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1:22:26 页码:14
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通用8篇)
2023-11-11 21:22:26    小编:lookoud

在写报告之前,我们需要仔细分析调查的主题或问题,并准备相关材料和数据。在撰写报告时,要定时进行反馈和修改,以确保报告的质量和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篇一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当前的经济生活,尤其是在改善消费结构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理财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因此为了调查大学生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理财状况,我们决定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一次理财的调研,弄清大学生的理财现状,理财的重要性与总结理财的方法。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两种方法。第一,问卷法。我们针对大学生设定了一套关于理财方面的调查问卷,将其发布于网上,由网友填写。本问卷共发放40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以各大高校的学校为主要调查对象,基本上做到了随机发放。第二,文献法。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在网上或各报刊杂志收集相关的资料与文献作参考。

(一)家庭状况决定消费水平。

中国的大学生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4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500元,而这笔钱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二、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三、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两百至三百左右。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

(二)70%同学出现超支现象,理财意识淡薄。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学生每月费用超支很严重,占有相当大的一个比列,因此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的费用不够花,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消费费用不够,不能满足支付自己想要的开支,同时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消费是较为冲动和缺少计划的。理财意识淡薄,还没有相应的理财观念和水平。

另外,当学生的费用超支时,一般都会直接向家里要,在调查中,学生选择“向父母要钱或亲戚借”,占46、3%,向同学借,先花下个月的占33、5%,也有选择“打工勤工俭学”的,只占10、2%,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非常强,缺乏独立经济意识。

(三)打工兼职,只为增加社会阅历锻炼自己。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做兼职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而大部分同学做兼职的目的往往是增加社会阅历,锻炼自己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自己赚钱花,由这点也可以看出现在学生普遍的经济状况较好,有响应的资金应付日常支出。兼职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或是尽早经济独立,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很薄弱,把增加社会阅历锻炼自己作为出发点,因此平时很多大学生在打工兼职过程,自己应有权益和应得发利益受损时,就把它作为经验教诲而已,而没有想到去为自己争取。

(四)支付高额的通讯费。

在通讯消费开支方面,调查的结果是,拥有手机等通讯工具的同学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81、2%,可见大学校园手机的普及率之高,部分同学使用中高档手机;在通讯方面每月花费在50元以下的占39、2%,50―100元的占43、4%,100以上的占17、4%;通讯费用在学生的日常开支上占了一定的比例。

(五)娱乐、享受性消费占很大比重。

(一)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

“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在中小学时期缺乏理财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消费问题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如下表)。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二)、没有严格的计划。

没有严格的计划,再多地财富如果不加以计划,到最后也会变的贫困潦倒。养成计划的习惯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而据调查,平常没有记账习惯和有记账和编制预算的习惯,但并没有认真地按预算执行所占的比例旗鼓相当,而有记账习惯且每月实际支出基本与预算一致所占比例显得少之又少。显然,大学生并没有对生活费进行严格的计划和安排的。如何对生活费进行合理规划,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养成计划的习惯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更有条理,你不会再为钱而烦恼。

(三)、自我约束力差,经济独立意识较差。

进入大学之后,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开始独立生活,由于缺乏父母在身边时的有效的约束,大学生在消费上往往是随心所欲,盲目消费,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透支,这样就必然导致了大学生活“上半月滋润,下半月狼狈”现象的出现,甚至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业和生活。据了解,大学生寻找家教等兼职,大部分的目的在于增长社会经验,而并非为了“帮补家用”。他们大多认为做兼职,可以多赚点外快,使每月的生活费有所增加,在购物或游玩时花钱可以花得更潇洒,更理所当然。当然,也有不少学生为了一次向往已久的旅行或心仪的手机,把兼职所赚的钱一点一滴的存起来,但毕竟这只占少部分。通常存钱的时间越长,期间越有可能把钱用在别的方面。显然,大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极为薄弱。

(一)、制定理性的消费计划,明确资金的流动情况。

根据调查,大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记账的习惯,大多是有多少花多少,“月光族”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账簿”,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为自己的消费作一份详细的计划,每月编制“预算”,严格按预算执行。而月末作一次“小结”,将实际消费和计划进行核对,弄清楚超支和节约情况,以区别哪些是必要支出,哪些是可控支出,以便调整下月的计划,但不要将所有的收入都列入计划,整个计划应留有一定的余地。争取合理分配生活费用,将生活费用按所需分成若干部分,留一部分作课外学习辅导,留一部分作后备资金。

(二)、学会合理的消费,提高自我约束力。

理财并不等于只知道存钱,也要学会合理的消费。学会花钱,不光要学会计划,同时也要学会花钱的技巧。对大学生来说,手头的资金本来就不多,更要注意。首先,要学会自我克制。要知道这世上并非所有的愿望都能立即满足的,所以花钱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要盲目购买,不要被所谓的“打折”、“促销”所左右,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东西是否一定要购买,是否经常会使用,以防冲动购买。其次,要学会讲价,现在的商品市场,在很多情况下都有很大的讲价空间,不要为了面子而不讲价,讲价的结果能直接减少你的支出,为你省钱。

(三)、利用简单的投资工具,实现对理财的操纵。

在投资经验较丰富的人的指导下,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能力、素质,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工具进行个人理财投资,这将会产生良好的投资回报,获得较丰富的投资经验。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的个人理财投资工具:储蓄、保险、债券、基金、外汇、股票、在参与社会投资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买一些保险、债券,体验一下做受险人,做债权人的滋味。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股票交易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对投资与报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些感性认识。

(四)、学校应当开放理财教育,增强学生理财意识。

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可增加对理财课程的开放,让更多的学生可以系统的学习理财知识。最重要的是学校作为大学生一个重要的消费环境,正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意识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大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六、总结。

从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学生消费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大学生的消费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哪些可以提倡、哪些要坚决杜绝、都还不清楚、总体上说大学生的消费还处于一个成长健全的时期。理财是一辈子的事,对于没有收入来源(大多数依靠父母提供)的大学生来说,应当趁早了解相关的理财知识,养成一种理财的习惯,树立理财的意识。结合自身的消费情况,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详细的编制自己的理财计划,并努力将其实现。

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篇二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世界癌症报告估计,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发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健康梦是小康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记者去年以来在北京、上海、甘肃、浙江等地走访大量肿瘤防治专家和临床医生了解到,伴随着老龄化加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健康生活方式及食品安全问题凸现,我国肿瘤发病率多年持续上升,已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乃至社会问题,中国亟须向肿瘤宣战。

发病率、死亡率双升在农村人眼里,癌症就是绝症。

记者走进河南、浙江等在网络上被称为“癌症村”的几个村庄,村民熟悉而又害怕听到“癌症”二字。其中一个村的医务人员表示,村民患癌有年轻化趋势,四五十岁年龄段的人数在增多。

更为严峻的是,这种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国家癌症中心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员代敏介绍,今后,我国癌症的发病数和死亡数还将持续上升:根据国际癌症研究署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癌症发病数和死亡数到将上升至400万人和300万人;2030年将上升至500万人和350万人。

发病率与世界水平接近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

我国癌症发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说,这首先有人种和癌谱等客观原因。肿瘤防治专家认为,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癌症发现较多处于中晚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程书钧说,美国近些年来癌症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其5年生存率在60%至70%,而我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在30%左右。

苏州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时玉舫说,我国对肿瘤缺乏快速、特异早诊手段。目前癌症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免疫学酶学检测、影像学检测等,有些检查费用昂贵,在一般健康体检过程中无法普及。

“穷癌”“富癌”并存防控难度大。

生活条件改善了,为何癌症发病不减反增?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陈万青说,与国外比,我国现在属于癌谱的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穷癌”依然高发,但逐渐往发达国家的“富癌”谱转变。“我国出现发展中国家癌谱和发达国家癌谱并存的局面。”

所谓“穷癌”,是过去一些贫穷地区的居民由于饮食、生活条件差等原因诱发的癌症,而现在由于高脂蛋白饮食、缺少运动等原因诱发的癌症被称为“富癌”。

第三次全国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死亡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

癌症高发,增加的不仅仅是患者的伤痛。相关资料估计,每年全国因肿瘤造成的门诊和住院花费数百亿元,远高于其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是卫生总费用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发的肺癌被“气”出来的病。

我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30年来,乳腺癌死亡率上升了96%,而肺癌死亡率更是狂飙465%。目前肺癌占全部癌症死亡的22.7%,已成为我国癌症死亡第一杀手。记者到北京胸科医院采访,肿瘤一科123张病床收治的都是肺癌患者。病人中甚至有21岁刚毕业的大学生。“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35岁开始人群肺癌发病率上升加速。”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副主任王宁说,间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约增长了43%。

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统计,20北京市共报告肺癌新发病例8220例,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20.39%,其中男性5043例,发病率为77.94/10万;女性3177例,发病率为49.59/10万;男女比例159∶100。杨功焕说,肺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成了我国第一位的癌症。现在肺癌死亡率我国是以每年4.45%的速度在上升。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非常注重肺癌的健康知识宣传。他形象地比喻肺癌为被烟气、大气、油气、生气等“气”出来的病。

向癌症宣战。

40多年前美国向癌症宣战。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国家癌症法》,医疗界认为是吹响了向癌症宣战的号角。当前,美国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开始下降。

“中国正面临一场应对癌症的战争。”谈及我国癌症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陈竺不久前表示。

季加孚、支修益等专家建议,可组建肿瘤专科防癌体检中心及肿瘤防治研究中心,研防结合,医防结合,加大预防力度,降低肿瘤发病率、提高早期肿瘤的检出率;注重基层社区医生的培训,提高其对肿瘤患者早期征兆的识别。

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篇三

近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逼婚现象全国最严重的省份是河南。尽管在该报告中未见海南上榜,但在逼婚这件事上,我省单身男女也有话说——“春节真是不敢一个人回家,像我这种适婚年龄,回家真像过五关斩六将,现在假期结束,终于可算是安全‘逃离’。”在海口一家金融公司上班的陈先生苦笑道。

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健康体育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逾七成人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岁的单身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昨日记者在海口市区随机采访了10位年轻男女,其中5人表示,已成婚生育,年龄大约在25至28岁;其余3人表示毫无压力,2名外地在琼工作的女孩表示被父母逼婚。

“提起春节过年回家我就胆颤,本想好好回家和爸妈过个年,刚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一切刚刚算是走上正轨,一回家父母就问我啥时候结婚啊,对象怎么样了?真的没办法,躲都不好躲。”去年刚毕业就在海口市某机关单位上班的公务员小薇(化名)告诉记者,她今年24岁,去年刚大学毕业。在小薇的`眼里,结婚是一个距离自己很远的词,没想到回家就被父母“审”了好久,“爸妈一直很关心我的个人问题,我一回家,他们就帮我联系了好几个对象,他们手机通讯录里面还有一个专门的‘预备分组’,相册里面好多男孩子的照片,拿来让我挑,我仔细看了看,竟然还有一个是我玩得很好的发小,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小薇告诉记者,为了让父母舒心,她硬着头皮去约会,最后留下电话号码后“溜之大吉”。

小涛是海口一家广告公司的部门主管,对于逼婚深有体会,“本来在海口发展还可以,正筹划着买车买房,我妈为我的婚事着急,竟装病骗我回家相亲。”小涛告诉记者,自己大学毕业后在海口打拼四五年,小有成绩,因为自己是独生子,父母从小疼爱有加。小涛今年将满30岁却还未结婚,连个女朋友都还没有,父母非常着急。

“我和女朋友交往快一年了,对于结婚我们两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是想着多赚点钱,买房子,买车,再风风光光地和她结婚,可是她不这么想,她说她老家的女孩像她这么大的早结婚了!”李可(化名)是海口一家装饰公司的设计师,女朋友莉莉想尽快安顿下来。“今年过年我就被女票逼婚了,她说今年她一定要结婚,新郎无所谓是谁,这下我可急了,赶紧和父母商量之后,决定选一个好日子先把证领了。”李可说。

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篇四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一)消费收入来源。

有72%的同学靠父母,12%的同学靠贷款,8%的同学获得了奖学金,7%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只有1%的同学还需减免学费。由此可见,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大学生基本上还是以一个纯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的舞台上。

(二)消费观念及方式。

大学生站在先进文化的最前端,容易接触、也容易接受时尚,消费观念也比较超前,消费观念也变化比较快,比如对网上购物、对“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等消费方式容易接受。在他们的钱包里,除了就餐卡外,78%大学生有校园ic卡、交通ic卡、储蓄卡、上网卡、运动健身卡等等,充分享受着“嘻唰唰”的便利。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网络电子时代。

(三)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时尚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消费观念。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每月生活费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因此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

(四)消费结构多样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时代,步入这一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仍是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的,更不是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手机、旅游、电脑、影音娱乐是大学生的消费热点。

调查表明,生活、学习费用仍然是当前大学生第一支出对象。其次就是交际、娱乐、恋爱、手机电话、旅游、美容化妆等消费。反映出如今的大学生和过去的大学生对生活质量的不同追求。如今除了书籍外,手机、电脑、mp3、音像制品、培训、娱乐、健身、艺术等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五)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对商品的品牌以及商品包含的情感内涵和事物的外在形象比较看重,容易受宣传媒体引导的特点,受厂家广告等外来影响比较大。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生了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表现了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

(六)消费具有阶段性。

刚经过高考洗礼的大一学生消费支出主要侧重于娱乐、休闲、旅游、体育、文艺活动等。大二学生消费逐渐转向学习支出,参加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等考试,资料费、培训费,数目不小。大三学生的消费支出主要集中于就业或考研。大四学生消费支出主要是就业找工作,包装自己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时尚物品变化较快,使得大学生消费更新也很快。

1.储蓄观念淡薄,需培养科学的理财观。

调查显示,每月的消费,约有60%的同学有超支情况,更有8%的同学总是出现财政赤字。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理财观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8%的同学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36%的同学在400—60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26%的同学在600—900元之间“稍微有点爽”,有10%的同学在900—12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10%的同学月消费12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过分追求时尚和,存在攀比心理。

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化妆品或者一件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篇五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世界癌症报告估计,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发病人数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健康梦是小康梦的重要组成部分。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新华社记者去年以来在北京、上海、甘肃、浙江等地走访大量肿瘤防治专家和临床医生了解到,伴随着老龄化加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健康生活方式及食品安全问题凸现,我国肿瘤发病率多年持续上升,已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乃至社会问题,中国亟须向肿瘤宣战。

癌症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在农村人眼里,癌症就是绝症。

记者走进河南、浙江等在网络上被称为“癌症村”的几个村庄,村民熟悉而又害怕听到“癌症”二字。其中一个村的医务人员表示,村民患癌有年轻化趋势,四五十岁年龄段的人数在增多。

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从事甲状腺癌治疗,他明显感到甲状腺癌上升幅度太快了,“原先甲状腺外科医生地位不高,一年就几个病人,现在很多医院都开设了甲状腺科室”。

从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及东、中、西部医疗专家了解到的情况和部分临床统计看,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当前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呈持续增长趋势。

更为严峻的是,这种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国家癌症中心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员代敏介绍,今后,我国癌症的发病数和死亡数还将持续上升:根据国际癌症研究署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癌症发病数和死亡数到将上升至400万人和300万人;2030年将上升至500万人和350万人。

我国癌症发病率接近世界水平,但死亡率高于世界水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说,这首先有人种和癌谱等客观原因。欧美白种人最常见的是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生存率超过80%以上的.癌症,而我们国家常见的是肺癌、肝癌、消化道癌这些生存率不到30%的癌症。

肿瘤防治专家认为,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癌症发现较多处于中晚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程书钧说,美国近些年来癌症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其5年生存率大约在60%至70%,而我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大约在30%左右。

“美国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高,因为他们早期癌症患者的比例较多。”程书钧说,我国肿瘤治疗的病人中晚期患者居多,早期病人比例较少,治疗效果当然就差。例如肺癌,北京市确诊的肺癌80%以上都是中晚期,而欧美早期肺癌患者约占一半。

苏州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时玉舫说,我国对肿瘤缺乏快速、特异早诊手段。目前癌症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免疫学酶学检测、影像学检测等,有些检查费用昂贵,在一般健康体检过程中无法普及。

肺癌已成癌症死亡第一杀手。

生活条件改善了,为何癌症发病不减反增?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陈万青说,与国外比,我国现在属于癌谱的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穷癌”依然高发,但逐渐往发达国家的“富癌”谱转变。“我国出现发展中国家癌谱和发达国家癌谱并存的局面。”

所谓“穷癌”,是过去一些贫穷地区的居民由于饮食、生活条件差等原因诱发的癌症,而现在由于高脂蛋白饮食、缺少运动等原因诱发的癌症被称为“富癌”。

第三次全国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死亡第一位的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

癌症高发,增加的不仅仅是患者的伤痛,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相关资料估计,每年全国因肿瘤造成的门诊和住院花费达数百亿元,远高于其他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是卫生总费用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30年来,乳腺癌死亡率上升了96%,而肺癌死亡率更是狂飙465%。目前肺癌占全部癌症死亡的22.7%,已成为我国癌症死亡第一杀手。

记者到北京胸科医院采访,肿瘤一科123张病床收治的都是肺癌患者。病人中甚至有21岁刚毕业的大学生。北京胸科医院主任医师徐丽艳从事肺癌的诊断和治疗20多年了,她说:“在病房里经常能看得到30多岁到40岁的肺癌患者。”

“肺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35岁开始人群肺癌发病率上升加速。”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副主任王宁说,间北京市肺癌的发病率约增长了43%。

北京市肿瘤防治办公室统计,20北京市共报告肺癌新发病例8220例,占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20.39%,其中男性5043例,发病率为77.94/10万;女性3177例,发病率为49.59/10万;男女比例159:100。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非常注重肺癌的健康知识宣传。他形象地比喻肺癌为被烟气、大气、油气、生气等“气”出来的病。

向癌症宣战的时刻到了。

40多年前美国向癌症宣战。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国家癌症法》,医疗界认为是吹响了向癌症宣战的号角。当前,美国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开始下降。

季加孚说,我国对癌宣战的时刻到了。

“中国正面临一场应对癌症的战争。”谈及我国癌症现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士陈竺不久前表示。

季加孚等建议,癌症防治工作国家应下定决心、加大力度、集中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工作。需要树立“大卫生”观念,群策群力推行癌症综合防控策略。各级政府应建立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导、多部门协作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癌症预防控制工作体制。

针对“家底不清”的状况,专家建议,应尽快健全肿瘤登记系统,扩大覆盖面,提高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可利用性,为制定与调整预防控制工作策略提供依据。

针对当前癌症患者看病贵问题,肿瘤防控专家建议,将更多抗肿瘤药物纳入医保,与患者共担药品费用;引导慈善机构进入肿瘤防治领域,开展慈善赠药、设立专项救助基金援助困难患者等活动;加强国产药物研发,与进口药开展良性竞争,降低药品价格。

开展早诊早治也是专家们的共同建议。支修益说,在肺癌高发地区锁定肺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胸部ct筛查可以发现许多早期肺癌患者,而早期肺癌通过微创外科手术可以达到临床治愈。

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篇六

《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针对国内40岁以下青年每个城市1000份样本调查结果列举了各省逼婚率、逼婚“特色”以及无法结婚的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甚至有3%的青年,还未到法定结婚年龄,就被父母逼婚了。嗯,不得不说,这父母也太着急了点吧!

全国各地被逼婚率均在70%以上,我们湖南的父母略好点,排在第九位,逼婚率为77%。逼婚现象最严重的是河南,第二是四川,第三是山东。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逼婚率相对较低。

四川父母喜欢全家齐上阵,发动亲朋围攻战术;上海父母擅长用言语唠叨逼婚,就像“唐僧念经”一样;广西父母则是“实干派”,强行做主为子女安排相亲,解决婚姻大事。

父母逼婚的四招“必杀技”

谆谆教诲、发动亲朋好友施压、强行安排相亲以及严厉申斥,子女则“见招拆招”,以表示苦恼、转移话题、接受相亲到假装有对象来回应。

为什么那么多人单身。

高达七成以上的年轻人觉得,平时单位和家就两点一线,根本遇不到异性,加之日常工作繁忙,很少参与一些社交娱乐活动,哪儿来的谈对象机会。

父母逼婚理由。

别忽视逼婚背后的问题。

1、长期以来,晚婚晚育意识早已在年轻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也早已把晚婚晚育当作自己的自觉行动,这种根深蒂固的晚婚意识显然不是家长能改变的。

2、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鼓励孩子们上大学和考研读博,很多年轻人读完大学特别是研究生后,年龄已经老大不小了,过去的大学一直不准大学生谈恋爱,更别说结婚生子了,这也就使得年轻人不得不晚婚。

3、最重要的一点,在合适结婚的年龄没有遇见合适的人,宁可这么一直单着,也不要将就。

你知道么?

其实在我们国家从封建社会开始,就有着逼婚这一“套路”!

周代:不结婚是犯罪。

30岁放在现在这个社会,那真的不算什么,但是要是放到周代的话可不是这么回事儿了。

“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三十而娶;女子十五而许嫁,二十而嫁。”(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加冠礼完了就代表着成年了,三十岁之前娶妻;女子十五岁要许配出去,二十岁嫁出去。)。

这里的“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是婚龄的最高限度。如果过了这个岁数还是不嫁不娶那就是有罪,就是违背了圣人之法。

汉代:想不结婚?门都没有!

汉惠帝六年令:“以十五为始嫁之年,失时不嫁,则以五算罚之。”

就是说女孩子们在汉代要是十五岁不嫁,那不光是政治不正确了,那是违法违纪了,家里赋税得按正常纳税的5倍算。

那时候当官家、帝王家的孩子们,更得在结婚这事儿上做出表率来。比如大才女班昭,十四岁就嫁给曹氏了;汉昭帝八岁就结婚了,小皇后那时候六岁。

由此推算,现在初中才谈恋爱那是标准的黄昏恋了……。

晋代:想不结婚?地方长官会找你喝茶。

《晋书・武帝纪》记载:“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要是女孩子十七岁的时候,父母还没给她找到人家,那么地方长官就要帮着这姑娘找对象了。

自己家孩子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怎么舍得让别人给自己的子女在婚姻大事上按心情随意分配呢?所以当父母的都着急,十来岁就步步紧逼帮孩子找对象。

从这个逼婚标准线上讲,咱们现在二十多岁开始逼,亲戚们还是挺仁义的……。

南北朝:不按时结婚那可是找死啊!

南朝以坐牢为惩罚还是很温柔的,生在北朝不结婚那就是个死啊。

比如北齐后王高纬就下令:“百姓子女二十岁以下,十四岁以上仍未婚配的,全部集中于官府择配,家长如隐匿,那就处以极刑!孩子结婚都不管了!拖出去给我砍了!”

唐朝:到底多大结婚?很纠结。

安史之乱前大唐的人口总数不低,因为隋代打了个好底子。

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哗哗哗,又死了一大堆精壮的汉子,大家都背过:“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嘛。没有精壮的汉子没办法保家卫国,没法收税,国家就维持不下去。

所以去看唐代的逼婚年龄的话,会发现唐朝前期放宽了结婚年纪,男子二十岁婚配,女子十五婚配。(婚配不一定就得结)但是安史之乱以后,男子十五岁就必须结婚,女子十三岁就得嫁人。逼婚的标准线在唐代是此起彼伏的。

唐朝以后:明显爽多了。

宋代基本延续了唐代的婚嫁标准。

元朝统治者估计也是这么想的,小萝莉连马都骑不了,嫁什么人呢。所以女孩子二十多岁嫁人非常普遍,所以家长也不会硬赶着孩子们结婚了。

明清人口增长了,逼婚的严峻程度也就没有之前那么厉害了。这时候的结婚标准线平均下来差不多是男十六、女十四。但是这个年龄是官方建议结婚年龄标准,也就是说,年龄低于这个数不太好,但高于这个数也不太好。没非定死了偏偏得十六、十四就得嫁娶,多大结婚还是看家庭和个人。

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篇七

摘要:1、根据民政部门调查显示,,“经济适用男”“剩女”“宅男”“宅女”等与婚恋相关的词汇持续火热,相当比例的被调查者以此类词汇描述自己。婚恋问题已经成为单身男女首要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

1、根据民政部门调查显示,20,“经济适用男”“剩女”“宅男”“宅女”等与婚恋相关的词汇持续火热,相当比例的被调查者以此类词汇描述自己。婚恋问题已经成为单身男女首要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统计局测算数据表明,在――期间,20岁-29岁适婚年龄的单身男女将形成一个高峰,每年适婚男女达到6000万左右,婚姻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

2、对于单身的原因,其中51%的被调查者表示缘分未到,在寻觅中;19%的'被调查者表示感情受过伤害,交友比较谨慎;11%的被调查者表示工作、学业繁忙,没有精力;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条件不够好;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条件出众,眼光比较高;4%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想太早失去自由,享受单身。

3、参与调查的单身男女通常会通过多种方式寻找婚恋对象,尤其是通过互联网寻偶现象日渐突出,成为70%以上受调查者的重要选择。

4、本次调查显示,92%的单身男女对婚前性行为可以接受,68%的单身男女对于适婚同居表示理解,85%的单身男女对于闪婚可以理解和接受。被调查者面对此类问题时,更强调以真爱为基础,看缘分,理性选择,而不拘泥于刻板的传统观念。这也反映了近年来与国家经济一起发展进步的社会观念。

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篇八

“十一”假期里,亲友长辈对婚恋问题的关心,让不少未婚青年倍感压力。据前不久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中,逾七成受访者被父母逼婚,其中我省青年以77%的被逼婚率名列前茅。

“十一”迎来相亲潮,逼婚让未婚青年身心俱疲。

“找个差不多的就行了”“趁我们年轻还能帮着带孩子”“你发小的孩子都会打酱油啦”……10月1日至7日假期里,33岁的董昊一回到石家庄家中,就再一次陷入被逼婚的围困之中。董昊毕业于北京一所重点高校,现在北京从事地图设计工作。自从27岁那年被逼婚开始,这6年里除非有较长假期,他平时极少回家。

“节日成‘劫日’,我有家难回。”董昊说,为了躲避逼婚,他不给父母透露自己的qq号、不加父母的微信,电话也极少。尽管“防御”到了这个份上,但这个假期,他还是在父母的安排下被迫进行了相亲。“两天见了3个,每个相处不过十分钟就结束。首先是自己没感觉,其次是对方也不上心。这么生拉硬拽,谁会心里舒服?”董昊苦笑着说。

对董昊这样的未婚青年来说,亲友无孔不入的逼婚实在是令人难以招架。《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触目惊心地显示,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分析结果显示,25岁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甚至有3%的青年,未到法定结婚年龄就被父母逼婚。

婚恋观有差异,未婚青年不愿“草草赌一生”

未婚青年为何会遭遇逼婚呢?专家们认为,这主要和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和传统婚恋观有关。换言之,因时代变化、地域因素及周围环境的变化,父辈和子女在家庭及婚恋观上存在较大差异。

“从家庭来说,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产物,必须听从父母包括婚事在内的一切安排。孩子一旦有所反抗,就是大逆不道、不孝顺。”河北大学心理学教授杨秀珍说,传统家庭观念在维系家庭稳固和家族延续上有着积极的一面,但也带来了很多副作用。“一是父母掌握绝对权威,不容挑战;二是父母事事操心,为孩子活得很累;三是动辄道德施压,子女缺乏自由。”杨秀珍指出,在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新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传统家庭观念必然会和子女的观念发生碰撞,出现各种隔阂,而婚恋观的冲突就是表现最为明显的一个。

“传统家庭观念下的婚恋观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按时准点’地步入婚姻殿堂,不能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二是以婚姻为基础,实现家庭稳固和家族血脉延续。很显然,由于时代变化、地域因素及工作生活环境的不同,这种婚恋观已不大适应当今社会了。”杨秀珍认为,传统婚恋观是一种静态社会下的“完美主义”,而在当今社会中,经济落差会带来冲击,地位变化会带来不平等,文化差异会带来冲撞,各种新思潮和新观念时刻令人“脑洞大开”……“尤其在婚恋中,每个人都面临无数选择,都在不停地挑选,所以要想准时准点找到那个相匹配的人,实在太难。”

采访中,记者接触了不少因被逼婚而匆匆结婚却又匆匆分手的青年。其中,最令人唏嘘的是一个女青年。她历经打拼,从小县城来到省会成为一名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由于工作繁忙,结果错过了最美好的年华。32岁出头时,被父母逼迫相亲,与一男子见面3个月后就领了结婚证。但很快该男子露出酗酒及家暴恶习,半年后两人就分了手。“说到底,对对方还是了解不深,加上父母一直催促,结果酿成苦果。如今最痛苦的不是我,而是我的父母。”该女青年对逼婚作总结,“逼婚很难逼出幸福,反而有可能逼出更大的痛苦。一句话,父母的确有良苦用心,但子女谁愿草草赌一生?”

加强代际沟通是最好的桥梁。

面对逼婚,未婚男女们想尽了办法。比如“租个女友回家”“以加班为借口逃避回家”,甚至网上也不乏各种“反逼婚指南”。数月前,几位女青年手举标语出现在上海闹市区,标语上写着“妈,回家别逼婚。我的幸福我主宰!”甚至在北京,许多未婚青年结成“反逼婚联盟”。

“从以往个体式的.无声反抗和逃避,到如今大张旗鼓结成联盟来回应,都说明逼婚日渐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即子女敢于隔空喊话,却怯于当面交流。换言之,子女们满怀心事,但很少能理性地和父母心平气和地沟通。”采访中,省心理咨询师协会资深心理咨询师胡振远说,与逼婚相对而生的就是“反抗”,即用逃避、争吵和冷漠来应对压力,而不是心平气和地对等相处,达成彼此谅解。

那么,如何才能用理解和沟通来应对逼婚压力呢?“首先,父母要从根本上摆正态度。”胡振远表示,无论父母如何着急,孩子的婚姻说到底是孩子自己的,尤其婚后的幸福与否,从根本上来说,是孩子自己在承受。父母拥有建议权,可以为孩子张罗,但一定要适度、有技巧,绝不能越俎代庖,一味逼婚只能适得其反,并极有可能给孩子的婚姻留下更多的痛苦。其次,结婚与否是个人隐私,即便是父母,也得尊重孩子的选择,为孩子留下一定的空间。

“学会换位思考,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的压力和苦心,要有技巧地和父母交流对婚姻的看法。”胡振远指出,子女们可以认真地向父母袒露心扉,向父母说明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有现实压力的可通过交流获得父母理解,有计划的可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婚姻计划征求父母的意见,“尽管现实压力很难化解,可相处模式却能优化;尽管婚恋观念存在隔阂,可坦诚交流能取得谅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