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龙游石窟游记作文(优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0:36:59 页码:7
最新龙游石窟游记作文(优质12篇)
2023-11-12 00:36:59    小编:zdfb

说明是一种通过直观的事实、数据等进行解释和阐述的文字形式,旨在让读者了解事物的原由和规律。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总结内容。这里有一些有用的写作提示

龙游石窟游记作文篇一

1992年,一个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的世界第九大奇迹奇迹,一个举世罕见的浩大地下工程,在几个农民发现下,它横空出世了。它就是所谓被观者惊呼为“旷世奇窟”的――龙游石窟。

人们到现在都不清楚它是干什么用的,有的说它是备战基地,里面有成千上万的士兵在操练;有的说是地下仓库,藏有战争时所需的粮草;有的说是一个采石场,从里面采集的石头运到四面八方;有的又说是墓穴群,在里面躺着的是皇宫里的达官贵人;有的又说是外星文明,是外星人的杰作;有的还说是造反的采矿人安身之处等等。

总之,百闻不如一见,我得亲自去龙游石窟看一看。我刚进洞就有一股刺骨的寒气在我身边环绕,我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它高十几米,面积大约是700平方米。中间有几根形状特殊的柱子。据说这柱子排放的位置是毫无偏差,那古代人是用什么方法做到的呢?墙壁上还有几幅清晰可见的岩画,上面画这马、鸟、鱼这三种动物。石窟内部都有一个半凿半砌的矩形方池,约20平方米,深的5米。

哇!这几个石窟如果要建成的话,非一日之功。

龙游石窟游记作文篇二

今天下午,我们怀着好奇之心来到了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龙游石窟。

排着队伍,我们走进了六号洞窟。哇!里面又黑又大,借助微弱的灯光,我发现四周洞壁上凿刻着一条一条有规则的条纹。三根高大挺拔的石柱屹然支撑着石窟。“这是鱼尾纹石柱,每根石柱能支撑起3000吨的重量……”这大概就是石窟千年不倒的原因吧!沿着石梯越走越下,我觉得越来越凉快。洞底有一潭清澈见底的泉水。

穿过不定期后人挖掘的通道,我们依次一到了七号、三号、二号、一号石窟。我发现这些石窟虽大小不一但结构相似,洞与洞之间相隔不到1米。

在回家的路上,脑海里不断涌现出一个个疑问……。

龙游石窟游记作文篇三

在暑假里,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具有“世界第九大奇迹”之称的龙游石窟。

到了景区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龙游石窟”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沿着石子铺成的小道,我们来到了演播厅。在那儿,让我知道了石窟是怎么被发现的,而且它们洞洞相连,奇妙无比。石窟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至今还是个谜。

我怀着疑问和好奇进入了五号石窟。我们去的时候酷暑难耐,可当步入石窟,便感觉一阵凉意扑面而来。石窟犹如一个天然的空调,让你想永远呆在那儿。入口很窄,我们沿着一条人工开凿的阶梯,小心翼翼地走了下去。里面很暗,充满着神秘。仰头一看,洞窟的石壁和洞顶都是人工开凿的,凿痕非常匀称、细密,排列非常整齐,让人惊叹古人的手艺之高超。再往下走,地面突然变得十分空旷,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的石柱。它的形状像鱼的尾巴,因而被称为“鱼尾状石柱”。最粗的一根石柱,需要四、五个人才能抱住它呢!

跟着人流,我们还浏览了其他几个洞。这些洞大小不一,形状相似。石窟里还有很多秘密,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龙游石窟游记作文篇四

夏天最凉爽的地方是哪儿?当然是龙游石窟了!去那儿玩,一定得带上羽绒衣。

龙游石窟共有十来个洞厅,一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都对游客开放,几个洞厅大多由一些人工隧道连接着。在这些已经开放的洞厅中,我最喜欢三号洞。三号洞最宽敞,一边还连接着一个小一些的洞厅,所以特别大。大洞中央由三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着洞顶,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据说这可是古人的智慧所在。石柱上刻有精美的花纹,洞壁上也刻着一道道整齐的鱼鳞纹,美极了!洞中还有一个很大很深的水池,池水清可见底。

每个洞窟都开着自然“空调”,而且开到了“零”摄氏度。由于是暑假,我们都穿着短袖短裤短裙,可尽管刚才在洞外还是汗流浃背,可一到洞里,立刻冷得全身起鸡皮疙瘩。

当我们沿着台阶慢慢从洞底向外走时,温度便慢慢升高,由刚才寒冷的“冬天”渐渐进入凉爽的秋天。而离洞口越近,温度就越高,待到洞口,一阵又一阵热浪向你袭来,刺眼的阳光恨不得将你烤焦,于是我们又回到了火热的夏天中去了。

一天三个季节的体验,你说龙游石窟是不是令人称奇呢?

龙游石窟游记作文篇五

今天,晴空万里,我和妈妈一起游览了让人赞叹不已的龙游石窟。

我们坐车来到龙游石窟,只见大门上镌刻着“龙游石窟”四个金光闪闪的镏金大字,接着我沿着石子铺成的羊肠小道,一路上竹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山间流水潺潺、鸟语花香,野草翠绿、古木参天,这就是闻名的凤凰山。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气势磅礴的5号洞窟,这是一个完全人工开凿的地下巨型建筑,整个厅堂高20多米,面积足有1200平方米。三根巨大的鱼尾壮的巨石撑45度倾斜的顶穹。顶穹和洞壁以及石柱上刻着40厘米宽的平行线,中间刻着弧形纹路,线条匀称、流畅。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其工程之大,工艺之精现代人都无法做到,何况古代人没有先进机器,又是怎样刻出来的呢?真所谓鬼斧神工!这洞里都是红沙岩,如果脱离了水极容易被风化,这样石头开采出来,一点都不坚固,根本不能造建筑,究竟又有何用?更让人称奇的是竟没有一块石头被留在洞中,到底运往何处呢?我真是越来越想不通。

我带着疑惑又参观了2号洞窟。洞里有一个青石雕刻成躯干,无头、手和腿,胸前的玉琮是汗以前权势者的象征。只见他双手呈拱形握着箭柄,箭头朝地,这可以看出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那他是谁呢?还有奔马、飞鸟、潜鱼图、闪电图、翠光岩等,谜团一个一个结起,我真想成为一个考古学家,把这些谜团统统解开。

告别了构造诡奇而神秘的龙游石窟,我依然思绪万千。

龙游石窟游记作文篇六

在暑假里,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具有“世界第九大奇迹”之称的龙游石窟。

到了景区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龙游石窟”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沿着石子铺成的小道,我们来到了演播厅。在那儿,让我知道了石窟是怎么被发现的,而且它们洞洞相连,奇妙无比。石窟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至今还是个谜。

我怀着疑问和好奇进入了五号石窟。我们去的时候酷暑难耐,可当步入石窟,便感觉一阵凉意扑面而来。石窟犹如一个天然的空调,让你想永远呆在那儿。入口很窄,我们沿着一条人工开凿的阶梯,小心翼翼地走了下去。里面很暗,充满着神秘。仰头一看,洞窟的石壁和洞顶都是人工开凿的,凿痕非常匀称、细密,排列非常整齐,让人惊叹古人的手艺之高超。再往下走,地面突然变得十分空旷,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的石柱。它的形状像鱼的尾巴,因而被称为“鱼尾状石柱”。最粗的一根石柱,需要四、五个人才能抱住它呢!

跟着人流,我们还浏览了其他几个洞。这些洞大小不一,形状相似。石窟里还有很多秘密,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龙游石窟游记作文篇七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因此,1992年,世人传说中的“无底塘”在四个当地的农民的隆隆水泵声中“水落石出”。这些石窟的断代成因和用途更是众说纷坛,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这是一个谜团百结的地下建筑群。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土丘上似有规律的分布了大小24个洞窟,每个洞窟的面积从1000-3000平方米不等。每个洞窟从矩形洞口开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约30米。顶部呈漏斗型,洞窟内科学地分布着3-4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地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图的凿痕。

石窟现已开发出五大迷窟。

一号谜窟。

它是七个谜窟中最小的一个,地面面积约300平方米左右,呈近正方形,地面平整,矩形方池在进口处下方。因支撑面小,只有一根擎柱。窟顶分高低两层,相差约50cm,就像擎柱顶着大梁而把一间大厅一分为二一样。该洞窟进口处与竹林禅寺仅一墙之隔。离窟口不远处有一鱼、马、鸟三种动物雕刻图,这是在已抽干的7个谜窟中唯一的图象雕刻。

二号谜窟。

二号谜窟比一号谜窟大3倍,地面面积约900平方米,也近正方形,靠北边尚有小部分未完工(或有意留下),因窟顶支撑面大,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鱼尾形柱尖头朝北,靠东一根尖头朝东,矩形方池南壁中部。四根柱子中最粗的柱横截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97cm、274cm、155cm,高约10cm。该谜窟光线较充足。进口处(天井)下方窟壁上有一些明显的极不规则的凿痕,有人辨认为象形文字中的“正”、“伏”两字。

三号谜窟。

三号谜窟较之二号谜窟要大,约1200平方米,但高低相差悬殊,窟顶呈45度斜面从南延伸到北壁,地面几乎也呈45度斜坡伸到北端,给人以深邃阴森的感觉。该谜窟呈长方形但东北角尚有很大一部分未挖掘,因而呈缺角矩形,是掘凿者有意不挖除,还是因故停止挖掘留下,乃不解之谜。其转角处从顶到底有螺旋状刀痕,笔者认为是一条巨型机械的进刀痕。该谜窟有三根擎柱,呈一字形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西北角,阶梯在西壁沿伸而下,西壁有极少量的深水,据介绍一壁之隔尚有个巨型石窟未开发,渗水系隔壁窟中之积水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渗透过来。

四号谜窟。

这是工程最大的一个谜窟,进口先为一平台,右侧为陡峭石壁,左侧是盘壁而下的石阶,石阶与前几个谜窟一样的锯齿状。原阶距长达三米,从窟口到窟底深达20余米,阶道达50米以上,窟底较;平整,面积约平方米,三根擎柱呈三角形分部,矩形方池在窟底中部。矩形方池可能因窟规模大,也相应比前几窟大多倍。

五号谜窟。

该谜窟规模较小,仅700平方米左右,该谜窟进口处有大量的土石未排出,梯道也埋在土石堆下。旅游者可从窟底一人工开凿的横门由四号窟进入。该窟呈矩形,三根擎柱呈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东北角。龙游石窟是一处气势恢宏、瑰丽壮观、世界罕见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5月才用此名,固北有汉朝古都洛阳龙门石窟,南有姑蔑古都州龙游石窟,遥相呼应,而名声鹤起。

龙游石窟游记作文篇八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因此,1992年,世人传说中的“无底塘”在四个当地的农民的隆隆水泵声中“水落石出”。这些石窟的断代成因和用途更是众说纷坛,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目录基本概况地理位置石窟规模门票信息收缩展开基本概况。

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龙游地区的地下石窟群,自从1992年被发现以来,经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了考古界、旅游界以及有关方面的关注。从金华市区出发,行车一个多小时大约70余公里的路程到达目的地。此地处浙江中部,属衢州境内,一个叫石岩背的小山村,这个坐北向南、背山面水的小村落,自古就有“风水宝地’之说。站在村前眺望远处,一条衢江环绕而过,视野开阔,颇有神往缥逸的感觉。村边临江处有一座竹林禅寺,寺中香火袅袅,佛音阵阵。1992年6月9日,吴阿奶与其他三个村民动用四台抽水泵连续17个昼夜的抽水,终于为人类展现出又一个可以与ufo相提并论的世界之迷。在吴阿奶的带领下,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宏伟壮观的气势,扑朔迷离的奇迹。令人惊叹叫绝,也让人百思不解。半天时间的寻秘却让人终身难忘。一个在地底沉睡了上千年、举世罕见的浩大地下工程,自从前被几个农民无意中发现后,至今仍像一个巨大的感叹号竖立在史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和游客的眼前。这就是被观者惊呼为“旷世奇窟”的龙游石窟拥有良渚、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中国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其境内的钱塘江上游、衢江、灵山江交汇处,有个并不起眼的小县城,县名“龙游”。县虽小,但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当时叫“姑蔑”,迄今为2500余年,堪称浙江省第二大古都。龙游石窟便位于该县城北3公里处的一个临江小山中,当地人称此山为“童坛山”,方圆不过数里,但山腹内竟容藏着24个大小不一、布局精妙的人工洞窟。在被发现前,它们均被水淹土埋,加上洞口岩块崩塌,所以难见真容。当地政府如今已开发出其中的5个洞窟供游人参观。这些洞窟的形制、规模大体相当――洞厅面积小则数百平方米,大则逾千平方米;洞高在20至40米不等;洞口均呈矩形;洞壁陡峭,洞顶则呈圆弧形斜伸;洞中有2至5个粗大石柱撑顶,其横截面均为熨斗状,大者需5人合抱;洞顶、洞壁和石柱的表面无一例外地凿刻着细密的斜纹,状若虎斑;从洞口至洞底均有一条宽大石阶,石阶呈波流形;每个洞窟的底部均有一至两个凿挖而成的石池和人工斜坡。大批专家和学者纷纷对石窟形成的年代及用途提出各种不同的推想和论证:采石场、墓穴群、藏兵站、储冰库、巨石文化、“道家福地”、“造反的采矿人安身之处”等等,众说纷纭。龙游石窟在了现之初曾被人认为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因而甫一发现并未造成轰动,默默无闻达长6年之久。直到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人们发现,在衢江北岸,类似的石窟星罗棋布,附近2.88平方公里的地下至少有50个洞窟。在古代并不发达的科技水平下,完成如此浩大的地下工程实在让今天的人们匪夷所思。而窟中的重重谜团,更使得观者“入窟尽是探奇者,出窟全变猜谜人”。在众多的研究者中,浙江大学的褚良才博士在10多次实在考察并搜寻各方面的史料之后,提出:龙游石窟最早开凿于西汉宣帝“边郡皆筑仓”时,其功能是储备粮食、货物及战备物资,并经历代尤其是隋朝时就叫“北常平仓”,在那时就已被列入“古迹”。褚博士还发现了两个很有说服力的典型洞窟,一个是在童坛山上游不远处的簸箕洞(宋代有记载,称其“千古万年”),另一个是在下游不远处的石岩洞(洞口有3个,洞前有防水石堤)。但目前至少可以断定,龙游石窟是迄今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地下人工建筑群;另外,它还为国外学者提出的“中国第五大发明――凿洞术”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证据。笼罩龙游石窟的迷雾正在渐渐散去,一个具有巨大文物与考古价值的中国古代地下工作正展露在世人面前。令人欣慰的是,龙游石窟现已被有关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严格加以保护,并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议事日程。毕竟,龙游石窟应该、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人类古代文明的一大见证。1992年,世人传说中的“无底塘”在四个当地的农民的隆隆水泵声中“水落石出”。龙游石窟的断代成因和用途更是众说纷坛,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因此,这一偶然发现,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龙游石窟一个谜团百结的地下建筑群。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土丘上似有规律的分布了大小24个洞窟,每个洞窟的面积从1000-3000平方米不等。每个洞窟从矩形洞口开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约30米。顶部呈漏斗型,洞窟内科学地分布着3-4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地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图的凿痕。龙游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瑰丽壮观、巧夺天工。走进石窟,宛若时光倒流到远古。而它的“开采年代”、“开采人”、“用途”都是千古不解之谜。

地理位置。

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西部衢州市龙游县城衢江北岸3公里处的凤凰山麓,距杭州180公里,距金华60公里,距衢州30公里,距千岛湖1小时车程,距大慈岩、诸葛八卦村、灵栖洞半小时车程。

有人断言:龙游石窟是我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第九大奇迹。从初步考察而言,笔者认为,较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无论是从成因还是规模、从工艺还是价值,龙游石窟都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从已经开发的七个石窟来看,石窟的工程浩大恢宏、模式基本统一。造型、格局、风格如出一手。全局着眼,分布合理。最小的一号窟,约300平方米、二号窟约900平方米、三号窟约1200平方米、四号窟约平方米、五号窟仅700平方米。五个石窟的地面面积达5100平方米。据了解,就在石岩背村方圆1平方公里的地下,类似的石窟共有23个,而在龙游地区2.88平方公里的地下估计有50到70个以上基本相似的石窟。如果按平均每个石窟以1000平方米的面积来计算,一个石窟就要排出土方2万立方米,以50个石窟计算则至少可排土方100万立方米,若以一人一天可排土方0.3立方米,则需要200万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有人作过统计,若每天投入1000人不分刮风下雨、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耗费六年的时间,况且模式统一、工艺讲究、精雕细凿,实际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人们的理论推算。龙游石窟的气势壮观,设计精巧科学、施工规范先进,确实具有鬼斧神工之魅力。每个石窟就是一座宏伟的大厅,呈倒斗矩形状,出口小下面大,一面陡峭,一面按约45度角倾斜,四壁笔直,棱角分明。石窟项部及洞壁的凿痕排列规则有序,凿线整齐划一,该平行则平行,该弧状则弧状,宽度均在一尺左右,犹如出自一人之手,又似机械加工一般,石窟沿壁有台阶上下,成锯齿形,锯齿间相隔达三米,其中台阶到洞口要有四米。每个石窟都有粗大的擎柱支撑着项部,多则四根,少则一根,最大的周长为10米,最小的周长为5米。且三角形,尖朝里,面朝前,每个石窟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石窟内部都有一个半凿半砌的矩形方池,约20平方米,深的5米。在一号石窟站立抬头10米左右处,清晰可见一幅岩画,内容是马、鸟、鱼三种动物。这是已发现的7个石窟中唯一的窟内岩画。线条浑厚古朴,粗犷流畅,很有意境。工程浩大、设计精巧的龙游石窟,竣工的确切时间无从考证。龙游的人文记载约始于汉代,此前无古籍可查。在周、秦史料及唐朝文献中,韩愈曾撰写《徐偃王庙碑》,其中有“凿石为室,以祠偃王”的记载,所谓偃王及西周第五个皇帝(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年)且不谈凿石为室的“室”该有多大,又与龙游石窟有何联系尚存在许多疑问,若果真是,石窟的凿成距今至少已有2500至30的历史,星转斗移的岁月,旱涝战火的洗礼,背天的山坡已变迁,裸露的岩石也风化,而石窟内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形态、纹路、痕迹却依然如新,犹如昨日所为。

门票信息。

门票类型门市价苏州各大旅行社网店报名成人票6550景区地址:衢州市龙游县小南海镇购票须知:1.开放时间:8:00―16:30。2.特殊人群:a.免费政策:儿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b.优惠政策:身高1.2米―1.5米之间半价,70岁以上持老年证6折,军官证半价其他优惠以景区公布为准。

龙游石窟游记作文篇九

来到龙游石窟,最先看到的就是影视厅。影视厅正在播放《龙游石窟》的专题片,我和妈妈找了两个座位坐下来,饶有兴趣的看着。

看完影片,我们来到卧龙居,卧龙居旁边有一个湖,湖水清澈见底,碧绿如玉。湖面上有一座水车,水车的`上面有两条龙,它们张牙舞爪,昂首翘尾,可威风了。

接着到一号洞,石壁上有一幅画,上面清晰的刻着“马、鸟、鱼”的图像,这幅壁画说明当时已经有陆地、水里、天空生存的动物出现,望着巨大的洞窟,听着导游带有神话般的解说,越加感觉石窟的神秘。

这真是一次奇妙之旅,我们是怀着好奇的心理走进洞中的,却揣着猜测的心理走出洞。

龙游石窟游记作文篇十

上个星期日,我兴高采烈地与爸爸、吴叔叔、圆圆妹妹与阿姨一同坐在车上,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着,向行进,去观石窟之奇观。

天上的太阳放出夺目的光芒,我们在车上说笑话,圆圆妹妹唱出动听的歌儿,大家脸上显出一张张胜过太阳之灿烂的笑脸。

不一会儿,我们到达目的地,一下车,圆圆妹妹又蹦又跳,阿姨欣赏风景,吴叔叔与爸爸在谈论什么,,而我,却激动地在周围摸摸这,碰碰那,似乎从没见过一样。

我们路过“纪念品出售台时”,我们都被吸引了,有锋利的宝剑,有小巧精致的木头弹弓,还有用子弹壳拼成的飞机,坦克,样样栩栩如生。

一根根“擎天石柱”是怎么建成的呢?这一个个问题可难倒了我们。当我们看见一块奇异的石头时大家一同端详着,十分认真地在思考着什么。

出了山洞,我们都赞叹古代劳动人民们的智慧,我心里也念到:真不愧为世界第九。

吃了丰富的午餐,便回去了,但我的心却还停留在那里,心中默念:中国真不一般,古代劳动真了不起,他们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的奇迹,使后人赞叹,我想祖国也为而自豪的!

龙游石窟游记作文篇十一

浙江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的龙游县小南海镇,历史上是风景名胜区倚邻分景秀丽的小南海分景区。1992年,世代传说的“无底塘”在四位农民的隆隆水泵声中“水落石出”。又一个世界奇观----龙游石窟横空出世了。

这是一个谜团百结的地下建筑群。在方圆0.38平方公里的土丘上似有规律的分布了大小24个洞窟,每个洞窟的面积从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每个洞窟从矩形洞口开始垂直向下延伸,高度约30米,顶部呈“倒斗型”,洞内均科学地分布着3~4根巨大的“鱼尾形”石柱,与洞顶浑然一体。更让人叹为观止是洞壁,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的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义的凿痕。

龙游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走进石窟,宛如时光倒流到远古。而它的“开采年代”“开采人”“用途”.....都是千古不解之谜。

石窟现已开发出五大迷窟:

一号谜窟:它是七个谜窟中最小的一个,地面面积约300平方米左右,呈近正方形,地面平整,矩形方池在进口处下方。因支撑面小,只有一根擎柱。窟顶分高低两层,相差约50cm,就像擎柱顶着大梁而把一间大厅一分为二一样。该洞窟进口处与竹林禅寺仅一墙之隔。离窟口不远处有一鱼、马、鸟三种动物雕刻图,这是在已抽干的7个谜窟中唯一的图象雕刻。

二号谜窟:二号谜窟比一号谜窟大3倍,地面面积约900平方米,也近正方形,靠北边尚有小部分未完工(或有意留下),因窟顶支撑面大,有四根立柱,其中三根鱼尾形柱尖头朝北,靠东一根尖头朝东,矩形方池南壁中部。四根柱子中最粗的柱横截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297cm、274cm、155cm,高约10cm。该谜窟光线较充足。进口处(天井)下方窟壁上有一些明显的极不规则的凿痕,有人辨认为象形文字中的“正”、“伏”两字。

三号谜窟:三号谜窟较之二号谜窟要大,约1200平方米,但高低相差悬殊,窟顶呈45度斜面从南延伸到北壁,地面几乎也呈45度斜坡伸到北端,给人以深邃阴森的感觉。该谜窟呈长方形但东北角尚有很大一部分未挖掘,因而呈缺角矩形,是掘凿者有意不挖除,还是因故停止挖掘留下,乃不解之谜。其转角处从顶到底有螺旋状刀痕,笔者认为是一条巨型机械的进刀痕。该谜窟有三根擎柱,呈一字形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西北角,阶梯在西壁沿伸而下,西壁有极少量的深水,据介绍一壁之隔尚有个巨型石窟未开发,渗水系隔壁窟中之积水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渗透过来。

四号谜窟:这是工程最大的一个谜窟,进口先为一平台,右侧为陡峭石壁,左侧是盘壁而下的石阶,石阶与前几个谜窟一样的锯齿状。原阶距长达三米,从窟口到窟底深达20余米,阶道达50米以上,窟底较;平整,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根擎柱呈三角形分部,矩形方池在窟底中部。矩形方池可能因窟规模大,也相应比前几窟大多倍。

五号谜窟:该谜窟规模较小,仅700平方米左右,该谜窟进口处有大量的土石未排出,梯道也埋在土石堆下。旅游者可从窟底一人工开凿的横门由四号窟进入。该窟呈矩形,三根擎柱呈南北向排列,矩形水池在东北角。

龙游石窟游记作文篇十二

我最喜欢去的是龙游石窟,那里风景优美,冬暖夏凉。

夏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龙游石窟。那里有一座池塘,池塘上有荷花、荷叶,荷叶下有许多的小鱼,鱼儿在池塘里欢快的游来游去!

我们跟着导游进入了石窟,石窟建在地底下,真像一个地下城堡。我真的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地底下非常的凉爽,墙都是用泥土做成的,墙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最壮观的是一根根柱子上都刻着巨龙,连楼梯也是用泥土做的。听说龙游石窟是越王用来练兵练将的,里面还有许多做生意的人呢!

一走到外面就觉得非常的炎热,龙游石窟真是避暑的好地方,真想多待一会。

啊!我永远爱你“龙游石窟”!

龙游石窟是我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它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体现,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因此,1992年,世人传说中的“无底塘”在四个当地的农民的隆隆水泵声中“水落石出”。这些石窟的断代成因和用途更是众说纷坛,成为难以破解的千古之谜,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