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雅舍读后感字汇总(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3:27:36 页码:7
2023年雅舍读后感字汇总(精选8篇)
2023-11-11 23:27:36    小编:lookoud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文字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的一种书面表达。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同时也可以促使我们进行深入思考。读后感是我们对所读内容的一种回顾和总结,让我们更好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读后感是一种对作者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是我们对书籍和阅读的一种回应和思考。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来了解不同作品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写作的经验和技巧。写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提升语文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方式,希望大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提升自己。

雅舍读后感字汇总篇一

最近中我有幸阅读了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一下子被他清新的文笔、优雅的语调所吸引。几个下午,坐在朝南的落地窗前,一边享受冬日的温暖的阳光,一边品味《雅舍》的悠闲,可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有个学者曾经说过:““五四”以来,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现代散文,大致可分为两代流派。一派继承“载道”的传统,直面现实而发出进击的纯响,如鲁迅所言“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同时也不断锤炼散文的艺术;一派延伸“言志”的脉络,倚湖海身世山林性情书写“美文”,融人生思辩、处世智慧和脱俗情调于一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地显现生命气象和人生百态。这两派散文各有侧重、异质同构、互补共荣,合而为一道现代散文亮丽多姿的风景。”梁实秋的散文当属后者。

综观梁实秋的散文小品,无论是记叙个人经历、民俗风情、还是回忆亲朋师友,雅趣苦事;无论是纪游、杂感、札记,还是小品、随笔,都体现了“以理节情的心态、恬静安详的心境与平和冲淡的心气”。梁实秋的散文,其精神资源来自西人的新人文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梁实秋曾自述:“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又说:“我的散文在思想方面、形式方面受英文文学影响不少,但是在文学方面如何遣词造句等等是中国文学影响……”

梁实秋生平有三好,“好交友、好读书、好议论”。历史上的梁实秋霸才横溢:五四大潮,演讲鼓吹;八年清华,三赶校长;辩驳问难,拳打周作人,脚踢吴稚晖等等。早在20年代,梁氏就在一次辩论中说,“我梁实秋是把文学当做献身的事业的,凡是以正当的态度研究文学的都引为同志。文艺里有主义的不同,没有偏僻的党见。梁实秋生就的一身硬骨头,不怕嘲骂,不避嫌疑,不惜费纸费笔费精神!……”好一个“一身硬骨”!梁实秋后来和鲁迅论战,无疑便是这身傲骨的自照。与鲁迅交手,是梁实秋第一大败着,两雄相扑,傲骨对傲骨,此时便要看大势所趋了。梁实秋最终被鲁迅钉上“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耻辱柱,终其一生都挣扎不脱。

雅舍读后感字汇总篇二

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不过此篇也并不止讲如何骂人,还说算揭了张黑幕给人瞧瞧;抑或是说例“焦躁时骂人都骂不了还能干什么”之类的话题。这些个骂人的法儿,用了些个成语取了几个小标题,让人发现再小之事都可用计,不是随便玩儿玩儿就好的,着实给人清风而令人一惊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时间何必其速?尚不能轻松度日。倘非作业头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业为工作,却时常看不顺眼许多事物。自从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对其中许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态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内心的共鸣与渴望。是啊,切不可把世上万物皆灌以主观情绪,应以平和之心面对,不急不躁,方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觉着,看事应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忧虑,不必想不开;惋惜之至亦应将心放下。待人接物不妨宽厚,不必斤斤计较,指不定人有所难。把红尘看得太破不好,但装得太糊涂以至于真糊涂也不行。凡事不可至极,至极则至不极,然折其中,看破、糊涂亦有度,方为全策。

雅舍读后感字汇总篇三

读罢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中的《写字》一篇后,我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从古到今,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字的用处也特别大。因此,写字一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毛笔是十分通用的一种书写工具,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写艺术——软笔书法。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很少能见到毛笔的身影了。正如这篇文章所说:“自来水笔代替了传统的毛笔,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仔细一想,文章说的没错,随着社会节奏地加快,毛笔已经渐渐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可是,毛笔虽然无法跟上社会发展,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啊!我们不能失去这么一份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相对钢笔、水笔等等,毛笔有更多的书写艺术,也有许许多多的形体。可以说,毛笔是我国书法的化身。

如今,更多的人丢下毛笔去用水笔。从中,我们等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雅舍读后感字汇总篇四

梁实秋(1903~1987),名治华,字实秋,北京人,原籍浙江杭县。一生著作甚丰,散文集《雅舍小品》一、二、三集行世,文学批评论文集多种,经近40年的时间独立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雅舍》是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的小篇之首。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国难当头,大学教授到重庆只能住陋室。明明是陋室,却偏偏称“雅舍”,这表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我调侃,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天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文章开篇简洁自然,像是闲来之笔,但在读到“砖柱”、“木头架子”、“瓦”、“竹篦墙”、“泥灰”时,我们能从“孤零零”、“瘦骨嶙峋”、“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以作者不满的情绪。即不满却又对它的“好感油然而生”,可见其文风之幽默。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评价四川人造房子用“经济”一词,为什么在写到“雅舍”的时候用了引号。

在作者眼中,“雅舍”各有它的个性和风格。其一、“雅舍”筑在半山腰,前临稻田,后接榛莽,围以竹林、水池等,是一亦俗亦雅之地。由此,作者得出为友之道,“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其二,“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这样的句子用词逼真、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陋和不方便,字里行间又表现出作者处之泰然的幽默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无限辛酸,而他却以旷达超然的胸襟从容视之,以宽缓舒和的语气予以调侃,自具雅人情致,别有况味。其三,和人共一套房,常有“隔壁戏”:“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出来,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但作者却以审美的眼光,从中挖掘出它的许多可人之处,听话听声,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现着作者闲适、散淡、不与人争的生活态度。其四,居此“雅舍”,又有鼠、蚊相扰,我们看到作者用了“骚扰”、“猖獗”等词语,这或可理解为作者内心的不满,对生活、对战争的不满,却没有直抒胸臆的愤怒和反抗,所有的语句仍然是对“月夜”、“细雨”的欣赏,对“简朴”之风的追求,对“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其五,尽管条件简朴,但“一事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文中以戏谑的语言说壁间不挂显要的照片,也没有牙医的博士文凭,更不需要张贴电影明星影片等,表明作者对物质需求不存奢望,坚守独立的人格,不攀附权贵,不随意从俗。

本文语言典雅清朗而又富于幽默感,偶用文言词句,也是信笔而至,娓娓道来,明白流畅,雅俗共赏。

雅舍读后感字汇总篇五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为若干小篇,每篇都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态,各地美食。当我捧起它的时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响了我写作甚至人生,极其重要一课的上课铃。

这节课的第二讲是细致观察。例如他讲拥挤:“既上车之后,不消说可以听到下列各种的呼声:‘哎呦!你看看我的脚’‘别挤哟!’‘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没得办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这般细致的描写,光凭想象可是达不到的,“汽车尚未停稳,一群人蜂拥而上,结果是车上的人不得下来,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阵混战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来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费掉‘民力’不少。”细致地观察品味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写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乱七八糟地瞎想。当你致力于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时,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平时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拥挤,我从来没有认真观察甚至从来没有注意到它,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当梁实秋娓娓道来之时,方是“噢,原来如此!”

下次坐公交、挤地铁,再观察观察印证印证,岂不有趣?

雅舍读后感字汇总篇六

拜读梁实秋的《雅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暂且不看《雅舍》,我们先看看刘禹锡要想表达什么思想。

刘禹锡通过《陋室铭》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淡泊明志、不为物所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怀着这样的崇敬之情我继续往正文看。第一段主要讲“雅舍”的特征:简陋,不能避风避雨,风雨来往无阻。此段作者在介绍木头架子时,用了一个拟人的句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使得雅舍的简陋形象化、具体化。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雅舍”的地理位置,雅舍位居半山腰上,以及雅舍旁边的风景,还有客人来的话要上几级阶梯。第三段作者以幽默诙谐的口吻诉说了雅舍的简陋,可以与邻居互通声讯,特别是讲到蚊子和老鼠,以其幽默看出作者是个生性乐观之人。如果说前几段都是讲雅舍的基本特征的话,这段讲的就是雅舍的“思想”了。最喜“雅舍”的月夜,细雨蒙蒙之雅舍,以其凝练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月升中天,细雨蒙蒙,大雨磅礴下的“雅舍”图,又通过雅舍陈设之简,表达出作者淡泊明志,不由得又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把自己置身于世外,人便超然脱俗了,不为世事所累,这不是陶潜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雅趣吗?“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雅舍啊,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啊!

由此我感慨良多,当今时代下,能居陋室者,能安雅舍者,少也!现代的人往往只看得到物质上的东西,精神上的东西也越来越物质化,利益化。再难有那些淡泊明志,像孔子所言“君子食不求饱,居无求安”的雅致,灵静致远、志存高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雅舍读后感字汇总篇七

于我而言,幽默本是一件复杂的事,因为它既不是哗众取宠的行为,亦不是网络上爆红的“金句”,它是一种内在的东西,需反复咀嚼,方可知其味。而艺术的幽默愈发困难,但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生动地诠释了何为“艺术的幽默”。

先来浅谈幽默吧,梁实秋先生的语言看似幽默,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实则尽带对社会、对自我的讥讽,不然“雅舍”何能称“雅室”而非“陋室”呢?就单说那“能渗雨的房顶”与那“满室狼藉,灰泥崩裂”的画面吧,何以称“雅”?只是作家对自身的解嘲罢了。还有排队时的“那只长鼻猴似的胳膊”,女人的那些“东挑西拣,批评得人家一文不值”,男人的“泡菜梅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的脚”,读后自能使人会心一笑,却又不禁慨叹梁实秋先生的用心良苦,如明鉴一般,照着自己,然后羞红了脸。

再者是艺术,《雅舍小品》中虽有许多口头语,但也不乏有较多的文言词汇。像雅舍的月夜——山头吐月,红盘乍涌,清光四射。乍一看,不像是梁实秋先生的风格了,如此素朴、淡雅。又见“寂寞是一种清福”,“焚一柱香,能使空气静止”,这大概是梁实秋先生真实的心境吧。于是,还有一些颇具情怀的食物:味浓而酽的酸梅汤,透明雪亮的糖葫芦,皮薄汁多的包子,皆令人垂涎三尺。到后来再翻阅《雅舍小品》时,我已不敢再看后面几篇了,到底还是怕自己会忍不住再去北京游览一番。

幽默与艺术,就这样结合成了《雅舍小品》,结合成了梁实秋先生,走进了我的心里,让我领略到百味人生。世间百态,虽然参差不齐,有些令人愉悦,有些让人伤感,但只要拥有一颗有趣的心灵,你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雅舍读后感字汇总篇八

经过修缮后的雅舍显然不会再有“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的景象出现,但墙上挂着的老照片、陈列柜中摆放着的旧物以及梁老笔下供他酣睡读写的一几一椅一榻却依然在静静的向我们诉说着那些关于雅舍可爱的个性。

刘禹锡《陋室铭》中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居于繁华闹市里的雅舍,因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而显得分外不同,而梁老所著《雅舍小品》读来更是别有风味。

文房四宝、结婚典礼、我看电视、理发、洗澡、垃圾……以前从未将这类词与散文相联系过,却在看完“人间烟火”这一辑中得到感悟,原来散文也可以如此接地气。而读“世情百态”这一辑时,又仿若在和一个老友或是长者闲谈,亲切却也受益匪浅。看“故都乡情”,听梁老将故都的风情娓娓道来,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身处异乡的游子内心对家乡的思念。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过于在案上发现一大堆信。”梁老在《信》这一章中如此写道。书信作为最温柔的艺术,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但如今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聊天工具层出不穷,我们在享用着网络便捷的同时却也很难再感同身受“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唯美画卷。

若偶有闲心,执笔书信,你最想写给谁呢?远方的亲人,心中的那个他,还是昔日的同窗好友……离开校园已有一年多时间,但翻看到《同学》这一章时仍有莫名的情绪触动着我。文中梁老提及同窗共砚的深厚情谊,谈到令人记忆犹新的同学外号,感慨走出校门,各奔前程后的所遇种.种……读着读着便勾起了我对校园、对同学的记忆。小学同学像是玩伴,嘻嘻闹闹,互相见证彼此的成长;中学同学像是战友,一起熬过中考、高考的磨砺,更有革命的情怀;大学同学像是伙伴,相伴走过青涩,迈向成熟;离开校园后,同学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通讯录中一直保存着电话号码却甚少联系,但却丝毫不会影响“同学”这个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与分量。

谈及同学与校园,总是伴随着回忆的美好与分别的感伤,这种情绪在看“故都风情”这一辑时也曾有过。在我看来中国人最有“故乡情怀”,本着“故乡即是根之所在”的意念,总是会对故乡的风土人情格外有感觉。梁老用简洁而平和的文字,无比温情的向我们讲述着北平的年景、冬天、街道甚至连树、雪、垃圾都不容错过。我想“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此时此刻最是应景。

雅,古正也。身居陋室,却鸿儒相交;身处闹市,却静雅于心。这便是梁实秋先生雅之所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