:电磁铁通电后的一端与小磁针的南极相吸引,另一端与小磁铁的北极相吸引,这就说明电磁铁也有南北极。根据的道理是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四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一、认数。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为“元宵节”,主要结合正月十五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安排。在寒假,小朋友们刚刚度过了欢乐、热闹的新年。虽然已经开学了,大部分孩......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五

本组教材是以“美丽的秋天”为主题整合内容,主要由识字1、《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语文园地一》组成,是一组实施美育的优秀教材。

教学本组教材时,教者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同时,让学生体会出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教学时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了解秋天,感受秋天,并注意引导学生能自己画秋天、写秋天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秋天的图画》是一篇新选课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丰收的热闹情景和人们的喜悦心情呈现出来,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感悟秋天的美好,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黄山奇石》是图文并茂,读后我们仿佛被作者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一块块本无生命的岩石被描绘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让人感到自然的伟大、神奇。教学时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应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介绍了一些科学常识,语言生动活泼。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了解知识,把向书本学习和向大自然学习结合起来。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六

教学目的:

1、强学生对连加连减应用题的理解。

2、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式计算。

3、让学生明白互助友爱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2、加连减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常规练习。

9+3+48+6+93+2+7。

10-8-213-2-719-6-5。

二、教学连加。

出示主题图和表格。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3423。

问:你看到了什么?

从表中你看到了什么数量?(三个条件)。

你能提什么问题?

(教师板书出学生的各种问题,并选择:一共摘了多少个?)。

问:你能列式吗?

这个算式我们又叫什么算式?(板书连加)。

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进行计算!学生板演。

三、教学连减。

1、学生看图,口编应用题。

有85个西瓜,李明运走26个,我运走40个,还剩几个?

学生解答,并板演。

四、巩固练习。

口算:7+59+2072-6-40。

教学反思:

练习课。

教学内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练习。

教学目的:

加强学生所学的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1、口算下面各题。

56-3+981-7-7074+6-80。

教师念题目,学生以抢答形式回答。

2、+8-20。

39()()。

56()()。

18()()。

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5()()()()。

4、笔算下面各题。

5、

245115。

213039。

49936。

计算每一横行、每一竖行每一斜行三个数的和。

6、小明要练75个字,他还剩下37个字,他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7、外圈哪个数减里圈哪个数,得数是62?

学生独立思考,写在草稿本上,比一比谁找得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七

一、计算题(共30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240÷6=。

120÷30=。

24×5=。

90÷18=。

560÷70=。

6×15=。

2、用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10分)。

627÷33=。

224÷28=。

720÷68=。

966÷42=。

3、脱式计算。(每题3分,共12分)。

(2)38×(480÷16)。

(3)130+70×16。

(4)(240+760)÷40。

二、填空题(共18分)。

1、754÷63的商的最高位在()位上,商是()位数。

2、最大的'两位数乘最小的两位数,积是()。

3、一个数除以16,商是20,余数是10,这个数是()。

4、40×□161,□最大填()。

5、15商是(),商是最大的()位数。

6、一个数除以5,商是12,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7、()÷40=14……39。

483÷()=9……6。

文档为doc格式。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按一定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教学难点:学生在议一议,评一评,分一分的活动中,切实感受到物体如何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分一分。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课时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设计新意:通过举例加深学生会按照标准分类。

教学准备:文具盒,铅笔,橡皮,尺等;学具盒,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观察教材的插图。

提问:课桌上有些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怎样整理,各种物品应放在文具盒里还是放在学具盒里。

总结:这些物品可以按用途分类分成文具和学具两类。

引导学生把自己课桌上准备的学具﹑文具进行整理﹑分类。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是怎样整理的,分成了几个部分,各是哪些物品。

二、巩固与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识别画的各是什么动物。从左往右排列,上面一排是金鱼﹑狗﹑青蛙﹑海狮﹑鲸,下面一排是鹿﹑螃蟹﹑猴﹑松鼠﹑虾﹑小鸟。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把它圈出来;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则不要圈。

2、第2-4题。

先让学生讨论怎样分,确定分的标准后,再动手分一分。

其中第2题可以按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第3题可以按水﹑陆﹑空分类,第4题以按蔬菜和水果分类,也可以按它们不同的颜色分类。

三、总结评价。

要让学生观察﹑讨论,弄清按什么标准分,自己分一分。要根据习题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合理安排学生独立学习或合作完成。还要组织学生交流分类的结果和分类的思考。

板书设计:分一分。

学具盒水中交通工具。

文具盒陆上交通工具。

水里动物空中交通工具。

陆地动物蔬菜水果。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九

进行英语快速阅读的必要条件是:基本知识、语言基础、阅读技能、快速阅读不是一种孤立的能力,它必须以了解一定的基本知识为先决条件,以具备一定的词汇和基本语法为基础,还要掌握一些重要的阅读技能。如果没有语言基础,阅读材料通篇都是生词,语法难点很多,即使掌握了一些快速阅读的技能,要快也快不了。反之,如果只有语言基础知识,而没有阅读技能,要想读得快,读得多,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对材料的内容缺乏基本常识,即使语言基础好,并具备阅读技能,也不可能“快读”,只能“慢读”。

基本知识主要是指的是所涉及英语的专业知识,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想把内容理解透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语言基础知识主要指词汇量和句型结构。要有一定的词汇量。这包括两部分,一是公共部分,二是专业部分。我认为公共英语部分至少要达到4,000个单词量,而专业部分要有1,500个词汇量。要有一定的句型分析能力。英语文章的语法难点是句型,句型中的难点是定语从句。一个句子很长,往往是由于定语从句连环套在作怪,定语中套着定语。这样的连环从句表达专业概念非常严谨,却给我们阅读带来困难。因此,我们要能够进行层次分析,准确把握各从句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同时,要了解词性的变化,名词的动用和动词的名用。至于时态等其它的语法现象对我们具备一定语法知识的参试人员来说,基本上构不成多大障碍。

二、快速阅读的重要性。

所谓的阅读能力主要是指精读和泛读能力。然而,英语阅读中,速度是人们最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的阅读一般都是快速阅读、通过快速阅读,我们可以更广泛、更大量地阅读资料,猎取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通过大量阅读,频繁地接触语言材料,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学到或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汇,进一步熟练阅读技术,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

三、快速阅读的速度与理解的关系。

现在许多参试人员平时学习中对英语快速阅读的认识不足,他们无论看什么英文材料,都只注重理解而不注意阅读速度,因而阅读的效率、水平都难以提高。这样一来,处理好阅读速度和理解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我们值得认真对待的一个实际问题。速度太快,理解上往往出现很大的困难;速度太慢,又浪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中,我认为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筛选阶段。在我们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首先筛选出对我们有利用价值的。每分钟的阅读速度可达800个字符,重点放在文章的标题和每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上,基本上可对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有个20-30%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快速阅读阶段。就是说对我们已筛选出的信息作进一步的遴选,每分钟的阅读速度可保持在500个左右字符,达到70%的理解,再从中挑选出对我们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来,然后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精研阶段。这一阶段,要达到90%以上的理解,力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融会贯通,根据其利用价值进行取舍。本文主要讨论第二阶段,限于篇幅,对其它两个阶段不作过多陈述,但也可参照本文的观点。

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初期,理解的降低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只要继续以此速度读下去,就会发现理解会渐渐回升上来,达到原来速度时的理解水平。这里有一点必须注意,在理解水平还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至少要达到70%的理解)时,不要继续加快阅读速度。这二者的平衡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不能过多的注意其中一项。我们应该明白,一分钟读400字符且达到了70%的理解比一分钟读200字符而达到90%的理解率效率高得多。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减少一些不必的担心,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快速阅读的能力。

四、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1.阅读行为习惯的影响。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克服行为上某些不良的阅读习惯。

(1)出声读。因为眼睛的移动速度比舌头动作快。出声读不但影响速度,而且会分散一部分精力去注意自己的发音。

(2)逐字读。许多常见词,如功能词,不需停顿单独理解。

(3)默读。虽然没有大声读出来,但在脑中一字字读,也会影响速度,分散精力。

(4)指读。以手指挨个指着读,有碍理解和速度。除非手指飞速移动,引导眼睛快看。

(5)回读。眼睛回向移动,寻找先前读过的信息,而不是继续读下去以获取完整的概念。

2.阅读中心理因素的影响。

阅读时,除了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外,还要注意克服一些影响阅读和理解程度的不良心理因素:

(1)期望值过高。

希望一次阅读就掌握所读材料。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阅读时的心境,也使得视觉器官和大脑都不能集中于阅读过程本身,阅读的效果自然不好。

(2)过度重视阅读方法和技巧。

由于阅读过程中过多思考阅读的方法、技巧等因素,而忽视了阅读材料及阅读本身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会使我们注意力分散,阅读的兴趣自然大大减弱。

(3)思想开小差。

对文字视而不见,翻了许多页,但脑子里仍一片空白。这样就降低了我们的注意力,影响了正常思维。

五、快速阅读的方法。

面对繁杂的英语,要提高效率,就要有一定的方法。我认为唯有以泛读为基础,进行快速阅读的培养,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具体说来,要发现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信息,需要掌握如下方法:

1.推测(prediction)。

阅读正文前,就标题(如果有标题的话)来合理推测资料的大概内容,也可在读了二、三段之后预测下段内容。这对快速理解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以及推测出生词的词义范围有积极的意义。因为英语单词一词多义现象太普遍了,一个单词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往往含有不同的意思,甚至有的单词在同一专业领域在其意义的具体把握上也有细微的差别。

2.关键词句(keywordandtopicsentences)。

在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学会抓主要的词句,找出段落中的主题句,从而正确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注意到是否对自己有利用价值。

3.略读或浏览或跳读(skimming)。

skim有掠过的意思,又有从牛奶等液体上撇去的意思,转意为“快速掠过,从中提取最容易取得的精华”。用于阅读,或译为略读,或译为泛读,似乎都未把其细微的意思译出。而这种读法却包含有原词的所有意思——快速读过去,取出读物中关键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读法理解为快速浏览课文,领会文章大意。一般而言,通过标题可知道文章的主题。对文章的首段和末段要多加注意,以便发现作者的观点。

4.查阅(scanning)。

scaning的意思是扫读或查阅,是快读或速读的一种。scan就是通常所说的“扫描”。其特点是快,但又要全部扫及。scan这个词的词义似乎矛盾,它既可以理解为“仔细地审视”,也可以理解为“粗略地浏览”。这种情况倒成了扫读的绝好证明。从形式上看,扫读是粗粗地一扫而过,一目十行,但从读者的注意方面来看,却又是高度的集中,在快速阅读中仔细挑出重要的信息。因此,查阅可以理解为迅速找出文章中的有关事实细节或某一具体信息;有时要找出某一个单词或词组,如人名、地名、日期、价格等;有时要找出文中所述的某一特殊事件,而这一事件可能是由一个词或短语交代的。若不具备一定的能力,这样的细节恐不易发现。

5.速度变换(readingrate)。

我们要意识到阅读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也就是说,即使同一个人阅读同一份材料,但由于阅读是一种有相当心理负荷的脑力劳动,因此在开始、中途和结束时的速度不可能一样。读物的体裁和难度不一样,阅读的速度也不同。我们不要过分焦虑自己的阅读速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随着速度的提高,理解的程度都有所降低,所以我们应认识到阅读文章时的速度是可以调节的,只有合适的速度才可能获得快速准确的阅读效率。

6.阅读习惯(readinghabit)。

从主观上要能克服注意力容易分散即所谓“思想开小差”的毛病,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从客观上克服各种无意中形成或由来以久的坏习惯,如摇头晃脑,抖动双腿,玩弄纸笔,念念有词等。这些“小动作”,也会分散注意力、影响思考,降低阅读速度。

六、怎样培养快速阅读的技巧。

读外文书籍要做到“一目十行”。

1.视幅要宽。

意思是每一眼看的词要尽量的多。我们阅读表面是用眼睛看,实际是用脑子读,眼睛只是起了照相机镜头的作用。努力使自己的眼睛变成“广角镜”,把尽可能多的词能一眼“尽收眼底”。

2.视时要短。

意思是第一眼和第二眼之间停顿的间隙要尽量短。我们阅读时,若视幅相同,谁的停顿时间短,谁就能读得快。

3.意群要长。

即在每个视幅中不是让你把很多的单词都收进脑子,而是要善于从中摄取有意义的词组,这个有意义的词组就是意群。极慢的读者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视幅就很窄,句子中间的停顿就多,而频繁的停顿必然妨碍正常的理解。快速阅读者是半句或一句句地读。视幅大大加宽,停顿的间隙少而短,获取的都是有意义的词组,因而理解全句或全段就能做到水到渠成。

4.利用上下文猜生词。

充分利用上下文给出的线索,有些生词的意思是可以猜出来的。下面介绍一些基本方法:

(1)利用定义的线索。

在生词出现的上文或下文,有时能找到对它所下的定义或解释,由此可判断其定义。

(2)利用同义的线索。

一个生词出现的上下文中有时会出现与之同义或近义的词,它往往揭示或解释了生词的词义。

(3)利用反义的线索。

在某一生词的前面或后面有时会出现它的反义词或常用来对比的词语,由它可以推测生词词义。

(4)利用常识猜测词义。

有时一句话中尽管有生词,但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判断生词的意思。

(5)利用等式或符号猜测生词。

一段话后面有时会给出一些等式或符号,如前面的话中有生词,由后面的等式或符号可疑猜出生词的词义。

总之,利用多种方法猜测生词词义,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学习兴趣,是英语学习者应当掌握的好方法。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十

《北京的春天》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藏戏的图片、音乐集文字资料;搜集感兴趣的其他剧种的资料。

整体设计意图:

《藏戏》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特色。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我采用先“明确学习任务,再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任务,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东北的二人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板书课题)。

2、默读“文前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出的要求是:弄清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

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词语,更容易掌握。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藏戏与其它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画出相关段落。(8~20自然段)。

2、交流讨论。

(1~3概括藏戏的特点;4~7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8~20介绍藏戏的特点;21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十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演唱歌曲等音乐活动,学生能对歌曲《美丽的夏牧场》产生学习兴趣,并在表演中锻炼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学唱、创编表现等音乐活动中感受歌曲内容及旋律的美及x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知识与技能:

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能用铃鼓伴奏,设计不同演唱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准确且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教学难点:

有表现力地演唱、创编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认真聆听,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

播放x疆音乐《掀起你的盖头来》,教师做几个x疆的舞蹈动作,配合着音乐让学生感受x疆音乐的特点。

学生聆听观看回答(x疆)。

师:“大家说的很对,刚才我们听的是一段x疆音乐,x疆是一个很美的地方,同时它还是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除了大家知道的维吾尔族还有许多支系民族,如哈萨克族,白俄罗斯族等,但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及音乐、舞蹈等方面却是相通的。x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疆和北疆,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里唱的`夏牧场就位于南疆和北疆之间的恰布河旁。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音乐来领略夏牧场美丽的景色。

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师:说说夏牧场的景色是怎样的?

学生聆听回答。

师:大家有没有听清楚最后一句歌词唱的是什么?(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这句话告诉我们这首歌曲歌唱的是哈萨克族美丽的夏牧场。哈萨克族生活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2、观看视频,用。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十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3页的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位置,并会用数对表示位置。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六、教后记:

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积极引导与点拨,加深了学生对数对的理解。

教学内容:课本3页例2,练习一第3、4、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数对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课堂的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在方格纸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用具:动物园示意图的方格纸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2、揭题,提出学习目标。

让学生先说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方格纸上什么线表示列,什么线表示行。

(2)利用方格纸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成果。

1、认识方格纸的列与行。

竖线是列,横线是行。

2、自主学习,小组内展示。

(1)独立学习课本3页例2,并完成问题1和问题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指名学生板演。

3、全班展示。

(1)问题1:熊猫馆在第3列第5行,用(3,5)表示;海洋馆在6列第4行,用(6,4)表示;猴山在第2列第2行,用(2,2)表示;大象馆在第1列第4行,用(1,4)表示。

三、拓展知识外延。

1、完成练习一第3、4题。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汇报:图形不变,右移时,列变了,数对的第一个数字改变了,上移时,行变了,数对的第二个数字改变了。

(6)学生质疑问难,激发知识冲突。

a、针对同学的汇报,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四、归纳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5、7题。

六、教后记:

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十三

1.《师恩难忘》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田老师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上语文课,使我从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受得了文学的启蒙。

3.关于感谢师恩的名句: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假如我能搏击蓝天,那是您给了我腾飞的翅膀;假如我是击浪的勇士,那是您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不灭的火炬,那是您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4.八字成语列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陶校长的演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十四

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生活拮据的父亲,中彩那天神情低沉,为奖品的归属伤脑筋,最终把奖品一辆梦寐以求的奔驰车交还给同事,课文表现了父亲诚实有信的高尚品德。

作者通过简洁、质朴的语言,叙述了父亲的矛盾心理。抓住这一矛盾作为整堂课的教学突破口,可以引导学生从通过品读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深入探究,解决疑问,从而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人物诚信的可贵品质。

设计理念。

平时教学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悟能力,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诚信比财富更重要这一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拨电话、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深刻认识父亲的诚信品质。

2、理解母亲说的两句话。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生活的现状。

2、收集有关赞美诚实、信用等方面的名言或谚语。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一、导入新课:

1、世界上有比金钱财富更珍贵的东西吗?讲一个简短生动的故事。

2、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彩那天》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3、读课题,读准“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文中找答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生字词学习情况。

读自己画出的生字词,说说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提出自学后还不能理解的词语。

3、默读课文,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结合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准备复述故事内容。

4、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解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为复述做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自学,通过自己解决不理解的字词,加上老师引导怎样解决重点疑难问题,使学生熟悉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思考:父亲中彩后,“我”的心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各自试着把这种感情变化用朗读恰当的表达出来。

3、指导试读,评价、点拨。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老师又提出了朗读要求并加以指导、点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词语:会读、会写、会用。

2、熟读并背诵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趣味语文”,领悟标点符号的妙用。

教学重点:

掌握本单元词语:会读、会写、会用。

教学难点:

理解“日积月累”中的'古诗。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词语盘点”

1、读。

2、纠正易错字。

3、词语运用。

三、学习“日积月累”

1、简介古代作者。

2、初读古诗,与同桌互读,纠正读错的音,互相说意思。

3、师点拨。两首诗各写了什么节日?描写了哪些节日风俗?

4、指导学生背诵。

5、你还知道哪些写节日的诗?

四、学习“趣味语文”

1、默读“趣味语文”两遍,想一想,再说说有趣在哪里,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你还知道哪些与标点有关的故事?

3、拓展。

五、作业。

1、词语盘点抄一听一。

2、日积月累背诵默写。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十六

乘法应用题(课本第82页、第83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会分析乘法简单应用题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活动引入。

1、师:小朋友,六一节要到了,大家为了布置教室扎了许多花,我们一起来看看扎了些什么花?(课件显示一个花篮里装了一些蓝花、红花、黄花)。

大家起来书数数每种花各有多少朵?

显示从蓝里拿出有2朵红花有4个2朵黄花有3个2朵。

2、理解: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黄花有3个2朵,可以怎么说?(指名回答)。

3、摆一摆。

学生拿出小图片。

(1)要求第一行摆2个圆片,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

问:第二行要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摆了几个圆片?你是怎样相的`?

板书:3个22×3=6。

(2)要求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

一块讨论:你是怎样摆的?又是怎样摆的?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1、看显示:蓝花有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你能说出黄花有多少朵吗?你是怎样想的:(四人一组讨论)。

交流: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背,黄花的朵数用2×3=6,因此黄花有6朵。

2、想想: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红花有几朵?

(组内互相说说)列出算式:2×4=8。

3、小结:从上面可以看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这个数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计算。

三、形行应用,加强实践。

1、课本第82页、83页“想想作做”第1、2题,看图理解图意并填空。学生独立完成。

2、第3题,学生边摆边列式。

3、游戏,变蝴蝶(把第5题做成头饰,学生根据题目选择)。

5的4倍5×42的3倍2×3。

3个43×44的2倍2×4。

四、自我评价,加深认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

五、课堂作业。

第83页第4题。

教学后记:学生理解得不好.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积蓄、胜利”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事件梗概,理解文中不同人物语言的含义。

3、感受小男孩勇于进取,敢于大胆尝试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文中揭示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并理解文中不同人物语言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历了许多第一次,如第一次背起书包上学,第一次骑车,第一次戴红领巾-----我相信每个第一次都会给你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谁愿意把你的经历与感受讲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次》这篇课文(播放情境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一说你了解了什么?(从主人公、主要内容等方面回答)。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出声地朗读课文,说一说文中小男孩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愿夸一夸他。

三、问题入手,感悟内容。

1、利用默读1、2自然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小男孩儿很小),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语谈自己的体会。学生体会完哪一段就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哪一段。练后全班齐读。针对学生点滴进步及进鼓励。

2、师:这么小的男孩要上台阶,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样台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来体会)。

生:两腿哆哆嗦嗦,但想登上人行道的信心十足,(这个台阶对他来说登上去有困难)。

生:孩子还不满一周岁,这个台阶对孩子来说有些高。

师:台阶高度也就20厘米,我们轻而易举就能登上去,但对于这个刚会站,而且站都站不稳的小男孩来讲登上这个台阶却很难,这个台阶却是一个“高地”。此同小男孩应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很难,很不容易-----。

师:引导学生读一读读出这种难读出小男孩不容易。(师生齐读)。

过渡:就是这样一个不足一周岁,两腿不太听使唤还哆哆嗦嗦的小男孩此时已站到台阶旁,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呢?(用你喜欢的方法读2段,小组内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互相交流来完成)。

师:抓住学生的回答及时请同学谈感受。(体会小男孩想登上台阶的愿望十分强烈,信心十足)。

练习读,指名读,齐读,读出小男孩儿迫切的心情和强烈的自信。

3、有了愿望和信心,看小男孩儿开始登台阶了。(指生读)。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人哪些词中能感受到小男孩想登台阶的愿望强烈?(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圈一圈)。

生找到后,再读一读相应的句子。

师: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问题。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小男孩的想法进行体会,感受小男孩的心情。(他遇到困难——犹豫不定——但并不放弃——积蓄体能精神力量——执著登台阶)抓住“固执”一词,回顾上文,可见孩子愿望的强烈。体会后练习读一读。

过渡:假如你是一个路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我们共同来听一听一位老奶奶和小男孩的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生:老奶奶的话有疑问和不解,她认为孩子小台阶高,大人应帮助和扶持,可见奶奶非常关心小男孩。

生:妈妈的话,对孩子充满信心,鼓励孩子试一试,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师:带着你们的感受读一读好吗?

生:给孩子勇气与信心比扶一把更有作用。

生:大人只能扶一时,不可扶一世。

4、妈妈在微笑着看着小男孩,在她的鼓励与期待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大屏幕出示段落,指生读)。

生:小男孩登上台阶了。

师:我们为小男孩的勇气与自信鼓掌吧?他真的太了不起了。

生:带感情齐读。

课件出示:a小脚又一次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b小脚又一次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了人行道上。

读一读这两部分,体会哪一句更恰当。师总结:因为小男孩经历一次失败后,又积蓄力量和信心,在妈妈的鼓励和奶奶的关心下,才使他登上台阶,“终于”更能体现出这个过程的艰难。

过渡:小男孩儿这两只小脚踏上的难道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台阶吗?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登上台阶后孩子的心情与感受。

生:凭借自己的力量,战胜困难实现愿望,心情骄傲、自豪、喜悦。

带着这种体会齐读这一段。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在孩子自己十足信心的支持下,在妈妈和奶奶的鼓励和关怀下,小男孩凭借自己的毅力,克服了困难,第一次登上台阶(指题目)拿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高地。他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因为他成功地迈上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台阶,他会更加自信的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老师希望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像这个小男孩儿一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在老师、家长、同学的鼓励下,帮助中,凭着你自己的力量拿下人生中的每一个高地,让每一个第一次都格外精彩。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第一次。

哆哆嗦嗦信心十足。

小男孩注视前方积蓄力量有志者事竟成。

拿下高地胜利微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了解天山牧场的景色,并在积累运用中掌握品词品句的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获得美的享受,陶冶学生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了解天山牧场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天山的人的景。

课前准备:

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场风光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的天山,有片迷人的牧场,想去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中《天山牧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交流课文中圈画的生字词,提醒同学们注意事项。(音、形、义)。

2.找出在预习中较难的段落或句子练习读通顺。

3.扩大视距,默读全文,首先思考如何运用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哪些地方写天山?哪些写牧场?(板书:远看天山走进牧场)。

三、重点探究。仔细品读。

1.分自然段指名读。(找7名同学读课文,其他思考问题:每一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

2.概括段意:

(1、2自然段)牧场概况;(3自然段)牧群肥壮;(4自然段)牧女的幸福;(5自然段)黄昏美景;(6、7自然段)牧民的生活。

3.分两大板块。

前4个自然段——牧场景色;后3个自然段——牧民生活。

4.学习第一部分:牧场景色。

(1)读1、2自然段,说一说介绍了牧场的什么?(位置、原始森林、野花、酥油草、溪水、蒙古包)。

(2)你喜欢哪句话,哪个词语。读一读,说一说,重点体会:点缀、镶、齐等词。

汇报:牧群特点:多肥壮。草原:美丽有生机。

(5)尝试背诵三、四自然段。

5.学习第二部分:牧场生活。

(1)回忆第二部分讲的是什么?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黄昏美景。

板书:牧民生活热情好客。

欢乐夜晚。

(2)指名读5、6、7自然段,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

a、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是?

b、理解“金碧辉煌”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之妙。

(四)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看来,我们不仅爱上了天山牧场,更爱上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相信课后这个作业同学们一定非常有兴趣完成,收集描写祖国河山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板书设计:原始森林野花。

景色(秀美)。

7——2天山牧场酥油草溪水蒙古包。

黄昏美景。

生活(幸福)热情好客。

欢乐夜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一类生字和6个二类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其中的好的段落。

2.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体会文中的想象的部分。通过比较和朗读来体会描写的部分。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能从中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呵护,学习花儿们顽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教具准备:花儿图片。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一类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画出一类生字。

4.自己读读这些一类生字。

三.学习一类生字。

校:(1)学校:校舍、校风、校园、校庆。(2)校官。

雷:字理识字。(1)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打雷、春雷、雷电。(2)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地雷、水雷、鱼雷、布雷、扫雷。雷厉风行、雷霆万钧、雷声大,雨点小。

隆:(1)盛大:隆重。(2)兴盛:兴隆。(3)深厚,程度深:隆冬、隆情厚谊。(4)凸起:隆起。

泻:(1)很快地流:一泻千里。(2)腹泻:泻药、上吐下泻。

潮:(1)潮汐,也指潮水:早潮、海潮。(2)运动发展的起伏形式:思潮、____。(3)潮湿:潮呼呼、潮气。

疾:(1)疾病:积劳成疾。(2)痛苦:疾苦。(3)痛恨:疾恶如仇。(4)急速,猛烈:疾风、大声疾呼、疾风劲草。

罚:(1)处罚:挨罚、罚赏、赏罚分明、罚金、罚球。

碰:(1)接触:碰杯。(2)碰见,遇见:碰头、碰壁、碰钉子。(3)试探:碰碰机会、碰巧。

鹅:家禽:鹅黄、鹅毛、鹅绒、鹅行鸭步、鹅卵石。

猜:猜测、猜度、猜谜、猜想、猜疑。

四.巩固一类生字。

五.作业:书写一类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诵。

2.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想象的句子,感悟其中的情感和童趣。

3.学会积累文中的好句好词,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并解决几个问题:

描写部分:

1、课文中那些自然段属于描写?(1、2、6)写了什么?(写出了花儿在雨中的自由自在。)。

2、写了哪两种雨?对比一下,在描写时有什么不同?(如在词语的运用上体现出了阵雨和大雨时天气和花儿不同的状态,其中也体现出了花儿顽强的精神,雨下得越大,环境越恶劣,他们更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

3、读一读,体会文中的描写。

想象部分:

1、、找一找哪些段落是作者的想象?(剩下的自然段)。

2、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讲讲你读懂的句子或段落。

3、可以提出问题。

这几个自然段是以儿童的视角和想象来写花儿的,要理解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想象的,重点理解以下两个问题:

a.花儿在地下学校里上学,那他们的老师是谁呢?(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只要能说出道理就可以,比如:他们的老师可能是大自然,因为他们在自然界里适应环境,可能是土地,因为土地教会他们破土而出。其他的想法也可。)。

b.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花儿奋力地向上长,向着太阳的方向长,他们要伸出双臂,拥抱妈妈,他们的妈妈是太阳的光芒,照耀他们成长,他们的妈妈是雨露,滋润着他们。)。

三、整体读全文。

四、作业:背诵课文的1、2、6三段,积累语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读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三.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四.想象涂色,想一想: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五.作业: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花儿学校。

描写:阵雨——冒,欢天喜地想象:罚站上天。

大雨——冲,放假了向妈妈伸出了双臂。

词语积累:

学校雷电隆隆倾泻潮湿。

疾病惩罚碰撞鹅黄猜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含义,读懂课文内容。

2.体会课文意境,有感情地读出课文的韵味并能背诵重点段落。

3.感悟课文中蕴含的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使学生热爱夏天。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有感情朗读。

2.请同学们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植物生长的?(2、3自然段)。

3.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是从哪看出植物在夏天时成长的速度很快?(让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来讲,讲后再读一读.)。

4.不但植物在成长,我们也在一天天长大,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人在夏天时成长的?(4自然段)读一读,这段中有两条谚语,说的是农民在夏天里总是能抓住植物生长的时机,所以植物的生长状态很好。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在夏天里成长。

生物生长。

万物生长草木生长抓住时机。

学生成长。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十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比一比。

教学目标:充分进行比较,让学生参与比的活动,经历比的过程,能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充分进行比较,让学生参与比的活动,经历比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比长短、比高矮。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比长短和比高矮。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看图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或高矮,并能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出来。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教育学生帮助残疾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看图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或高矮的比较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推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小红家去玩,我们先去她们家的客厅看一看吧。

二、新课。

1、出示客厅图。

同学们看一看,小红家的客厅里有些什么呢?

互相说说。汇报。

2、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比谁怎么样?

前面的吸管比后面的吸管怎么样?

黄裙子比蓝裙子怎么样?

前面的杯子比后面的杯子怎么样?

蓝花比红花长得怎么样?

3、小朋友真聪明,找到了这么多不一样长的和不一样高的,那我怎么样表示它们的长短或高矮呢?我们来看看白菜和茄子是怎么样说的?(师读题目要求)。

先来看两根吸管,长的画勾,短的画圈。第一根下面的方框里画什么?第二根吸管下面的方框里画什么?(师边说,生边画)。

下面的三个你们会自己比一比,画一画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汇报,核对。

4、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三、练习(想想做做1-4)。

小朋友刚才表现得真好,小红想再请你们帮助她比一比,你们愿意吗?

1、第1题。

哪个人高?指名说。为什么不是一样高呢?

在高的下面画勾,矮的下面要不要画勾?学生自己画在书上。核对。

指出:我们要向扎辫子的女孩学习,关心、帮助残疾人。

2、第2题。

看图,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近?为什么?

在近路旁边画勾。自己画在书上。核对,为什么远的路旁不用画?

指出:两个地方之间,直的路比较近。

3、第3题。

哪棵树的影子长?怎么看出来的?

在影子长的下面画勾。核对。

4、第4题。

比比下面动物的高矮,在最高的下面画勾,最矮的下面画圈。

学生自己画一画,核对。为什么有一个什么也不画?

四、小结。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比大小、比轻重。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比大小,比轻重,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看图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或轻重,并能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比较能力,初步的推理能力,简单的用语言叙述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看图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或轻重,培养学生进行灵活的比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的比较能力,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去小红家的客厅里参观,通过比较发现了许多长短不一,高矮不一的东西。今天我们去小红家的厨房看看吧。

二、新课。

1、出示厨房图。

同学们看一看,小红家的厨房里有些什么呢?

互相说说。汇报。

2、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谁比谁怎么样?

白碗比蓝碗大,还是小?你怎么知道的?(看)。

草莓比苹果大还是小?用什么方法知道的?(看)。

辣椒比胡萝卜轻还是重?用什么方法知道的?(手掂)。

胡萝卜和土豆比谁轻谁重?如果看不出来,用手又掂得不准确,还可以用支架来比一比。(支架)。

指出:我们比大小、比轻重,可以用看、手掂、支架的方法来比较。

3、们能自己比比,按要求画一画吗?大的画勾,小的画圆;重的画勾,轻的画圆。自己动手试一试。

核对。

4、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三、练习(想想做做1-4题)。

1、第1题。

比比下面套环的大小,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在最大的右面画勾,最小的右面画圆。

核对。为什么黄色的不画?

2、第2题。

哪个动物重?为什么?在它下面画勾。

核对。

3、第3题。

哪个球重?气球不是比皮球大吗?为什么反而比它轻?

在重的下面画勾。核对。

4、第4题。

在最重的下面画勾,最轻的下面画圆。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比较时,如果不能直接看出大小,轻重,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手掂、支架、天平、想)。

五、课后记。

第一和第二两单元的单元教案设计通用篇十九

这个单元以读数和写数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在第一轮教学经验的指导下,我在读数时特别注意了读数的要点强调,每一级的数都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只是读完后在后面加上它的数级单位(自定义概念,指一、万或亿)。通过分级读,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快速地读出给定的大数。在教学写数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跟大数的读法进行比较,找出方便快捷的方法,即先画分级线,再用数级单位代替分级线,然后按照读法,分级写出各级上的.数。通过这种方法的运用和逆运用(自定义概念,指某一方法经反方向思考后的运用),沟通了读法与写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均得到了提高。

在省略尾数取近似值的教学中,对于为什么要省略,如何省略的问题,我通过估算引入,让学生明白省略尾数去近似值的目的是为了在特定情况下方便解决问题,而省略尾数的方法,与估算中的估这一环节有相似点,一般低位上较小的数选择舍去,较大的数选择进一后舍去。由此引出“四舍”、“五入”。当然在这过程中仍少不了前面读书写数中的分级这一环节的帮助。教学过程中,我明确要求学生我先分级,好确定省略的部分,在合理的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最后再按要求改写,这样学生们掌握起来会容易的多。

在本单元中结合计算器的使用而安排的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的教学中,我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经验,根据二年级时学习的转移方法,渗透了平均的思想。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与120+130+140+150=()×()这类加数是偶数个的问题,讨论出两种做法,一种是把130+140看作一组,120+150看作和相同的另一组,因此得出120+130+140+150=(270)×(2)的方法。也有学生发现四个数中没有一个是他们的平均数,但可以通过130与140的平均数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又有了120+130+140+150=(135)×(4)的解决方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