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1:26:01 页码:13
最新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通用12篇)
2023-11-25 21:26:01    小编:zdfb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指导未来的发展。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度,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样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篇一

农历七月中旬,是山里核桃成熟的季节。

我的家乡在商洛山里的一个小村里,那里生长着成千上万棵核桃树,家家户户都有祖上分家时分来的核桃树,核桃树生长的很慢,但却经久不衰,有的树能成活几百年。山里的核桃经过出絮、挂果、结仁、上油四个阶段就成熟了,熟了的核桃要采摘,隐藏在枝茂叶密中核桃不能用手去摘,要用一根长竹杆去打,等把一树的核桃打落完,再去树下草丛里寻,收集好的青皮核桃要堆放一段时间,等青皮变黑,退皮、凉干便好了。

核桃是山里人的命根子,靠着它能维持一家人几个月的生活,晾干了的核桃,经过山里人剥壳后,黄亮亮的核桃仁暴露出来,非常诱人;剥一瓣白嫩的'果仁,慢慢的嚼在嘴里,油滋滋、甜蜜蜜,犹如做神仙般的忘我享受。山里人会留够给孩子解馋和招待客人的核桃,其余全部卖掉,换来米、面、油、盐,一家人的生活就有了着落。

我小的时候,土地还没有分配到户,很多核桃树都是生产队的,有专人看管,结了仁的核桃是孩子们最稀罕的果实。放了学的孩子们,在腰间挎一个竹篮,佯装着在核桃树下寻猪草,趁大人不提防的时候,捡一块石头向核桃树最茂密的地方塌去,哗啦啦掉下来一堆核桃,捡起打落的核桃,藏在竹篮的猪草下面,急匆匆跑到河边,拿出自制的核桃刀子,剥了壳,剜出刚上油的桃仁,美滋滋的享受起来。

山里人最器重核桃了,家里来客人了,上菜前先来一盘核桃,客人尝了核桃,还会点评一番,这核桃皮薄、油重,口感好,是那棵树上结的;到了冬季,山里人围在一起烤疙瘩火,主人在火堆旁温一壶包谷酒,端一盘核桃,男人们会吃着核桃,喝着包谷酒,吆三喝五的喊叫起来。核桃也是山里人商定儿女婚事时桌上的重要佳品,男女双方谈妥了婚事,择一吉日,女方到男方家举行订婚仪式,娘家亲戚上桌后,核桃、柿饼、花生、瓜子等四个果盘端上桌,订婚仪式才拉开序幕。女儿出嫁时,母亲要在陪嫁的被子里藏好大枣、花生、桂圆和核桃,意喻着“早生贵子”。

核桃好吃,打核桃却是一件很劳累的事,山里的核桃树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生长,高大的枝干挂满了成熟的核桃。年轻人光着脚不假思索的爬上大树,从分枝的顶端开始往下打,一颗颗的青皮核桃就落下来;打核桃要眼神好,叶和果混在一起,要准确判断,藏在叶子后面的核桃在太阳光照射下很难看到,站在树下的人往往会指挥树上的人,那个方向还藏有核桃,竹杆打下去的方向偏向了那里。站在树上打核桃的人要抱紧枝干,或站或坐,运足劲挥舞着沉重的竹杆,不急不慢的打。打核桃也是个危险的活,在树上要时刻注意安全,抱紧树杆时还要留意身边的叶子,在叶子后藏着一种被山里人称做“洋拉子”的绿色毛毛虫,这种虫子身上有毒,碰到就会受伤,受了伤的皮肤会有火辣辣的剧痛,持续好几天才能好。

等年轻人在树上打完核桃,老人、孩子便可以到树下捡核桃,落地的核桃散落在树下的草丛中、菜叶下和庄稼地里,用一节短棍划开青草,耐心的捡拾;山里人不会把树上的核桃全部打完,总要有意的留一些在树上,这种做法叫做“养树”,也是对核桃树的一种奖赏和鼓励,期盼来年会结更多的核桃。

山里的核桃被商贩收购,运送到外地或当地的加工厂家,被做成琥珀桃仁和核桃软糖等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还有精明的当地人把核桃压榨成核桃油,卖给城里人。核桃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有健脑益智、补血润肺、安神补肾的功效;山里人指望着核桃换钱生活,城里人品尝着核桃享受生活,核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

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篇二

塞外多山,大山上多石头,少树木,嶙峋巍峨,颇具风骨。

在城市的西部,是连绵起伏的山区,那里的山石大多是很奇特的。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到西部去,往返都要经过一座叫做“筷子山”的大山。

公路修建在山的半腰处,在山间崎岖盘旋。山下是一条很宽的河流,雨季的时候,河水很大,很急。顺着山川奔流下来,在山下屈曲迂回,形成一个很大的流域。河水不时拍打着岸堤,发出很大的响声,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雨水勤了,泥水就会顺着山坡冲刷下来,山上的石头也会不时滚落,有的滚落在公路上,造成交通阻塞。有的直接滚落到山下的河里边,堆积在一起,形成一个障碍。河水被阻住了,在这个地方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发出沉闷的轰鸣,过往的行人会感到头晕目眩。那些被阻住的浪头冲击着石头,溅起很高的浪花,飞溅到公路上,打湿了行人和车辆。每次经过那里,我都会战战兢兢。

山上的石头很特别,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犬牙交错一般的山峰,直插蓝天。说不上雄伟,却足够险峻。到了山脚下,向上观看,才会看清楚这山的形貌。这山里的石头像是被谁刀砍斧劈一般,直立着。一簇一簇的,像刚刚破土而出的尖尖竹笋,像一把一把的筷子捆在一起,直插泥土中。就是这些奇特的石头簇拥着,站立着,构成了这样一座奇特的大山,当地人因此叫它“筷子山”。这些石头其实就是一条条天然的石条,至于形成的原因,当地人说不出一个所以然,也没有什么优美的传说,更没有地质学家给出科学的解释。

石条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大部分裸露在外面,可以很清楚看到它们的结构。这些一根一根的石头紧紧拥抱着,站在风雨中,不知站立了几千年,站立成了塞外高原上一座巍峨的大山。这种奇特的石头,它的前生应该是什么呢?是亿万年前莽莽原始森林,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掩埋,在深深的土层里不倒掉,不腐烂,以站立的姿势等待着,等待着化腐朽为神奇,等待着精魄重见天日。或者,是这里的先民们将大山的石头精雕细刻,用来建造豪华的宫殿,像那阿房宫,像那圆明园。或者,先民们就是把原本各种各样的石头雕刻成一根根石柱,用以记载山里人艰辛生活和悠悠岁月?令人遗憾的是,多么宏伟的计划都被掩埋,都成了大山的一部分。无论怎样的猜测都无法回到这大山的过去,在漫长的岁月里,这座大山就以这样的姿态屹立着,它的怀中,是无数根顶天立地的石头。

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幅画,那幅叫做《巍巍太行》的中国画。画面以太行山为背景,在画面中刻画了曾经奋战于太行山的八路军将士形象,一个个八路军战士巍然直立,像一块块坚硬的岩石,和太行山融合在一起。整幅画面色彩肃穆,气势磅礴。我不知道画家的构想是什么,我也无法确定画家是否曾经来到过塞外,见到过这座屹立在内蒙古高原上的大山。可是,看到这座大山,我的确想到了那幅早年见到的画。奋战在太行山战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丰碑,眼前这座大山,应该是塞外大地的丰碑。

老张是山里远近闻名的石匠,守着大山,半生以采石为业,同山里很多人一样,这山上的石头,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来源之一。

过去,这些条形的石头用途是很广泛的,这座山也因此在十里八乡出了名。这种石头开采起来很容易,三两个人来到山上,只需用几根长长的钢钎,选好位置,将钢钎插进石头的缝隙间,用力一撬,石条就会折断,顺着山坡滚落下来。人们就在山路边宽敞的地方,就地加工,将石头雕凿成各种需要的形状,运到各地,石头成了当地人的宝。

老张仍然忘不了那时采石场热闹的场面。石头不断从山顶滚落下来,在山路边堆积着,石匠们挥舞着铁锤钢钎雕凿出各种的用具。那种叮叮当当的声音传出很远,很远。来来往往的车辆不断将雕凿好的石头运出去。这里成了大山深处一个热闹场所。

石匠们会根据石头的形状进行雕凿。粗一点,长一点的,大都会被雕凿成一个个喂马或牛的石槽。过去,在山里的村落,我们经常会看见在农家的马圈或者牛圈里,摆放着这些用石头雕凿成的马槽。那些马或者牛们就栓在石槽上,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草料,和这些来自于大山里的石头,度过一个又一个山中的岁月。每一个村子里的井边,也都会安放着一个长长的石槽。每当夕阳西下,牛倌、羊倌就会赶着暮归的牛羊,在一片暮色里来到水井旁边,将水桶放下去,然后用架在井口的辘轳,一圈一圈地将满满的`一桶水提上来,哗哗地倒进石槽里,饥渴了一天的牛羊就咩咩地围在石槽边,将清凌凌的井水灌进肚子里。日积月累,这些石槽被牲畜们磨出道道的痕迹,像古树那龟裂的老皮,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而那些牛羊,就在这不断加深的印痕中一茬茬轮换着。

踩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去,就像步步登高的日子,心中就会有一种踏实与满足。夏天,老人们坐在高高的台阶上,乘着柳树洒下的荫凉,看着田野里疯长的庄稼,计算着粮食成熟归仓的日子,一边挥手驱赶着嘎嘎乱叫的鸡鸭;冬天,也会背靠厚厚的院墙,晒着暖洋洋的太阳,舒展开深深的皱纹,将浑身晒透。然后,将那滚烫的烟袋锅子在坚硬的石台阶上磕几下,磕得火花四溅。站起身来,抖一抖山风吹来的尘土,用一双结实的大脚板跺跺石台阶,发出咚咚的响声,转身回屋去。

我们就坐在老张家高高的石台阶上,在温暖的阳光底下,谈论着这大山,这满山石头的前世今生。望着那座巍峨的大山,老张有些迷茫了。他从兜里掏出旱烟袋,装满了烟叶,点着了火,深深吸了一口,又缓缓吐出来,缕缕青烟瞬间就被山风吹散了。

“大碾子”乡,是与老张他们相邻的一个乡镇,境内有一座山,山上出产一种石头,圆圆的,或者长长的,几乎不见棱角,有大有小。小的,有拳头大小,当然也有河卵石一般。大的有车轮大小,再大一点的,可以到人的胸部。这些石头坚硬无比,且不成形,既不能修房搭屋,垒墙铺地,又因为坚硬无法雕凿,几乎一无所用。当地人只好用来雕凿成磨米的磨盘和碾子。“大碾子”这个地名或许就因此而来吧。

我曾见过这些圆圆的石头。那是一场山洪过后,大大小小的圆圆的石头被山洪从山上冲刷下来,布满了整条山沟,也堵塞了道路。我们走到这些巨大的圆圆的石头面前,轻轻拂去裹挟的泥土,用清水擦拭干净。石头的表面非常光滑细腻,色泽明快,有黑色的、有褐色的、还有深红色的,非常美丽。去年,大碾子乡政府建立了一个石材加工厂,将那满山的石头进行切割打磨,加工出一块块精美的石板,运往城乡各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石材加工基地,大碾子乡也很快富裕起来。

大碾子乡那些百无一用的石头忽然变废为宝,成了珍贵的花岗岩生产基地,一块块石头变成了花花绿绿的钞票。老张有些坐不住了,更让他按耐不住的是“千层山”的开发。

“千层山”因山上石头层层叠叠而闻名。“千层山”与“筷子山”最大的不同是山里的石头横着长的,一层一层的叠加在一起。用钢钎插进去,用力一撬,石头就一层一层掉下来,薄厚基本差不多,稍经加工,可以用来铺地,垒墙。附近农家多用这种石板铺设地面,也有用来垒墙的。这种石头除了这些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用。这样的地质结构似乎并不少见。在著名的克什克腾旗大草原上,有一个叫做“阿斯哈图石林”的世界地质公园,公园里有一处被称作“书山”的景点,就属于同样的构造。我曾经站在“书山”的面前,仔细观察过。几块巨型的石头,方方整整地屹立在那里,像是一摞摞在一起的书本,一页一页书页的痕迹清晰可见,且薄厚均匀。前去观赏的人,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是这“千层山”满山的石头,没有一处造型奇特的,除了铺地垒墙,别无所用,自然无法与阿斯哈图石林的书山相比。老张他们还用这些石头取笑过那里的人。谁知最近传来消息,在“千层山”上发现了一种非常稀有的矿物质,经勘测其开发的前景非常之好。有关部门已经着手进行规划,那里将成为一个新兴的矿区,那里的乡亲们也将因此而致富。

半生与石头为伴,老张一直有一个梦想,想在这大山里办一个石头加工厂,将大山里的石头加工制作,制作成精美的建筑材料,镶嵌在城市里那些高楼大厦上,为山里的石头寻一条出路,也为山里的乡亲们寻一条致富之路。他不相信,别处的石头都成了金银财宝,难道眼前这座巍峨的大山,这满山奇特的石头,就不能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大山深处的乡亲们创造出财富吗?即便不能像千层山那样,从层层叠叠的褶皱里勘探出稀有的矿物质,也总可以像大碾子那样把满山的石头加工成建筑材料。他四处活动,到处游说,请专家到山里来鉴定,把山里的石头拿去加工,结果他失望了。那一条一条的石块,因为硬度不够,密度不够,剖开还会有许多的砂眼,无法切割成一定薄厚的石板,即便切割成功,也无法进行抛光、打磨等工艺,更因为几乎每一块切割出来的石板上,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砂眼,且极易碎裂,根本无法加工成建筑材料。

老张几天里似乎苍老了许多,烟也更勤了,一团团烟雾笼罩着乱蓬蓬的白发,整个人都迷失了。无法用现代化的工艺加工制作,传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少了,石匠们只能蹲在自家高高的台阶上,望着巍峨的大山,望着满山站立的石头,感叹着,唏嘘着。靠山不能吃山,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样将大山当做发家致富的宝藏,大山就成了一种压力,一种阻碍。满山的石头成了废物,成了只能用来记载山里人艰辛岁月的记忆。

老张们无奈走出了大山,用雕凿石头的双手搬运砖头,用钢筋水泥建筑起了一座座比大山还高的楼房。

老人们仍然每天都坐在自家高高的石台阶上,像那些石头忠实地守护着大山一样,守护着深山里的家园,守护着祖祖辈辈留下的老房子。然而,田野里看不见了那些忙碌的身影,只是感觉山风更加强劲了,掩盖了从山里传来的叮叮当当开山劈石的声音。村子里也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们的心,也空了。

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篇三

云贵高原腹地,在大山深处,山腰上要么被树林遗忘,要么很久以前树林被先民砍伐,总之那儿空出一大片坡地来。周围的树林对坡地虎视眈眈,多少年来一直与坡地对峙着,可谁也没有前进一步。这儿的人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靠天吃饭,繁衍生息。一片蓝天死死地扣在山顶上,山挡住了人们的视线,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山顶只有男人去过,至于看到什么,男人啥也没说,阴郁着脸。也怪了,凡到过山顶的男人,都先后离开了大山,去了很远的地方,长年累月也不回家,好像没这个家似的。

梅在坡上劳作。云就在梅的身旁浮着,静止了一动不动。有时云走了,雾来了,梅分不清哪是云哪是雾,看起来没什么区别。她常与这云呀雾呀为伴,累了,找块平坦的石头坐着或干脆就坐在草地上,与云呀雾呀风呀说说话,只有它们愿意陪伴梅,懂梅,听梅倾诉。她男人出去六年了才回过四次家,回家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男人在家时,心不在家里,装着事,笑容少了,话也少了,闷葫芦一个。梅仍像原来一样逗他开心,可男人嫌烦,梅不知她哪儿不对,百思不得其解。梅不愿想这些,一想起这些就心慌意乱,头疼、叹气。可她控制不住自己。

只要在地里干活,梅就格外聆听火车那长长的叫声,她疑为那死鬼在唤她,因为她男人每次就是坐那火车走的。火车在云上面,云遮住了火车的身影,她看不到,只能用耳朵和心去听,听火车在云上长啸,听男人的脚步声。只要是她男人的脚步声,她准能听出来,因为一听她会心跳加速,似乎心有灵犀。梅仰望山顶,多少次萌发去山顶一探究竟,想知道男人看到了什么,如此留恋外面,像被勾了魂似的。但地里的活太多,哪有时间爬到山顶,只好打消这个的念头,望洋兴叹罢了。

天亮了好久了,太阳才懒洋洋地爬上山顶,喘气甫定。将苍白的阳光洒进树林、云和坡地,也洒在梅那张因过度劳累而失去光泽的俊俏的脸上,脸更显苍白,倒把额头上沁出的汗珠照得晶莹剔透,叭哒叭哒地往下滴着,滴进土里。更准确地说,应是石头缝里,因为那土多半是未完全风化的石粒子,从梅记事起,就是这样。地如此,庄稼像赌气似的,面黄肌瘦,稀稀拉拉。玉米不长个,棒子小。红薯藤如同兔子尾巴,睡觉了似的,一直没醒过。洋芋(土豆)瘦骨嶙峋,与仔鸡蛋一般大。梅见多了,见怪不怪,觉得庄稼就是这样。其实梅如庄稼一样瘦,风大些,会把她吹起来,像鸟儿一样飞翔。幸好大风被山挡在了外面,漫不过来,也从未进来过。

当梅回到家时,夜的帷幕早已撒向大山的各个角落,是星星提着灯笼照亮梅前行的小路。梅踉跄着小心翼翼地摸回家,在经过山下的小河时,还咕咚咕咚地饱灌了一顿,犹如骡马喝水,太渴了。梅放下锄头和背篓,立即走进厨房做饭。因为两小孩放学习回家有一两小时了,泪眼汪汪地嚷着饿了。梅觉得欠孩子的太多太多,心里突然袭来一阵酸楚,她的眼顿时有些模糊。

再晚,梅也要去后屋看看婆婆,她放心不下婆婆。婆婆身体不好,常年被风湿折磨,佝偻着身子,还要下地干活。婆婆就像一只即将燃尽的蜡烛,火光微弱,风一吹就会熄灭。几个儿子都不管不顾,梅不落忍婆婆一人孤孤单单度日,要她与自己一起过,可老人就是不愿意,不愿给梅添麻烦,说梅带两个小孩本就不容易。

梅也有闲暇的时候,一个背篓和一个篮子在矿大门口的路边卖点水果什么的',如桃,李,樱桃和杨梅等。价钱公道,秤给得足,不像其他人吃生,短斤少两,漫天要价。因此,梅的人缘好,顾客多,卖得快。旁人说她太实在,这个年代,“实在”是傻的代名字,梅却一笑了之。梅常步行两个多小时去镇上赶集,临行前要稍稍打扮一番。梅只有两种情况才打扮,一是上街,二是死鬼男人在家时。打扮也很简单,梳梳头,撇个花卡,穿件像样的衣服,擦点便宜的护肤霜,哪像城里女人那么复杂那么讲究。只有在男人回家前,她才涂涂口红,穿上那件舍不得穿的裙子,把自己打扮得时尚些,女儿曾笑话她,“妈妈像个新娘子,是不是爸爸要回家了?”梅听了脸刷地一下红到耳根,嗔怒道,“死丫头,谁告诉你的?”说归说,可心里美滋滋的。

梅去镇上不是去逛街,她没那个闲心,都是有备而去。赶集的前一天,伙同几个姐妹坐火车去城里批发一些水果,再拿到集市上零卖,赚个零发钱,贴补家用,或给孩子买件衣服,给婆婆买点好吃的。在街边,站久了腰酸背疼,口干舌燥,遇上太阳明晃晃地照着,眼都不眨一下,晒得人头昏眼花,几近晕厥。到了冬天,冻手冻脚,穿多少衣服不暖和,长时间站在路边,手脚麻木、开裂,手粗糙得像松树皮,早没了女人特有的细皮嫩肉。

矿大门前的路两旁,房屋像野草一样越长越多,沿路向远处蔓延。路两旁的饭店、粉馆、火锅店,雨后春笋般从地底下冒出来。大浪淘沙,一段时间后,一些经营不善的店面纷纷倒闭,被经济规律这条大河卷走。旧的走了,新的店子又冒出来,就这样前仆后继着。这天,路边鞭炮齐鸣,张灯结彩,又一家新的粉馆开张了。老板不是别人,正是梅。初来乍到的人,会惊讶这儿的店老板几乎都是女人,其实久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镇上、城里女人开店做生意多了去。

我爱吃粉,尤其是当地粉,又麻又辣,红红的一碗,过瘾。吃了辣得难受,久了又离不开它,让人爱恨交加,欲罢不能。我常去梅的粉店,店里干净,舒适。一进店,梅总是笑脸相迎,轻言细语,端茶倒水,服务周到。不仅粉的口味地道,份量足,还可以免费喝稀饭。别的粉店门可罗雀,而梅的店里顾客盈门,两相比较,天壤之别。

一天,当我走进店里时,十分诧异,店里有个男人在招呼客人,忙碌着,不再是梅孤单的身影。梅的脸上飘起丝丝红润,眼睛有了光泽,水灵起来。我好奇地问那男人是谁,梅有点调皮地说除了她男人还能是谁。我们为梅感到高兴。

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篇四

金秋九月,我开始带七年级新生,班里有好几个女生来自大山深处的村子,都是精准扶贫户,其中一位女生在报名那天引起了我的注意:红色上衣,蓝色裤子,白色运动鞋,圆圆的脸,圆圆的眼睛,乌黑的眉毛,浑身透着质朴与文静。她冲我一笑,就开始埋头认真填写着个人信息,写完把注册表放好后说:“老师,麻烦你给我开个住宿证明,我叫邵雅丽。”她不像其他学生那样在教室外面叽叽喳喳的,因此我就记下了她的名字——邵雅丽。

报名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打扫教室卫生,许多学生的样子让我哭笑不得,两个拿着扫帚在前面扫,他们的屁股后面也有人拿着扫帚跟着扫,十米长的教室,我数了一下,有一个学生扫了七下就从讲台扫到了后面墙根,桌子底下的纸屑依旧赖洋洋地躺在那儿。再看看邵雅丽,她把板凳小心地挪出来,把桌子下面的垃圾都扫在了过道上,又把凳子挪回去放好,干得有条不紊,一看就是个收拾房子的行家里手。我让其他同学看邵雅丽怎样扫地,她听了头低下了,脸也红了,用余光瞥了其他同学一下,依旧一声不吭地扫着。

后来我发现邵雅丽的同桌很调皮爱生事,许多同学都来告他的状,我就想邵雅丽这样一个文静老实的女孩是不是也受了他的欺负。翻开邵雅丽的周记本,我的担忧算是放下了,她在周记中这样写道:“我的同桌是一个很调皮的`男生,很多同学都讨厌他。他爱骂人,上课爱说话,还爱偷吃东西,有时偷偷地往嘴里塞一把方便面,还把黑乎乎的手在嘴里吮吸一会,看起来很恶心,但是我的同桌也有可爱的一面,他经常做一些夸张的动作,逗得我哈哈大笑,给我带来了乐趣……”就从这一点已经令我对她刮目相看了。

第二天,邵雅丽把语文作业抱到了我的办公室,正好是大课间,我趁机了解一下她的情况,这也是我每带一个新班必定要做的事。

“邵雅丽,你姊妹几个?”

“三个,我哥在西安打工,我妹上三年级。”

“水泥路通到你们村子里了吗?”

“没有,从我们的小学学校到我家有一小段是水泥路,大部分是土路,如果走小路全是土路。”

“你小学都住宿吗?”

“我从学前班到二年级走读,三年级开始住宿。”

“那你走读每天都要父母送,对吗?”

“是的,我从学前班开始,每天都是家长领我从小路到学校,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后来长大了,需要的时间少了。上三年级后,每周家长送一次接一次。有时家里忙,我们一个村的就一块走回去。”

“不住宿那三年里,冬天下雪你们去学校需要的时间更长吧?”

“嗯,下雪我们就不上早读,第一节课之前来就行了。”

“你会做饭吗?”

“会,我上五年级我妈妈就教我做饭,比如扯面、烩麻食、刀剺面、包饺子我都会,一般的菜我也会炒。收麦子时,我在家里做好饭就去地里帮着捆麦子。”

“你真行!那你家经济主要靠什么?”

“就是种些包谷和麦子,养几头牛和十几只羊,哦,还栽了几亩核桃树。当初卖核桃树苗的说不用嫁接,结果核桃树长大了都不好好接核桃,我爸去年重新嫁接了,今年也没挂几个果子。”

“你爸爸妈妈身体都好吧?”

“我妈我奶奶身体都不好,看病花了不少钱,本身种包谷就不挣钱,我爸出去打工也不可能,所以房子也没盖。我家是精准扶贫户,如果搬迁房盖好了,我们就可以搬出村子迁到离公路近的地方,那就方便多了。”邵雅丽说到这些,脸色还是很凝重,没一点高兴劲。

“那好啊,你们搬到新地方,你也不用上学跑那么多路了,下雨你爸也能骑车送你上学了。”

“可我爸种地离得远了,更麻烦了,再说我们村子靠着山又有泉水,养牛养羊都方便,新的居民点哪能养这些呀?我家就没了养殖方面的经济来源了。”

“你说的也是,不过你哥出去打工了,慢慢就会好起来。你好好念书,将来有了本领挣了钱,你家状况不就更好了?你的理想是什么?”我越来越佩服眼前这个十三岁的女孩了,她的成熟稳重远远超出了她的年龄。

“我学习不是很好,不过我会努力的,我想将来学兽医。”

“学兽医?为什么?”我一脸疑惑,第一次听说一个女生想学兽医,这和我们历来男孩学兽医的观念大相径庭,而且我从心里对当兽医是不屑的,认为是没出息的,看来这个偏见应该改一改了。

“去年我们村子里成批的鸡都死了,羊也是一头栽倒就再也起不来了,牛也死了,可能是得了瘟疫,可周围没有一个兽医,如果有一个兽医的话,村里人就不会损失那么多了,所以我就想将来能当个兽医。”

“哦,是这样。”看着一脸平静又态度坚决的邵雅丽,我欣慰地点了点头。

“你觉得你同桌怎样?有没有欺负你?如果欺负你,我可以给你换个座位。”

“我的同桌尽管很调皮,他倒没有欺负我,就是爱逗人说话,我不理他,他也就没招了。老师,你不用给我换座位,没事的!”

“那我就放心了,你去吧!”上课时间快到了,我催促邵雅丽赶紧去教室。

邵雅丽走后,我想了很多。想起了我上初中,因住在山沟里离学校远,父母就让我住在外婆家,离学校不足千米,但我几乎天天迟到。想想邵雅丽,晴天还好,若是雨雪天,这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泥泞湿滑的山路上,鞋底沾满了泥水,脚一着地,新的泥水又黏上了,就这样一走一滑、一蹬一甩,绕过一个沟,翻过一座山,趟过一条河,一个小时才能来到学校,往返一次就两个小时,这一走就是三年。这期间的辛苦,我没亲身体验到,但也能想像出一二,她的求学之路太艰难了,她也太有毅力了!

我不由地想起了我的女儿,和邵雅丽相比,我的女儿可幸运多了,从不为生计发愁,只知道没钱了就去银行刷卡,从不为上学走路而发愁,上小学,家就在学校;上初中,家就在学校不远处。和邵雅丽相比,女儿就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里的怯弱的花儿,而邵雅丽就是一朵遭受严寒酷暑之苦的坚强的野花儿。

“念及求学路,一把辛酸泪。若论能力来,温室何能及?”大山使邵雅丽“出入之迂也”,但是大山又垂怜她,用它那宽厚的胸膛承载了她的成长轨迹,磨练了她矫健的步伐,坚韧了她战胜困难的意志,成熟了她原本稚嫩的思想,萌发了她报答家乡的情怀。

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篇五

萍水相逢,我认识了他。我想学习跳舞,他想找人跳舞,许多人出来跳舞已经好几年,还没有找到一个老师,更不用说能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跳舞的舞伴,这一切都让我误打误撞的瞬间遇见了。

我开朗,我爱笑,我健谈,但是不会跟随便一个人去聊天。我的脸上看不出悲伤,看不到痛苦,看不到往事留下的任何痕迹。

他孤独,不善言语,每天绷着一个与己无关的脸,身旁的来来往往的人们好像空气一样。他的脸上看不出兴奋,看不出苦恼,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憨厚老实。

偶尔的交谈,知道他的一些情况,他是一个古怪内向的男人,没有朋友,没有同事,他的爱好就是不停地做事。

同样,他从我的片言只语里了解到我的身世,我从过去走来,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过去已经从我的脑海里渐渐地淡忘,已经变成雾蒙蒙的一片。

他不相信,站在他跟前的我是一个不一样经历的女人,他没有想到,谈话到了后来,越来越深入的时候,他发觉,我的身世是有点让他吃惊。他说:“难怪你一直不愿意回首往事。”,虽然我只是一个个例,也说明在社会的底层,有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人,过着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艰难生活。

提及往事,使我睡不着觉,头疼难忍,他说:“我没有想到的如此后果,我实在抱歉,不知道能够用什么才能够补偿你。”。

好奇心又驱使他,不断地试图了解我的内心世界,想知道我的过去。他不断地向我道歉,又一次次地重新揭开我刚刚愈合的伤疤。我不愿意回想,每当我稍微平静下来,他又去撩起一池平静水面。

我真的`不知道过去的艰难岁月是怎么度过来的,我难过过,我悲伤过。后边的路还要自己去走,还要自己勇敢的去面对,对自己生活失去希望的人是没有前途的。

我笑对人生,简单单调艰苦的生活没有压垮我,我坚实地踏下每一步,我是为自己活着,我不是活着为了别人,我活着是为了更好的明天。

他说:“我在学校作文是很差的,很少可以看见七十分,基本上就是一个不及格。”,我的出现给了他许多灵感,他说:“没有你,我写不出这么多东西,最起码别人能够看得懂的文字来。”。

但是他又刺痛了我,他说:“我真有一点对不起你,我只想能够在我能力的范围内,给你提供一些帮助,我想让你通过和我的交流,能够提供一些文化知识,把孩童时期失去的学习能够填补一些,能够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暖。”。

他说:“我不会去帮助一个等着别人去帮助的人,我愿意帮助一个努力奋斗的人,帮助人并非就是金钱。在一个人面临困境的时候,那怕说一句鼓励的话,也会使她受益终身。”。

我说:“我是一个不需要人帮助的人,我要凭着自己的努力,走完自己的人生。你能教会我跳舞,我还是会感谢你的。”。不是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我将一辈子记住你这个老师,曾经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点上一笔浓墨重彩的人。

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篇六

天像被水洗过一样通透地蓝,四周的大山高耸着,把天空毫不留情地切割成一个不规整的平面,太阳发出懒懒散散的几缕光芒,映照着远山上残留的积雪,山上一片片光秃秃的树林灰头土脸地站着,映衬得学校那几间低矮的泥坯房更加地寒碜,呈现在眼前的整个画面都显得凄美伤怀。

我就是这时来到了这个山里的小学校,起初惊异于它的古朴破旧,土生土长。学校有几棵很大的梨树,每逢秋季,黄橙橙的梨子在枝头招手,我们都是大老爷们,很少想起去摘。记忆最深的就是梨树在一夜北风中,被剥脱的一片叶子都不剩的时候,那些梨子还执着地守在枝头。每逢夜深人静,它们都会在风和霜的双重洗礼下离开树枝,砸在地上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扰得人睡不踏实。

晚上,黑暗就像猛兽一样从山野的四周压了下来,狂风打着旋的往上窜,学校的木门油漆斑驳,下面还开着几个小洞,门缝歪斜着翘翘巴巴怎样也合不严实,冬夜的寒风在门缝里吹着口哨使劲往里挤,窗子不时响起呼啦呼啦的合奏曲。一个人躺在温温的土炕上,孤独就像虫子一样在骨头神经间来回穿梭,吞噬着人的心灵和神智。

那时候已经失却了年少时所有对生命的憧憬,几乎完全被大自然的残酷所征服。其中有几个同学实在耐不住冬夜被窝的寒冷,和学校高年级的大龄女生结了婚,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质朴生活。

每当夜晚来临,看到隔壁房间的灯光陆续亮了起来,听见他们和媳妇打情骂俏的声音,回想起前段时间还有几个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陪着聊天,陪着喝酒,谈理想,谈女人,而现在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坚守着自己的灵魂,心里觉得莫名地虚空。

在那里守着山里的孩子度过两载春秋,县上领导考虑到我们这环境艰苦,条件太差,各乡镇之间教师力量不均衡,离家较远的教师衣食住行均不方便,让我们调回本乡镇工作。从此我告别了两年多的大山生涯,得以回到自己的家乡。而那些在当地结婚生子的哥们,已经深深地扎根在那片黄土地里了。

每逢想起那时的日子,就觉得无比惧怕那里的`山,那里的风霜雨雪,还有那扇怎么样也关不住的木门;但是却无比怀念那些带着泥巴气息的山里的孩子们,他们黑红的脸蛋上镶嵌的那一双双明亮黝黑眼睛,还有怎么也洗不干净的皴裂的小手手,都是那么可爱而令人心疼。

注:姐夫从大学毕业后,分在那个小小的山里学校教书,常常跟我们讲那时候发生的许多事,让人心里充满了感触。

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篇七

那是2015年7月24日晚7点多钟,我刚淋浴毕,整衣出来,就听见放在抽屉里的手机响铃声,这么晚了会是谁打来的呢?我拿起手机一看,原来是霍山的老舅!我喜不自禁地接着电话,听老舅那慈祥而熟悉的声音说了许多嘘寒问暖的话,我感到心头有一种亲情的腾涌;然后,老舅便话锋一转,问我学校附近那个家班子是否还在山腰放养笨鸡,若在,叫我再帮忙从他家买两只,并说这次是自己家想买的,杀吃。我挂断了电话,即刻义不容辞地问清在合肥做水电活的家班子情况,然后向老舅如实“汇报”过去:“老舅,他家现在只剩下两只笨鸡了,一公一母,每只不足3斤重,不过像野鸡那样难逮,非等他回来亲自出马才行,他需要一个礼拜才能回家。”最后老舅对我说,等我家班子回来再联系吧,并再一次邀请我们一家三口到他家玩。

这是自去年正月十二我去拜访老舅以来,老舅第三次主动打给我的电话。电话中永恒的主题是盼我们三口之家去他家玩,而每次我都在电话中表示有空、天晴就会去看望他们;他家距我学校住处不过30千米之遥,可我总是推三阻四,一拖再拖,眼看五个多月过去了,我依然没能去。为此,我心潮砰訇,愧疚不已。

家住九丫树深山里的老舅,已年逾花甲,头发有些花白了,浓眉大眼镶嵌在黝黑厚实的脸庞上,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干起活来铿锵有力。老舅母呢,56岁的年纪,食欲虽好,却早已银发兮兮,憔悴清癯,她性情比较倔强,我老舅则和蔼敦厚,大小事常能忍耐三分,有时他敢怒不愿言,只求老少相安,琐事不便惊扰山邻。

听母亲说,老舅十几岁时就不幸丧父,后来为谋生学了木匠手艺,终因家庭过于凄苦,而做了王家的上门女婿。老舅里里外外一把手,入则端得一手山肴野蔌,出则做得一手木工巧活,并在采摘、炒制、售卖山茶、种树、锯树、运树、卖树、卖朳子等大山农活方面也都是行家里手。因此,家庭生活蒸蒸日上,由30年前全村羡慕的`六间红砖瓦房转换成现今窗明几净的四上四下楼房,况且他儿子秉承父志,在外地搞装潢,诚实肯干,孙子已近2周岁了,憨态可掬,全家不仅还清了十几万的房债,还购置了一辆小轿车呢!瞧,这里,群山耸峙,草木葱茏,茶园遍野,曲径通幽;尤其是在春夏季,我们沿山村水泥路往深山里骑行,渐渐会感到清爽酣畅,山岚缭绕,杜鹃兰草,花香沁鼻;谛听雀鸟啁啾,泉水淙淙,蛙歌蝉和;敬观山花烂漫,蝶飞蜂舞,蜻蜓作伴,着实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据说近期,县政府正积极招商引资,准备就在我老舅家周围打造旅游垂钓休闲多位一体的览胜,大山几代人的梦想该放飞起来啰!

老舅托我帮他买笨鸡已经有好几次了。一次是2011年夏他小女儿芳子临产的时候,开着轿车的小女婿把他带过来,共买去10只母鸡,花了800多元;一次是2014年8月托我买两只送到毛坦厂我们的陪读租房处,当天他们正好买下,去了山镇街上亲戚家,作为吃喜蛋礼物;还有一次是同年11月间买7只花去700多元,说是预备他添孙子设宴道喜用的,那一次因我只顾忙着上班,老舅又没亲自来卖鸡家把关,卖主虽亲自开着轿车送货上门,却不料有一只瘟鸡混入鸡群,那疫病便偷偷摸摸地蔓延开来,把老舅自家喂养的几只青爪鸡也害死了。我是去年正月十二去他家拜年谈心时,无意中听老舅母提及此事的。当时我的心里甚是忧愁、内疚、愤懑。忧的是老舅家蒙受了不少损失,吃了闷蛋亏;内疚的是我当初只顾着忙自己的事,只靠电话联系省事,却懒得伸腿到一墙之隔的邻居卖鸡家打个照应,导致“意外”事故发生了;愤懑的是卖家身为本人的家班子、侄子辈,却干出如此坑人之举,不管是故意还是无意,恐怕酿致我与老舅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结。

后来,我幡然醒悟过来:这几年老舅托我买笨鸡,并不是单单为了这里笨鸡价比他当地便宜10元一斤,也不是单纯追求购买原生态的笨鸡炖味鲜美,而是想藉着买鸡之事使我们彼此走得更亲一些、近一点,生怕时间拉长了,走生分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篇八

时光匆匆,悄悄来,悄悄去,一晃眼我在讲台上转悠了整整二十一年。看着孩子们的个儿渐渐长高,小脸渐渐成熟,一批又一批离开自己。虽谈不上硕果累累,也算是在教育这块土地上尽了一份心,一份力。回想起二十一年的班主任生活还真是有许多感慨。成败、得失时常浮现于脑海:有自己方法不当造成的失败,有自己疏忽大意造成的失误,有自己的误解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当然也忘不了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1991年刚参加工作的我血气方刚,满腔热血回到了大山中和山里的孩子在一起。家在群山环抱中,校在茂密的松林间,风景优美,空气尤为新鲜。那时的孩子就学条件非常艰苦:教室是通风漏气的瓦房,夏天到是凉爽。可冬天一到就太冷了。在这个季节,学生从遥远的泥泞不堪的山路抖抖瑟瑟地走来,小脸青了,小手红了,裤脚湿了,鞋子湿了。老师的一堆烧得正旺的柴火是他们到校的第一个盼头。山路遥远的孩子还要靠这堆火热午饭呢!环境造就,我一边是他们的老师一边是他们的保姆。每天早上给他们生好火后还要去看看一些年龄小的孩子能否下得了陡峭的雪坡。在天气好的日子里,我显然还成了他们的劳动带头人,做得最多的是打柴。就像动物要准备过冬的粮食一样,我们却要准备过冬的柴火,一说上山,孩子们通常都兴趣高涨。山里的孩子肯吃苦,能吃苦,打柴的事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备足过冬的柴火,一旦我再提议为村里的`孤、残对象送些,他们会更加卖力,打得更多。农村的孩子心眼多,打柴的间暇还能采到不少蘑菇,每次打柴的一切工作就绪后林间的空地便成了我和孩子的游乐场:游戏、主题活动、畅想、感言成了林间的点缀。

一支铅笔,一把削铅笔的小刀,一本作业本,常常是我对品学谦优的孩子的奖品。现在的孩子这些小东小西对他们来说已不稀罕了。可那时那地孩子确实喜出望外了。一个现在已成为人民教师的孩子谈起这事还津津乐道。

因为信息相对闭塞,山里的孩子很少有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利用课外活动加以补充成了我和孩子们的必修课之一。山里的孩子单纯、善良,情意浓,四年后,离别时的的那一幕幕至今还令我回味。孩子们泪流满面,不断挥着小手:“老师,您要来看我们啊!”

如今,虽然他们也踏上了各自的岗位,有的也为了人师,可我相信,那四年的时光是我和孩子们共同的甜美回忆。最忆教室里那堆烧的正旺的篝火。

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篇九

一条悬临深谷,在山凿出的山路。初次走过的人心中都会生出几许紧张,不过只要不往深谷看,而是转移视线去看山上风景的话那心情又别是番感受。这条就是通往家里我内心深处那根心弦的路。

从山脚开始一路盘山而上,春夏季节山上树木林立,灌木丛生,到处碧波荡漾。就像件翠绿的巨大披风,在风中起伏摇摆。各种不同颜色的山花,知名的不知名的,点缀其上,分布各处,居高远望那简直就是大自然一幅鬼斧神工的绝美画卷。鸟儿欢快的叫着,声音各异,品种繁多。不时还有几只松鼠在枝头乱窜,向你发出淘气的挑逗。到了秋冬,枝叶的枯落露出了山体。披风就又变成了黄灰色。熟透了的野果饱满诱人,香气四溢。有很多是在城里花钱都买不到的。赶上大雪纷飞的日子,到处都被银毯捂了起来,树枝上的冰挂晶莹剔透,在阳光显得五光十色,就像装上的节日彩灯,美哉,壮哉。

路的尽头是座古老的村庄,山围庄,我的村庄。古松,古槐,老路,老巷,老屋。一切还是那样。喧闹繁华的城市比起来一切显得都那古老那么沧桑。仿佛这里已脱离不尘世,变得无人问津。零散的院落年久失修,在岁月的冲刷下摇摇欲坠。年轻的人们早已奈不住荒凉凄苦出外谋生,只留下几个年长的老者依旧守在这里。他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放不下那片踩了一辈子的土地。放不下那份守侯了生的牵挂。舍不得那块有着祖坟的热土。他们想着过去,聊着回忆,灰暗了的眼晴和不再灵敏的耳朵,似平收藏了足以让他们至今天还津津乐道,百说不厌的往事。

这也许就是他们如今唯一拥有的精神财富和话题来源了吧?老屋,土炕,烟卷,收音机还有村子中央那几块用来坐聊天的'石头,这就连成了留守老人们的全部生活。一切就这么简单,这么纯朴,这么平平淡淡,没有欲望,没有世俗争斗,那么安静祥和。不时传出的笑声里带着满足,透着幸福。

我也有了几分老态,老人们初见我时面面相视,不敢相认。我也只是凭着记忆一一上前招呼。变了变了,老人们嘴说着转而就发出了欢快的笑声,就像见许久不见的亲戚热情的拉着问东问西。在大家的陪同下,我去看看我曾经的家,我的老屋。木棍做成的大门虚掩着,院里杂草丛生。破烂的青瓦屋顶随时都可能倒塌。这里有我儿时的太多记忆。看着不觉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又活了起来,一件件熟悉的往事又浮现出来。真是恍如隔世又近在眼前。心中五味杂陈,不知什么滋味。许久许久我都无法从回忆的怀抱中脱离出来。

那天村里的老人们迈着蹒跚的腿脚,执意把我送到了村口,回头再看了看我爬过的山梁,下过的河沟,村里走过的路,大都没什么变化,就是不知下次回来还能否再见到这些可爱的老人。

时过多日,想起那次回老家,心中就满是酸楚和不明情由的自责。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也没有能力去做些什么。每每忆起只能是更加努力的工作,或许有一天我会做到我想做的事情。

故乡,我会在梦中经常回去看你的。我想你,恋你。

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篇十

特征特性白云2号是糯玉米单交种.春植全生育期84~85天,比香白糯迟熟1~2天.植株高大壮旺,生长势较强.株高211~216厘米,穗位高65~77厘米,穗长21.2~21.4厘米,穗粗4.8~4.9厘米,秃顶长1.6厘米左右.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农民科技培训英文刊名:nongminkejipeixun年,卷(期):2009“”(4)分类号:关键词:

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篇十一

父母先后离开了我们,天,塌下来了,我们失去了依靠,一下子失去经济来源。树倒猢狲散,哥哥姐姐们不再上学,纷纷加入到打工仔的大潮中。哥哥姐姐还是希望我去上学,在家里照顾妈妈的几年里,我已经失去了上学的念头。我不能要哥哥姐姐们养活自己,这一年我已经十七岁,小妹已经七岁。别人说城里到处是黄金,我们山里人,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县城,在那里可以挣钱养活自己。

我第一次离开生我养我的老屋,来到遥远的县城,一百里地外的陌生地方,对现在人说是小菜一碟,对于那时候的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遥不可及。摇摇晃晃上下颠簸的长途汽车,带着我的梦想离开那不愿回首的地方。我的心在哭泣,我的眼泪终于从眼眶中夺路而出,像一根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流出来,涌出来。小妹拿出手帕来给我擦眼泪,我这才发现,我的衣襟已经全部打湿。我禁不住失声大哭,哭声惊动了全车的乘客,哭声惊动路边觅食的小鸟,它们扑腾着翅膀,不知所措地四处飞开。

苍天不负有心人,来到县城的第一天,我就有了自己的工作,我进了一个县里办的茶厂上班。因为是边远的山区小城,在茶厂上班,厂小,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妹妹就成了我的跟班。有了收入,就有了住处,小妹就又有了上学的机会,小妹就在附近的小学上学。

日子过得飞快,我恨不得每天不下班,每个月也没有星期天,我想多挣点钱,能够给小妹积攒更多的学费。县城很小,没有几条街,尽管这样,我没有时间去逛商店,我也没有心思去逛商店。除了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给小妹买学习用品,买衣服,我是不会去商店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度过,家,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地模糊,被稀释。我俨然成为一个称职妈妈,带着小妹,又像是我自己的女儿,送她上学,到学校开家长会,我让小妹享受到已经失去的母爱。

这天快下班的时候,我的小姐妹的对象来了,说要请我们一起去吃饭,跟着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师父。

他就是我后来的另一半,是我下半辈子的依靠,他憨厚老实,眼睛里又闪烁在着机智,他的话不多,却很能干。他和我一样不幸,四岁父母双亡,一直跟着哥哥嫂嫂过日子。

两年后我们结婚了,我们有了自己的家,我不再孤单,不会再像一片漂泊在大海里的树叶,找不到归宿,找不到歇脚的地方。

大山里的野丫头散文篇十二

——拥抱着背靠大山和古树的庭院。

展现着一种朴素而真实的形象。

让我在光和水这感受到了一种新颖。

期望成那一位牵着老牛回归的人。

在一种放牧的.潇洒中,无拘无束。

在原始的风情里,捧出那一杯水酒。

那首山谣多么的动听,牵恸着爱恨。

田园,石板桥,凝重了许多沉思。

石磨,小麦地,饥饿了好多命题。

于是,在我的心目中,疯长着一片片花草,在我和你的梦想里是那样的诚实。

聆听那一声声的鸟语,流行了那一句句莺歌燕舞,陶醉了整个丰满的天地。

所有的山水都在歌唱着,歌唱风雨。

我,拾起了那一颗玉米,心在颤抖。

是啊,捧着山里的阳光,激动万分。

捷报,有声有色了那些山情水梦。

仿佛,想象中的丰盈在那一片稻田里抽穗,在一缕缕阳光的抚摸之下芳菲。

几多也许,变成了一句句芬芳的谚语。

被注释的对联,含笑着一杯杯水酒。

——三维组合了天地间那一幅水彩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