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唐诗作文400字(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5:28:12 页码:10
最新唐诗作文400字(实用9篇)
2023-11-11 15:28:12    小编:夜紫

总结是对我们个人和团队工作的一种总结和概括,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工作中的亮点和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完美的总结应该以客观、真实的态度评价自己,在总结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总结样本,希望能够为大家写作总结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唐诗作文400字篇一

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叫我读了《唐诗三百首》,美妙的诗歌打破了我沉睡的心灵,让圣洁的阳光照进来, 滋养着我的情操。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使我心旷神仪,一首“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对大自然充满憧憬。特别是有 一首叫做《劝学》的古诗。我觉得这首诗既朗朗上口又有深刻的寓意,特别经典。“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诗歌的内容是说三更半夜灯火通明,五更时天快亮了,这正是好男儿读书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没好好读书,到头发白了后悔就很迟了。

这首诗启发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好的年华,不能让时间匆匆地流逝,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不至于到年老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唐诗作文400字篇二

在唐诗这么多个特色中,我最有体会的是唐诗惟在“兴趣”,即意象和情趣契合,使诗歌充满韵味,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趣。我觉得“兴趣”是唐诗艺术特质的核心,有了它,唐诗才突显了它的灵魂。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凭借着直觉思维、灵感去捕捉意象,然后展开联想,使意象和自己的情趣交融,入其中,出其外,用有尽的语言去表达无穷的意趣。诗中的景象是现实景物和诗人想象力的产物,有着审美的因素,所以才会音如空中之音,色如相中之色,月如水中之月,象如镜中之象。

在唐诗中,有很多作品都是惟在“兴趣”的,甚至说诗人无意为诗却诗意无穷,达到韵味之致。

宋之问的《灵隐寺》是按照诗人游览的景物进行写作的,先写飞来峰,然后写灵隐寺本身和外面的景色,最后诗人抒发想出世归隐的感想。第三联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写得很妙,是诗人根据灵隐寺每到秋爽时刻会有桂子从月宫中飘落下来的传说加以想象写成的,诗人利用“天香、桂子”的意象,充分发挥想象力加以渲染,说桂子从天上飘落人间,佛香上飘到九重,这样的构思充满甚是奇妙,充满诗趣,给人一种空灵神秘的联想,使人有一种享受超出尘世的情趣,这种联想和情趣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无穷无尽的,却怡人心境,让人入神。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透露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寂寞无聊的心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俯仰古今,写时间的悠长;“念天地之悠悠”写诗人登楼远望,写空间的辽阔;“独怆然而涕下”写诗人孤独苦闷的情绪。全诗以无穷无尽、无际无涯的时空为背景,在这么开阔的意境里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吟咏自己的性情。诗人不写古事古迹,却让读着联想翩翩,千年以来有多少人也有这样的境遇,可谓包蕴丰富。特别是最后两句,在天地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歌中,蕴含着诗人无穷无尽的苦闷与沉思,诗人无可奈何的叹息萦绕在读者的耳边和心中。短短的几句诗,就让读者产生无限的想象,极具感染力,诗人的悲情也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王维的《终南别业》,有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这首诗写诗人爱好佛理,每有兴致就独自散步,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天上的行云变化,偶然遇到老人还可以无拘无束地交谈。“独往”、“自知”缀以“每”字、“空”字,足见诗人对自己自得其乐、归隐的性情已有神会。“行到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让读者体味到诗人悠闲、自主的情趣,领悟到妙境无穷。通过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副心境闲适的山水画,让读者融入其中,领悟诗人的意趣。“谈笑无还期”这句蕴含着哲理,诗人因体悟到物我一体而忘记世俗世界,诗味无穷。此诗通过“水、云”等意象引起情趣,突显诗人想摆脱物我之拘,达到心与自然相融合,这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充满了情思韵味,让读者萦绕在心。“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表面写见到的景色,实则写诗人孤独的主观心境。“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赋予了山水景物以生命,构思巧妙,想象力奇特,表达诗人在自然中寻找慰藉、在孤独中寻找知己的心绪。诗人移情于意象,通过意象表达情趣,使诗充满了“精神”。全诗看似全是景语,无一情语,但其实是诗人情景交融,景就是情,句句写景,实则句句抒情,真是妙。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与寂静的山景冥会,人与自然亲近融合,刹那间灵性相通,浑然一体,描绘出片刻的超然意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富有无尽的情思韵味,令人猜想。

又如李白的《静夜思》,通过一个错觉写客子静夜思乡之情。全诗内容虽然简单,但是内涵非常丰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虽然是写景,但景中融情,通过“明月“这个独特的意象,引出思乡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举头、低头”的细微动作写客子望月的动态,抒发思乡的心情,但思的内容没有点明,而是用“思故乡”三个字说明,正因为这样,才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填补它,这种情思是体味不尽的。这首诗的乡情给人真实的感觉,引起人的共鸣,每当读到或者听到这首诗,人的心弦就会被拨动,感到心灵的震撼,久久地牵动着人的心绪,耐人寻味。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可谓是达到了意象和情趣的高度契合,妙趣丛生。这首诗写乐宫李凭弹奏箜篌的技艺之精,曲调之美,感染力极强。前四句先声夺人,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同时写箜篌构造精美,写物也是写人,衬托李凭技艺高超,“空山凝云颓不流”这句诗移情于物,赋予云人的特性,有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充满情趣。诗人择取“空山、白云、湘娥、素女”等意象,意象叠加,突出诗人被音乐感染的意趣。后四句借用“美玉、凤凰、芙蓉、香兰”等美好的事物去寄寓诗人认为音乐美好的情感,意象和情趣交感,颇有韵味,震人心弦。后六句是诗人感情的升华,特别结尾两句:“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写因为音乐的美好,在月中砍树的吴刚忘了睡眠,玉兔宁愿受冷也不愿离去,这些意象饱含感情,发人联想。全诗可谓是想象奇特,意象鲜明,处处寄托着诗人的情思,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令人遐想,认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也有国人莫我知”的哀伤。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说与《李凭箜篌引》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这句“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弹奏结束了,声音停止了,但是所表达的感情还延续着,深刻地表达了弦声所不能表达的情思,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是一首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别”字是诗眼,“难”字叠加,可见离恨之意不可排遣;“东方无力百花残”,既写自然环境,也写诗人心境,物我融合,心灵与自然契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谐音,韵味无穷,蚕丝比情思,蜡泪比情泪,移情于物,突显思念的无穷。“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夜”相对应,“云鬓、月光”相和,这是虚拟了别后的凄凉,悬想真切,反映相思之苦之深。“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借用“蓬山”典来寄寓希望,想象具体,但还是充满无望的悲思。全诗都在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令人有触感,引起内心深深的悲情。

杜秋娘的《金缕衣》是一首哲理性强、涵义丰富的诗,或警戒人要惜取寸阴,或教人要及时行乐,或教人不要贪图荣华富贵,或劝人要及时争取爱情,或启示人要建功立业。正是因为它的涵义深永,才让人去体会其中的韵味,可谓是言简意赅。这首诗虽是歌女之作,却是好诗,期“莫惜、惜取、堪折、须折、空折”,层次跌宕,诗人的情绪由缓慢一直到强烈,突出了诗内在的韵律,产生令人荡气回肠的效果,长久地在人的心中缭绕,令人感到莫名的魅力,读之不厌。诗人用折花来表情思,形象优美,营造一个阔大的意象世界,意味深长,具有永恒的回忆。

从上面这么多首唐诗的分析,可以突显唐诗对“兴趣”的追求,意象与情趣的契合,令诗歌含义深刻,令人品味无尽,充满韵味情思。那形象的飞动,想象的丰富,情绪的饱满,正是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

唐诗作文400字篇三

今年看了两本书《蒙曼品最美唐诗: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百味》,选它们读是因为年初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觉得这位女教授容貌寻常,却很迷人。喜欢她的谈吐,豁达朴直,让人觉得舒适可亲,更喜欢她的才华,有一种谦和的渊博。

看了这两本书,我更是对蒙老师佩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因为她品读唐诗,太美太雅太有趣了,字里行间,看得人汗毛都竖起来了,就是那种,又澎湃又舒服的感觉。因为你会发现,她不是在点评、在释义、在解析。她是在与诗人们谈天说地,而大唐的那些诗仙诗圣诗佛诗鬼们,都是她的朋友呢!

因为蒙曼老师,我深深的觉得对于古诗词的诵读应该分三个层次,第一,只是因为喜爱诗词的辞藻华丽,而附庸风雅的站在墙外,看热闹。第二,就是因为明白诗词的惊才绝艳,而心悦诚服的站在楼下,仰头望。第三,却是因为迈入诗词的真境之中,而心有戚戚的站在楼上,与往来古今千余年的文人们神交意往了。

也就是说,面对千古文华精粹,当我们还在心安理得的看热闹、仰头望时,蒙曼老师却早已经迈步上去,同诗词名篇的作者们往来谈笑了。

其实,我也是喜欢诗词的,虽然相比之下,我这点儿小小的喜欢,显得浅薄又微末。但我还是会大言不惭的说我喜欢诗词,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我们的文化菁华,能喜欢、会欣赏,就是值得骄傲的事。

我爱古诗词,很早就喜欢,只是资质不够,毅力欠佳,所以,一直自得其乐的看看热闹、心安理得的仰脸膜拜。可是我想,我大概也有那么一两次时运特别好的时候,窥视到了那么一星半点的真意吧。

记得高中时的某个晚春,大庆一中校园里满院的丁香花,午后的一场急雨,压下了北方春季独有的热燥尘土气息,我坐在靠窗的座位,看着外面清凌凌的雨后校园、金澄澄的黄昏暮色,还有那急雨打落的一地的藕荷色丁香花瓣,我一下想起了几个月前,偶然记在脑子里的半阙词,“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因为这一瞬间的心思神往,窥探到词中的真意与美感,那整个晚上我都满怀着莫名的快意和不可言说的喜悦。这是古人馈赠给千年后的我,一个小女子的无价宝,这“无价宝”与“有情郎”一样,是古代话本里并称的人世稀罕物。

所以这么多年来,“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诗词,这是一种无法诉与他人知晓的、充满奥义的美好。

还记得我最开始接触诗词,是在小说、作文选中,是在电视剧里。

那时看小说《天龙八部》,讲段誉从大理初到江南,面对着那里的江南风物、吴侬软语,他眯着眼惬意的说,“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看作文选里,一个学生非常直莽的表达自己将来想当作家的愿望时,豁达又无畏,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看一个tvb的古装电视剧,女主角一边弹琵琶一边用粤语期期艾艾的吟诵,“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那时诗词是我平凡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吉光片羽,一两句话,就足够惊艳初见、咀嚼良久。之后,我会去找这句话出自哪里,整首的诗词是怎样的?能写出这么美丽诗句的诗人还写了其他的什么诗吗?我对诗词的了解就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而最初的那一个“点”是源自少年时一点点懵懂的喜爱。

后来毕业了,工作了,成家了,沉溺于忙碌又幸福的人间烟火气,诗词,曾经短暂的退出过我的生活。它的再次出现是和一个小名叫如意的小姑娘一起,而那个小姑娘呀,她是我的女儿。我想我的小姑娘也能了解诗词、喜欢诗词,希望她也能接受这份来自古人的慷慨馈赠,可以体会到千年间的瑰丽与曼妙。

诗词应该怎么去学,怎么去背呢?作为一个妈妈,我一直在琢磨、在尝试、在调整。一开始带着小小的如意背诗时,真的觉得这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这些都不重要,就是让孩子在年幼时能对古典诗句产生亲近感,可以把满口金玉一样的词句揉进她童年的记忆里,这应该是一个对美产生感知的良好开端。

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小朋友来说,诗词的简短押韵、抑扬顿挫,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儿歌童谣,还记得那时的如意奶声奶气的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真是叫人爱得不得了,用新嫩童稚的语调说出老旧沧桑的句子,这样的“反差萌”美得令人心折,你听不到诗中该有伤悲,却能看到古老的文化焕发出的澎湃力量。

和似懂非懂的小孩子一起读诗背诗,就会有一箩筐的有趣故事。记得有一年,我给如意讲一首诗的题目,“就是早晨起来从一个叫净慈寺的地方出来,送朋友林子安出门去外地。”讲完后,我给她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安》宋。杨万里。”如意忽然打断我,“杨万里也是人的名字吗?”我说,“对呀!”如意非常疑惑的说,“古代人好奇怪,送两个人走为什么不一起说了?”她嘀嘀咕咕的重复,“送林子方、送杨万里……”小朋友的脑回路,真是可爱死了。

唐诗作文400字篇四

成诗必经多磨,贾岛此诗斧凿之迹极为深刻。若云常建诗篇如云雾缭绕,如履仙境,则贾岛诗篇似一无双雕像,栩栩如生。

此诗字意悠扬,深意更不容小觑。许因诗人命运多舛,故其作品必分两层,其一,表意;其二,里意。

没有邻居的住所前只有一条青草凄凄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万籁皆寂的夜晚,几只小鸟停歇在池塘国的翠树上,月光粼粼,有位僧人轻轻叩响门扉。桥两侧是秀丽的原野,远山顶峰,烟云缭绕,山石欲移。

一幅宁静恬淡的夜景被工笔娟娟细描,表意便如一位绝世美人的脸前缎纱被玉指轻轻掀开。除了惊艳,再无它物。

里意多数必沾世俗,也都无非是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云云,唯诗者内心,探究内心者是真正的意蕴精华所在。

那美景多端,瞄出的却是如此一番情景;

无人寂寥之中,天地苍茫之下,惟一人在荒凉之地浅浅前行,孤寂中透出凄惋,悲凉处微露寒意。夜风入骨,刀刀刮人心,可那人却不为所动,只一下,一下,一下地敲着不知有无主人的大门。最终难免再回身融入黑暗中。

嗟!诗人隐逸之心溢于言表,字里行间处处有暗示。

那李凝的生活,定是诗人所向往。

悲痛无人与说,心里压抑着浓重的压抑,诗中“少、入、敲、分、还”等字,从侧面入手,看出的是多么孤寂的内心啊!尘世少友,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更是诗人所鄙视和唾弃的。少则还好,偏偏世间几乎到处都为如此。

可想这种折磨于贾岛是多么痛苦。

故唐诗于贾岛,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种抒发内心的方式,而那幽居,便是他梦想中的天堂了吧!

唐诗作文400字篇五

漫步在诗的王国,感受着杜甫的乱世奔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豁达胸襟与豪迈气概让我们心旷神怡,犹如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花雨。他的谦逊好学、艺无止境、学无止境的真理,深深地埋藏在我们的心中。

漫步在诗的王国,李白的豪迈奔放感染者我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坚定着他要为国捐躯的信念,指引着他迈向新的高峰。“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渲染着他那超凡脱俗的内心,使他那枯萎的生命散发着夺目的彩。他的点滴在诗的海洋中散发着光芒,让我们从中获得新的启迪。

漫步在诗的王国,王维的闲淡平静让我们的内心和谐安定。他那“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的内心,如同让我们的心放了一个假,放下了太多太多;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庄严,灵魂的肃穆,心灵的超然。

它们不仅仅是一句句诗,更是一种文化,历练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唐诗作文400字篇六

我可以说是在老家长大的,因为整个童年的声与光、形与色都在那儿。在那个祁连山脚下的县城,冬日有白雪齐膝,春夏有油菜花开,虽然朴实,但却也有几分诗的韵味。

爷爷那时好像还没有退休,头发也还没全白,在县小学任副校长,教过语文。因为曾是教师,所以坚信一切学习都要从娃娃抓起。记得在我三岁时,话才刚说利索,爷爷便开始拿着一本唐诗小册子,一个字一个字教我读诗。

刚开始,爷爷怕我失了对唐诗的兴趣,便一首诗、一个故事方便我记忆。在读《咏鹅》时,爷爷就说:“从前一户人家,院子里有个绿绿的小池塘。后来他们买了只大白鹅,这只鹅就整天在池塘里游泳,一边游,一边昂着头对着蓝天唱歌。它雪白的羽毛将它托在碧绿的水面上,因为水很清澈,所以还能看到白鹅红红的脚掌在水里推水前进哩……”从此,我便牢牢记下了那只大白鹅,顺带也背会了《咏鹅》这首诗。

跟着爷爷读唐诗,渐渐忽略了光阴的流逝。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大唐,感受到了那时的皓月与繁花,与竹林深下的文人、云山雾海中的隐士擦肩而过,也感受着一种醉生梦死的放诞,还有一段段凄美的'情缘。

当终于停下脚步,回首望去,爷爷的头发早已花白,身影也变得孤独、瘦小。原来一切,早已在那些细品唐诗的日子里变成了“沧海桑田”。如今我只想向回跑去,拉起爷爷的手,最后请求一次:“爷爷,让我们再品一次大唐的风华,好吗?”

唐诗作文400字篇七

“南国仲夏黄梅雨,京城四月杨柳花”

窗外有纷纷扬扬的柳絮杨花,有绵软舒适的惬意阳光,草长莺飞,鸢冲鱼跃。那欢声笑语的路人,休闲安逸的老者,还有那童车上一双双好奇而清澈的眼睛,他们无不在这灿烂的季节里搜索着春的精灵。“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普普通通的一天,但对我又是那么的不同。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是情语”,看来,不一样的不是这春光,而是我激动雀跃的心情。

烂漫春花,无涯春光固然令人神往,但真正使我沉醉的却是那历久弥香篇篇唐诗。“金鼓馔玉不足贵,但与长醉不复醒”我愿在那抑扬顿挫、美妙和谐的世界里长醉不醒。从咿呀学语到青青少年,从跟妈妈一个字一个字的模仿,在教室里朗朗诵读,到看着行行的文字满心欢喜,闭上眼满纸留香。我在唐诗的世界里穿梭,留恋。无论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还是“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的婉约;无论是“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的悲壮,还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狂喜……都让我不由得心生热爱。她的气势磅礴、她的唯美情怀与我像一场意外的相逢,穿越时光,触动心底。

在唐诗里,我遇到过风流才子,“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他们将低回的情感化成绵绵的诗行。还遇到过勇敢的将士,黄沙中凛冽的寒风,边境上冲锋的号角,金戈铁马下,有将军的忠烈,也有士兵的冤魂。还有那些绝尘的隐士,在繁华世界外,山水田园间,辟半亩地,扎两道篱,清茶淡酒,安守一颗无华的心……每一样感受都是我印在血脉里的记忆。就是在这些司空见惯的感受中,在每个春日一样看似普通的诗篇里,我认识了大唐盛世欢歌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个被所有教科书尊为“清高狂客”的李白,叛夫杀女、囚子夺权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暴虐乖张,却也是“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温柔缱绻的武媚娘。

回望长安古道,仰望当日晴空,谁曾想到,那一句句,一首首或悲凉,或壮美,或忧郁,或柔美的唐诗,会成为华夏文明永远的精粹。

唐诗,是华夏文明永远的丰碑,让我肃然起敬;

唐诗,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让我齿颊生香;

唐诗,更是酝酿千年的一杯美酒,让我如醉如痴。

唐诗作文400字篇八

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

白发老闲事,

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

能更几回眠?

高适诗鉴赏。

张旭,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左率府长史,是盛唐时期杰出的书法家。高适这首赠张旭之作,是天宝十一年(752)入长安与张旭相见共饮醉后所写,因张旭排行第九,故称张九旭。

首联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张旭的与众不同。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大意是世上很多人即使天天见面,给人的印象也不深,而张旭这个人却不一样。翁,是对张旭的尊称,在这一抑一扬之中,张旭的形象如高峰突起,给人以强烈印象,令人肃然起敬。这一联好象漫不经心,随意道来,却起得十分有力。

如果说第一联只是诗人对张旭的总的印象,是虚写,那么,以下各联即转入了对张旭形象的具体刻画,是实写。字里行间,倾注着诗人对张旭无比钦敬的感情。

张旭有两个称号,一是草圣,二是张颠,为世所公认,实写时即先从这两个称号着笔: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张旭精楷书,尤善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自创新的风格,人称草圣。

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就有张旭三杯草圣传的诗句。又《新唐书·文艺传》说: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这一联对句互见,是写张旭在酒醉兴来之时,书法就会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言语也更加狂放不羁,一副天真情态。诗中表现了对张旭书法、性格的由衷的赞美,同时暗示了艺术重在性灵的自然流露。

接着进一步赞美了张旭泊然于怀、不慕荣利的高贵品质: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青云这里指隐逸。这一联写得十分传神,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白发垂垂、蔼然可亲的老者,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正因为不乐仕进,具有隐者的风度和情怀,才能够性情旷放,因此也才能够时时保有天真之态,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不同流俗的`极高的成就。这一联乍看似与第二联平列,而实则深入了一层,将诗意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深度。

尾联承接上联,继续推进,描写张旭的醉眠生活。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两句化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典故:孔文举(即孔融)有二子..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孔融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诗文皆善,为人恃才负气,狂放不羁。这里以孔文举比张旭,足见推重之意。但这一联写张旭生活情形,不是平直叙述,而是以问句出之,显得格外亲切。意思是:您老人家床头那壶酒,怕会被家中子、孙偷喝吧,能伴您几次醉眠呢?意思已略带调侃,但又极有分寸,包涵着丰富的意蕴。一方面,表现张旭平时经常醉眠,形象更为生动可感。另一方面,诗人在老前辈面前竟然开起玩笑来,这位老前辈的豁达可亲自然可以想见,而诗人自己的天真发问,也愈显得醉态淋漓。至此,宴席间的热烈气氛,宴饮者的融洽关系,皆如在目前。这是以醉写醉,以自己的旷放衬托张旭的旷放,使题目中的醉后二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张旭的可敬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在章法上虚实结合,虚写处内蕴丰富,而不显得空虚;实写处形象具体,但笔调轻灵,而无板滞胶着之感。这种巧妙的结合,使诗人的感情与诗中主人公的形象融为一体,产生出动人的艺术力量。另外,本诗语言清新明朗,与诗中欢快活泼的情绪相适宜,读来真切动人。

唐诗作文400字篇九

星期天,我和妈妈乘公交车去陆埠。

在我身旁的座位上坐着一位阿姨和他的宝宝,小男孩手里拿着一块面包,一边吃一边听妈妈教他背古诗。阿姨念道:“锄禾日当午……”每当阿姨念完一句,小男孩也摇头晃脑,奶声奶气地跟着念:“锄禾日当午……”看到小男孩这么小就会念唐诗,还念得像模像样,旁边的乘客都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汽车一路往前开,小男孩手中的面包还没吃完,大概是吃饱了吧。他攥着面包随着汽车的晃动,一些面包屑掉在他的衣服上。阿姨看了看,皱着眉头说:“吃饱了吗?不想吃了就扔掉。看,衣服都被你弄脏了。”说着,顺手拿过小男孩手里的面包,扔进了车上的垃圾桶里。接着,她又叫小男孩背唐诗给她听,小男孩嘟着嘴,结结巴巴地说:“锄禾……日当午,汗滴……汗滴……”看来他是想不起来了,小脸儿涨得通红,可怜巴巴的望着妈妈。阿姨带着指责的口气说:“是汗滴禾下土,告诉我们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汗水都滴下来了。现在记住了没有?”小男孩懂事的点点头。于是接着背道:“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粒粒……”正当“大功告成”时,又卡壳了。这下,阿姨可真生气了,点着小男孩的头说:“怎么老记不住?粒粒皆辛苦。就是告诉我们粮食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你脑袋里装什么东西,怎么就是记不进去?”小男孩委屈的哭了起来。车上一阵骚动,大家都投去异样的目光。

也许这位阿姨感到气氛不对,在躲闪中,无意间瞥见垃圾桶里的面包,顿时羞得满脸通红。除了小男孩偶尔的抽泣声,阿姨的安慰声,垃圾桶的碰撞声,车厢里安静极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