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华传统礼仪(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9:57:58 页码:9
最新中华传统礼仪(优秀14篇)
2023-11-11 09:57:58    小编:夜紫

写总结不仅能够满足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写总结之前,先要仔细回忆和整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看看下面的一些总结案例,或许能给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启示。

中华传统礼仪篇一

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

一定要低头弯腰,

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

还有“行不中道,

立不中门”的原则,

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

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

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

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

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

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

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

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

立而不俯,

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

在进门与落座时,

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

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

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

拱起再按下去,

同时低头,

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

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

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

即双膝着地,

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

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

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

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

尊者上坐,

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

如果盲目坐错席位,

不仅主人不爽,

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

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

即贵客坐西席上,

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

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

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

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

非饮食时,

身体尽量靠后,

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

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

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

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

“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

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

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

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

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

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

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

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

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

主客相互敬重,

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

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

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

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

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

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

不仅态度恭敬,

口诵贺词,

俯首叩拜,

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

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

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

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

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

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

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

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

重新取一个名号,

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

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

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

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

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

所谓“周公六礼”,

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

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

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

亲友纷纷前来恭贺,

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

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

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

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

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

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

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

谦恭待人、尊重他人,

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若要好,

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

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

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

礼节就成为了虚套,

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

需认真辨析,

择善而从。

中华传统礼仪篇二

礼仪是在人类摆脱愚昧状态后产生的。礼仪起源于氏族公社举行的祭祀活动。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对日月星辰更替、风雨雷电变幻、灾害瘟疫流行等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鬼神、祖先是唯一能对人类生活进行干预的超自然的力量,因此以鬼神作为崇拜的偶像,奉神灵为无上的命令。那时的礼仪也都是与祭鬼神、祭祀祖先相联系的,其主要形式是用礼器举行祭祀仪式,以表示氏族成员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献和祀求。因此有“礼立于敬而源于祭”之说。原始社会的其他生活礼仪与原始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原始人类用拍手、击掌、拥抱等来表达感情,用手舞足蹈庆贺狩猎的胜利,这就是最初的礼节。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当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功之后,勃发起了毫无节制地获取自然界恩赐的雄心,并企图为所欲为地侵夺他人,因此就需要有一种能够节制人的行为的规范,于是逐步产生了礼仪。

进入奴隶制社会,大规模的奴隶劳动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文明也进一步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深入和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礼仪仅作为一种祭祀祖先的形式已经不能起到在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中节制人的行为的作用,于是礼仪便从单纯事神的领域跨入事人的领域,开始了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在这一阶段,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统治地位,修订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和制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礼仪概念,确定了崇古重礼的文化传统。夏以前的礼仪多无从可考,而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典籍中则有很多记载,同时有大量的出土文物为证。三代所处的奴隶社会,整个礼仪的思想基础都建立在上帝、鬼神、天命的迷信上。商代的礼主要是祭祀祖先和鬼神,礼制则始于殷而成于周,周人把“礼”与“德”结合起来,成了区分贵贱、尊卑、顺逆、贤愚的人际交往准则。

此后,礼仪逐步扩展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各种礼制。“五礼”的范围已基本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地规范着整个社会生活,制约着人的行为,并逐步成为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精神内容。周朝关于礼的典籍甚多,内容非常详细完备,以致后代很少有人再撰修礼制典籍。枟礼仪枠、枟周礼枠、枟礼记枠是为后世称道的“三礼”。“三礼”的内容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其中的枟礼仪枠分为冠、婚、丧、祭、射、乡、朝、聘八礼,多为礼俗;枟周礼枠为六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之职掌,实则经纬万端,包举万事万物,是一部治国安邦之汇典;枟礼记枠的主要内容是阐述礼仪的作用和意义。这三部传世“礼经”,对后代治国安邦、施政教化、规范人们行为、培育人格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周礼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具有了相当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充分反映了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后来经过儒家从伦理道德上加以阐释,使其更加深入人心,传承沿袭,深刻地影响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的心态、仪表和交际行为。礼仪在其传承沿袭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革。

中华礼仪,向来由两部分组成:一为礼制,二为礼俗。礼制是国家的礼仪制度;礼俗是民间习惯形成的礼仪习俗。从人类学角度考察,礼俗是先于礼制的。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礼仪完全处于一种自在状态,只是为本部落或本地区民族的生产有序而建立的行为规则,而且是约定俗成的,没有人为的强制性。礼俗具有自发性、自在性和随习性的特点,所以它可以自在自为地传承发展,以至形成了后来丰富多彩的格局,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礼制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是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当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使氏族部落逐渐融合统一,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之后,统治者要求国民的行为规范和统一,于是便产生了朝章法典、礼仪制度。最初的礼制是承袭先进部落的礼俗制定的,然后以此去规范万民百姓。

以义代礼,主张平等、博爱、利他。这些学派都分别影响着后代礼仪的发展,形成了灿烂多姿的中国文化。礼仪的变化还与法律的发展有关。礼仪和法律都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但二者维护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是依靠国家的权力来维护的,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而礼的维系力量主要来源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道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法律不断被具体和完善,法律与礼仪相互融通。

一方面,许多礼仪规范变成了法律,如保护环境、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另一方面,一些原先作为法律的内容,也被划为礼仪的领域,如服饰、称呼等礼节。礼仪在中国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既包括一套以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也包括一系列以礼节仪式为内容的风俗习惯。这些礼节仪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与标志,从而使人和动物、文明和愚昧区别开来。应当看到,礼仪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一方面起着调节、整合、润滑各种社会关系的作用,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循规蹈矩地参与社会生活,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另一方面,礼仪中的繁文缛节又逐渐成为妨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们自由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枷锁,逐渐被时代所抛弃。每一个时代的仪式和礼节都会有所变化,礼仪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加快,但其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即相互尊重和信任、信赖和友谊,从来都是一致的。

中华传统礼仪篇三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

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

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

一定要低头弯腰,

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

还有“行不中道,

立不中门”的原则,

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

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

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

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

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

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

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

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

立而不俯,

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

在进门与落座时,

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

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

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

拱起再按下去,

同时低头,

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

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

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

即双膝着地,

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

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

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

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

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

尊者上坐,

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

如果盲目坐错席位,

不仅主人不爽,

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

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

即贵客坐西席上,

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

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

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

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

非饮食时,

身体尽量靠后,

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

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

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

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

“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

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

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

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

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

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

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

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

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

主客相互敬重,

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

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

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

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

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

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

不仅态度恭敬,

口诵贺词,

俯首叩拜,

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

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

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

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

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

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

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

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

重新取一个名号,

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

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

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

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

婚嫁是人生的大事,

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

所谓“周公六礼”,

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

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

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

亲友纷纷前来恭贺,

主人要大宴宾客。

寿诞礼,

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

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中国人重视送亡,

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

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

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

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

谦恭待人、尊重他人,

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若要好,

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

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

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

礼节就成为了虚套,

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

需认真辨析,

择善而从。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

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

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

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

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

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

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

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

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

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

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

协调和谐人际关系,

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

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

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

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

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

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

俊杰在位,

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

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

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

不管过去和现代,

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

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

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

都在身体力行,

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

五十不为甸徒,

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

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

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

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

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

声容易肃,

勿因琐事,

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

却非宜”。

总之,

上至君王贵族,

下达庶人百姓,

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

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

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

见闻广,

经验多,

劳动时间长,

对社会贡献大 ,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

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

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

对长者和老人,

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

乘车主动让座,

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

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

三国时候有个典故,

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

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

再而三,

诸葛亮才答应。从此,

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

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

历来有作为的君主,

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

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

中华传统礼仪篇四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一个礼仪之帮。礼,在我国的社会交往中历来就成为一种文明的标志,一种身份的象征。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一个家庭到整个国家,我们所有的行为准则都是由“礼”来笼罩的。

现代礼仪说实话在我看来,说是在传统礼仪发展而来,更多的是借鉴西方礼仪的外国礼仪,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交际手段,缺失了很多我们传统礼仪的那种修身养性的独特意义。

中华传统礼仪篇五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也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分为人生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不同的分支。现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礼仪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变换。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中华传统礼仪篇六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文明礼仪主题演讲比赛稿3篇,希望能够帮到你。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从我做起》。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盏明灯。古往今来,人们时时刻刻把文明礼仪牢记在心。如“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早就听说过了,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把大梨让给长辈吃,自己吃小的。又如在公交车上给妇女、老人让座的人越来越多,抢占“残疾人专座”,“孕妇儿童专座”的人越来越少;闯红灯的汽车少见了,只有静静等待绿灯的车辆;践踏草坪的人消失了,只有给花草浇水的人们……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我们要把文明礼仪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文明的好少年好儿童,共同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有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前工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不仅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而且是我们将来展翅飞翔的肩膀。

古语有言:“诚于中而形于外。”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当我们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得体而优雅时,会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自己在与人交往时也会信心百倍。周在这方面是我们的楷模。他身为国家,却是谦虚恭敬,彬彬有礼,出处处以礼待人:服务员给他端茶,他常常站起来用双手接过去,并微笑着点头表示感谢;外出视察工作,每到一个地方,他总是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一一握手,亲切地道谢;甚至在深夜回家途中,他也再三关照司机礼貌行车,让外宾先走。外国记者赞美到:“大凡见到他的人都认为他具有一中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的令人神往。”周逝世时,一些外国报纸说:“全世界向他致敬,没有人唱反调,这是罕见的事情。”这就是独当一面的大国风范。

反过来看看我们自身吧。在一中新校区这个怡人的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与文明不太相衬的现象,种种陋习给美丽的校园留下了一串串不和谐的音符。例如,早食堂插队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宿舍不时有高空抛物,从天而降下一袋袋垃圾;在观看电影后,往往留下形形色色的废纸、零食包装袋等等……也许,当你下一次想这么做婶,请你望望后面苦苦排队等待的同学;请你看看宿舍垃圾桶旁边绿茵茵的小草;请你想一想辛苦的劳卫阿姨挥汗的情形……也许吧,你便会迟疑。在队伍里安分守己多等有一会儿又有何难?将垃圾随手带到楼下又有何难?将废纸随身带走放进垃圾桶又有何难?你也许会看见别人不遵守秩序,此时你可以走上去礼貌地劝阻,抑或是干脆洁身自好。正所谓“行为坦荡是潇洒,无愧天地自风流。”

今年是20xx奥运年,这个月又是“学雷锋月”。我们作为祖国的青少年,总该做点什么吧?美国的爱默生说过:“彬彬有利的风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现。”所以,这就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时时刻刻克制自己。讲文明语言,做文明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不乱仍垃圾;仪表整洁大方;团结同学、互帮互助;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浪费粮食;在家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体谅父母工作的辛苦等等。

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足、技术的先进,更需要陶冶完美的精神、高尚的人格。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基础上,重建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礼仪,让中国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成为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同学们,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之风吹拂过校园的每个角落,为把我校建成一流的现代化名校而不懈努力吧!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中学生。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中华传统礼仪篇七

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

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

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

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

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

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

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

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

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

协调和谐人际关系,

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

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

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

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

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

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

俊杰在位,

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

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

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

不管过去和现代,

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

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

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

都在身体力行,

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

五十不为甸徒,

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

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

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

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

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

声容易肃,

勿因琐事,

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

却非宜”。

总之,

上至君王贵族,

下达庶人百姓,

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

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

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

见闻广,

经验多,

劳动时间长,

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

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

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青年,

对长者和老人,

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

乘车主动让座,

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

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

三国时候有个典故,

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

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

再而三,

诸葛亮才答应。从此,

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

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

历来有作为的君主,

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

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

中华传统礼仪篇八

礼仪是什么?。可是现在不讲礼貌的人越来越多了,为我们的.民族抹黑,是我们在外宾面前丢尽了脸面!

尊老爱幼——顾名思义就是尊敬老人,爱护小孩子!

那一天,我和几个同学一起走回家。在路上我们无意中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爷爷牵着一个懵懂的小男孩走在过道上,对面一个大姐姐像老爷爷这冲来,老爷爷连闪躲也来不及,一下子被撞倒摔到地上,那个大姐姐假装往后退了两,三步,紧接着就破口大骂:“没长眼睛啊!××!×××××,××××!”(注意:以上“×”表示脏话。)老爷爷委屈的说“姑娘,明明是你撞我的呀!”“是呀,是呀。”路上的行人也帮老爷爷打抱不平。大姐姐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了。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礼仪之邦,作为祖国的一员,我们因该遵守礼仪!

中华传统礼仪篇九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伴我行!

人最基本的素质是讲文明,懂礼仪!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每个有尊严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要值得别人尊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就要学会尊重他人。事实上,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他必定是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人。回顾灿烂历史长河,我们曾拥有的骄傲是“讲文明,懂礼仪”,它缔造了享誉千年的“礼仪之邦”。今天我们积极倡导文明礼仪,这是对历史的回顾,是对文化的感悟,更是对现实的反思。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价值观呈现多元发展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将我们高贵的尊严和优良的传统束之高阁,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在我们的血液里,浸染着的、流淌着的是“讲文明,懂礼仪”的拥有几千年文明的民族精华。

文明是一种认识,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文化,文明是在内心不断生成、积累而又外显于形的,伴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的规范,它存在于我们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每个人的仪容仪表和行为习惯都是它最具体的表现。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感受到了校园的优美、整洁,每处细节都焕发着文明的光辉。同学们文明的行为习惯、整洁健康的仪容仪表、高雅向上的情感追求,共同营造出了良好、有序、和谐的学习环境,形成了健康向上的学习气氛。许多的事实和现象让我们始终坚信,我们的绝大多数同学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有品质的人,守规范、懂礼仪、讲文明的人,这是我校优良校风和优美校容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和保证,这是值得我们骄傲和称道的地方。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漠视和纵容在身边发生和存在着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和不文明现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教学楼走廊追逐打闹、大声喧哗;有的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有的同学戴首饰、染头发、男同学留长发;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有的还在课堂里吃零食„„。这些不良习气损坏了学校的形象,也自己降低了自己的素质,与文明渐行渐远!

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素质,更能外塑形象,学校作为培育文明的场所,社会文明的窗口,更要求我们全体同学学文明,用礼仪。希望我们全体同学能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起:着装得体、不求时尚;说话文明、举止大方;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尊重师长、学会关爱;遵守交通、不闯红灯;讲究卫生,不扔纸屑等等„„。

同学们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成长,影响着我们将来的发展。一个不讲文明的人,一个低级趣味庸俗的人,一个放松了自身思想品质培养的人,一个迷失了文明和道德标杆的人,那一定是现在最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人。因为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同学们,你们既是校园文明的创造者,更是校园文明的受益者。校园文明建设是一个工程,一项事业;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从现在做起!让文明礼仪不再是纯粹的理念,而是每个同学的自觉言行!让文明礼仪不再是外在强加的约束,而是自我内化的一种快乐!让我们携起手,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而努力,让文明礼仪永伴我行。

中华传统礼仪篇十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碰见之事,具体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礼的要求很多,在生活中,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友弟恭”,夫妻间要“相敬如宾”,朋友间要“谦恭礼让”,邻居间要“守望相助”,等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也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分为人生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不同的分支。现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礼仪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内容,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变换。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

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传统社会十分看重。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

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华传统礼仪篇十一

“什么是孝?不同的时代对孝有不同的理解。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他把孝分为三个层次,最基本的一个层次就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再往上的一个层次就是要为父母争光、争气,不使他们因为自己的言行而受羞辱;孝的最高层次,就是对父母要尊敬。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把传种接代看成是孝的最重要的内容;厚葬也是儒家所提倡的孝的内容,孔孟就都主张“三年之丧”;顺从也是传统孝道所强调的内容,有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和“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说法;悦亲也被认为是传统孝道的重要内容,二十四孝所说的老莱子穿五彩衣,学小儿游戏以取悦父母的故事,讲的就是悦亲的事,等等。

古人所说的孝,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那么当代大学生是如何理解“孝”的呢?我们在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后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善孝为先”,孝是一代人与下一代之间感情的链条。

作为精神文明的象征。

“孝”而有道,非愚孝愚忠愚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应该予以摈弃。多与父母交流感情从而消除代沟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立正确的“孝”的时代性观点,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接受终身教育是保持自我的最好方法。

“孝”简单点讲就是“爱”,一种父母与子女间所特有的爱。任何类型的情感都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孝”需要传达爱和精神上的满意。给自己选择一个安静而有幸福的生活,减少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与父母进行更多地交流,从而表达亲情。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还把它提高到国家社会的层面,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自己努力奉献国家,为普天下的父母增一份爱。

做为一个人要孝为先,孝是一个人道德的开端。做为一方百姓父母官要做到孝为先,把一方百姓当做父母儿女一样全心付出。做为一个国这领导人要做到孝为先,像疼自己的父母一样疼全国人民。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所有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父母生养了我们,为我们付出的是辛勤劳苦。固然有时我们工作忙会顾不上回家探望,但也要有个电话。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没有必要和父母联系,其实错了,即使没有什么说的,只要一个电话父母就会特别欣慰!

我会一直孝敬自己的父母,他们年纪越大,我就应该越细心,越贴心!一生难报生养恩啊!

中华传统礼仪篇十二

“什么是孝?不同的时代对孝有不同的理解。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他把孝分为三个层次,最基本的一个层次就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再往上的一个层次就是要为父母争光、争气,不使他们因为自己的言行而受羞辱;孝的最高层次,就是对父母要尊敬。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把传种接代看成是孝的最重要的内容;厚葬也是儒家所提倡的孝的内容,孔孟就都主张“三年之丧”;顺从也是传统孝道所强调的内容,有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和“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说法;悦亲也被认为是传统孝道的重要内容,二十四孝所说的老莱子穿五彩衣,学小儿游戏以取悦父母的故事,讲的就是悦亲的事,等等。

古人所说的孝,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那么当代大学生是如何理解“孝”的呢?我们在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后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善孝为先”,孝是一代人与下一代之间感情的链条。

作为精神文明的象征。

“孝”而有道,非愚孝愚忠愚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应该予以摈弃。多与父母交流感情从而消除代沟带来的不利影响,建立正确的“孝”的时代性观点,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接受终身教育是保持自我的最好方法。

“孝”简单点讲就是“爱”,一种父母与子女间所特有的爱。任何类型的情感都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孝”需要传达爱和精神上的满意。给自己选择一个安静而有幸福的生活,减少父母对自己的牵挂,与父母进行更多地交流,从而表达亲情。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还把它提高到国家社会的层面,提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自己努力奉献国家,为普天下的父母增一份爱。

做为一个人要孝为先,孝是一个人道德的开端。做为一方百姓父母官要做到孝为先,把一方百姓当做父母儿女一样全心付出。做为一个国这领导人要做到孝为先,像疼自己的父母一样疼全国人民。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所有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父母生养了我们,为我们付出的是辛勤劳苦。固然有时我们工作忙会顾不上回家探望,但也要有个电话。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没有必要和父母联系,其实错了,即使没有什么说的,只要一个电话父母就会特别欣慰!

我会一直孝敬自己的父母,他们年纪越大,我就应该越细心,越贴心!一生难报生养恩啊!

中华传统礼仪篇十三

一路风尘仆仆,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已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仍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生生不息。

每当谈及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人不经叹它那深厚的底蕴。我相信也许曾经出现过可以与中华文化相媲美的,但我也相信没有任何一种一种文化可以超越它。

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极大地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我们的文化也变得混乱不堪。

当被问及中国的传统礼仪时,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甚至曾有些人认为这种传统已经过时了。是的,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受着史无前例的破坏和遗忘。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分水岭,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准则。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国王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着一批珍贵珠宝来见唐王,其中最为珍贵的是白天鹅。在前往唐朝的路上,白天鹅意外飞走,使者只拔下了几根鹅毛。使者在担心唐王怪罪之余,还是如实告诉了唐王,将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与他,反而认为他忠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佳话便流传开来。

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礼仪,应该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和发展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然而,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更多的人注重以雄厚的经济为基础来表达自己,来修饰自己。

看一看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每当谈及大餐时,青年人总是想起的是肯德基,麦当劳,而不是传统中华料理。相对圣诞节的盛况,春节却变得越来越冷清。好像自己的节日已经被“洋节日”所取代。

其实,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文化魅力已经影响这世界。当我们还沉醉于国外圣诞节,万圣节的欢乐时,韩国已经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成功;当我们还沉醉于光怪陆离令人心血沸腾的美国大片时,却不知道好莱坞影片中已经开始充斥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如《功夫熊猫》。

当我们自己开始否认自己的传统的优秀时却不曾看到我们的文化被他人瓜分。这不得不说是对我们是一种讽刺,一种嘲笑。

清醒吧!中国文化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流失,那中国只能被称为现代过,而不是中国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以引起国人和海外人的骄傲和自豪,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五千年的历史便是其最有利的铁证。

作为一名21世纪的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重新找回我们的文化骄傲,文化尊严。这样,我们才无愧的称自己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中华传统礼仪篇十四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无疑是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但是,人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当年西方“后现代工业国家”所遇到的困惑,正在中国重现。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人的钱财和前途,精神世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物质欲望所挤占,对社会和他人缺乏温情和信任,表现出更多的冷漠。事实证明,我们所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出在道德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的引领。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底线,而不是做人的标准。不能说不犯法就是好公民,真正的好公民必须要有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而两千多年来,中华礼仪所追求的,正是这一点。我们今天所最需要的,正是我们昨天亲手抛弃的。

道德和人格的培养,是儒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人是社会性的人,离开了社会,任何人都无法生存。因此,人必须学会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处。人与人,社群与社群,国家与国家相处,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非和平的,它取决于人的道德的高下。儒家认为,在融入社会之前,人首先应该从道德上端正自己,这就需要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当前礼仪教育之问题。

现在有关部门正在下大力气开展文明礼仪的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首先,中华礼仪应当取得其应有的地位。大家知道,礼仪是任何。

一个文明民族的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与某个民族打交道,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服饰和礼仪。服饰和礼仪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我们一提起阿拉伯人、非洲人、东南亚人、欧洲人,除了肤色之外,第一反应就是他们的服饰和接人待物的礼节。礼节是民族成员互相认同的重要标志,礼仪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能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英国的经济很发达,但政府迎接国宾依然用18世纪的皇室马车,迎宾乐队的主要乐器是苏格兰风笛,他们以此来展示英国的历史与文化。每届奥运会在雅典点燃圣火,依旧沿用两千多年前的仪式,连点火少女的服装都是当初的样式,从而让人们在品味的过程中,铭记古希腊的文明。我们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礼仪是全世界最为系统、最为成熟的,我们理应正本清源,重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礼仪。

其次,礼仪教育的兴奋点不应只集中在操作层面。中华礼仪最显著的特点是讲究内外兼修,不仅要求言谈举止上温文尔雅,循规蹈矩,而且内心要有鲜明的德性。而时下的礼仪教育有时太过注重形式,忽视了行为主体的内在道德问题,把礼表面化、工具化了。比如教握手,要求大臂与小臂成一定的角度;两手相握,只能停留3秒钟,否则就是失礼。又如,微笑必须露出8颗牙齿,否则就不合格如此等等。这种礼仪教育,不问内心如何,但求形式合格,是十足的虚礼,没有意义。

我国传统的礼学把礼分为礼法与礼义。礼法,指的是怎么做,即礼的形式。礼义,指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即礼的内涵,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礼义而没有礼法,就是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再好的礼义也无从体现;只有礼法而没有礼义,礼法就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德是礼的源泉和动力,推行礼仪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的素质,让礼成为千百万人的自觉行为,千万不能舍本逐末。

礼仪不仅是一个理论层面问题,还有一个实践层面的问题,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后者更为迫切。礼是要体现在行为上的,只有人人践行礼,才能移风易俗,提升社会文明。近几十年来,尽管有关部门不断提出建设精神文明的要求,但效果并不理想,我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建立具体的、可以操作的规范,而往往流于空泛的口号,例如“五讲四美”中的“讲礼貌”,具体有哪些要求?无从得知,因而流于空洞,既无法落到实处,也无法检查。

我国历代儒者都十分重视礼的制作和推行。北宋司马光的《书仪》,以及陕西蓝田吕氏的《乡约》,都是规范一族或一乡之人的礼仪制度。南宋时出现的《家礼》(习称《朱子家礼》),将《仪礼》的繁琐仪节简化为冠、昏、丧、祭四礼,在民间流传很广。实践证明,只要按照礼仪规范去做,就可以逐步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我国历来用礼仪规范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是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社会一直缺少一整套公民的礼仪规范,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建设中华民族的礼仪规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例如先秦都是跪坐,礼仪中的许多动作与此有关,但魏晋以后就流行坐椅子了,要像原来那样行跪拜礼不太方便,因此不少仪式要跟着变化。又如,先秦用的礼器都是钟鼎簠簋之类的青铜器,秦汉以后,随着青铜时代的结束,这些礼器也几乎见不到了,宫室、服饰的样式也不断翻新,所以也要有所变化。礼是要与时俱变的,宋朝的礼不同于汉朝,明朝的礼又跟宋朝不尽相同,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礼记》中多次谈到“礼,时为大”的道理,不要求后人拘泥古代的仪式,而应该与时俱变,今天的礼也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变化,主要是指礼的形式,至于它的合理内核,即道德理性、人与人彼此尊重,则是始终被承传的。因此,我们在制订当代礼仪规范时,一定要很好地把握中华礼仪的人文内涵,需要遵循以下四点原则: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为基本准则。

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

看,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

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则。这一原则表明,在礼仪面前,只有辈分、长幼、主宾的区分,而无贫富贵贱之别。诚然,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之分以及个人客观机遇的不同,造成了贫富差别的现象,但社会交往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可因人而异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嫌贫爱富、趋势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说明这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所共同建立和维护的一项重要的礼仪原则。

4、“诚实守信”为必要条件。

现为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表现出为人处事的信誉和坦然。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确从现实来看,“守信”俨然是对当今社会存在的讲空话、套话、假话等不良风气的严厉抵制。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唯有奉行“诚信”的原则,才能提高自身信誉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践行“礼仪”规范。

当今,人类处于一个文明、开放的时代。无疑,一个时代的开放意识愈浓,其社会交往活动愈显示出它的价值,而作为维护健康和正常社会生活的礼仪规范,则更体现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断言,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的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因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个人仪表、仪态及礼貌规范,通常对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大量实例证明,一个具有良好礼仪风范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其端庄的仪表风度、得体的言谈举止、高雅的修养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辉,在各种社交场合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崇尚礼仪不仅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明礼”也即当代公民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的立身之本。诚然,我国现处在一个特殊的转型时期,面临多种价值取向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其传统道德礼仪规范不免受到干扰影响。处于新时期的中国人应不辱使命,以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学习和运用各种优秀礼仪形式,与社会全体一道弘扬礼仪精神,共创礼仪文明新风。

结语:重建中华礼仪,弘扬传统文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中华礼仪应对引领社会走向进步及民族的振兴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