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ppt优秀(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2:50:46 页码:11
2023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ppt优秀(大全10篇)
2023-11-11 12:50:46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找到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在总结的过程中,要注意整理和归纳材料,避免碎片化的描述。阅读总结范文是一种锻炼自己总结能力的方式,推荐给大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ppt优秀篇一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有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自然天体和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

天体系统。

组成。

其他。

地球和月球[来源:z|x_|k.]。

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太阳系。

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简称星系。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知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

2.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

3.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4.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5.总星系——河外星系6.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科普:在八大行星中金星的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7.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特性: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8.八大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9.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特殊性):(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2)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3)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4)地球上有液态水。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ppt优秀篇二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ppt优秀篇三

各位老师,下午好:

一、首先我说一下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增长模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纵观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有快有慢,主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工业革命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和传统人口增长模式两类,但都属于“高—高—低”模式;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又演变为“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每种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出不同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等特点。本节课是下一节课的基础,起到承下的作用,为下节课的'人口合理容量的分析做铺垫。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能力以及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图1-1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有所了解。

(2)、使学生能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

(3)、理解“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的特征及地区分布差异。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学会运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学会判断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方法、学会说明人口增长特征、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方法。

3、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增长模式,认识我国的国情、国策,逐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在本节教材中,世界人口增长快慢的原因、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及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和代表性国家是重点,其中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征及地区分布又是本节的难点。

在课时安排上,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完成。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下面我接着来分析一下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取读书指导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案例,资料,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结合课堂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读图分析、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身边实例相联系,学“有用的地理”“学身边的地理。

下面我来说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三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大家好,这是我们本学期的第一节地理课,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几个问题:请问同学们的父辈有几兄妹,请问同学们自己有几兄妹?(学生答)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在你父辈和在你们这一辈兄弟姐妹的人数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两种情况各属于什么样的人口增长模式?这就是我们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节2讲授新课讲授新课我先引导学生看图1-1,通过看图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人口增长曲线表现为“j”型曲线,并设疑:人口增长为什么有快有慢?人口增长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通过设疑引出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及激发学生分析人口增长快慢产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就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我们下面接着来学习人口的增长模式,人口的增长模式既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讲授本处知识点时我会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分析,把整个班级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各分析人口增长的一个模式,分析每一种模式出现的时间、出现的原因、特点,第一大组分析“高—高—低”模式,第二大组分析“高—低—高”模式,第三大组分析“低—低—低”模式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人口增长模式分为三大类: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和低低低模式,高高低模式又分为两种情况:原始型和传统型,原始型出现在原始社会,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传统型出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低高模式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结束,发展中国家直到现在人口增长还处于高低高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低低低模式出现在现在的发达国家以及极少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人口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环节3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搜集仁化县近来人口增长的变化情况,分析仁化县人口变化的原因、仁化县人口增长模式有什么变化、未来趋势是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我是这么设计的:

历史轨迹——“j”型曲线。

人口增长衡量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因素——生产力是根。

特征“高—高—低”模式。

原因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模式。

分布“低—低—低”模式。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ppt优秀篇四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ppt优秀篇五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ppt优秀篇六

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3.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3.4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ppt优秀篇七

1、学会概括。

学习时只要抓住重点。例如南亚地型复杂,可用八个字概括,即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整合知识点。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做成思维导图,会让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掌握。

3、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

4、抓重点概念。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公式、定理那样精明,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和要点,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

5、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6、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7、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ppt优秀篇八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ppt优秀篇九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ppt优秀篇十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圈层范围特点地壳莫霍面以上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莫霍与古登堡面间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地核古登堡面以下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