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4:41:54 页码:14
最新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6篇)
2023-11-11 14:41:54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案和策略。写总结时,要注重反思和总结的价值,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想了解总结的写作规范和技巧,不妨先看看下面的一些范文示例。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纸(包括不规则形状)、剪刀、三角板、直尺、钉板。

教学过程:

1.围四边形。

师:(出示课题: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根据你的想像,动手来把四边形做出来好吗?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像的四边形,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2.讨论四边形特征。

反馈。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围出的四边形。

(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

师:(出示主题图)在校园里,你发现了四边形的踪迹吗?你能找到多少个?

2.在众多图形中找。

师:(出示例1图),图中有很多图形混杂在四边形中间,请你把四边形都涂上相同的颜色。

3.举例。

师:说一说,在哪儿还看到过四边形?

1.剪四边形。

师: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独立动手(教师巡视并参与)。

反馈,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教师适当加以评论。

2.分类。

师:4人一组,将你们桌上的四边形分分类。(请其中一个组上台将台上的四边形分类。)。

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

反馈,要求学生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

1.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我们以前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

提示: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师:围出或画(剪)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

3.师: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年、月、日是较抽象的时间计最单位。也是较大的时间计量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己经掌握了时、分、秒三个时间计量单位,并且己经在生活中有了年、月、日的感性经验。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联系实际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及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教材还向学生介绍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的方法。

从而引出全年天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明确一年中各月的天数和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人月天数的记忆规律和闰年的判定方法及规律。

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经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且是在学生掌握了它们的单位换算以后来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年、月、日的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从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人月天数和闰年判定的规律。要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年历知识的有关信息。拓展学习资源。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会自主探求规律,记忆每个月的天数。粗略知道置闰的根据。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结合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学生在课前准备5张年历卡(哪一年的都可以)。1980年至2000年2月份的天数统计表。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请同学们猜个谜语: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教师出示一份年历)问:这是什么?年历有什么用途?

今天是哪一年几月几日(学生说时教师板书年月日)?

对于年、月、日的`知识你们知道了哪些?你还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呢?

二、拟订目标,确定方法。

同学们各扦己见后确立研究方案: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分类记录。

【设计意图】:在研究之前。让孩子先掌握研究的方法。便于梳理孩子的思维。使他们有条理地进行研究。

三、自主探索,展开过程。

1.认识大月、小月。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年历。仔细观察,并且要在组内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并记录下来。

小组展示汇报研究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根据每月的天数分类、命名。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材料,便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小组的优势。对小组的结论。教师进行总结并予以积极评价,情感上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结论上让学生获得成功感。12.分析2月的天数引出平年、闰年的概念。

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可能说平、平、平、闰,平、平、平、闰也可能说三个平年。一个闰年。三个平年。一个闰年……也可能说4年里有一个闰年。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初步发现。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好像与4有关系。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初步发现。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好像与4有关系。

小组讨论:闰年、平年年份除以4结果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得出闰年的初步判断方法。

【设计意图】:平闰年的规律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和发现的。它是充满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数感。

判断下面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电脑出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通过计算,同学们可能说1900年是闰年,这时教师打开万年历(课件)看一看(学生会说:为什么会是平年呢?)。

自学解疑: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3页。看一看“你知道吗?”并一边用课件演示“地球绕日”的动画。一边讲述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确整百数年份的特殊性,得出“四年一闰。百一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律。,【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测、验证、质疑释疑等教学活动,一让学生亲身探索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再用科学事实解释平一年、闰年现象。充分体现尊重科学事实、渗透科学意识的教学指一导思想。】一3.引导学生探索记忆每个月天数的规律,计算每一年的l天数。一请大家想个办法,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呢一(观察、讨论、探究后汇报)?一学生可能会发现总结出以下方法:一拳头记忆法。

(2)7月前单、8月后双的是大月。除2月外。其余的是小一月(分组法)。

(3)一、三、五、七、八、十、”传。三十一天永不差(歌诀法)教师鼓励同学们用自己认为好记的方法来记忆。

让学生很快计算出平年和闰年各有多少天。看哪组想的方法巧妙?

计算完后请同学讲一讲为什么平年、闰年相差一天?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忆,不但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真正实现学生自主个性化的进行学习。

四、总结运用,拓展创新。

1.如果连续两个月是62天,这是几月和几月?60天呢?61天呢?

2.小亮的爷爷60岁时。只过了15个生日。你能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吗?

3.实践活动:课后每人制作一张2003年的年历卡(2003年1月1日是星期三)。完成后组织班内展评。

【设计意图】:富有情趣的开放性题目,改变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知识完全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中获得的。

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点拨者。整节课的氛围宽松、和谐、民主。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研究”的学习模式。

本节课是用谜语和生活实际导入的,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并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方式既重视了学生间的互助,又给了学生自评、互评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推进了学生学习的社会化进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年历、观察年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活动、自由表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在让学生记大小月的时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忆,使学生真正成了探索学习的主人。设计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综合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学生已具备知识点是二年级已经会求两位数的近似数,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加几百几十。.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教材习题。

提问:这里接近200的有几个数?其中最接近200的是哪个数?小结:估计时看实际情况,有时候是需要估到整百,有时候需要估到几百几十。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a、求准确数解答问题。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b、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c、阅读教材。

d、教材投影板书,师生一起进行书写格式的训练。

e、做一做。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196+226<441200226196+226<441200230小结:和例题比较,例题是尽管把数据难看小点,和还是大于441,所以座位不够。做一做是尽量把数据看大点做比较,结果和还是小于441,所以座位一定有多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电影院。(教材第36~37页)。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经历估算的过程,会解释估算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

教法:引导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电影院吗?电影院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电影院”来继续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板书课题:电影院)。

投影出示教材第36页的“电影院”情境图。

师:这幅情境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自主探究。

1.估算的方法。

师:通过观察,我们能知道哪些信息?电影院的座位够用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生1:我们知道看电影的共有500人,这个电影院的座位共有21排,每排可坐26人。

生2:电影院的`座位够用,如果电影院的座位仅有20排,那么电影院里就共有20×26=520(个)座位,520500,所以够用。

生2:我是这样想的,把电影院里的座位想成20排,每排想成25个,共有20×25=500(个)座位,500=500,所以座位够用。

师小结: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先估算出电影院的座位总数,然后把它与学生的总数进行比较。若学生总数等于或小于估算的座位总数,则坐得下;若学生总数大于估算的座位总数,则坐不下。

师:总结一下,座位总数是如何估算的呢?

生:估算时,把座位排数或每排可坐的人数(即每排座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或几十五的数,然后用“座位排数×每排座位数”求出座位总数的估值。

师小结:把已知的数据想成稍小一点儿的数据后,结果大于或等于要求的数据,那么原来数据的结果一定大于要求的数据。

2.计算方法。

师:那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个电影院具体一共有多少个座位,那怎么列式呢?

生:把每排的26人×排数21就可以了。(师板书:26×21=)。

师:怎么算呢?

学生既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同桌交流。

生1:先算前20排共有520个座位,后面还有1排有26个座位,一共是546个座位。

20×26=520(个)1×26=26(个)520+26=546(个)。

生2:我是用上节课学到的列表的方法算的。(教师用投影仪演示列表法)。

生3:我是列竖式算的。

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师:太好了,你们的这三种方法都很好,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

师:用竖式的计算方法简便易学,大家一定要掌握。

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2。

师:刚才我们通过估算知道了电影院的座位大致是多少。那这道题怎么估算呢?

学生和同伴讨论,师巡视辅导。

生1:我觉得应该比380多。我是这样估算的,我把12看成10,38×10得380。(师板书:38×10=380)。

生2:我觉得应该比480少。我把38看成是40,40×12得480。(师板书:40×12=480)。

师:大家看一看,为什么会出现两个估算答案?

生:一个是取38的邻近的整数来估算,乘数变大了,所以得数比较大;一个是取12的邻近的整数来算,乘数变小了,所以得数比较小。

师总结:得数应该是在380和480之间。

师:我们用竖式算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学生板演。

小结:估算可以快速估出得数的大致范围。

三、师生归纳总结。

师: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吧。

生1: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分别与另一个两位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

生2:也可以列竖式计算,先用第二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这个计算方法很重要,同学们一定要熟练掌握。

板书设计。

电影院。

26×21=546(个)38×12=456(元)。

答:电影院有546个座位。答:买电影票需要456元。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教科书第9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2~9题。

1、让生进一步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使学生学会观察找出题目中数学信息并独立解决问题。

1.听算。

2.p1025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3.p1026题生独立解决指名订正师: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1.p1038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说,指名评价,鼓励。

2.p1012题。

师:观察题目,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同桌说,指名说。

师强调:一个圆桌可坐3人。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师:通过这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1.p1027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2.p1038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3.p1039题。

让生自己独立独题、审题、分析,列式解答,

师巡视,辅导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让生自编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

同桌说,全班说。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沟通旧知,建立联系。从树上摘苹果,课件出示苹果树图,看谁摘得最快?

600÷627÷3240÷8160÷43)99)37。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沟通旧知,建立联系自然引入本节内容。

2.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3.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生: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课?42÷2=。

4.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分小棒的方法,摆好42根小棒,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平均分成两份。出示图片:

生:口算40÷2=202÷2=1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植树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树立起学好书学的信心。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探索竖式: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第二种。

2121。

2)422)42。

424。

02。

2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第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树立选择最优方法的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时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操作形成表象,动脑想算理,动口说算法,及时规范竖式的写法、总结算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安排既体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操作、演示、归纳、概括等方法揭示具体到一般的规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p20做一做。

2、请你当小法官,别判错。

14221。

2)283)694)84。

2684。

890。

89。

00。

3、买作业本:小红去买了3本同样的作业本,一共花了3元6角,每本作业本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相对差一点的同学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辨析练习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预防学生计算时出差错,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判断和推理。安排自选练习,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都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及平面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能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增强统计观念。

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学共同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科书里“你知道吗”栏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而且对于一幅图中的任何两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在教学“轴对称”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独立画出例题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题1,接着在例题1的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不同类型的.轴对称图形的各对应点与轴之间的关系,进而让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对称的基本性质。

不足之处如果这节课是运用多媒体上的话就更直观、更有效果了,直接可以显示出“折叠”、“重合”形成轴对称图形,清晰而一目了然。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以单位面积为参照, 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提高估测能力。

3、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 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 乘积。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知道用面积单 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 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 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积是多少?

(2)谁估计得比较接近?

(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

(3)用 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 方法一样?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

(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

(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 单位了。

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

(1)用这个方法,比比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 2 )面积是多少?(课件展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 个)

(2)能想象出

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间接测量方法。

(1) “半铺”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它是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长方形面 积的计算呢?

(5)为什么宽是 4 厘米,就能摆这样地行呢?怎么列式?

(6)量出长和宽还真的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呢!

6.利用多张卡片深 化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 比比谁能很快地算出这张卡片的面积,面积是多少?怎么列式?(板 书算式。 ) 大家共同研究,有了这么了不起的发现!

(三)归纳公式

(1) 研究到现在, 你知道量出长和宽后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吗?

(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 。

(3) (指算式)看到长几厘 米,就知道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几厘米,就知道能摆这样的几行。

所以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等于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1.这种发现对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吗?

2.交流反馈:选取教室里表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先估计它的面积, 再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看看估的和算的是不是较接近。 3.练习: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今天我们研究出 了求长方形的好方法,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其实利用这个方法, 还可以求其他图形的面积,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1、体会面积的意义。

2、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一)拍手游戏。

(二)比一比手掌面。

(一)认识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1、找一找: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身边物体的面。你找到哪些物体的面?

2、摸一摸: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物体的面,现在就来摸摸这些物体的`面吧!

3、比一比:同学们,摸了这些物体的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物体的面有的大,有的小,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课件出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4、说一说:谁来说说其他物体的面积?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什么是封闭图形。

2、辨一辨:(课件出示五个图形)师:请大家判断一下。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哪些不是封闭图形?(把不封闭的图形隐藏)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课件出示)。

(三)总结面积的意义。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课件先出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出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全班齐读两遍。

(四)基本训练。(课件出示:课本41页练一练第1题。)。

(一)(课件出示)探密游戏,激发比较的乐趣(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大小)。

(二)小组汇报。师: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呢?

(三)师小结比较的方法,比一比哪种方法好。

(一)小小设计师。(课本40页画一画)。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1、明确比赛要求,创意要求:在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那么大。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2、小组内交流作品,数数他的作品是不是占七格?然后欣赏他的作品!

3、投影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4、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二)数一数;课本41页练一练第4题。(课件出示)。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位置与方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概念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得更远些,进一步了解东、南、西、北等方向名词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东、南、西、北的具体位置,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在实际情况下学习。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上、下、左、右、前、后等的学习中,未能很好地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能根据自身的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难点: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沟通旧知,建立联系。从树上摘苹果,课件出示苹果树图,看谁摘得最快?

600÷627÷3240÷8160÷43)99)37。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沟通旧知,建立联系自然引入本节内容。

2.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3.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生: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课?42÷2=。

4.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分小棒的方法,摆好42根小棒,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平均分成两份。出示图片:

生:口算40÷2=202÷2=1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植树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树立起学好书学的信心。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探索竖式: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第二种。

2121。

2)422)42。

424。

02。

2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第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树立选择最优方法的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时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操作形成表象,动脑想算理,动口说算法,及时规范竖式的写法、总结算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安排既体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操作、演示、归纳、概括等方法揭示具体到一般的规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p20做一做。

2、请你当小法官,别判错。

14221。

2)283)694)84。

2684。

890。

89。

00。

3、买作业本:小红去买了3本同样的作业本,一共花了3元6角,每本作业本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相对差一点的同学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辨析练习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预防学生计算时出差错,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判断和推理。安排自选练习,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都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用万以内的加减法解决问题(p43例4)。

1、我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我能学会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购过物。

生:有。

师:真棒,孩子们都有购物经历,星期天,小红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场买了三件商品,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买了什么(出示情境图)。

生:护眼灯、学习机、空调扇。

师:从这张销售清单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空调扇558元、学习机225元、护眼灯166元。

师:根据这些价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生2: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呀!说明了生活中蕴藏着很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万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

板书课题《用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解决刚才刚才提出的其中一问。

(1)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讨论:这一问是估算、还是准确计算?

讨论完后,老师计算。

预设一:558+225+166≈960(元)。

预设二:558+225+166≈1000(元)。

学生回答。师板书。

3、解决第二问: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思考:解决这一问采用估算、还是准确计算?

学生自主准确计算。

预设一:558+225+166≈949(元)。

558。

225。

+166。

--------。

949。

预设二:558+225+166≈949(元)。

558783。

+225+166。

-----------------。

783949。

指名演板,比较哪种笔算形式简便?

(三)趣味练习、灵活应用。

1、估一估、算一算。

一部手机原价898元,现价685元。大约降价()元,实际降价()元。

一个洗衣机原价975元,现价888元。大约降价()元,实际降价()元。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书p46第14题。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实物投影,口算卡等。

一、基础练习。

1、课文联系一中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处事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考虑题目数量不够,增加题目。

(1)20×2030×5012×3040×7。

(2)15×3025×4016×5080×15。

2、补充计算。

(1)28×24(2)42×35。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选取部分学生板演;

提问算式意义。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的含义。

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表扬多种算法带来的新思维。

3、用竖式计算。

185263。

×23×41×42。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一的第2题。

“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

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这是一道数学趣味题,同样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策略意识。

解决过程:

(1)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具体情境,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

(2)要求找到能打开开锁的钥匙,用连线与万宝箱连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老师:看谁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找出来。

(4)汇报结果。

3、练习一的第7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一的第3、4、5题,第8、9题。

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4、5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第9题,共有3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2、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简单事物搭配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情境教学,指导操作,直观演示法。

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白板。

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他们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但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对有序搭配有一定的模糊意识,缺乏理性层面的思考。本节课可以通过迁移来学习本课的知识。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老师是朝鲜族特别能吃辣,你能吃辣吗?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呢?(课件)你看,三个字就有六种排列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搭配中还有那些学问?(板书:简单的搭配)。

【本环节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用学生们喜爱的动画人物来创设情境,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试着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美羊羊都有哪些衣服?其中有几件上衣,几件下衣?

生:2件上衣,3件下衣。

师说明: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衣是一种穿法,你最想让喜羊羊怎么穿?

2、小组合作。

师提问: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都不记不清楚了,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课件出示)有人想出来了吗?有的同学可能觉得,只在脑子里想,想不清楚啊!好,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把你们的想法表示出来。(学生在白板上画)(画图连线、文字连线、图形符号连线、数字连线法、字母表示连线等方法)。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3、展示汇报。

选择不同的表示方法在黑板展示,对比,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同学们,你们虽然表示的方式不同,但都找到了所有的搭配衣服的方案,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请大家想一想,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好的方法呢?你们试着总结一下。

【本环节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思考过程,展示交流,突出有序思考。

4、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记录不同穿法。

课件出示:

1、先选定上装,再搭配不同的下装。一件上衣去搭配三种下装,有三种;再用另一件上衣去搭配三种下装,又有三种,一共有几个三种?列式3+3或者2x3(板书:3+3=2x3=6种)。

2、还可以先选定下装,再搭配不同的上装。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有2种;再用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又有2种,最后再用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还有2种,一共有几个2种?列式2+2+2或者2x3(板书:2+2+2+6种2x3=6种)。

师:从你们的汇报中,我们知道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但是基本方法是一样的,都是要先固定一种服装,上衣或下装,然后按顺序去一一搭配,(板书:先固定其中一种,再按顺序搭配)。

指学生所画方案,许多同学都找到了六种搭配方案,可我发现同学们有好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同学们,你们看,大家的方法不同,但是都能不多不少地把所有的搭配穿衣的方法表示出来,他们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呢?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谁再来说一说。(先选定再…)。

很好,这样去思考问题,就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答案。(点击课件)我们称之为“有序”的思考。(板书:有序)。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喜欢哪个?说一说你的想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符号思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由具体文字表述、画图表示到用抽象的符号表达的变化过程,体会符号表达的简洁、明确等优点,进一步认识到符号对于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作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课件出示:

牛奶。

豆浆。

蛋糕。

油条。

饼干。

蒸包。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一题。

看一看,能组成哪些两位数?

十位。

个位。

师:哪些数必须写在个位上?哪些数必须写在十位上?

生:3、6、8必须写在个位上;2、4、9必须写在十位上。

师:那这六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两位数呢?说说看。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师:明明和聪聪两个小天使真可爱,瞧,孩子们都争着要和他们合影拍照呢!课件出示。

4、完成练习二十三第5题。

5、提高题。

看这节课的最后一道题——1题,?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

一束鲜花和一个蛋糕,有()种搭配方法。

老师想将这道题再增加点难度,不知你们敢不敢挑战一下呢。

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一束鲜花、一个蛋糕和一张生日贺卡,有()种搭配方法。

四、全课小结: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六

一、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位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初步感知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能识别小数,会读、会写小数。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读写小数,并理解小数的含义。

2、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三、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练习卷。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来读几个以前学过的整数。(生读498、205、860,读完后贴在黑板上)。

(二)情境引入。

师:小明邀请我们和他一起去逛超市,一起来看看吧!(出示88页主题图)。

(三)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小数。

2、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小数有几部分组成?(3部分)哪3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怎样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指5。98)这个小数读作五点九八。一起来读一读。(生读两遍)。

师:(指0。85)这个小数读作什么?谁来领大家读一读?(指一名学生读,然后其他学生一起跟读)。

师:(指2。60)把这个小数读给你的同伴听一听,然后把它的读法写一写,写的时候先把2。60抄下来,然后写读作什么。(实投)。

师:(498、205、860)谁给这些整数添上小数点把它变成小数?

师:(找3名同学都添上小数点,其他同学来读)一起读读这个小数。

4、写小数。

5、课中小结。

师:我们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也会读、写小数了,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6、小数的意义。

(1)(出示米尺)1分米。

板书:1分米=米=0。1米。

(指0。7米)如果以米作单位,小数点后面的7表示什么?(7分米)。

(2)教学厘米。

6、学生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师:0。1、0。3小数部分有几个数字?(1个)0。01、0。03、0。18小数部分有几个数字?(2个)。

师:像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的小数是一位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个数字的是两位小数。

师:你们观察一下,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能写成一位小数?分数是多少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7、解决问题。

师:到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小数的知识了,你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呢?(课件出示:1米65厘米=米)我的身高用小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不错,老师出几道题考考你们。

(五)课后小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