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字(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1:49:12 页码:14
最新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字(精选11篇)
2023-11-12 01:49:12    小编:夜紫

写一份总结是对我们过去所做努力的肯定和回顾。如何设计和打造一座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建筑?阅读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要点。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字篇一

诸葛亮是“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具有料事如神、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大事,且将天下三分的鼎力局面准确预知,出山后一展其雄才大略,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设空城计。他的事迹激励我努力读书,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曹操乃一代奸雄,他提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又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可是他没杀自己膝下的刘备,又让我看到了他的大度。

刘备重情重义,仁民爱物,是一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任君,不管是大城小镇,都忠于职守,受人爱戴,他让我懂得了热爱百姓和忠于职守的深刻道理。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他不降曹操,日夜思念兄长;过五关斩六将,毫不畏惧,他誓与刘备共存亡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仁义十分重要。

孙权为人谦和,少年得志,同为天下英雄,使我体会到宽容大度的重要……。

三国就像了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从拉开序幕开始,后来故事的高潮迭起,最后留下精妙绝伦的结尾,令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大义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以天下为重;小义则是兄弟私情。在二者之间,即便看的再透彻的人也难以做出选择,正如一代明君刘备,最后也是栽在这个问题上。

因二弟关羽死于孙权之手,成为皇帝的刘备便不顾劝阻,兴兵伐吴。他在这个问题上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认为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无用。七十万大军被一把火烧了,他从此染上恶疾,命不久矣,一代贤君陨落。他们虽不是亲兄弟,但刘备还是可以为他报仇搭上性命,这一段兄弟情义深深感动着我的心。可转念一想,这样真得值得吗?为报兄弟之仇,搭上自己性命。这么赔了夫人又折兵,为了一个结义兄弟,在外看来肯定不值。

在其位,谋其职。每一个不同职位的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与行动,每一个人心中的是非的估量都不同,只是在解决一件事时不要后悔就好。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字篇二

今年暑假,我又在图书馆中借阅了一本书——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战争,最终晋国夺取天下的故事。这本书中刻画的个个都是英雄豪杰,但书中令我有深刻的感受的只有几位。

首先是诸葛亮。他本是山中的一个隐士,之后经过刘备的真诚邀请,才出山担任刘备的军师的。他出山后,一向为刘备出谋划策,每次蜀国经典的战役都是经过他的指挥才会成功的,比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等。

第二是赵云,当年曹操带领百万大军袭来,他为了能保住刘备的家人安全,不惜用他那强大的武器,单枪匹马,杀死曹军数位猛将,几十位兵士,令曹操看了还不禁赞叹说:赵云真是势不可挡呀!

第三是刘备,他从当年的桃园三结义就能够看出他的有情有义,在之后的战斗中有看出他富有爱心,当年曹操打的他落花流水,弃城败逃,而他在逃跑路上还关心着老百姓,让他们与他一齐走。刘备有一个缺点,也是他的优点——重情义,在关羽被东吴所杀时,不听劝告,导致进攻东吴时被火烧连营,西蜀实力大衰,令日后的北伐都不能成功!

暑假重读这本书,令我明白了许多:只要取长补短,移多补少,就能战胜一切的拦路虎!

使我受益匪浅的还要数“荐杜预老将献新谋将孙皓三分归一统”这一篇章。吴主孙休闻司马炎已经打败了魏国,知道必要伐吴,便立大帝孙权太子孙和之子孙皓为帝。但因孙皓即位后凶暴日甚,酷溺酒色,让羊祜有了可乘之机,派人前往洛阳请伐吴,司马炎看见了大喜,派人去伐吴。当时的孙皓昏庸无能,没有作战计划,败在了司马炎手里。于是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等全部归西晋,司马炎又封孙皓为归命侯。三国也归于西晋了。它让我明白了做“王”要尽到责任的道理。

我最喜欢的人物当让就是足智多谋的诸葛孔明了,他的智慧不得不令我惊叹。刘关张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就是一句话:《三国演义》是一本老少皆宜的读物。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字篇三

《三国演义》,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各具特色的人物更是家喻户晓。而我,最欣赏毛主席称赞“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的“办事之人”——诸葛亮。

现在我们常以“藏龙卧虎”比喻未被发现的有才能的人。而魏晋时期早年躬耕陇亩的诸葛亮正是如此一位“卧龙”。

司马徽向刘备举荐“卧龙先生”诸葛孔明,刘备一而再寻而不遇。这“卧龙”且不是条随意屈身而事他人之龙。一访路遇崔州平,再访又遇广元公威及诸葛均黄承彦,且皆误认作孔明。朋友、家弟至岳父且皆如此风度,可想而知其人如何地贤德!果不其然,三访之下刘备等人终见得这“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卧龙岗中之卧龙。诸葛亮,乃一“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之人。一轴画挂于中堂,便足他侃侃而谈。“三分天下,后取中原”一席话更为一鸣惊人。而当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之时,诸葛亮却没有轻易动容。谦虚道是:“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亲眼见到刘备心意甚诚时,才愿为效劳。可见诸葛亮之理智与心为苍生。再当刘备拜献金帛,他“固辞不受”,不为钱财动容。而最终接受的是刘备心意。又见其心身正直。临出山之时,他对家弟诸葛均所说最后一句话,既叮嘱“勿荒田亩”又道“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这位胸怀大志之贤者,在展开他大业的起点,竟是已决定不忘初心,不忘本,决定在功成名就之时不求回报;只救济苍生,再隐归为农。又是何其无私忘己!

再道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再以二乔激吴结盟。此后也仍保持防人之心,明察秋毫,明锐发现了前来拜访的周瑜的杀心,在看到关云长的保护后才放了心。论战策之时,他更是与周瑜不约而同写出了火攻的妙计。当赤壁之战战中,周瑜气急吐血体虚之时,诸葛亮更是知晓周瑜担忧于无法得到火攻需要的东南风向,登上七星坛“作法”借来了东南风。这也促成了赤壁之战最后的顺利。只是“作法”怕是虚,而测算天象为实。这又体现了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诸葛亮对于天象测试之精确。而他敢于准确报出风起风落时间,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之自信,这必是真才能之人了。借至东南风后,诸葛亮又毫不耽搁地悄然乘船离开。当周瑜派出丁奉、徐盛二将前去追拿之时,他已与赵云共船。这短暂的时间内,诸葛亮竟已是能看透周瑜气度之小,明白对方眼中不会容下自己,早叫赵子龙相接而离,远离了危险。再见其谨慎。赤壁之战战后,曹操一行人逃至华容,旦见大小两条道路。大路静寂而小路烟火。曹操且算到烟火不过障眼之术,企图让自己误认为小路埋伏军队而大路安全,于是率军走进小路。当他骄傲地大笑诸葛亮乃“无用之辈”时,却是已掉进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陷阱——他当面遇上了刘备大将——关云长。可见诸葛亮谋略之深,他的智慧毋庸置疑。再是华容路窄后,当云长空手而归之时,诸葛亮却在听得云长所道“无能,因此被他走脱”后料到实为“云长想曹操昔日之恩,故意放了”,再次可见其何是“无用之辈”,实实在在是“神机妙算”之贤啊!但他却又道“军令状在此,不得不按军法”,又见其公私分明。

最后一谈诸葛之死。那是公元234年,诸葛亮再结盟吴国北伐曹魏。却不想以失败告终。司马懿料到诸葛亮是难逃疾病,却没料到诸葛亮死后仍成功计算于他——这便著名的“金蝉脱壳”。诸葛亮死前嘱咐军中将士不可透露他死去的信息,并仍将他的尸体包裹完好置于马车之中。当司马懿浩浩荡荡领兵追来之时,蜀军将士却是迎面杀敌,吓得魏军大惊,误以为诸葛亮未死,逃窜撤离。百姓知后是津津乐道:“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而这位魏军大将军在看到了诸葛亮布的蜀军阵营后也不得不赞叹道:“诸葛孔明乃天下奇才也!”

尽管我们与诸葛亮相隔千载春秋,却仍能学习他的智慧、谦虚、谨慎、忠心……自此,从《隆中对》至《出师表》,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虽然蜀国终于没能完成统一天下之大业,他也没及“即当归隐”之日,三国诸葛孔明神机妙算之盛名,实在不负流芳千古!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字篇四

这个暑假,我看了名著《三国演义》。让我知道了许多中华历史故事,还让我认识了许多英雄豪杰。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是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精通兵法,从有名的《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中就可以看出来。

有一次,周瑜想找个机会把诸葛亮灭掉,做天下最聪明的人。于是,就难为诸葛亮说:“十天之内你给我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挥动自己的扇子说:“哪里用十天,给我三天就行了。”在第三天晚上,他叫人把二十只船连在一起,一字排开,然后让士兵击鼓呐喊,曹军怕中了计,就叫士兵弓箭手手一直放箭,箭像雨一样落在草船上。就这样诸葛亮就得到了十万多支箭,在三天之内造箭的材料一点都没用到,诸葛亮真是个言而有信的人啊,承诺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竟然奇迹般地实现了。

说到诚信,令我回忆起了那件难忘的事。有一次,数学小测试,同学们都在认真的答卷,教室里一片沙沙的声音,有些同学答完了,交了卷,我听见后面两个同学正在讨论答案,我仔细的检查了我的试卷,哎呀!按照他们的答案,我错了一道题。赶紧把它改掉,我的脑海立刻出现这一闪过的念头,不改,那是别人的答案。在我犹豫之时,下课铃声响了,我放下手中的笔,把卷子交了上去。

这次,我虽然得了95分,但我很高兴,因为我用了我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证明了自己,没抄别人的答案。

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品质,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不值得信任,人们常言一诺千金,许下的承诺就要做到,不轻易失信于人。

做人要有诚信!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字篇五

这个暑假,我又读了几遍《三国演义》,对其中的三位主人公刘备、曹操、孙权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刘备是一个稳重的人,很有爱心,关爱百姓。刘备为人以大局为重,就像三顾茅庐,为了统一乱世,牺牲了很多时间,三次才请到诸葛亮。他还十分重视兄弟之情,对关羽、张飞关爱有加,虽然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可却走到了一起,结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为天下百姓做事,一生无怨无悔。虽然刘备优点很多,但还有一个大缺点,那就是受到巨大打击就不能维持平时的情绪,就像关羽张飞被杀害后,刘备就变的性情急躁,也不听诸葛亮的话,执意伐吴,导致陆逊火烧连营,死在白帝城。如果那时他能以平时对待事情的情绪来对待,那么他肯定能完成建立蜀国的大业。

接着是曹操,曹操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统治魏国时,可以说是百战百胜,强大的兵力,厉害的大将,还有他的军略,如果他能够更加的合理运用,绝对能让魏国称霸天下。虽然曹操有着这么多的好处,可是一点对它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就是多疑。在赤壁大战,因为周瑜的一点小计策,就让他杀掉了能为自己立大功的忠臣蔡瑁、张允,导致魏军没有好的水军将领,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舟战术,结果被孙刘联盟打败,几乎是全军覆没。

最后是孙权,孙权有十分厉害的大将,吕蒙、鲁肃、陆逊、周泰、凌统。将士可是数不胜数,还可以合理运用将士的才能、敌人的弱点来赢得战争,可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君主,把吴国治理的很好。虽然看起来是三国演义里的配角,可他也为政治作出了贡献,曾经派鲁肃去海上巡游,找寻新大陆。他也是以大局为重,与蜀国绝交后,还可以很快的和好,同意共同抗击魏国,从这位君王的身上,实在找不出什么缺点,可说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君主了。

在三国里的三位君王身上,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比如刘备教育我们的:急躁必定坏事,冷静对待才可以成功。曹操教育我们的:不要多疑,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才可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孙权教育我们的:只有合理运用条件,才可以做到上下连心,互相帮助,取得胜利。在这些事情里,告诉了我们很多,同时我也知道,只有注意了细节,全面看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推断。我们只要做到这些,就可以战胜一切,一起努力吧。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字篇六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手持沉重的《三国》,品味着他的芳香,欣赏着他的文化,勉励着我的成长。处境悲凉的体现,人间真情的流露,化作了你,永不可磨灭的你——三国。

三国中,多少名将贤士锋芒毕露?

然而,三国之中群星闪耀,我独爱“恶来”典韦!在《三国》之中,典韦于第十回出现,又退出于第十六回,短短七回,却让我深深地被他所震撼!

典韦乃三国里鲜有猛将,使双戟,力无穷,曾单手执定风折牙旗。曾救了曹操三回。

然而,三国之中群星闪耀,我独爱“恶来”典韦!在《三国》之中,典韦于第十回出现,又退出于第十六回,短短七回,却让我深深地被他所震撼!

曹操曾与吕布相战,然曹操处于可危之地,典韦见,身披玄甲,手持双戟,纵马挥杆,无人可挡,令主公复回本营。

谁知苍天妒英才,一代虎将,古之“恶来”,化身碧血忠义全!

那次,曹操收服张绣,却犯了好色的老毛病,酒醉之下调戏张绣嫂子,张绣勃然大怒,半夜领降兵反叛,迷糊之中,典韦闻得帐外有刀兵之声,连忙起身,却寻不到战甲双戟,危机之下,典韦赤着膀子,提着腰刀,大喊:“主公快走,典韦护你周全!”拦于寨门。张绣军枪如苇列,箭如骤雨,但典韦毫不退缩。中枪了,折断再战,中箭了,拔出再战!原来,箭中多了,也就不疼了,刀砍久了,也就不快了。典韦扔掉钝刀,抓起两具尸体冲向敌军死战,在又带走了十几条人命后,典韦又中一枪,力竭战死,死前瞪目怒吼,他不甘啊!典韦死了半响,可仍无一人敢过寨门,勇猛如斯!“古之恶来”,典韦当之无愧!

曹操听闻典韦身死,失声痛哭,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典韦对曹操誓死效忠,对自己的理想,哪怕前面是枪林箭雨,哪怕前方十死无生,他也毫不退缩!我们不也应当如此么?学习路上坎坷不断,或考试失利,或努力无获,所以我们需要如同典韦一般,“勇”不退缩,为了目标和理想前进,失败了,不怕,从头再来,成功了,不骄,继续努力。终有一天,我们可以踏上理想中的殿堂,高呼一声:“我从未退缩!”

既如此,我便要坚持下去,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这才是我,在三国中成长的我!

看三国,多少战役热血沸腾,梦三国,多少英烈血骨铮铮,忆三国,多少结局令人磋叹。从三国中,我们成长,我们坚强,我们无所畏惧!三国,早已成为我心中一道不可磨灭的风景。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字篇七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想起那不朽的中国历史,我不禁又走进了那充满热血的地方——《三国演义》,在这个学期我与学生共同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这本书记载了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故事,在这个民不聊生,连年战乱的时期没有皇帝,没有王者,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马厉兵,个个雄心勃勃,使我真实地感觉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书中的这段话使我感触深刻:“曹军水寨里的船只立刻着火,般只都被铁链锁住,无法散开,火势蔓延开来,水寨全部烧着,曹军就如一堆蚂蚁,四处逃窜,只见满江的火,满天的烟,上下通红,照耀如同白昼。”这段话将曹军比作蚂蚁,在极大的火势下四处逃窜,曹军的混乱与狼狈尽收眼底,三路军进攻曹军水寨,汽势浩大,更证明了曹军不义之军必败的道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可见曹操之弊,也在那不得和人的环境下,然而终究是瑕不掩瑜,曹操总无愧于英雄之名,惟一可惜的是曹操生性多疑,以致刚性自用,不然赤壁之战总该有另胜负之写。

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何也?没错!这正是稳中求胜的情怀大志,历千百年来,有多少英雄冲锋在前,心中永怀正义之情,爱国之心,在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有心计,刘备说过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着的信念和一颗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有干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道,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好的结局……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但刀光剑影之下,鼓角争鸣之中,总躲不过一个满头华发,黄尘裹身,英雄,英雄之说本戏言耳。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这本三国史册中,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足享用一生,其实《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礼;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走进了那充满热血的地方,走进了人生的战场。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字篇八

一本本好书犹如一颗颗璀璨的钻石,而这些钻石中最耀眼的那颗就是《三国演义》。我读了之后,深有启发。

伟大,渺小

《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手捧书卷,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力大无比的张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风流倜傥的孙权……这些英雄豪杰在这动荡的年代会闯出一个怎样的天地呢?当我看到最后,三国一统,我不禁潸然泪下。那首开篇词又一次回荡在耳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啊,多少英雄,随历史长波的推移,也只能在人们的谈笑中隐没。

这些伟大的英雄,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那么渺小的我们呢?老师和同学都说我是一个自恋的男孩,每次取得一点点成绩,就会沾沾自喜,像个骄傲的大公鸡。我却不以为然。和这些英雄相比我简直是微不足道,弱如蚁芥,我还有什么资格骄傲呢?伏下头啦,虚心学习,效仿英雄,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战乱,和平

三国时期,群鹿争雄,豪杰并起。这些豪杰富户过着奢侈豪华、挥霍无度的生活。“董氏宗族,不问长幼,皆封列侯。”这就是统治阶级生活的写照。而我们的百姓呢?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建安元年,是岁又大荒,洛阳居民,仅有数百家,无可为食,百姓尽出城去剥树皮,掘草根食之。”这就是百姓生活的写照。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伴着第一缕晨光,我们坐在教室里早读;不管是骄阳似火还是寒风凛冽,我们不受暴晒又不受冻馁。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我们能够享受教育,学得知识。我们应该珍惜这样一个时代,努力学习,让我们的国家蒸蒸日上,让这个安宁的时代不断继续。

一本《三国演义》包罗万象,带给我们的启迪也是无穷无尽,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

读书使人丰富、读书使人睿智、读书使人博学,我们在品读一本本好书的同时,要多多汲取其中的营养,不断提高和升华自己。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字篇九

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合上《三国演义》,我对惊天动地的奇才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对逆天篡汉的曹操感到气愤……此外,我还为许多人感到惋惜:郭嘉因水土不服病死了,年仅三十九岁;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却因为轻敌才麦城殡天;周瑜是绝世英才,却因为气量小而英年早逝。

其中我最敬佩的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赵云,还有一个是黄忠。

先说诸葛亮。他刚出山,就立了大功。夏侯惇率大军攻打新野,诸葛亮稍加思索,便想出了一道计策。他让赵云做前锋,只许败,不许胜,又让刘备引他们深入。最后张飞关羽一齐杀出,取得了胜利。这还没完,曹操竟然亲率几十万大军强攻新野。刘备毅然决定移民,退守樊城。令关羽领一千人马在白河上游埋城中放伏,听到下游人喊马嘶,就立刻放水淹。赵云在新野四周埋伏,在酒和油,准备放火。曹军来到时,万箭齐发,新野城内一片火海,曹军刚逃到白河边准备喝水,又被大水冲。

赵云是一员大将,他智勇双全。

他曾经单枪匹马救阿斗,他一杆涯角枪,在曹军中出入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连续出入曹军中五次,连刺曹军五十多位将领。

黄忠是老当益壮,深藏不露。

当年关羽攻打长沙时,与黄忠打了五六十个回合不分胜负,而且箭无虚发,连赵云都自叹不如!

这本书还向我们揭示了战争年代群雄纷争的形势,告诉我们战争是无情的,我们要维护和平。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字篇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西风秋月,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人们要问这首词在这本书里的意义,我想它至少算得上是一个气势浩瀚文采风流的题记,它就是这本书的基调,是一个咒语——整本书逃不过这短短的六十字。

这六十字,它给我们的是一副立体的巨大的历史画卷,这里面有现实的舞台和历史的抽象的角色,而作为作者,他或许就是那个“渔翁”,亦或许不是。他应该是一位“达人”,明于世,而隐于世。

很多看官都误会了,以为那首《临江仙》是出自罗贯中之手,这是在是一个很可惜的事情。古人有三事最为看重,即“立德”。“立功”。“立言”,这其中的“立言”又不是一般的平头百姓或赳赳武夫所能做到的,所以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惜,后人竟将这首词的作者搞错,作者若有知,岂不悲呛!

那么这首词的真实作者到底是谁呢?近日在阅读李国文先生的散文集《昨夜星辰》的时候,才偶然得知。原来这人名教杨慎,也是明朝中人,书载“其诗。词。曲样样精通,乃当朝名士也”。

真相终于是大白了。我在有愧于这位500年前的名士之余也不禁在想,明朝横亘历史二百余年矣,然大浪淘沙,在不计其数的名士中,作品和名字都能遗留下来为后人所知者却不是太多,就连能够写出这首《临江仙》的杨慎竟也不闻于世了。明朝是一个小说的时代,也是一个绘画的时代,偏偏就不是一个吟诗作词的时代,所以杨老先生是该感叹生不逢时了!

所幸毛宗岗父子在校订《三国演义》的时候,在书的开卷加上了这首词,这一加,书便横生了不少的妙趣,词也便为人人所能朗诵了。

历史有时很会开玩笑,会作弄人,譬如它对杨慎先生。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字篇十一

再读三国,只印象最深于此句:书生轻议冢中事,冢中笑尔书生气。

如一书友所言,不该有魏粉,也不该有蜀迷。我们都只该是三国读者,看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

也只怪这乱世太有魅力,不少人心陷其中难以脱离。

乱世出英雄,豪杰们交替上场,战功赫赫,何不威风,待读至关羽战败,曹公身死,才觉书以过半,老一辈也该轮流谢幕,带着他们一生的血污与荣耀,消失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

只是越来越感曹公之雄略,觉刘备之不易,前者一统北方,后者白手起家。与我而言,对曹公只能是崇敬,于玄德却有着某种感同身受的怜悯。

眼看日头蒸蒸日上,却失关张,失法正,再后来,被陆书生火烧连营七百里,糊了玄德春秋梦。

人无完人,玄德如此,曹公亦是。

刺董卓失败而逃,误杀吕伯奢一家留千古骂名,举家族之力讨贼,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世之奸雄,后一统北方而扬名,曹孟德的发家史是一部血泪史,屠戮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相比于书中的刘备,曹操更能显得有血有肉,更加接近我们近代对于人性的认知。

只是叹一句,为大局可以饶张秀,却因荀彧心怀几分汉室却将其赐死,之后曹操不肯称帝,可能也是对荀文若有几分愧疚吧。

千古英雄身后事也只任后人评说。

也正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